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懂杏鲍菇的“语言”

 农业书屋 2010-12-31
 
 

读懂杏鲍菇的“语言”

 
(主持人)欢迎收看《科技苑》。我要是告诉你,蘑菇会说话,我猜你十之八九都不会相信。但是在江苏省灌南县,一个名叫徐相如的人就宣称,他种植的杏鲍菇就是会说话!

    (采访)

    杜长甫:我这边都有了,你那边有没有?

    徐相如:我这边也有了,你那边多不多啊?

    杜长甫:我这边四周倒蛮多的,中间还可以。

    徐相如:我这边也挺多的,今天第几天了?

    杜长甫:今天第七天。

    徐相如:那可以给光了吧?

    杜长甫:可以给光了。徐相如:那开灯吧!

    发出开灯指令的这个人就是徐相如,今天在这个出菇房里,他发现杏鲍菇的菌丝表面出现了透明的水珠,这就意味着这一批菌包进入了一个新的生长阶段。

    (采访)徐相如:现在我们看到。第六天到第七天的时候,现在开始出淡淡的小水珠,淡淡的小水珠出现以后,就意味着这时候必须要给予光照的刺激。

    只有发育成熟的菌丝,才会分泌出这种晶莹剔透的小水珠。小水珠的出现,就是在向种菇人报喜:菌丝开始扭结,菇蕾就要萌发了,快给我们一点光线吧!

    (采访)徐相如:您看,这边已经有一点菌丝扭结,菌丝扭结出来以后,经过光照刺激以后,它就会出现小菇蕾,小菇蕾就意味着咱们的杏鲍菇它真的出生了

    (字幕)杏鲍菇的“语言”之一:水珠——菇蕾出生信号

    杏鲍菇的语言当然不是用嘴说出来的,而是用它们的身体表达出来的。工厂化种菇由于采用了各种设施,人工创造出了适合的环境,所以基本上能够消除自然气候对食用菌生长的影响。但是杏鲍菇的生长条件比较苛刻,特别是到了出菇期,菇蕾长得特别快,对环境的要求真可以说是一天一个样。

    (采访)徐相如:像我们从小芽有那么大的时候,到现在长到那么大,基本上接近采收的时候,那么只有十来天的时间,它每天的变化都不一样,它每天需要的水分,需要二氧化碳的浓度和光线,光照强度都不一样,必须要靠我们自己去细心地观察,去看它需要什么,因为它可以通过它的身体语言来告诉我们,它需要什么了。

    杏鲍菇的菌丝在发菌期里是不需要光线的,培养室里只有工人搬运菌包,或者是管理人员视察的时候,才会短暂地开灯。对于杏鲍菇在发菌期的生长习性,技术总监杜长甫摸得很清楚。

    (采访)杜长甫:我们前期只给了它温度、湿度、排风、通风,就是氧气的含量,但是我们并没有给予光照的刺激,恰恰在小水珠出现的关键点之后,我们要给与光照的刺激,刺激它形成小菇。

    光照刺激是促使菌丝扭结形成菇蕾的一个必要条件。但是提供光照刺激的时间必须要恰到好处,过早或过晚,都会影响菇蕾萌发的速度,所以,这就需要及时读懂杏鲍菇在关键时刻发出的信号。可以说从出现水珠的这一天开始,菌丝就可以每天享受9到10个小时的灯光浴了。每一个50平方米的出菇房安装上9盏15瓦的节能灯,就能让每个角落里的菌包都感受得到。

    用晶莹剔透的水珠来预示菇蕾的萌发,这只是徐相如读懂的杏鲍菇的语言之一。由于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徐相如投资两千多万元,在江苏省连云港市灌南县,建起了这个占地200亩的杏鲍菇工厂化生产基地。在栽培过程中他发现,无论是拌料、装袋、灭活、接种,还是发菌期的温度、湿度、通风,所有的前期环节都可以按照工业生产的量化管理来进行。可到了出菇阶段,每一批菇却会表现出不同的生命性状。菇蕾对温度、湿度、通风等条件会有不同要求,所以杏鲍菇的出菇管理很难量化。一方面是管理上难以量化,另一方面呢,菇蕾的生长速度非常快,我们在现场观察发现,仅仅过了24个小时,菇蕾就长长了2到3厘米。

    生长速度快、管理要求高,这就要求种菇人必须投入大量的精力,通过仔细观察,读懂杏鲍菇的身体语言。

    (主持人)在徐相如的眼里,杏鲍菇是非常有灵性的生物。只要你对它上心,它什么事都会告诉你。你看,菇蕾要出生了,它会吐水珠告诉你,等到大菇成熟的时候,它也会用自己的方式告诉你。

    工厂化种植杏鲍菇,因为实现了周年生产,所以每天都是采收季节。但是,就像同一天出生的孩子会有高矮的差别一样,同一天接种的杏鲍菇也有个头上的差异。那么什么样的菇才是成熟的菇呢?

