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传统文明入手 加强学校道德教育

 小粉团 2010-12-21
从传统文明入手 加强学校道德教育
作者:李永皊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3529 更新时间:2004-8-25

从传统文明入手 加强学校道德教育

李永皊

    历史的步伐已步入了一个崭新的世纪,当我们回首20世纪给人类带来极其丰富的物质福利和丰富多彩人类文化的同时,也猛然发现,由于现代化工业社会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社会的急剧变革,给人类带来了茫然、无所适从的紧张情绪的迷失感,使我们越来越穷于应付,尤其当我们不得不面对奢侈威风,信任危机等现象诱发的贪、骗等丑恶行经时,更深切地感受出传统道德的沦丧与精神的堕落达到一定程度时,可能葬送文明的成果,从而阻碍社会继续向前的步伐。
俗语讲:"解铃还需系铃人",要遏制这种现象的重复蔓延,必须从古老的传统文明入手,坚持"四位一体"的道德教育,为社会培养德才兼备,人格健全的有用之才。
1、从传统道德的精华,看当前加强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1.1止奢风、复倡俭。中国自古就有节俭的美德,如诗云:"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历览前朝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等。但这种传统美德随着近年经济的发展而逐渐淡漠了,尤其在下一代身上,艰苦奋斗、勤俭为荣的理念似乎离他们越来越远了。如今在诸多大中学校的食堂里,吃剩的饭菜随处可见,有的将仅吃一口而不合口味的米饭、馒头倒进桶里,却无丝毫怜惜之情,在学生宿舍里仅仅是为刷一双鞋便把鞋子系在水笼头下,让流水冲刷而人却不知去向,教室里常常是空无一人而灯光却亮如白昼,凡此种种,在他们头脑里似乎早已失去节俭的概念。与此同时追求奢华攀比之风却很盛行,一味偏信于"超前消费"而早已置"合理消费"于罔闻之中,他们穿戴求的是名牌,而衣服的概念早已失去了其固有的意义,目前的"节俭"已退化到了十分尴尬的境地,而且我们的德育工作也不该仅仅是从理论上攻克,从口号上提出号召,更应该从小处着眼,落实到实处。
1.2 倡诚信、反欺骗。现代化社会在飞速发展,与此不相衬的是促进人际交往,从而推出的社会运转的诚信正被人们从文明的包裹里一点点甩掉,以至于"信任危机"让现代的文明人在获得丰裕物质生活的同时,却过着精神上的饥荒。现代的人们在这个资源短缺而又竞争激烈的社会里都热衷于浅显的利害得失理论,而把儒家所提倡人类大德-诚信置于一种自我保护的义利国里。精明的现代人又不能完全摆脱传统伦理规则的制约,于是发展出了一套在"利"间平衡的举措,为了履行"义与诚",人们以"害人之心不可有"来要求自己,愿意尽己之心,以诚待人;另一方面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人们又意识出"防人之心不可无"以防被人利用上当受骗,于是诚信与不信已并存,诚信与信任之间出现了一道巨大的鸿沟,儒家理念中构想的理想链条断裂了,人们盲然于诚信与不信之间,无所适从。这难道不又是一个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难题吗?
就当前社会上存在的种种现象,我们提出加强德育教育、传统美德的重建,绝非杞人之举,须知当前的社会信任问题正遭受着凶猛的破坏,如有效的遏制其滑坡、重建道德则必是一个相当艰难的过程。
2、坚持"四位一体"的教育、培养德才兼备的有用之才。
    究其实当前道德沦丧或者精神随落现象,我们的教育工作者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就德育对象本身来论,学校的教育是重要的,家庭的熏陶是不可忽视的,环境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社会的锤炼是最终成就的关键。
    2.1家庭熏陶和环境影响。家庭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奠基作用,特别是幼儿,其良好品德培养和教育决非一暴十寒所能凑效,家长必须首先加强身我修养,持之以恒的精神才能教育和培养出具有优秀品德的孩子来,家长作为启蒙德育工作者更应该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以自己的切身行动来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的幼小心灵,很难想象一个"满口慌言"的母亲能培养出一个诚实守信的孩子,也难想象一个奢侈浪费的父亲能教育出一个勤俭节约的孩子。孔子曾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这就是所谓的上行下效。所以做父母的一定要"正人先正己",如果父母对子女只养不教、重养轻教、宽严失度、方法不当或言行不检、身教言教有偏差等,都会造孩子品德不良现象。同时在孩子年幼缺乏坚定道德原则时,要引导孩子"趋利避害",同那些有利孩子发展的团体交往。
