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二.国难当头,匹夫有责

 传统文化网站 2010-11-08

【原文】仲弓问子桑伯子1。子曰:“可也,简2。”

仲弓曰:“居3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不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子曰:“雍之言然。”

【译文】冉雍问孔子关于子桑伯子这个人的问题。孔子说:“这个人是可以的,就是有点怠慢、倨傲。”

冉雍又问:“他辨别出恭敬而又行为倨傲,以其倨傲对待人民,不可以吗?辨别出倨傲而行为上也倨傲,那不是太倨傲了吗?”孔子说:“冉雍说得很对。”

【说明】仲弓即是冉雍,冉雍看子桑伯子这个人,狂放而倨傲,便想向孔子请教。在《公冶长》第二十二节中,孔子曾说过“吾党之小子狂简”,这个狂简也就相当于子桑伯子之“简”。我们知道,但凡一个人有了某种别人所没有的知识、或力量、或财宝,就会自然而然地生出一种骄傲之心。尤其是有知识的人,最容易狂放而倨傲。子桑伯子这个人是个隐士,古代隐士都是有知识的人,因看不惯当时的社会现象而隐处山乡鄙野,独自逍遥自在。子桑伯子除了隐处山乡鄙野外,还喜欢裸露身体,这与现代那些纯自然主义者如出一辙。冉雍即认为这个人知道“仁义礼智信”而有倨傲之心,而知道自己有倨傲之态仍然还保存着倨傲的行为,这不是太倨傲了吗?太倨傲的人是不行的。这是冉雍的认识。孔子认为冉雍的这种认识是对的。这里说到隐士这个问题,按照孔子学问思想,或是后来的儒家思想,都反对隐士。隐士们就如陈文子一样,都是独善其身的,只考虑自己,这个陈文子厌恶坏的事情,听说崔杼杀了齐庄王后,丢掉偌大的家产离开了齐国,他不愿意与弑君者为伍,这样的人应该算是有仁义道德的了。确实,不愿意与坏人为伍,应该算是好人,但陈文子在抛弃家产的同时,也抛弃了国家!“国难当头,匹夫有责”,这个陈文子的表现只能算是清白、清高,他连对国家的尽忠都不尽了,只顾自己的清白、清高,怎么能算是上是“仁”呢?他不思救国,救人民于水火之中,不能“临危受命”,不能“见义勇为”,而只顾自己,这实在是很自私的。象这样自私的人,怎么能够达到“仁”的境界呢?所以孔子认为陈文子根本不能算“仁”。而子桑伯子这个人与所有的隐士们也不能算懂得“仁”。

——————————————————

【注释】1.子桑伯子:人名。亦称桑户、子桑户。春秋末鲁国隐士。或认为是庄子所说的子桑户。《庄子·大宗师》:“子桑户死,未葬,孔子闻之,使子贡往事焉。”《楚辞·九章·涉江》:“接舆髡首兮,桑户裸行。”《说苑·修文篇》:“孔子见子桑伯子,子桑伯子不衣冠而处。弟子曰:‘夫子何为见此人乎?’曰:‘其质美而无文,吾欲说文之。’”

2.简:《书·仲虺之诰》:“简贤附势,实繁有徒。”《诗·邶风·简兮》:“简兮简兮,方将万舞。”《论语·公冶长》:“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孟子·离娄下》:“孟子独不与驩言,是简驩也。”《荀子·非十二子》:“其冠絻,其缨禁缓,其容简连。”《韩非子·亡征》:“简法禁而务谋虑,荒封内而恃交援者,可亡也。”这里用为怠慢、倨傲之意。

3.居:《易·革·上六》:“征凶。居贞,吉。”《书·多士》:“今尔惟时宅尔邑,继尔居。”《诗·唐风·蟋蟀》:“无已大康,职思其居。”《诗·小雅·鱼藻》:“王在在镐,有那其居。”《诗·大雅·生民》:“以赫厥灵,上帝不宁。不康禋祀,居然生子。”《老子·八章》:“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论语·公冶长》:“藏文仲居蔡,山节藻棁,何如其知也?”《礼记·中庸》:“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礼记·乐记》:“乐著太始而礼居成物。”《孟子·滕文公下》:“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荀子·不苟》:“唯所居以其类至,操之则得之,舍之则失之。”这里用为“辨别”之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