    (采访)徐相如:这个是刚鼓起来,这上面有一点麻点,半圆形的,壁比较薄的时候,菌褶刚打开来一点点,这时候采收是一个合格的菇,是一个美丽的商品菇。

    (字幕)杏鲍菇的“语言”之二:变形——成熟信号

    杏鲍菇的身价是由菇的成熟度、大小、颜色等多个指标共同决定的,其中,成熟度是最重要的一个指标,所以把握采收的时机非常关键。

    (采访)徐相如:像这个菌株很小,它的菇盖很圆,它是一个半球形的,那么它经过发育以后,经过四天发育以后,它就长到这样的菇,这样的菇,它的菇盖已经基本半圆了,半圆了之后,盖壁比较薄,比较薄,这边菌褶展开有一点点。那么在这个时候,还可以再长两天。

    如果采早了,杏鲍菇的营养吸收不足,口感不好,产量也会受影响。可是如果采收晚了,杏鲍菇就会熟过了头,身价大跌。

    (采访)徐相如:像这个,它就有点迟了,就是中间已经凹下去了,中间凹下去以后,这边菌褶打开来了,这个菇的这边已经开始起鼓蕾了,起疙瘩了,这个菇它的商品价值就比较低了,它就采收有点偏迟。

    菌褶打开的杏鲍菇,孢子已经损失了,营养价值降低,自然卖不上好价。不过,即便是同一个菌包里长出来的几个菇,它们生长的速度也不一致,有的先成熟,有的后成熟,那么采收的时候是不是可以先采成熟的,留下小的再长一长呢?

    (采访)杜长甫:那么这朵菇没有达到采收标准,而恰恰这朵菇达到了采收标准,在我们公司里面,我们必须整朵采收,避免采一根留一根,这样如果说我们采掉了这根合适的,留下来这根没有达到采收标准的,这样会影响到这一根的整体生长发育,它的菇会变软,影响我们整个的商品性状。

    在一个菌包当中,如果有一个菇已经成熟了,就必须把整包的菇都采收下来。成熟度最好的菇,会在以后分类的时候被挑选出来,成为等级最高,售价也最高的商品菇。

    (主持人)你看这杏鲍菇长得真是快,刚说着出生呢,一转眼就收获了。可是这出菇期里的十几天,徐相如那是又兴奋又担心,他觉得就像是养育了一个新生婴儿,你得天天相面似地盯着它看,不停地揣摩它的心思。特别是怕它生病,哪怕是小病,都可能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

    徐相如和杜长甫每天都会到各个菇房里仔细巡查,在这个出菇房里,杜长甫发现有一包菌丝出现了异常。

    (采访)杜长甫:这发现了一包黄色的水珠。中间料面封闭的。这个黄水珠它主要分布在这个部位。

    徐相如:这个说明这个菌包被污染了,被细菌污染了。
 
(字幕)杏鲍菇的“语言”之三:黄水珠——生病信号

    健康的菌丝吐出来的水珠是无色透明的,只有被细菌感染的菌丝才会吐出黄色的水珠。细菌感染对杏鲍菇来说是致命的病害。轻则导致畸形菇,重则导致绝产。菌丝一旦出现感染,菌包就只能被淘汰,所以,解决细菌污染,关键是预防。只有查清导致污染的原因,才可能避免再次出问题。那么,有哪些原因可能导致细菌污染呢?

    (采访)徐相如:细菌污染的原因有很多,也可能是前面高压灭菌的时候,高压灭菌不彻底造成污染,也可能是接种时,接种不卫生,管理不到位造成污染,也有可能是我们出菇房的时候,出菇管理,出菇管理的时候会造成污染。

    既然有三个环节可能导致菌包被细菌污染,那就需要通过排除法来找出其中的原因。培养料灭菌不彻底常常是引发污染的主要原因,会不会是这一关出的问题呢?

