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学数学课堂中有效的师生互动方法的研究

 昵称5426438 2011-01-08

小学数学课堂中有效的师生互动方法的研究 阶 段 性 报 告(转载)

分享
标签: 教学  论文  分类: 教学 论文 2009-04-08 10:53
  小学数学课堂中有效的师生互动方法的研究  阶 段 性 报 告(转载)

一、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的背景、现状分析

新课程指出,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舞台。数学课堂也自然成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以数学知识为介质进行的一种沟通与交流。

我们发现新课改让课堂充满了激情和活力,让课堂教学更精彩。但欣喜之余,对新课程背景下某些课堂教学进行反思,表面看,课堂有师生互动,但在课堂“师生互动”的运作上带有更多的装饰、摆设、形式的特征,无法忠实于师生互动的实质,不追求师生互动的真实有效,这是一种形式互动。分析当前现状,我认为主要存在以下几种问题:

1.师道尊严仍占主导地位

很多教师认为自己是教学过程的绝对支配者,学生是被看管的羔羊,强调的是师道尊严,要求学生服从、顺从。所以学生对教师常常有一种防备心理,甚至有一种恐惧感,课堂教学就成为了教师单向输出信息的过程。常常采取教师一呼,学生百应的互动方式。如教师先说出上半句,让学生来接下半句;或者教师习惯性地以“对不对?”“好不好?”“是不是?”等方式发问,学生无需任何思考,甚至可以不去理会教师究竟问的什么问题,就可以机械地用“对”“好”“是”等来对付。学生被动参与的,师生关系疏远甚至对立,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果差,这种互动常常是被动的、刻板的,学生的反应是消极的甚至抗拒的。

2. 教师怕难以驾御课堂

在教学活动方面教师过多研究自己怎样“教”,而不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善于提出问题和善于分析问题是一个人思维独立的表现,而独立性是主动性、创造性的基础,课堂上学生提问是极为可贵的,教师应更多地为学生提供思考和提问的时间和空间。但大多数教师采用教师一呼,学生百应的形式互动方式,不敢让学生提问题。他们担心学生的提问搅乱了自己的教学方案和教学流程;担心自己无法解答学生的“怪”问题而下不了台,出现“一动就乱”、“不动就死”的状况。其实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哪怕是打乱了教学计划,教师回答不出来也无妨,可以放到问题银行里面去。

3、垄断化的师生互动

“垄断化的师生互动是指课堂教学中仅被少数人所独享的师生互动。”我们知道,学生与学生之间在知识储备、个性特征、心理素质、家庭状况等诸方面都存在着差异,也正是这些差异的存在,使得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产生了垄断性。

师生互动的垄断性主要体现在互动的机会上教师因为有确保课堂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等主观愿望所以往往会根据不同学生而给予不同的交流机会。一般来说,教师愿意同学习成绩好的、口语表达能力强自信心强、胆子比较大的学生进行交往。因此,一节课中有的学生被提问十多次,有的学生却备受冷落,无人问津,从而使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表现出明显的垄断性。

4.放任型课堂

把“将课堂还给学生”理解为教师“放任”学生,整堂课由“满堂灌”变成了“满堂跑”,学生在开放的课堂中迸发出了很多思想的火花,而教师由于缺乏对课堂教学活动发展进程的预料,又不能给予及时、灵活的回应,致使课堂中生成的资源白白流失,或者以不恰当的对应扼杀了学生学习发展的苗头等等。这种课堂,无序而放任,大大削弱了互动的实效性。

(二)研究的目的、意义

“师生互动”这一课堂教学理念并不是新生事物,而是自古就有的。当今许多专家也指出:数学课堂中的师生交往,可以说是交往中最重要之一。要使“师生互动”这一理念真正内化到课堂教学方式中,我们必须明白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还要教给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就不能是单纯的给与者,而应该是获取方法的引导者。本课题主要探索“师生互动”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研究数学课堂有效的“师生互动”对学生学习积极性、思维能力及学习效果的影响,建立一种师生平等、相互交流的和谐课堂气氛,使课堂成为师生的共同舞台。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提出本课题的研究。

