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族传统婚礼-在杭州_ZaiHz.Com

 明睿超越 2010-10-30

汉族传统婚礼

        谁记得礼乐相和?谁记得锦绣霓裳?谁记得三千年前的夭夭桃花,和花瓣上的灼灼春光?还有那桃花映红的新娘……

  长夜未央,庭燎之光。言念君子,玄衣纁裳。彼美孟姜,鸾声将将。颜如舜华,宛如清扬。执子之手,与子偕臧……

119.jpg


目 录

  一 其新孔嘉,其旧如之何?——也说当前的“中国传统婚礼”

  二 礼之大礼,君子重之——华夏传统婚礼的基本面貌

  三 亲结其缡,九十其仪——“蓝本型”的周制婚礼详解

  (礼服、妆饰、礼器、礼物、仪程等)

  四 催铺百子帐,待障七香车——“发展型”的杂俗婚礼详解

  (礼服、妆饰、礼器、礼物、仪程等)

  五 汉族传统婚礼典仪继承与发展的思考

  六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汉族传统婚礼操作方案

  ·宁静端庄型华夏婚礼(周制婚礼为蓝本)

  ·喜庆热闹型华夏婚礼  

120.jpg

  一. 其新孔嘉,其旧如之何?——也说当前的“中国传统婚礼”   

  “其新孔嘉,其旧如之何?”,出自《诗经·豳风·东山》,这是一位新婚离家、凄惶征战的士卒一声轻轻的喟叹,与华美古装剧《大明宫词》里那段经 典的皮影戏有几句颇有异曲同工之处:“看这满溪桃花,看这如黛青山,都没有丝毫改变,也不知我新婚三个月就别离的妻子,是否依旧红颜……”

  世上最美好的容颜当属于新娘,人生最美好的时刻莫过于婚礼。因为人往往缥缈孤鸿一般孤独来去,“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承诺从来都需要美好而特别的仪式来纪念。

  华夏文化的信仰没有宗教精神,却依然将没有神秘感的世俗生活演绎出诗意和浪漫。在先秦,婚礼在诗人们最喜欢的黄昏进行,故而称作“昏礼”。昏礼 在五礼之中属嘉礼,是继冠 / 筓礼之后的人生第二个里程碑。昏礼一如黄昏时满天的晚霞,宁静深远。那时候的昏礼不大肆举乐,不过分庆贺,很简朴干净,重的是夫妇之义与结发之恩。昏服也 不是大红大绿,新郎新娘都穿着端庄的玄黑色礼服。天地相合,夫妻结发。从此后生死相依,从此后家族延续……

  这是华夏婚礼的初始面容,然而终究几千年过去了,我也学起那位不知其期的戍卒长叹一声:对于中国传统婚礼,其新孔嘉,其旧如之何?

  每个民族都有不同的婚庆典仪,喜庆抑或神圣,因民族性格不同,婚礼的风貌和形式差异很大。婚礼婚俗的流变,彰显着文化性格和国运起伏。婚礼是一面镜子。

  二十年前国门的开放也为中国婚礼带来了国际风尚。西式婚纱粉墨登场。不过国人喜新倒也不厌旧,我们并没忘拜天地闹洞房。于是,于今的婚礼多半是 “西式”和“传统”嫁接的产物。现代中国婚仪主要有两种形式。城镇居民多选在酒店等场合举行。司仪们同相声演员一般专业,会根据顾客的水准及时地调节着礼 辞的适宜程度。不论是附庸风雅还是焚琴煮鹤,都少不了对新人们的一番难为……前来参礼的客人们按惯例上交红包,观赏过八卦故事后便低头大块朵颐、猜拳行 令。新人们则要酒精考验地地轮桌干杯,上战场一般;另一种主要流传在广大农村中,民俗成分不少,不过大多数只上溯自清末、民国,历史渊源也说不上深远。这 种婚礼尽可能地讲究排场和热闹,场面相当壮观。随着近年来世风陈杂,仪式过程中有时还充斥一些低级趣味也在所难免。

  纵观近100年来中国的婚礼模式:我们时兴过“中西合璧”——礼帽+马褂,中式嫁衣+西方元素;提倡过“简朴务实”,崇尚过“不爱红装爱武 装”……时至今日,大行其道的已是所谓的西式婚礼了。舶来的白婚纱几乎俘虏了所有的中国新娘。其实,严格说,当下最流行的西式婚礼并不是真正西式的——剥 离了基督教文化的氛围,离开了教堂、教义的虔诚,本意早已荡然无存,只剩下一袭本应象征纯洁神圣的白色婚纱。酒席代替教堂作了婚礼圣殿,走下神坛的新娘就 不得不在席间敬酒,蓬大的裙裾在挤在喧闹狭小的走道间,沙沙地摩挲着地面的灰尘。

  现在,若提起民族传统婚礼,倒是少数民族的婚礼文化鲜明的多。占人口90%以上的“多数民族”汉族的婚礼,依然如她的民族服装一样模糊不清。莫非,没有特征才是汉民族的文化和服饰特征?

27.jpg

  在西风强劲的吹拂下,中国人越来越意识到了“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近年来民族传统婚礼又见青睐。主要是旗袍当道,从某种意义上,旗袍倒方便了新 娘子来回敬酒。但旗袍毕竟受到身材和季节的限制,同时它所连缀的历史顶多只有一百年。于是,用心点的新人会再上溯一步。有人溯到清朝,洋洋自得地扮起了满 族贵妇;有人溯到了凤冠霞帔,依稀看到汉人衣冠断绝前的最后模样。不过,需要提一下的是,如今的凤冠霞帔多是戏装改造而成,比起传世实物稍微俗艳粗糙了许 多。

  也许是近代的民生过于困苦和压抑,婚礼成了难得的高兴事件,人们便想着法子在这时候舒放自己。中国传统婚礼到了后世,喜庆的成分越来越多,以 至于今日人们若提起传统婚礼,瞬间浮现的印象基本都是吹吹打打、绯红一片的喜闹。浮动的艳红背后藏了多少艰难的历史,和扭曲的故事,都无从考证了。所以, 流传到现在的“传统”婚礼,“婚”是可以看见的,“礼”还有几重呢?

  华夏婚礼的原貌已在历史中失去了鲜活的面容,除了祖先简洁的文字记载,也只有在曾经的学生日韩的婚礼仪式中还能觅得依稀的风骨了。也算“礼失求 诸野”吧。有时很让人苦笑:华夏传统重新传回我国,在我们这里还成了异国风情。日本和韩国的传统婚礼,不论新人和宾客都会格外注意端庄虔敬的气氛,让我们 这曾经的衣冠上国钦慕不已,然后便痛感自己的“传统婚礼”,太过游戏。

  当艳丽庸俗代替了典雅端丽,当随意轻松取代了庄重大方,当嘈杂嬉闹取代了仪礼风度……那褪色的桃花是否还能再复红颜?

事件,人们便想着法子在这时候舒放自己。中国传统的婚礼到了后世,喜庆的成分越来越多,以至于今 日人们若提起传统婚礼,瞬间浮现的印象基本都是吹吹打打、绯红一片的喜闹。浮动的艳红背后藏了多少艰难的历史,和扭曲的故事,都无从考证了。所以,流传到 现在的“传统”婚礼,“婚”是可以看见的,“礼”还有几重呢?
华夏婚礼的原貌已在历史中失去了鲜活的面容,除了祖先简洁的文字记载,也只有在曾经的学生日韩的婚礼仪式中还能觅得依稀的风骨了。也算“礼失求诸野” 吧。有时很让人苦笑:华夏传统重新传回我国,在我们这里还成了异国风情。日本和韩国的传统婚礼,不论新人和宾客都会格外注意端庄虔敬的气氛,让我们这曾经 的衣冠上国钦慕不已,然后便痛感自己的“传统”,太过游戏。
当艳丽庸俗代替了典雅端丽,当随意轻松取代了庄重大方,当嘈杂嬉闹取代了仪礼风度……那褪色的桃花是否还能再复红颜?

  二 礼之大礼,君子重之——华夏传统婚礼的基本面貌

  追忆起华夏,竟然来有点恍若隔世的感觉。也许是因为近代几百年间的颠沛流离,也许是因为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礼记·昏义》中的“昏”,原文作“昬”,得名于先民的亲迎礼于黄昏时进行,此时,日月渐替,含有“阳往阴来”之意,讲究天人合一的华夏先民选 择了这么一个微妙的时刻,巧妙地诠释了婚义,同时也给这个仪式带上了神圣虔敬的情愫。后来,当“昏”字加上了“女”字偏旁写作“婚礼”的时候,亲迎便不再 限于静谧的黄昏了,当然这一仪式的神圣意识也逐渐淡去。

  华夏先民重人伦,婚礼很受重视。《礼记》云:“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他们对昏礼的态度是“敬慎重 正而后亲之”,昏礼称得上是“礼之大礼”。人伦之礼,先讲男女有别,然后才能夫妇有义;在夫妇之义的基础上,才能确立父子有亲,父子的恩义扩展开来,升华 到君臣之礼……故此,昏礼乃伦礼之本。

  昏礼属于嘉礼之一,嘉礼以亲万民。周制昏礼是后世婚礼的范本,后世的婚礼在各种异族文化的交流中有所发展,也融合了不少新的习俗,不过从纳采至亲迎、合卺而入洞房,即使内涵风韵数易其容,但基本仪制的结构没有明显变化。

  相传中国最早的婚姻关系和婚礼仪式从伏羲氏制嫁娶、女娲立媒约开始。《通鉴外纪》载:“上古男女无别,太昊始设嫁娶,以俪皮为礼。”从此,俪皮 (成双的鹿皮)就成了经典的婚礼聘礼之一。之后,除了“俪皮之礼”之外,还得“必告父母”;到了夏商,又出现了“亲迎于庭”“亲迎于堂”的仪节。周代是礼 仪的集大成时代,彼时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婚姻礼仪,《仪礼》中有详细规制,整套仪式合为“六礼”。六礼婚制作从此为华夏传统婚礼的模板,流传至今。

  (一)汉族传统婚礼流程

  六礼: 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这是经典的六礼结构,但后世时有增简。增则多在“六礼”环节的基础上添加副仪节及杂俗,如催妆、送妆、铺房等;简则多简并了几项正婚前的礼仪,如宋代朱子撰《家礼》,因时俗将六礼并为“纳采”“纳币”“亲迎”三仪。

  传统婚礼结构: 婚前礼→正婚礼→婚后礼。

  完整的传统婚礼流程:

  婚前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

  正婚礼【亲迎→妇至成礼→合卺→餕余设袵】

  婚后礼(成妇礼)【妇见舅姑→舅姑醴妇→妇馈舅姑】  

  三书:后世谈婚论嫁,“六礼”常常和“三书”一起搭配出现,“三书”非周制昏礼的内容:

  聘书:即订亲之书,男女双方缔造。纳吉(过文定)时用。礼书:即过礼之书,是礼物清单,详尽列明礼物种类及数量。纳征信(过大礼)时用迎亲书:即迎娶新娘之书。结婚当日(亲迎)接新娘过门时用。

  华夏传统婚礼基本仪程释义:

  【婚前礼】

  纳采 纳采即议婚,男方遣使上女家求婚。采用雁作为贽见礼物。 以雁为礼有三种象征意义:

  1. 雁为候鸟,秋天往南飞,春天北归,来去有时,从不失时节,所以用雁来象征男女双方信守不渝的象征。 

  2. 雁为随阳之物,大雁行止有序,雁群在迁徙飞行时成行成列,领头的是强壮之雁,而幼及弱者追随其后,从不逾越。将这个原则用于嫁娶,长幼循序而行,不越序成婚。

  3. 雁雌雄一配而终,象征忠贞和白头偕老

  (后来有所发展,也用羔羊、白鹅、合欢、胶漆等作为贽礼的)

  问名 男家征求女家同意后,这时接着进行问名之仪节,以便回來後占卜成婚與否、吉凶如何。问名一般是女子姓名、排行、出生年月日及时辰等,发展到后世,称换庚 帖。这一过程也相当于订婚。古语“男子称名,女子称字”,女子的名是不能轻易示人的。问名的意义可见非同小可了。

  纳吉 问名的目的,是为纳吉作准备。《仪礼.士昏礼》载:归卜于庙,得吉兆,复使使者往告。就是说,男方问名后,以龟甲来占卜男女双方生辰八字,若得到吉兆,将 占卜吉利的结果,派使者带着雁到女方家报喜,后世称为订盟,仪式如同纳釆。纳吉之后,婚姻就算正式确定。后来民间把纳吉改叫合婚了。就是把男女双方的生肖 及生辰八字合一下,看生肖是否相克,八字是否相配。纳吉和纳采一样,也用雁。

