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象思维是艺术创作的共同规律和思维特征;艺术夸张是诗歌的艺术特色;含蓄蕴藉则是中国诗歌的传统特点。要体现这些特征、特色、特点,都离不开诗歌艺术的创作手法。毛主席在"诗要用形象思维,不能象散文那样直说"之后,紧接着就说:"所以比、兴两法是不能不用的"。这是对中国诗歌传统创作手法的集中和概括。
比、兴创作手法,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我国第一部诗歌集成《诗经》的《大序》中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其中的《风》、《雅》、《颂》是诗经的组成部分。《风》有十五国风,大部分是民间诗歌;《雅》有《大雅》、《小雅》,是"言王政所由废兴"的作品;《颂》有《周颂》、《鲁颂》、《商颂》,是赞美王德、祭祀用的乐歌。赋、比、兴则是表现诗歌内容的方法。西汉经学大师郑玄说:"比"是"见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类以言之";"兴"是"见今之美,嫌于媚谀,取善事以喻劝之"。也就说,"比"、"兴"是古代人民群众用来讽刺和赞美时事的。这种刺美不是直话直说,而是绕着弯儿来,采用委婉类比的方法唱出来的。其后历代对赋、比、兴、又有多种解释。南宋朱熹在《诗集传》中是这样解释的:"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此后对此解释虽不尽一致,但大多数学者、诗人都采朱说。 比,包括比喻和比拟。 比喻,是将两种以上的事物联系起来,用其中一种事物去说明或描写另一种事物,使它更鲜明、更生动,更好地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例如,毛主席《长征》诗中的"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意思是:在红军的眼里,绵延不绝的五岭,就像微波细浪轻轻翻腾,气势雄伟的乌蒙,就像小小泥丸滚动。经这么一比,就把"红军不怕远征难"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非常形象、非常生动地烘托出来了,并表达了作者战略上藐视困难的"若等闲"的气概。 比喻中要说明或描写的事物叫本体,用来比方的那个事物叫喻体。例如,上述诗句中的"五岭"、"乌蒙"是本体,"细浪"、"泥丸"是喻体。 宋人对比喻的分类多达十类,后人一般归并为四类。即明喻、暗喻、借喻、博喻。 明喻:本体和喻体一并托出,一般在两者之间加上"如"、"似""若"或"犹如"、"恰似"、"仿佛"等字眼。例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李贺《马诗》其五)"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毛泽东诗词中的"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如梦令 元旦》)"横扫千军如卷席"(《渔家傲 反第二次大"围剿"》)"苍山如海,残阳如血。"(《忆秦娥 娄山关》)等都属明喻。 暗喻:又称隐喻。这种比喻,一般也要求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不同于明喻的是不用"如"、"似"等明显的比喻字眼,而是用其他谓词或状词。暗喻较明喻更进一层,它突出本体或喻体的某种特征,比喻得更传神,更生动。例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突出喻体"桃花潭水"千尺之深的特征,来夸张本体"汪伦送我情"。"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杜甫《漫兴》其七)以喻体白毡形容本体杨花的厚而密;以喻体青钱形容本体荷叶小而多。"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过零汀洋》)以喻体风飘絮突出本体山河破碎之飘摇不定;以喻体雨打萍突出本体身世沉浮之灾难密集。上述毛主席的"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也是暗喻。 借喻:本体不用出现,直接用喻体来代表本体。它比暗喻更深一层,本体和喻体溶合在一起了,喻体直接代表本体。例如骆宾王的《秋日送尹大赴京》:"竹叶离樽满,桃花别路长。"其中的"竹叶"喻酒,"桃花"喻马。杜甫的《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其四:"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其中的"新松"喻善,"恶竹"喻恶,借以抒发诗人对人事的爱憎。