分享

初中初一七年级上学期上册历史学科教学工作总结,质量分析下载大全

 昵称1705697 2010-10-28

 

 
 
 

本学期我担任七年级的历史教学,在教学工作中,我不敢怠慢,认真学习,深入研究教材教法,虚心向同事学习。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获取了很多宝贵的教学经验。以下是我在本学期的教学情况总结。

 

在这个年级中,学生的学习基础相对较弱,有的同学比较活跃,上课气氛积极,能踊跃回答教师的体温,但中等生、差生占较大多数,尖子生相对较少。我备课时也没有注意到这点,因此,讲得太深,没有照顾到整体,教学效果不如理想。从此可以看出,了解及分析学生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因材施教,对授课效果有直接影响。这就是教育学中提到的“备教法的同时要备学生”。这一理论在我的教学实践中得到了验证。

 

作为教师,我认真制定计划,注重研究中学教学理论,认真备课和教学,积极参加科组活动和备课组活动,并经常听各老师的课,从中吸取教学经验,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教学的业务水平。每节课都以最佳的精神状态站在教坛,以和蔼、轻松、认真的形象去面对学生。按照《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进行施教,让学生掌握好科学知识。还注意以德为本,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层层善诱,多方面、多角度去培养现实良好的品德和高尚的人格。

 

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学生,又要备教法。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积极性,曾有一位前辈对我说:“备课备不好,倒不如不上课,否则就是白费心机。”我明白到备课的重要性,因此,每天我都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备课之上,认认真真钻研教材和教法,不满意就不收工。虽然 辛苦,但事实证明是值得的。

 

历史这一门学科,对学生而言,既熟悉又困难,但也容易引发他们的兴趣。在这样的环境下,要教好历史,就要让学生喜爱历史,让他们对历史产生兴趣。否则学生对这门学科产生畏难情绪,不愿学,也无法学下去。为此,我采取了一些方法,就是尽量多讲一些历史人物故事,把课堂变成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会”,让他们了解历史,喜欢历史。

 

只要努力就会有收获,在期末考时我任教的班级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是无论成绩的高低,都体现了我在这学期的教学成果。我明白到这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在本学期后如何自我提高,如何共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因此,无论怎样辛苦,我都会继续努力,多问,多想,多向前辈学习,争取进步。

 

以上就是我在本学期的教学工作总结。由于经验颇浅,许多地方存在不足,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能在各位领导老师,前辈的指导下,取得更好成绩。
 
 

今学期我担任历史教学,由于教学经验尚浅。因此,我对教学工作不敢怠慢,认真学习,深入研究教法,虚心向同事学习。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获取了很多宝贵的教学经验。以下是我在本学期的教学情况总结。

 教学就是教与学,两者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教者就必然有学者。学生是被教的主体。因此,了解和分析学生情况,有针对地教对教学成功与否至关重要。最初接触教学的时候,我还不懂得了解学生对教学的重要性,只是专心研究书本,教材,想方设法令课堂生动,学生易接受。

  方面,学生的学习基础相对较弱,刚到一个新的学习环境,同学们还不能适应。另一方面,有的同学比较活跃,上课气氛积极,但 中等生、差生占较大多数,尖子生相对较少。因此,讲得太深,没有照顾到整体,我备课时也没有注意到这点,因此教学效果不如理想。从此可以看出,了解及分析 学生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因材施教,对授课效果有直接影响。这就是教育学中提到的“备教法的同时要备学生”。这一理论在我的教学实 践中得到了验证。

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学生,又要备教法。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积极性,曾有一位前辈对我说:“备课备不好,倒不如不上课,否则就是白费心机。”我明白到备课的重要性,因此,每天我都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备课之上,认认真真钻研教材和教法,不满意就不收工。虽然 辛苦,但事实证明是值得的。

历史这一门学科,对学生而言,既熟悉又困难,在这样一种大环境之下,要教好历史,就要让学生喜爱历史,让他们对历史产生兴趣。否则学生对这门学科产生畏难情绪,不愿学,也无法学下去。为此,我采取了一些方法,就是尽量多讲一些历史人物故事,让他们更了解历史,更喜欢学习历史。

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期末考就是一种考验。无论成绩高低,都体现了我在这学期的教学成果。我明白到这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在本学期后如何自我提高,如何共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因此,无论怎样辛苦,我都会继续努力,多问,多想,多向前辈学习,争取进步。

 以上就是我在本学期的教学工作总结。由于经验颇浅,许多地方存在不足,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能在各位领导老师,前辈的指导下,取得更好成绩。

白驹过隙,时光匆匆,转眼一学期的工作要结束了,这一学期我担任七年级1-5班的历史课,回顾一学期的工作,有太多的话想说.为使今后的工作取得更大进步,现对本学期教学工作做出总结,克服不足,总结经验教训,争取在新一年工作更上一层楼!
   
    一.个人方面
 (1)写好教学一体案
  按教学大纲要求和学校新课堂的规定,与同学科教师共同备好每一课,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实际情况认真设计好课的类型,课堂拓展及课堂练习等教学环节,每一课都做到 "有备而来"争取堂堂精彩.课后及时反思,找出每节课的改进措施,争取使课堂更加完善.
 (2)严慈有度
  严格要求学生,对学生不娇惯、不溺爱。对其缺点错误,不纵容、不姑息、不放任。师爱既蕴含着强烈的情感色彩,又表现出深刻的理智,不仅着眼于学生目前的得失,更注重学生未来的发展。
 