  纳征 纳征礼往往是婚姻六礼的关键,《仪礼.士昏礼》载:“征,成也,使使者纳币以成婚礼。”意即派遣者纳送聘财以成婚礼,故称完聘、大聘或过大礼。纳征以后,婚姻进入正式准备阶段。

  周朝聘礼“凡嫁女娶妻,入币纯帛,无过五两,士大夫以玄纁束帛,天子加以毂圭,诸侯加以大璋”。周制昏礼的聘礼取其象征意义,不像后世那样看重 经济价值。币,意为彩色丝,后世所谓的“彩礼”就源于这个典故。可见先秦的彩礼是很简单的,士大夫仅仅只用不过五两彩丝加上一对鹿皮。但到了后世,彩礼的 内涵就要实际多了,还包括饰物、绸缎、牲畜或现金等物。聘礼开始成了地位拼比的物事,难有定数。至此,周礼取聘礼的象征意义变为取义取利兼图。隋唐聘礼固 定为九种,有合欢、嘉禾、阿胶、九子蒲、朱苇、双石、棉絮、长命缕、干漆等,各项物品皆有祝福夫妻爱情永固的意义。

  请期 定成婚吉日的礼,由男方决定,然后正式通知女方。后代婚礼在演变中发展出来催妆,送妆,铺房,这三项仪节在先秦文献中未见记载。

  亲迎 父亲醮子,新郎接受赐酒一饮而尽,便动身去迎娶自己的新娘。女方家长在家庙设筵,在门外迎新婿。婿以雁做贽礼。彼此揖让登堂,女婿再拜。

  周制昏礼亲迎婿及妇都用马车,宋代时逐渐开始婿骑马妇乘轿。出了家庙门,把新娘坐车驾好,在新娘上车时,还要亲自把上车用的引手绳递给新娘,照 顾她上车。然后新郎亲自驾着马车,让车转三圈,才把马车交给车夫,自己乘坐另一辆马车走在前头。到了家门口,新郎先下车来等候,新娘车到达后,新郎带领新 娘进入家中,新娘入宅,婚前礼即告一段落。  

  【正婚礼】   

  正婚礼是指新娘被接到男方家以后,所举行的正式结为夫妇的仪式。主要有拜堂(周制昏礼没有这一项)、沃盥、对席、同牢合卺和馂余设衽几项。

  拜堂 周制昏礼没有夫妇拜堂之礼。司马光《书仪》:“古无婿妇交拜之仪,今世俗始祖见交拜,拜致恭亦事理之宜,不可废也。”可知宋代交拜之礼已经流行。元代拜 堂,于夫妇交拜外,尚有同拜天地之礼,即先拜天地,再拜婿之父母,最后夫妇交拜。这就是如今流传下来的三拜之礼。

  沃盥 指新人入席前的洁手洁面。汉族传统礼仪非常强调洁净的意识。周制的沃盥礼节是用匜和洗配套使用。

  对席 新婚夫妇交拜礼毕,要相对而坐,谓之对席。对席的位置,男西女东,意以阴阳交会有渐。

  同牢合卺 “同牢”是指新婚夫妇共食同一牲畜之肉。合卺是指夫妇交杯而饮,注意——是交杯,只是交换了杯子而已,并非很多误导人的古装剧那样挽着胳膊喝的“交擘 酒”。合卺本意指破瓠(瓜)为二,合之则成一器。剖分为二,分别盛酒。最初合卺用匏瓜,匏是苦的,用来盛酒必是苦酒。匏既分为二,象征夫妇由婚礼将两人合 为一。所以,夫妻共饮合卺酒,不但象征夫妻合二为一,永结同好,而且也含有让新娘新郎同甘共苦的深意。

  这是婚礼中最具有社会意义的环节。是每对新婚夫妇行婚礼时必不可少的仪式,合卺礼流传到后世,发展成酒筵。“吃喜酒”已成为民间行婚礼的简称。酒筵由简到繁,但最主要的意义就是,婚姻得到了亲朋好友的承认。

  餕余设袵 这是通常所说的合床礼,正式成为夫妻。新娘脱服由女侍接受,新郎脱服由男侍接受,新郎亲脱新妇之盖头,此时侍人持烛而出。此后男女双方正式结为夫妇。

  【婚后礼】

  婚后礼,使新妇成为男家的一分子,与男家的亲族融合在一起,所以又称“成妇礼”。成妇礼主要有四:妇见舅姑、妇馈舅姑、舅姑飨妇。

  妇见舅姑 妻称丈夫的父亲为“舅”,称丈夫的母亲为“姑”,成婚后的第二天早晨,新娘就早早起床、沐浴,新妇拿着盛着枣、栗和腶修等物的竹器到公婆的寝门外等待。盛有“枣”取早起之意,“栗”取颤栗之意,“腶修”取振作之意。

  妇馈舅姑 根据《礼记》,“妇馈舅姑”之礼是随着“妇见舅姑”之后的,新妇亲自侍奉公婆进食,待二老食毕,妇要象征性地吃公婆的余食以示恭孝。之后有“舅姑飨妇”之礼

  另有一说,“妇馈舅姑”指的是新妇过门后第三天,就要下厨房烧饭做菜,以馈舅姑。以示自此后将主持中馈,以尽孝道。唐代有“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未谙姑食性,先谴小姑尝”的描述。该俗应是后世的演变发展。  

  舅姑醴妇 “妇馈舅姑”之后,公婆为新妇安食漱口,并以“一献之礼” 酬新妇,以示长辈的关怀。  

  一献之礼:先由主人取酒爵致客,称为“献”;次由客还敬,称为“酢”;再由主人把酒注入觯或爵后,先自饮而后劝宾客随着饮,称“酬”,这么合起来叫作“一献之礼”。在“献”的环节中,有洗爵的步骤。公公在洗爵于南,婆婆洗爵于北。  

  一献礼成后,本别下阶。《礼记·昏义》记:“厥明,舅姑共飨妇以一献之礼,奠酬,舅姑先降自西阶,妇降至阼皆,以着代也。”按照旧时的民居结构,西阶为宾位,阼阶为主位,新妇从阼阶下来,表示从此之后授之以室,代理家政。

  庙见成妇 庙见礼为“新妇祭行于祖先”——婚后三个月,夫家择一日,率新娘至宗庙祭告祖先,以表示该妇从此正式成为夫家成员。自此,成妇礼(暨“婚后礼”)完成。

  “成妇”“成妻”之辨  

  “成妇”是指成为男家的媳妇,“成妻”则指作为一个男人的妻子。

  汪中,郑珍,等清儒仔细考证了《仪礼·昏礼》的仪节和称谓,又从《曾子问》分析订婚和解除婚约的种种可能性,目的在于探究:婚姻关系何时成立? 因为他们关怀的是一个当时很严重的社会问题:“室女守贞”。“室女守贞”就是所谓的“望门寡”。当一个女子订了婚,还没过门,未婚夫就死了。这样的一个 “许嫁女”,能否另许夫家?还是得嫁去夫家奉养公婆,过继个孩子承继香火?与该男合葬?基本上,主张室女守贞者,表示他们认为成妇重于成妻,一旦订了婚 (纳聘),婚姻就成立;反对者则坚持有亲迎合体之实,婚姻才成立,翁姑媳妇关系才成立。在清朝,因“室女守贞”获颁牌坊的数量很多,经考证,“夫”之称谓 的出现,得等到亲迎之夜,婿入妇之寝房、妇言“若非我夫,焉入我室”时才出现。换言之,“夫妇”一词的成立要等到行过亲迎礼、喝了交杯酒、有“合体”之实 时才成立。既然没有夫妻之实,又何来守寡、殉葬、侍养公婆?(节选自台湾学者 张寿安《我的清代礼学研究》 中国思想史研究通讯第5辑)

  实际,直至宋代,女子在婚姻上都具有相当的地位。而按照后世的逻辑,若新妇在未告庙之前去世,只能归葬于娘家,既然得不到夫家成员的地位,那么 “室女守贞”“殉夫尽节”“未嫁奉养夫家”等习俗,不就非常没有道理吗?清代大行其道的“贞洁牌坊”不是成了黑色幽默么?这种陋习,实为中国文化中的变异 成分,并不合乎华夏礼义。  

  (二) 汉族传统婚礼的两种典型风貌

  虽然传统婚礼仪程的结构保持稳定,但就婚礼的风貌演变来看,变化还是相当明显的,故此,本文将按照两种风格将它们分类区别:

  『蓝本型』的周礼婚制——庄重典雅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诗经·周南·桃夭》

  周制婚礼,承启上古至夏商,集成于礼乐开国的西周,发扬于君子风范的春秋战国,稳定于华夏诸族最终形成汉民族的时候,在漫漫三千年里始终为华夏婚礼之蓝本,最终蔚成灿烂的云霞。

  那时候的婚礼还叫做昏礼。没有奢侈的聘礼,没有铺张的排场,也没有喧闹的筵席。昏礼重的是夫妇之义与结发之恩,并不认为这是一件可以喧闹嘈杂的 事。那时候的昏礼简朴干净,没有后世繁缛的挑盖头闹洞房这类繁杂的玩意儿,夫妻“共牢而食,合卺而酳”,而后携手入洞房。次日拜见舅姑,三月后告见家庙, 从此,新妇正式融入夫家家族。那时候的昏服也不是现在人们误解的大红一片,而是端庄的玄色礼服(玄色,黑中扬红的颜色,按照五行思想,是象征着天的、最神 圣的色彩)。嫁女之家三日不熄烛火,在盈盈火光中思念着远去的女儿;夫家也三日不举乐,安慰着思念双亲的新娘……整个仪式宁静安详。但安静细致的仪式中有 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也许这就是我们今天想要捕捉到的力量。黄昏中开始的那个安静优美的仪式,映照出一个久违的文明气息——那是纯正、优美而伟大的汉文 明,直指人心。

  『发展型』的后世传统婚礼——喜庆热闹  

  催铺百子帐,待障七香车。

  借问妆成未,东方欲晓霞。

  —— 唐 陆畅 《云安公主下降奉诏作催妆诗》

  此类是指在周制婚礼的基础上逐渐演变的后世汉族婚礼。其中混杂了许多非汉族来源的婚俗礼仪,有诸多变异,故此称为“发展型”。

  婚礼是什么时候慢慢放在白天的已经不得而知了,也许是因为汉代以后的战乱,夜晚不安全的缘故,也许是因为感染了胡俗习惯,再加上后来的婚礼排场逐渐变大,时间变长,也就逐渐放在了上午,这样,欢庆的仪式往往持续一天。

  与后世婚礼不同,先秦至两汉昏礼,女父迎婿于门外,礼节甚重,更别说刁难女婿的事了,唐《封氏闻见录》6卷五云:“近代婚嫁有障车、下婿、却扇 及观花烛之事。”自从昏礼有了贺客和婚宴开始,婚礼的世俗欢庆气氛就逐渐扩展。婚礼的欢庆的气氛本是生民常态,同时也来自华夏周边的风俗浸染。胡俗婚礼多 喜庆,后世婚礼的许多杂俗,比如闹洞房,是契丹的婚俗。跨火盆,则来自满族。根据周礼,婚礼是没有盖头的,但红盖头却成了世俗婚礼的象征。仪礼中的婚礼不 举乐,无酒筵酬宾的仪节,只在新房中为新郎新娘专设一席。到后世,宴众宾客会成了婚礼必不可少的一项,闹房也成了保留节目。也许,我们更加熟悉的婚礼就 是: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交拜……

  ……

  纵观以上两种汉民族传统婚礼的模式,不难看出:历史的悠久,国土的辽阔,文化基因变异的程度自然不会小,毕竟,没有交流的民族在地球上是不存在 的,在婚礼的发展上,华夏民族的婚制婚仪,吸纳了许多外来民族的习俗。历经多次主动的、被动的民族间交流,经历多次国运纵横起伏,华夏婚礼在漫长的时光中 慢慢流变。

  耐人寻味的是,从历代礼书的修订,可以看出古人对这种现象的态度:对周礼婚制的偏好,对世俗婚制的宽容。于是,理想与世俗便两不相悖,各有市 场。这也许就是华夏文化的特点之一吧,古人已经给出了适宜的处理方式,不必苛求统一。我们今天倡议恢复传统婚礼,作为撰写者的我,坦率地说我本人偏好周制 昏礼,但在这里并不苛责新人们的任何选择。所以,我们将以并行的方式,认真地写出这两种婚礼的具体方案。各花入各眼,任由人们选择好了。

  三 亲结其缡,九十其仪——“理想型”的周制传统婚礼详解

  (礼服、妆饰、礼器、礼物、仪程等)

  【婚服】

  我们今天最熟悉的汉族婚礼礼服恐怕就是彩绣龙凤的大红吉服、大红盖头了,恐怕很少人知道,三千多年前的周代,同时也是我们要探究的华夏婚礼的源 头,婚礼服的颜色是玄黑色和纁红色,并且这种主流的婚服色系一直持续到隋唐以前。我们今天熟悉的大红婚服其实出现的时间比较晚,到了明代才有明确的定制。 颜色是心态的反应,从婚服的变化也可以看出华夏婚礼风貌乃至整个文化风貌的演变。