二、课题的界定

所谓数学课堂师生有效的互动,就是指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实际行为所引发的体现师生互动的实质精神、获得有利于教学目标达成的教学效果,即必须通过师生互动带来真实的教学效果。有效的师生互动在内涵上包含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从教学目标来说,师生互动的目的在于促使学生通过互动与合作建构认知结构。从教学过程来说,在师生互动中,学习共同体(包括教师和学生)的思想和智慧得到激发与共享,从而使整个学习共同体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2.开展师生互动,形成一个师生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合作、相互尊重的关系。既满足了学生与他人平等交往的心理需要,又使学生学会尊重自己和尊重别人。这正是一个人成熟和形成健康人格的重要标志。另外,在师生互动中,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和人格魅力,对于学生的个性发展能产生重大影响。

三、研究的目标

数学课堂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创设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教学关系,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使课堂成为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课程变成一种动态的、发展的过程,学习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从而真正建立一种师生平等、相互交流的和谐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使课堂成为师生的共同舞台。

四、研究的内容

    1. 目标性的互动方法,促进师生互动。

根据美国教育学家布鲁纳的教学目标分类观点,我们可以从教学的认知目标、情感目标、操作目标三方面思考互动方法。

(1)认知互动方法。即通过教学主体间的知识交流来实现特定认知目标的教学方法。内容主要包括:

创设问题情境。创设特定的问题情境,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其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为达到这样的效果,问题设计要注意以下几点:问题要“精”,具有典型性;问题要“巧”,能深化主题;问题要“新”,能启发学生以新视角去观察、分析;问题要“活”,答案适度的开放性可引导学生的思维发散。

有效提问。有效的提问是师生互动的基础,在内容上是融合新、旧知识,所以,必须经过认真思考才能获得的。在难度上应恰处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方式上应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在对象上应面向全体,调动绝大多数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且在提问是要因人而异,根据具体学生的特点来提问每种层次的问题。如:对于基础问题提问中下学生,对于思维性强的问题提问中上学生。

  (2)情感互动方法。

爱心互动方法。有了好的心情,更需要好的课堂情感。我觉得教师在课堂中最需要的是充满爱心,不要去批评学生,要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如果有这样的课堂气氛,学生便会很大胆、很活跃,也很自信。教师要从获取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变为首先关注学生的发展。在课堂中,全班每一个学生都应该是教师关注的对象。当老师关注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学生反过来也会关注老师,他会感觉老师每时每刻都在关注我,期待我,我要认真学。这样的学习气氛,更能使师生的互动有效地进行。

激发理智感。教师以新颖、别致的方式呈现问题,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恰设目标,激发自信,可促进学生产生胜任感;引导探索,促其进入欲罢不能的状态,激发起认知活动的强大内驱力。

(3)多元评价互动方法。

言语评价。这是老师们最常用、最直接产生效果的评价方式。在数学课的结尾,如果老师与学生一起进行课堂总结,伴随着教师的肯定、激励,伴随着同学的补充、修正,伴随着教师真诚的体态语:一个欣赏的眼神,一个灿烂的微笑,一个爱抚的动作……我想孩子一定能收获一份自信。

书信评价。在学习了“量的计量”一些内容后,可布置学生写数学日记的课外作业,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用上课堂里学习的那些计量单位,写上一段生活叙事。学生写好后和父母一起阅读,然后再在班级里进行交流,与同学、老师分享。这样的评价对于孩子的学习无疑是有效的。不仅是知识的检查与反馈,同时是一种情感的交流与沟通。不仅有教师与学生间的人际情感交流,还有生生之间的人际情感交流,同时伴随着学生与家长之间的情感。这样的评价,会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情绪状态,有利于学生智力潜能的发挥。

实物评价。“对学生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激励学生获得继续学习的一种动力,而不仅仅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一种简单肯定或者否定。”从这个意义上说,师生互动评价应该是奖惩性和发展性的统一。一次数学课,我采用了实物评价法。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老师觉得大家学习非常认真,决定给大家颁发一张集体优点卡,我们一起合作把它填完,好吗?(图略)

增强个性互动的艺术性。教师还要善于运用互动艺术,提高个性吸引力,充分了解学生,有意识地在年龄、志趣、爱好、个性、人生态度、价值观念、理想与追求等方面与学生表同,可增加教师的相似性吸引力;在经历、阅历、知识、能力、思维方式等方面与学生表异,可增强教师对学生的互补性吸引力。

2. 支持性互动方法,促进生生互动。

学生之间在课堂上交换思想的过程是课堂上学生间的相互讨论、互相切磋的过程。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是组织者,负责教学形式的转换,注意在班集体中为学生个体提供表达观点、展示个性、体验成功的舞台。支持性互动方法可促进学生间的互动。

