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言文朗读停顿指要

 知愚草堂 2010-12-17
一、句首语助词(又叫句首发语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
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强调语气或领起全句乃至全段。常用的句首发语词和关联词主要有以下这些:
句首发语词:如“至”、“若”、“至若”、“夫”、“若夫”、“盖”、“然”“则” “然则”、“岂”、“岂若”、“宜”、“诚宜”、“ 何尝”等。
关联词:“且”、“虽’、‘因”、“惟”、 “故”等。
例:夫战,勇气也 至若春和景明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故君子有不战 虽乘奔御风 诚宜开张圣听
二、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双音节词的,要分开读。如: ①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 ②可以一战。 ③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例①中的“于是”,“于”是介词,“给”的意思“是”是代词,“这”的意思,它们都应分开来读。例②中“可以”是两个单音词,“可”是“可以”的意思,“以”是介词,“用 来”的意思。例③中的“中间”,“中”是“中间”,“间”是“夹杂”。
三、根据语言顺序以及句子结构来停顿。即按照“主语—谓语—宾语”、“状语—谓语”、“动词—补语”来停顿,也就是说,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动词与宾语之间、动词和补语之间要作停顿(定语与中心词之间一般不停顿),以使语意明显。
1、主谓之间的停顿
先帝不以臣卑鄙 王之蔽甚矣 余闻而愈悲 佳木秀而繁阴
2、状语和谓语之间,动词谓语和宾语之间要停顿
永之人争奔走焉。“争”是“奔走”的状语,应该分开读。
屠自后断其股 “屠”是主语,“断”是动词谓语,“其”是宾语,所以在“屠”后停顿是主谓间停顿,“断”后停顿是动宾间停顿,“自后”停顿是状语与中心语(谓语)间停顿。
动词(谓语)和宾语之间的停顿的典型例子 :
问今是何世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3、动词与补语之间的停顿。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临”是动词,“于泉上”是它的补语,表处所,动词后要停顿。
再如:收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咨臣以当世之事 骈死于槽枥之间
四、充当状语的名词和中心词之间要连读,即名词作状语时,一般在该词前停顿,且不能把状语与中心词读开。若分开读,就错将状语当成了主语,改变了句子的意思。如:
1、其一犬坐于前 2、而乡邻之生日蹙
例1中的“其一”是指其中的一只狼,作全句的主语,“犬”在句中作状语,修饰词“坐”,译为“像狗一样”。例2中的“乡邻之生”是主语,“日”做状语,限制“蹙”,译为“一天天”。
五、表转折关系的“而”用在一个分句的句首,“而”字后应该停顿。
如: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如果一个分句内部有表转折关系的“而”,则在“而”之前停顿。如: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但“而”字在句中若起到下列作用,那么就不能停顿,也就是说,“而”字不能和后面的词语分开读,应该连读。
1、 表并列关系,如 黑质而白章 敏而好学
2、 表修饰关系,如 吾恂恂而起 号呼而转徙 环而攻之 面山而居
3、 表承接关系,如 广起,夺而杀尉 为坛而盟 收而攻蕲
六、节奏停顿要体现出省略成分。如
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再”、“三”后省略动词谓语“鼓”,应略停,以体现谓语的省略,不能读成“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2、“便要(渔人)还家”,“余人各复延(渔人)至其家”亦然。
七、“也”用在句中揭示停顿,朗读时在其后停顿。如:
余闻之也久矣。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
“也”不是现代汉语的“也”,不能读成“余闻之/也久”,“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
八、对古代的国号、年号、官职、爵位、史实、地名要了解,否则易导致朗读停顿错误。如:
  太守谓谁?卢陵/欧阳修也。卢陵是地名,后面应该停顿。
确定节中停顿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句首语助词(又叫句首发语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强调语气或领起全句乃至全段。常用的句首发语词和关联词主要有以下这些:
句首发语词:如“至”、“若”、“至若”、“夫”、“若夫”、“盖”、 “然”、“则” “然则”、“岂”、“岂若”、“宜”、“诚宜”、 何尝、其等。
关联词:且、虽、因、“惟”、 “故”等。
诵读时,这些词语后面都应稍加停顿,不能和后面的文字连读。
   二、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双音节词的,要分开读。如:
①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
②可/以一战。
③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例①中的“于是”,“于”是介词,“给”的意思“是”是代词,“这”的意思,它们都应分开来读。例②中“可以”是两个单音词,“可”是能愿动词,“可以”的意思,“以”是介词,“用 来”的意思。例③中的“中间”,“中”是“中间”,“间”是“夹杂”。
    三、根据语言顺序来停顿,即按照“主语—谓语—宾语”、“状语—谓语”、“动词—补语”来停顿,也就是说,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动词和补语之间要作停顿(定语与中心词之间一般不停顿),以使语意明显。如: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臣卑鄙”是主谓短语作宾语,不能读成“先帝/不以臣/卑鄙”。
②永之人/争/奔走焉。“争”是“奔走”的状语,应该分开读。
③佳木/秀而繁阴。
④问/今是何世
⑤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例③中“佳木”是动作的发出者,陈述的对象,它与后面谓语部分之间应作停顿。例④⑤中的动词“问”、“刻”与其支配的对象之间也要作停顿。
