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电视新闻娱乐化分析

 平和的面对人生 2010-12-01

摘要近几年来,我国传媒行业经过不断的改革创新取得了长足发展,各种形态的节目类型纷纷走上银屏。同时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西方一些传媒理念和模式也影响到了中国传媒业,为我国电视传媒业的发展增添了新活力。这些发展进步最终也使广大受众获益,人们的生活质量尤其精神生活有了极大提高。伴随着传媒业不断发展,电视新闻娱乐化渐成气候,成了各大电视台的新宠。本文将从电视新闻娱乐化的产生及特点,以及它给传媒产业带来的影响、目前的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前景方面来探究和进一步认识电视新闻娱乐化现象。

关键词: 电视新闻; 娱乐化 ; 受众;传媒

一、什么是电视新闻娱乐化

(一)、电视新闻娱乐化的定义

近年来电视新闻娱乐化已成为大众传播活动的一大趋势,然而当前关于新闻娱乐化却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或是权威的定义。一般认为新闻娱乐化主要体现在将硬新闻软化,以及大兴软新闻,它是对新闻功能的异化。在表现和处理新闻上强调故事性情节性、趣味性和人情味,从严肃的政治经济事件或信息中挖掘出娱乐价值以及趣味盎然的内容。灵活多样的形式、强烈的视觉冲击构成的娱乐要素为受众提供轻松愉悦的氛围,为媒体赢得更多的关注和市场份额。

虽然目前学术界尚未就电视新闻娱乐化给出一个确切统一的权威定义,但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林晖教授对新闻娱乐化的描述堪称国内学界最经典的叙述之一,同时也被广大学者所认同并且在大量著作中被广泛引用。他认为:一方面,新闻娱乐化最突出的表现是软新闻的流行,即减少严肃新闻的比例,将名人趣事、日常事件及带煽情性刺激性的犯罪新闻、暴力事件、灾害事件、体育新闻、花边新闻等软性内容作为新闻重点:另一方面,在内容上竭力从严肃的政治经济变动中挖掘其娱乐价值,在表现技巧上强调故事性情节性,片面追求趣味性和吸引力,强化事件的戏剧悬念或煽情刺激方面,走新闻故事化、文学化之路。

简言之新闻娱乐化就是媒体按照轻松快乐原则来选择处理新闻的文化行为。

(二)、娱乐新闻与新闻娱乐化的区别

娱乐新闻与新闻娱乐化在字面上极为相似,然而二者之间却是天差地别。在研究电视新闻娱乐化的同时,有必要将其与娱乐新闻区分开。来娱乐新闻指的是那些带有娱乐性质的并采取娱乐方式进行表达的新闻。如文体新闻、趣闻。而电视新闻娱乐化则是大众传播媒体以娱乐价值为标准选取和报道新闻,是娱乐化了的新闻。可见,新闻娱乐化不是娱乐新闻,娱乐新闻也不能同于新闻娱乐化。

二、电视新闻娱乐化的现状

目前,电视新闻娱乐化以其通俗性、趣味性、平民性的特点赢得了大量观众,也抢占了大量的注意力市场,同时此类节目的收视率一直居高不下。基于以上诸多因素,电视新闻娱乐化在国内已蔚然成风,从中央到地方的新闻媒体都不同程度出现了电视新闻娱乐化现象。在电视新闻娱乐化方面首开先河的是香港的凤凰卫视,它发展至今,之所以在广大观众中具有如此大的公信力,得到广泛认同,电视新闻呢娱乐化功不可没。它率先变革了居高临下的说教风格,转向了口语化的播报方式,不仅增强了亲和力,而且独特的话语和清新的风格、亲切随和的态度一下就拉近了传受双方的距离,而娱乐化的信息则在给观众带来了丰富的精神大餐在轻松愉快的方式中收到良好的传播效果。它最早推出的是陈鲁豫主持的《凤凰早班车》,该节目以“咖啡+晨报”的模式,轻松自然的方式为观众播报新闻资讯。随后又出现的《文涛拍案》《铿锵三人行》《李敖有话说》,杨锦麟主持的《有报天天读》都取得了很好的收视效果。《有报天天读》的节目模式则是将所选的报纸新闻和报纸名称做成剪报,节目灵活新颖,读一段新闻放一段音乐放松一下。节目结束时,所有编制人员的姓名用毛笔字写出,极具特色,广受好评。