    (采访)徐相如:这个应该是没有关系的,我们现在所用的灭菌柜是高压灭菌柜,高压灭菌柜它灭菌温度是摄氏121度,灭菌的压力是11.5公斤压力,整个灭菌过程是三个半小时。那么在如此高的压力和如此高的温度的情况下,灭菌是非常彻底,是不应该产生有污染。

    这高压灭菌柜,其实就类似于咱们家里的高压锅,柜子里的压力能达到正常大气压的十几倍,温度也能够达到摄氏121度,在这样的压力和温度下蒸上三个半小时,还有什么细菌能活下来呢?既然灭菌的环节是可以放心的,那么会不会是接种的问题呢?因为采用人工接种,接种室的环境、接种的工具、甚至工人的服装、个人的卫生,如果消毒不到位,同样有可能导致菌包的污染。

    (采访)徐相如:那我们每天现在接种是4万包左右,4万包左右,如果要是他有管理不当的话,那么可能会造成大面积的污染。

    徐相如的工厂如今是常年生产,每天要接种4万个菌包,如果接种环节出了问题,那么污染的菌包将是大批量的。好在检查完同一批次的菌包之后,只找到7、8个感染的菌包。也就是说,问题也不是出在接种的环节上。徐相如悬着的心终于落了下来。

    (采访)徐相如:在我们这个库房里面,现在是发现了少量的几包,这个基本上肯定是后面出菇房的问题,这个要加强出菇管理这一块,员工的个人卫生和我们整体的环境,这块要加强。

    要解决整体环境的卫生问题,一方面得加强出菇房内外日常的清扫、消毒,另一方面更要加强员工的个人卫生,甚至得细致到工人们的头发和双手,只有每一个细节都严格管理,才能真正杜绝细菌污染。

    (主持人)不知你注意到没有,在徐相如的出菇房里,白颜色可是主打色,除了菌盖有点淡淡的棕色,其它的,那就是白花花一片,好不容易看到几颗黄水珠,居然是菌丝伤心的眼泪。这么说来,颜色很可能是杏鲍菇表达感受的一种重要手段。

    徐相如觉得,就像人群中会有一些特别敏感的人一样,杏鲍菇中也有一些敏感者,所以,察言观色,尽早发现那些敏感者发出的信息是个关键。

    (采访)徐相如:我们现在发现有这两个菌包,您看中间这一块,老菌种的区域,这个菌包它的白度非常好,这个菌包它还是黄颜色的,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可能还是因为它缺水的问题。

    (字幕)杏鲍菇的“语言”之四:黄斑——缺水信号

    上一个出菇房里发现的是黄水珠,而这一个出菇房里发现的是黄色的斑块,虽然都是黄颜色,但是产生的原因不同,造成的后果呢也不一样。出现黄水珠是因为细菌感染,结果是长出畸形菇。而出现黄斑呢,则是因为培养料缺水。培养料缺水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呢?

    俗话说,一斤鲜菇九两水。食用菌生长对水分的要求非常高,正常的菌丝在分泌水珠并受到光线刺激之后,会形成这种被称为原基的小突起,然后发育成菇蕾。而培养料缺水,菌丝分泌的水珠少,形成原基就少,发育出来的菇蕾当然也就少了。那么,菌丝为什么会缺水呢?

    (采访)徐相如:缺水的问题,可能有两种原因,一种就是我们前期拌料的时候,它的含水量不足,含水量不足,一种可能我们在出菇管理的时候,通风的次数偏多,料面缺水比较明显。

    既然拌料环节和通风管理都可能导致缺水,那就得挨个查一查。
 
先来看看拌料。培养料中的水分主要是在拌料的过程中加进去的,因为许多颗粒料会事先经过浸泡,充分吸水之后再倒入搅拌机,经过十几分钟的搅拌,达到水分均匀。那么问题会不会出在这里呢?

