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离骚》中“民生”的理解

 蓝蓝东东相亲相爱 2010-12-07
关于《离骚》中“民生”的理解
 
紫芝
 
  全日制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必修)语文第三册(人教版)节选了《离骚》的第三部分。课文注释将“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民生”理解为“人民生活”。而将“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中的“民生”课文注释为“人生”。教师教学用书,却将“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中的“民生”解释为两种不同的义项:①是指人民生活;②是指人生。那么在课文中究竟理解成“人民生活”准确呢,还是理解成“人生”更为准确呢?
  笔者认为将两处的“民生”均理解为“人生”更为准确。准确地说就是指的是屈原的“人生”。因为:
  首先,从人称上看,全诗以屈原为抒情主人公,用“朕、余、吾等”第一人称的写法,来抒写自己的生命和精神历程,抒写了他遭受迫害后的心情,以及他对自己人生的慨叹,也就是说抒情对象是屈原自己。所以,“民生”应该理解为“人生”更为准确。
  其次,联系上下文,从内容上看,节选部分的前七章诗人叙述自己被疏远废弃的遭遇。对于一位出身贵族、又怀有报国安邦之志的王孙公子,屈原此时的境遇真是很艰难,于是诗人发出了“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愤懑之情,来哀叹自己不幸的人生遭遇。那么,此处的“民”就应指屈原自己,“生”就是“人生”。其实,并非屈原为然,历代那些胸怀大志,而又不被重用的知识分子都发出过这样的喟叹,他们往往哀叹时运不济,命运多舛,人生艰难,诸如后世的李白、庾信等。
  第三,从屈原写作《离骚》的目的来看。司马迁认为:“《离骚》者,犹离忧也,……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史记·屈原列传》)他还引刘安的《离骚传》说:“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班固也认为:“离,犹遭也;骚,忧也。明已遭忧作辞也。”(《离骚赞序》)可见,《离骚》是屈原发牢骚,为自己鸣不平,抒写自己心中的块垒,那么哀叹的当然就是屈原自己的艰难人生,不幸遭遇了。至于屈原的爱国主义思想,笔者认为是后人运用思维逻辑推理出来的,即屈原为什么既痛苦又怨恨,因为屈原有着远大的志向和抱负,他想治国安邦、他想实现他的“美政”理想,但是昏庸而又愚蠢的统治者却贬黜了他,所以他忧恨怨艾,那么从这些就可以推理出屈原伟大的爱国主义思想。也就是说屈原的这种爱国主义思想在诗中并没有明确地表现出来。
  在诗中,诗人通过大胆的想象和联想,运用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告诉人们:一个胸怀大志、品德高尚、刚正不阿的贤士大夫因为有着报国安邦的志向,有着美好的道德品质,却遭到了不公正的待遇。既就是这样,他仍不会放弃自己的追求,他不会降低自我的道德标准,相反,他会更加坚持不懈地完善自我道德修养。也就是说诗人在“哀民生之多艰”后,即在哀叹自己的人生艰难,不幸遭遇后,意志更加坚定,“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意思是我仍会把修身养性当作人生的乐趣去追求。
  由此可知,诗中的“民生”应理解为屈原的“人生”是最为准确的了。
(此文原发表于《现代语文》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