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元代大画家黄公望《富春山居图》简介

 鲁陶书虫 2011-01-01

元代大画家黄公望《富春山居图》简介

 

元代 <wbr>画家 <wbr>黄公望 <wbr>《富春山居图》 <wbr>简介

这是在浙江博物馆藏的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剩山》卷

元代 <wbr>画家 <wbr>黄公望 <wbr>《富春山居图》 <wbr>简介

这是后人临摹黄公望《富春山居图》之全图,可能不全啊,我也不知道,咱别装牛B!

元代 <wbr>画家 <wbr>黄公望 <wbr>《富春山居图》 <wbr>简介
这是收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黄公望《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


元代 <wbr>画家 <wbr>黄公望 <wbr>《富春山居图》 <wbr>简介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子明》卷

    前几天温总理在两会结束后答记者问的时候曾经谈到的关于两岸文化交流的期望之一,就是中国元代大画家黄公望先生的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的《富春山居图》能够合壁能够“团聚”。

    《富春山居图》简介:

    《富春山居图》是元代大画家黄公望先生的作品,当时是为无用师和尚绘制的。以浙江的富春江为背景,采用全图墨淡雅的画风,山和水的布局疏密得当布局讲究,墨色浓淡干湿皆用,极其富于变化,是黄公望老先生的代表作。此画被称为中国十大名画之一。后被多次转手,到了明代传至收藏家吴洪裕手里,老吴也是非常喜欢,经常独自欣赏,一看就是几个时辰,喜欢之极也。老吴在死前下令将此稀世珍宝烧毁殉葬,好险啊,好在老吴的侄子从火中抢出,但是此时此画已经被烧毁。烧成前后两段,前段较小,后世成为“剩山图”,现在收藏在浙江省博物馆,后半段较长,称为“无用师卷”,现在收藏在台湾台北故宫博物院。

    黄公望简介: 

    黄老生于公元1269年,卒于公元1354年,享年85岁,也算是高寿老人了,这是黄老的“照片”。

元代 <wbr>画家 <wbr>黄公望 <wbr>《富春山居图》 <wbr>简介

黄公望老先生

 

    黄公望,中国元代画家,书法家,元四大家之一家也。

    原名陆坚,又名静坚

    因为幼年过继给浙江永嘉黄氏,所以改名。老黄字子久、号一峰、自称一峰道人,大痴道人,井西老人和净墅等。身份证名字为黄公望。因为他的继父盼望得到一个儿子,当老黄还是小黄的时候来到黄家,黄继父大喜过望,邻人皆来祝贺,黄公是对黄公望继父的尊称。黄家有儿子了,黄老爷子终于有儿子了,好朋友来祝贺说:黄公望子久矣,因此黄就地取材,取名曰公望,字子久,因此老黄就落了这么一个名字,黄·公望,字子久。

    有的说他是浙江平阳人,也有的说他是江苏常熟人,不管哪的都是长江边,算江南人吧。

    说他是平阳人是因为他的《山居图》自题落款为:大痴道人平阳黄公望。所以后人以为此老头为浙江平阳人也!

    老黄曾经做过小吏,后来不知道咋整地进去过,出来后就退隐江湖不问世事了。后来加入全真派道教,工书法善诗歌、散曲,都颇有造诣。

    50岁的时候开始练习山水画,师承赵孟頫,老赵也是元代画家,简单说一下老赵,赵孟頫。

    赵孟頫,元代著名画家,楷体四大家之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和赵孟頫。老赵博学多才,能诗文,懂经济,工书法,精绘艺,擅金石,通律吕,解鉴赏等。特别是书法和绘画成就最高,用我们今天的话说,他是开了元代新画风也。被人称为“元人冠冕”。他的篆、隶、真、行、草书,尤其是楷书,行书著称于世,如今还小有存世。

    老赵也是一个老道,字子昂,号松雪道人,还有一个叫水晶宫道人。现在的浙江湖州人,是宋太祖赵眶胤的十一世孙,秦王德芳之后,就是小说《杨家将》里面的八千岁赵德芳老爷子的孙子的孙子的……