(1)构建合作学习氛围

合作教学可促使小组成员积极参与,互教互学,保证每个成员都能掌握学习内容,合作学习还能培养学生的自尊心,成就欲,合作、友善的态度,集体荣誉感及交往、协调能力。教师可通过小组学习法、小组竞赛法等多种途径组织学生合作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这一方法努力使学生形成这样的学习状态:首先,为每个学生提供了“想说就说”的机会,在互动中使每一个学生都处于一种轻松的心理状态,不用担心说的对不对,好不好,进入容易激活思维的状态;第二,在互动中,鼓励学生提出多样化的解题方法,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解题方法,相互学习,共同发展;第三,在互动中,学生之间都会获得一种平等交流的机会和权利,有利于健康的心理发展,合作精神、交往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2)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

小学生由于年龄小,自控能力较弱,课堂上经常会出现只顾自己说或不愿听别人说的现象。如果学生没有良好的听课习惯,课堂教学的效率将会受到很大影响。因此,让学生学会倾听,才能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实施真正有效的师生互动。要让学生学会倾听,教师必须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同学生一起不断地建立听课的规则,并引导他们自觉地遵守规则。如要求学生发言时面向听众,不仅要看老师,更要看同学。教育学生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倾听同学发言时要用专注的眼神看着发言者,并报以真诚的微笑。能根据发言者的内容产生相应的身体语言,如点头、微笑、掌声等。尽量不打断别人的发言,耐心地倾听,争取提出相关的看法和观点,能从倾听者转化为发言者。别人讲完后发表自己的意见时,要对前面同学的发言进行简单的小结,比如 “我赞成某某的观点,但我还有补充(不同的看法)”等等。

    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听课习惯决非朝夕之功,还需要教师坚持不懈的训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要为学生做出表率,神情专注地倾听每一位同学的意见,平等地和他们交流对问题的看法。每节课都要有意识地提醒学生注意倾听、认真倾听,并以多种多样的形式进行强化训练,如树立榜样、评比标兵、开展小竞赛、个别谈话等。久而久之,学生就会逐渐养成认真倾听的良好学习习惯,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建立起相互的尊重和信任。有了这样的前提,教学才能真正地实现有效的师生互动。

3.反思再生性的互动方法,促进动态生成。

动态生成是对教学过程中生动可变性的概括,它是对我们过去教学过程中强调的预先设定性、计划性、规定性的修正和发展。一个真实有效的教学过程必然是师生、生生积极互动、动态生成的过程。一堂课的丰富性大多来源于它本身的生成性,在课的进行过程中生成一些即发的、非预期的教学因素。

抓住契机,引发互动 。著名教育家布卢姆说得好:“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一堂课当中,学生经常会迸发出一些奇思妙想,或是提出种种老师所未想像到、未涉及到的问题。教师对于这些师生互动中出现的即兴创造的火花,应该敏锐地捕捉住它,从而超越预先设定的目标,掀起教学的一个个小小的高潮。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及时总结、及时反思,不断生成互动的方法即反思再生性互动方法。我们教师可以寻找一些生成互动的新资源,以此来调节课堂教学,促进教学动态的生成。如及时写课堂教学的反思笔记,寻找互动方法的调整的素材;通过案例分析进行解剖,以利找到高质量互动的方法;学习有关的成功的教学经验,便于借鉴尝试、实践;进行阶段性教学观摩展示,提升积极、有效、高质量的课堂互动的成果。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互动策略的研究实验”阶段性小结

(2006——2007学年第二学期)

马鞍山市九村小学 中年级课题组   唐蓉王丽娜

上学期,我们中年级数学课题组根据总课题组研究方案和学校课题研究计划,积极开展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互动策略的研究实验”课题的立项研究,在全体实验老师的努力下,反复探讨,积极实验,收到阶段性的成果,使我校数学课堂呈现出师生爱互动、愿互动、能互动、巧互动的新局面,形式新颖、生动活泼的教学新格局正在形成。现将课题实验情况小结如下:

 

(一)确定并完善了实验的措施和做法:

