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1、什么教育心理学?
答: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和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心理活动现象及其产生和变化规律的心理学分支。它是教育学和心理学相结合的产物,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是心理科学的一门应用性学科;它是一门介于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之间的边缘学科。
2、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
答:1>教育评价和测量、2>儿童发展的特点、3>特殊儿童及其教育、4>有关学习心理学的教育方法、5>特殊学科的学习、6>学习辅导和心理健康、7>教师人事和促成学习的教师行为、8>教育心理学的方法。
3、教育心理学的任务是什么?
答:是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揭示教育实践过程中的各种心理活动的规律,为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服务,为我国教育实现“三个面向”服务。实践服务、理论研究服务。
4、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答:1>观察法、2>调查法、3>实验法、4>问卷法、5>个案研究法。
5、学习中学教育的重要性是什么?
答:1>帮助中学教师成为合格的人类灵魂工程师;2>帮助中学教师提高教学质量。
6、新课改下教师要具备哪些心理素质?
答:(1)具有全新的教育观念 a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b从注重知识传授转向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c转换角色,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d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构建新的教学结构(2)具有崇高的师德形象(3)具有科学的知识体系(4)具有复合的教育教学能力(5)具有独特的教学风格。教学风格的形成一般经历以下阶段——模仿阶段、探索阶段、创造性阶段、独特风格阶段。
二、认知
1、什么是观察力?中学生观察力发展的特点是什么?
答: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
观察力——就是观察的能力,是有目的、主动地去考察事物并善于观察出客观事物典型的不显著的特征的能力。
良好的观察具有下述品质:观察的目的性、观察的精确性、观察的敏锐性、观察的系统性。
中学生观察力发展的特点:观察的目的性增强、观察更具有持久性、观察的精确性提高、观察的系统性和概括性增强。
2、什么是记忆?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是什么?
答: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运用信息加工的术语讲,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记忆的分类:根据记忆的内容可以把其划分为形象记忆、情景记忆、语义记忆、情绪记忆和运动记忆;根据记忆内容保持时间长短来划分,可以划分为瞬时记忆(0.25-2秒)、短时记忆(5秒-2分钟,大约为7+-2个单位)和长时记忆;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
中学生记忆力发展的特点:高中阶段记忆趋于成熟;有意识记日益占主导地位;理解记忆明显占优势;抽象记忆的水平显著提高;中学时期是记忆训练的最佳时期。
3、什么是思维?中学生思维力发展的特点是什么?
答:思维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它能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并主要表现在概念形成和问题解决的活动中。
思维的特点:概括性——指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将一类事物共同的特征和规律抽取出来并加以概括,形成对事物的本质认识;间接性——指人们借助于语言、表象、动作这些媒介,在一定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对客观事物进行间接的认识。
思维的种类:直观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经验思维和理论思维;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辐合思维和发散思维;常规思维与创造思维。
思维的品质: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思维的批判性、思维的灵活性、思维的敏捷性、思维的独创性。
中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1)抽象思维占优势,并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过度;(2)辩证逻辑思维发展迅速,但明显滞后于形式逻辑思维发展——;(3)对问题情景的思维有质的飞跃——a提问趋于探究性,b提问具有开拓性,c提问具有批判性;(4)思维品质的矛盾性——a思维的深刻性于表面性共存,b思维的批判性与片面性共存。
4、什么是想象?中学生想象力发展的特点是什么?
答:表象——是想象的前提和基础,它是指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即当事物不在眼前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过的过去经历的事物的形象。
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这是一种高级的认知活动。
想象的种类:无意想象——是一种没有预定目的、在某种刺激物的作用下不自觉地产生的想象;有意想象——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自觉努力地进行的想象,又叫随意想象。
中学生想象力发展的特点:有意想象占主导地位;想象趋于抽象化、现实化;想象中的创造性成分增加。
三、情感
1、什么是情感?中学生情感发展的特点是什么?
