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伯峻《论语译注·子路篇第十三·26》摘记《论语》学习 2010-03-04 09:02:27 阅读10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订阅
13.26子曰:“君子泰而不驕⑴,小人驕而不泰。” 【譯文】孔子説:“君子安詳舒泰,却不驕傲凌人;小人驕傲凌人,却不安詳舒泰。” 【注釋】⑴泰,驕——皇侃《義疏》云:“君子坦蕩蕩,心貌怡平,是泰而不爲驕慢也;小人性好輕凌,而心恆戚戚,是驕而不泰也。”李塨《論語傳注》云:“君子無衆寡,無小大,無敢慢(按:見20.2),何其舒泰!小人矜己傲物,惟恐失尊,何其驕侈,而安得泰?”譯文正取此義。 《论语解读·子路第十三·26》 【原文】 13.26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语译】 孔子说:“君子通达坦然而不骄横,小人处事骄横而不通达坦然。” 【解读】 本章谈“君子”和“小人”在“骄”和“泰”居处方式上的区别。 有人说:“君子小人之辨最难。”为什么呢?明代思想家吕坤认为,“君子而近小人之迹,小人而为君子之态,此诚难辨”,“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泰”“骄”两种状态,形似而神异,因其形似,故而难辨,君子之泰“望之俨然”,只有走近他,才知他温和,“即之也温。”与之交谈,方知言辞犀利而准确,不苟和,“其言也厉。”“俨然”似骄而非骄,“言厉”似傲而非傲,皆为安详宁静,坦荡通达,敦大老成,舒泰而不骄矜。小人之骄则不同,患得患失,多忧多惧,有所知能,欲盖而弥彰,似匿而实露,矜庄于世,似泰而非泰,似谦而非谦,皆为“浮薄琐屑,浅躁刻薄,私欲内藏,矜张苟容,骄矜而不舒泰。泰然者,谦和也;骄矜者,狂傲也。”高享在《周易大传》中说:“谦者,才高而不自许,德高而不自矜,功高而不自居,名高而不自誉,位高而不自傲。”骄矜者一概反此,形似而神不似。 另外,“而不”一词耐人寻味,当可细究。“而不”表示两种含义,一表转折,如“学而不思”,“思而不学”,意思是学习却不思考,思考却不学习,“而不”即表示前后转折关系。更多的“而不“是表示中庸的一个“度”,表示一种“质”的区别。“泰而不骄”,“泰”“骄”形似而神异,“泰”而不过度,“泰”而不及骄,即君子,“君子泰而不骄。”“泰”而过中,“泰”而及骄,即小人,“小人骄而不泰。”诸如“周而不比”,“比而不周”;“和而不同”,“同而不和”。“周”与“比”,“和”与“同”,从表面看,实难区别,深入观察,方知有一个“质”的区别,“质”的界线。这个“质”即“中”,过“周”则为“比”,过“和”则为“同”。“而不”则告诉我们一个“度”,一个有“质变点”的“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