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者,楚上蔡人也。李斯自称是“上蔡布衣,闾巷之黔首”。所谓“布衣”、“黔首”都是当时对贫民百姓的称呼,可见李斯没什么高贵的血统和门第。然而,一介布衣是如何走向千古一相的呢? 一、仓中鼠领悟人生 《史记·李斯列传》记载李斯年少时,为郡小吏,见吏舍厕中鼠食不絜,近人犬,数惊恐之。斯入仓,观仓中鼠,食积粟,居大庑之下,不见人犬之忧。于是李斯乃叹曰:“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这就是李斯非常有名的“老鼠哲学”。仓中鼠的理想,显露了李斯不甘贫贱,一心向上爬的愿望。仓中鼠的理想使李斯不再甘当一个小吏,他想干出一番事业来。不过仅仅有改变自己社会地位的决心还不行,更重要的是机遇。而李斯所处的战国时代恰恰是个开放的时代,它为人们,特别是社会底层的精英人物提供了不止一条通向上层社会和权力高峰的道路。如秦王嬴政之类的君王就不用说了,他们仍然靠的是血统和门第成为人上人。但是更多底层人,如吕不韦,靠的就是雄厚的财力;如商鞅、范雎,靠的就是知识;如白起、廉颇,靠的就是血战沙场,等等。而李斯则选择靠知识来改变自己的命运。他非常赞赏当时大思想家荀子的话:“我欲贱而贵,愚而智,贫而富,可乎?曰:其唯学乎!”因为这番话为他指明了个人解放的途径,即作为社会底层的一员,只有用知识武装自身,才能为统治阶级所用,才能跻身于劳心者之列,从而根本改变自己贫寒、屈辱的生活处境。于是,李斯毅然放弃了“郡小吏”的职务,告别妻子,离开故乡上蔡,走上求学之路。 二、学习帝王之术。 李斯所在的战国末期,时代发生了更为深刻的变化,面对新形势,李斯认为起源于春秋时代“霸道”一词太陈旧,太难以体现战国的时代精神了,所以必须加以修正。“霸道”推崇暴力,推行强权政治,这与法家的某些主张不谋而合,所以被被商鞅借用来宣扬法家的思想路线。但“霸道”总是与分裂主义结合在一起的,它仅强调一国之强,这就不符合战国时代的要求了。战国时代天下统一已成大势之所趋,因此再讲“霸道”,就应该讲使天下统一的“霸道”,这种新的“霸道”观,李斯称之为“帝王之术”,而他要学的正是这种关于怎样统一天下的“帝王之术”。 荀卿是当时著名的儒学大师,宣讲孔子的学说,但是,他从当时的政治形势出发,对孔子的儒学进行了改造。荀子的思想比较接近法家主张,主要研究如何治理国家,即所谓的“帝王之术”。李斯辞官之后,来到齐国求学,拜荀卿为师。李斯从荀子那里汲取了丰富的思想养料,但他的立场却与荀子的儒家立场经常发生冲突。荀子去过秦国,见过秦昭王和相国范雎,考察过秦国的政治。对秦国所取得的成功,他虽然予以肯定,但他对秦国的法家政治在原则上则持否定和批判态度。他说秦国“无儒”不讲仁义,崇尚强权和暴力。所以不相信秦国会统一天下,即使暂时统一天下,也不会持久。李斯在这点上正好与荀卿相反,他认为秦国的强大就在于它崇尚强权和暴力就在于它不讲仁义。他完全相信秦国可以肩负起统一天下的历史责任,所以他决心到秦国去施展自己的本领。就这样与老师彻底决裂了。临行之际,他不客气的对老师说:我听说一个人捕捉时机时绝不能怠慢。现在各国君主正在争夺最后胜利的主动权因此游说之士成了斗争舞台上的主角。如今秦王亟欲吞并天下,称帝而治,这正是我们大显身手的难得时机。一个人身处卑贱之位却不想法改变现状,这种人与只知吃饱就到处乱跑的野兽究竟有什么区别?我认为人最可耻的就是卑贱,最可悲的则是穷困。有人长期处于困苦之地,却时时抨击现实,自命清高,标榜无所欲求,我看这绝非知识分子的真情实感!说罢,李斯匆匆西去,决计到秦国去游说秦王。 三、初露锋芒。 李斯准备入秦时,正是秦庄襄王子楚时期,强秦统一的大势已日趋显明。李斯选择入秦,显示了李斯对战国后期天下大势的敏锐判断。秦王政刚刚即位,秦国的大权掌握在相国吕不韦手中。吕不韦为了扩充自己的势力,广招各国游说之士,这为李斯在秦国站稳脚跟提供了良机。就这样,李斯成了吕不韦门下的食客。李斯凭借机敏的头脑和渊博的学识很快在3000食客中脱颖而出,受到吕不韦的特殊赏识。 吕不韦为了控制秦王政,把包括李斯在内的一些亲信派到宫中,充任秦王政的“郎”官,以便监视和影响这位少年君王。李斯在秦王政身边充当“议郎”,责任是以备咨询。这个角色对李斯来说是再合适不过了。可是李斯暗中却有自己的想法,即他不想成为吕不韦的工具,按照吕不韦的意图去做,而是要用自己的思想去影响这位少年君主,成为取吕不韦而代之的人。