 (3)因材施教 注意分层教学
   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学生们易于接受的方法进行教学,在辅导学生学习时,不仅要使优等生学好,也要使中等生学好,更要使学困生学好。因而在平时教学中注意分层教学,因材施教,不同的课型,针对学生的差异,预设好不同的学习目标,杜绝"一刀切".同时又采取让同学教,小组互帮互助的方法,让先进学生带动后进生。经过一段时间的互助,他们的学习情况有了明显的进步。"进步就是优秀!"教师的责任不仅在于教授学生知识,更在于引导他们学会生活和生存的基本技能,及做人的基本行为准则。
 (4)让兴趣长驻学生心田
  我认为,七年级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最佳时段,历史教材内外有很多有趣的事实典故,既情趣盎然,又意义深刻.利用教材中的动脑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深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上调动学生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让学生学的容易,学的轻松,学的愉快.
 (5)虚心学习 充实自我
  自学校推行新课堂以来,恒阳中学的的教师队伍都以学为荣,求变求新.利用周二,周五学习日,我们记读书笔记,写教学随笔和读后感,开office,在争做一流教师的队伍中,我们的教育观念不断更新,不断提升."活到老学到老"我们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诠释着这份责任与光荣!
 二.学生方面
  本学期同学们刚刚接触历史课,通过有意培养,同学们学历史的兴趣很高,只是不少同学还没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学生的知识结构还不是很完整,这些都有待以后进一步改进!
 三.努力方向
  1.加强自身基本功的训练,课堂上做到精点拨,精练习,精巩固,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知识上做到课课清.
  2.对后进生多些关心,多点爱心,再多一些耐心,使他们在新学期里能有更大进步!
  3.多对学生实施情感教育,用历史史实教育学生,增强学生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培养学生吃苦,勤奋,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追求真善美的高尚道德情操.
  4.在教学上下功夫,努力使学生成绩在原有基础上更进一步!
  总之,教育工作,是一项常做常新、永无止境的工作。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学生的特点和问题也在发生着不断的变化。作为有责任感的教育工作者,必须以高度的敏感性和自觉性,及时发现、研究和解决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掌握其特点、发现其规律,尽职尽责地做好工作,以完成我们肩负的神圣历史使命。
一份春华,一份秋实,在教书育人的道路上我付出的是汗水,然而我收获的却是那一份份充实,和那沉甸甸的情感。我用我的心去教诲我的学生,我用我的情去培育我的学生,我无愧于我心,我无悔于我的事业。让我把一生矢志教育的心愿化为热爱学生的一团火,将自己最珍贵的爱奉献给孩子们,相信今日含苞欲放的花蕾,明日一定能盛开绚丽的花朵。

 
 

本学期,根据学校教学工作的要求,以教改为契机。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向同行请教,结合七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扎实地做好了教育教学工作。为使今后的工作取得更大的进步,现对本学期教学工作作出总结,希望能发扬优点,克服不足,总结经验教训,以促使教学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一、思想方面:

本人能积极参加政治学习,关心国家大事,拥护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拥护党的各项方针政策,遵守纪律,团结同志,热心帮助同志;教育目的明确,态度端正,钻研业务,勤奋刻苦;班主任工作认真负责,关心学生,爱护学生,为人师表,有奉献精神。

    二、教学方面

1、备课 :教学中,备课是十分重要的环节。我做了以下几点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话、每个字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

    2、上课 :学习杜郎口教学模式认真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语言简洁明了,克服了以前重复的毛病,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学历史的兴趣,课堂上讲练结合,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培养学困生的学习兴趣,注意对学困生进行面对面的辅导,课后及时反思,找出不足。

   3、辅导 :我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辅导,不明白的耐心讲解,教给他们好的记忆方法,好的学习习惯,做到对所学知识巩固复习,及时查缺补漏。

4、作业 :布置好家庭作业,作业少而精,减轻学生的负担。根据减负的要求,我布置适量作业,作业总是经过精心地挑选,适当地留一些有利于学生能力发展的、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的作业。并及时进行了批改,记录在案。

5、评价。注重科学性,灵活性和实践性。搞好单元测试和当堂测试。考察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及时反馈评价结果。及时做好了查漏补缺工作。本学期每讲完一个单元都对学生进行了检测。特别是总复习阶段,强化了模拟训练,并及时做好了成绩分析。解决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6开展课外活动。本学期根据学科特点和实际情况开展了如下活动:历史短剧——文成公主入藏;历史画配文——话说《清明上河图》;知识竞赛;设计历史知识示意图。每次活动教师都认真组织安排。收效明显。

7、德育渗透

本学期通过中国古代史的教学,对学生进行了德育教育,提高了学生思想品德。 1.进行了爱国主义优良传统教育。通过对历史文化、经济等成就讲授,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突出了教材的思想性、科学性。 2.教会学生用历史辩证唯物主义观分析历史人物。提高了学生综合分析评价能力同时,学会运用辩证法。 3.进行了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教育。归纳明清前期国家发展,使学生认识到这不仅是政府政策作用,而且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结果,使学生树立民族团结、民族平等,重塑祖国统一的观念。 4.进行优秀品德和高尚情操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教育学生向历史无数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科学家、文学家、能工巧匠学习,培养高尚品德和情操。学生思想觉悟进一步提高。

    以上就是我在本学期的教学工作总结。许多地方存在不足,希望各位领导老师批评指点。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更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开拓前进,为美好的明天贡献自己的力量


