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生物与环境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种子发芽实验 教学目标: 1. 通过交流实验设计,让学生全面了解制订实验计划的步骤和主要内容; 2. 让学生亲身经历种子发芽实验的全过程,体验需要控制一定条件的对比实验方法; 3. 培养学生按照实验计划持续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过程和时间的能力。 教学重点:交流实验计划。 教学难点:修改实验计划。 教学准备: 种子发芽实验盒(每盒两格),注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上节课我们设计了种子发芽实验,现在哪个小组愿意发表一下?” 二、探究内容: 1. 交流实验计划。 ① 请一个学生向大家报告他的实验计划。 ② 教师根据学生发言简要板书:改变的条件、不改变的条件、实验方法。 ③ 再请其他学生报告其他两项实验计划,教师板书。 ④ 大家发言,补充完善。 2. 配备实验装置。 ① 认识教材上的材料,让学生说说怎样做实验。 ② 明确用哪一个实验盒做实验组,用哪一个实验盒作对照组。 • 准备实验盒; • 把纸巾折成同实验盒的格子一样大小的厚块,嵌入格子里; • 往纸巾上滴水; • 用手按出一个小洞种进绿豆。 3. 猜测实验结果。 ① 猜一猜绿豆播种以后到发芽,可能发生哪些变化。(归纳成种子膨大、种皮开裂、出现根、长出叶等四项。) ② 猜一猜发生每项变化可能要多少小时,几天以后可以看到绿豆长出叶。 ③ 讨论:种子膨大的时间怎样算,怎样及时发现变化。 4. 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① 阅读观察记录表上有哪些项目。 ② 让学生说说怎样记录。 三、全课总结。 四、课后拓展。 坚持做好观察记录,写观察日记。 教学后记:
第四课时 秋冬季的生物
第五课时 动物的栖息地 教学过程:
第六课时 建立栖息地 教学目标: 1. 经历建立和管理鱼和蚯蚓栖息地的过程; 2. 通过观察栖息地内生活的鱼和蚯蚓,增强学生对动物研究的兴趣; 3. 学习观察动物行为的方法。 教学重点:会建立鱼和蚯蚓的栖息地。 教学难点:选择观察内容制订观察计划。 教学准备: 纸盒、水槽等建立鱼和蚯蚓栖息地的资料。 动物观察研究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同学们,能说说你了解的动物园里大熊猫、猴子的栖息地、养鱼场、养虾池或学校附近的其他养殖场所,为了满足动物的生活需求采取的措施?这些地方的动物生活得怎么样?动物健康、鱼虾产量高说明什么?动物不健康、鱼虾产量不高说明什么?” (我们要为动物建一个好的栖息地,并且要管理好,让动物在栖息地里健康生活。) 二、探究内容: 1. 建栖息地。 让学生说说准备怎样为动物建一个好的栖息地,需要什么材料? 建好栖息地后,讨论以下问题: (1)怎样给本组的栖息地做上标记? (2)栖息地放在哪里? (3)怎样进行每天不间断的记录? (4)怎样分工合作给动物喂食、保持栖息地洁净、管理好栖息地? 2. 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观察。 通过了解可以进行的观察活动内容,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建立动物栖息地目的。讨论: (1)你对哪一项观察内容感兴趣? (2)你还准备选择教材提示 以外的什么内容进行观察?
(3)猜测你准备观察的动物在你选择的观察方面会有怎样的表现? 三、全课总结。 四、课后拓展。 继续观察本组建立的动物栖息地的变化。
第九课时 “原来是相互关联的”
第十课时 讨论会——生物的生活需要 教学目标: 1. 整合本单元前几课的学习; 2. 了解动物、植物、人的基本生活需要; 3. 了解人的栖息地是整个地球,要爱护我们周围的有生命的环境和没有生命的环境; 4. 通过比较人和其他生物的生存环境,了解人能运用科学技术帮助自己适应环境。 教学重点:收集我们的栖息地资料,了解人类生活环境。 教学难点:区分植物、动物、人的基本需要。 教学准备: 整理前几课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你们认识了动植物的栖息地,那我们的栖息地想知道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 二、探究内容: 1. 讨论哪里是我们的栖息地。 (1)师:“家是我们的栖息地吗?学校是我们的栖息地吗?” (2)“我们在家里进行哪些活动?家里能满足我们的哪些生活需要?” (3)我们在学校里进行哪些活动?学校能满足我们的哪些生活需要? (4)家有“栖息地”的特征吗?家和动物的“避难所”有哪些相似之处? 2. 比较植物、动物、人的基本生活需要。 (1)分别说说植物、动物、人的基本生活需要。 (2)把动物、植物、人的基本生活需要归纳成生物的基本生活需要。 (3)比较人和植物、动物在适应(气候)环境方面的不同之处。 •植物、动物怎样过冬? •人怎样过冬? •人和植物、动物在适应(气候)环境方面有什么不同? 三、全课总结。 四、课后拓展。 设计未来人类的栖息地。 教学后记:
第二单元 在阳光下
第三课时 改变阳光的传播路线 教学目标: 1. 能与同学合作设计一种让阳光照亮阴影里的小球的方法; 2. 能进行简单的模拟实验; 3. 能根据研究的需要选择相应的研究方法 和工具;