白居易的《放言》其一:"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用"草萤"似火非火、"荷露"似珠非珠借喻朝庭中的当权派,揭露他们"两面派"的面目。王安石的《木末》:"缲成白雪桑重绿,割尽黄云稻正青。"其中"白雪"喻丝,"黄云"喻麦。前面提到的李贺诗中所用的代词--剑叫"玉龙"、酒叫"琥珀"、日叫"苍圆"、春草叫"寒绿"、秋花叫"冷红"等,亦属借喻。毛主席的《七律.冬云》:"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这里的"英雄"、"豪杰"借喻中国和世界革命人民。"虎豹"、"熊罴"借喻所谓"帝、修、反"。鲁迅《报载患脑膜炎戏作》"横眉岂夺蛾眉冶,不料仍违众女心。"这里的"横眉"是鲁迅指自己,他的《无题》中不是有"横眉冷对千夫指"吗?"蛾眉"则借喻当时忌恨他的帮闲文人,骆宾王《为徐敬业讨武曌檄》中不是有"入门见嫉,娥眉不肯让人"吗?至于"众女",不言自明,是指那些"蛾眉"。借喻二体合一,本体与喻体的关系应该是人们比较容易了解的,或者从诗词的前后句的联系中,从典故、文献的联想中,能够琢磨出来,不宜搞得晦涩难解。 博喻:用多种事物同时比喻一个事物。例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一段: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十四句中用了十种声态作比喻,不仅展现了千变万化的音乐形象,而且暗示了琵琶女起伏回荡的心潮。苏轼的《百步洪》中有四句: 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第一句"洛阳城里见秋风"就是"起兴"句。"见秋风"三字是思乡的形象说法。前面例举李白《秋下荆门》时曾介绍了这个典故:晋朝的张翰,在洛阳作官,"因见秋风起",借口思念家乡的菰菜、莼羹、鲈鱼脍,就辞官回家了。 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 大意是:穷人家的女儿,从来没有着过华丽丝绸衣裳;准备托媒人说婆家时,自己更加感到悲伤。当今谁人爱我这样风采、格调高雅的女孩儿!都喜欢那些时髦发式的摩登女郎。我敢用十指来夸耀刺绣的灵巧;不愿把眉毛画得长长的,去跟人家攀比浓抹艳妆。深恨年年辛勤地压金线刺绣,总是为富贵人家女子做出嫁衣裳。这首诗之所以有名,是因为形象生动,在当时和后世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中引起强烈的共鸣。"为他人作嫁衣裳",至今仍为人们广泛引用。 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 作者以"病牛"自况,表示了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尚情怀。他被罢相之后,屡上疏主战,终不得行,忧郁而死。李纲虽不是北宋的名诗人,但他的这一名篇,却连同其爱国主义精神彪炳千秋。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作者以石灰自况,寄托着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大无畏精神和洁白情操。这首诗同李纲的《病牛》一样,流传甚广。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此诗为题画而作,在赞美岩竹的坚定、顽强中,隐喻作者风骨的刚劲。 南朝天子爱风流,尽守江山不到头。 这首诗基本上采用"赋"的创作手法,其中也有比、兴。李山甫在晚唐并不是很出名的诗人。唐人写金陵怀古的名篇很多,而恰恰这首诗被朱元璋这位农民出身、文化不高的皇帝看中了,请人写在屏风上,要后代子孙记取教训。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诗以"少小"与"老大"相对比;"乡音无改"与"鬓毛衰"相映衬,又用儿童问话的情趣,抒发这位八十六岁老人,离家五十余载,久客伤老之情。这首源于生活,发自心底的好诗,成为传世名篇。 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那得知? 这首直言诗,针对女祸亡国论,作了自我辩解,将男儿骂个痛快淋漓,抒发了她怨愤痛切之情,刻画出一个泼辣而不失委婉、不卑不亢的女性形象,后世诗评家每每乐道。 这是诗人八十五岁、奄奄一息、即将告别人世时,以遗嘱形式,对儿子倾吐未完成的心愿和殷切希望的绝笔诗。数百年来,万口传诵,发挥着振奋爱国精神的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