①成立实验领导小组,规范课题的实验研究。定期召开会议,制定、调整、完善实验方案,深入课堂展开实验,解决实验中出现的实际问题。

②加深理论学习,提高理论水平。为了提高实验人员的理论水平,科组经常组织他们反复学习有关“互动”课题的研究理论。

③开展“互动”课题实验周,将课题研究落到实处。为了将课题实验与研究落到实处,而不是人们常说的“纸上课题”,我科组依据学校课题研究计划和科组子课题方案,拟定每学期开展一次“互动”课题实验周,在实验周内将近期研究成果通过数学互动课展示、研讨与反思、课题研究论文、课题研究经验交流、学生学法探讨等形式全面展示,既随时小结了研究成果,又为下一步的研究提供了借鉴。具体如:唐蓉老师先后上了《24时计时法》、《三角形的认识》等互动研讨示范课;王丽娜老师也上了《有余数除法》、《位置与方向》、等课例,而每堂课后,都要求上课老师针对自己的课写出反思,科组也必组织全体老师讨论总结,并指定专人作点评学习。通过互动课题实验周的开展,提高了课堂效率和质量,实验教师也积极参与,深受启发。

④设计“学法反思卡”,引导学生自我成长。为使学生学会学习、懂得反思,在“生自互动”中自我发展,我科组根据学校总课题组要求,设计了西山小学学生“学法反思卡”,目前学法反思卡已基本确定,拟定下学期在实验班全面推行使用。

(二)实验效果

一年多来的课题研究证明,我科组进行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互动策略的研究实验”是成功的,效果是明显的。

①打破旧的教学观念,树立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研)为学服务的思想,彻底改变“一支粉笔,一张嘴”,“满堂灌”“填鸭式”的课堂教学结构,课堂呈现师生积极互动、生生有效互动等多方位互动格局。

②不少实验老师所撰写的教学论文荣获县、市、省乃至国家级奖励。

③课堂互动性有明显提高,学生数学创新思维显著增强,真正体现“以研促教”。课题研究全面铺开后,实验班学生不管从学习成绩还是从创新能力等多方面较以前都有了明显的提高:解题能力更强了,发言更积极了,质疑更有深度了……学生在全镇小学数学优质课评比和与香港、广州等地老师交流时课堂上的优异表现,更得到兄弟校上课老师、专家评委和听课老师们的大加赞赏:“西山的学生就是不一样,没法比啊……”,我想这些都是课题带给我们的可喜转变吧。

 

(三)实验体会与反思

①要搞好数学课堂互动策略研究,首先要找准课题切入口,不宜太大,切忌过空,从小处入手,从实处真干,制定可操作性强的研究方案,并按方案严格执行实验,这样才能真正做出成绩、做出成效。以后我科组在此方面应特别关注。

②课堂是实验研究的主渠道、主阵地,高效的数学互动课堂应体现“四性”:即“互动性”,“针对性”,“趣味性”和“思想性”。内容要按各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年龄特征和《教学大纲》的要求而定。如低年级:重在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听、说能力的训练;高年级:重在综合训练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而我们有的实验教师在研究中走入误区,将实验看作一次“表面任务”,偏离了我们最初实验的宗旨,下一步我们应让实验老师转变观念,谨记做课题是为了更好地去教学,而不是为了做课题而去教学。

③课题的研究是一项长期性工程,平时应注意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各阶段应注意阶段性小结的全面性,这样才能积累更多第一手原始资料,便于结题成果体现。

④做研究型、科研型的教师也应纳入课题,因为只有教师得到了很好的自我发展,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自我发展,下一步我们将重点关注此项。

⑤课题研究是教学中最高的科研层次,专家的必要和及时指导尤为重要,而一直以来我们与冯教授等课题组专家的联系仅停留在学校领导及部分科组长的偶尔联系,其实,一线实验教师应该有更多实际问题需要向专家求助,下一步我们将加强与专家交流的面与度,多创造条件让一线老师与专家进行更过交流,交流方式不一定非得请进来、走出去,也可以是电话、电子邮件、直接向领导反馈,领导再间接传达等多种方式。

 

(四)下学期初步工作设想

(1)在课题实施阶段应达到的预期目标。

1、初步形成:“‘互动型’小学数学教育模式”,总结出一套有效的互动教学策略,用以指导今后教学。

2、建立数学课堂互动性评价体系,为教学互动提供评判依据。

 

3、数学学科课堂教学互动发展模式论文若干。

 

4、数学学科课堂教学互动发展模式典型案例若干。

 

5、数学学科课堂教学互动发展模式经典课例若干。

 

(2)具体实验安排

 

