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式婚礼中的“纲常礼教”

 中庸牧羊人 2010-12-20
作者:郭宇宽
很多的印象中,人类学是专门用来自文明世界的学者,观察传统形态社会,甚至原始社会状态下的部落民的。很多来自学院的学者到一个穷乡僻壤进行田野考察时,常常会不自觉的带着对异质文化的好奇心,甚至一丝文化上的优越感。

 

我这几年来对人类学非常着迷,不过对我来说,最有趣的部分,倒是用人类学的视角去观察被社会视为是现代的,先进的群体。现在我见到的身边朋友们结婚,越来越多采用西式婚礼,到教堂办个仪式,披上白雪公主一样的婚纱,让人能产生很多浪漫的时尚的想象。而在我看来,西式婚礼充满封建礼教色彩,甚至包含原始时代的遗迹,而它的庄严感和趣味也正在其中。

 

比如伴郎和伴娘是西式婚礼中很重要的角色,结婚要纯按个人主义的理解,就是两个人之间的事,要以大帮子人干吗?从文化考古的角度来看,这显然是氏族社会,抢婚制的遗迹。在今天非洲的部落社会,还有男女进入青春期要以同年龄段的性别群体组织类似兄弟姐妹组织的习惯,欧洲也是一样的。而抢亲更是各民族都普遍的最古老的婚姻方式,比如你看《蒙古秘史》里,铁木真一类的英雄,结安达的主要目地就是抢老婆,或者把给别人抢走的老婆再抢回来。那时候的女孩子,大概也没有想现在这样矫情,被抢了,大概更多的反应倒是心头暗喜,“呵呵,终于被一个英雄抢走了”。所谓一个好汉三个帮,伴郎的质量决定了新娘对婚姻的安全感。

 

有人说戒指也是表示着男权,因为英文ring,就是环的意思,意思是古罗马时代,抢来一个或者买来一个女人,给她带个环,就标志着,这是俺的女人了。同时栓个铁环也可以防止她逃跑。但这么抢来抢去,缺乏贞操观的玩儿法,总是会有很多麻烦的,社会总会进化到更讲规矩的时代。有一个角色在西式的婚礼上比较凸现。你注意到教堂里婚礼需要有女方的家长,通常是父亲挽着女孩的胳膊出来,明明女孩会走路,也要父亲搀扶着,然后交到新郎手上,以后新郎才可以揭开婚纱。这典型的代表着西方历史上漫长的,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时代,特别强调家族中男性的家长权威,象征着“未嫁从夫,即嫁从夫”的纲常伦理。

 

有些人特别爱强调,东方文化如何如何不自由,不尊重个人权利,都是家族本位的,西方传统如何如何解放个人,这种本质论的认识方法,是很难经得起推敲的。中国经典有父母包办婚姻西厢记,西方经典里也一样有被家长棒打鸳鸯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不过婚纱的进步确实是比较大,原来应该也是像我们传统的盖头或者阿富汗少女的头罩一样的材料,现在改成了用蚊帐的材料来遮脸,即能露出新娘的美貌,又增添一丝朦胧美。结下来神父或者牧师出场了,我见过很多平时并不信基督的朋友,也到教堂进行婚礼,他们觉得有牧师主持婚礼,倍儿有面子,倍儿纯洁。今天的神职人员在婚礼中的仪式,依然可以看到教会组织历史上介入婚姻的影子。比如有时候神父会说“谁如果认为他们不适合结为夫妻,请现在说出来,或者永远不要说。”而在历史上,不适合结婚在最主要理由,就是其中一人不虔信主。这类似于我们文革中,组织对于婚姻的认可,团支书或者党支书有权检查一下你谈对象是不是找了黑五类,是不是会耽误你前途。有一个特别的程序是,牧师要问双方,张铁蛋,你愿意娶王美丽嘛?王美丽,你愿意嫁给张铁蛋么?这在今天听起来特别像是废话,不愿意还来找你干嘛?但这种仪式作为一种象征,就体现了教权对宗族权的介入。

 

可想而知,在历史上欧洲一定有很多父母和宗族包办婚姻的情况,所以教会势力崛起以后,才特别要干预,强调婚姻的自愿性。我国搞土改和文化大革命的时候,也特别强调父母和宗族不能包办婚姻,但组织可以包办婚姻。有些人的刻板印象中相当然的觉得,西方基督教传统天然是自由浪漫的,中国儒家传统是刻板压抑人性的。其实西方历史上的基督教“存天理,灭人欲”的程度,比儒家并无不及。据说到十七世纪,很多教会还要给新婚夫妇各发一套长袍一样的“夫妻服”,要求在双方行周公之礼的时候,遮盖住全身,只在关键部分挖各两个小洞,这样可以提醒新人,要牢记“万恶淫为首”,结婚是“神的旨意”,主要目的是为了繁殖小基督徒做革命接班人,而不能沉溺于肉欲享受。而证婚人的出现则体现了家族宗族权力和教会权力之外的公权力介入婚姻。有公信力的地方绅士,其实是政府的雏形,而公证的重点,据说在欧洲早期,还有类似今天婚前财产公证的效果。中国有些地方的乡间婚礼,还会请人唱一遍财礼和嫁妆也有类似的意图。

 

在一个西式婚礼中,浓缩了至少上千年的社会演化,从氏族部落的抢亲,到父母宗族的包办婚姻,到教会介入男女婚配,到更现代的类政府组织插手婚姻认证,这些传统都被仪式化的保留了下来,并把似乎格格不入的不同传统,自然的融合在一起。而在西式婚礼上体现出来的是传统传承的延续性,西方历史一路走来,也有人文主义思潮,人权运动,但并没有文化革命式的传统断裂。有进步的脉络,更有理解和妥协,没有像我们一样热衷于狂飙突进式的砸烂传统,动辄就是改天换地。对西式婚礼的观察,验证了我这几年的一个观念,尊重传统并其实不会阻碍我们走向现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