秦王政有了李斯这个议郎,也觉得他遇到了所需要的人。在他孤立无援之际,李斯怀着一颗衷心投靠他,这给他增添了力量,使他走出了孤独的围城;更为重要的是,这位长者给他送来了他急需的精神食粮——法家思想。秦王政因年幼而未掌权,但年幼的他却有着非凡的抱负。就是他要夺回属于自己的权力,要让所有的人跪拜在自己的脚下,要让所有伤害过自己的人彻底毁灭,要让自己随心所欲地活着,这更是一个君王合理的欲求。问题是怎样才能把自己的欲求凌驾于所有人之上,如何为了自己的快乐和惬意而去牺牲他人的快乐和惬意,对此,李斯的回答令他十分满意。李斯说: 凡贤主者,必将能拂世摩俗,而废其所恶,立其所欲。 故生则人尊重之势,死则有贤明之谥也。 是以明君独断,故权不在臣也。 然后能灭仁义之涂,掩驰说之口,困烈士之行。 塞聪掩明,内独视听。 故外不可倾以仁义烈士之行,而内不可夺以谏说忿急之辨。 故能荦然独行恣雎之心而莫之敢逆。 若此,然后可谓能明申、韩之术,而修商君之法。 法修术明而天下乱者,未之闻也。 故曰“王道约而易操”也,唯明主为能行之。这番话显然十分投合秦王政的政治胃口了。因为这正符合他秦王政暴戾恣雎的性格特点,符合他梦想成为名副其实的君王的个人愿望。当然也符合李斯个人的切身利益,像他这样出身低贱的布衣之士,在“主卖官爵,臣卖智力”的时代里,只有与铁腕君王交易,才能谋取最大的私利。熟话说“货要卖给识家”,就是这个道理。 正式继位、正式掌权的秦王政,面临着一个重大问题:统一六国的战争什么时候开打,怎么来打,战争全局要如何部署。此时的李斯已经脱离吕不韦,步入秦国的中央政府,正处于由郎到长史再到客卿的腾达上升时期。这个时候的李斯向秦王政提出了统一天下的时间问题,他认为应该立即发动统一战争。因为李斯有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当年他在追随荀子学成“帝王之术”后,曾对自己的老师荀子说过一句话:“得时无怠”。也就是说,一个人的一生中,机遇是非常少的,当机遇来临之际,千万不要放过。这对一个人来讲,非常关键;对一个国家而言,也是如此。所以李斯认为秦国统一天下的大业现在就必须立即启动,因为已经到了合适的时机。 李斯认为必须紧紧抓住当前敌国尚未在打击中复原的大好时机,开始统一天下的决战。为此,他来到秦王政面前,献上了他著名的《武力统一天下论》:胥人者,去其几也。成大功者,在因瑕衅而遂忍之。昔者秦穆公之霸,终不东并六国者,何也?诸侯尚众,周德未衰,故五伯迭兴,更尊周室。自秦孝公以来,周室卑微,诸侯相兼,关东为六国,秦之乘胜役诸侯,盖六世矣。今诸侯服秦,譬若郡县。夫以秦之强,大王之贤,由灶上骚除,足以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此万世之一时也。今怠而不急就,诸侯复强,相聚约从,虽有黄帝之贤,不能并也。听完李斯的这些话,嬴政顿觉天低地窄,我即宇宙,大有吐吞大荒、纵横八极的架势!于是立刻任命他担任长史之职。长史就是相国府的办公厅主任,握有实权。不仅有对相国的建言之权,而且有指挥行动之权。 李斯又提出了一个建议,他说,秦国对六国的统一战争要两手并用,一方面要使用秦国强大的军事力量,另一方面要不惜金钱,收买、贿赂、离间六国的君臣关系。嬴政采纳了他的建议,而且很奏效。这样,李斯又被嬴政从长吏提拔为客卿(六国之人在秦担任的高级顾问)。 四、真正登上政坛 李斯在秦国被任命为客卿,刚刚得志,还没来得及施展拳脚,就要因嬴政的逐客事件被迫离开秦国。离开好不容易得到的客卿之位,胸中自然愤愤不平。正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李斯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念头,上书嬴政,结果这封奏书让铁腕君王彻底改变了逐客的主意,收回成命。