①科组内制定、讨论、并通过科组课题第二阶段——实施阶段的实验方案。各年级备课组制定、讨论、并通过备课组子课题实验方案。(留底存档,为阶段性成果展示与评选作准备)

 

②利用数学科组活动时间,组织教师学习课堂教学互动方面资料、夯实实验老师理论基础,为第二阶段实验的正式实施作好准备。

 

③九月份讨论并正式通过“学法反思卡”样式及实验方式诸多细节,全面展开学法反思卡的使用。(留底存档,为阶段性成果展示与评选作准备)

 

④拟在十月份开展一次“数学互动课堂展示活动”,推出2至3节“互动”研究精品课,照例做好活动记录,收集好教学反思等资料。(留底存档,为阶段性成果展示与评选作准备)

 

⑤本学期重点关注教师自我发展,通过师徒结对、教法研讨、教法反思、座谈访问、问卷调查等方式,关注教师个人的自我诊断、自我成长规划、自我反思提升,让教师了解自己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优势与不足,对自己有更全面的了解,为教师建立自我发展历程档案,其中包括帮助教师制定自我发展目标、具体计划等,全面、有效地促进老师的自我成长。(留底存档,为阶段性成果展示与评选作准备)

 

⑥十一月份开始布置、收集或整理教师“两课两反思”优秀课例报告,优秀教育随笔,优秀科研论文等资料,十二月份时,视具体数量和质量装订成册,上送参与总课题组2008年1月的优秀教育随笔、优秀个人和教研组、年级组等的评选。

 

 

 

享飞 发表于 2006-11-27 13:11:00

 

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有效性

    

万培珍 (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教研室)

    有效的师生互动,应该包括行为互动、情感互动、认知互动。行为互动是基本的互动形态,指师生在课堂中的行为表现,双方是否积极或者参与学习活动的程度。情感互动是指师生在课堂中的情感投

入,双方学习中是否伴随着积极的情感。认知互动是指师生在课堂中所采用的策略,双方思维的活跃程度是通过一些策略来体现的,认知互动能够使学生获取和整合新知识。在一个有效的师生互动过程中,行为、情感、认知的互动是密不可分的。单纯的认知互动并不能促进学生高层次思维的发展,只有以积极的情感互动和高层次的认知互动为核心的学习方式,才能促进学生包括高层次思维在内的全面素质的提高。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又该如何实施有效的师生互动,使师生互动能够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呢?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思考。

    一、定准师生互动的“起点”

    l.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兴趣点”。

    兴趣是小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心理倾向,是推动他们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兴趣点”,让它成为师生展开有效互动所必须的动力。如在教学“三角形的认识”这节课中,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互动的学习过程。老师说:“我们已经认识了三角形,并且知道三角形根据角的不同可以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现在你能猜出老师手中拿的是什么三角形吗?”这时,教师呈现一个三角形,这个三角形的大部分被挡住,只露出一个角。有的学生说:“我猜是锐角三角形,因为我看到了一个锐角,我猜另两个也许是锐角。”有的学生说:“我猜是钝角三角形,我看到的虽然是锐角,另外两个可能一个是锐角,三个是钝角。”……学生争执不休,各有各的道理。学生对这个环节兴趣颇浓,参与的积极性相当高。因为“猜一猜”这样的活动,它不仅有助于活跃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在“猜”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要说出是什么三角形,还要说明理由。这一过程无疑是加深了对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特征的认识。可以说,这样的师生互动才是真正有效的。

    2.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探究点”。

    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对“一知半解”的事物更容易产生探究的欲望。教师也往往能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让他们在“新旧知识的结合点”上产生新的问题,并把此作为探究点,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导学生探究思考。这种时机的把握是充分体现师生互动有效性的关系。如“9加几的加法”

的教学,作为计算结果的得出,其实并不难,很多学生都会计算,但对算理的理解则会有一定的困难。学生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显然,引导学生探究理解“9加几的算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这一节课的重点。教学中,我们设计了如下的互动过程:师生共同列出算式:9+5。教师问:

“那么结果是多少呢?”很多学生说是14。教师继续追问:“那么9+5为什么等于147你是怎样想的?你能告诉不知道的同学吗?”……学生开始寻求证明自己答案的途径和方法。此时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互动,展示不同的思考方法,可以是口头表达,也可以是小棒操作。小棒操作的过程正是学生比较直观地理解算理的重要过程,完全可以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自然引出。这里,教师正是利用了学生对知识的“一知半解”,设置挑战性的问题,与学生进行有效地互动,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3.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思维点”。