  周礼婚制崇尚典雅端庄,有着浓郁的神圣感觉和象征意义,故此,直到宋代的时候,品官以上的婚礼不论是舆服还是婚仪都严格遵循周制。昏服的色彩循“玄纁制度”,取天地间最高贵的色彩为之。按照《仪礼·士昏礼》等,将周制昏礼的礼服解读如下:

  传统婚礼三个重要的章服制度:  

1. 玄纁:

  黑中扬赤即为“玄”。“玄”色较之青、赤、黄、白、黑等五正色尤为尊贵而独居其上。天之色彩即为玄,实为至高无上之色。以玄“象”天,天神尚 质,亦即天神尚德。因此玄衣之用玄,内涵天道思想;“以玄拟天”“玄乃天道”。而用玄说玄,是乃周人的政教思想、政教设施情况的反应。

  纁裳的“纁”色调究竟是什么?《周礼》〈王之吉服〉疏:“知玄衣纁裳者:见《易 系辞》:‘黄帝尧舜垂衣裳,概取诸乾坤。’乾为天,其色玄;坤为地,其色黄。但土无正位,托位于南方。(南方)火色赤,赤与黄(合),即是纁色。”《楚 辞?九章?思美人》的文句:“指嶓冢之西隈兮,(写落日依在西山之况),与纁黄以为期。”王逸注:“纁黄,盖黄昏时也。纁,一作曛。” 这样看来,纁色应该是橙黄色系,但《说文》却说是“浅绛”;《尔雅 释器》:“绛”。,故此,纁色应作赤黄色系解。

 2. “僭越”

  华夏服制历来等差分明,而婚礼有特例:士人亲迎时车舆服制都可上越一级,不算无礼。按公羊解诂:“大夫冕而祭于公,弁而祭于私;士弁而祭于公, 冠而祭于私。”昏礼显然是私祭,所以士亲迎用爵弁服显然是向上越了一级。同样的,士亲迎的玄端是侈袂,三尺三的大袖,昏车用墨车、贽用雁等,都是在假用大 夫的等级行礼;同理,新娘的等级自然要从夫,也是上越一级。所以,亲迎时婿着爵弁玄端,妇着纯衣纁袡,而亲迎之后夙兴见舅姑的时候,则是士等级的玄端、宵 衣了。

3. 佩绶

  佩绶为礼服上有一定规格要求的配饰。《礼记·玉藻》载:“古之君子必佩玉,右徵角,左宫羽,趋以采齐,行以肆夏,周还中规,折还中矩,进则揖 之,退则扬之,然后玉锵鸣也。故君子在车,则闻鸾和之声,行则鸣佩玉,是以非辟之心,无自入也。”——这是说玉声,“采齐”“肆夏”均为乐曲名。

  “凡带必有佩玉,唯丧否。佩玉有冲牙,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君子于玉比德焉。天子佩白玉而玄组绶,公侯佩山玄玉而朱组绶,大夫佩水苍玉而纯组 绶,世子佩瑜玉而綦组绶,士佩壖玟而组组绶,孔子佩象环五寸,而綦组授。”——这是说佩玉的级别规格。士昏礼,可以越级假用大夫规格,故佩玉可用“水苍玉 而纯组绶”,水苍玉:根据出土实物,水苍玉显现出透明质感,一说其实际为绿宝石;纯组绶:黑色发赤黄的组绶 

  传统婚礼上新人及双方礼服

  新婿

  1.爵弁玄端服(大夫级玄端)——用于正婚礼。爵弁,玄端服袖展三尺三,收口一尺八,缁衪纁裳,白绢单衣,纁色韠,革带(用以佩韠),大带(素熟绢为之,宽四寸,耳及绅缘边,外玄而内黄色。),赤色舄(或履),水苍玉纯组绶,佩刀,充耳等。

  2.士玄端服(士级别)——用于婚前礼和婚后礼。玄冠,袖展二尺二,收口一尺二,黄裳,白绢单衣,爵色韠,大带(白缯为之,绅部缘黑缯边。士绅长三尺),  

  名词释义:

  爵弁:爵弁,一名冕。有收持笄,所谓夏收殷冔者也。宽八寸(20cm左右),长一尺二寸(约30cm),前面小后面大,颜色与雀头相似,大约是 黑红色,用收持笄固定于顶髻。《士冠礼》载:“皮弁笄,爵弁笄,缁组纮,纁边。”郑玄注:”纁边,组侧赤也。”可见新郎爵弁帽的帽带的颜色应是黑色而滚浅 红色边。

  玄端:玄端为先秦时通用的朝服及士礼服。玄衣,用布十五升,长二尺二寸,因为古布幅二尺二寸,则每幅皆成正方,故称端。又因其无章彩纹饰,造型正直端方,故称“玄端”。所谓衣裳之制,玄端主之。可以临祭,可以燕居,上自天子,下及士夫,影响有过于深衣者。

  纁裳缁衪:玄端礼服一般配纁色的下裳。纁裳用黑色的裙边。裳用的缁边,应当是一寸半。

  韠(bi4):蔽膝,一般采用同色或近色的,革质。仪礼中只简略地提到“纁色韠”而已。《礼记·杂记下》载:“长三尺,下广二尺,上广一尺,会 去上五寸。纰以爵韦六寸,不至下五寸。纯以素,紃以五采。”郑玄注:”会,谓领上缝也。领之所用,概与纰同。在旁曰纰,在下曰纯。素,生帛也。纰六寸者, 中执之,表里各三寸也。纯、纰所不至者五寸,与会去上同。紃施诸缝中,若今之时绦也。”可见新郎蔽膝的颜色为:上面六分之五橘红色,下面六分之一白色,六 分之五的部分,左右用暗红色滚边,滚边之内侧又微微露出五彩色丝。

  舄(xi4):单平底的履下面再加一层木底的鞋,在古时比较尊贵的鞋,多为帝王大臣穿。应该比较硬。

  充耳:冠圈的两侧还用丝绦各悬挂一颗珠玉,直达耳孔处,名谓瑱(tian4),俗称“充耳”。充耳并不塞入耳内,而是悬挂在耳际,象征意义是时刻提醒戴冠者切勿轻信馋言。

  玄冠:士阶层的常用冠帽,又叫“章甫冠”或“委貌冠”。《通典》:“委貌冠上小下大,长七寸,高四寸,前高广,后卑锐,无笄有缨,形如覆杯,皂色绢为之。”

  新妇

  1.正婚礼时着纯衣纁袡礼服,头戴“次”,以“纚”束发,插着一尺二长的笄。母亲诫女时给她腰间系上叫做“缡”的帨巾。新娘登车时由从者为她披上一件叫做“幜”的御尘罩衣。

  2.婚后礼同夫婿见舅姑的时候则穿普通士人女的“宵衣”(婚后礼)。

  名词释义:

  纯衣纁袡:纁色衣缘的黑色深衣。袡:衣边。

  《士昏礼》“纯衣纁袡”之“纯”,郑玄注云“丝衣”;而亦有认为是颜色的观点——王引之《经义述闻》认为“纯”通“黗”,当读tun2(黗), 《说文》:“黗,黄浊黩也”,《广雅》“黗,黑也”,《广韵》“黗,黄黑色也。”黗与纯声、义相近,古字亦通。《礼记·玉藻》“天子佩白玉而玄组绶,公侯 佩山玄玉而朱组绶,大夫佩水苍玉而纯组绶,世子佩瑜玉而綦组绶……” 若训“纯”为丝,则于文不类矣。

  故此,现有人总结,色理明则以丝解释,丝理明则以色解释。《士昏礼》中提到“女从者毕袗玄”,色理自明,故理解为“丝质”;《周礼媒氏》云:“纯帛无过五两。”注云:“纯,实缁字也。”丝理自明,故为色为之。  

  次:一种编好的假发,戴用时和自己的头发梳在一起。

  纚(xi4):束发用的布帛。宽二尺二(约50厘米),长六尺。

  帨巾:也叫缡,是未婚女孩子的佩巾。周制昏礼中,由母亲将其系在即将出嫁的女儿身上,称为“结缡”——《诗经 豳风 东山》有:“亲结其缡,九十其仪。” 那三千年前的士卒,那三千年前的新婚场景幻觉,我这后世人每每读之,总有一股无言酸涩涌上心头。

  宵衣:即绡衣,黑色,妇女助祭之服。姆于此执礼事亦得服之。绡:生丝。以生丝织缯亦曰绡。

  黼(fǔ):绣在衣服上的黑白相间的花纹。

  新妇的发型究竟何样?简单的纚、笄如何装饰?笄簪之物容易理解,那么纚呢?根据彼时的资料,可知当时女子有以飘带束在发端使其飘垂的习惯,如《诗经·小雅?都人士》:“彼君子女,绸直如发……彼君子女,卷发如虿……匪伊垂之,带则有余;匪伊卷之,发则有旟。”

  求婚使者 玄端(使者:媒使)

  新妇父亲 玄端

  新婿从者 袗玄。即全玄色的华美深衣。

  “姆” “宵衣”,发饰用纚、笄。(姆,即以妇道教女子的女师。)

  新妇从者:袗玄,领有黻纹。绣着花纹的单层披肩,纚、笄。(从者:即从嫁的侄娣。)

121.jpg

图示:周制婚礼玄端服制示意图

28.jpg

图示:周制婚礼亲迎服制示意图

【礼器】

  礼器、礼物、祭牲、食物等置备清单:

  纳采 环节

  男方准备:大雁一只,作为贽礼。

  女方准备:于祢庙堂上户西布设筵席(西为上),几设置于右方。

传统婚礼中问名 环节

  男方准备:大雁一只,作为贽礼

  女方准备:①甒醴(甒:盛酒的有盖的瓦器,口小腹大底小,较深;醴,甜酒。)②觯1只(饮酒器。圆腹,侈口,圈足,大多数有盖。春秋时代的觯为 长身、侈口、圈足,形状像觚。③小匙1把,角质。④脯醢。(脯:肉干。醢:肉酱。)⑤笾、豆。(均为有高足的食盘。笾:用竹子编制而涂以漆;豆:用木质刻 制而涂以漆(也有用铜和陶制的,陶豆又称为“登”)。笾因是竹编品,不能存放湿类食品,专门用于盛放枣、桃、芡、脯、脩、糗饵等干食。豆因不漏水,主要盛 放腌菜、肉酱之类的湿物。)

  纳吉 环节 男方准备:大雁一只,定帖一份(如果婚姻能敲定的话)

  纳徵 环节 男方准备:玄纁二色的束帛五匹(一说玄三纁二),鹿皮一双。周礼要求,帛和鹿皮必须已经加工,可直接用以制作衣物。

  请期 环节 男方准备:①书写吉日的红纸。②大雁一只。③一些有象征意义的礼品,具体没有限制和要求。  

  亲迎 环节 男方准备:①家宴 ②照明用的烛炬若干、亲迎的墨车、带帏幕的彩车等。③大雁等贽见礼。  

  家宴准备:

  ﹡寝门外的东边陈放三只鼎,面向北(北为上位),鼎中所盛之物为除去蹄甲的小猪,合左右体盛于鼎中;举肺脊、祭肺各一对;鱼十四尾,除去尾骨部 分的干兔一对。兔腊必须新鲜,鱼要体肉完好的鲫鱼。(举肺:行礼所用肺有2种,一为举肺,离割之,食时可祭可哜(尝),故又称作离肺、哜肺。二祭肺,刌 (cǔn)切之专用于祭,故又称刌(cǔn)肺、切肺。祭时举肺、祭肺皆有,食则只用举肺。)

  ﹡醯酱两豆、肉酱四豆,六豆共用一巾遮盖

  ﹡黍稷四敦。敦是专门盛黍、稷、稻、粱等粮食作物制成品的盛食具。敦的形态是由鼎和簋相结合演变而成的,呈一个浑圆的球状或椭圆状。

  ﹡酒尊设在室中北墙下。玄酒(水)置于酒尊的西面。用粗葛布为盖巾,酒尊上放置酒勺,勺柄都朝南。

  ﹡篚:放在酒尊南边,内装四只酒爵和合卺。

  ﹡洗:设置在阼阶的东南面。洗:为洗餐具用

  ﹡俎:祭祀时切割或陈列牲畜之用具。为四条腿,前后腿下端加一横木,使俎腿不直接着地,由横木承接  

  沃盥 环节 男方准备:匜,盥。匜用来浇水,流水洗手,水接在盥里。

  合卺 环节 男方准备:合欢筵一席,合卺杯

  妇见舅姑 环节 女方准备:一篮枣、栗,一篮腶修

  备注:

  *士昏礼,事情都在早晨和黄昏时举行,必在祢庙中受命。

  * 对已经许嫁的女子,要为她举行表示已成年的笄礼,用醴法,称呼她的表字。与国君同高祖以内的同族女子,都要在国君宫中接受三个月的婚前教育。如果高祖庙已经迁毁,则在大宗之家接受婚前教育。

34.jpg 

图示1 纳吉用的双方定帖  

43.jpg

图示2 家宴礼器  

  纳采:

  纳采前女家先告庙。男家先遣媒向女家提亲。然后行纳采礼,用雁作求婚的礼物。

  女家主人在祢庙堂上户西布设筵席,筵席以西为上,几设置于右方。使者(即媒)身着玄端服而至。摈者(女家导引)出来迎接并问事,男方使者说: “吾子有惠,贶室某也。某有先人之礼,使某也请纳采。”(您家先生惠赐女儿为某某的妻室,某某先生按照先人的礼法,命在下来敬请您家先生笑纳采礼)摈者回 答说:“某之子舂愚,又弗能教。吾子命之,某不敢辞。”(某某的女儿天性愚钝,又未能很好地教育,但先生有命,在下不敢推辞)使者致辞说:“敢纳采。” (冒昧奉上采礼)摈者入告于主人。

  主人身穿与宾(指男方使者,下同)相同的玄端礼服,出大门外迎接,主人两拜,宾不答拜。宾主相揖进入大门。至庙门,相揖而入。如此相对三揖,到 达堂前阶下,谦让三番。主人与宾一同登堂,面朝西。宾从西阶登堂。至栋下面,朝东致辞。主人在阼阶上方面朝北两拜。使者在堂上两楹之间授雁,面朝南方。宾 下堂,出庙门。主人下堂,把雁交给年长的家臣。  

  问名:

  摈者出门问事。宾执雁为礼,主人接过雁以后,回到阼阶上方,面朝西。使者说:“某既受命,将加诸卜,敢请女为谁氏?”(在下既已接受先生之命, 要回去卜问于神灵,冒昧请问令女的名字?)女子的父亲回答说:“吾子有命,且以备数而择之,某不敢辞。”(先生有命,并且把贱女当作候选的对象,在下不敢 推辞)把女子之名告知宾,宾受命后下堂。

  宾入门授雁等仪式,与纳采的礼节相同。

  摈者出门问事,宾告知事已完毕。摈者入告主人,摈者出门请求以礼酬宾。宾推辞一番,然后答应。具体过程是,摈者说:“子为事故,至于某之室。某 有先人之礼,请醴従者。”(先生有事到某某家,某某按照先人的礼法,设席酬劳先生一行)使者回答说:“某既得将事矣,敢辞。”(在下既已办完事情,就此告 辞)。“先人之礼,敢固以请。”(谨遵先人礼法,冒昧再次请先生即席)“某辞不得命,敢不従也?”(在下推辞得不到准许,不敢不听从先生)

  主人撤几,重新布设筵席,以东为上首。在房中设置一甒醴。主人至庙门外迎宾,入门揖让的礼节与前相同,宾主登堂。主人面朝北方两拜,宾在西阶的 上方面朝北答拜。主人拭几,执几以几足授与宾,然后拜送。宾执几谦退避让一番,面朝北把几设置于座位左边,而后于西阶上方答拜主人。赞者斟醴,在觯上放置 一角质的小匙,匙头朝前,从房中出至堂上。主人接过醴觯,转使匙柄朝前,进至筵席前,面朝西北方。宾拜而接受醴觯,复回原位,主人在阼阶的上方拜送宾,赞 者把脯醢进置于筵前,宾即席坐下,左手执觯,祭脯醢,又用小匙祭醴三番,继而在西阶上方面朝西坐下尝醴,然后将小匙插置觯中,站起,复又坐下,放觯于地 上,随即一拜。主人答拜。宾即席,将觯放置于笾豆的东边,下筵席,面朝北坐下,取脯。主人辞让一番。宾下堂,将脯交付从者,然后出门。主人送宾至大门外, 两拜。

  祭醴的方法:用小匙舀醴,祭醴一次,插匙于觯。第二次祭醴时,再度用小匙舀醴,祭毕,仍插匙于觯(如此以至于三)。宾用右手取脯,并兼用左手捧脯;然后带着脯回去向主人复命。 

  纳吉

  以雁为礼物。礼节与纳采礼相同。

  用语过程是,使者说:“吾子有贶命,某加诸卜,占曰‘吉’。使某也敢告。”(按先生赐命,某某进行了占卜,占卜的结果是“吉”,派在下冒昧告知 先生)女子的父亲说:“某之子不教,唯恐弗堪。子有吉,我与在。某不敢辞。”(在下教女无方,只怕不配。先生的吉利,我也荣幸有一份,因此不敢推辞。)

 纳徵

  礼节与纳吉礼相同。  

  使者带着玄纁束帛与俪皮至,说,“吾子有嘉命,贶室某也。某有先人之礼,俪皮束帛,使某也请纳征。”(先生美意,惠赐令女为某某妻室,某某依照 先人礼法,派在下奉上鹿皮两张,帛五匹作为定亲的礼物,敬请笑纳)致辞,说:“某敢纳征。”(冒昧奉上定亲的礼物)主人回答说:“吾子顺先典,贶某重礼, 某不敢辞,敢不承命?”(先生遵从先人常法,惠赐在下重礼,在下不敢推辞,不敢不遵命)

  执皮的人要把鹿皮折迭起来,纹在里面,两手兼握其四足,头向左边。两位执皮人相随而入,以西为上首,在庭南端的三分之一处站定。宾致辞时,执皮 人放开鹿皮外面二足,使皮张开,皮毛显露于外。主人接受礼物时,主人属吏中奉命受皮的人从东边经执皮人的身后出来,在执皮人的左边接过鹿皮,随后坐下,仍 将鹿皮折迭起来,然后依照自后至前的顺序,退至东墙边。

  请期

  请期,以雁为礼物。主人推辞。宾表示同意,然后告诉主人迎娶的吉期。其礼节与纳徵礼相同。具体用语过程为:使者说:“吾子有赐命,某既申受命 矣。惟是三族之不虞,使某也请吉日。”(先生先前已赐命与我,在下已多次谨遵先生之命。只因三代人中难免会有不测之事发生从而影响婚期,所以某某派我请先 生及早确定迎娶的吉日)女子的父亲回答说:“某既前受命矣,唯命是听。”(在下以前既已遵从您家先生意旨,这次也唯命是听)使者说:“某命某听命于吾 子。”(某某命在下请先生来作决定)女子的父亲回答说:“某固唯命是听。”(在下只愿唯命是听)使者说:“某使某受命,吾子不许,某敢不告期?”(某某派 在下来请先生决定吉日,先生不肯这样做,在下不敢不告知迎娶的日期)使者告知某日迎娶。女子父亲回答说:“某敢不敬须?”(在下安敢不恭候)

  亲迎

  在迎娶之日,天色黄昏时,男家布设好筵席。亲迎之前,父亲醮子(酬子以酒,子不需回敬),告诉他说:“往迎尔相,承我宗事。勖帅以敬,先妣之 嗣。若则有常。”(去吧,迎接你的内助,继承我家宗庙之事,勉力引导她,敬慎妇道,继承先妣,你要始终如此,不可懈怠)儿子说:“诺。唯恐弗堪,不敢忘 命。”(是。只怕力所不及,不敢忘记父命)     

  此时,主人在堂上房门西面布设筵席,以西为上首,几在右边。  

  新妇早已盛装装扮,穿着饰有纁色衣缘的赤黑色深衣礼服,面朝南站立于房中。身穿黑色丝质礼服的女师站在新妇的右边。从嫁的娣侄皆身着黑色礼服,插笄,纚巾束发,披着绣有花纹的单披肩,跟随于新妇之后。     

  新婿身着爵弁、玄端服,饰以黑色的下缘的纁色裳。随从皆身穿玄端。新婿乘坐墨车,并有两辆随从的车子,随从人役手执灯烛在车前照明。新妇的车子与新婿相同,并张有车帷。车队到女家大门外停下。  

  新婿上前拜,摈者问事。新婿回答说:“吾子命某,以兹初昏,使某将,请承命。”(某某依照您家先生之命,在今天黄昏时举行昏礼,遣在下前来迎娶,请予准允)摈者回答说:“某固敬具以须。”(某某早已准备完毕在此恭候)  

  此时,主人身穿玄端到大门外迎接,面朝西两拜,新婿面朝东答拜。主人揖新婿,入门。新婿执雁随后入门。到庙门前,相揖而入。如此三揖,到达堂下 阶前,谦让三番。主人上堂,面朝西。新婿上堂,面朝北,把雁放置于地,两拜,叩头至地,新婿下堂出门。新妇随后,从西阶下堂。     

  临别前,父亲送女儿,告诫她说:“戒之敬之,夙夜毋违命!”(敬慎行事,从早到晚都不要违背公婆的教命)母亲为女儿束好衣带,结上佩巾,告诫女 儿说:“勉之敬之,夙夜无违宫事!”(勤勉谨慎,家内之事,从早到晚,不违夫命)庶母送至庙门内,为女儿系上盛物的小囊,对她重申父母之命。告诫她“敬恭 听,宗尔父母之言。夙夜无愆,视诸衿鞶!”(恭敬地听着,遵奉父母的话,从早到晚不要有过失。看一看父母的赐物,就会想起父母的教导)  

  新妇下堂后,主人不下堂相送。新婿亲自为新妇驾车,把引车绳交予女师,她推辞说:“未教,不足与为礼也。”(没有尽到教人的职责,不敢当此 礼),不接引车绳。新娘踏着几上车,两个从者相对而坐把几扶稳。女师为新妇披上避风尘的罩衣,新婿于是驱马开车。车轮转动三圈后,御者代替新婿为新娘驾 车。新婿换乘自己的马车,行驶在前,先期到达,在大门外等候新娘的到来。《礼记·郊特牲》解释:男子亲迎,男先于女,刚柔之义也。天先乎地,君先乎臣,其 义一也。   

  同牢合卺、解缨  

  新妇到婿家,踏几下车。婿对妇一揖,请她进门。到寝门前,新婿又揖新妇请入。新妇进入寝门时,赞者撤掉酒尊的盖巾,以勺取玄酒(水)三次注于尊 中,把剩余的水泼在堂下两阶之间。把勺子放置于尊上。从西阶上堂,新妇从嫁的侄娣在室的西南角布设筵席。新婿进室内入席,新妇的位置在酒尊之西,面朝南。   

  媵与御(女家与夫家役)相互交换:媵为新婿浇水盥洗,御则为新妇浇水盥洗。赞者撤除酒尊上的盖巾。抬鼎人盥洗后出门,撤去鼎盖,抬鼎入内,放置 在阼阶之南,面朝西,以北为上。执匕人和执俎人随鼎而入,把匕、俎放置于鼎旁,执俎人面朝北把牲体盛置于俎上,执俎立待。执匕人从后至前,依次退出,回到 寝门外东侧原来的位置,面朝北,以西为上。赞者在席前设酱,肉酱放在酱的北边。执俎人入内,把俎设置于肉酱的东边。鱼依序设置在俎东。兔腊单独陈放在俎的 北面。赞把黍敦设置在酱的东边,稷敦更在黍敦之东。肉汁陈放在酱南边。在稍靠东边的地方为新妇设酱,肉酱在酱之南,以北为上首。黍敦设置于兔腊北边,稷敦 在黍敦之西。肉汁陈放在酱的北边。御在婿席的对面为新娘设席,赞打开婿敦的盖子,仰置于敦南地上,新妇敦的敦盖,则仰置于敦北。赞报告新婿馔食已安排完 毕。  

  新婿对新妇作揖请她入对面筵席,然后一起坐下。都进行祭祀。依次祭、黍、稷和肺。赞将黍移置席上,并把肺脊进授与新婿新妇。新婿新妇就着肉汁和 酱进食,二人一起祭举肺,食举肺。取食三次进食便告结束。赞洗爵,斟酒请新婿饮酒清口安食,新婿拜而接受,赞在室门之内面朝北答拜。又请新妇饮酒安食,礼 节如上。二人皆祭酒。赞进肝以佐酒,新婿新妇执肝振祭。尝肝后放置于菹豆中。饮干杯,皆拜。赞答拜。接过酒爵,第二次服侍新婿新妇饮酒,礼节与第一次相 同,不进肴佐酒。  

  第三次饮酒,以卺酌酒,新婿新妇合卺而饮,卺以红丝相牵相连,饮半卺杯交换而饮尽。余节与第一次相同。

  赞洗爵,在室外的尊中斟酒,进门,面朝西北,置爵于地一拜。新婿、新娘皆答拜。赞坐地祭酒,然后干杯,一拜。新婿、新妇皆答拜。站立起来。新婿出室,新娘则回复到原位。撤去室中筵席食物,按照原来的布局设置在房中,不设酒尊。  

