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各种规章中对学生的基本要求。中学阶段,是学生道德观念形成的重要阶段,也是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的大好时机。教育得当与否,至关重要。
可是中学生的诚信状况如何呢?虽然大部分中学生都能够按照诚信的标准要求自己,待人以诚,言行一致,但在少数学生身上仍有一些不诚信行为,让我们有必要反思“诚信”教育。这里举几件笔者亲历之事: 其一,每次考试,尽管学校三令五申严明考纪,但作弊现象依然屡禁不止,一些被发现的学生还百般狡辩。你听—— “为什么作弊?”“我没作弊。” “这纸条是怎么回事?”“纸条不是我的。” “那怎么在你桌上?”“我想对对答案。我没改,不信你看!” “知道在考场上传纸条就算作弊吗?”“不知道。” 其二,每天总有学生不交作业,有的是拿别的作业本充数。教师发现后再三盘问,学生说谎竟对答如流。你再听—— “怎么又不交作业?”“忘在家里了。” “做了吗?”“做了。” “为什么忘带了?”“早上起晚了。” “能叫家长送来吗?”“爸妈都上班了,家里没人。” 这些是很多教师会遇到的“琐屑事情”,也许有人根本不在意,也很少会将它和“诚信”联系起来。其实,从这些小事中恰恰反映出“诚信”教育的问题。 学生是成长中的人,一举一动无不打上社会、家庭和学校教育的烙印。导致学生有不诚信的行为,表层的原因大抵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同龄人之间的相互仿效。学生中的一些不诚信行为往往具有很强的传染性,会影响一引起自制力差、不能明辩是非的同学。第二,少数教师成为学生不诚信的“楷模”。比如,不让学生玩电脑游戏,自己却在办公室里玩得热火朝天;要求学生向教师问好,自己却态度冷漠;要求学生遵守公共秩序,自己却在教室里抽烟……第三,学校的某些行为实际上是在提倡不诚信。如一些学校的形象工程,反复演练的公开课,带有强制性的公益活动,等等。第四,家长一些不正确的教育行为,社会上一些不规范、不道德的行为,会使学生受到耳濡目染的不良影响。如个别家长对孩子承诺的事不兑现;一些家长为让自己孩子当上班干部,不惜请客送礼;一些人对盗版软件的热中和对打击盗版的漠视。此外,网络也对“诚信”教育提出了严峻挑战,这一新的交往模式所带来的是多种角色表演、各种信息良莠不齐真假难辨、各种欺骗手段层出不穷等负面效应,也使学生对社会产生片面认识。 这些表层因素,从整体上构成了一个不需要诚信,甚至觉得讲诚信有害无益的环境,左右着人们的行为选择和道德养成。 而学生的不诚信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首先就是分数高于一切的“应该教育”模式。无论家庭、社会、学校,都把学生的成绩看得重于泰山,从而使学生压力重重、心理失衡,被迫采取一些不诚信的行为。其次是学校德育存在着一定的表面化和单向化。表面化是指思想品德教育仅限于认知,没有内化为学生的道德要求,更没有落实到学生的行动中去。单向化是指道德教育往往只针对学生,不针对社会其他群体,甚至教师。某些教师忽视了对自身的道德教育,单纯用命令、惩罚来教育学生,而不是用人格去感染,用心灵去交流,最后导致诚信与功利在现实社会中脱节。诚信是建构社会秩序的基础,是追求功利必须遵循的游戏规则。处于变化中的现实社会,诚信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并充分发挥作用。在这种情况下,诚信只是一种独善其身的美德,难以成为社会的普遍追求。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认识,让学生成为讲诚信的人,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绝不是开展一个活动、制定一个措施就行之有效的。但是,作为教育工作者,在反思这个问题的同时,首先要做的是变革我们的德育观念、德育方法,审视我们自身的人格力量,以诚信的态度和方式引领学生成长。 |
|
来自: Mole Manor > 《教育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