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海散步 组图 (104)

 昵称88761 2010-12-17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江苏锦溪

 
锦溪,旧称陈墓,东临上海,西近苏州,距古镇周庄8公里。
 锦溪,曾是南宋皇妃香消玉殒地。史载,南宋绍兴三十二年,(公元1162年)孝宗赵?Y宠妃因病殁水葬锦溪五保湖中,为怀念陈妃,孝宗赵?Y在五保湖畔钦旨建庙,为陈妃诵经护坟,锦溪亦因此被赵?Y御旨改名“陈墓”长达800余年。
  锦溪,亦自古为文人骚客荟翠之地。南宋名人卫径、诗人梦窗、特别是明人沈周、高启、文征明、祝允明、唐伯虎等辈都为之留下了诵景思物的千古诗文。锦溪,因溪得名,湖荡密布,古桥联袂。有着“36顶桥,72只窑”美丽传说的古镇,桥梁密度,举世罕见,不足1平方公里的老镇区就有古桥36座,而且大多数古桥保存完好,桥柱、楹联、碑刻保存俱全,形成了锦溪独特的“桥文化”。
    
  近年来,锦溪古镇又坚持走“旅游兴镇”之路,定位于“文化旅游”,在挖掘古镇自然景观与传承历史文化相结合的旅游建设中,努力打造“中国民间博物馆之乡”旅游品牌。今天,古镇众多的民间收藏的博物馆已经在周边水乡古镇中真正脱颖而出。“中国古砖瓦博物馆”因以丰富的文化内涵,极高的功史文物价值而堪称“国内之最”,“紫砂馆”精集了明代紫砂巨匠时大彬的提梁壶,清代蜚声海内外的“曼生十八壶”以及当代世界工艺大师顾景舟的紫砂器。还有古镇的“古董馆”、“钱币珍藏馆”、“张省美术馆”、“根雕馆”、“华夏天文馆”、“华夏奇石馆”、“锦溪杰出人物馆”、“柿园”、“金石人家”等都深受了各地旅游界人士的喜爱和高度赞誉。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2008年10月15日9:15分出发,客满。途经周庄,只剩7人来到锦溪古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锦溪古镇盘亭桥


南宋诗人吴文英(号梦窗)在《满江红。淀山湖》一词的上阙中吟道∶云气楼台,分一派,沧浪翠莲。开小景,玉盆寒浸,巧石盘松,风送流花时过岸,浪摇晴练欲飞空。算鲛宫,只隔一尘,无路通。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莲池禅院


位于古镇南五保湖北畔,与陈妃墓相对。南宋隆兴三十二年(公元1163年),宋孝宗下旨设寺僧为水葬五保湖的陈妃诵经护墓,寺侧挖池栽荷,故名,也称为莲花寺、古莲寺、灵官殿,其正门朝北而开。至嘉泰三年才建成,历时40年。经历了南宋、元、明、清,屡颓屡修。清乾隆三十二年(公元1767年)毁于大火。1996年后,陆续重建禅院山门、大王殿、钟鼓楼等建筑。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文昌阁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五保湖、陈妃水冢
“谁见金凫水底坟,空怀香玉闭佳人。君王情爱随流水,赢得寒溪尚姓陈。”


陈妃水冢,座落古镇南五保湖中。南宋隆兴二年(1163年),宋孝宗携陈妃途经锦溪,陈妃深爱此间风土人情,恋不忍离,病殁后,在五保湖中修筑水冢,埋藏其间,水冢成为锦溪历史的标志。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长堤隐

是指“古莲长堤”。它是位于古镇南五保湖北、莲池禅院东。建莲池禅院时,在院东修筑了内外两道石堤(俗称“埂基”)。外堤是五保湖,内堤南北各留一片明镜似的宽阔水面,南种荷花,北种菱角,分别取名“荷花池”(现称“古莲池”)和“菱塘湾”。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回首一张古莲池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同车游人,其中有台湾女子一人。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莲池禅院、文昌阁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跨、盘亭桥


锦溪,这座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江南水乡古镇,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聚汇江南水乡风情,留存了许多人文古迹,明清特色建筑保存完好,流传着“三十六座桥、七十二只窑”的古老民谣,著称“江南之最”。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笋丝熏青豆

“熏青豆”在各大古镇都有它的芳踪,没事在嘴里含上一颗,很有嚼头,嚼久了豆香四溢,回味无穷。也可用来下酒,在老酒馆里,一盘熏青豆,一碗老酒,便可以悠闲地打发一个下午。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南塘桥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黑皮面馆?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上塘街、普庆桥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普庆桥