答:情感——是一种体验和感受、具有较大的稳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情感是同人的社会需要相联系的主观体验、是人类特有的心理现象之一。
中学生情感发展的特点:1)情感丰富多彩、富有朝气;2)情感两极性明显;3)情感不断深刻;4)情感逐渐稳定——主要表现在:A对情感的自我调节和控制能力逐渐提高,B逐步带有文饰性、内隐性、曲折的性质,C情绪的倾向正在定型化;5)情绪的外露和表达已趋于理性化。
2、中学生早恋的原因是什么?
答:性生理发育的提前;性信息的广泛传播;性教育的忽视;学生的个人原因。
3、中学生早恋的特点是什么?
答:普遍、低龄化的特点;大胆的特点;成人化的特点;舆论宽容的特点;行为隐蔽,内心矛盾;发展迅速、变化快;相互感染;自我显示。
4、如何对中学生早恋进行教育?
答:早恋弊多余利;引导男女生间正常交往;加强性教育。
四、意志
1、什么是意志?中学生意志发展的特点是什么?
答:意志——是有意识的支配、调节行为,通过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意志是人的能动性的突出表现形式。
中学生意志发展的特点:意志行动的目的性不断提高;克服困难的毅力不断增强;喜欢模仿,善于模仿;意志行动的动机水平不断提高;意志品质进一步发展——表现在:自觉性、坚持性、果断性、自制力。
2、如何培养中学生的意志品质?
答:(1)加强目的动机教育,培养正确的观念;(2)以英雄为榜样,从文艺作品中吸取营养;(3)改造学生不良的气质特征;(4)严格管理教育,使学生养成自觉遵守纪律的习惯;(5)启发学生加强意志的自我锻炼。
五、个性
1、什么是个性?中学生个性发展的特点是什么?
答:个性——又称人格。一个人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形成的、具有一定倾向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个性的特点:个性的倾向性——独特的行为方式;个性的复杂性;个性的独特性和共性;个性的稳定性和可变性;个性的完整性;个性的积极性。
个性的心结构包括:个性倾向性——人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个性心理特性——指一个人身上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
中学生个性发展的特点:
(1)初中生个性发展的特点:a自我意识高涨,b反抗心理——【外显反抗:独立意识受阻、自主性被忽视或受到妨碍、当个性伸张受阻时引起极度反感、被强迫接受观点时拒绝盲目接受;内隐反抗:态度僵硬举止粗暴、漠不关心冷淡相待、反抗的迁移性】,c情绪表现的矛盾性特点【强烈、狂暴性与温和细腻性共存;情绪的可变性与固执性共存;内向性与表现性共存】,d人际交往上的新特点——【主要包括:逐渐克服了团伙的交往方式;朋友关系在初中生的生活中日益重要;与异性朋友之间的关系;与父母关系的变化;与教师关系的变化】e初中生的消极心境——【烦恼突然增多、孤独、压抑】
(2)高中生的个性发展的特点:a自我意识的高度发展【独立意向发展、自我意识成分分化、关心自己个性、自我评价成熟、自尊心强、道德意识发展】、b高中生自我概念相对稳定、c高中生自我评价的深化。
2、什么是自我意识?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是什么?
答:自我意识——是人对自己身心状态及对自己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意识。包括三个层次:对自己及其状态的认识、对自己肢体活动状态的认识、对自己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认识。
自我意识的结构:从形式上看,自我意识的结构包括知、情、意三方面,即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节;从内容上看,自我意识又可分为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
自我意识的特点:自我意识的意识性、自我意识的社会性、自我意识的能动性、自我意识的同一性、自我意识的独特性。
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1)初中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a成人感b自我评价能力c重视对自制力等意志品质的培养(2)高中生的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a不平衡性b动荡性c自主性d前瞻性e闭锁性f社会性.
