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比热容》教学设计(2008

 苏州-吴晓慧 2010-11-2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2)知道水的比热容较大,知道这一特点在生活中的一些应用。

(3)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2、能力目标

(1)通过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使学生从实验中领悟比热容是如何影响物体温度的变化的,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2)通过设计、进行实验,让学生体会控制变量法在科学探究中的应用。

(3)通过阅读“气候与热污染”,了解利用比热容解释海边与沙漠昼夜温差问题,认识什么是“热岛效应”,并进一步认识到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3、情感目标

   (1)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并产生与他人交流的愿望。

   (2)利用探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自己动脑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比热容的探究学习,使学生保持对自然的好奇心,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规律,逐步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探究实验得出比热容的概念并联系社会生活应用其分析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难点:比热容的概念。

教学资源

多媒体课件、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火柴、温度计、两个相同的小烧杯、两支温度计、天平、砝码、秒表、水和沙子、搅棒等。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观察、讨论、交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人新课

播放一段天气预报录像,并提醒学生尽量获取有用信息。

学生仔细观看录像,搜集录象中有用的信息。

二、推进新课,引导探究

1、引发问题,并对问题进行猜想

教师询问学生录像中的有关内容,并逐一展示各地气温。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猜想产生现象的原因。

问题:为什么同一蓝天下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的温差不同?请同学们讨论并提出合理的猜想。

预期结果:①可能与物质的种类有关;②可能与物态有关; ③可能与质量有关;④可能它们的导热能力不同。

引导分析:沿海地区和内陆沙子和水的质量、导热性……都没变,为什么它们的温差不同呢?

这一现象说明:不同物质的吸热本领可能不同。

2、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在此过程中,应注意引导变量的控制,以及实验中应注意的问题,并请代表展示自己的方案。

问题展示:

    1)对水和沙子有什么要求?(质量相同)

    2)如何让它们升温?(用酒精灯加热)

    3)对酒精灯有什么要求?(酒精灯的火焰大小要控制一样大)。

    4)加热时间长短代表的含义是什么?(吸收热量的多少)

    5)具体采用什么方法比较物质的吸热本领?

    学生交流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并展示方案,教师倾听学生的思路并加以点拨。
    讨论得出:有两种方法,一是用相同质量的水和沙子,加热相同时间,比较它们温度升高的多少。二是用相同质量的水和沙子,温度升高相同时,比较它们加热时间的长短。

3、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

    将等质量的沙和水分别装入两个同样的小烧杯,放在石棉网上用酒精灯加热,用搅拌器不断地搅拌,记下沙子和水每隔1分钟升高到的温度,将数据填入表中。

    上面的加热实验结束后,让学生撤出酒精灯,观察水或食用油放热一段时间后的温度变化情况,从而得出物质放热与温度变化的关系。

    学生按照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收集数据。

    教师巡视:观察学生的实验情况,对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指出,对学生实验中创新的部分进行及时的表扬与肯定。

4、处理实验数据,分析论证,总结提炼

    引导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质量相等水和沙子加热相同的时间,使它们吸收相等的热量,沙子上升的温度较高;要使它们上升相同的温度,对水加热的时间更长一些,水吸收的热量更多一些。
    水的吸热本领比沙子的大,换用其他不同的物质也能得到类似的结论。

不同种类的物质,吸热的本领是不一样的。:

这是物质的另外一种属性------比热容,也就是今天我们要研究的课题。

引导学生类比密度的定义方法给出比热容的定义: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吸收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

    给出比热容的单位:J/(kg•℃) 。读作:焦耳每千克摄氏度。

    引导学生查比热表,比较水和沙子的比热容大小。(学生查比热容表说出:水的比热是4.2 J/(kg•℃),沙的比热是0.92 J/(kg•℃),水的比热大于沙的比热)。

    由实验现象可知:比热越大,吸热升温越慢。那么,同学们是否可以解释为什么沿海地区昼夜温差小,而内陆地区昼夜温差却比较大?(沿海水多,内陆砂石、泥土多,水的比热容比泥土、砂石的大,白天当它们吸收相同的热量后水温升高较小,砂石、泥土的温度升高较大;而夜晚放出相同的热量后砂石、泥土又会降得较多。)

5、交流与评估,走进社会,拓展升华

展示问题:

 1)、基础:课本132页“想想议议” 北方地区冬季供暖和热水袋里为什么要用水?

 2)、深化:解释新疆地区“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的气候特征。

 3)、拓展:阅读“气候与热污染”,解释什么是热岛效应及其成因。

 4)、升华: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在给我们造福的同时,也给人类的环境带来了负面影响。我们面对环境污染能做些什么?

三、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进行小结(小结要包括知识上的收获、学习方法上的收获、合作交流上的收获)

四、课后作业

1、动手动脑学物理:1、2、3

2、阅读目标《城市热岛效应》一文,课后进行社会调查,分析本市产生热岛效应的原因,并提出合理的建议。

板书设计

三、比热容

 

现象          实验探究           知识               社会、生活

沙漠地区温差大                    比热容                暖气用水

沿海温差小                 C=0.92×103 J/(Kg℃)          做介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