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随浙江新昌的顾坚师傅学心意六合拳有四年时间了,本不想写这个的,只因自己练的太差,网站里好手太多,难免贻笑大方。虽然接触心意拳这玩意好几年了,但平时忙于生计,为口饭整日奔忙,练起来也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从没有静下心好好研究过,想起来也愧对顾师傅。 虽然大家都忙吧!不过总觉得,有这么一个平台,大家还是有必要在一起交流交流的,高手也罢,初学也罢,姑且把练拳当作平淡生活中的一个乐趣吧,所以便想把自己学过的整理一下,写出来,旨在抛砖引玉,把大家好的东西掏出来 ,也算是给论坛带来一点生气吧!不过事先声明一下,既然题目叫体认,就说明不代表完全正确,有的是师傅讲过的东西,有的完全是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大家看了,能觉得有点帮助是幸事,不对的,行家里手看了,大可一笑而过
一、练拳的阶段。拳术之练,初求刚正,次求整合,再求含蓄。 大凡盘拳走架子,练习都应有个过程,初入手时,四平八稳,大开大合,每一动都求端端正正,规规矩矩,该收的收起来,给放的放到位,动作的转换变化过渡阶段要交待清楚,不过一忽悠即过; 等架子盘的有点样子了,就要求整合了,这个阶段,也就是把拳劲一点点聚起来,对身体各个部位的细节都要抠到位,心意六合,我曾问 师傅六合是啥意思,老师说:无他,简单讲就是身体各部位的协调呼应而已。所以,内三合姑且不言,(初入手者也谈不上内三合),但这外三合是要做好的,肩胯、肘膝、手足,运走拳架都要协调一致,外三合能做好,打的拳基本也能够狠、够疾、够整,同时,这个阶段劲路基本畅通,行拳意识要放开,气势要开阔,动作可以求惊、疾、整、狠; 能把拳架、拳劲做的很好的时候,就要求劲的含蓄了,动作幅度也可以相应减小,拳脚功夫能练到这个程度,基本上也就能做到收放自如了,有一次曾经向老师质疑挑领一把的实用价值:架子这么大,如何能打人?老师笑道:练的时候大,用的时候未必大,而且大架子练到一定程度,动作可以收的很小,含着劲打。打个比方说,如果以练拳30年来说,那么可以去盘20年大架子,再去盘10年小架子。遂随机演示了挑领、沉劈的动作极小而力道凶猛浑厚,令人叹为观止,方明白,原来拳还可以这样打。
二、谈谈摇闪把。 摇闪把是心意六合的母拳,几乎各个分支的拳派都很推崇这把拳,应该是有其道理的吧!练过一点心意拳的朋友可能都练过这一把拳,在心意拳各个拳架中,这把拳应该算是个另类,绝大多数心意的拳架,都要求刚劲入手,每一把拳全力以赴,锤炼筋骨,而摇闪把却以柔入手,慢慢的摇,慢慢的摇,在这柔和的摇旋中逐渐去改变用力习惯和调整间架结构。摇闪把的具体要求细节,就不谈了,各个拳派都有要求,讲的不好可能引起分歧,但基本上大同小异,并且有一点肯定相同,就是无论 上海、 、蚌埠等等各家心意流派,都比较重视这把拳,无一例外的列为“母拳”。 说实话,摇闪把这把拳我自己感觉不是太好练,拳架太细腻,涵盖东西太多,所谓母拳,我认为无非就是指极具代表性的东西,心意拳最终要求“六艺合一”、“六艺一身”,在这把拳中,这些东西基本上都可以比较明显的能体现出来的,起手虎抱头,落手为塌把,上步不离鸡腿,变势全在龙身,这些在摇闪把中都可以清晰的找到。 师傅以前每天二千下摇闪把,一发劲就把人打出去几米远。 具体一点说,练习可以注意这几点:1、中节要活开,摇的过程不是手在拨弄几下就完事,腰、胯、腹的提沉、翻卷、旋转要做到,中节不明全身空; 2、塌、提、闯几个劲路的变化要交待清楚,至少意识中不能丢掉这几个劲; 3、敛臀夹裆,鸡步常伴,虎不离山,身不离步,不要上半身的动作时就丢了下盘,上下不要脱节; 4、梢节惊起,五指撑开,劲达末端,手切不可软塌塌的。摇闪把闯肘到位时,呈单虎抱头之势,这时的定势,手的动作应该是完全拧裹至大拇指翻向前,小指一侧拧向自己,刚做时可能达不到,是因为中节(肘关节)未活开的缘故,锻炼一段时间就可以做到。动作到位时,可以稍稍停一下,检查一下身体间架是否撑起来,劲完全拧到指梢,是否符合练静态桩式(可以参照牮柱式)时的要求。。