生为贵胄,但是也是生不逢时啊,大宋说没就没了,自己的皇亲国戚也就八竿子打不着了。从此改元朝了,一直到元朝23年,公元1286年,老赵等10人被推荐给忽必烈同志,忽必烈一看,哎呀呀……呀……呀,这哪是人啊,这不是神仙吗?大笔一挥就是一个五品的兵部郎中。两年后从五品升至四品集贤直学士,从名字大概可以看出这是一个什么官吧。元朝29年,出任济南路总管府事,公元1295年,老忽必烈去世,被叫回去给老忽写书,就是史书《世祖实录》,元朝内部老不和谐,老干架,老赵也怕吃瓜落,最后说自己病了,逃回老家吴兴闲居四年,没事看书写字,和那几个好朋友喝酒聊天上网什么的。大德3年,也就是1299年,老赵又被叫回去了,被任命为集贤直学士行江浙等处儒学提举,官位没升,但是不用去北京的,直接在浙江江苏等地办差。并且与文化艺术界联系密切,是个好差事,乐意干。一干就是十一年,至大3年,也就是1310年,元朝的太子爱育黎拔力八达喜欢上老赵了,没办法,又来北京了。当了太子的老师,同时捎带修国史。老赵从此成为翰林侍读学士,知制诰同士。次年5月,太子即位,立即把老师从原来的位置上升为二品集贤侍讲学士,中奉大夫。延祐三年,也就是公元1316年,皇太子当皇帝都三年了,把老赵提拔为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官居一品,到此,老赵在政治上达到顶峰。由一个遗老遗少穷困潦倒颠沛流离失所到国家总理级跨世纪干部。老赵在晚年声名显赫,同时他也是在元朝中文化艺术界声名显赫中最为杰出的一个老领导老干部,深得后世尊重。

    他的名声那真是“荣际王朝,名满四海”。这就是黄子久的老师。

    同时他还师承董源同志、巨然同志、关仝同志、李成同志等大家。没想到老黄晚年其法大变,颠覆从前,也因此而自成一家独秀于林了。他的画很多都是浙江山水,什么虞山啊,虞山是江苏的、三泖啊、九峰啊、富春江等自然景观。目前传世的有《富春山居图》、《九峰雪霁图》、《丹崖玉树图》、《天池石壁图》、《溪山雨意图》、《剡溪访戴图》、《富春大岭图》等。老黄的山水画很多创作于70多岁以后,最为著名的《富春山居图》在富春江边创作的。画长636.9厘米,宽33厘米,是一长卷。这一长卷他用了六七年的时间才完成,他为了创作这副长卷几乎跑遍了春江两岸三地,哈哈……可谓这一艺术珍品来之不易啊。

    黄老先生出名时都已经80了,黄公望把毕生积蓄都投入到绘画创作当中了。买好纸好墨好家伙,也是80了才完成这幅自己最得意的画作《富春山居图》,差不多10年的时间。画中描绘了江南的富春江两岸初秋的秀丽景色,峰峦叠翠,松石挺秀,云山烟树,沙汀村舍,布局疏密有致,变幻无穷,以清润的笔墨、简远的意境,把浩渺连绵的江南山水表现得淋漓尽致,达到了“山川浑厚,草木华滋”的高潮境界。

    《富春山居图》,高一尺余,长约二丈。1350年黄公望将此图题款送给无用上人,就是无用师老和尚。《富春山居图》便有了第一位藏主,从此开始了它在人世间600多年的坎坷历程。此画作成之初,无用上人就“顾虑有巧取豪夺者”。不幸被他言中,明成化年间沈周藏此图时便遭遇“巧取”者。沈周请人在此图上题字,却被这人儿子藏匿而失。后来此图又出现在市上高价出售,敦厚的沈周既难于计较又无力购买,只得背临一卷以慰情思。之后又经樊舜、谈志伊、董其昌、吴正志之手。清顺治年间,也可以说是明末啊,因为这俩时间相叠加,北边是满清,中原是明末。吴氏子弟,宜兴收藏家吴洪裕得之后更是珍爱之极。恽南田《瓯香馆画跋》中记:吴洪裕于“国变时”置其家藏于不顾,惟独随身带了《富春山居图》和《智永法师千字文真迹》逃难。

    人终究会老的,老吴头儿也老了,要死了,病的四肢无力气若游丝,临死前他死死盯着枕头边的宝匣,家人明白了,老爷临死前还念念不忘那幅心爱的山水画。有人取出画,展开在他面前,吴洪裕的眼角滚落出两行浑浊的泪,半晌,才吃力地吐出一个字:烧。说完,慢慢闭上了眼睛。在场的人都惊呆了,老爷这是要焚画殉葬呀!要被烧掉的画就是国宝文物《富春山居图》。因为太珍爱此卷了,所以嘱家人准备把它付之一炬“焚以为殉”用来殉葬。吴老头也真是的,你说你烧他干吗?可能他自己觉得,烧了,就跟他去了阴间吧,自己还可以继续爱惜他的这件宝贝。也许,他觉得,这玩意留着是祸害,是灾祸,闹不好全家人都得跟着这画死。其实是有其可能的,没有远虑必有近忧嘛,吴老爷子肯定是深谋远虑了。要不他也不会那么难过。

