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名】以当归为君,以四肢厥逆为治,故名当归四逆汤。
【方源】《伤寒论》。 【功效】散寒,活血,通脉。 【组成】当归、芍药各三钱、桂枝二钱、细辛一钱、炙甘草一钱半、通草一钱半、大枣八枚。 【用法及用量】水煎服,日三次。 【方证】手足厥冷,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下利,脉大者,虚也,以其强下之故也。若脉浮革,时肠鸣者,属当归四逆汤。 【主治】(1)热病误汗而手足逆冷者。 (2)雷诺氏病。 (3)腹泻肠鸣之虚寒者。 (4)冻疮。 (5)紫绀瘀血样皮肤病。 (6)坐骨神经痛。 (7)子宫脱垂症之腹痛。 (8)慢性附件炎之腹痛。 (9)慢性腹膜炎之腹痛。 (10)寒疝疼痛。 (11)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历代医家方论】《伤寒明理论》说:“脉者,血之府也。诸血皆属于心,通脉者必先补心益血。苦先入心,当归之苦以助心血。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芍药之酸以收心气。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大枣、甘草、通草以缓阴血。” 《伤寒来苏集》说:“凡伤寒初起,内无寒证,而外寒极盛者,但当温散其表,勿遽温补其表。此方用桂枝汤以解外,而以当归为君者,因厥阴主肝,为血室也。肝苦急,甘以缓之,故倍加大枣,犹小建中加饴糖法。肝欲散,当以辛散之细辛,其辛能通三阴之气血,外达于毫端,比麻黄更猛,可以散在表之严寒。不用生姜,不取其横散也。通草即木通,能通九窍而通关节,用以开厥阴之阖,而行气于肝。夫阴寒如此,而仍用芍药者,须防相火之为患也。是方挂枝得归、芍,生血于营。细辛同通草,行气于卫。甘草得枣,气血以和,且缓中以调肝,则营气得至手太阴,而脉自不绝。温表以逐邪,则卫气行四末而手足自温。不须参、术之补,不用姜、桂之燥。此厥阴之四逆,与太、少不同治,而仍不失辛甘发散为阳之理也。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其相火亦不足,加吴茱萸之辛热,直达厥阴之脏。生姜之辛散,淫气于筋。清酒以温经络,筋脉不沮弛,则气血如故,而四肢自温,脉息自至矣。此又治厥阴内外两伤于寒之剂也。冷结膀胱而少腹满痛,手足厥冷者宜之。” 《伤寒溯源集》说:“四逆汤者,仲景所以消四肢厥逆者也。阳气衰微,阴邪肆逆,以致阳气不充于四末而为四肢厥冷。故用甘草为君,以缓阴气之逆,又以干姜、附子补助其阳气之衰,此仲景立法命名之本义也。此条之手足厥寒,即四逆也,故当用四逆汤。而脉细欲绝,乃阳衰而血脉伏也,故加当归,是以名之日当归四逆汤也。不谓方名虽日四逆,而方中并无姜、附,不知何以挽回阳气?即有桂枝,亦不过解散卫邪之药耳。李东垣所谓气薄则发泄,桂枝上行而发表,岂能如干姜之温中散寒耶?细辛虽能温少阴之经,亦岂能如附子之补真阳入命门乎?且芍药不过敛阴,通草无非渗利,又焉能治手足厥寒、脉细欲绝哉?” 【方理】历代医家对于当归四逆汤评论各一,惟清朝钱潢认为此方之药或有缺如,非仲景之立四逆本意。然从长期临床实践来看,本方之治血寒经络是信而有证的。当归通经络主于温通经脉,桂枝入血分主于辛温散寒,芍药补肝体主于养血缓急,细辛入厥阴主于通阳散寒,木通通水气主于渗水化气,炙甘草和诸药主于益补中气,大枣用(五五)二十五之数主于健脾缓急。诸药合之,肝得血养而筋脉条达,脾得气益而四肢温通,心得温助而扶脉起绝,经络得温,水分得利。故本方之对血虚有寒者,可得而治也。大枣之重用,其意在脾主四肢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