    作为一节数学课,数学思维的体现始终是核心。然而,由于学生间的个体客观存在着差异或者教学内容的难易,会使有些知识中的思维过程比较难以把握。此时,教师有意识地参与学生的讨论,增强师生互动的成份,帮助学生学会数学地思考问题,把握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思维点”,便显得尤为重要。如在“面积与面积单位”一课教学中,教师在引出“面积单位”时,设计了这样一个师生互动的环节。

 

    学生通过活动探究后,已经对以上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有了统一意见:如果用方格纸量的话,长方形的面积是24个小方格,正方形的面积是25个小方格。长方形的面积小于正方形的面积。教师神秘地说:“因为正方形中的小方格比长方形多一个,所以正方形的面积大。那么你能猜到下面遮住的图形的面积谁大谁小?”媒体呈现三个有圆形纸片遮住的图形,下面分别标有16格、4格、6格。大多数学生一开始认为第一个图形面积最大,因为它有16格。突然有学生说不一定,渐渐地有不同意见的学生多了起来。教师顺势引导:“你们为什么会有不同意见?”学生自信地说:“三个图形中的方格大小可能不一样。”于是教师展示三个图形,证明学生们的理解相当有道理:确实在没有知道方格大小是否一样时,只知道方格数也是没有办法判断图形面积大小的,比较自然地引出:测量图形的面积需要有统一的单位。

    师生互动并不是盲目的。我们应该结合所教学知识的特点及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需要来组织师生互动,从而有效地体现师生互动的价值。

    二、把握师生互动的“路径”

    l.以“经历”为特征的师生互动过程。现代教学观认为,学习不仅仅是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学习是一个以知识学习过程为载体的,经历体验知识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从而提高自己适应能力的一种活动。《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过程与方法同样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因此,有效的师生互动应该有“经历”知识发生发展过程的特点。以“经历”为特征的师生互动过程更多的是以外显的行为来体现的。

    如在“分米、厘米、毫米的认识”这一节内容的教学中,教师设计的师生互动环节,有效地引导学生经历了对长度单位间进率的认识。教师让学生把搜集到的物品放到桌上,有粉笔、校牌、磁带盒等。教师让学生量一量自己感兴趣的物品的长度。学生开始自主操作,完成后教师反馈:“你量的物品长是多少?”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有的说:“我量的是粉笔的长度,7厘米多2毫米。”“我量的是磁带盒的长度是ll厘米。”教师微笑着问:“你是怎样量的?”那个孩子回答道:“我把粉笔的一头对准O这点,再看另一头对在哪里就可以了。”教师继续问:“你又是怎样看的?”学生说:“一个大格代表1厘米,一个小格是1毫米。这儿有7个大格,2个小格。”其他的学生鼓掌表示同意。接着是第二位同学展示,他量的是磁带盒的长度。教师也引导他说明量的过程。老师继续引导:“看来大家对这两位新朋友已经认识了,那你能不能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呢?”学生交流讨论后反馈:有的说:“都是长度单位。”有的说:“一个厘米是有lO个毫米。”“你从哪里看出来的?”教师引导学生继续探究新知。学生借助投影演示介绍:“一大格是l厘米,一小格是l毫米。一大格里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厘米里有10个毫米。”

    本环节中,师生互动的过程在展示学生经验认知水平的同时,已经切入到了对厘米与毫米之间关系的认识,经历了l厘米=lO毫米的感知、认识过程。

    2以“思维”为特征的师生互动过程。

    有效的师生互动,必须有师生思维碰撞的过程。它既可能是师生思维的冲突,也可能是师生思维过程的相互补充。如在上面提到的“面积单位”引出的过程中,教师组织了一次促进学生思维完善的互动过程,有效地促使学生构建起“面积单位”的意义。

    3.以“情感体验”为特征的师生互动过程。

    情感的渗透应该贯穿在所有师生互动的过程中。教师唯有自身情感的投人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的教育热情和学生的学习情绪往往是影响师生互动的重要因素。如在“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中,其中有一个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体验“十‘进制”表示数的优越性。实际教学中,由于数据的局限,学生很难体会到这一点,因为这种优势学生没有经历过,没有感受过,他们当然会有意无意地抵制与自己原有认知经验发生冲突的不同方法。此时,教师不急不躁,组织学生进行“数小棒比赛”,让学生通过比赛体验方法的优劣,完善想法,优化策略,从而达到让学生亲身体验“十进制”表示数的优越性,真正理解“十个一转化成一个十”的意义,从而接纳这种方法,使其得到内化。