4. 能与同学愉快合作进行科学探究; 5. 意识到改变光的传播路线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6. 认识到借助一定的物体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 7. 了解光的发射与折射; 8. 知道一些改变光的传播路线在生活中应用的例子。 教学重点:照亮阴影里的小球。 教学难点:能解释观景箱中看到的现象。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学生活动记录本,小木板1块、纸板1块,塑料板1块,玻璃板1块,平面镜1面,乒乓球1个,自制观景箱1份。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白天,当阳光照耀大地的时候,我们能清楚地看到这个美丽的世界,世间万物在阳光的照射下,各显风姿。” “阳光照射到物体后会自然产生影子。你们有办法改变阳光的传播路线,照亮阴影里的小球吗?” 二、探究内容: 1. 照亮阴影里的小球。 (1)讨论。 ① 如何照亮阴影里的小球? ② 选用什么工具? (2)探究活动。 ① 用平面镜的反光作用? ② 交流探究活动的体会和想法。 (3)拓展活动。 ① 什么是平面镜的反光作用? ② 利用平面镜的反光作用,设计一件物品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难。 2. 自制观景箱。 (1)看图了解制作方法。 (2)利用提供的材料,制作观景箱。 (3)解释从观景箱中看到的现象。 (4)在学生记录本上画出光线在观景箱中走过的路线。 三、全课总结。 四、课后拓展。 利用这一原理制作课后其他玩具。
教学后记:
第五课时 阳光下的物体
教学目标: 1. 会使用温度计正确测量阳光下和背阴处地表的温度,并进行比较; 2. 能根据测量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有根据的解释; 3. 愿意与同学合作,进行; 4. 能够对纸筒温度的细微变化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并能作好观测记录; 5. 能坚持观测、记录; 6. 愿意与同学合作进行连续的探究活动; 7. 认识不同颜色的物体在阳光下吸收热量的多少是存在差异; 8. 知道物体在阳光下的温度与吸引太阳热量的多少有关。 教学重点:感受不同颜色的物体吸热的不同。 教学难点:探究物体在阳光下的反射。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学生活动记录本,温度计、白纸、黑纸等多种彩色纸、木板、铝箔、垫子、钥匙、剪刀、玻璃杯、塑料杯、平面镜。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太阳是人类光明使者,在大白天即使没有太阳光直接照射的室内,也是亮的,这是为什么呢?这些光是从哪儿来的呢?” 二、探究内容: 1. 物体对太阳光的反射。 (1)讨论。 ① 商讨研究物体反射光的方法。 ② 如何记录物体反射光的强弱。 (2)探究活动。 ① 根据预测将多种物体按反射光的强弱排序。 ② 科学、准确地记录。 ③ 找找实际结果和预测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物 体 预 测 实际结果
(3)交流。
② 整理数据。将全班的数据汇总后分析整理。 亮 温 亮 温 亮 温 亮 温 第七课时 研究我们获得的信息
教学后记:
教学后记:
3. 评价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 教学后记: 第十课时 利用太阳能 三、全课总结。
教学后记: 第三单元 材 料
第一课时 研究材料的特征 教学目标: 1. 会运用比较的方法认识常见材料的显著特征; 2. 能按照科学探究的基本程序开展研究活动; 3. 能根据研究的需要选择相应的研究方法和实验工具; 4. 通过对材料特征的研究,意识到周围的世界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5. 通过小组的研究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意识; 6. 对研究材料特征的活动产生较浓厚的兴趣;
7. 知道周围的材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8. 知道周围的物品是由材料构成的,能认识一些常见的材料。 教学重点:认识周围物品是由什么材料构成的。 教学难点:能根据研究计划开展研究材料的特征。 教学准备: 材料:文具盒、铜片、铁片、铝片、塑料片、陶瓷片、石块、木材、纸片、棉花、橡皮泥(几种片状材料的大小、厚薄基本一致);其他自选材料。 工具:放大镜、砂纸、铁钉、电池、小电珠、导线、钢笔、油性笔、粉笔、磁铁,其他自选实验工具。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同学们,今天穿的衣服各种各样,这些衣服老师都喜欢看。你们知道这些衣服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吗?” “制作衣服的布料就是材料,制作纽扣的塑料,制作拉链的金属也是材料。” “桌子是用什么制成的?树木(铁)也是材料。” “我们用到的各种各样的物品都是由材料制成的,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材料。从今天开始没就来研究材料。” 二、探究内容: 1. 找一找我们周围的材料。 •师:“找我们周围的物品,辨认它们分别是由哪些材料构成的。可以找自己身上穿的衣服或鞋子,找学习用品,也可以在教室里找各种物品,找你知道的各种物品。在辨认物品所使用的材料时,要认真分辨。” •学生找物品,分辨艘使用的材料。 •把找到的材料填在书上的表中。 名 称 构成的材料 我的上衣 圆珠笔 教室的窗户
•交流:我们找到的材料。 三、全课总结。
第二课时 雨天中的布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