普庆桥,俗称“俞家桥”,花岗石单孔全环形拱桥。始建于明永乐年(公元1409年),清乾隆四十六年重修。桥长18.7m,高4.1m,跨度6.6m,桥面宽3.1m。桥柱有联∶“两岸烟飞通海市,一溪浪涌接澄湖"。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上塘街民间博物馆街。这是紫沙博物馆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紫沙博物馆二楼窗处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上塘街紫砂馆边万千湖酒楼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塘边茶亭?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众安桥


众安桥是明代始建的,班驳的青石板上刻满了岁月留下的花纹,栏杆上有些破损修复过的痕迹。古石桥平凡而又坚实的身影,背负着小镇人们的脚印,与岁月一同走到了今朝。长18.5米,宽3米,桥身高近4米,众安桥尽可以容船只在其身下轻松通过。它微驼的脊背很平凡的,正是它的平凡,写满了古镇人生活的史书,造就了古色古香的锦溪。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中和桥傍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奥灶面中最负盛名的则是红油爆鱼面和白汁卤鸭面。只见上桌的红油爆鱼面,宽汤细面,汁红油亮,鱼香扑鼻。细视时,却没有常见的热气,但当食客用筷子将面轻轻一挑,热气腾然而起,此时细细品味,只觉得筷热、碗热,碗内的面、汤、浇头更热,即为人称道的“三热”。一般店家难以做到,既具浓烈的苏锡风味,又别具一味。白汁卤鸭面同样令人欲罢不能。其采用传统的烹制方法,烹制时每锅放入10只昆山大麻鸭,水煮至将沸未沸时,倒入食油至锅面形成厚厚的油层。这样卤煮鸭子,下面文火炖煮,上面密不透气,保持了卤鸭的原汁原味,再配上与众不同的调味,使卤鸭味道纯正,鲜嫩爽口,卤鸭的原汁即为白汁卤鸭面的面汤,自然成为昆山奥灶馆的一大特色。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溥济桥
溥济桥,俗称“陈家桥”,为索腰并联式拱桥,桥身刻有“明天启年间建”,是锦溪最低的石拱桥。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溥济桥上南与北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长寿路石牌坊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天水桥


俗称“北观音桥”,始建于明永乐五年(1407年),清顺治九年(1652年)重建。南北走向,跨于北油车港上。现存的天水桥是单孔拱桥,桥长17.2米,宽2.7米,净跨6米。矢高3.1米,桥拱青石,其余花岗石。桥系单孔拱桥,拱券纵联分节并列砌置,整座桥稳重大方,与远近的民居、街道、河埠融为一体,形成了极具水乡特色的人文景观。而这座桥最让人难忘的就数桥东西两侧的两副桥联了,桥的东端是∶“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西端是∶“愿天常生好人,愿人常做好事。”体现了百姓善恶分明的做人态度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之情。现保存完整。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过长寿路,上塘街向北而步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过具庆桥,下塘街向南而行

具庆桥,俗称“土地桥”,系花岗石平板桥,始建于明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由里人陆安吾建,清代后期重修。桥长15.7m,高3.2m,跨度7.82m,桥面宽2.38m。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古宫闲地少,水乡古桥多,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据说乾隆皇帝三下江南之时,一日微服远足,不带随从。至晌午忽觉腹饿不堪,至半山桥时忽见一村舍前有位老妪正操勺烧面,灶面上龌龊至极。乾隆皇帝顾不上许多,急向前恳请一碗,吃了一口,顿觉味道极佳。天子便铭记在心,后来恩赐“奥灶”之名,同“龌龊”两字谐音,从此便芳名远扬。后人又不断提高发展了其汤料配方,采用清香四溢的丁香、沁人心脾的桂花、鸡汤、卤汁、茴香等香料精心调配而成,又加上强身祛邪的中药,成为如此美妙的佳肴。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步天子后尘、风流奥灶面10元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锦溪长廊饭店廊外
锦溪的特产有袜底酥,阿婆菜,河虾等。阿婆菜就是咸菜,是标准的江南风味, 吃了很能开胃。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三图桥
"绿柳含烟拂水汀,渔舟清唱往来声,羡他醉后卧船头,明月清风过此生"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三图桥上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三图街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我在江南船上跑,就是吃苦也要熬,丈夫船头撒鱼网,我在船捎把橹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文昌街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