3、什么是价值观?我国当代中学生的价值观的特点是什么?如何培养中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答:价值观——是指个体以自己的需要为基础对事物的重要性进行评价时所持的内容尺度。
价值观包括价值目标、价值手段、价值评价三个基本的成分。
价值观特点:稳定性和发展性、独特性和社会历史性、主观性和选择性、系统性、导向性。
当代中学生价值观呈现四个基本特点:(1)价值主体的转变——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的兼顾(2)价值选择的矛盾——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并存(3)价值取向的转型——由人伦关系走向功利、效率的关系(4)人格价值的冲突——观念意识与行为的不一致。
培养中学生正确的价值观:(1)增强爱国意识,提高振兴民族的责任感(2)正确认识“金钱、地位和价值”“学历、知识和价值”的关系(3)勤奋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潜在创造力。
4、什么是创造力?中学生创造力发展的主要障碍是什么?如何培养中学生的创造力?
答:创造力——是指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它是成功地完成某种创造性活动所必需的心理品质。
创造力构成可归结三个方面:(1)作为基础因素的知识,包括吸收知识的能力、记忆知识的能力和理解知识的能力(2)以创造性思维能力为核心的智能(3)创造个性品质,包括意志、情操等方面的内容。
创造力的特征:变通性、流畅性、独特性。
中学生创造力发展的主要障碍:(1)应付考试、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培养目标(2)古板、单一的教学形式与方法(3)“知识化”“笔试化”倾向的考核内容与方式(4)“高分即优”的评价激励标准。
培养中学生的创造力:(1)教育思想现代化,转变观念,打破常规,培养创造力(2)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求知欲和好奇心,引导学生发现、解决问题(3)创设合适的环境a营造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b鼓励学生的参与欲c 对学生进行肯定性的评价(4)让学生在学习中插上想象的翅膀a利用教材中的插图,引导想象b利用文字途径,引导想象c在实践活动中鼓励想象(5)创设有助于提高创造性的问题情景(6)设计发散思维教学类型(7)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8)开展“第二渠道”教学(9)教会学生创造性的思考方法和学习方法(10)考试模式综合化(11)评价激励标准科学化。
5、什么是智能?中学生智能发展的一般特征是什么?如何培养中学生的智能?
答:智能——是知识与智力的总和,其中知识是一切智能的基础,而智力是获取知识并运用知识求解问题的能力,是头脑中思维活动的具体体现。智能是保证人们成功地进行认知活动的各种稳定心理特点的总合。智能即智力,是指个体对客观事物进行合理分析、判断及有目的地行动和有效地处理周围环境事宜的综合能力。
智能的结构:双因素说、群因素说、三维结构说。
中学生智能发展的一般特征:(1)可以通过假设进行思维(2)思维有了预计性(3)思维的形式化倾向(4)思维活动中自我意识或监控能力明显增强(5)思维能够跳出旧的模式。
培养中学生的智能:1)家庭教育——家庭结构,积极情绪,教育方式、教育态度;2)学校教育——思维品质,结构—定向,动脑经练习,工具性强化训练法。
6、什么是品德?中学生品德的形成发展是怎么样?如何矫正中学生的不良品德?