本学期我继续担任七年级两个班的历史教学工作,本学期教学除了向学生教了应该掌握的基础知识之外,还对他们进行了爱国主义、维护祖国统一、增进民族团结、优秀品德和高尚情操等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以下是我在本学期的教学情况总结:
  1、课前准备充分。认真备好每一节课,为了能讲好历史课,在备课前,我先把教材及资料的相关内容仔细的看,筛选出与本节课知识点比较贴近又能结合实际能引起学生兴趣的内容,精心的将这些知识点系统组织起来教学。备课时,了解和分析学生情况,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备学生的同时,又备教法,认真钻研教材教法,及时调整,为课堂教学服务。
  2、课堂教学多样。采用多种多样的教法从教,如分析法、讨论法,自学、阅读、课件教学等方式,使学生有自己动脑、动口、动手的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突出重点、难点,抓基础点,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按质按量地完成了本学期22课基础知识的教学,做到重大历史事件讲清,重要历史人物评析,使学生通过本学期的学习,掌握了从隋朝到明清的重要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的内容。
  3、作业批改细致。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给予不同的评价,使学生做作业能巩固所学,架起与学生沟通的桥梁。正确引导、耐心解答学生遇到的问题,取得他们的信任,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4、小组配合默契。利用班级四人一组,确定小组长负责,进行预习检查、作业检查、订正检查、课课清等活动,效果好。
  5、检查有序进行。每节课上新课前,对上节课相关内容进行听写检测、提问,然后批改打分,予以及时订正巩固所学。期末复习主要是通过归纳概要听写检测来督促学生。
  通过一个学期的努力,认识到少部分学生对本学科的学习不够重视,凭兴趣去学,精细不够,有被逼的感觉,对这门学科产生畏难情绪,不愿学,也无法学下去。有待于进一步培养兴趣,有待于以后的努力。
本学期,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向老教师请教,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立足现在,放眼未来,为使今后的工作取得更大的进步,现对本学期教学工作作出总结,希望能发扬优点,克服不足,总结检验教训,继往开来,以促进教训工作更上一层楼。
       一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学后记,并认真按搜集每课书的知识要点,归纳成集。
       二、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使讲解清晰化,条理化,准确化,条理化,准确化,情感化,生动化,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现在学生普遍反映喜欢上语文课,就连以前极讨厌语文的学生都乐于上课了。        三、虚心请教其他老师。在教学上,有疑必问。在各个章节的学习上都积极征求其他老师的意见,学习他们的方法,同时,多听老师的课,做到边听边讲,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并常常邀请其他老师来听课,征求他们的意见,改进工作。
       四、真批改作业:布置作业做到精读精练。有针对性,有层次性。为了做到这点,我常常到各大书店去搜集资料,对各种辅助资料进行筛选,力求每一次练习都起到最大的效果。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五、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时加大了后进生的辅导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习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习思想的辅导,要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要解决他们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习萌发兴趣。要通过各种途径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让他们意识到学习并不是一项任务,也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是充满乐趣的。从而自觉的把身心投放到学习中去。这样,后进生的转化,就由原来的简单粗暴、强制学习转化到自觉的求知上来。使学习成为他们自我意识力度一部分。在此基础上,再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提高他们的技能。并认真细致地做好查漏补缺工作。后进生通常存在很多知识断层,这些都是后进生转化过程中的拌脚石,在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时,要特别注意给他们补课,把他们以前学习的知识断层补充完整,这样,他们就会学得轻松,进步也快,兴趣和求知欲也会随之增加。
       六、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目前的考试模式仍然比较传统,这决定了教师的教学模式要停留在应试教育的层次上,为此,我在教学工作中注意了学生能力的培养,把传受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能力结合起来,在知识层面上注入了思想情感教育的因素,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的各种素质都得到有效的发展和培养。
       存在的不足是,学生的知识结构还不是很完整,小学的知识系统还存在很多真空的部分。这些都有待以后改进。
 
 

初一历史学科全市统考在2008年元月22日下午进行,考试以闭卷方式进行,在市教育局派出巡视员,各校按要求安排监考的情况下顺利完成。元月25日下午,市教育局、教师进修学校组织各校历史教师进行了统一评卷,28日完成全部评卷工作。现将20072008学年上期初一历史学科评卷质量分析如下:

一、总体质量情况

1、评卷抽样基本情况

永安市20072008学年初一学籍数为4392人,考生数为4185人,是学籍数的92.7%;与考数为4154,与考率为99.3%。以30名考生为一个单位,考卷共计为149个单元。抽样其中8个单元做为质检基本情况统计:最高分为99分,最低分为6分;其中一个单位最高平均分为78分,一个单元平均最低为54分,8个单位的平均卷面为63.5分,及格率为60%;优秀率为27%。经统分全部完成后,全市初一历史平均分为63.22,及格率为61.3%,优秀率为27.7%。按中考等级制划定,A级率为16%,B级率为27.4%,C级率为16%,D级率为41%。与抽样的比例基本相符,抽样检查较为真实可靠。

2、基本情况分析

根据上述数据与省双高普九的要求和2005年以来3年中考历史学科各项指标比较,显现出较大差距,仅合格率一项距省双高普九要求差距近20个百分点,优秀率差距为3个百分点;而与前三年中考A级等级率更是相差高达30个百分点。它一定程度真实反映出历史学科在初一新的学科中学生正处在磨合期的状况,也折射出初一历史教学在相当学校中力量相对薄弱的状况。具体从评卷上看,仅得10分以下的学生数为51个,占考生比例的1.2%,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低分群。

二、试卷分析和评卷存在的差异性

1、试卷卷面分析

①20072008学年上期初一历史期末试卷基本涵盖了七年级上册的知识点,重点突出,题目语言简洁直白,没有语言障碍,例如综合题的第28题以秦始皇、汉武帝两幅画像做题设问,一目了然。

其次,设题巧妙,运用文物,增强了学科特征,培养学生认识历史的方法。例如选择题的2818题和综合题的27题。

再次,试卷注重学生运用知识,开发能力的评价,例如材料题第25题的设置和综合题28题的第三问等等,这类题分值总为14分,较大程度体现了新课改革的要求和目标。

试卷也存在的一些可以探讨的问题。

上述对试卷的肯定,但又出现了个别题目考生较难掌握,学生失分比比较严重甚至不得分的情况,这与试卷的要求有一定的关系,当然也存在着个别题有不够严谨的问题。

1:选择题第5小题,题目是后人写诗称赞李冰说,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李冰获此殊荣的主要原因是他……”其答案正确的一项显然是修筑防洪灌溉的水利工程都江堰。试题设置四个选项时,出现了两个不完整概念,一是A选项:兴修水利,使关中地区成为沃野这里学生有个知识盲点,即关中这一地理概念学生不懂,导致学生直接以兴修水利一词中猎取选择信息;二是B选项修都江堰,消除了水患把都江堰的关键功能灌溉给人为除去,致使学生对该选项游疑。抽样9个单元试卷中,答错人数为30人,占1/9的比例。