  新婿在房中脱去礼服,交与媵。新娘在室中脱掉礼服,交与御。女师将佩巾交与新妇。御在室中西南角铺设卧席,媵在稍东的位置为新婿铺设卧席,都设有枕头,脚朝北。  

  媵、御撤出灯烛。媵吃新婿余下的食物,御则吃新娘余下的食物,赞斟房外尊的酒为媵和御漱口安食。  

  新婿入室,亲自为新娘解缨……  

  婚后礼  

  次早起床,新妇沐浴之后,饰以发笄和纚,身穿宵衣候拜公婆。  

  平明时分,赞引新妇拜见公婆。在阼阶上方设席,公公即席。在房外设席,面朝南,婆婆入席。   

  新妇手执一笲(篮)枣、栗,从公婆寝门入内,从西阶上堂,向东前至公公席前一拜,把枣栗放置于席上。公公坐下以手抚摸枣栗笲(表示已接受新妇所 献的礼物),然后站起,对新妇答拜。新妇回至原位,对公公又一拜,新妇下西阶,从侍者手中接过腶脩笲,然后上堂,向北前至婆婆席前,面朝北拜,把笲放置席 上。婆婆坐下,手持腶脩笲站起,拜,把笲交与从侍者。  

  赞者代公婆设筵酬答新妇。在堂上室的门,窗之间布设筵席,在房中设置一甒醴。新妇端正安静地站立在席的西边。赞者斟醴于觯,在觯上放置小匙,匙 柄朝前,从房中出来至席前,面朝北方。新妇面朝东拜,接觯。赞者在西阶上方,面朝北拜送。新妇复又一拜。赞者将脯醢进置于席前。新妇入席,左手持觯,右手 祭脯醢,用小匙祭醴三次,下筵席面朝东坐下尝醴,把小匙插置于觯中,站立起来,一拜。赞者答拜。新妇又一拜,把醴觯放置于脯醢的东边,面朝北坐下,取脯在 手。下堂出门,在寝门外把脯交给从人。  

  公婆进入寝室,新妇伺候公婆盥洗进食。一只小猪,合左右体盛于鼎中,放置俎上时,则独用其右体,不设鱼、兔腊和稷。都以南为上首。其它食物的设 置和迎娶时的布局相同。新妇佐助公婆完成祭食之礼。吃完饭,则侍奉公婆以酒漱口安食,不用佐酒的菜肴。新妇在室中北墙下设席。撤去公婆的馔食,按照原先的 次序设置于新设的席前,以西为上。新妇吃公公的余食,公公辞谢,并为新妇更换酱(作为回报)。新妇又吃婆婆食余之物,御侍奉新妇祭豆、黍、肺、举肺脊,然 后进食,吃毕。婆婆为新妇以酒漱口安食,新妇拜而接受,婆婆拜送。新妇坐下祭酒,然后干杯,婆婆接过酒爵放置于地。新妇把食物撤置于房中,媵和御吃这些余 食,婆婆亲自为她们酌酒漱口安食,即使没有娣从嫁,也要让媵先食。至此,媵与御相互交错:媵吃公公的余饭,御则吃婆婆的余饭。  

  公婆共同以“一献之礼”来款待新妇。公公在庭中所设的南洗洗爵,婆婆则在北堂所设的北洗洗爵。酬酒后一献礼成。新妇把酒爵放置于荐的东边。饮酒完毕,公婆先从西阶下堂,然后新妇从阼阶下堂。有司把妇俎之牲交与女家送亲的人,以便向新妇的父母复命。  

  公公又以“一献之礼”来款待送亲的人。酒至酬宾,又以一束锦相赠。婆婆酬劳女送亲者,酬宾时亦以一束锦相赠。如果是与别国通婚,则另外赠送男送亲人一束锦。  

  在以上过程中,新妇进入寝门时,赞者撤掉酒尊的盖巾,以勺取玄酒(水)三次注于尊中,把剩余的水泼在堂下两阶之间,把勺子放置于尊上。笲上盖有 黑面绛里饰巾,放置于桥上,公公答拜毕,属吏把笲撤下。醴妇和飨妇的筵席未设时,席和脯醢先安排在房中,在公婆款待新妇时,婆婆要亲自把脯醢进置于新妇的 席前。妇人所用的洗设置在北堂上,东西与室的东墙角相对。篚放置在洗的东边,面朝北盥洗。新妇斟酒回敬公公,要更换酒爵,自荐脯醢。公公为新妇洗爵,新妇 不敢(按与公公平等的地位),辞谢。公公下堂。新妇要退避于房中。不敢(按与公公平等的身份),拜谢公公为自己洗爵。  

  如果是公婆去世后结婚,新妇则在婚礼三个月之后择日到公婆庙中,具素食供献公婆的神主。在庙室内西南角设席,面朝东,几在右边。又在室内北墙下 设席,面朝南。祝和新妇各自盥洗完毕,新妇手执菜笲立于庙门外。祝引导着新妇入内,祝口称新妇的姓氏对公公的神主祷告说:“某氏来妇,敢奠嘉菜于皇舅某 子。”(意思是,某氏来做您家的媳妇,冒昧前来向尊敬的公公敬献精美的菜蔬)新妇下拜至地,坐下,将菜供献于几东边的席上,回至原位,与上次一样又一次下 拜。新妇下堂,另取一份笲菜,进入室内,祝祷告说:“某氏来妇,敢告于皇姑某氏。”(某氏来做您家的媳妇,冒昧告知尊敬的婆婆)把菜供献于席上,礼仪与前 相同。新妇退出之后,祝关闭上门窗。年长的家臣代公婆在房中设席酬答新妇,与赞者代公婆醴妇的礼节相同。新婿酬劳新妇的男、女送者,与公婆酬劳送者的礼仪 相同。  

  图示:四库全书中的仪礼图(线条、文字进行了修补、标明)

51.jpg

6.jpg

7.jpg

8.jpg

9.jpg

10.jpg

1110.jpg  备注

  笲上盖有黑面绛里饰巾,放置于桥上。公公答拜毕,属吏把笲撤下。醴妇和飨妇的筵席未设时,席和脯醢先安排在房中。在公婆款待新妇时,婆婆要亲自 把脯醢进置于新妇的席前。妇人所用的洗设置在北堂上,东西与室的东墙角相对;篚放置在洗的东边,面朝北盥洗。新妇斟酒回敬公公,要更换酒爵,自荐脯醢。公 公为新妇洗爵,新妇不敢(按与公公平等的地位),辞谢。公公下堂,新妇要退避于房中,不敢(按与公公平等的身份),拜谢公公为自己洗爵。大凡妇人以酒食相 款待,不要下堂。  

  新妇在婚礼三个月以后,逢祭事即可参与助祭。  

  对庶子的新妇,则使人用酒来酬答她。庶子之妇不向公婆行进食之礼。

  父亲已死的宗子,母亲来派遣使者。父母亲都已去世,自己亲自派遣使者。支子,则以宗子的名义命使者。宗子的同母弟,则以其兄长的名义派遣使者。

  四 催铺百子帐,待障七香车——“发展型”的杂俗婚礼详解

  (礼服、妆饰、礼器、礼物、仪程等)

  平心而论,华夏婚礼的构架几千年来几乎没有大的变化,但风貌则迥异于昔。我们今天最熟悉的汉族婚礼礼服恐怕就是彩绣龙凤的大红吉服、大红盖头、 凤冠霞帔加上拜天地拜高堂夫妻对拜了。其实,中国的“大红婚礼”有明确定制的时候已经到了明代。漫漫三千多年,玄黑色的婚礼服一直是主打,尤其是品官以上 始终严格恪守周制的舆服和定制;而士庶的婚礼则逐渐有所损益;先是在汉代开始有了婚宴的先例,六朝时一度出现过白色的婚礼服,到了唐代,由于正婚礼可以在 舆服上越级的原因,准士庶着绛纱袍亲迎,这大概就是红色婚服的起源,但红衣新婿牵巾的另一端,他的新娘则一袭青碧,“青质花钗连裳”。

  颜色是心态的反应,即使婚服的基本形制依然延续汉服的礼服复制,但婚礼的风貌却经历了一个从庄严到喜庆,从理想到世俗的过程。

  【婚服】

  “发展型”的婚礼,自然少不了“发展型”的婚服。这里的扩展主要针对中下层士庶百姓而言,因为品官以上的婚制还是基本严格遵循周制。纵观历代士 庶婚服,深色系的还是占主流,也许是由于距离最近的历史留下的印象最深,“传统婚服=大红礼服”已经深入人心,所以在这里我将发展型的婚礼服分成两种服制 (唐宋制和明制)来分别述说。

  按照礼制,亲迎时舆服规格可向上越级,士庶亲迎穿低品官服。

  魏晋南北朝:有白色的婚礼服。《东宫旧事》记:“太子纳妃,有白毂,白纱,白绢衫,并紫结缨。” 白衫不仅用做常服,也可当做礼服。魏晋时期如此大规模地崇尚白色,且使用范围之广,与当时玄学盛行的“以无为本,反璞归真、追求清新淡雅”的风尚有关。

  唐:士假绛公服亲迎,有人认为这是红色婚服的起源;女服“花钗青质连裳,青衣革带韈履(同裳色。夫有官者则从其夫之品服)”,即青色的深衣。头 上的佩饰为金银饰以琉璃等的钿钗,钿钗有着品级的含义。大胆的色配冲撞,不愧是绚丽的大唐气象,同时也造就了“红男绿女”这个成语。

  汉族女子礼服多为深衣制,隐喻女子“德贵专一”,如唐代士女的嫁衣“青质连裳”指的是青色的深衣。然而盛唐时襦裙大盛,到底有没有襦裙制的礼服 呢?这种争端主要在于对“钿钗礼衣”的争论。唐代的正规礼书,如《通典》《会要》《旧唐书·舆服制》《新唐书·车服制》《开元礼》等中记录到:“钿钗礼衣 者,内命妇常参、外命妇朝参、辞见、礼会之服也。制同翟衣,加双佩、一品九钿,二品八钿,三品七钿,四品六钿,五品五钿。”,既然“制同翟衣”,那么钿钗 礼衣也应该是深衣制;而认为钗钿礼衣是一种襦裙式的礼服的观点,论据最早来自中国服装史泰斗沈从文先生的《中国服装史》,书中他指出了盛唐至五代敦煌供养 人所着的,搭配钿钗的层层叠叠的规整礼服正是钿钗礼衣,如莫高窟103窟壁画“乐廷瑰夫人行香图”中的盛装贵妇,但他并未解释如何考证得到。这样的服制并 非特例,许多如“于阗王后曹氏供养像”等大量敦煌壁画中发现了这种层层叠叠的规整襦裙服,及人物发髻上象征级别的钗钿,都具有某种制度的特征。鉴于沈从文 先生一向严谨的研究态度,所以轻易按照那些口径一致,且多撰写于中唐以前的礼书而推翻这种观点也有失严谨。

  对于“钿钗礼衣”的考证的确是个难题,因为它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仅仅出现在唐代的史书和礼书中,又鲜有实物传世。另外有一种现象不能不注意:唐 代杂俗琳琅,中国历史上许多礼制的更易正是起自唐代,颇有深意的是,对于古制旧礼,皇家却一直奉若圭皋,比如,看唐代的礼书会发现,十分严格遵循周礼,也 许是三百多年华夏衣冠礼仪离乱的痛苦引发了对华夏先祖经典的深深向往使然。比如唐将婚姻六礼仪程写进了唐律。然而,理想与现实、庄重与喜庆之间始终巧妙而 有趣地充盈着绮丽的巅峰盛世。即使上层极力推崇正规的礼制版本,从底层民众发起的杂礼异服还是大领风骚,最后一点点侵蚀到了高层。

  天宝前与中唐乃至盛唐,衣冠风尚则有如天壤。总之,钿钗礼衣究竟是什么模样?它同敦煌壁画中的盛唐至五代供养人的钿钗“制服”有什么关系?它是否存在着服制上的变异?诸多内容依然待考。   

122.jpg

图示:敦煌壁画中的晚唐至五代供养人,服似有统一制式的襦裙式钿钗礼服。    

29.jpg  
图示:唐制婚服风貌示意图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宋:三舍生及品官子孙可假穿九品幞头公服,其余庶人着皂衫衣、折上巾;新妇从风可假凤冠霞帔,婚服大约是青色。

明:士婚,若穿深衣,妇则对应地服真红褙子、红罗裙,假鬓花钿;婿也可假穿九品官服(明朝九品官服是青绿色,文官补子为鹌鹑,武官补子为海马。注:是海中的马,不是我们熟悉的海洋小动物海马。),妇则着凤冠霞帔或花钗,真红大袖衣或圆领女蟒服(同夫级别)、大红褶裙。

