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斗小学名师工作室欢迎您--- 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开展与实施

 益者三友919 2010-12-10

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开展与实施

深圳市北斗小学   刘善龙 

 

[摘要]合作学习是《数学课程标准》积极倡导的教学理念,它能促使教学民主,走向开放,让师生、生生多边互动,形成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旨在增强学生的团体的合作和竞争意识,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培养创新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本文就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展与实施小组合作学习进行阐述。

[关键词]合作学习;内涵形式;开展实施;自主学习

     研究发现,我国学生在学习中往往倾向于依靠别人的帮助,而不是自己主动采取措施,许多学生从小学到中学一直跟老师学习,“自已应该是学习负责管理人”的观念谈薄,习惯于等靠老师“传道、授业、解惑”,等靠老师的指令。这种被动、消极的学习观势必影响学生的成长,如果这个问题长期存在,会贻误终生。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因此,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合作精神、创新意识、自主学习能力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当今教学改革的大势所趋。那么,在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教学应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创新意识、自主学习能力?下面就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自己的体会。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理论

    1、小组合作学习的内涵

    现代社会在要求人们进行竞争的同时,又需要人们进行广泛的多方面的合作,数学教学活动再也不能只满足于“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主动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合作学习作为新的学习方式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成了新课程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着力点。一旦建立了真正意义上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机制,学生在小组里有相同的目标,有各自的分工,小组成员之间相互激励与促进,形成竞争与合作并存的人际关系,在与他人交流思想的结果和过程中,解决问题的能力会逐步提高。《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因此,合作学习是时代赋予数学教学活动的要求,是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

    2、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

    真正的合作学习,应该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小组合作学习不能只流于形式,小组的建立只是合作的开始。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如果总以单一的形式展开,这样学生很快会觉得乏味。教师应独具匠心,别具心裁,采取多样化的合作形式,提高合作学习探究的能力。

1)讨论法

    在小组学习的活动中先教师或者小组内的同学指出问题。然后小组长组织进行讨论、交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最后由小组成员共同总结,形成统一、成熟的结论,这是小组学习的常用的方法。

2)争辩法

    小组合作学习只有在小组成员心灵的碰撞中,才会激起思维的火花,才会产生强有的生命力。因此,教师应当抓住教学中的各种契机,有意识让学生在小组中进行辩论,使学生能辩、善辩、敢辩,大胆踊跃地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

3)分层法

    小组合作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在教学的设计上,考虑各种层次学生的需求,进行分层设计。从而使每位学生都能得到满足,学得更加主动,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避免教学中出现的相当一部分学生由于得不到充分的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而不得不处于“旁观”、“旁听”地位的被动学习状况,赋予全体学生更多的参与学习的机会和权利。

4)示范法

    先示范,后开展。刚刚入学的一年级的学生的知识和学习经验少,对合作交流的认识几乎为零,那么要在他们大脑中建立起合作学习的意识,教师有时应先做好示范。如:在教学对口令时,可教师先和全班学生对,接着请一名学生和教师对,然后再请两名学生自由对,使对口令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种模式,给学生一种导向,最后才放手让学生同桌互对,小组自由对。这样由教师示范在先,学生合作起来才具有明确的方向,合作才得法,交流才有效。

5)互补法

    所谓互补,是指小组成员发挥各自的特长优势,取长补短,共同完成某项学习任务。

    3、小组合作学习的教育价值

   1)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

    对绝大多数人而言,归属感是 一种强大的动因。当一个成年人认为自己在所处的生活圈里是有意义的一员时,就会对自己感到满意。《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也有这类归属感的要求,自己有存在的价值,与他人有联系和被尊重。学生在学校的生活和学习,主要的需要是自尊和归属。学习是认知的过程,也是满足学生需要的过程。而学生在校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课堂上度过,那么,传统的课堂是否满足了学生的这种需要呢?回答是否定的。长期以来,教师是整个课堂的主宰者,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局面,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缺乏交流与合作。这种课堂教学,根本不能满足学生的归属和自尊的需要,于是,厌学就成了个别学生的必要选择。而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提供了这种场所和机会,打破了沉闷的课堂气氛,使课堂教学充满了生命与活力,为学生创造了与教师、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机会,营造了一种平等、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学生合作交流的过程,也就满足了每个学生“影响力”和“归属”方面的情感要求,这样就可以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

   (2)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

小学数学教材中许多数学知识需要学生动手试验,通过分析试验的结果去发现、探究总结规律。单靠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需要依靠集体的力量共同完成。这就需要组织小组合作学习,集思广益,挖掘集体潜能。如教学圆锥的体积时,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做实验,以4人为一小组,分工协作,先测量圆柱和圆锥体的底和高,在圆锥和圆柱等底等高的情况下,空圆锥里装满水,然后倒入空圆柱,看看倒几次正好倒满,接着思考讨论:等底等高的圆锥体和圆柱体,它们的体积存在什么样的关系?经过学生小组合作实验探究,很快推导出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即V=SH.这种学习方法比老师在课堂上只一厢情愿地告诉学生圆锥体积计算公式是V=SH要好一万倍,不仅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还培育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质疑、释疑能力