2:改错题的提示中每小题有两错……”这一概念模糊,指向不明,两错是句子错误?还是两个知识概念错误?学生无法准确把握,这造成了第21题多种答法。21题题目为黄河流域原始农耕时代的居民是河姆渡原始居民;长江流域原始农耕时代的居民是半坡原始居民由于提示不明,学生在答卷中出现多种答法,根据评卷题组组长统计,将两个句子整体判错的占答题人数的20%,虽然这里反映了部分学生答题方式上不正确,但题目本身也为这种失误,制造了客观上的因素,同时答案本身出现的多种正确答法,增加了评卷难度。

3:综合题第28题有二处存在问题

一是两幅图示没有标明图1、图2的字样,而设问为他们分别是谁学生的答案,如果是汉武帝和秦始皇按标准答案是不给分,显然导致不得分是出题不严谨造成的。

二是第3设问中有人说秦始皇的功劳比汉武帝大,有人认为汉武帝的功劳比秦始皇大,你的看法怎样?说明理由从题面上看,出题教师意在培养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用史实导史论的能力,与课标要求紧密联系。但是,题目语言有悖历史的科学认识。历史人物在特殊历史条件下,推动历史的进步,形成对历史时期的贡献,非此即彼,是不能用大、小这样幼稚的概念来划分的。题目语言似乎意在贴近七年级学生年龄的接受能力,却误导了学生对历史人物的科学认识,造成失分严重。其中在抽样卷中,有一位学生是这样回答问题的人物功劳怎么比大小?谁在历史上做出贡献,谁就有功劳,就应该肯定谁,怎么能比呢?笔者认为,这位学生的历史认识是正确的,遗憾的是没能用史实加以佐证(当然,一个七年级的学生能有此类认识,难得可贵)由于没按标准答卷回答,没有得分,这实际上并不能真正体现该题的本意。

4、判分标准和题面要求有不适应处,如25题的第一个设问指出孔子的身份地位题面设2分,而要求学生回答的是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这样一个答案,只点明了孔子的身份,而题面要求的地位呢,这也出现了两个问题。一是不少学生针对题面2分的设置,只回答大思想家,大教育家,由于不完整而失分,这类学生占抽样卷的60%。二是按题面要求孔子地位,学生回答他的思想成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因标准没有而不得分。

这样的失分和不得分现象显然和出题设的分值和导向有直接关系。

2、评卷的差异:

上述卷面存在的不足,给评卷教师带来诸多的问题。

1、如例2所指出,学生将两个分句完整互调,改动错误的知识概念,评卷教师只能按标准给一半的分数,这就有失公允。

2、能力题的能力导向不够具体,评卷教师难以做到判定得分的公正,如例3所涉及的问题。

3、学生按题面要求回答问题,但没设分值,评卷教师无法给分,如例4

三、今后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学生学习基本功的训练:错别字和不规范书法:学生回答问题中 大量存在错误字和看不清文字,例如离骚字,不少生写成字等,有的学生干脆随手乱写,让教师去判定。我市不少学校的语文科教师专门让学生每天一张贴的钢笔练习,这很值得推广,同时教师的板书应当规范,避免给学生写字以复面影响。

正确的记忆导向和历史学科常识方法的传授。培养学生科学的记忆方法,用学科常识准确的回答问题。

准确表述的训练,它涉及到学科间的渗透,是老师在平时引导学生参与教学中,必须注重的问题。

2、教材引导时对教材资源的整合。这要求教师备课要综合,全面,有效地对教材提供的导言,大字、小字、图示、注释、问题等所有资源进行整合,让学生准确完整吸收资源的信息,避免学习的疏漏,养成认真阅读,理解的习惯。如选择题第14题,题目为关于昭君忆出塞的表述,哪一项是错误的题目语言直白,没有障碍,重点在指出错误,而大部分学生习惯定性选择正确答案,造成70%的学生选错答题。

再如第6题,选择成语,四个选项的成语都出自教材,但在抽样120份卷中,选错的达1/3,说明学生对教材的知识信息并未完整接受。

考试方法和考试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考试是知识能力的评价,不能因为新课改重过程而轻视这样的评价。因此,考法考能的培养和训练从初一抓起很有 必要,也是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体现。

以上分析,是本人在本次评卷过程的一些认识和反思,并与其它评卷题组教师达成了某些共识,如有不妥,欢迎批评指正。

附:历史抽考成绩统计表

本次考试3个班的各项指标差距不大,整体上比较平均。下面主要根据考试成绩反映出的问题进行总结。

一、教学方面:

结合现在的自然分才教学理念,每节课采用指导自学书进行教学。从学情中反映学生们整体上历史知识面贫乏,所以每节课根据学情精心备课,力争使分才教学落到实处。指导自学书的使用使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高,但因时间关系,往往有些环节课堂又进行不完的情况,特别是自主建网,这一环节需学生具备一定的归结综合能力,由于学生这方面能力有限,课堂进行难度很大。其次,指导自学生的使用与初一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两者的兼顾是个很大的挑战。

二、学情方面:

优点:多数学生基本适应历史这门新学科的学习,课堂上能够较好的配合老师完成教学任务。多数学生能够保质保量地完成随堂练习和偶尔布置的家庭作业。

不足:本次试题内容整体难度不大,多数考查内容在考前的复习范畴之内,但有一部分学生还是掌握得很不好。主要因为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灵活运用知识能力太差。其次,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对历史学科的重视程度也是导致考试成绩不理想的主要原因。