    (采访)徐相如:应该来说这个环节出问题的可能性不大,这个环节我们是可以把它量化的,它含水量相对来说是比较固定的。他们拌料工长期有个经验,就是用手抓一下,捏一下水分就知道,含水量多少?您看,就这样把它捏一下,如果这个刚好滴下来有水出来了,有一滴两滴水出来了,那这个是最好,这个标准就达到64%的含水量,这是一个很直观的一种办法。

    拌料机每拌一批料,可以制作成三千个菌包,如果一批料缺水,那么同一个出菇房里应该有上千个菌包出现黄斑。但是这个菇房里有黄斑的菌包数量并不是太多,所以,徐相如他们判断,还是后期出菇管理的时候出现的问题。

    (采访)徐相如:我们现在发现这个菌包是在空调口下方。可能就是通风次数偏多了,把料面的水分带走了,那么这时候我们要减少通风的次数,增加空气湿度,把我们的超声波加湿器启动起来,增加湿度,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增加出菇房的空气湿度要使用专门的加湿器,通过电子超声波高频震荡,加湿器能产生大量水雾快速弥漫整个出菇房。而每天的加湿量需要取决于当天的气候和培养包的状态。

    (采访)徐相如:这个我们也可以把它量化的,根据它每天不同的生长环节,今天这个可以加到85%到90%左右。

    给杏鲍菇加湿绝对不能直接往菌包上喷水,因为沾上水的地方,以后长出来的菇会变黄。要想让出菇房里的湿度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就得减少通风,不过通风少空气不流通,杏鲍菇又会面临新问题:缺氧。

    (采访)徐相如:这一个菌包它菇柄比较胖,比较肥大,菇盖很小,也不是特别好。您看这一个,这个的话它就是同样的,跟它一天的,菇柄比较窄,菇盖比它大多了,这是按照成比例了,这个有点不成比例,那么产生这个的原因是什么呢?主要是它的二氧化碳浓度加大了,它氧气不足,氧气不足,它就是感觉闷了,闷了以后菇就长胖了,不长个子了。

    (字幕)杏鲍菇的“语言”之五:肥胖——缺氧信号

    消费者喜欢的,是个头大,体态均匀的杏鲍菇。虽然胖乎乎的杏鲍菇在营养和口感上一点也不差,但是因为加工的时候形象不好,就只能归为次等菇了。所以,要想减少小胖子,就得赶紧想办法帮它们瘦身。

    (采访)杜长甫:这个问题我们采取的办法就是增加房间内的新风含量,降低房间内的二氧化碳浓度,来解决菇基部膨大的问题,让这个菇变成这样的菇。

    通风换气,让菇蕾多吸氧,既能帮助小胖子快速瘦身,也能避免出现更多的小胖子。但是,也不是所有体态均匀的小菇蕾就都能够顺利长大。因为弟兄太多,吃不饱啊!

    (采访)徐相如:杏鲍菇有个特点,就是它虽然也是丛生状的,我们现在看到很多,但如果让它每个都长大的话,它可能都长不大,它营养不够,那么我们必须把它去掉一部分,把小的去掉,去小留大,去弱留强。按照这个原则,只留两到三根,让它长成市场喜欢的美丽的大菇,可能一个能达到半斤左右,这是我们最想要的状态。

    对于菇蕾们来说,疏蕾是一次必须经历的生死离别,为了把所有的营养都留给最强壮的那两、三个,大多数菇蕾必须牺牲掉。不过,这疏蕾也不是想什么时候疏就可以什么时候疏的,那么应该在什么时候疏蕾比较合适呢?

    (采访)杜长甫:就是看这个菇是否大小分离,大菇长得非常大,小菇长得非常小,如果它长得都是一般大这个时候是最难疏的,所以要在它大小比较分离的时候,能够看得非常明显,这个时候采取疏蕾。

    那么,在工人们的刀口下,什么样的幸运儿才能够留下来呢?

    (采访)杜长甫:我们要留大菇去小菇,留强菇去弱菇,去弱菇的意思,就是生长相对比较弱的,像这个菇,菇帽菇柄长得都非常的健全,但是这一朵菇,菇帽和菇柄搭配不成比例,而且菇盖明显有点偏小,菇柄基部有点膨大,像这样的菇将来就不可能发育成很好的一个商品菇,就失去了商品形状和价值,而且市场也很难接受,所以我们要把这种菇给它疏掉。

    一个菌包原本可以出两到三茬菇,头茬菇的产量最高,能占到50%左右。工厂化种植杏鲍菇,因为投入大,生产成本高,所以一般只采收头茬菇。徐相如对杏鲍菇点点滴滴的解读,都是为了每个菌包里唯一的这一茬菇能够长得个大、形好、产量高。

    (主持人)徐相如觉得,工厂化种植杏鲍菇是项新技术,投资大、风险大,必须讲求“三分技术、七分管理”。只有真正读懂杏鲍菇的身体语言,推行个性化的管理措施,才能实现企业高产、稳产的目标。感谢收看今天的《科技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