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赌石”真有其事,表面上“赌石”,其实赌的是石头里面有没有玉,谜底揭开后,可能是一夜暴富的激情,也可能是两手空空的迷茫,这种行规给这一行带上了“疯狂”而传奇的色彩。泉州也有人曾多次“赌石”,近日,早报记者经过探访,揭开了“赌石”的重重面纱。 □早报记者颜鹏谢伟端实习生颜雅婷张小玲 缅甸街头,三两个人正围着路边摊上摆着的矿石交谈。“多少钱?”蹲在摊前的卖家抬起头,望了一眼顾客,伸出几个手指头,买主用卖家所不熟悉的中文耳语一番,开始与其还价,成交后,掏出钱包付钱。“开石吧!”卖家随后拿起锯齿将矿石一层一层地剥落……几分钟后,买主可能因此净赚一大笔钱,也可能血本无归。 这样的“赌石”一幕,常常出现在各种电视剧、小说中。其实,“赌石”真有其事,在现实中甚至更具传奇色彩。泉州市区的陈其荣先生,就有过多次到缅甸“赌石”的经历。 翡翠公盘——凭特殊证件入场 “神仙难断寸玉。”这是陈其荣多次参加缅甸“赌石”后的体会,陈先生在泉州开珠宝店,他介绍说,“赌石”有其自身一套行规及程序。 “从前,缅甸‘赌石’走私的现象比较多,往往有人直接从边界走私,运回云南加工。”陈其荣告诉记者,当时由于缅甸国家政局不稳,国内的各种武装势力往往占据着山头,采用承包制方式承包给矿主,一般承包一次期限为5年。在一次性交清承包费用后,矿主可以自由地在承包的山头范围内挖矿、开采玉石。矿主为了牟取更多的利益,于是拼命地挖掘、开采,而买主则通过边界走私,将赌回的矿石运到腾冲加工,缅甸政府也曾因此遭受严重的财政损失。 到了后来,缅甸政府采取各种措施,规范“赌石”市场。先是将国营矿承包给石主开采,然后是定期举行“赌石”拍卖会,在每年3月、6月、10月进行,这种拍卖会也叫“翡翠公盘”,玉石再也不能从边界走私出国,而是必须通过首都仰光的拍卖会场的正规拍卖程序。 “在拍卖会场上交易成功后,缅甸政府抽取10%的利润抽成。”陈其荣说,“因为拍卖场可以较好地将玉石的价值体现出来,所以石主们也都很赞成政府的行为。” “翡翠公盘”自有其既定的程序。“每届参加‘赌石’大会的嘉宾,缅甸政府会存留相关档案,”据陈其荣介绍,并非所有人都可以参加“赌石”大会的,只有接到缅甸政府提前分发的邀请函,才有机会亲临拍卖会现场。“在收到邀请函以后,要到大使馆办理签证,同时,了解拍卖会举办的具体时间及流程。” “在进入会场前,需要办理一张很重要的‘身份证’,卡面上会体现你的一切信息,”陈其荣说,这张特殊的证件不仅是拍卖场的通行证,更是买主“赌石”时的竞标号码,拍卖活动中确定交易无需金钱,只需要卡片上的竞标号码。 “赌石”投标——暗标豪赌 在拥有这些硬件措施后,“赌石”到底是怎么赌? 据陈其荣介绍,“赌石”大会目前所采用的赌石方式主要是“暗标”。所谓“暗标”,就是买家各自写好价格,投到竞标箱中,几天后,卖家会在买家中挑出出价最高的竞标人,达成交易。 “拍卖会分拍卖主场、玉石展览区等部分。”在陈其荣提供的照片中,记者看到,拍卖会场中间有一个大屏幕,大屏幕下面是一排竞标的箱子,供买家出价,价格以欧元为单位。会场中,买主们围坐在一起,其盛况有如寒冷的冬天,成群好友围坐在一起吃火锅。 “拍卖场每天开出800份标的号码供买主投标,每份石头上面都有各自的标号。买主首先会到玉石展览区,观看挑选矿石,”陈其荣说,展区里的石头大多是包着一层皮壳,所以,仅从外表上并不能看出矿石的庐山真面目,即使是科学技术先进的今天,也没有一种仪器能通过这层外壳很快判别出里面是宝玉还是败絮,因而买卖风险很大,交易过程刺激,故称之为“赌”。 一般来说,石主会在石头边上切下一块,或者钻个孔供买主观察石头。而买主则需要凭借自身经验,估量皮壳下的色根能够延伸多长,判断色根是否在其他地方表现。