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本土特质:持续推力?成长上限?

 无疆zg 2010-12-16

中国创业与创新十年潮涌,产生了一批领先的“本土杀手”。在规模上逐渐比肩巨人的同时,这些增长明星们在成长基因、商业模式和发展轨迹等方面,与其它国家新兴公司有哪些“共时态”的特质?哪些鲜明的本土基因对于他们的未来发展将会提供持续推动,抑或成为某种“成长上限”?

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遴选了五组可做比较的中外企业案例,选择标准有三:行业或产业接近性、成长过程基本同期,在各自市场占据类似的领导地位。它们分别是:百度VS Google,当当VS 亚马逊,蒙牛VS WBD,特步VS Crocs;尚德VS First Solar。

五组案例的比较结果各有不同。

价值观驱动是近年来颇为热门的管理话题。互联网企业一开始就具备与传统产业迥异的技术与文化,或者说是所谓的“硅谷精神”,但是中国十年的互联网经济在催生了众多知识富豪外,“海归一代”未能在根本意义上推动中国公司价值观的革新。这已经导致了部分公司在战略上的短视,阻延了企业更大的创新和增长。百度与Google的对比,可以看出这一点。

尚德与First Solar的案例,显示出在新兴绿色产业发展的模式上,中美之间明显的国情差异。从资本来源说,尚德初期依托政府支持、国有资本资助;First Solar则是典型的硅谷投资模式,个人的风险资本出资,资方代表入主。技术路线或商业模式的选择,则体现了中美企业家的思维特色。谙熟薄膜技术的专家施正荣,展现了务实、灵活的商业才能,借助国内的超强制造能力,走上了多晶硅组件放量扩张之路;律师出身的资本掮客阿赫恩,居然选择第二代薄膜太阳能电池研发路线。技术路线的不同抉择,对这两家企业的前后期发展产生了不同结果。前期尚德满足了市场的当下需求,迅速上了规模,比First Solar晚两年成立,却提早一年上市;后期则遇多晶硅泡沫化,导致盈利剧降。时至今日,尚德的研发与产能、盈利能力,都已经逊于First Solar。强悍本土制造能力,或许会令中国企业忙于赚快钱,形成延缓技术创新的惰性,从而妨碍可持续竞争力的打造。

蒙牛是过去十年中国乳业市场的超级明星,从零开始,2009年一跃而为世界乳业20强。由于是消费品行业的公众公司,加上营销至上的企业文化,蒙牛这两年间可谓是历经风雨。在全产业链的中粮的支持下,蒙牛正逐步补齐短板。毒奶粉事件之后,文化重塑、供应链再造与充裕资本或许将助推蒙牛实现走向全球的战略抱负。而先做果汁、后进乳业的WBD,在俄罗斯市场,由于一开始鲜有竞争对手,使得其有充裕的时间夯实企业发展的管理基础,令中国乳业懊恼的三聚氰胺事件似乎不会在WBD身上出现。并且,在公关策略上,WBD与中国乳业大佬面对质疑极尽遮掩不同,而是敢于自爆家丑,反而赢得人心。

Crocs是美式创意产业的代表,或者不夸张地说,它有点像制鞋业的“苹果”;特步则是地道的中国本土商业标本:低成本的制造业基础、多层次的本土市场、高营销投入下的品牌速成。当然,Crocs当下遇到的麻烦,遇到了创新的瓶颈,是否能持续打造类似APPLE的市场领导力,将成为能否延续增长奇迹的根本。2007-2009这三年高达61.2%的营收年复合增长率,足见特步经受住了某种考验。上市之后的特步,如何通过杀手级的产品创新,固化品牌地位,需要拭目以待。

同样是互联网商业模式的模仿者,当当网对亚马逊的模仿效益在逐步递减,以至于有一天突然惊觉,老师已经绝尘而去。模仿式创新在中国互联网界比比皆是,在资本催生下的短暂成功者一时云集,但技术与市场的剧烈变化,往往会完成某种残酷的“进化选择”。关键问题是,模仿式创新之下,是否有真正的深度价值创造,并且是面向足够大的产业前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