凤凰卫视的成功经验纷纷为国内大小媒体所效仿,电视新闻娱乐化在国内也由此进入一个高潮,并在此基础上中央大地方的电视媒体形成了一系列的品牌栏目。央视2套开播了《第一时间》,该节目用1/2的时间播放各种娱乐新闻、趣闻,两位主持人在这一时段边聊天边播报新闻,该形式在早上这一时段给观众带来了轻松的感觉,同时观众可以愉悦地接收到大量的新鲜资讯。此外还有湖南电视台的《晚间新闻》,江苏电视台的《南京零距离》北京电视台的《第七日》海南电视台的《直播海南》等一些地方电视台也逐渐推出了自己的品牌栏目,并受观众的广泛认同,取得了很好的传播效果。值得一提的是湖南电视台,它作为一个省级电视台,其影响力却远远超出一个省级电视台的范围,电视新闻娱乐化同样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它的《晚间新闻》重点突出对观众的服务,并打破新闻节目的一些传统制作手法,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创新。既强调资讯的实用性、服务性,又追求新闻的真实性、时效性。

新闻节目娱乐化从出现到今天,经历了从播到说再到谈的跨越式转变,逐渐变得轻松。用娱乐化的新闻样式来传递信息的同时也赚足了观众的眼球,取得了不错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是如果在电视新闻娱乐化的度上把握失衡,如果“娱乐一切,一切为了娱乐”则会导致娱乐化走向媚俗化,失去新闻原有的本质。短期也许会有一定的市场,但从长远发展来看这样的做法无疑是自掘坟墓。国内外已经出现的一系列值得我们深思的典型案例:上海东方卫视的《东方夜谭》开播不久即被喊停,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在新闻娱乐化的浪潮中偏离了新闻节目的轨道,冲出了新闻的底线而去一味追求娱乐,经常选取一些国际政治经济新闻作为娱乐的对象,忽略了新闻事件的发展报道。甚至主持人在节目直播过程之中上演一些低俗的举动,而目的仅仅是为了吸引观众注意力。因此播出不久即被观众所遗弃。无独有偶,身名显赫的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也于2004年4月21日在其《48小时》新闻节目中播出了名为“戴安娜的秘密”的特别专题,以猎奇的方式公布了一些戴安娜王妃生前的照片,结果引发了王室和观众的强烈抗议,此举也严重损害了自身形象。更为极端的例子是出现在俄罗斯的裸体女主播事件。

可见新闻娱乐化并不都有好的结果,关键是要把握娱乐的度。一些本该严肃的,不该娱乐的就不能拿来娱乐。

三、电视新闻缘何走向娱乐化

(一)、媒体的商业化运作节目的产品化

媒体经济其实就是注意力。在长期的计划经济条件下,大众传播的娱乐功能被压抑,媒介强调的是单纯的宣传教化。改革开放后,尤其在今天媒体的角色定位有了重大转变,既是信息传播着又是娱乐提供者。近几年各级媒体机构通过资源整合纷纷重组,日益朝着专业化、集团化、国际化、跨媒体的运营方式发展,各大传媒集团如雨后春笋。并有一部分开始上市,或是吸引外资投入,中国传媒业正在向市场化转型。在传媒市场化产业化的运作过程中,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经常发生激烈的冲突,融入了商业逻辑后的媒体对利润的追求转变为对收视率的追求,娱乐无疑就是为了吸引更多观众的注意力。在此基础上就催生了电视新闻的娱乐化。娱乐元素的渗透乃至彰显是新闻节目适应大众娱乐的内在结果,也是发挥娱乐功能的外在表现。