这封奏书就是著名的《谏逐客书》,其内容为: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於戎,东得百里奚於宛,迎蹇叔於宋,求丕豹、公孙支於晋,此五子者,不产於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纵,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於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纳,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悦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而然後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後宫,而骏马抉提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所以饰後宫、充下陈、娱心意、悦耳目者,必出於秦然後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於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於侧也。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向西,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夫物不产於秦,可宝者多;士不产於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於诸侯,求国之无危,不可得也。 于是,秦王嬴政不但收回了逐客令,而且重用了在被驱逐之列的李斯,任命他担任廷尉。廷尉是主管司法的最高官员,与客卿不同,是实职。实际上,李斯这个时候才算真正走上了秦国的政坛。 于是秦王十七年,灭韩;十九年灭赵;二十二年灭魏;二十三年灭楚;二十五年灭燕;二十六年灭齐。前后只用了二十多年,就风卷残云、摧枯拉朽一般地实现了全国统一,把秦始皇推上了皇帝的宝座。 五、革故鼎新,成为千古一相 统一全国后,李斯协助秦始皇推行了一套新制度:即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以及实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明法度,定律令,对外征讨四夷等等。 统一战争的烽火熄灭后,秦帝国与公元前221年建立。秦帝国刚刚建立,六国人对秦的敌忾情绪还没有消除,各地的反秦势力还在暗中活动,随时准备复辟自己的国家。这种潜在的危机和威胁,使秦始皇认识到,仅靠神话皇权这种政治游戏来骗取天下人对自己的拥戴未免太天真了。当时帝国的上层人物中以丞相王绾为首的一批官僚认为,秦帝国应继续实行分封制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只有廷尉李斯力排众议,坚决反对,他的理由是:周武王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关于废除分封、实行郡县制的问题,李斯说:“周武王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关于统一思想、进行焚书的问题,李斯说:“今陛下并有天下,别白黑而定一尊,而私学乃相与非法教之制,闻令下,即各以其私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非主以为名,异趣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如此不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禁之便。臣请诸有文学《诗》《书》百家语者,蠲除去之。令到满三十日弗去,黥为城旦。若有欲学者,以吏为师。” 正是秦始皇与李斯的这种相辅相成的亲密合作下的一系列强有力的运作使秦始皇功勋盖世,被明代思想家李贽称为“千古一帝”,而李斯是秦始皇的头号功臣,因而秦始皇有哪些丰功伟绩,李斯也应该都有他相应的一份功劳。于是李斯也胜利了,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当上了丞相,成为“千古一相”。 《史记·李斯列传》记载:斯长男由为三川守,诸男皆尚秦公主,女悉嫁秦诸公子。三川守李由告归咸阳,李斯置酒于家,百官长皆前为寿,门廷车骑以千数。 当今人臣之位无居臣上者,可谓富贵极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