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里的中医智慧》 主持人导言:清代有个医家叫张志陪,说不明四书者不可以为会面儒,不明本论者不可以为医。这个本论就是《伤寒论》。如果你不懂得伤害论,就没有办法做医家。 陈明:伤寒论是中医里边非常重要的一个经典著作。大家都知道中医有四大经典。《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还有后世的《温病条辨》。《伤寒论》在这四大经典里头,是非常占重要位置的本本著作。中医看病不管是谁,没有说不用《伤寒论》的方子的。所以到现在1800多年了,伤寒论后世叫做《经方》到目前为止临床上我们每天还要使。而且疗效特别好。所以学中医的,你不管本科生研究生博士,《伤寒论》都是必修的。开始本科出来研究生。呵呵 《伤寒论》的作者是张仲景,是河南南阳人。 因势利导这个法则是《内经》里边的。它说起在皮这儿,汗而发之。就是说感受,比如说我感冒了,感冒以后,邪气在皮表,在汗孔,比较表浅。中医治疗把你推出去就完了。不需要用泄掉啊,只要推出去就完了,怎么推呢,就是发汗,你一发汗它就出去了。因为它刚进来立势未稳。病情比较表浅。在横膈以上的,它用吐法,起高者,因而越之。为什么吐法呢,其实很简单。中医实际很朴素,古人有两大特点,一个是朴素,一个是诚实。我相信那些记载,包括《黄帝内经》里边讲的那些,都是真的。说的都是实话,你比如说病在横膈以上,就是病位在这里,比如有痰,有停食什么,他说用吐法,为什么呢,就是离嘴近,吐出来不就行了吗?比如在下的,肚脐以下的,起在下焦的,就是引而竭之,就是通过通大便,利小便,把邪气排出去。不上不下怎么办呢,吐也不行下也不行,它叫中满,叫泻之以内,就是消导的方法就地消散。在外的就汗,在上的就叫,在下的就吐,在中间的就消。我不按这个规律,比如大便秘结,我不泻我就吐,行吗?比如说汗而发之,发汗的方子多了,根据具体的情况不同,好多发汗的方剂:麻黄汤、桂枝汤、还有这两个方子合到一起,它叫桂枝麻黄各半汤,还有我按比例来配,桂枝汤两份、麻黄汤一份,它叫桂枝二麻黄一汤,为什么有这么多的发汗剂呢,就是根据每个人的你外感病不一样,象现在你感冒不一样,我用的方子不一样,同样是受风寒,有重有轻的,重的用什么,轻的用什么,它有分寸。 张仲景在当时,是归荆州,东汉那时一共九个州,荆州下面南阳郡,南阳郡涅阳人。相当于河南县南阳县邓县,这是张仲景老家,现在叫邓州市了。仲景是字,名叫机。当然我们内部都叫仲景爷。他走上学医道理,他从小爱看医学故事。那时有《史记》,史记扁鹊苍公列传,他爱这些,扁鹊我们都知道,春秋战国的名医,他的行医故事在《史记》里记录了很多。那么张仲景在他的《伤寒论》绪言里讲到这些。每一次看都感叹古人的才气,所以他从小想学医,对医学感兴趣。当时又因社会的背景,当时两种情,一种是天灾比较多,那时瘟疫很多,大的就有五次,而且在东汉末年,几乎所有的自然灾害那时候都有,你像这个瘟疫是一个地震、蝗虫、海水倒灌等等都发生了在那时候,所以说大灾后必有大病,那时候死人很多,建安七子之一有一个叫王仲宣,他很有才华,14岁已经在长安做事了,大概在公元198元,两个在刘表,荆州见面了。张仲景当时看到他,说你有病,王仲宣也接受不了,不高兴,当时王仲宣21岁,我只是瘦点,我没有病。张仲景说你这个病,眉毛先脱落,如果发现眉毛脱落了,可能过半年就会有生命的危险,他说这样吧,我给你开个方子,你吃了以后可以避免这个疾病,这个方子叫五石方。就是五种石头一类的一些东西,给了他以后,王仲宣不好意思不接,心里不们,过了三天,两人见面,仲景问,你喝方子了吗,仲宣说喝了,仲景说不对,色候固非服汤之诊,我看你的面色根本没喝。君何以轻命也。你怎么拿自已的命不当回事呢。我们说的可是真事,这时王仲宣就很生气了。后来这事就不了了之了。王仲宣是少年得志,在伐吴的途上死了,眉毛脱落后活了187天。