三、努力方向:

1  根据学情,精心备课,进一步提高课堂效率。

2  对跟踪问题及时反馈、巩固及落实。

3  平时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和分析归结问题。

4、进一步加强学法指导。
2009--2010学年度上学期期末统一考试工作已经圆满结束,为了更好地发扬优点、弥补不足,重新完善和调整下学期的工作思路,使全县历史教学不断取得新进展,现对本次考试情况进行全面审视和总结。

 

一、命题的指导思想

1、全面贯彻落实新课程改革精神,体现全新的教学评价观。

2、完全依据历史学科课程标准要求的授课进度,按照新课程标准命题,紧扣教材,着重考查双基教学,体现创新思想,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命题原则

1、坚持科学性和思想性的统一,注重能力的培养过程。          

2、坚持基础性、全面性、开放性、导向性。

3、结合初中生的学习实际,由客观性试题和主观性试题组成,试题注重从多角度去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和理解情况。试题难度比例保持在难、中、易比例为127。命题的具体情况见下列命题考试双向细目表:

附表一:

2009——2010学年度七年级第一学期历史期 末考试命题双向细目表

考试内容

题型和题号

考试水平

预估难度

章(单元)

主要知识点

单项选择题

历史诊断题

列举题

识图题

材料解析题

问答题

 

识记

理解

运用

分值

第一课

祖国境内的原始居民

 

1

 

 

 

 

 

 

 

 

 

2

第二课

原始的农

 

耕生活

2

 

 

 

 

 

 

 

 

 

 

2

第三课

华夏之祖

3

 

 

 

 

 

 

 

 

 

2

第四课

夏、商、西周的兴亡

4

26

 

 

 

 

 

 

 

2

第五课

灿烂的青铜文明

5

 

 

 

 

 

 

 

 

 

2

第六课

春秋战国的纷争

6

 

 

 

 

 

 

 

 

 

2

第七课

大变革的时代

7

 

 

 

 

 

 

 

 

 

2

第八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一)

8

 

 

 

 

 

 

 

 

 

2

第九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二)

9

27

 

 

 

 

 

 

 

 

4

第十课

秦王扫六合

10

 

311

33

 

 

 

 

 

 

14

第十一课

 

伐无道,诛暴秦

1112

30

 

 

 

 

 

 

 

 

6

第十二课

大一统的汉朝

13

 

 

 

 

 

 

 

 

 

2

第十三课

两汉经济的发展

 

 

 

 

 

 

 

 

 

 

 

 

 

第十四课

匈奴的兴起与汉朝的和战

1415

28

 

 

 

 

 

 

 

6

第十五课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34

 

 

 

 

 

12

第十六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一)

16

 

321)(2

 

 

 

 

 

 

 

 

6

第十七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17

 

323

 

 

35

 

 

 

 

 

12

第十八课

三国鼎立

18

29

3123

 

 

 

 

 

 

8

第十九课

江南地区的开发

 

 

 

 

 

 

 

 

 

 

 

 

 

第二十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1920

21

 

314

 

 

 

 

 

 

 

 

 

8

第二十一课

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一)

22

 

 

 

 

 

 

 

 

 

 

 

2

第二十二课

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

(二)

2324

25

 

 

 

 

 

 

 

 

 

 

 

 

6

                 

一、对试题的总体评价

1、试题题型分为五大题型:精挑细选、明察秋毫、牵线搭桥、学以致用、综合考察,总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2、从考查的知识内容看,严格依据历史课程标准规定的知识点进行命题,立足课本,突出考查学科的基础知识,尤其是学科的重点主干知识。

3、从考查的能力要求看,试卷侧重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4、试题体现了课改的精神,注重学习的过程和方法、情感与态度价值观的考查,加强考试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设计了开放性试题与参考答案。

5、试题的设计短小精练,文字表达简洁,图文并茂,重视创设问题情景。

二、各部分试题分析及学生答题情况

1、第一部分精挑细选即单选选择题。这部分包含20小题共40分,分值比重最大。考查的知识比较全面,基本涵盖了第1课至13课的内容,重点、难点比较突出。试题形式灵活,出现了四幅图片,它们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现象。这部分题目整体比较简单,但学生的答题情况不理想,大部分同学错了5题以上。

2、第二部分明察秋毫即判断题。这部分包含10小题共20分。题目也相对容易,只要学生掌握了相应的知识点并仔细审题,得分并不难。但学生的得分率也不高,并且很多学生都是盲目的猜正误。建议今后这部分的题型改为“辨析正误,并根据题意加以改正”。

3、第三部分牵线搭桥。这部分包含两小题共10分。考察的内容分别是诸子百家的主张、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争霸及陈胜吴广起义、楚汉战争等相关历史事件。对于诸子百家的相关主张这道题,虽然课堂反复提及,学生的得分率还是比较低。可能是农村的学生文化知识基础差,对于抽象的文化术语无法理解,容易混淆。此外,这道题的连线相关性高,只要一条搭错,必定会导致其它线也连错。

4、第四部分学以致用,8分。这道题贴近学生的生活,比较情景化。不仅可以考察学生对于诸子百家代表人物的主张的掌握情况,而且可以考察学生对试题的分析理解能力。一些理解能力差的学生就在这题闹了笑话。这道题的不足之处在于考察的知识点与第31题重复。从学生的答题情况看也如此,一般第31题被扣分的学生,这道题也会被扣相应分数。

5、第五部分综合考察,两小题,共22分。第一小题10分,考察的是有关孔子的知识,学生的答题情况整体不错。第二小题12分,考察的是商鞅变法,难度不是很大,但学生的得分情况不理想,特别是最后一小题,基本“全军覆没”。虽然这一小题是开放试题,但很多学生联想到环保、农民开垦种粮食等等。