答: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指个人遵守社会道德规范而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特点,是稳定的道德行为需要与为满足这种需要而掌握的稳定行为方式的统一体。
品德的心理结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
初中生品德发展的特点:(1)在道德认识水平上,比小学时有了较大发展,表现出明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独立性(2)开始形成道德理想、道德信念,世界观开始萌芽(3)初中生的品德情感日益丰富而且易于激动(4)初中生的道德意志迅速发展,行为的自主性、坚持性、独立性增强(5)初中阶段是孩子良好道德习惯形成的时期。
高中生平等发展的特点:(1)高中生道德认识表现出较高发展水平(2)高中生道德情感表现出相应年龄特征(3)高中生道德行为表现出特有不稳定性。
不良品德行为:——是指错误的道德支配、违反道德规定,损害他人或集体利益的问题行为。
中学生不良品德行为的心理因素:(1)不健康的个人需要(2)消极的情绪体验(3)人际关系的不正常(4)不良行为习惯(5)缺乏正确的道德认识(6)道德意志薄弱(7)心理发展的特点。
对中学生不良品德行为的心理因素的矫正:(1)激发学生改变不良品德行为的强烈动机【消除情绪障碍、改善人际关系;保护自尊心、培养集体荣誉感。】(2)促进不良品德行为的转化【环境调整法;活动矫正法;行为强化法;榜样引导法;行为考验法。】(3)引起内心震动,转化思想认识(4)运用集体力量,改善人际关系(5)考虑学生的差异,运用教育机智(6)合理运用惩罚【少用、慎用惩罚;惩罚要尊重学生人格;惩罚要在说理的基础上进行;惩罚必须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不能滥用惩罚。】
六、学习心理
1、什么是学习动机?影响中学生学习动机的因素有哪些?激发中学生学习动机有哪些策略?
答:动机——是直接推动有机体活动以满足特定需要的内部状态,是行为的直接原因和内部动力。
学习动机——是指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即引起、维持和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一种内部力量。
影响中学生学习动机的因素:兴趣【激发潜在学习兴趣、发展学生学习兴趣、善于利用学生间接兴趣】、成就动机、归因【即指从行为的结果来推究原因的方式——外因、内因】、交往动机。
激发中学生学习动机的策略:(1)坚持以内部动机作用为主,外部动机作用为辅(2)实施启发式教学,创设“问题情景”,激发认识兴趣和求知欲(3)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4)正确运用竞赛、考试与评比【适当开展竞赛;正确运用考试测验和分数;正确的评价和适当的表扬与批评】(5)注意内外动机的互相补充,相辅相成(6)注意个别差异。
2、什么是学习迁移?影响学习迁移有哪些因素?如何为迁移而教?
答: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所产生的影响。这种影响发生在先前学习与后继学习之间,这两种学习可以涉及众多方面,两种学习的影响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
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1)个体因素。学生的年龄、智力水平;学生的认知结构;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定势。(2)客观因素。学习材料的特征;学习情境的相似性;教师的有效指导。
为迁移而教:(1)改进教学方法促进迁移(2)优化教学程序促进迁移(3)教授有效学习策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
3、影响中学生知识理解的因素有哪些?
答:(1)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2)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3)有理解学习的心理准备(4)学习材料本身的性质(5)教师的教学方法【丰富有关的经验和感性材料;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启发学生的思维和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扩大关键特征】。
4、促进中学生知识理解有哪些教学途径?
答:促进中学生知识理解的教学途径:(1)有效运用直观教学,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2)合理运用变式教学,帮助学生理解(3)充分利用比较的方法,揭示事物间的联系和区别,强化学生对知识结构的理解(4)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5)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进行区别指导。
5、中学生知识巩固有哪些途径?
答:(1)及时复习(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3)反复阅读与尝试重现相结合(4)复习方式多样化。
6、中学生知识应用的主要形式与过程是什么?
答:课堂应用、实际应用。
7、影响中学生知识应用的因素有哪些?
答:(1)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巩固程度(2)学生的智力活动水平(3)课题的性质。
8、如何培养中学生的动作技能?
答:(1)理解任务性质和学习情境(2)示范与讲解(3)练习与反馈。
9、如何培养中学生的心智技能?
答:(1)促进条件化知识的形成(2)促进产生式知识的自动化(3)加强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4)科学地进行练习。
10、什么是学习策略?通用的典型学习策略有哪些?如何教中学生获得学习策略?
答:学习策略——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控制和调节的外显行为和内隐的心智活动。
通用的典型学习策略:(1)认知策略。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组织策略。(2)元认知策略。计划策略;监控策略;调节策略。(3)资源管理策略。学习时间管理;学习环境管理;学习努力管理;他人支持的利用。
如何教中学生获得学习策略:1)教给学生大量的学习方法、技能;2)训练学生如何确定学习目标;3)学生能够确认自己应该学什么;4)帮助学生储存有关学习及学习方法或策略的信息。
11、什么是考试焦虑?影响中学生考试焦虑的因素有哪些?如何克服考试焦虑?