心理学家研究证明,不善于质疑的学生,学习态度往往是消极的;而善于质疑的学生,学习积极主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强。因此,现在的课堂教学过程应由单向控制向双向和多向交流转变,教学不再主要是传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去发现知识和发展能力,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质疑探索能力。如教学完按比例分配的教材例题后,教师质疑问难,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平均分是不是按比例分配?,各部分分别是多少?;又如教学完圆的面积后,教师同样质疑问难,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为什么自来水管的管道是圆的而不是方的?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讨论释疑,平均分是按比例分配,各部分是1:1,在周长一样的情况下,根据公式计算,可以知道圆的面积比正方形面积大,在同等条件下,圆形管道的水流量大,且外表美观,这就是自来水管道用圆形管道的原因。这种方式的学习有效地培养学生质疑、释疑能力,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4)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应用于生活中。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数学新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将数学教学与生活实际有机地联系起来,是一种比较有效的途径。如学生学习过按比例分配后,出示如下问题让学生分4人小组合作交流讨论:

刘叔叔和张叔叔两家在深圳市罗湖区某花园租了一套房子,共有两房一厅,基本情况如下表:

项目

 

姓名

人口

每月家庭

平均收入

住房

备注

刘叔叔

3

5000

1号房

16平方米

公用面积40平方米(含客厅、厨房、厕所、阳台

张叔叔

2

4000

2号房

9平方米

    花园管理处每月要收150元的管理费,你认为这两家应如何分摊,各交多少元?

通过学生小组合作交流、学习讨论,汇报出如下分摊方案:(学生汇报,评价分摊理由)

1)人口多的家庭使用公共面积多,管理难度大,按人口分摊管理费。

3+2=5

刘叔叔:150×=90(元)  张叔叔:150×=60(元)

2)按住房面积分摊管理费。

16+9=25

刘叔叔:150×=96(元)  张叔叔:150×=54(元)

3)管理费住房面积按住房面积分摊,公共面积按家庭人口分摊,因为人多公共面积用得多。

刘叔叔家庭使用面积共有:16+40×=40(平方米)

张叔叔家庭使用面积共用:9+40×=25(平方米)

                       40+25=65

刘叔叔应交:150×=92(元)张叔叔应交:150×=57(元)

(4)管理费平均分,不要斤斤计较。

刘叔叔:150÷2=75(元)  张叔叔:150÷2=75(元)

……

教师谈话:同学们提供了多种方案,你们认为老师应该采用那种方案?为什么?(采用第三种方案,第三种方案最公平合理)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课堂上,教师应尽可能,最大限度地给小组提供表现的时空,从扶到半扶半放,最后脱手,使学习小组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从而促进小组成员的个性发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二、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的开展与实施

1、优化组合,合理组建合作学习小组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首先要构建一个结构合理的合作群体。这 “结构”指的是小组合作群体的人员配备。其合理在于能构建一个精炼、可操作性强、凝聚力大的合作小组。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时应精心考虑以下问题:(1)分组要科学。小组合作学习人数,一般以4—6人为一小组,人太多、太少不利于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小组中不同层次学生相互搭配,优势互补,相互促进。(2)小组合作的任务、要求要明确。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教师要把这段时间中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要求讲清楚,让每个小组明白要完成的任务和怎样通过合作完成任务。(3)重视情感培养。大部分小学生凭情感办事,在教师指定好各合作小组的组长后,可以让组长和组员之间进行双向选择,融洽的情感可增强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大大调动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主动性。(4)培养良好的合作学习的习惯。叶圣陶先生曾指出:“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而学生是否具备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直接影响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学会倾听、学会思考、学会表达、敢于提问是良好合作学习习惯的表现。

2、选择恰当时机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的一种方法,而不是教学方法的全部,并非任何时候都可以进行合作交流,不能为了合作而合作。有的问题很浅显,答案直白得一眼就可以看出来,还需要合作探究吗?合作探究有利于集思广益,优势互补,但如果过于频繁,就会适得其反。“好钢要用到刀忍上”,那么究竟什么时候需要合作探究?我认为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相机设置合作学习的环节。要考虑这个环节要解决的问题,要达到的目的,务必通过合作学习的方法才能最佳达成,才设置这个环节,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可通过如下时机开展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1)挖掘教材时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新课程教材的编写,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创造性。许多数学问题的答案是多样化的,而学生考虑问题比较单一,往往想不到多种答案。这时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交流,把蕴藏在教材中的知识点挖掘出来,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如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计算24×32=?,教师在教学时就可以让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引导学生交流各自的算法。有的学生说,我是这样算的:24×30=720,24×2=48,720+48=768;有的学生说我是这样算的20×32=640,4×32=128,640+128=768;还有的学生说我是用竖式计算的,得数也是768;……。

