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黄冈中学教师李文雄一、古代的人口政策 中国古代社会生产力低下,基本是以简陋的手工工具为整个生产力的基础,与此相联系,人的体力成为操作工具的主要动力。在这个情况下,劳动者或劳动人手的增加,对于社 国家鼓励,促进人口和劳动力的增长的政策,在一定时期内直接促进了经济的兴盛发展,但长此以往,人口的不断增加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将会产生消极后果。如滥垦乱伐、盲目开荒、与水争地等给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反过来又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总之,人口的发展受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制约,同时又对社会发展起促进或延缓作用。只有当人类自身的生产同物质资料的生产互成比例协调发展时,人口增长就会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反之,人口偏多或偏少对社会发展都会起延缓作用。 二、古代人口流向 (1)由人口稀少的荒漠草原向黄河流域迁移。如东汉以后的五族内迁;元朝时女真、蒙古人的南下。 (2)北方人民南迁。如西晋末年起,北方农民南迁;五代十国时期中原人民流落江南。 (3)内陆人口向边疆迁移。如秦朝迁50万中原人去越族地区;元统一后许多汉族人到边疆去。 (4)华人外流,如唐朝时有人到南洋,郑和下西洋后,去南洋的人更多。 (5)外族内流。如唐朝时,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到我国一些地区居住;元朝时形成回族。 *中国古代人口迁移的高潮主要在: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②唐末安史之乱后经五代十国至两宋。 三、中国古代人口迁移的意义 (1)促进了中华民族大融合;有利于国家统一;推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 (2)有利于国内各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推动各族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3)有利于江南的开发,推动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4)开发南洋,对世界文明发展做出贡献。 (5)人口分布日渐合理,人口资源得到开发和利用。
四、影响中国古代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1)战乱;如唐末安史之乱后的北民南迁;
2)民族迁移(往往受先进生产方式的吸引);
(3)政府政策的指导,如北魏孝文帝迁都,接受汉文化,客观上促进了人口的迁移; (4)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北方黄河流域长期开垦,生态破坏较严重,诸多北方人民南迁至长江流域。 五、当前民工流动的成因、特点和利弊: (1)成因:①农村剩余劳动力多,经济收入低。②农村生态环境压力大。③农村劳动艰辛,文化落后。④农村体制改革。⑤城市的吸引力。 (2)特点:①流动依据经济定向:主要从山区流向平原,从农村流向城市 ,从贫困地区流向发达地区。四川、江西、安徽、贵州、湖南等农业人口大省是民工主要输出地,上海、北京、广州等大城市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是民工的主要输入地。②季节性流动以成年民工为主,“外籍工人”以年青人居多。③流动不稳定。④文化素质偏低。 (3)利弊:民工的流动有效调整了我国各地区劳动力的余缺,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许多外来民工承担了城市建筑、环卫、商业、饮食业、服务业工作,对城市的发展和繁荣起了积极作用。民工的劳务收入,文化技术水平的提高,对改善农村经济,促进乡镇企业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所以“利”是主要的。但民工盲目无序流动也带来了一些社会问题。最为突出的是城镇民工的违法犯罪率有所上升,对社会治安和当地居民安全造成了巨大的威胁。其它社会问题还有:违反计划生育,城市人口急剧增多,住房紧张,交通拥挤,增加了城市就业压力,损害环境等。
中国古代人口迁移的意义
(1)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融合,有利于国家统一,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2)有利于国内各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推动各民族经济的进步发展。 (3)有利于江南的开发,推动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4)开发南洋,对世界文明发展做出贡献。 (5)人口分布日渐合理,人口资源得到开发和利用。 (6)也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和南洋经济文化的发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