答:考试焦虑——是中学生常见的一种心理障碍。考试焦虑是一种比较复杂的情绪现象,是在一定的应试情境下,受个体认知评价能力、人格倾向与其他身心因素制约,以担忧为基本特征,以防御或逃避为行为方式,通过一定程度的情绪反应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状态。
影响中学生考试焦虑的因素:(1)内源性因素。遗传素质;认知评价能力;知识准备;应试技能。(2)外源性因素。期望;教师的评估;考试情境的知觉。
克服考试焦虑:(1)经常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2)往最好处做,不计较最后结果(3)考前要注意调节情绪。
七、班集体心理
1、班集体对中学生社会化有什么影响?
答:社会化——从个人的角度来说,它是指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通过掌握符号系统(语言、文字及其他象征符号)来接受社会经验,从而在社会结构中占有一定的位置,扮演一定的角色和进行一定的社会活动,以便积极地再现社会经验的过程;从群体的角度来说,它是指一个社会或民族通过社会教化对其成员进行塑造,从而使社会经验得以传递和更新的过程。简言之,社会化就是一个人从“自然人”走向“社会人”的过程。
班集体对中学生社会化的影响:1)筛选择优功能;2)整合功能;3)自我完善功能
2、班集体对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有哪些影响?
答:1)班集体对中学生自我意识的形成有导向和激励作用;2)班集体对中学生自我评价有比照作用;3)班集能深化中学生的自我体验;4)班集可以监督中学生的自我控制;5)班集可以诱导中学生自我内省。
3、班集体对中学生学习有哪些影响?
答:一是教的影响;二是学的影响。1)教——良好的班集体具有组织、激励、协调、凝聚等管理功能;2)学——良好的班集体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具体为:A)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社会交往动机和荣誉动机;B)有助于学生将外部学习动机转化为内部学习动机;C)有助于学生将近景性学习动机转化为远景性学习动机。] 3)良好的班集体有利于学生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4)良好的班集体还可以发挥它的各类专门人才培养上的特殊作用,使学生得到更多的锻炼。
4、建立良好的班集体的心理学要素有哪些?
答:(1)确立班集体的奋斗目标(2)建立班集体的领导核心。班干部的选拔;班干部的培养(3)培养健康的集体舆论(4)树立良好的班风【班风——是一个班级特有的风貌,又称班级风气。它是班集体大多数成员的思想观念、意志情感、言论行动和精神动态的一种共同的倾向或表现。】(5)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班级活动——是在班主任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的为实现班级教育目标而举行的各种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是集体形成的基础、发展的催化剂。
开展班级活动的原则:(1)目的性原则(2)针对性原则(3)自主性原则(4)多样性原则(5)整体性原则(6)易操作性原则。开展班级活动要做好的几项工作:(1)制定活动计划(2)落实组织准备工作(3)处理活动的偶发事件(4)活动总结。】
八、课堂教学心理
1、什么是课堂心理气氛?中学课堂教学心理气氛的特征是什么?
答:心理气氛又称心理气候、心理氛围,是属于群体和集体中心理现象的情绪评价与社会评价性质的心理学概念。
课堂教学心理气氛——是师生在课堂上共同创造的心理、情感和社会氛围。是在课堂教学中,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情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是教师在科学的教学思想指导下,通过行之有效的调节方式,引导学生沉浸在不断思考、情绪愉悦的氛围中,代表了师生双方感情的融洽、和睦与流畅。
中学课堂教学心理气氛的特征:内隐性与外显性、稳定性与易变性。
2、影响良好课堂教学心理气氛的因素有哪些?