35.jpg

  【婚仪】

  古礼婚姻六礼一向被恪守严格,还被写入《唐律》,而随着时代推移,异域风尚的影响,婚礼的构架虽大致不变,但在环节上多有增减。除此外,还有随社会习俗、观念改变而调整的,如问名于卜,后世改为合八字。

  婚仪增补环节多是在六礼框架之内加了诸多杂俗仪节,唐代婚礼仪节至为繁富,其中有承袭先秦古礼者,如纳采、纳征、亲迎等,有兴于胡俗者,如催 妆、下婿、撒帐等,这类婚俗杂俗的兴起主要在士庶阶层,在品官以上基本恪守规整的周制;婚仪简并之风兴于宋。盖唐末五代之战乱,使得婚姻礼俗变异较大,特 别是南渡后,江淮闽蜀习尚多濡染士庶之家,故北宋末南宋初的庄绰曾感叹“礼文亡阙,无若近时,而婚丧尤为乖舛。”由于士庶中难行完整的六礼,在官修礼书时 也多参照时势。司马光所撰《司马氏书仪》所定婚仪虽仍沿用古六礼,但根据时俗进行了删改和厘订。朱熹以《书仪》为基础,参考程颐的《婚礼》一篇,撰成《家 礼》一书,其中婚仪订为“纳采”“纳币”“亲迎”三目,遂为定制,成为后世奉行的“简化版”婚仪的规范。

  婚礼的简化:宋代将繁复的“六礼”简并为“三仪”——纳采(议婚);纳币(定聘、定期);亲迎(完婚)。

  婚礼的增补:主要是些婚仪杂俗添补于六礼构架中,如下:

  纳采 环节 从汉代起,纳釆礼就已经不仅限于雁了。当然,雁还是最重要的一种。奢靡之风渐兴,纳采礼依身份的不同而异。百官纳釆礼有三十种,且都有不同的象征意义,如 羊、香草、鹿,取其吉祥,以寓祝颂之意;而以胶、漆、合欢铃、鸳鸯、凤凰等用来象征夫妇好合之意;或取各物的优点美德以激励劝勉夫妇,如蒲苇、卷柏、舍利 兽、受福兽、鱼、雁、九子妇等。

  隋唐曾规定聘礼的定制,自皇子王以下至于九品皆同,标准为:雁一只。羔羊一只,酒黍稷稻米面各一斛

  问名 环节 后世这一环节中渐渐消去了占卜的成分,发展到后世,改为“合八字”,或称“换龙凤帖”,即换庚帖。这一过程也相当于订婚。俗称“小定”。

  纳吉 环节 “归卜于庙”渐渐化成了“合八字”。若二人生辰八字相和则为吉兆,以定婚期。

  纳征 环节 得吉兆后由男方择期纳征,正式地定聘书,大事才算落定。这也是男方正式送彩礼的环节。周制婚礼“纳币”,币,原意为彩色丝,后世所谓的“彩礼”正源于此, 只是周礼重的是象征意义,而后世就发展成了实际的财物。贫寒人家往往疲于应酬,贵胄世家又乐在炫耀。历代也时有命令的规定,如,《通典》记大唐显庆四年十 月诏:“天下嫁女受财,三品以上之家,不得过绢三百匹,四品五品不得过二百匹,六品七品不得过一百匹,八品以下不得过五十匹。皆充所嫁女资装等用,其夫家 不得受陪门之财。”

  请期 环节 在这一环节里后世发展出了“催妆”“送妆”“铺床”等副仪节。

  催妆——男家往往向女家送去一些脂粉首饰类的小礼物,意在“提示”女家尽快履行婚约,实际也是双方增进感情的一种方式。催妆有两次,下一次多是在新娘上车(轿)前。

  送妆——亲迎前数日,女家派人将嫁妆送至男家的仪节。

  铺床——女家派人至男家铺设新房的仪节,有时和送妆同时进行。女家会派几位有福气的年长女性前来帮助布置新房,包括被褥、帐幔、房内器皿等,并要在床上撒上红枣、桂圆、荔枝干、红绿豆等各式喜果。

  亲迎 环节

  妇家成礼——汉人乃父系社会,婚礼原无在女家举行之理。游牧民族则因有劳役婚之习俗,婚礼或在女家举行。《北史·高车传》载其婚俗云:“迎妇之 日,男女相将,持马酪熟肉节解。主人延宾,亦无行位,穹庐前丛坐,饮宴终日,复留其宿。明日,将妇归。”六朝以来社会既染胡风,且仕子往往游食四方,因而 就妇家成礼之例慢慢就承袭了下来,见于唐人传奇者比比皆是。 既在女家成礼,则与传统亲迎之礼抵触,于是二者遂产生巧妙之融合,即先以车自女家迎妇出门,在附近稍事绕行后,再入女家成礼。

  催妆、下婿——先秦时人们更重“克己复礼”,嫁女之家无论父母还是女儿没有不伤心的,但新娘并不在这个时候哭泣,最多只会在踏上马车的时候流连 地回望阶上的父母,然而自此,女家三日不熄火烛,以寄思女之情;后世的人们开始习惯于感情的率性流露,当新郎亲迎来到女家时,新娘哭哭啼啼不肯上轿最终发 展成为一种小小的仪节。从而,催促新娘上轿也相应出现,谓之“催妆”。催妆也源自胡俗。新娘的亲友则要当众试才——有雅兴的,请新郎赋诗,叫作“催妆 诗”,质朴的则是五花八门的一番刁难。催妆之后,新娘终于肯出来上轿。上轿前,女家先使一妇人手持灯或镜子向轿中照一下,谓之“照轿”,认为这样可以压 邪。并由女童手持铜镜照在新郎新娘身上,以求幸福圆满。

  “下婿”也叫“障车”。后世婚礼受胡风的影响,发展出了刁难新郎的习俗,称之为“下婿”。“下婿”有俗有雅,雅的有文人士子中较为流行的催妆诗、却扇诗等。新郎在当场吟诵了“催妆诗”后,新娘方始起身上轿。

  花轿——至于花轿的起源,普遍的说法是在宋代,大约是宋代重文轻武,马匹越来越少之故。花轿在迎归男家的路上,吹吹打打,呈现出一派喜庆景象。 在传统的婚姻礼俗中,一顶花轿是最不可或缺的道具,由此衍生出来的上轿、起轿、喝轿、宿亲、翻镜、压街(颠轿)、落轿等一系列讲究,把整个送嫁迎娶活动的 喜庆气氛推向高潮。

  撒谷豆——到了男方家附近,邻人乡亲还要索取吉利钱,就是“拦门”。送亲者以铜钱向空中扬撒,儿童争着去抢,叫做“撒满天星”,另有一个手执花 斗,将所盛之谷物、豆子以及金钱、果子等物望门而撒——据说是用以禳避阻挡新妇进门的煞神——称为“撒谷豆”。相传在汉代已经流行,本意在压避青羊、乌 鸡、青牛三煞神,但豆与谷都是多子的植物,所以也寓意多子多福。

  跨鞍——先秦婚礼时,婿升堂再拜奠雁,女方父母交代其女完毕,婿即引妇出门登车,并无其它仪节。唐时,奠雁之前,则有乘鞍之礼,敦煌所出唐代 《张敖书仪》云:“(婿)升堂奠雁,令女坐马鞍上,以坐障瞒之。”此俗应该出自北方胡人,但这种谐音的诠释显然是汉人善于捕捉巧合的智慧——“鞍“谐平安 的“安”。也有跨火以压邪的——这一习俗来源于满族。

  婿骑马绕妇三匝——先秦婚礼,妇既登车,婿为御(御车人),轮三转后下车,另车先行,俟妇于门。唐代时则有婿骑马绕妇车三匝的婚俗,学者吕一飞 认为:北方游牧民族典礼多有骑马绕物之俗,此其风俗所染。此俗影响所及,后世遂无婿为妇御车之礼,而开后世亲迎婿骑马、妇乘轿之先声。

  传代——花轿迎至男家,还要经过“拦门”等阻截。新娘要下轿了,但双脚不能履地,只能履青布条、毡席或麻袋。演变至今,已成为娘家小舅子抱新娘上轿、下轿的了。

  拜堂 环节 周制昏礼当晚新娘是不见公婆的,第二天早上有正式的见舅姑仪式。从汉魏到唐代,逐渐把拜堂这一仪式改在新婚之夜进行。新郎迎请新娘进门后,二人牵巾并立在高烧大红龙凤喜烛的堂前拜堂成亲。新娘有蒙面红巾、韬穗或遮面团扇。

  牵巾——新娘到男方家后,由新郎家女眷亲自打开轿门请下新娘,再由男方家一位有福气的女性长辈将一打成同心结的红绳带交给新郎新娘,二人之间互牵着红绳走进礼堂——这叫作牵巾。牵巾是地道的汉族仪节。

  百子帐——汉末渐染胡风,北方多设青庐于门内外迎妇。所谓“青庐”即游牧民族的穹庐,汉人称为“百子帐”,穹庐本是游牧民族的居室,而汉人只在 婚礼时专用于交拜。而且多在南北朝时胡族繁多的北朝盛行,南朝罕有。而到了唐,此俗已普及,《酉阳杂俎》同卷云:“今士大夫家昏礼,露施帐,谓之入帐,新 妇乘鞍,悉北朝余风也。”甚至此风已经渐染进规整的大夫皇家婚礼。唐陆畅《云安公主下降奉诏作催妆诗》云:“催铺百子帐,待障七香车。”

  拜堂成亲——宋代交拜之礼已经流行。司马光《书仪》:“古无婿妇交拜之仪,今世俗始见交拜,拜致恭亦事理之宜,不可废也。” 但拜天地则见于元代,应该来源于蒙古族的天地崇拜风俗。元代拜堂,于夫妇交拜外,尚有同拜天地之礼,即先拜天地,再拜婿之父母,最后夫妇交拜。这就是后世 最流行的“三拜”。

  合卺 环节 合卺礼中增加了贺客,贺客多了后发展了婚宴;合卺后来也称为“交杯酒”——在唐代即有这一名称,宋代以后得到发扬。《东京梦华录·娶妇》记载:新人“用两 盏以彩结连之,互饮一盏,谓之交杯。”需要强调一点,“交杯酒”我们今天普遍理解有点问题,它和“交擘酒”是不同的。“交擘酒”则是我们今天熟悉的“夫妻 各执一杯酒,手擘相交互饮”的仪式。

  洞房 环节 先秦婚礼在夫妇合卺同牢之后众人便退去,新人们携手入洞房,新婿为新妇解下自订婚日就系在发间的缨,然后就安寝了。而后世婚礼在这一环节中却发展了诸多仪节。

  撒帐——在婚筵后,当新郎将新娘迎入新房后,两人一起在婚床帐中女左男右对坐,随后由前来参加婚礼的女宾或司仪边唱边向帐中抛洒金钱彩果,即所 谓“撒帐”。据《戊辰杂抄》载,李夫人初至,武帝迎入帐中共坐,饮合卺酒,令人遥撒五色同心花果,帝与夫人以衣裾接之,云得果多得子多。也许这就是后世 “撒帐”的渊源。

  结发——侍者将一些预先从新郎头上取下的头发交给新娘,让她和自己的头发梳结在一起,称为“结发”。结发是汉族的原创仪式。

  却扇——却扇礼指的是去新娘障面的仪节。自汉代以后,婚礼渐有欢庆的气氛,新娘的障面成为必要。障面最初是团扇,后来多为大红盖头,或者凤冠上 的绦穗。新娘以团扇遮面的习俗在汉代已有,并托言源自女娲与伏羲成婚。而盖头的来历有人认为源自先秦新妇所穿的御尘的“幜”,也有人考证为胡俗,盖因胡地 多风沙之故,有可能源于唐时的帷帽。

  开始,在众人的催促下新娘才却扇,后来则将盖头一直罩到进洞房坐帐后,才由新郎自己动手挑去的。新娘将那一份神秘留给众人,将急切和忐忑留给夫 婿。唐代诗风鼎盛,新婿往往赋诗数首才能获得佳人却扇。据南宋吴自牧《梦粱录》卷二十“嫁娶”载,这一习俗在宋代已十分流行。还有《红楼梦》中那个盖头 “掉包儿”之计深深渲染了宝黛的悲剧。挑盖头在后世成为婚礼的固有程序,也是传统婚礼的亮点。

  挑盖头用的喜秤一只。至于新娘的“盖头”何以要用秤杆来挑,也有讲究:据说秤杆上标明斤两的星星,由天干地支配合而成,南斗六星,北斗七星,再加上福、禄、寿三星,恰合十六之数(旧制十六两为一斤),用以挑盖头则大吉大利。