故而媒体把受众视为传媒产物的消费者,尽可能地挖掘新闻背后的娱乐元素,寻求卖点,以满足观众的猎奇、消遣和寻求刺激的心理。如在报道严肃的反贪警示案件过程中,热衷于挖掘贪官及其情妇的故事。报道一些大牌明星过程中则乐道于他有几个私生子等等。

(二)、受众社会心理的变迁

随着整个社会民众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和整体素质的改善,受众自我意识逐渐觉醒以及受众本位思想的回归,越来越多的受众渴望精神层面的平等交流,而非单纯的宣传说教。因此一些轻松愉快的娱乐性节目更容易拉近与受众的距离,更容易被观众接受更容易引起共鸣。此外当代社会的生活节奏不断加速,人们处于高频运转当中,压力和竞争很容易让人疲惫。电视节目作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娱乐消遣,那些经过娱乐化处理的电视节目迎合了受众寻求轻松娱乐的心理,更能激起受众的兴致,从而成为他们的感情寄托。对与媒体而言收视率自然也就有了保证。

(三)把关人的默认

把关人理论告诉我们:大众传媒组织进行的新闻传播活动是根据传播的一定立场、方针和价值标准展开的有目的的取舍选择加工活动。传媒经济就是注意力经济,电视新闻娱乐化受到广大受众的追捧与其商业化运作带来的丰厚利润是分不开的。在此利益的驱逐下,监管部门持默认态度,给电视新闻娱乐化带来了一个宽松的发展空间。

四、电视新闻娱乐化的特点

电视新闻的娱乐化是传媒市场的需要的产物。目前具体表现在:

(一)、内容上:一方面,大众新闻的流行,严肃新闻的比例减少,各种名人趣事及煽情性、刺激性的犯罪新闻、灾害新闻、体育新闻等软性内容成为新闻报道的重点:另一方面是硬新闻的软着陆,媒体倾向于从严肃的政治经济新闻中挖掘出娱乐信息,放大其娱乐价值。

(二)、表达上:强调新闻的故事性和情节性,片面追求趣味性和吸引力,大量套用小说、电影、戏剧的叙事方式,走新闻故事化、文学化道路。

(三)、节目的包装上:主持人明星化、演员化,主持风格偏激、另类,善于戏说、调侃,片头片尾字幕、标题大量运用动画效果,艺术字。力使节目轻松活泼,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五、电视新闻娱乐化带来的影响

(一)、积极效果

电视新闻娱乐化现象的出现,一石激起千层浪,很快打破了中国媒体传统以来的平静局面和单调的说教式的格局。从播到说,再到谈的娱乐化的转变,而转为受众本位的多元化形象的传播。主持人以口语化的通俗表达,将信息整合为观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来传递信息,在娱乐化的过程中吸引受众的注意力,极大调动了受众的热情,加强了对受众的引导,引发受众对新闻事件的思考及参与讨论,增强了新闻的贴近性,拉近了传受双方的距离,强化了对舆论的引导功能,可谓新闻民主化的一大进步。媒体运作融入商业逻辑后,新闻媒体把节目当产品,把受众当消费者,这在很大程度上利于促进电视节目质量的提高,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受众,同时也促进了受众自我意识的觉醒及受众本位思想的回归。

而传媒机构通过这些做法在某种程度上获得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丰收,为媒体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的同时又赢得了观众和业界的口碑。必须指出,当前的新闻娱乐化取得成功的同时也还存在诸多的发展难题,尤其是过度的娱乐化。

(二)、负面影响

新闻娱乐化极大地冲击了传统的新闻节目,也因为新闻承载过多的娱乐元素而使得新闻的功能性大打折扣,降低了新闻传播的严肃性。一味追求快感使得新闻节目“思想淡出对话、内容淡出形式、感情驱逐理性、夸张取代真实、搞笑胜过幽默、表象打败内涵、关怀让位于娱乐“。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新闻的宣传教育功,能使得我国媒体作为国家和人民的喉舌的身份进一步削弱,娱乐化的泛滥追中还会导致媒体公信力的下降。

