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孩子偷钱怎么办

 不死不灭王 2010-12-08
孩子偷钱怎么办
 
    家长要了解为什么,是孩子零用钱不够,是受人指使或胁迫,是物欲诱惑,还是有恶癖?其中最本质的问题是,这种情形是偶然发生的还是已形成习惯?而在事情发生后,他又是如何对待自己的错误?如果家长只会大吼:“你偷东西了—别的我什么也不想知道!”那这就是最蠢的家长了。
有一个相当流行的观点,“偷窃”是特殊的过错,要求家长严厉体罚。而教育学家却有大量数据表明:事实正好相反,孩子由于害怕和屈辱,变得不敢吐露真言,更加趋向于不诚实。
    教育学方面有这样的建议:“应当从儿童的需求做起,如果孩子的要求对于他这个年龄来说是合理自然的,那么家里就应当尽可能给予满足。应让孩子觉得成人在关心他们,尊重他们的愿望,这样,他就不会通过拿别人的东西这种途径来满足自己的愿望了。
    孩子被吸纳参与家庭经济活动
    孩子被吸纳参与家庭的经济活动乃至预算,这是家教中对孩子进行金钱教育的最好方式,可以让孩子从中了解金钱的意义、金钱在生活中的地位和使用方法。孩子会因此感到自己是家庭的主人,并学习合理地使用金钱。
=========================================
原因:孩子偷钱为了什么
  上网玩游戏,买零食吃,买喜欢的文具、玩具,买想看的书,给同学送生日礼物,跟同学出去玩等等,当这些需要不能以正当方式从家长那里要到钱时,只好“私拿”。家长应控制过激反应情绪,冷静分析一下孩子为什么要偷钱,分析出真正原因才有利于解决因其他坏习惯和不良行为而产生的偷钱后果。
  一般的孩子偷钱只是偶尔行为,带有父母不会发现的侥幸心理。记者在采访调查中发现,很多孩子都曾有过偷拿家长钱的行为,有的家长还向记者承认他们小时候也有过偷拿父母钱的经历,与“学坏”、“犯罪”无必然联系。三毛在她的《倾城》专辑里收录的《胆小鬼》一文,就是记叙她小时候偷钱的一段往事。“说着说着,发觉姐姐弟弟们在笑,原来都偷过钱,也都感觉不好过,这一段往事,就过去了。”
  有的孩子花钱大手大脚和偷钱成恶性循环,形成坏习惯后,就需要家长耐心地说教,采取适当的方法纠正孩子的行为偏差。
  有的孩子明明自己有零花钱,但是还是喜欢去偷,不偷就觉得不舒服,成了一种“癖”,中南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罗学荣教授称,偷窃成瘾的孩子患的是品行障碍。这时家长一定不要讳疾忌医,应带孩子到正规的心理诊室进行治疗。
建议:尊重孩子,正确引导
  记者采访长沙市未成年人心理发展咨询指导中心和中南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儿童心理问题研究有关专家时,他们建议对孩子拿家里钱的行为,轻易不要用“偷”这个字,在心理上对孩子压力小些,有利于教育。
  首先,家长发现问题后,不要怒不可遏,连打带骂,而应尽量控制自己。把孩子叫来,坐下来认真交谈。让孩子谈是怎么样想的,花钱买了什么东西,怎么处理的。根据实情,给孩子重点分析两方面问题:一是是非问题。联系实际,给孩子讲清如何对待钱会反映一个人的品质,小的毛病发展下去,会铸成大错。二是想花钱应该怎么办。告诉孩子,想买什么跟家长说,家长给钱或不给钱是经过思考的,要钱就给对孩子成长没有好处。如果家长平时忽视了孩子的某些合理需要,应该向孩子做自我检讨,让孩子服气。
  其次,家长做好理财榜样。有的孩子偷拿家里的钱是发现家长对自己的钱没有清楚概念,以为自己拿了家长也不知道,让孩子钻了空子。专家认为,家长有必要当着孩子的面对家庭收入支出,做比较详细的记录。一方面,可以培养孩子良好的理财习惯,另一方面,让孩子知道自家的经济情况,培养合理用钱意识。还有,应该给孩子适度的零花钱。给零花钱多少要从实际出发,看家庭经济条件和孩子实际需要,而且要指导孩子怎样花钱。
  最后专家建议,改变孩子拿家里钱的行为,出发点首先是尊重孩子的人格,切不可一下子把孩子看扁了,而且切忌不要当着外人的面来处理这件事,更不要把孩子曾经偷钱的事情挂在嘴边,时不时“揭孩子的短”,随意惩治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孩子偷钱父母如何正确教育