答:良好课堂教学心理气氛的注意特征有:注意力集中、认知活动积极、师生情感和谐融合。
影响良好课堂教学心理气氛的因素:(1)教师因素。教学效能感、教学能力、课堂调控、管理方式、教育思想的转变(2)学生因素。学习态度与动机、学习方式(3)环境及其他因素。班级文化、班级规模和座次编排方式、师生关系。
3、怎样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心理气氛?
答:(1)提高教学能力(2)采取民主型的课堂领导方式(3)掌握课堂调控能力。敏锐的观察力、注意分配能力、教育机智(4)建立积极的教师期待(5)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6)端正教育思想,更新教育理念(7)构建安全的心理环境。
4、中学课堂教学的心理技巧有哪些?
答:1)组织课堂教学的艺术的基本要求及技巧:(1)建立课堂教学常规(2)认真抓好上课的开始环节(3)创造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的学习环境(4)教学方法灵活多样。
2)课堂教学导入的基本要求:(1)新旧知识相联系(2)目的明确,针对性强(3)简洁明了(4)新颖有趣,具有悬念。课题教学导入的技巧:直接式、温故知新式、实验式、联系实际、故事式、因势利导式、激趣式、设问式。导入艺术实施的程序是:集中学生注意力——引起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思维——明确教学目的——引入学习课题。
3)课堂教学语言的要求:音量适中、语速适度、抑扬顿挫、流畅自然、课堂教学中的忌讳语言【含糊不清、讽刺挖苦、离题万里、不懂装懂、片面绝对、粗话脏话】。课堂教学语言的技巧:用词准确,符合学生特点;亲切热情,礼貌文雅;生动有趣,富有哲理。
4)课堂教学中提问的要求:要有计划性;要讲求新颖;要讲求逻辑性;要重视诱导性;把握提问的数量、难易度;提问后应当进行点评;提问对象有四忌(忌偏爱、忌惩罚、忌讽刺、忌齐答)。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技巧:(1)精心设计问题(2)把握发问时机(3)善于启发引导。
5)课堂教学机智的要求:(1)适时调整教学内容(2)灵活改变教学方法(3)巧妙处理教学失误。课堂教学机智的技巧:趁热加工法;冷却处理法;以静寓动法;幽默法;诱导法。
6)课堂教学结束的基本要求:首位照应,紧扣中心;留有余地,让学生回味深思。课堂教学结束的技巧:归纳式;概括中心式;比较式;激发情感式;发散式;联系巩固式;活动操作式。
九、中学生社会化及网络行为
1、什么是社会化?社会化有什么重要性?
答:社会化——从个人的角度来说,它是指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通过掌握符号系统(语言、文字及其他象征符号)来接受社会经验,从而在社会结构中占有一定的位置,扮演一定的角色和进行一定的社会活动,以便积极地再现社会经验的过程;从群体的角度来说,它是指一个社会或民族通过社会教化对其成员进行塑造,从而使社会经验得以传递和更新的过程。简言之,社会化就是一个人从“自然人”走向“社会人”的过程。
社会化重要性:社会化是中学生的必由之路。
2、影响中学生社会化的因素有哪些?
答:(1)社会因素。社会文化;大众传媒(2)学校因素。价值观念的社会化;社会生活知识的个人社会化;理想目标的社会化;行为规范的社会化。(3)家庭因素。
3、什么是偏离行为?中学生的偏离行为有哪些具体表现?
答:偏离行为——也称偏差行为或越轨行为,就是违反社会规范且不受大多数人赞成的行为,是一种与社会公认的行为标准相偏离或冲突的行为。
偏离行为:(1)一般性社会偏离(2)违章偏离行为(3)轻度违法行为(4)违法犯罪行为。
具体表现:攻击行为、犯罪、自杀。
4、中学生的上网心理是什么?
答:求知需要、交往需要、情感宣泄、休闲娱乐、好奇心理、自我表现。
5、上网对青少年有什么影响?
