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鞭炮声起

 清轻 2010-11-29

鞭炮声起
洪江

  时下乡村,鞭炮声常常不绝于耳,你在村上留住一些日子,几乎每天都有感受。鞭炮声是一种信号,听到鞭炮声,人们第一反应是“我要赶人情了”。这种被称为“仪式性人情”的乡村风俗,已成为人们习以为常的传递信息的方式。你家有事我抬庄,我家有事你捧场,通过这种互动关系建立起一种人情链条。
   只是,如今这种风气过盛,鞭炮声响得过于频繁。喜庆是喜庆,热闹是热闹,可在喜庆热闹之中,不少农户平添几分忧愁。这人情实在是受不了啊,有时一天跑几家,不仅精力受不了,“人民币”更是难以支撑。
   本来人情往来乃人之常情,可时下矫枉过正,使正常的人际交往变味走调,人情变成“人灾”了。如今人情名目繁多,花样翻新,新招迭出,比如结婚、添丁人情,过去名目比较单一,可时下五花八门,无奇不有,除传统的满月礼、周岁礼、十岁礼、老年人寿礼,一些人20岁、30岁、36岁、39岁都要大摆宴席,此外子女升学、入伍、盖房、开业、迁居等都要热之闹之,广收礼金。
   眼下不少农户在这“人情灾难”中叫苦不迭。据有关部门调查,由于这种“仪式性人情”越办规格越高、次数越来越频繁,一家农户一年至少要赶40多次人情,总花费达4000元以上。有的人逼得实在没法,就在老人身上想心思,一些七老八十的老人如今成了“摇钱树”,有的子女们年年给老人做生祝寿,有的亲生父母去世,便推出干爹干娘,而且大讲排场,一收大几万元,全归子女所得,老人分文不见。如此这般,儿女“尽孝”,名声大扬,名利双收。而老人呢,空喜一场。
   当“仪式性人情”的名与实分离之后,人情便成为人们捞取钱财、收回成本的经管性事物,淡化了原本的“人情味”,所谓的人情就愈来愈功利化了,讲情重义这一人性之美也就荡然无存。如今赶人情成为乡村的一项负担,成为不少农户的忧愁与烦恼。人们在谈“人情”色变、寻找各种理由规避人情的同时,却又不断地被这样的人情网络着。
   鞭炮声起,引人太多的思虑。

  ——《楚天都市报》品读周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