三、存在问题及今后的教学建议

通过这次考试,发现学生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基础知识的掌握不牢固。他们对学习不重视,厌学情绪严重,甚至出现连选择题,判断题都不做的现象,上课不听课,讲话做小动作。

2.学科能力有待提高,书写不够规范。

3.审题不仔细、不认真,很多不应该错的容易的试题都很可惜的丢掉分数。

今后的教学建议:

1、精心上好每一历史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

2、督促学生按时完成每课相应的配套练习,并及时评讲。

经过半年的努力,我校2009年秋季七年级历史期末考试取得了突出成绩。以七(三)为例,分析如下:
一、基本情况分析:

参加考试人数 得分率90%以上 得分率80%以上 得分率60%以上 得分率40%以下 人均得分率
54人 18人 36人 46人 4人 85.4
 33% 67% 89% 7% 85.4% 

 


(一)考的好的试题如下:
选择题:优秀率达到70%以上;
材料解析题:优秀率85%以上,满分人数28人。
简答题:关于都江堰的问题,满分25人。
(二)考的差的试题如下:
选择题4、黄河流域原始农耕时代的居民;12、“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15、汉武帝为了巩固国家统一采取的措施。
简答题中:孔子学说对后世产生的影响。

二、取得成绩的做法:
(一)精心设计重在激发兴趣新课导入,
每一次课前我都精心设计导入语。在七年级历史教学中,我采用多种导入方法,如故事导入、新闻导入、诗文导入、疑问导入等,一开课就激发兴趣。如:在学习秦始皇的有关知识时,我先给大家朗诵这样一段古诗词:“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然后提问:“大家知道词中提到的‘秦皇汉武’指谁吗?能不能介绍下你了解的秦皇?”诗词的导入,既让学生很佩服老师的学识,又能很好地引出本课的教学。在《伐无道,诛暴秦》一文用对联:“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然后提问:“大家知道这两幅对联说的是哪两个历史人物吗?他们是什么时代的人?从联中人物的事迹中,大家可以学习他们的什么精神?”学生都自觉地拿笔抄下这幅对联,并投入激烈的讨论,这让我很感动。教师下功夫了,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二)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注重讲通讲透
 历史课课时少,只有课标上规定的两节课,不像语数外有很多的自习,基本上是两倍以上的课时。但为了节约讲授时间,只是对照课标在课本上划记号,然后让学生留下大量的时间来机械背诵,决不可能有好效果。因为学生不理解的记忆,一是记不牢,二是不会用。在每一课时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的地方,就要讲通讲透。如:汉武帝实现大一统采用的政治措施,削弱封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就要引导学生讨论,汉初实行的实际上等同于西周的分封制,但这种制度会出现什么不好的后果?(可以梁王的故事为例)汉武帝采取了什么措施?这种措施对加强中央集权在什么好处?(在黑板上画简图说明)。这种合作探究才能加深学生印象。
(三)练习设计精心选择,注意广度深度
无论课堂练习还是课后作业,都要精心选择,要注意对本课重点知识的落实巩固,练习的涵盖面要广,要有深度,不能仅限于识记层面,要注意培养学生能力。七年级的练习以课堂作业为主,但练习得注意选择,一是教师要认真思考哪些题有必要做,哪些可以不做。哪些由学生独立完成,哪些要在教师指导下完成。二是答案要撕掉,不能为检查而做作业,让学生抄袭;三是多增加综合性的比较辨析题,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
(四)勤于动脑动手,形成知识体系。
教师总是有找不完的资料,改不完的作业,备不完的课,有时还要完成一些档案资料。学生也苦恼,背不完的知识点,做不完的练习,考不完的试,但提不起来成绩。这样忙,有时可能是机械性的劳动多,创造性的劳动少。做为一个教师,要把学生的负担转化为教师的负担,要厚积薄发:
历史知识点也碎也杂,一节课就涉及很多内容,有些内容还很难理解。复习时,我都依据课标、教材,把重点的知识梳理出来,形成知识体系。这一知识体系包括复习纲要、反馈练习、单元检测。分章节总结印发给学生。并精选一些练习,不单纯依靠教研室发的单元检测题。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出来的复习纲要,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也可以作为资料保存,以后修改起来很方便。
(五)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愿学乐学
只有在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中,学生的大脑皮层活动处于最大程度的兴奋,学生的学习热情被激发,思维的火花被点燃。为此,要有意识地对学生施以情感诱导,给予必要的关怀、勉励、尊重和理解。对于缺乏学习兴趣的学生,有句老话:“哄死人不填命”,要多劝勉,少批评。
三、今后的改进措施:
⑴多钻研课程标准和教材,特别是对每一课的重点和难点,要多动脑筋,多想办法。
⑵多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也多同学生交流,了解自己的教学实绩。
⑶复习备考时, 要注意知识的梳理,形成知识体系。
⑷注意每一节课的反思和总结,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⑸练习设计要有深度、有广度,涵盖面要宽,要能培养学生能力。
总之,教学工作是个又劳心还劳力的活儿,要把工作做成“在创新中有点趣味和成就感的活儿来”才有意义和成效,才不会那么烦。

一、基本情况

(一)试题结构及特点:

1)本试卷具一定的创新,如:题型上的多样性,不再是一味的材料解析题。

2)试卷能够较好的体现新课标的要求, 出题方式符合了现今历史试题命题紧密联系实际、答案开放性等趋势,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和发挥空间,调动学生的思维。

3本试卷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是材料解析题部分能从学生实际出发,有效地创设情境,让学生想说,有话说,起到很好的效果。又有一定的区分度,改变过去照搬的习惯,可以说是一种不错的尝试。

4试题设计整体较合理,侧重对基础知识的考察,并合理的搭配了有一定难度的提高题(书本基础知识占67%,需要分析思考的知识占33%),难易程度的把握和比例分配较为适当,既有利于知识的巩固,也考察和锻炼了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