    临死前已经把《千字文真迹》给干掉了,自己亲眼看见的,烧完了把灰收好,到时候装棺材里,那就是得了,这才是彻底得了呢。准备翌日再焚《富春山居图》,就当送盘缠了。其实这画不是老吴头自己搞到的,是传到他这辈而已,按说他没权利把这画给烧了的,必定是大户人家,都有股份的应该。到老吴头这一代,已经在他们吴家传了三代了。

    就这样,在吴府里传了三代的这幅《富春山居图》,被投入大火里,呼啦一下就着了。说时迟那时快啊,正在千钧一发燃眉之际,老吴头的侄子小吴同志火速窜入火场,抓住画轴用力一甩,把这幅画给抢救出来了。抢救这画的人是老吴头吴洪裕的侄子吴静庵,这个人字子文。为了掩人耳目,小吴同志又往火里投了另外一幅别的画掩人耳目,采用偷梁换柱的方式把吴老爷子的这副名画《富春山居图》给抢救出来了。

    画虽然被抢救下来了,但是却在中间烧出几个连环洞,断为一大一小两段,此画起首一段已烧去,所幸存者,也是火痕斑斑了。从此,稀世国宝《富春山居图》一分为二。前段画幅虽小,但比较完整,被后人命名为“剩山图”;后段画幅较长,但损坏严重,修补较多,被后人称为“无用师”卷。因为当年无用和尚曾与黄公望同游富春江,此画曾一度被他所拥有。所以后人把后半段儿叫做无用师卷。
    话说1652年,吴家子弟吴寄谷得到此画,将此损卷烧焦部分细心揭下,重新接拼后居然正好有一山一水一丘一壑之景,几乎看不出是经剪裁后拼接而成的,真乃天神相佑。于是,人们就把这一部分称做《剩山图》。而保留了原画主体内容的另外一段,在装裱时为掩盖火烧痕迹,特意将原本位于画尾的董其昌题跋切割下来放在画首,这便是后来乾隆帝得到的《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值此,原《富春山居图》被分割成《富春山居图·剩山图》和《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长短两部分,身首各异。一个在台湾一个在大陆。

    其时,除了吴洪裕收藏的《富春山居图》外,当时还有另一幅《富春山居图》流传在世。
    说到第二幅《富春山居图》,就不能不提到明代著名书画家沈周,上面说过的丢画的那位。明成化年间,《富春山居图》传到沈周手里。自从得到这件宝贝,沈周就爱不释手,把它挂在墙上,反复欣赏、临摹,看着看着,就看出了点问题:画上没有名人题跋。一时的非分想法让沈周冲昏了头,他根本没有想到,像这样的珍宝藏都要藏在最隐蔽的地方,怎么能大张旗鼓地张扬呢?果不其然,当沈周把画交给一位朋友题跋时,就出了事。那位朋友的儿子,见画画得这么好就产生了歹念,把画偷偷卖掉,还愣说画是被人偷了。所以老沈同志太不注意,把这么好的一玩意儿楞给人弄丢了。也巧了,一次偶然的机会,沈周在画摊上见到了被卖掉的《富春山居图》,兴奋异常,连忙跑回家筹钱买画。当他筹集到钱,返回画摊时,画已经被人买走了。沈周捶胸顿足,放声大哭,可是后悔已经晚矣。千辛万苦弄到手的《富春山居图》,如今只剩下留在头脑中的记忆了。沈周愣是凭借着记忆,背摹了一幅《富春山居图》。
    被沈周丢失的真迹《富春山居图》犹如石沉大海,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没有消息。后来,它又出现了,被明代大书画家董其昌收藏。董其昌晚年又把它卖给了吴洪裕的爷爷吴正志,就是烧画的那位他爷爷。吴洪裕继承了《富春山居图》,这才出现了临终留下焚画殉葬的遗嘱,吴子文火中救画的一幕。由于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太出名了,明清画家都争相临摹,除了沈周的那幅《富春山居图》外,现在有籍可查的临摹本还有十余幅。这些都成为《富春山居图》流传在世的真假画卷。
《富春山居图》较好的临摹本中沈周所临(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其余均流传海外)因属背临,也就是不是比葫芦画瓢那么临摹的,而是凭记忆画的,我想肯定是不会特别象吧,现在在北京故宫。书画大家董其昌认为“其肖似若过半”;邹之麟则是在吴问卿家中对着原图临摹,其形神更能接近原作。此两卷因其时原画尚为完整,故十分宝贵。邹之麟及“虞山画派”王翚的临摹本,现已流传海外。真迹在那里我是不知道,如果谁打听到了我去把他偷来,就到偷菜了。

