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位中国股民“太难了”。我想说说,未来股市操作,必须注意的重大风险。
第一,“压住资产泡沫,热钱就不进中国了”。这种“因果颠倒”的说法会不会影响政策走向?我们欢迎对楼价实施压制,因为它对银行资产质量影响巨大。但股市哪?这个资产“泡沫”的说法是不是涵盖股市?如果涵盖,中国政府是不是会有意压制“股市泡沫”?
如果会,而且实际确实在压制“股市泡沫”,那股市投资就难了。最要命的是,这样的政策会摧毁中国实体经济,让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失去重要的支柱。所以,政府不该这样做,绝不能出现“银行退、股市也退”局面。
但现在看,风险依然存在。因为现在加息、人民币升值的问题已经不再是美国人压迫我们的结果,而变成了我们的“自觉行为”。很多“大佬级的经济学家”依然认为,人民币升值可以减少中国的外汇储备,进而减少中国用资源兑换美元。尽管我不同意这样的看法,因为加工贸易依然是中国经济的一大支柱,撤掉它容易,但要找到新的就业替代,没那么容易。但是,“大佬”毕竟是“大佬”,相比之下,我人微言轻。
要是现在真得“不断地加息、人民币升值”,市场的流动性会被吸干。不是说,加息和人民币升值可以吸引“热钱”流入,而增加市场流动性吗?此一时也彼一时也。现在不同于一个月以前了,美国的炮舰是不是还会利用“朝韩冲突”在东北亚制造事端?如果我们给出的是肯定的答案,那“热钱”还有多少原意流入中国。
广东社科院专门研究“热钱”的权威人士已经给出结论:从去年11月底开始,净流入中国的“热钱”已经开始松动,小幅的净流出状态已经出现。
试想:一面是不断地加息、人民币升值,另一面是因“战火”风险引发的“热钱”净流出,两者相加,市场流动性会怎样?可以肯定地讲,如果没有“热钱”流入对冲紧缩政策,那紧缩政策会很有效。
当然,我们唯一的指望是“不要因为缓解银行系统的流动性而加息”。其实,提供减少央票发行,甚至回购;或者适当减低“法定存准率”都可以有效缓解银行系统的流动性。银行系统的流动性将随着银监会“按照巴塞尔协议Ⅲ适度提高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要求”而变得更加紧张。
当然,还有另一种情况:“朝韩冲突”归于平静。这种情况的概率有多大?我不敢奢望。如果真得归于平静,“热钱”卷土重来,那央行价格工具就更需慎用。除非豁出去了,我们勇敢地面对国际资本流入为我们提高的机会。
我相信,整个过程中中央一定会采用“折中政策”,“审慎加息、升值有度、增发基金、扩充股市、维护市场流动性”。我希望,中央能够准确拿捏分寸。不过就算如此,股市也会显得很“折腾”――上涨很吃力,下跌快但不深。因为,我们不掌握关键性数据,至少滞后许多,所以我们无从判断流动性的真实状况。
第二,一直以来,人们普遍认为2011年银行信贷会有所减少,今天对“一行三会年度会议的猜测”不是还在猜测银行信贷会减少吗?这也是我十分担心的事情。因为,我看到大宗商品价格在暴涨。
这两件事有什么联系吗?不仅有,而且密切相关。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一定会使中国面对输入型通胀,面对原材料价格的大幅上涨。试想: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价格上涨,是不是加大企业对贷款的需求?当然。但这时候银行如果没有足够的增量贷款,那实体经济会怎样?经济会不会面临失速的风险?
股市的表现可能复杂些。因为商品价格上涨会推高股市,但一旦“预期”实体经济成本大幅上涨,利润变薄,那它也会大幅跌落。
最可恶的是“三种理论”:其一,用人民币超发混淆视听,使政府分不清物价上涨是“人民币超发所致”还是“美元超发所致”,诱惑政府紧缩;其二,刻意渲染“负利率”的危害,发动群众绑架货币政策,逼迫政府紧缩;其三,人民币升值可以减轻输入型通胀,荒谬地试图用人民币5%的升值去平衡大宗商品价格50%、甚至干脆就没人知道应该有多少的涨幅。
幸好,我看到“信贷管理制度的改革”。这会不会预示着管理者将依据“价格变化灵活调整信贷供给”?这是我的期盼,但不一定变成事实。不过,股市也会显得很折腾――免不了暴涨暴跌的可能。因为,投资者看到信贷数据是滞后的,而且会经常听说哪家银行又被“临时差别准备金”给处罚了。
我的愿望是:无论什么政策,都必须考虑中国经济以实体为本的事实,都必须充分照顾到实体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但可惜,中国政策制定过程中,金融方向的话语权太大,而经常把实体经济作为整治的对象,无视它们的愿望,这恐怕是个巨大的问题。美国这样做了,结果是经济去实体化,中国也要这样做吗?对不起,人民币有没有美元的地位?决定了中国有没有这样的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