   (2)动手操作时,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在动手操作探究时,进行小组合作,使组员养成一种与人配合默契,共同操作,共同成功的良好品质,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我提供给每个合作小组一套测量圆的直径和周长的工具:一根细绳、一把尺子、三个大小不同的圆片、一张表格,让学生想办法动手操作测量出圆的直径和周长,算出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发现圆的周长和直径之间的关系。学生通过尝试操作,单独一人难以完成,必须小组同学互相配合协作,才能又快又准确地发现圆的周长和直径之间的关系。

   (3)理解知识重点、难点时,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有的知识比较抽象,学生学习理解起来比较困难,这时需要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利用优秀学生的特长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发挥作用,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同学。例如:教学圆柱的侧面积时,教师提出问题:圆柱的侧面展开后可能是哪些图形?剪成哪种形状求面积比较简单?然后让学生带着这两个问题进行小组合作、讨论。接着让学生交流,汇报合作的过程和结果,组际之间进行质疑和交流,从而共同找到答案:将圆柱的侧面沿高剪开得到长方形求面积比较简单。

   (4)整理复习时,开展合作学习。在整理复习的教学中,教师以小组合作形式充分调动学生联系新旧知识,把自己学习过的相关知识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对这些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水平。

3、发挥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主导作用

学生在参与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该干什么?是参与学生学习还是站在讲台上等待,或者做自己的事?事实上小组合作学习虽然优点多,但并不意味着就忽视教师的作用。合作学习的成功与否,同教师的引导与参与是密不可分的,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教师不是清闲了,而是管理和调控的职责更大了。在合作学习中,教师的重点是如何精心设计合作学习,从学生分析、目标设置,任务选择、策略匹配,教学过程展开与评估等全程把握。但是,要使合作学习能始终卓有成效,仅仅依靠教师的事先设计远远不够的,在开展合作学习的过程中,随时都会有意外的问题发生,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往往会阻碍合作学习的顺利展开。因此,除了事先宣布合作规则外,在很多情况下,教师必须对各个小组的合作学习进行现场的观察和介入,为他们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1)小组活动开展顺利时,教师有给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2)对小组的任务还不清楚时,教师要有耐心,向学生反复说明任务的内容及操作程序。(3)小组讨论的声音过大,教师要及时调控课堂纪律,使合作学习能顺利完成。(4)小组活动出现问题时,教师应及时进行干预和指导。虽然小组出现问题的原因和方式不会相同,但教师如果在事先在准备阶段做出问题预测,并争取一些措施,也能避免临时的手忙脚乱。(5)小组提前完成任务时,教师应检验他们是否正确完成了任务。如果是真正完成了任务,教师可以开展一些备用活动,帮助其他组完成任务或可自由活动,前提是不影响他人。(6)小组讨论偏离主题时或讨论一时受阻时,教师应及时发现,及时制止,或为小组讨论提供及时的点拨,使小组讨论顺利开展。

4、积极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

   对合作学习进行科学评价十分重要。如果说组织分工是合作学习的前提条件,那么科学评价可以称得上是合作学习成功发展的关键。小组合作的评价要做到“两个结合,两个侧重”。

   (1)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侧重于对过程的评价。要改变以往只注重单纯的结果性评价。每次我都以充满期待情感的心理来评价学生,根据好、中、困三种学生的发展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对达标者同样给予优良评价,同时引导学生自己与自己比较,从中找出个人的进步,消除学困生的自卑感,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2)对合作小组集体的评价与小组成员个人评价相结合,侧重于小组集体评价。其中“小组合作表现”为主要标志之一。要改变过去以个人成绩为评价标准,以个人为奖励对象的做法。因为合作探究是依靠学生之间的互学、互帮、互补、互促达到提高学习效率,共同前进,共同进步的。

   [结语] 小组合作学习有效的实施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达到的,要通过一点一滴的积累,真抓实干的努力,才能逐步走向成功。合作动机和个人责任是合作学习产生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课后跟踪调查、收集反馈信息、反思成果与不足、对学习进行全面的评价是十分必要的,这样做有利于改进教学。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观察、作业批改、找学生谈话等方式收集信息,反思取得成功的经验和不足之处的教训,进而针对每个小组的表现再做具体的指导,促使每个小组都进行反思,这样慢慢会形成小组合作学习的良性循环。

(注:此论文在200712月罗湖区教研中心小学数学科论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