三、韧劲 韧劲,也有叫“刃劲”或“撩阴”或“追风赶月的”,所谓“刃”,就是刀锋,这把拳刚中带柔,是入手换劲的好拳。韧劲不是直接的手掌向前撩抽,束身缩裹,展身放劲,中节劲(肘)一定要明确,打出去从肘至小指侧都是力点,象刀锋一样凶狠锐利,前打后挣,二力分争,打的是个二争力、撕扯劲,就好比一块布在手,猝然“咝”的一下扯到头。前后手都是打人的拳,前手为中线抢打,后手可反身偷击。韧劲打的好的,动作到位时肩胛骨到大臂会有“嘣”的轻微的肌肉绷弹声。韧劲的打法对身法步法要求非常高,追风赶月不放松,下踢上打,中线踏进,要求左右变势极快,老师当时演示这把的打法时,往往一搭手的瞬间就贴上来,还没反应过来胫骨就挨了一脚刮地风,紧跟着手就撩上了(当然,没打实),这就不得不提到身法和步法了。
四、鸡腿龙身 师傅经常提到一句话,“打法还需先上身,手足齐到方为妙”,这句话在上中学时就在拳谱上看过,但并没引起什么重视,直到 师傅提起,才知道这两句话的重要。 师傅认为,一个拳种高明不高明,往往就体现在身法和步法上。打人能不能打的到,能不能打的狠,都要在身法和步法上找,所谓教拳不教步,教步打师傅。心意拳讲六艺,但鸡腿龙身放在首位,我个人认为这二者也是基础的基础,核心的核心。 师傅经常说你想练好心意,每天没有几千米的踩步功夫,艺不会上身的。所以我们的师兄们早起的第一件事就是踩步,好多人功夫上不了身,师承有关系,不踩鸡步也大有关系。步步不离鸡腿,心意把 踩鸡腿练习作为贯穿始终的一项练习,不但是下盘的功力训练,也是基本的步法训练,同时还暗含着刮地风的打法。踩鸡步时,应注意走动的过程中动作不要变形,架子不散,三尖相应,不要刻意憋气、沉气,自然行之即可,必要时可以练练静势的鸡形桩,找找身上的感觉,练习一段时间后,可以感觉下盘沉实而不失轻灵,胯也会比较灵活,上身会渐渐放松下来,不象刚练时那么僵紧。至于打法,鸡步往往是夹杂着刮地风,连踢带踩,步法和腿法糅合在一起用,上步近身的过程也是打人的过程,这可以自己找找。 心意拳中,有龙身(一作龙腰)之说,准确点讲,就是对身法的专门要求,龙有搜骨之功,龙这种动物是人想象出来的,喻其龙身,只是取其翻转、卷曲、伸缩之神意,要求身体练的如其一般运转自如。原先心意拳中没有龙调膀一把,只是 河南白玉山前辈到上海传卢嵩高先生时才单独提出成为一把拳,作为对腰胯的一项专门训练。龙吊膀,名则为膀,实则重点还是在腰胯,初练习时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往往前行时只是两肩左右调动而腰胯不动,,正确的应以小腹为中心向外扩展如球形,即所谓的大丹田,腰胯运转,如拨浪鼓一样,带动身体左右拧裹。
五、大劈 老师常提醒我多练大劈一把,可能是我身高180多之故,师傅因材施教;说来惭愧,一直没花什么功夫,一则没多少时间练功,二则对这一把不感冒,因为以前练惯了散打之类拳脚,一直以来都习惯于直拳前踢之类直线型冲击模式,劈拳一直只是作截打之类辅助性手段。但师傅 讲的还是有其深意的,一方面这把拳老师认为适合我的身架,容易发挥自身条件;二就是这把拳所含甚广,心意拳中所讲的“罩意”,尽在于此。所谓“罩” ,即自上而下,包括以后的单把所要求的塌劲也要在这个基础上来。大劈讲恨天无把,如果天有把,就连天也要将其拉垮拉塌,大劈就是要这么一个劲意和气势。动作要求上,也简洁明了,最重要有三个要点:坠肘、沉胯、折丹田(腰)。有些刚练习的朋友知道坠肘和折腰,但没注意沉胯,往往一把劈下来立足不稳身体晃,就是缘于此,劲虽然提起来了,但没很好的沉下去,大劈到位时,应该是下盘前弓后撑,腰脊膨起。拳势起时,如双手捧巨石,拳势落下,如栽碑入地,没入泥中,含此意识行拳,时间久自然力道凶猛,气势雄浑。 六、三尖照 很多人都知道练心意拳要求三尖照,但真要讲为什么要三尖照,往往难以讲出个所以然,其实三尖照这个姿势是很别扭的,练起来很不自然,心意拳的练法,往往是别扭中求自然,不顺中求顺,三尖照的要求,其实也是应实战的要求而设立的,当然,其他拳法不讲三尖照,并不是说就不能打,但这个要求是心意拳自身的要求,或者说特色,所以不必和其他拳种作比较。