记得有一则故事讲:一个路人发现路旁有一堆泥土散发出芬芳的香气,他就把这堆泥土带回家,一时之间他家香气满堂。路人好奇而惊讶问这堆泥土"你是从大城市采来的珍宝呢,还是一种稀有的香料或是价格昂贵的材料"?泥土说:"都不是,我只是一块普通的泥土而已。"路人又问:"那些你身上浓郁的香味从哪里来的?"泥土答:"我只是曾在玫瑰园里和玫瑰相处了很长一段时间。"由此可知,和什么样的人相处,久而久之就会有相同的味道,所谓:"蓬生麻中不且直,与此具黑",就是这个道理.
2.2、学校教育和社会锤炼。学校德育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道德知识,并形成深层的道德情感和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作为一个社会中的人其幼年期除了接受父母的言传身教外,来自学校的教育便是其道德理论观最终定型的关键阶段。诚然如果对一名中学里的学生进行不打人、不骂人、不随地吐痰这些基本的品德教育,其成效是其微的,另一方面这些基本的品德观念一旦在其幼小的心灵里能够植根的话,也是很难被撼动的。
学校德育从某个方面来说只是一个手段,其最终目的,还是要把德育对象列入出社会中去锤炼,从而形成健全的人格。但是目前的道德教育中存在着一个很大的失误,就是道德教育与生活世界相脱离,这种脱离使得道德教育一方面无法改善已有的生活和创造新的生活,另一方面使得道德教育在逐渐失去生命和源泉,在内容上学校德育大都回避了现实世界中的丑恶的一面。中小学德育教材很少,甚至没有涉及生活中的一些不良现象,经过这种教育后投入到社会中去锤炼的学生,将会感觉出学校与社会是两个不同的世界,从而很可能形成两套不同的伦理原则,因此教师就鼓励学生对现实道德性问题进行批判性思考,实事求是的引导学生看待机会,从而培养学生对道德问题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自主判断能力,毕竟个体道德意识的产生、道德情感的陶冶及其立志的锻炼、信念的确立都离不开个体活生生的现实生活和活力。
再者,人是有私念的,如果学校教育不能把学生带入到现实世界去锤炼而只是去灌输"大公无私"式的超越现实性的价值观,那么德育实际上是游离于个体之外的。思想品德教育不能也无法回避个人利益的追求与个体需要的满足,只能引导青少年学生把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协调起来,在为社会群体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满足社会需要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完美,从而证实和展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正如有学者说,一个社会如果没有建立起养成人们无私奉献和德行完善品质的环境和促进机制,不能尊重、理解和保护合理的个人利益,简单地强调无私奉献和德行完善,那么人们就只有一种选择"虚伪",依次在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品德教育不能回避,个人利益的追求和个人需要的满足不能借口集体主义抹杀个人利益,在很长一段时间学校德育都存在着忽视个人正当利益的做法,而只注重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的知识教育,这对青少年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也是极为不利的。
前面也讲过,社会的锤炼才是青少年道德价值观最定型的关键,因此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应该面对人们追求物质享乐和幸福生活等现实。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生活的最大实际,同时要使他们懂得青年人要有所作为,应该有更多的追求,为民族、为国家多做贡献。特别是当个人利益与社会需要不能完全统一甚至背道而弛时,青年应把社会放在首位,这种奉献精神将永远是引领社会进步的旗帜。
总之,现代德育必须把学校、家庭、以及社会的教育和环境影响统一起来,如果不能达到"四位一体"、标准统一,则会使受教育者产生许多不必要的道德冲突,增加混乱性。只有使四者统一协调,通过家庭和学校的教育,社会的锤炼和良好环境的影响,才能形成出德才兼备,人格健全的有用之才。

参考资料:1、程胜《学校德育实效性问题探》、《教育学》;
2、戴木才《论德性养成教育》、《教育学》2001年第二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