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法简史(五):宋代书法

 小崔家老崔 2010-12-20

书法简史(五):宋代书法

作者:佚名  来源:拙风文化网

  中国古人将书写在丝织品上的字迹称为帖,书写在竹、木上的字迹称为简牍。造纸术发明后,纸与丝织品并用于书札,凡是小件篇幅的书迹,都称帖。宋代,汇集历代名家书法墨迹刻在石或木板上并拓成墨本的亦称为帖。因为这些墨迹是学习书法的范本,所以又称为法帖。汇集数家书迹的,称为丛帖、汇帖或集帖。

  中国流传至今最早的一部刻帖──《淳化阁帖》,刻于淳化三年(992),是太宗命王著等摹集镌刻的。以后辗转摹刻者渐多,刻帖之风渐趋兴盛。著名的《绛帖》、《大观帖》等大都以《淳化阁帖》为基础,稍加增减、调整。当时刻帖并不限于宫廷内府,地方官署和私人也都摹刻。在刻帖的形式上也比较多样,除刻历代各家综合的丛帖外,还出现了摹刻一朝一代书法家墨迹的断代法帖,和专门集摹一家的个人法帖。

  前者著名的有《凤墅帖》等,后者有《忠义堂帖》等。还有以自家所藏墨迹和拓本摹刻上石的,如《宝晋斋帖》、《群玉堂帖》、《越州石氏博古堂帖》等。

  《淳化阁帖》10卷,原无帖名。因刻于淳化年间,并藏于秘阁,故名。每卷首分别标为“历代帝王法帖第一”、“历代名臣法帖第二”、“诸家古法帖第五”、“法帖第六,王羲之书”、“法帖第九,晋王献之书”等。

  此帖共收入唐代以前历代名人及帝王法帖100余家、400余种。此帖在采择上虽有缺点并杂有伪迹,标名亦有错误,但古人书法因此得以流传。《淳化阁帖》原石已不存,拓本多为翻刻。《淳化阁帖》中收的汉章帝书法

  《绛帖》潘师旦以《淳化阁帖》为底本,重为增删刻成,共计20卷。因刻于绛州(今山西省新绛县)故名。当时以为《淳化阁帖》是官本法帖,不易见,因而以《绛帖》为最佳。相传潘氏死后,其两子各分得10卷。长子因负欠官钱,所得前10卷,被没收入公库,绛州官署补刻后10卷,并刻“日、月、光、天、德、山、河、壮、帝、居、太、平、无、以、报、□、上、登、封、书”20字,以识其第次,名为公库本。次子补刻前10卷,名为私家本。

  金代高汝砺据公库本重刻,称为新绛本。元、明间又有伪刻12卷行世。《绛帖》原石拓本传世极少,故宫博物院藏有明代冯铨凑集的20卷本,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有新绛本2卷。

  《潭帖》亦称《长沙帖》,庆历间刘沅帅潭州(今长沙),命僧希白摹刻,共10卷。以《淳化阁帖》为底本,增入王羲之《霜寒帖》、《十七帖》以及王□、颜真卿等帖,因刻于潭州故名。此帖摹勒很精,与《绛帖》齐名,原石毁于建炎年间,伪刻很多。

  《大观帖》大观三年(1109)宋徽宗因《淳化阁帖》板已断裂,出内府所藏墨迹,命蔡京等更定第次,稍加厘订,重为摹勒上石,亦为10卷,标题皆为蔡京手书。因刻于大观年间而名。《大观帖》,又因与《秘阁续帖》、《孙过庭书谱》、《贞观十七帖》同刻于内府太清楼,所以又共称为《太清楼帖》。当时正值北宋经济繁荣时期,百工技艺均极纯熟,徽宗本人又精通书画,对刻手要求十分严格,所以此帖不仅纠正了《淳化阁帖》在编次、标题中的许多错误,而且摹勒精细准确,刻工精良,为历来书法家所重视。但刻成后不久汴京(今河南省开封市)沦陷,帖石流入金国,原石拓本极少,现已无全帙。故宫博物院藏有第2、4、6、8、10等卷;南京大学藏第6卷;中国历史博物馆藏第7卷。此帖明代有翻刻本。《大观帖》中收的王羲之书法

  《汝帖》王□辑,大观三年刻于汝州,故名,共12卷。因编辑谬陋,内容庞杂,而多伪迹,后世多不重视。

  《宝晋斋法帖》咸淳四年(1268)曹之格刻晋、宋各家书迹,共10卷,末刻“右曹氏家藏真迹”正书7字。宝晋斋原是米芾居室名,因米芾藏有王羲之父子和谢安的墨迹及顾恺之画多种,名其居为宝晋斋。崇宁三年(1104),米芾任无为军时,将其所藏王羲之《王略帖》、谢安《八月五日帖》和王献之《十二月帖》摹刻上石,名为《宝晋斋法帖》,后毁于火。葛祜之任无为军时,据火前拓本重刻此3帖,为《宝晋斋法帖》第2代刻本,后又毁。曹之格任无为军通判时,搜集旧石并重新摹刻,除原三石外又增加曹氏家藏的晋人法书和米氏父子墨迹,增补为10卷。首卷拓原三帖残石,这是《宝晋斋法帖》第3代刻本。此刻有拓本传世,现藏上海博物馆。另外标题《宝晋斋法帖》的,有10卷本,有20卷本,有30卷本,内容与原刻大有出入,为明代以来所刻。

  《群玉堂帖》原名《阅古堂帖》,韩□胄辑家藏宋代帝王及晋王羲之至当时名人墨迹,共10卷。由其门客向若水编次,摹勒上石。向若水精于鉴赏,擅长刻帖,所以此帖摹刻精善。开禧年间,韩□胄被诛,其帖没收入内府。嘉定年间改为今名,拓本流传极少,明代已无全帙。故宫博物院藏有宋拓残本数卷。《群玉堂帖》中收的米□书法

  《博古堂帖》绍兴年间,新昌(今浙江省新昌县)石邦哲辑刻于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市)。自周穆王《吉日癸巳》至唐代白居易《诗简》计27种,陈思《宝刻丛编》著录。此帖选刻俱佳,后世评论晋、唐小楷,多以越州石氏诸刻为标准。原石早佚,拓本可信的很少。

  《淳熙秘阁续帖》淳熙十二年(1185)以内府自南渡后续得墨迹摹勒上石,共计10卷。此帖宋亡后毁灭无存,流传绝少。

  此外,宋刻法帖流传至今的残帖有:《姑熟帖》,约刻于淳熙五年至十六年;《郁孤台法帖》,绍定元年(1228)南城(今山东省费县)聂子述摹勒;《凤墅法帖》,嘉熙、淳□(1237~1252)年间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县)曾宏父摹刻,内容为宋人书迹;《忠义堂帖》,嘉定八年(1215)永春(今福建省永春县)留元刚刻石,均为唐代颜真卿书迹,共10卷,嘉定十年东平(今山东省东平县)□嵘续刻1卷;《东坡苏公帖》,乾道四年(1168)玉山(今江西省玉山县)汪应辰集刻,均为苏轼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