(二)试卷情况:

 

平均分

得分率

选择题

20.8

69.3%

31

7.9

79%

32

7.4

74%

33

9.3

93%

 

通过以上数据发现,此次考试的结果让人较为担忧,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仍然不够牢靠,这与我们的学生素质有着必然的联系,但同时也反映出历史教学的负担仍然较重。虽然历史是开卷考试,但在七年级时应当着重培养学生能够自觉的去记忆书本上重要知识点的习惯。这对于今后的历史学习而言是很有必要的,也是很有利的。

在考后的阅卷工作中,老师们反映此次试题较期中考试题来说各方面都更加合理和细致,基本没有难题和偏题。(为了更好的调动学生的参与性,我们也让学生参与分析,发表意见,学生感兴趣的题目主要有以下特征:贴近生活、打破传统出题方式,语言活泼轻松而不死板,如选择题第2题、第4题、第8题、第15题、第17题、第21题;有充足的发挥空间,可以自由发挥的,如第31题第5小题)

二、存在问题

通过本次测试,反映出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

1、基本功不扎实。书写不公正、不规范,错别字多。

2、部分学生对于图片的识读能力不强,概念模糊不清,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教材中图片的分析,点明相关重要知识点。

3、材料分析题一直是学生回答的一个弱项,表明学生的分析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往往在答题时学生容易将史实过程作为理论分析的内容,如“商鞅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一题学生有不少是将商鞅变法的内容作为答案。反映了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影响未能正确地加以分析。

4、第32题改错题,部分学生答得比较好,多数能讲出理由。但部分学生回答时考虑不够周全,口语化严重。此题出现少部分学生无作答情况。此题整体得分率较低。

5、第33题填空题,得分率较高,但第5小题答案设计需再斟酌。

三、改进措施

1、应加强审题的训练。解题思路要注意从多方面、多角度来分析。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历史资料的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读教材,课堂上多引进一些课外史料,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能力。
2
、要强化学生组织答案的条理性和规范性。注重学生分析、概括和综合能力的训练。分析、概括和综合是历史学习中最常用的方法,也是检验学生能力的基本内容,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这方面的练习,引导学生对教材的重视,避免材料解析题出现口语化过于严重的现象。
3
、加强学法指导,教师在教学中要教学生如何审题,如何寻找试题的关键词,捕捉有效信息。平时要求学生要细以看题,不要因为粗心造成漏题没答。

4、根据目前命题的趋势和课程改革的要求,以后主观性题目还会适当增加,教学中多联系实际生活,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要求学生回答问题尽量用课本来组织语言。加强对学生答题技能技巧的训练,强调课本知识的应用,注重题目设问的多样性。
 
 

2009-2010学年上期七年级历史期末考试质量分析

一、试卷的评价 

1、试卷的基本情况: 

历史考试时间为60分钟,卷面总分为100分,开卷。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非选择题两大部分2、试卷的基本特点: 

1)依纲据本。命题依据七年级上册历史教科书的内容,没有超出规定的范围。 

2)基础性强。试题立足于历史基础知识,以重点知识来设计题目。重在考查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3)标高适度。基于目前初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试卷没出现较大的偏题、怪题,只有个别题目稍难点。整卷的试题难度应该说是适中的。 

4)题目设计具有简明性。题意指向明确,题目的表述较清楚,简单明了,学生审题时一目了然。 

二、试卷成绩情况 

本次考试,参加人数共有267人,其中及格人数187人,及格率为70%,年级平均分为66.6分,最高分96分,最低分20分。达到优秀的有66人,优秀率为24%。 

从每个大题来看,每一大题选择题最高分满分,最低分6分,大部分同学的分数集中在2030分。第二大题26题表现在错别字比较多而导致失分,如龟甲兽骨,竹木简等,27题数学不会审题,没有按要求把知识系统归纳,28题也是如此,学生不知道啥是图示法,也未能显示三国相对的地理位置2930题得分相对较高。

三、学生答题质量分析 

1、优点 

1)对历史教材的主干知识掌握得较好。学生能根据要求加以复习巩固,对重点知识的掌握较熟练。 

2)能正确地运用解题方法。大部分学生能采用较常用的直选法和排除法来解答选择题。 

3)能根据题意认真解答。大部分学生能根据题目的要求,认真分析问题,正确地得出答案。 

2、存在问题 

1)基本功不扎实。书写不公正、不规范,错别字多。 

2)同类知识混淆不清。学生对同类知识掌握不牢固,张冠李戴的现象很普遍。 

3)时间、地点类的知识掌握不到位。 

4)审题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如28题图示法的设置

(5)复习不到位。本次考试一部分学生基础知识掌握得不是太好,选择题错了很多,主要原因是学生在复习过程中拿出的时间,没有集中精力去记忆。 

四、改进措施。 

1、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历史资料的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读教材,课堂上多引进一些课外史料,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能力。 

2、注重学生分析、概括和综合能力的训练。分析、概括和综合是历史学习中最常用的方法,也是检验学生能力的基本内容,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这方面的练习。 

3、加强学法指导,教师在教学中要教学生如何审题,如何寻找试题的关键词,捕捉有效信息。 

4、根据目前命题的趋势和课程改革的要求,以后主观性题目还会适当增加,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007季学期期末考试工作已经结束,为了总结七年级历史教学工作,吸取教训,有利于今后教学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本人针对学生的答题情况进行了抽样分析,卷取样于本校七年级,共计60人。

一、试卷评价

1.总体评价:

2007年春学期七年级历史期末质量检测题由来宾市教研室统一命题,重点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此份试卷的命题不符合新教材的题型,有些脱离了新教材范围,有些题是旧教材的试题,还有一些难题。

2.题型及特点:全卷分五大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试题难易情况:从总体来看,721,试题难易适中。