    四、充当状语的名词和中心词之间要连读,即名词作状语时,一般在该词前停顿,且不能把状语与中心词读开。若分开读,就错将状语当成了主语,改变了句子的意思。如:
①其一/犬坐/于前
②山行/六七里
例①中的“其一”是指其中的一只狼,作全句的主语,“犬”在句中作状语,修饰词“坐”,译为“像狗一样”;例②中的“山”修饰中心语“行”,“山行”译为“在山上走”,它们都应连读。
五、“而”字后应该停顿。但“而”字在句中若起到下列作用,那么就不能停顿,也就是说,“而”字不能和后面的词语分开读,应该连读。
①“而”在句中如果连接的是形容词(或副词)与动词,即“形容词(副词)+而+动词”,这时前边的形容词或副词充当状语,起修饰后面的动词的作用,不能分开读。
②“而”在句中如果连接的是两个动词,即“动词+而+动词”,那么尔表示顺接,也就是说,前面一个动作发生了,后面的动作紧接着就发生了,这时“而”后面就不能停顿,应和后面的动词连读。
③“而”连接词性相同的两个词语(即两个名词、两个动词、两个形容词),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这时“而”后不应该停顿。例如: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④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例: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②余闻而愈悲。⑤⑥
六、停顿应体现句子结构的原貌。如:
①望晚/日照/城郭(句中“望晚”是“向晚”意,即接近黄昏之时,原句是主谓结构,如读成“望/晚日/照城郭”,就读出了另一种理解。)
②瞻余马首/可也。如果读成“瞻余马首可/也”,那么就歪解了原意。因为原句是主谓结构,在“可”后停顿,就改变了原意。
③“问/今是何世”,原句是动宾结构,宾语是一个主谓短语,如读成“问今/是何世”,读成了主谓句,就读破了。
④“两三点雨/山前”,若读成“两三点/雨山前”就读破了,原句是倒装句。
    七、节奏停顿要体现出省略成分。如:
  ①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再”、“三”后省略动词谓语“鼓”,应略停,以体现谓语的省略,不能读成“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八、对古代的国号、年号、官职、爵位、史实、地名要了解,否则易导致朗读停顿错误。如:
  作亭者谁,卢陵/欧阳修也。卢陵是地名,后面应该停顿。
  九、“也”用在句中揭示停顿,朗读时在其后停顿。如:
余闻之也/久矣。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也”不是谓语前的副词状语,不能读成“余闻之/也久”,“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十、利用对文意的理解来确定停顿。在朗读文言文时,要根据语境理解文意,只有确切地理解了文意,才能准确地停顿。如:
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例①意思是“医生喜欢医治没有病的人,把这作为功劳 ”,这样,读时就可以分别
把“医之好治不病”和“以为功”读在一起,即“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例②的意思是“处在朝庭的高位上,就为它的人民担忧”这样,句中的停顿就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十一、诗句节拍间要停顿。古诗的朗读有其规律性,一般说来是两字一停顿,即按音节停顿。如:
①几处/早莺/争/暖树
②天门/中断/楚江/开
也可以按意义单位停顿,如上面的两句可读为“几处早莺/争暖树”、“天门中断/楚江
开”。
文言文的朗读停顿,涉及到文字、词义、语法及古代文化等多方面的知识。只要我们掌握一些古诗文的朗读停顿知识,并诵读一定量的文言文,就能培养提高自己的语感,熟练地处理文言文的朗读停顿。

“夫”意义和用法,我们可以作如下的归纳、分析:
一、用在句子开头,是发语词,表示议论的开始,没有实在意义,不译。
1.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六国论》)
2.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3.夫天者,人之始也。(《史记·屈原生列传》)
4.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史记·屈原生列传》)
5.夫成功名者,此先王之千里也。(《祭今》)
二、用在一句话的结尾,是语气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啊”。例如:
1.信夫!(《促织》)
2.悲夫!(《六国论》)
3.嗟夫!(《阿房宫赋》)
4.逝者如斯夫!(《论语》)
三、用在句子的中间,作名词或代词,意为“成年男子”或“这、那”。例如:
1.武夫力而拘诸原。(《之战》)
2.多于南亩之农夫。(《阿房宫赋》)
3.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过秦论》)
4.一夫不耕。(《论积贮疏》)
5.吾,义夫也。(《柳毅传》)
6.罢夫赢老易子而咬其骨。(《论积贮疏》)
7.狂夫之言。(《问说》)
在以上句子中,“夫”用在句子中间,是名词,义为“成年男子”。
当然,我们还必须知道,“夫”用在句子中间,是名词时,有时是专用名词,特指女子的配偶,相当于英语的husband,即“丈夫”。例如以下句子:
1.夫起大呼,好亦起大呼。(《口技》)
2.罗敷自有夫。(《陌上桑》)
3.谢家事夫婿。(《孔雀东南飞》)
这里,我们要特别说一说名词“夫子”。它有时义为“老师”,有时义为“有学问的人”,有时义为“上级”,有时义为“您”——对男子的尊称,阅读理解时要十分注意。例如:
1.子见夫子乎?(老师)(《荷茶文人》)
2.夫子欲之。(上级)(《季氏将伐颛臾》)
3.夫子不远千里。(您)(《柳毅传》)
4.愿夫子辅吾志(有学问的人)(《齐桓晋文之事》)
最后,我们说说句子中间的用作代词的“夫”。它可以是“这”也可以是“那”。例如:
1.予观夫巴陵胜状。(这)(《岳阳楼记》)
2.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那)(《游褒禅山记》)
3.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那)(《捕蛇者说》)
总之,“夫”的用法和意义虽然复杂,但是还是有规律的:一般情况下,它用在句子的开头是发语词;用在句子的结尾,是语气助词;只有用在句子中间的情形较复杂些,作名词或代词但是这也从另外一个角度告诉了我们:用在句子中间的绝对不可能是发语词或语气助词,自然也不可能不译或把它译成“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