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处于快速发展和转型时期,学校教育面临着复杂的形势和重大挑战。城市化进程中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和迁移,使传统的城乡人口结构发生深刻转变,主要表现为农村人口大量流入城市。这既给社会的发展带来巨大生机,也带来如农民工子女入学、社会排斥等诸多挑战。把握机遇和应对挑战,学校如何更好地调整和改进教育的功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农村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正在提倡和推动的城乡理解教育或许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
■朱小蔓 王善峰
作为一种“现代社会进步和变革的动力”,教育需要而且也可以在社会变革、转型和发展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独特作用。这既是社会的需求,也是教育的使命。面对当前中国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特别是城市化进程急剧加快带来的新情况、新机遇和新挑战,价值观教育应该成为首先需要考虑的事情。作为系统地培养人的公共机构,学校面对的是成长中的具有很强可塑性的人,在传承知识的同时,更需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团体意识、公共精神,关注人的心灵培育和精神成长。因此,学校需要有针对现实的价值观教育。学校教育,尤其是价值观教育,应该而且也必须抓住珍贵的教育契机,将富有时代性和本土化的新内容通过良好的方式传递给青年人,帮助他们树立新的价值理念,培植起健康的情感,在适应社会发展的同时改造发展中的社会。在中国当前城乡急剧变动的城市化进程中,城乡理解教育正是一项体现社会现实需要的价值观教育新内容。
城乡理解教育的提出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大规模的人口流动、文化、价值与信仰日益多元化发展成为重要的时代特点。有数据显示,我国城市化率1982年为20.60%,至2000年第5次人口普查时已达到36.09%,现在约为45%,有学者预测到2020年要达到60%左右,2050年将要达到70%至75%。据测算,2009年至2020年农村向城镇转移的人口数将达到1.6亿至1.8亿。这样巨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对社会的健康发展提出了严峻挑战。
生活环境、生活方式、文化氛围的改变,使流动人口融入当地社区生活还存在很多障碍和困难。而城市——不论是政府还是居民,面对滚滚而来的流动人口,在采取自我保护措施的同时也强化着社会群体间的隔阂和排斥。文化、价值与信仰日益多元化的发展在给人们提供可选择性的同时,也带来了精神上的焦灼以及文化、价值观等方面的诸多冲突。在城市,人的孤独感日益增强,压力、焦虑、紧张和不安全感弥漫,人们缺少与自然的接触与联系,生活、工作环境生态化程度低;而在农村,人们充满对城市文化的向往,对城市文化风潮的盲目崇拜和对物质文明的片面追求正不断侵蚀着传统文化的根基。这种农村文明向城市文明单向度的模仿与靠拢,正在使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和浓郁深厚的传统文化日渐衰弱,乃至濒于衰亡。我们应当探寻适当的发展方式,引导人们转变观念和意识,以实现城市文明和乡村文明的优势互补与和谐共进。
社会的变化也必然反映在学校中:学生流动,学校布局调整,学校生源日益多样化,不同地缘、不同地域文化的学生越来越有机会进入共同的学校生活和学习。笔者在调研浙江的一所中学时发现,学生来自近20个省份。学生生源的日益多样化和文化习俗的多样性,为学校教育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
农民工入城及其子女入学中出现的社会排斥现象是城乡理解教育提出的一个直接动因。调查数据显示,2004年农民工举家外迁的有2470万人,比2003年增长1.6%,约占农村外出人口的20.9%。据测算,今后每年增加的进城务工就业农民接受义务教育的随迁子女有150万人左右。作为连接城市和农村的新的社会群体,农民工是由农村向城市人口转移的主力军,而今日接受义务教育的农民工子女,绝大多数就是明日建设和享受城市生活的新市民。今天他们所经历的生活体验、所接受的教育都是明天他们建设和回馈社会的原始素材,关注、关心今天的他们,就是关注、关心明天社会的健康发展。
自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确立了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以流入地为主,以公立学校为主”的“两为主”解决思路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保障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权利。这些政策措施发挥了积极的效果,农民工子女的入学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得以解决。但是当前,无论是农民工,还是其随迁就学的子女,在融入城市生活的过程中均遭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承受着城市社会种种形式的歧视和排斥。现实表明,城市人对乡村人的歧视已成为一个不容回避的社会问题。在学校教育的场域中,对流动儿童实现从“接收”到“接纳”,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城乡变动是我们需要面对的生存状态,城乡矛盾是我们对生存状态的感受,城乡理解是我们对新的价值的诉求。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学校要培养数以亿计的学生,向这些发展中的人传播和传递契合社会发展的价值观是学校教育的使命。
城乡理解教育的内涵
城乡理解教育是回应当前城市化进程的社会现实提出的教育理念,旨在通过教育的途径,发挥教育的先导性功能,引导和教育城乡学生及成人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通过有效的交流和沟通,树立互相尊重的意识,增加了解和理解,增强信任,消除歧视和社会排斥,促进社会群体之间良好相处,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