    重新装裱后的无用师卷虽然不是原画全貌,但画中清润的笔墨、简远的意境得以保留。这幅开创了中国山水画新风格的传世巨作,1652年丹阳张范我转手泰兴季国收藏,后历经高士奇、王鸿绪、安岐诸人之手。辗转经过多人收藏,最终被安岐买到。到了1745年,一幅《富春山居图》被征入宫,乾隆皇帝见到后爱不释手,把它珍藏在身边,不时取出来欣赏,并且在6米长卷的留白处赋诗题词,加盖玉玺。没想到,第二年,也就是1746年,他又得到了另外一幅《富春山居图》。两幅《富春山居图》,一幅是真,一幅是假,可是两幅画实在是太像了,真假难分。乾隆那个没文化的老冒也蒙登了,也不知道哪个是真哪个是假。
    其实,此前乾隆老皇帝弘历已经得到了那一卷《富春山居图》,也就是那幅最著名的假《富春山居》,后世称之为子明卷。子明卷是明末文人临摹的《富春山居》无用师卷,后人为牟利,将原作者题款去掉,伪造了黄公望题款,并且还伪造了邹之麟等人的题跋,这一切都把乾隆帝蒙骗了。事实上子明卷仿制的漏洞并不难发现。元代书画上作者题款都是在绘画内容之后,而子明卷却将作者题款放在了画面上方的空白处,这明显不符合元代书画的特点。但乾隆帝的书画鉴赏水平,显然并不足以看出这些漏洞。这卷后人仿造的《富春山居》子明卷不但被他视为珍宝时时带在身边,对此画大加叹赏,屡屡题赞,甚为喜欢。而且真迹无用师卷的出现,也没让他推翻自己的错误判断。

 

第二年,乾隆十一年的冬天,《富春山居·无用师》卷来到了乾隆皇帝弘历面前。他一边坚定地宣布无用师卷是赝品,一边又以不菲的价格将这幅所谓的赝品买下。理由是,这幅画虽不是真迹,但画得还不错。为此他还特意请大臣来,在两卷《富春山居图》上题跋留念。来观画的大臣无一例外地歌颂了皇帝热爱艺术、不拘泥真伪的广阔胸怀,可谁也不敢点破:这幅画它本来就是真迹。在梁诗正、沈德潜等大臣的附和下认定后者是赝品,编入《石渠宝笈》次等并命梁诗正书贬语于此本上。直到1816年胡敬等奉嘉庆帝编纂《石渠宝笈》三编,《富春山居图》始得正名被编入,洗去尘冤。也有一说是:真画进了宫,乾隆觉得特别没面子,他在真画上题字示伪,故意颠倒是非。其实这也是有可能的,因为他也知道,这么好的宝贝,即便在皇宫,也有丢的可能。乾隆,那是何等聪明啊。所以我不完全认为乾隆打眼了。
    不管乾隆帝的鉴定结论何等荒谬,安岐所藏的《富春山居》真迹确实从此进入宫廷。就在这座乾清宫里,它被静静地存放了近200年。 20世纪30年代(1933年),故宫重要文物南迁,万余箱的珍贵文物分5批先运抵上海,后又运至南京。文物停放上海期间,徐邦达在库房里看到了这两幅真假《富春山居图》,经过仔细考证,他发现乾隆御笔题说是假的那张,实际是真的,而乾隆题了很多字说是真的那张却是假的,推翻了先人的定论,还它一个真实的面目。直到随其他文物一起南迁。而今,这真伪两卷《富春山居图》都存放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共同见证着中国书画收藏史上的一段笑谈。

    而重新装裱后的《剩山图》,在康熙八年(1669年)让与王廷宾,后来就辗转于诸收藏家之手,长期湮没无闻。至抗日战争时期,为近代画家吴湖帆所得。画家吴湖帆曾用古铜器商彝与人换得《剩山图》残卷,十分珍惜,从此自称其居为R20;大痴富春山图一角人家”。当时在浙博供职的沙孟海得此消息,心情颇不平静。他想,这件国宝在民间辗转流传,因受条件限制,保存不易,只有国家收藏,才是万全之策。于是数次去上海与吴湖帆商洽。晓以大义。吴得此名画,本无意转让。但沙先生并不灰心,仍不断往来沪杭之间,又请出钱镜塘、谢椎柳等名家从中周旋斡旋最后凯旋。吴湖帆被沙老的至诚之心感动,终于同意割爱。1956年,画的前段来到浙江博物馆。成为浙江博物馆“镇馆之宝”。  

    这幅画之曲折,世人皆没想到啊,那真是:

有一池荷叶,数亩稻花,却未成大隐
放几缕春风,三更秋月,是原本无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