第一大题单项选择题共25个小题,共计50分。主要考查学生的知识和能力,重在对学生历史分析能力、比较能力的考查,引导学生学会认识、剖析历史现象和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总结和把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而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要求较高,对历史知识的整合也有一定的要求。

第二至第五大题,共计50分。试题涉及填空题、列举题、材料解析题、问答题,这些题包括综合归纳、历史人物的评价和历史事件题等。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比较、理解等能力,要求学生对知识要熟练掌握、要有较强的分析、比较和概括知识的能力,对七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3.考试内容:今年七年级试卷主要考查了有关中国古代史(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三部分)的主体内容,从而了解学生掌握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况。

二、学生答题情况及失分原因分析

七年级整体得分情况统计表

参考人数

总分

平均分

及格率

优秀率

最高分

最低分

419

27279

65.11

65.87

20.76

97

19

 

 

 

从上表可以看出,学生人均成绩良好,试题难易程度适中。但是学生两极分化情况严重,有一小部分学生的成绩是十几到二十几分的。

抽样题得分情况统计表

题号

单选题1--25

填空题

列举题

材料解析题

问答题

26--30

31--33

34--35

36--38

满分(人数)

3

11

10

3

1

满分率

5%

18.3%

16.7%

5%

1.6%

零分率

1.6%

1.6%

3.3%

1.6%

最高分

50

10

10

10

20

最低分

20

0

0

0

0

从上表内容看,学生成绩基本达到了预期目的。但是,表现非常出色的学生不多,从人均分上可以明显的看出来。另外,每题的得分极不平衡。

1.选择题。本大题为单项选择,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学生答题情况见下表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得分率

98.3%

95%

98.3%

95%

98.3%

100%

96.7%

88.3%

100%

96.7%

98.3%

95%

81.7%

题号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得分率

81.7%

95%

90%

90%

91.7%

86.7%

96.7%

90%

88.3%

86.7%

90%

96.7

 

本题最高得分为50分,最低得分为20分,出错最多的是第1314小题,题目是:13.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始于(    )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明朝

14.欧洲出现活字版比毕升的发明晚(  )A.300 B.400  C.500  D.800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现在省级单位源于哪个朝代和四大发明之一与欧洲的发明相差的时间,命题跨度范围小,针对性很强,应该说是一道容易题,但是学生的得分率只是81.7%,出现了与其他试题相差甚远的情况。查其出错的原因,一方面是学生复习时不注意识记,另一方面仍然是对基础知识把握的不够牢固。其次出错较多的是第1923小题,得分率都为86.7%。出错原因大都是对有关历史事件的地点、历史时间这些基础性的知识没有掌握好。尤其是学生不能将历史和当今社会生活实事有机的结合起来。

本题学生得分比较高的是第6 题和第9题,得分率为100%,其次是第135题,得分率为98.3%,第7题、第10题和第20题得分率为96.7%

2.填空题:本部分5小题,每空1,10分。从抽样试卷统计结果得出:第26题学生答题情况最为理想,得分率为98.3%,由此可见学生对历史人物武则天和有关她的历史事件的基本掌握。其次是第28题,得分率在93.3%,答得最糟的是:第27小题的第二个空和29小题的第一个空,超出教材范围。成绩最不理想要数第29题的第二个空,此题学生的得分率为75%,原题是:27题:“755年唐朝发生______之乱, ,收复了长安和洛阳.”教材根本没有“唐朝在________兵的帮助下……”。29.____,戚家军在_______九战九捷,基本扫除……”。

学生出错的主要原因是对材料的分析不透彻,不能抓住主要信息,再加上审题不清,使本来很简单的答案复杂化,而且答不到点子上。

3.列举题(有3小题,共10分):答得比较好的是第33题,列举四大名著。其次是第32题。从抽样结果来看,满分的有10人。此题此题重在考查学生对传统文化精髓的了解,学生掌握得比较好。

4.材料解释题(2小题,共10分):第34题的第一小问,学生普遍答得不好,满分在5%,据以上材料说明北宋船队在海洋中是怎样确定航向的?此题问得怪,学生不理解“怎样确定航向”要从材料里找内容来解答,都误答以为是“用什么来确定航向”,都答成了“用指南针来确定航向”。第二小问,指南针的发明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学生答得不全面,只答用于航海事业,应该还要答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等。由于学生对问题的掌握和理解不到位,所以才导致了严重的失分现象。

5.问答题(有3小题,共20分),学生答得比较好的是第37题,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和影响。难答对的是第36题:简述贞观之治形成的原因。学生对此题不够理解,丢分较严重,有相当多的学生答“什么是贞观之治”,没答“贞观之治形成的原因”,参考答案与教材正文的叙述出入太大,而课文的叙述条理不够清楚,比较“散”, 学生不容易理解、记不住,难得此题高分。严重丢分的是第38题:清朝前期为维护国家领土完整和加强边疆地区采取了哪些措施?此题是一道综合题,要把教材1819两课的内容结合起来,有很多学生答不出来,空白,有些学生虽然答了,但只有一个学生回答全面,得此题满分,因此满分率是1.6%

四、教学建议:

1.进一步抓好双基,继续重视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能力培养,这是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前提,只有双基打好了,做题才会应对自如。

2.重视研究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避免走弯路。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突出了素质教育的要求,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注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养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快乐的学习。这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

4. 面向全体学生,尤其是要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

5.教师要强化自身素质。在全面掌握历史知识体系的同时,丰富相关学科知识,要能融会贯通,举一反三。要时刻关注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实现其与历史学科教学的联系。

总之,七年级历史教学要求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关注全体学生,平等善待各类学生,抓好查漏补缺,学会科学的记忆历史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后果、影响、作用等)的方法,初步建立知识体系框架,注意学习能力培养,适当延伸、迁移,让学生感知历史、积累历史。抓好单元内的综合过关练习。注重克服负面积累,防止两极分化,争取不让每位学生掉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