答:(1)积极影响。认知结构;提供了求知学习的新渠道;自我形成;开拓中学生全球视野,提高中学生综合素质。(2)消极影响。认知结构;思维方式;道德意识;网络成瘾【网瘾——是由于反复多次地、长时间地上网而对网络产生依赖感的一种心理状态。】。
6、如何正确引导中学生上网?
答:(1)家庭引导(2)学校教育(3)社会控制。
十、心理健康
1、什么是心理健康?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什么重要性?
答:心理健康——是指一个人的生理、心理与社会处于相互协调的和谐状态,个体能够适应当前和发展着的环境,具有完善的个性且心理活动正常,即认知明确、情感协调、意志健全、个性完整和适应良好,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最大潜能,对于环境及相互关系具有高效而愉快的适应,以应对生活、学习、工作和社会环境发展与变化的需要。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1)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教育面临的新课题、新任务,是全面素质教育的要求(2)进行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中学生的生理健康(3)进行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中学生提高学习质量(4)进行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中学生更好地适应生活。
2、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
答:(1)正视现实,适应环境(2)心理特点和年龄阶段相吻合(3)悦纳自己,自尊自爱(4)情绪正常,乐于交往(5)奋发向上,自强自制(6)心理协调,人格健全。
3、中学生典型的心理问题是什么?
答:(1)学习问题。厌学、学习压力、学习困难、考试焦虑。(2)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恐惧心理、自卑心理、孤僻心理、封闭心理、嫉妒心理、逆反心理、逃避心理、放任心理。
4、中学生心理障碍的成因是什么?
答:(1)学校因素。学校教育体制的落后;教育者的教育方法适时性不强;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不够;学校环境因素。(2)家庭因素。不完整与不和睦的家庭;父母不正确的教养方式;父母过高的期望;与父母的沟通不畅。(3)社会因素。社会意识的污染;社会传媒的不当传播;住宅的独立化。(4)学生自身的因素。社会压力导致孩子更关注自身;心理素质欠佳,自我抗压强度不足;自我意识发展不够成熟;情绪、情感的因素。
5、如何进行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调适?
答:(1)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重视对学生精神生活的引导,加强家庭精神文化的投入;充分发挥健康校园文化的教育作用,防止不健康校园文化的消极影响。(2)培养学生积极的情绪。调节情绪,合理控制情绪的强度和稳定性;正确归因,能判断情绪动因的异同;合理宣泄,保持情绪健康向上.(3)协助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学会赞美他人;学会宽容待人,多微笑,多倾听。(4)注意教育中的心理卫生。学校工作的全面渗透、全方位推进;紧抓课堂机遇,挖掘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因素,在常规的教学中渗入心理辅导的内容;班主任要挖掘德育工作中的心理教育因素;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帮助学生了解心理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术;全面深入开展心理卫生和心理咨询工作,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十一、教师心理健康
1、中学教师心理健康有什么重要性?
答:(1)有利于教师的身体健康;(2)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工作;(3)有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2、中学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
答:(1)对教师角色认同,热爱教育工作【热爱自己的工作;关爱学生。】;(2)有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了解彼此权利义务;客观评价别人;与人相处态度积极正面;积极与他人真诚沟通。】;(3)正确地了解自我,体验自我和控制自我【据自身情况确定工作目标及抱负;较高的教育效能感;教学中自我监控;通过他人认识自己;有自我控制、调适的能力。】;(4)具有教育独创性;(5)教育活动和日常生活中均能真实地感受情绪并恰如其分地控制情绪【乐观积极的心态;不将不愉快带进课堂;冷静处理课堂不良事件;一视同仁;不将不良情绪带进家庭】;(6)能适应和改造教育环境。
3、如何进行中学教师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
答:(1)端正认知。树立正确的自我观念;正确认识和对待挫折。(2)调适情感。控制情绪;合理宣泄;转移;自慰。
(3)改变行为。角色学习;个别或集体讨论;坚持锻炼;寻求专业帮助;积极参与继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