    事实上,有效的师生互动是一个在教师关注学生的需要、认可学生的认知成果、肯定学生的学习过程基础上的,适时引导的过程。这样的师生互动有利于数学学习的过程变得生动活泼和富有个性,容易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形成良好的数学素养。

    三、关注师生互动的“参与面”

    1.关注学生的差异。

    在实际的教学中,很多时候我们的师生互动仅仅局限于教师与个别学生的互动。这样的互动有时是需要的,但不应该是我们所提倡的师生互动的主要方式。其实,在有效的师生互动中,也许对话的是教师与个别学生,但关注的应该是全体学生。因此,教师在组织师生互动时,必须关注学生间客观存在的差异,尽量引导不同层面的学生参与互动,让他们展示不同层面的思维水平,从而有利于调动起各个层面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如在“找规律”一课教学中,老师安排了一个“创造规律”的环节:老师和学生玩拍手,跺脚的游戏。接着老师说:“谁也来试看,创造一个规律,教给小朋友。”这时,坐在第一排的一个小男孩跑到了讲台旁,他摸头3次,跺脚3次。老师说:“你能把李东同学表示的规律想办法表示出来吗?”学生操作后展示:有用学具表示的,有学生是画出来的:我们来看一下学生的作品。

   

    有的学生是用数字来表示的:111222    111222   111222

    还有学生是用文字来表示的:头头头脚脚脚  头头头脚脚脚头头头脚脚脚

    这里,教师任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表示,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在这一活动中,教师便是比较好地关注了学生自身的需要,顺应了学生的学习习惯。学生个性的思维得到有效的培养。

    2.引导学生合作。

    师生互动并不是仅仅指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沟通,它也应该包括教师组织下的学生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是引发全体互动的一个有效策略。如在“万以内数的认识”教学中,教师请小朋友数出1000个五角星,大家都能独立完成;接着老师让小朋友数出更大的数,10000可以怎样数?这时,教室的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因为孩子们发现自己手中五角星不够了,而且和同桌合在一起还是不够,怎么办呢?短暂的讨论后,孩子们就想到了和另外小组的合作,1000、2000、3000……10000。“哇!这么多!”教室里充满r惊叹声。在这里,学生不仅探究了数学知识,同时由学习材料引发了对学习方式的探究,而且,老师没有一句要求合作的提示语,但小朋友却通过互动,自然地用到了合作学习的方式,顺利地数出了10000个五角星。这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只要在学生需要时,教师适时地组织起互动,那么这样的学习就一定会产生良好的效果。

    总之,师生互动作为学生数学学习的一种必不可少的方式,要真正体现它的有效性,教师不仅要在理念上重视它,更要在实践中处理好互动中形式与实质的关系,要以平等的师生观来指导与学生的交往过程,通过师生平等对话,构建起轻松和谐的数学课堂“学习共同体”。教师唯有从本质上理解并把握自己的角色,才能更好地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服务。

 

 

浅谈数学教学中师生互动的有效性

  

 

   师生互动作为学生数学学习的一种必不可少的方式,但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依然是教师单向“动”得多,师生群体“动”得少;表面形式“动”得多,思维本质“动”得少;学生单方面“动”得多,师生交互“动”得少……其实,这只是形式上的互动,与教育质量的提高,作用不大。要真正体现它的有效性,教师不仅要在理念上重视它,更要在实践中处理好互动中形式与实质的关系,构建起轻松和谐的数学课堂“学习共同体”。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又该如何实施有效的师生互动,使师生互动能够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呢?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思考: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制约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的因系。那种教师权威式的讲解与“独白式”的教学不可能产生有效的互动,有效的互动需要宽松的外部条件和良好的心理环境作支持。而良好的师生关系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影响课堂气氛,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低下身子和学生一起学习,努力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因此,建立平等的对话机制是有效互动的基础,教师应该怎样正确处理师生人际关系呢?