  闹房——孔子在《礼记·曾子问》中描述当时的嫁娶情景时说:嫁女之家,三日不息烛,思相也;娶归之家三日不举乐,思嗣亲也。”端庄的先秦婚礼没 有喧嚷纷闹大操大办的场面,在神圣中流露出淡淡的哀伤;而后世新婚之夜,亲戚朋友围坐房中,对新娘百般戏谑,称之为闹房,即古所谓“戏妇”和“戏婿”。明 代学者杨慎曾提出闹新房源于晋代,依据见晋人葛洪《抱朴子·疾谬篇》:“俗有戏新妇之法,于稠众之中,亲属之前,问以丑言,责以谩对。甚为鄙黩,不可忍 论。” 但是近世学者杨树达先生则提出,闹新房之俗汉代已有,他引证汉末仲长统的《昌言》:“今嫁娶会,捶杖以督之戏谑醴以趣之情欲,宣淫佚于广众之中,显阴私于 新族之间,污风诡俗,生淫长奸,莫此之甚,不可不断之也。”可知,闹房从其出现伊始,就被视为一种陋俗恶习。

  纵观“发展型”杂俗婚礼,不论是增是减基本都发于民间,几乎是民生世情、兴衰荣辱的映像。官方一开始总是比较排斥,但又逐渐在排斥中不知不觉地 移风易俗。比如《通典》载太极元年十一月,左司郎中唐绍上表反对当时不合礼制的婚礼:“士庶亲迎之礼……往者下俚庸鄙,时有障车,邀其酒食,以为戏乐。近 日此风转盛,上及王公,乃广奏音乐,多集徒侣,遮拥道路,留滞淹时,邀致财物,动逾万计。遂使障车礼贶,过于聘财,歌舞喧哗,殊非助感,既亏名教,又蠹风 猷。请一切禁断。”这正是物质极为丰富的大唐盛世带来的繁荣景象;而两宋间,民众流离,局势动荡,故此简并之风始兴,最后影响到官修礼书中的定制,婚礼从 古制“六礼”转为《家礼》“三仪”正是这番道理。

  五 汉族传统婚礼典仪继承与发展的思考

  在前一段时间的粗略调查中发现许多朋友都对传统婚礼带有很大的向往,而且大多倾向于纯正的华夏婚礼原型–周制婚礼。但在实际生活中,却从来没有见到过玄纁色的婚礼服和宁静端庄的婚礼场面,倒是时常有红色的戏装、花轿跃然眼前。

  有位专业做婚庆的朋友分析了这个原因,她这样说:

  一场婚礼的举办往往是两个家族而并非两位新人最后能决定的。在我为很多客人操办婚礼的过程中,我常常看到年轻的新人有很多很好很有创意的想法, 但因为父母或对方家庭不能接受而只得作罢。同时,我们还要考虑到现代社会的快节奏、高成本。要完全还原过去的”六礼”我觉得是相当有难度的事,并且天汉网 以及各位致力于推广汉民族传统礼仪复兴计划的同仁们的愿望和初衷是美好的,能不能为大众所接受又是另外一回事了。刚才我看了一下大家的留言,感觉都认同从 风向我们介绍的”周礼婚礼”,但因为有些东西实在离我们的现实生活太远了又表现的有些迷茫。毕竟假如推广出来的汉族婚礼假如比现在的在程序上更繁复、更冗 长,花费更巨的话,就很难达到推广的目的,也就很难达成我们希望让我们的传统礼仪传承发扬的美好愿望了。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现在有那么多年轻人(尤其 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白领青年)那么钟情于西方的”教堂婚礼”"证婚仪式”?虽然在我们看来很多举办教堂婚礼的年轻人都不是教徒,没受过洗礼,用司仪代替牧师 来主持婚礼,多少都看着是很滑稽的,但依然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趋之若鹜。原因何在?我想:第一:证婚仪式突出了婚礼的神圣感、把婚礼的意义张显出来;第 二:整个仪式相对简单,节奏紧凑(一般可控制在20分钟结束)第三:前期的准备工作和仪式所花费的费用都是大家能承受的。

  所以,我想我们所要向大众所推广的是在”周礼汉婚”的基础上取其最精华浓缩后的”新汉婚”。既要完全体现出我们汉民族的特点和无比优美的传统仪式,彰显出婚礼直指人心的意义,同时也要兼顾到可操作性。

  因此,在这里提出两条婚礼的思路——”图景还原思路”和”风貌精华思路”

  图景还原思路

  对于有条件有意愿的朋友们,自然可以按照传统婚礼的风貌忠实复原,以求原汁原味。包括婚礼的仪式、器物、礼服等。具体婚制的详细内容见本文第三、四部分

  精华风貌路线

  顾名思义,取古礼风貌而对具体细节不强调拘泥,毕竟时代特征与先前大所不同,不少礼仪于当今也不大容易执行,更何况,”礼”的本义讲的是恰如其 分,生搬硬套倒有违礼之本义了。比如,古时是典型的宗族家庭结构,每个大家族都有宗庙,婚礼每个仪程前几乎都少不了”告庙”;先人与今人的生活节奏相异, 而且婚恋方式也大相径庭,纵使《家礼》中简并了六礼而成三仪,于今仍显繁冗。比如,婚前礼中的”纳采”为议婚,因为当时男家女家多素不相识,而当今新人多 为自由恋爱,媒妁之仪就不是那么必要了。所以,当今婚礼最能体现传统风貌的自然在正婚礼部分了。

  参照古代传统婚礼,设计两种不同风貌的方案–以周制为蓝本的”典雅端庄”型和以唐宋明等婚礼为蓝本的”欢庆热闹”型。

  前者在周制士昏礼基础上依据现实条件适当调整损益,神圣典雅、宁静端庄为基本风貌特色。后者取法唐宋明等婚礼特点,较典雅端庄型华夏婚礼具更多喜庆热闹色彩,但又不流于庸、俗、浮、艳,以庄重雅致、喜庆热闹为基本风貌特色。

  对汉民族传统婚礼,不同场合与情况下对古制采用不同的遵循尺度似是较好的选择。有些已经积淀为历代昏礼定制与人文传统的做法,现实中也较易实现 的,不妨直接沿用。比如同牢之礼采用的豚、兔与鱼,皆是现实易得之物,可不必调整为其它食物。实际上,”礼”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追忆祖先曾有的生活状 态,其祭器、祭食等物,并不单纯考虑是否方便与可口。几千年,华夏新人同食同一种婚礼食物,如同清明食寒、端午食粽一样,一以贯之的仪式中浸透了文明坚持 的精神。

  而对于一些已经难以实现的礼仪程式,生搬硬套刻意为之也并非理性的做法。古礼亲迎用墨车、彩车,都是马车,而现在城市已难觅马匹,非要弄一架马车亲迎势必费用昂贵,铺张浪费的礼仪也直接违背华夏昏礼的本义。所以,必要的调整和适当灵活的变通处理是合适的。

  繁复的仪节动作是华夏礼仪的一个重要特点,无论昏、冠、祭等诸礼,仪式进行中始终伴随着参礼者相互反复的揖、拜。按照汉民族的礼义,礼是为了表 达心中的真诚与敬意,相互的动作也就是表达内心情感的必须,不可轻易减省。我们建议,复兴昏礼,各个环节中涉及的礼仪动作应遵行古法尽量完整地继承力行, 当然,有些程序,因为建筑格局变迁等原因也可灵活变通或减省。

  如同许多华夏礼仪一样,华夏婚礼的演变过程中礼退俗进是相当明显的趋势。世俗欢乐的上升深刻改变了华夏婚礼的基本风貌,失去了礼的强有力制约, 世俗欢乐难免越界。婚礼背离礼的本意,低俗胡闹蔚然成风、铺张浪费愈演愈烈,这已经成为一千多年来汉民族婚礼中不容忽视的文明劣质化演变现象。当代的中国 人已经被沉重的婚礼负担弄得精疲力尽,被五花八门的闹房搞得不胜其烦,婚礼正在以庸俗和无礼消解着自身可贵的价值。

  复兴华夏传统婚礼,就是让真正的礼仪重新滋养我们民族的心灵,让温润美好的情感重新浸润新人的幸福与爱情。宁静、庄严、和谐、美丽,神圣的婚礼理应成为华夏民族最优雅动人的人生时刻。

  我们提倡一种喜庆热闹又庄重典雅的婚礼氛围,反对过分的喧闹与低俗的闹房。

  我们提倡一种隆重繁盛又节约适度的婚礼耗费,反对大操大办、铺张浪费。

  我们提倡一种真诚祝福、重情轻物的祝贺方式,提倡以新人家庭自己的耗费为主,不收宾客礼金(可收一些有意义的不昂贵的纪念礼物)。宾客的真情祝福本身就是最珍贵最有价值的一份礼物。

  我们提倡新人邀请宾客见证一场神圣庄严的礼仪,同时适当招待宾客宴饮,而不是相反。

  我们提倡婚礼应回归”礼”的本位,成为真正的”婚礼”,而不是婚宴、婚闹与婚戏。

  六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传统婚礼操作方案  

  操作方案分为以周制为蓝本的“典雅端庄”型和以唐宋明等婚礼为蓝本的“欢庆热闹”型。

  (一)典雅端庄型昏礼仪程

  【特点】仪式性强,过程不拖沓冗长,摒弃喧嚷的嬉闹场面,婚宴强调象征性,杜绝劝酒。庄重典雅、宁静神圣。

  【时间】为了充分彰显周制昏礼的仪式性和庄重典雅的特征,正婚有必要于黄昏时举礼。此时,新郎和新娘家宜使用蜡烛照明从而营造昏礼的气氛(特别 提示:因有较多蜡烛的使用,注意确保用火安全)。按照方案设计,新郎迎亲出发后新郎父母先以一献之礼酬宾,为了减少宾客等待新人的时间,建议主人向宾客发 出的昏礼请帖,将宾客登门时间约定在新郎出发以后。

  【地点】可在家中进行,也可租用酒店、有文化气息的公园等场合。

  【礼服】强调要突出周制婚礼服的玄纁色系,尽量符合古制。虽说是周制,但不排斥一些与整体风貌一致的后世配饰。

  新郎:婚前礼士玄端,正婚礼着大夫级别的爵弁玄端服,纁红色的裳。白色中单,白色布袜,红色笏头舄或履。玄端服的服饰语言在于无文饰的端直方正,故此,建议不要在新郎礼服上用明显的纹样,即使用,也务必用暗纹。

  新娘:纁红色衣缘的玄黑色丝质深衣。玄色的感觉也可用黑纱深衣配红色中单来体现。附加蔽膝、佩玉、玄色舄。

  伴郎:士玄端。

  伴娘:袗玄(纯黑色深衣),领缘袖缘为青白色纹。

  赞者:士玄端。

  双方父母及亲属:男子可着士玄端或深衣,女子着深衣或大袖褙子。(士玄端、大夫玄端服制见第三部分图解)。

  【交通工具】 自然可用现今的交通工具——毕竟,传统婚礼讲的是复兴礼义和风貌,又不是在拍古装电视剧。提倡节约和适度,反对组织豪华迎亲车队。

  【贽礼】 周礼婚礼贽礼用雁,雁是非常有寓意的婚礼祥物,且市场上也有售,所以,建议最好用活雁,但不反对用雁形的工艺品代替。

  【婚宴】依《宴饮礼》简化版。在新人同牢之后举行。同牢之前新郎父母与宾客行“一献之礼”。

  ①分席制。宾客席分列两纵行,主人席列于中间横席,空出中间场地。待新人至,乃置新人同牢席于中间空场地。

  ②理想状态是正坐(汉代的跽坐方式)但考虑到习惯问题,对于宾客可不必强求,但同牢的新人则要求正坐。

  ③宾客每人面前食案除了既定的菜肴特别置大羹玄酒(清煮猪肉和白水,所谓“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可行投壶之礼,不用酒令、游戏等喧闹之事。

  ④建议宾客着汉服礼服,也不必强求,不过正宾应尽量实现,主人家可为正宾事先准备好。

  【婚乐】 礼乐相和,诗乐相得益彰,可惜诗经乐如今尽遗失。然而有关研究人员正在做诗经乐的复兴工作,在这里暂且按照诗中寓意为婚礼不同仪节配置

  婚礼配乐议/吴飞(字笑非) 撰

  周制婚礼无乐,而汉代有之。窃思择诗之雅正而咏,亦可谓无邪矣。今人解诗失之野,古人解诗失之凿。然则今日用诗,当主体相扣,而不谬古疏,乃能气象嘉和,庶几无憾。

  纳采:《东门之池》《摽有梅》《关雎》《硕人》《淇奥》。亲迎:醮子用《关雎》→往迎路上用《舝车》,同时新娘家用《匏有苦叶》→奠雁时用 《著》→奏毕新娘出房门,新娘随新郎上车,此时可用《桃夭》→新娘路上用《鹊巢》,此时新娘家可选《燕燕》→新娘入门时用《樛木》→合卺时用《绸缪》。见 舅姑:准备时用《女曰鸡鸣》,行礼用《鸳鸯》《螽斯》《麟趾》。见庙:准备时用《采苹》,行礼用祭祀音乐。