当代社会电视仍然是人们接触最多的媒介。在长期与娱乐节目的接触中,人们潜移默化会受其影响,导致审美情趣和思辨能力的降低,长期简单停留于娱乐信息的接受将会形成认知危机。也会因此扭曲了价值观,把观众培养为倾向于享乐和消费的性格,无法辨别现实社会与电视形成的拟态环境或者直接将二者等同。

电视新闻的娱乐化还会滋生了记者的急功近利思想,哗众取宠的浮躁心理,导致记者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缺失,造成了人文关怀的缺失。有的记者甚至刺探采访对象的隐私,尤其对于一些名人。结果造成了花边新闻的流行,严重损害了整个记者队伍的整体形象,降低了记者的社会地位。

六、电视新闻娱乐化的前景分析

(一)、传统硬新闻仍然是未来新闻市场的主导

新闻节目向来是立台之本,一个电视台实力的重要体现或者说受众对它的认可程度取决于它的新闻节目的质量,传播学先驱——施拉姆说过:“信息对于一切社会过程都是基本的,它是社会的真正的相互作用。“内容为王,内容至上是电视新闻的本质规律。传播媒介的社会影响并不仅仅取决于媒介的技术或形式特征,而取决于掌握和运用它的人和组织,取决于他们生产和传播的内容。因此电视新闻的硬度最终决定着它的重要性。尤其在这个信息化时代,受众更加迫切地了解当前的社会信息的最新动态,以便消除他们的不确定性,做出正确的决策。所以硬新闻仍将是新闻的正途,软新闻及娱乐功能只是新闻的一个重要补充,而且一些国家大事、时政要闻,关系国家形象和民族尊严的事件是不能开玩笑的,秉承新闻严肃性真实性、客观性才是新闻的真正价值所在。波茨曼在《娱乐至死》一书中写道:如果一个民族分心于繁杂的琐事,如果文化生活被重新定义为娱乐的周而复,始如果严肃的公众对话成了幼稚的婴儿用语……总而言之,如果人们蜕化为被动的受众,而视一切公共事务为杂耍,那么这个民族就会发现自己危在旦夕,文化灭亡的命运就在劫难逃。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新闻娱乐化现象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国外尤其西方真人秀、脱口秀节目影响的。因此我们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和思考,多做和做好一些高水平有特色的节目,既要创新又要防止在娱乐化浪潮中迷失了自我。电视新闻娱乐化作为新闻节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还将继续存在。因此新闻娱乐化虽然有愈演愈烈之势态,但传统的新闻节目是不可能被取代的,两者将会长期共存,而不存在谁取代谁的问题,并要适度提倡硬新闻的软着陆,同时优化娱乐化的内容提高其实用价值。

(二)、加强对新闻媒体的监督防止过度娱乐化

作为电视节目拳头品牌的新闻节目影响着受众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改变着人们的知识结构、行为方式、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此媒体应当义无反顾地担当起相应的社会责任。此前的电视新闻娱乐化过程中,很多节目过度注重娱乐,一味拼抢收视率,甚至走向了媚俗化,使得电视节目不伦不类,陷入一片尴尬境地之中。为此新闻媒体应当加强自律,坚定舆论导向,坚守新闻的底线,把握娱乐的尺度,主动承担对公众和社会的责任和道德义务,促进媒体公益性目标的实现。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媒体有着上层建筑和信息产业的双重属性。中国传媒发展到今天,整个产业有了更多的空间和自由,但迄今为止传媒体系仍然是从属于各级地方政府的重要文化机构建制。基于此,相关职能部门尤其文化部门更应当加强对传媒业的监管,促进传媒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传媒部门业要力争做好做强,弘扬积极向上的时代精神,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和历史责任,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