“色根”这个词很形象:在翡翠上见一点或一条略深一些的绿,这略深一些的绿渐变过渡到相对较浅的绿内,称之为“色根”,也叫绿根。稍懂得翡翠的人都 知道,这是天然翡翠的一项重要特征。 挑选完矿石后,买主需要填单,后将单子投进竞标的箱子。为了投中矿石,买主需要填下自己所能接受的矿石的最高价。待几天后,卖家从买家中挑出出价最高的竞标人,相互达成交易后,买家再委托专门代理公司负责交易,在拍卖结束后一两个月内交货、汇款。 “在收到货后,我们再将石头送往加工工厂,进行切割,加工。”在没有切石之前,赌赢赌输都是未知数。切石是“赌石”结果最关键的步骤,只有在石头切开之后,才能明确输赢。 1.3亿“赌石”——卖了近18亿 “一刀穷,一刀富,一刀穿麻布。”这是赌玉业流传的行话。谁也不知道自己花高价买来的东西究竟是什么,只有切开后,才能知道里面究竟是不是宝。 2006年,缅甸“赌石”大会专门为一块1.2吨重的奇石开了间房,此石号称“赌王”,大家估价高达3000万(折人民币,下同)。此石吸引了众多买主前来观看,竞相与此奇石合影留恋。“我也凑热闹去了,矿石很大,石主在矿石上不同地方钻了几个洞供买主观察。”陈其荣回忆说,通过石主开凿的洞孔观察,满眼绿色,可谁也无法断定其绿根能延伸多长,石内有多少“宝”,“许多买主跃跃欲试,但很少人敢真正下手,石头太大了,谁也不敢轻易出手啊。” 此石最终由十个股东共同拍下,以1.3亿元的价格成交。“巨石拍下运回后,身为买主的十个股东面面相觑,始终不敢开第一刀。”陈其荣讲述他听说的“赌王”经历,据说,这块石头搁置了一段时间以后,买主决定“转手”,开出1.8亿元的价格,带着此石“周游世界”,寻找新东家。虽然业内人士一直对此石保持高度的关注,但却无人愿意出此高价, “风险太大了。石头越大,变数就越多。这块玉石价格之高也不是一般人所能承受,所以一时无人还价。” 到了2007年7月份,股东们最后决定开石,“这一刀下去,整个“赌石界”都疯狂了,都是宝啊。一大片全都是绿。”据说,那块巨石仅1吨边角料就卖了2亿多,剩下两块分别为83公斤和171公斤的主色根玉石,拿到缅甸2007年秋季公盘拍卖了。“我有幸在拍卖场上再次见到这两块玉石,实在是太漂亮了,让人忍不住想多驻足欣赏。”据了解,在2007年公盘拍卖所得加上边角料,这块玉石卖了将近18个亿。 几家欢乐几家愁,“赌石”界内也发生过惨痛的“失败案例”:今年3月,国内买家在缅甸以1.3亿的高价拍回一块矿石,在开刀之后,才发现里面竟没有“料”,只有在石主切开的切面上有色根,色根没有再进去了。据悉,此块矿石在经切割、加工后,只卖了2000多万,而其余部分均无可获益,整整亏了一个亿。 伸指出价——奇特的交易方式 陈其荣告诉记者,从“赌石”大会买回来的玉石可转卖给下家;自己开发过剩下的边角料,也可以卖给他人。出于行规,交易价格需要保密,交易过程非常特别,也需要交易双方的信誉做基础。 为了防止单一的买主砍价,卖家会把所有买主招集起来。“一般情况下,我们是选用毛巾,或者报纸,将交易双方的手盖住,”据陈其荣介绍,“并不是每个买家都识货,卖家会根据不同人开不同的价格。”举个例子,有5个买家前来看货,卖家将玉石置于桌上,供买家看货。报价的时候,5个买家轮流将手伸进报纸当中,用“伸指头”的方式来“讲价”,卖家伸手指头开出价格,同样买家也通过伸手指头来还价,若双方对某一价格满意的话,就握手表示交易成功。 “其他四个人都不知道这块石头卖了多少钱”,交易成功后,一直到离开,买卖双方可能连嘴巴都没开口,只能凭双方的信誉,事后汇款成交。 陈其荣告诉记者,这种交易方式比较特殊,也比较原始,但是这种交易方法能够很好地保护到很多人的商业秘密:买货人以后再把货卖出时,就没有人知道他的进价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