2009年4月10日 来源:39健康网
 
  偷窃是一种可耻的犯罪行为,那如果是偷拿家里的钱,还算偷盗吗?如果这样的事情发生在一个无知的孩子身上,为人家长的你又该怎么办呢?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偷拿家里钱这个行为与偷拿非亲友关系的钱性质是不同的,这并不是实质意义上的偷窃。只要孩子没有偷拿非亲友关系的人的钱,就不必担心孩子产生盗窃心理。

  这两天,有不少父母朋友问我,孩子偷拿家里的钱怎么办?孩子做错事撒谎怎么应对。对此我的看法是这样的:

  偷拿家里钱的问题的实质不在于“偷拿”和“撒谎”,而在于孩子“为了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的思维方式。

  首先,偷拿家里的钱,或者偷拿亲人的钱,与偷拿非亲友关系的钱的性质是不一样,这并不是实质意义上的偷窃。只要孩子没有偷拿非亲友关系的人的钱,就不必担心孩子产生盗窃心理。这是一种简单的“唯我”心理,一种单纯的“利己主义”。这是孩子在没有建立成熟的道德观前的一种自发行为。

  其次,孩子因为拿钱而撒谎,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欺骗,而是一种临时的“应变”,这种应变无论对于儿童还是成年人都是不能完全避免的,甚至是不可或缺的。当然我们要培养孩子面对现实和承担后果的勇气和责任心,但是只要孩子不形成习惯,不以此为乐就不用过于担心。

  这个问题最令人担心的是“为了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思维。当然,需要说明的是,孩子这种行为是自发的,而不是自觉的。而在这种不好的倾向还在萌芽期的时候,正是我们给孩子树立是非观的绝好时机。

  建议:

  1。教育孩子时,要冷静郑重但是不可严厉,更不可打骂,让孩子感到这件事情应该认真对待,但不要让孩子感到强大的压迫,以便孩子能够接受我们的建议。

  2。这个问题,孩子错处有三,不该偷拿钱,不该撒谎,最主要的是“不择手段”这种思维方式。为了保证教育效果,我们应该突出重点。告诉孩子最让您生气的不是撒谎,不是拿钱,而是“为了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的想法,这种任性的、自私的、不计后果的想法是您不能容忍的。告诉他,满足自己的愿望要用合理的方式,假如合理的方式行不通,那么正确的选择应该是放弃自己的愿望,而不应该是不择手段的去满足自己的愿望。要给孩子举一个现实的例子。

  需要强调的是,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和承担后果的勇气等要在“不择手段”这种思想完全消除之后进行,循序渐进。

  3。建议为了向孩子表示您对他的诚意,您可以每个月适当增加他的零花钱。

  4。假如有些东西孩子十分需要,您应该尽可能的满足他。假如,您坚决认为不应该满足孩子,那么一定要给孩子讲清为什么,尽量取得孩子理解。而不应该是强硬的简单的禁止。

  5。当您的孩子主动的承认自己的错误而不是掩饰错误时,不要批评孩子,应该告诉他,你虽然犯了错误,但是你主动承认错误,让妈妈(爸爸)很高兴,妈妈欣赏你得的勇气,妈妈为你自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