所以说张仲景确实是个名医。 伤寒论里面还有一个很大的贡献,创造了六经辨证的体系。六经是:太阳经、阳明经、少阳经、太阴经、少阴经、厥阴经,而且按照这个顺序由表到里、由浅到深,这样一个顺序。我们要理解,你看这个六经,我们首先想的是六条经络,每一条又包括手和足、所以实际上是十二十经。经络有什么用呢?在中医现的过程中,非常重要,不管你是中医也是,不管开方的、扎针的、拔罐的,要是你经络不懂,你中医就做不成。 比如痛风,现在是多见的痛风。过去没这么多痛风病,原因是吃好了,包括海鲜是蛋白代谢,膘呤代谢失常引起的,这一个病一开始是先从大脚趾起,红肿热痛,再往上发展就是踝关节红肿热痛,中医怎么去辨证这个呢,大脚趾头是足厥阴经,厥阴经的足经的厥阴经的这个经络,这是肝经的起始地方,中医这样看,这个病的地盘在肝经上,中医怎么治呢,那看到你这个位置,我首先想到肝,这个地盘有些问题,我首先治这个,红肿热痛往往都是什么,都是热。所以治疗就是清肝热的方法。咱们有个方子叫龙胆泻肝汤,治疗这个痛风特别好,尤其初期阶段,大脚趾头红肿这个时候。绝大多数的痛风病都首先从大脚趾头来开始,所以你看经络很重要。这就是六经辨证里边的。 还有颈椎病现在太多了,紧啊、疼啊这个位置是足太阳经,足太阳实际上是膀胱经,它是从眼睛起,上额,走头顶然后下到这个脖子后面的背部,所以有时候颈椎连着整个背部都是疼的,就是头、脖子连着背一块疼。正好是太阳经的这个路线,所以治疗颈椎病,就是用治太阳经的一些方子,刚才我说的麻黄汤、桂枝汤、、葛根汤、桂枝加葛根汤,这些都是治太阳经的方子治颈椎病,就是跟经络有关系。膀胱经通了红脉气血运行就通开了。起码会缓解呀,所以中医治病它就是这样子。 有次领着一个外国人去看病,他牙痛,他从他的国家带的药,止痛片,开始吃还行,后来不行了。他通过朋友找到我想看中医,我中要是开方子,我给他找个扎针灸的,给他吃药不方便,找一个扎针灸的。大夫在合谷穴上。老外说针扎进去后,马上疼就减轻。他特别不明白。牙疼怎么在手上扎一针。这就是中医的一个经络问题,为什么呢,因为牙是阳明经,合谷穴是阳明经的循行路线。这也是张仲景的《伤寒论》的一大贡献,六经。 还有就是辩证论治,也是从《伤寒论》开始,什么叫辨证论治呢,实际上就是看到你这个人的具体情况,我就用什么方子,什么药。比如说中医治病是看这个人,是看症候群,他是看你这个人,不是看你这个病,比如说这个人浅表性胃炎,张三是、李四可能也是,我可能开的这两个浅表性胃炎的方子是不一样的,因为这两个人的体质不一样,他的症不一样,这个浅表性胃炎可能是一吃凉的就胀就疼,而那一个他就喜欢吃凉的,他不喜欢吃热的,一吃热的他就疼。所以这就寒热的不同啊,当然你检查出来都是浅表性胃炎,那么中医我就是要针对你每个人的情况来治,这就是辨证论治。你别说人体的体质不一样,细菌病毒的体质都不一样,细菌也有体质呀,细菌病毒也是,寒性的细菌容易到寒性的体质的人体里边去,热性的容易到热性的体质里边去,你比方说好多浅表性胃炎都伴有螺旋菌感染,螺旋菌好多病人杀不死,有好多病人打电话说是说大夫你那儿能不能治这个螺旋菌,有没有杀螺旋菌的药,中医不样看病的,他不是说哪一味药去杀它,它不是杀菌,它不是杀死的,没有螺旋菌汤,也没有浅表性胃炎汤,他怎么办,他就是改变这个生存条件,比如说我判断你是螺旋菌感染,你这个人是寒,我就给你热药啊,你这个寒螺旋菌能生长,说明这个菌,它喜欢寒性环境,我就给你热药,把环境给你改了,就活了不了这个细菌。同样的道理,热性体质的我给你寒药,这就叫辨证论治,所以实际上它是很人性化的一个治疗法则。就是看你具体的人,你要是哪个病,我们中医都开不出来,你说我们家亲戚有乙肝你给我开个方子,我说开不出来,必须得看到人,说哪味药能杀乙肝病毒,我可以这样说,哪味药都杀,哪味药也都不杀,那就看你每个人的身体的情况了,所以中医辨证论治是这个道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