  婚礼诗经含义概览:

  《关雎》:纳采、纳币、亲迎日醮子。《桃夭》:贺之子于归。用于新娘随新郎出门时,及新娘在路上。《樛木》:贺新郎得配嘉偶诗,新娘入门时,及 婚宴上(周制无,自汉有)。《螽斯》:祝福多子,婚宴。《麟之趾》:赞仁者得贵子,婚宴。《鹊巢》:新娘在路上。《何彼襛矣》:新娘在路上(但级别较 高)。《采苹》:庙见日行礼前。《摽有梅》:纳采。《燕燕》:离别新娘之诗,可用于新娘走后新娘家演奏。但此诗之传统解释不适宜婚礼,诗中以勖寡人也不适 合。《匏有苦叶》:亲迎日新娘家准备时。《淇奥》:纳采、婚宴时赞美新郎。《硕人》:纳采、婚宴时赞美新娘。《女曰鸡鸣》:见舅姑日行礼前。《着》:亲迎 新娘走出房门时。《椒聊》:婚宴上赞美新娘宜子。《绸缪》:合卺时。《东门之池》:纳采。《伐柯》:婚宴上赞美媒人。《鸳鸯》:婚礼全程皆可。《舝车》: 新郎往新娘家迎娶路上。

  如今诗经音乐复兴工作尚未完成,可根据不同场合择用恰当的古乐。

  【仪程】

  1 定婚礼:

  传统的婚前“五礼”合而为一,即订婚礼。

  男方家人及媒使前往女方家,或双方家庭约定至一特定场合进行订婚仪式。双方的礼服分别为:男着士玄端(见第三部分玄端制图解)。男方的贽礼为: 雁一只,玄纁色的束帛(玄色和纁色的丝绸适量,黑色和红色丝绸亦可)、定帖。按周礼昏礼的风貌,礼物重的是象征意义而不在经济内容,在物质为尚的今天,我 们特地于婚礼中提倡这一礼仪内涵,故此,贽见礼物尽量以寓意为重,适可而止。

  仪式依照周制婚礼“纳徵”礼进行,提倡不减省拜、答拜等礼仪动作,礼辞可取其意。

  2 正婚礼:

  正婚礼是最能体现古礼婚礼风貌的部分,因为它有着鲜明的仪式性。

  ①亲迎醮子:婚礼当天下午,新郎穿好礼服,在动身迎接自己的新娘前,于家中接受父亲的醮子。仪节为:父亲着礼服,为儿子斟一爵酒,新郎拜受,饮干。父母叮嘱儿子迎亲相关事宜。新郎及从者带着雁等有象征意义的贽礼出发。

  ②新郎出发以后,在男方家中或者婚礼现场,贺客陆续而至,由男方父母简单酬宾,等待新人。这时并不开宴,只是由主人(一般由新郎父亲担任)向众 宾客行“一献之礼”,由于是一对多,只用行简化版的“一献之礼”即可,可省去“辞洗”等内容,只剩下 “献”“酢”“酬”三个环节。

  ③日暮四合,华灯初上,亲迎队需要准备一些灯笼、烛火等照明工具,人们只知道烛光晚宴的浪漫,却不知道婚礼灯火有怎样一种难以名状的意味。当新 郎的亲迎车至女家适当距离时可改步行,举灯烛至门。(此时新娘家也已用蜡烛照明)迎亲车在门口等候。新娘父亲(主人)穿着士玄端于门外迎接,站位是:主人 东新郎西。主人先面向西两次拜礼,新婿朝东答拜。主人揖,先入门,新郎随后执雁进入。授雁等其它仪节如《仪礼》士昏礼亲迎礼。此时,新娘早已盛装,但要在 自己的闺房中等候暂不露面,伴娘及一位女性师长在身边陪伴。古礼中新郎要在女家家庙中举行一个小小的仪式,算是知会妻家祖先,根据当今无宗庙的现况,可改 为新郎拜问新娘家的长辈亲属。

  ④周代是典型的夫权社会,周礼中,新娘父母甚至不下阶,只目送女儿远去。随着现代家庭结构与古迥然,当今新娘父母也可以前去婚礼现场。不过,依 然少不了送女儿出阁及训诫的仪节。新婿拜送授雁后出门,新娘及伴娘跟随,父母在烛光中送女儿出阁,母亲为女儿亲手系上帨巾。(帨巾是一种蔽膝,系于纯衣礼 服大带内的腰带上)

  ⑤新娘在灯笼、烛火簇拥映照下上车。若新郎会开车,应依照古礼为新娘亲自驾车象征性地行驶一小段距离(《仪礼》中为马车车轮转三圈),然后将车交给司机,自己乘坐前面的车先行一步。

  ⑥新娘到达婿家或婚礼现场的时候,新郎正在门口迎侯,对新娘揖礼,请她入内。之后每经过一门都要照此行礼。新人步入点满新昏蜡烛的同牢礼现场。

  ⑦设席。新人刚到达时,即开始布置同牢席(食案一张、正坐用席两张、建议席位边再用更多蜡烛增加照明效果、烘托气氛)于场地中央。夫在西,妇在 东。寓意“阴阳交会有渐”新娘席位在北面,面南,北为上;新郎席与之相对。同牢食案设有:肉食(小猪、兔腊、鱼,均分割好)、谷饭、肉酱、酱、肉汁等。侍 者鱼贯而入,前面几人捧着盛食的陶盆,另外几人分别执匕(勺)、执俎(可用俎形割肉板)紧随其后两边,将俎和匕放在陶盆旁边。赞者在侍者的帮助下布置食 案。在席前放置肉酱和酱,肉酱在酱的北边。

  ⑧沃盥入席。伴郎与伴娘交换位置,伴郎为新娘浇水盥洗,伴娘为新郎浇水盥洗。二人又分别为新娘、新郎象征性地安排一下馔食,如打开食盒等。随后,赞报告宾客:新人馔食安排完毕,意味着二人要开始行同牢合卺之礼。

  ⑨同牢合卺。即夫妇要共食同一牲之肉,共饮一杯之酒。新郎对新娘行揖礼,请她入席,二人对面一起坐下。

  祭:赞者把一块肉食进授给新郎新娘,二人一起祭(即切下一小片放在侍者捧上的盏盘上);赞者进授醴酒,新郎新娘再酹洒(洒酒于盏盘)而祭。

  馂:祭后开始食用一块肉食,只象征性地吃三次。(如象征性品尝小猪肉、兔肉、鱼肉,以饭、酱、肉汁等象征性佐餐)

  酳:赞者分别给新郎新娘斟酒,请他们用酒清口安食,新人要先拜而后接受,赞答拜。

  合卺:赞者进授以红丝线牵连的卺杯一只(建议用象征夫妻同甘共苦的匏瓜,也可以玉等其它材料),斟满。新人先拜而后接受,赞答拜。新人执卺杯各自饮半杯后交换,饮干。

  ⑩撤馔成礼。新人起身,互拜。然后离开筵席转入新房。宾客正式开宴,由新人的父母招待(参考宴饮礼方案);新婚之晚,新婿亲自为新娘解去头发上的作为婚礼信物的缨。

  3.婚后礼

  新婚夫妇次日早晨沐浴,夫妇着士玄端及宵衣,拜问双方父母。

  新妇携带一篮枣、栗为礼。新人向父母四拜。父母收下礼物,可以不答拜。新娘也在这个时候改口对公婆的称谓。下来新妇为公婆准备早馔,服侍进食,公婆为儿媳妇斟酒作为回馈。随后新婚夫妇拜别父母,前往新娘的家中拜问。

  若是在某一方父母已经辞世,新人则在婚礼三个月之后于家中设祭祭拜。以奠菜行礼,可依《仪礼》士昏礼新妇奠菜之仪节斟酌进行。

  (二)喜庆热闹型婚礼仪程  

  【特点】雍容隆重,华而不俗,喜而不闹,正如同大唐气象和宋明风韵。

  【时间】于黄昏举礼虽是婚礼古义,但白天进行仍然符合当今大众习惯。具体时间可根据自己实际情况而定。  

  【地点】同(一)庄重典雅型婚礼仪程

  【礼服】基本以唐宋明婚服为蓝本。

  新娘:婚服可不必拘泥于实际出现较晚的红色,唐宋的青绿色礼服也很有风韵,尤其是钿钗襦裙礼服。新娘障面可选择:红色覆巾、团扇、冠饰上垂下的绦穗。

  新郎:可用深衣礼服,也可用低品官服。需要强调的是,新郎与新娘的礼服服制务必搭配得当——进贤冠绛色公服-青色深衣/钿钗襦裙礼服;黑色袍衫、折上巾-青色深衣;青绿公服乌纱帽-真红大袖褙子。  

  亲属/贺客:着汉服常礼服、盛装,如深衣、袍衫、褙子等。

  【交通工具】同(一),即:可用花轿,但用轿车也无可厚非,毕竟传统婚礼的要点在传统而非复古。  

  【婚宴】不必强调分席制。新娘新郎单设同牢席于场地中间

  【仪程】

  1. 婚前礼

  ①订婚。传统的婚前“五礼”合而为一,即订婚礼。仪程同(一)典雅端庄型婚礼订昏仪程。

  订婚仪式中的贽见礼物仍然以雁为祥物,除了雁及玄纁束帛,还有其他一些具有象征意义的贽礼可供选择:羊、香草、鹿,寓意祝颂;胶、漆、合欢铃、鸳鸯、凤凰之类象征夫妇百年好合;蒲苇、卷柏、鱼等取意各物优点美德劝勉夫妇。

  ②催妆、铺床。

  催妆原意在“提示”女家尽快履行婚约,男家往往向女家送去一些脂粉首饰类的小礼物,实际也是双方增进感情的一种方式;婚前几日,女家派人至男家铺设新房并要在床上撒上红枣、桂圆、荔枝干、红绿豆等各式喜果。

  2.正婚礼

  ①新郎盛装,在家中接受父亲的醮子及母亲的叮嘱,开始动身去迎娶新娘。

  ②催妆。为催促新娘上轿,新郎及其亲友团可施展“催妆”的本领,但反对现在较为普遍的塞钱才出门的“催妆”陋习。随着中国当今人民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我们提倡恢复催妆诗这样的古俗。

  ③照轿。新娘上车/轿前,女童手持镜子向车/轿中照一下,谓之“照轿”,同时也照在新郎新娘身上,以求幸福团圆。

  ④撒谷豆。到了男方家附近,一人手执花斗,将谷物、豆子,或者代替以上二者的碎紧彩纸望门而撒。

  ⑤新娘下车/轿后双脚不履地,履在事先铺好的席子或红地毯上,直到婚礼现场门口。

  ⑥拜堂。新娘新郎二人手执红绸牵巾的一端进入婚礼现场。牵巾也叫“同心结”,象征二人永结同心。二人行至堂前拜天地。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此处的“拜”指的是汉民族正规的“拜礼”,而非古装电视剧中常见的鞠躬式拜天地。

  ⑦合卺同牢:仪节基本同(一),需要强调的是,合卺也即“交杯酒”,是夫妻交换杯子而饮,不是我们误解的手臂相挽而饮。结婚证书代表着法律上的夫妻关系认可,而传统婚礼的交杯酒相当于社会关系上的夫妻认同。

  ⑧撒帐:新郎新娘入新房后,在婚床帐中坐好,女左男右。前来参加婚礼的女宾或司仪向帐中抛洒金钱彩果,同时唱赞词。撒帐结束后宾客即退出,剩下的仪节将属于二人世界。

  在这里需要说明一点:在我们的婚礼方案中反对闹房的习俗。自从汉代始婚礼有了贺客开始,贺客与新人之间的互动性始终是个微妙的问题,而闹房这种婚俗自从它产生开始就一直被作为陋俗批判,可以说是婚礼传统中沉淀下来的怪味果。

  ⑨宴客:新人入新房后新郎父母设宴酬宾,一献之礼后自由宴饮,提倡分餐正坐但也不反对会食,可用投壶、酒令、歌舞等。参考宴饮礼方案。

  ⑩解缨、结发:新郎亲自将新娘头上的订婚信物缨解下。侍者将一些预先从新郎头上取下的头发交给新娘,让她和自己的头发梳结在一起。

  ⑾却扇:去新娘障面的仪节是汉族传统婚礼中最有特色的亮点。虽然新郎再也不用像古时那样忐忑地猜测新娘的模样,但此时此刻,此情此景,即使熟悉的恋人,那盖头下的神秘依然让将为人夫者怦然心动。新郎手执喜秤一只,轻轻掀去红云一方……

  3.婚后礼

  新人第二日早起沐浴后,前往双方父母家中拜问,正式确定作为儿媳、女婿的社会关系。仪程同方案(一)的婚后礼。

撰写:蒹葭从风 天风环珮(溪山琴况)

供稿:百度汉服吧/天汉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