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瓷器知多少

 华夏董氏大全 2011-01-03

中国瓷器知多少

中华古玩网 http://www. 来源:转载

       瓷器是从陶器发展过来的。它们的区别一是做工的粗劣或精细,瓷器的每一道工序都有很严格的要求,譬如火候,材质的坚硬程度、纯度;再另一个很重要的区别就是瓷器一定要使用釉药。

  釉,是一种矽酸盐,经火烧后,就成了光亮面。加入氧化铁,就能烧出不同程度的黄色,经过还原火,就成了不同程度的青色,这样就制出了“青瓷”。

  陶器最早在新石器时代被发现,这时的陶器以黑红两色调为主,以黄褐色为底色,再画上黑色图案,这就是“彩陶”。在一些地区也流行“黑陶”。到了殷代,还有“白陶”。

  半陶质器估约出现在汉代,上面已经施有釉药,釉色是青黄的,这就是青瓷。青瓷瓷不单指青色,包括黄、绿、青色。因为古人对这三种颜色分辨不清,一概统称“青色”,这种错误的叫法一直延用至今。补充一句,自认为青是指紫色。

  到了唐代,瓷器有了比较成熟的模型,南方有著名的绍兴“越窑”,胎质坚硬而且较薄,轻巧,釉色光泽而纯粹。“越窑”还有一种用来进贡的“秘色瓷器”,则更加精致,釉色翠碧光润。

  宋朝的龙泉县出产的“龙泉窑”瓷器工艺与“越窑”不相上下,以粉色和翠绿色为最佳。

  从战国到元代,主要的瓷器是“青瓷”,明清始色釉和花纹绘制广泛流行,瓷的颜色复杂起来,这一时期一般叫“彩瓷时代”。“青瓷”和“彩瓷”是中国瓷器史上的两大阶段。

  彩瓷起源唐之前,但到良代开始普遍出现。那时极为流行黄、褐、绿(或蓝)三色釉的陶瓷器,即“唐三彩”,“白瓷”也是彩瓷的一种,因为白色也是一种颜色,不过它是素色,和“黑瓷”都属于特殊的一类被单独划开来。

  瓷质的厚薄或好坏,取决于胎土(泥土)的优劣而在制瓷的过程中有一道叫淘练的步骤。把泥浆用细箩、娟袋过滤,再用布裹紧稠泥浆,吸干水分,反复之后,练成泥土,这胎土用来作瓷器,质地纯净,光滑,不易裂。

  清乾隆年间釉色的品类已让人燎目,有如:白粉青、大绿、米色、玫瑰紫、海棠红、茄花紫、梅子青、骡肝马肺、天蓝、霁红、雪青、鳝鱼黄、蛇皮绿、油绿、欧红、欧蓝、月白、裴翠、乌金、紫金、浇黄、浇紫、浇绿、填白、描金、青花、水墨、五彩、锥花、抹金、抹银等。乾隆年间瓷艺已发展至极盛,后随着清王朝的逐渐没落,受重视的官窑为民窑代替,工艺的发展趋向缓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