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死亡与生命 孙章禄

 倔强石头1900 2010-11-21
对于不朽来说,人是不平等的。必须区别小的不朽和大的不朽。小的不朽是指一个人在认识他的人的心中留下了回忆;大的不朽是指一个人在不认识的人的心中留下了回忆。        ——米兰·昆德拉《不朽》 

 

  人之死亡似乎是命中注定的。自人一出生起,死亡就如同悬在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一样,随时会穿透你的头颅终结你的生命。死亡似乎是不可逃脱的厄运。它是人在尘世的必然归宿,是造物主对人类唯一的一次平等对待,也是人类的最终审判。 

  在我看来,上帝是存在的!他不是象桌子、草木一样存在于物理世界中。上帝是精神世界的最强光,即使他确实投下了最黑的阴影。在原始人看来(如果真有的话),死亡首先意味着不能品尝人间百味,不能享受七情六欲,而且一般情况下人死亡时都是伴随着痛苦的。这种痛苦首先是物理性的,即有人遭到猛兽袭击后发出撕心裂肺的叫喊,这种叫喊能人其他人想象到自己身临其境并产生痛苦的感觉,因此他们便会出于自爱而衍生对受害者的同情和对死亡的恐惧!自爱是人生之本能,是人之为人的最本质的体现。当人爱(这里作广义用,包括同情关心等方式和除己之外的所有对象)别人,即爱他(卢梭语)时,个体与个体之间便产生了沟通和协作的意向或欲望,而文明便应运而生了。当然,这种文明最初发源于两性之间,是在原始性本能的驱动下实现的。爱他首先表现在爱配偶和后代并逐渐将其示为己物,但只有与除此之外的人有了行动和语言上的交流后,文明才正式产生。 

  在人的一生中,他能看到、听到非常多关于死亡的信息,甚至自己也经历过这种场景只是幸免逃脱了。死亡作为人的一种生活方式,更是加剧了人对死亡的恐惧。因此人类开始探索如何才能获得永生。昔秦皇汉武都曾试图修炼服用仙丹来获取长生不死,很显然这条路行不通。与此同时,无论在东方抑或西方都出现了给人类带来精神寄托的组织或言说体。也就是说,躯体死亡是不可避免的,但人的精神和灵魂是永存的,并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投胎转世从而获得永生。继而人的精神世界里出现了上帝或神这个概念,宗教(作广义用)则是作为阐释神的旨意的世俗机构、组织及与此相关的言说集合体。日积月累宗教的言说权利逐渐膨胀并掌握对世界的话语权,开始评价人存在的价值和制定生活交往的规则,当然不会忘了将其附上神意之类作为通行证。如在中国皇帝一般自称为天子,在俗世享有最高话语权,其言语皆是“奉天承运”;而在西方神意的言说权则掌握在教会手里。至于人类如何利用这种对死亡的恐惧来摄取话语权,如何建造整个言说体系,如何滥用话语权在此不论。也许有人会说,掌握话语权不一定能影响其他人的行为,其实这种观念幼稚且是错误的,他只是看到了问题的表象,实质上整个国家机器(包括暴力机关)建造和正常运作的正当性都来源于掌握话语权的人或组织的阐释。 

  对死亡的恐惧并非时刻存在,而且有的时候(尤其年轻时),在情绪(包括激情)、原则或信仰的支配下,人往往是不怕死的。大拿这种情况所持续的时间在整个人类历史上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因此宗教言说的效力逐渐会成为俗世最高效力,生命的意义就是为了死得其所,是为死后能上天堂而积德行善,为死后能流芳百世,为死后能有贞节牌坊,为了在最后的死亡审判中获得审判者和旁观者的认同支持。一言以蔽之,活着即为了死去。 

  自18、19世纪起人类开始了一系列的摆脱宗教言说的束缚的举动,而尼采更是索性宣布――上帝死了。人之为人,需要自由意志;生之为生,是要生有所为所得。这是否意味着人对死亡的恐惧消失了呢?在我看来不是,只不过是对宗教上帝的依赖变成对医学的依赖;依赖的对象不再是不可知且难伺候的神,而是自己掏钱请来的医生。对上帝的抛弃,并不代表人的庸俗化,而是人类出于本能将不对自己产生产生正面意义且抛弃没有任何负面效果的物的处理方式。那么上帝是否死了或不存在呢?我认为,上帝以前作为宗教言说所指和人类思考所向的存在,变为了人类自由意志力量的来源,亦即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上帝,因此上帝作为精神世界里的最强光,有集体置换成为个体而依旧存在着!尼采反对的是基督教而非基督,他所宣传死去的上帝束腰抹灭人性的怪物和在精神世界投下最黑阴影的魔鬼。 

  死亡这个概念不再象以前那有被频繁使用了,不再占据精神世界的绝对统治地位。彼世这个词也逐渐退出大众交往的视野,取而代之的是不朽这个词。在米兰昆德拉看来,不朽有两层意思,即是小的不朽和大的不朽。小的不朽是指一个人在认识他的人的心中留下了回忆;大的不朽是指一个人在不认识的人的心中留下了回忆。这种回忆包含着正面评价和影响力。跟以往不同的是,它着重于此世,而不刻意追求死后的评价。也就是说,生命的意义在于不朽! 

  死亡作为生命不可或缺的部分,在人类追根寻底的道路上,它承载太多的精神寄托,也往往带该其追问者不可遏制的痛苦根源。思考是人类寻求自我意识解放的必经之路,却也是自我捆绑的过程。已知和未知的总和不是恒定的,相反制定的越多,未知或待知的就越多,就象圆之半径越大,相伴的周长也越长。当然,在世不应该因为懂得这一点而悲观消极,不能奢求拥有全部之后才想到笑。开心时就应该笑一笑,不开心时就过会再笑,然后继续扩大自己能力和影响力的“半径”,因为生命的意义在于不朽! 

                  二OO六年十二月草于廣州小谷圍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