简单点讲,三尖照无非就是两个作用,一是求劲整,二则是应实战身法要求。 心意拳技术大多讲究中线破门,而这种三尖照的姿态形成了一个稳固的身体间架,动作的运行,定位,以及左右的变换,在练习中依照三尖相应的原则,就会使身体习惯性的形成一个纵向的坚固的“面”,也就形成了平常所要求的整劲。 至于在技击中,人在三尖照的姿态下,基本上身体的一些要害面都隐去,减少了受击面,这一点和现代搏击侧身格斗式原理一样。而在交手过程中,心意拳讲究的是“打人如钻缝”,打个比方,前面是个虚掩的门,窄窄的一条缝,心意拳要求的就是上步近身的同时,身体一片,“噌”的一下窜过去,而不是让你敞着个身体往前闯,那样是挨打的架势。至于身法的左右换势,基本也是要求于此,但更复杂一些,我也很难说清,暂且略过。
六、练拳的规矩和讲究 练拳有规矩。这里讲的规矩,其实就是练拳的具体要求,以及你对这些要求做到了多少、重视了多少。。只要是一个身体健全、智力正常的人,看人打了一趟拳跟着去模仿动作,基本上也能做个大差不差,但其中的内在要求,如果不清楚,可能就差的太远了,中国拳难教难学,原因也在于此,内在的要求过于苛刻,所以学者众而成者寡。。传统拳的价值,不在于外形如何,而在于身体的一些细节调整。 上海之行,一次中午在饭店吃饭, 师傅指着一盘肉末茄子说:练拳这东西要讲究,就好像这盘菜,同样的用料和操作程序,一个很差的厨师去炒,会很难吃,但在这里为什么能卖这么贵,因为厨师把很简单的一道菜做的很讲究,所以色香味俱佳。练拳也是一样,同样一把拳,全神贯注一丝不苟的做下来是练,马马虎虎做完一趟,也是练了,但形似而神离,内在的东西根本没做到,两者出的东西肯定也不一样。另外练拳之人还得尊师,逢年过节打个电话、送上问候,寄点礼金表示孝心! 同样一个拳,很多人练了之后,可能到后来是五花八门,各形各色,各人理解的不同,固然练的也不同,但武术作为一项人体运动,基本的规律却不能违背的,二人对搏,离不开速度、力量、距离、角度、时机这些东西,练的东西,肯定也脱离不了这些,所以说合拳理,也就是指要符合这些东西。道理讲出来,也许大家都懂,但真正做到多少,自己应该反省一下自己练的情况。 也有些人练拳不踏实,总想着师傅有密传、自己不下功夫去练;也有些是今天练这个明天练那个,功夫练不出来怨师傅没教真东西.......我跟师傅很多年了,我的体会是只要师傅传下的技法我们好好的、刻苦的去练,功夫就会很快上身,不仅能打而且能练,几个出国执教的师兄就是最好的证明, 国内有心意前辈当面对我说你师傅是当今得到真正心意拳真功夫的少数几个人之一,我能在师傅门下求艺是我的荣幸.... 心意拳作为一门独立的拳种,当然也有自己的一些原则和要求。比如功架的要求,上不过眉,下不过膝,左右不出双肩。比如打摇闪把,基本上闯肘打出来是落在身体大致中线的位置,如果一下拨到两肩以外的两侧,就不合要求了,;其他如反背之类拳把也是如此。。。再如踩鸡步,蹲的太高固然不好,但有人强调太低,甚至臀部低于膝盖以下,这也不是练拳所要求的,大致位置应该是在臀部略高于膝盖,前脚前指,后膝指向前小腿肚子这个幅度,这时候,整个动作呈起不敢起,坐不敢坐的中间状态,这个时候肌肉的拉伸度也是最大的,效果也是最好的。
七、拳的练与打 曾不指一次的问过 师傅练和打的问题, 师傅也很干脆:练的和打的不完全是一回事,练的时候要求严格,打的时候不拘形式,,练的和打的中间还是有个过渡阶段的。如果以为会盘了几个拳架子就认为自己能打了,肯定是大错特错的。正常的练拳,是通过盘拳走架子来调整身体的习惯和间架结构,是身体尽可能趋于合理化,使其尽可能形成符合实战所需要的状态。实战的一些技术,固然包含在里面,但要想在技击中运用自如,需要师傅 诱导和多次的实战对抗才行,现在流传的很多传统武术实战能力不强,有很大原因就是对抗训练太少,练的东西局限在个人化,实战对抗平时练习的东西却发挥不了多少,而当前由于大部分传统武术是在民间业余训练是主流,有条件搞起规范的对抗训练的,怕还是少数。这一点,习拳者当自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