    1、“教育不能没有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尊重学生是爱的前提。在尊重学生、师生平等的基础上去爱学生,才能正确对待学生的过失,才会宽容学生所犯的错误,也才可以赢得学生的爱戴。要做到真正尊重学生,只有尊重学生并与之平等相处,学生才会有言敢发,有话敢讲;只有真正做到用真情去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才能达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情理相济的目的。为此,教师要改善自我,不自高自大,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心胸豁达,炽热认真,一视同仁。把自己和学生放在平等的位置上,同他们交朋友,尊重、理解他们。

 

2、加强与学生交往,建立密切的师生关系。教师应明确地认识到,师生之间不仅仅是教与学,授与受的关系,而且是人与人,你与我的平等关系。在课堂上,教师不要一味地强调教的权威,而应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课堂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中进行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应主动地加强与学生的交往与学生打成一片,教师关爱学生,学生信任老师,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人际关系。

 

3、赏识学生,认真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发现他们的长处,同时也要不断地反省自身的行为和态度,不要由于自己的不公正而延误了学生的发展,不能仅仅以分数评价一个学生的好坏,而忽视了学生的其它方面,如品格修养、文明习惯、劳动态度等。

 

4、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严于律已。教师不应该刻意地去针对某一个学生,制造冲突矛盾。特别是在师生之间发生某种隔阂,冲突矛盾时,教师要善于控制自已的情绪,主动地,妥善地消除提高自已的素质,完善和发展自已。

 

二、创设有效互动的情景

 

“促成有效互动”即教师要力求创设情境,以利于形成双向或多向互动的交际方式。克莱恩认为“最佳的学习方法是先做后辨认,或者边做边辨认”。创设情境可以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让每个学生参与其间,在特定情境中,将课堂还给学生,将探索的空间还给学生,把自主还给学生,使课堂教学与学生的情感、体验、思维、创新水乳交融。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如在教学二年级下册《统计》中,在教学设计中我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注意从他们已有的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出发,选择有趣的,学生感兴趣的素材,推荐一些简单的问题,鼓励学生自由地选择并组织相应的统计活动。比如,在课程表所列的课程中,你对哪门课程最感兴趣?你觉得哪门课程自己学得最好?在课间活动中,你最喜欢哪个活动项目?你愿意单独玩还是希望和同学一起玩?在小组中统计每位同学的年龄及出生月份。把任务具体落到每一个学生身上,这样责权分明,学生就不会推却、懈怠,加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使之在交际过程中,为完成各自任务积极参与,和谐交流。

 

三、建立有效互动的小组活动

 

小组活动是进行生生互动的重要途径。但在实际教学中,小组活动的实际效果往往不是教师所期望的那样,有时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要想改变这种现状,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交流,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能力,首先要理解什么是交流。交流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会表达自己的思想,即“想说”,二是会倾听别人的诉说,并能听懂从而积极响应,理解与辨析,给予正确评价,即“会听”。交流中能有机会说的同学是少数,大多数同学在大多数时间是以“听”的方式参与交流的。由于学生缺乏合作、交流的基础,因此,有必要提高小组活动的质量。要提高小组活动的质量,我们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1)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小组活动的目的和任务,并且组内要有具体的分工;(2)小组活动前应留有一定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独立思考,只有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学生对所合作的问题才能有较深层次的认识,才能不断地将自己的思维与同伴进行交流,并在交流中进行比较、辨别、扬弃。(3)要让学生思考,在小组内准备发表怎样的想法或观点,用什么方式既能表达清楚又能让别人听明白;思考自己有什么困惑,怎样请教组内同学;(4)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会与不同意见的学生进行对话;(5)学会合作后的反思与调整,能够不断地检验自己学习成果的准确性,做到修正错误,反思想法。要做到这些,关键在于教师的重视。教师应彻底转变观念,放下权威,下大力气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在小组交流时别做闲人,而是认真观察和了解每个小组的活动情况,及时加以指导。在全班交流时,要确保发言人的发言能代表本组成果,形成“想说”、“会听”的良好局面,让学生体验到:表达给大家听是一种享受,得到大家的评价是一种进步,质疑同学的发言是最大的收获。惟有这样日积月累,教师才得以解放,学生才得以发展,一言堂才变成真正意义的群言堂,学生才会有收获,有发展,有提高。

 

总之,有效的师生互动能引导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积极思维,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要真正体现它的有效性,教师不仅要在理念上重视它,更要在实践中处理好互动形式与实质的关系,形成互动的师生关系是走向和谐的课堂教学的需要,更是进一步推进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我们在教学中还要进一步思考与探索,“动”出学生的思维,“动”出学生激情,“动”出学生的创造,让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师生问答互动真正有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