回应社会现实,城乡理解教育包蕴着的正是当代中国致力于建设更加公正、和谐的社会所需要加强的那些价值观,如尊重、平等、关爱、包容,承认差异、学会共处、相互适应等。作为一个价值范畴,它包括对城乡不同文化的尊重,对城乡发展进程、城乡互动与统筹的知识和政策的认知,对城乡人口流动中人与人的关爱、尊重、互助与接纳等正面情感,以及歧视、排斥、孤独、压抑等负面情感的体验,包括在思维方式上培养不同人群个体间相互欣赏、理解、包容和接纳的取向。
城乡理解教育是在城乡维度上一组价值观的统整和新体现。我们可以把这个价值观念群所包蕴的价值观分为两个层面:一是中心价值观或核心价值观,指城乡人群之间的相互尊重、理解、接纳与共处。二是相关价值观,可以区分为循环往复的三个层级:第一层级是爱与同情,对他人关怀同情,对自己自尊自立,二者之间是乐于分享;第二层级是和谐与公正,包含尊重人权、平等、对多样化的尊重等;第三层级是系统性、统筹性、统整性思维与智慧,包含远见、明智和良知等。不同层级的划分并不是截然相对的,其间有交叉有包容,实现方式和进程也是可以协调的。
作为一项价值观教育的新内容,城乡理解教育紧紧把握当下城镇化发展和人口大规模流动的社会现实,把握城乡人群交融相处的教育契机,培养城乡人群间友好相处的理念、情感与能力。具体来说,就是希望通过相应的教育,引导学生能够对城市和农村的历史和现状有较为客观的认识,能够客观、公正、历史地正确看待城乡经济发展、风俗文化、生活习惯之间的差别,尽量消除城乡之间的错误认知;能够向城市和乡村的学生传播城乡平等的思想理念,培养学生尊重、同情、理解、包容的情感品质和“思想上的开放”,乐于和能够接纳不同特色的地域文化;能够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倾听能力和对话能力,能够在不同的文化底色中进行有效交流和沟通,具有救助他人的行动意愿和行动能力,愿意为社会的和谐发展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城乡理解教育的推行
在学校中进行城乡理解教育,以下几方面的努力是必要的:
首先,校长和教师需要树立城乡理解教育的理念,在学校管理、课堂教学、学生活动、主题教育及学校文化建设等方面作出积极的调适,将城乡理解教育的理念融入其中。如此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和多样化的聚集,是对学校德育的一个重要挑战,也为学校德育带来了重要契机。现在,有的学校对城市和乡村不同生源的学生实行“分离”的管理政策,异校、异班区分安置,人为地增加了不同生源之间的隔阂;某些教师对城乡之间的差异和特点认识不足,带有偏见,在教育教学中将自己的态度传递给学生,加剧了学生之间的排斥。贯彻城乡理解教育,应同校安置不同生源的学生,混合编班,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城市和乡村不同的发展阶段和特点,认识各自的优势和不足,在不同生源的学生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增进交往和理解,减少偏见和排斥,将尊重多元、包容共处的美好情感植入学生的心田。
其次,城乡理解教育是一种价值观教育,可以渗透于现行的课程结构和教育教学体系中,依托正式课程及隐性课程展开,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开设有针对性的校本课程或微型课程。现行课程拥有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在城乡理解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可以在教学中灵活地推进不同生源地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理解与尊重。
再其次,城乡理解教育植根于生活,需要确立生活教育的理念,引导学生发现和利用生活中的资源,在知识认知的基础上,丰富个体情感体验,逐步形成理解性品质及城乡理解价值观。作为一项价值观新内容,城乡理解教育需要诉诸认知学习、情感体验与表达,以及理性思考与判断,但本质是情感性的内在经验,是一种“身体知识”,需要学生主体的积极参与。参观、访问、社会实践、生活体验等都是很好的教育方式。城市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假期到农村生活体验一段时间,农村的学校也可以组织学生到城市中参观、体验,城乡接合部的学校可以将不同生源学生混合编班,扩大同龄人之间的交往,增进理解,结为伙伴,建立起友谊。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织学生的志愿活动,到务工人员比较集中的地方实地调查、做志愿服务,等等。
当然,城乡理解教育的推行和实现还需要包括教育体系本身在内的整个社会的变革与发展:需要制定更加公平的教育政策,在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教师培训、考试评价等各方面观照城乡差别,注重渗透城乡理解教育的理念;需要进一步改革现行的城乡二元的户籍管理制度及其附加的系列制度,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逐步建立公民权利和社会地位平等的城乡一体化社会体制与结构,破除人为的城乡分化的“社会壁垒”,为城乡居民的交流和理解奠定平等的法律条件;需要加大对“三农”的扶持力度,逐步使农业、农村和农民摆脱贫穷、落后的处境,增强吸引力和竞争力;需要在“两为主”的基础上,继续探讨新的制度和机制,加大对流动人员子女受教育权的保护,并努力向非义务教育阶段延伸,为教育和社会的均衡发展创设良好的法律环境,等等。
城市和农村的关系是一个长远的话题。中国城市化发展方兴未艾,城市化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当前所探讨的城乡统筹、可持续、科学发展的思路对于城乡的良性互动和发展是良好的契机。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思路和新格局中,多种因地制宜的发展方式为城乡协调发展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在这样的条件下,城乡理解教育既必要,又可行。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城乡理解教育的理念对世界其他发展中国家也将是一个有益的贡献。
(作者单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农村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