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水》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秋水》在教材中是作为《寻觅文言津梁》这一专题中的自读课文出现的。因而,在设计过程中,执教意图要着眼于引导学生研习课文,从而真正成为体现学生为学习主体的研究性阅读。 但作为古代经典,《庄子》是极富智慧的,因而让学生在短时间里把握文章全部是有着相当的困难的。所以,在设计过程中,执教者应着意引导学生在把握有关文言字词的理解的同时,努力呈现与文本相关的人文与掌故,从而使学生在浓郁的文化与文学氛围中,真正体悟庄子的智慧与文风,并在这过程中,注意积累,夯实语言基础,提高人文素养,加深对文本的感悟。 [点评:设计意图准确体现了新课程的目标要求,同时对教材本身的意图也把握得非常到位] 一、导语 从对“游刃有余”成语的理解导人。 中国阅读史上一桩有名的公案,便是对庄子的误读(板书“误读”这两个字)。那就是关于成语“游刃有余”(板书)的理解。这个成语出自《庄子·养生主》。这个成语讲的是厨师宰牛因为熟悉了牛的骨骼结构,所以掌握了用刀的规律。人们都认为庄子想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是只要掌握了客观规律,便能顺利地解决问题。这句话没错。但这不是庄子想要表达的意思。庄子是个富有智慧的人,他想要告诉人们的是,现实世界是充满了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的,一个人如何在这个充满矛盾的世界上活着呢?最好的方法,便是避开矛盾,绕过它,自己才能活得逍遥、自在。这是庄子的理想。庄子可以说是中国古代一个最大的最完美的自由主义者。 [点评:导入设计新颖别致,对激发学生的兴趣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同时,对“误读”的引入,也非常深刻。由“游刃有余”引入到自由主义者,进而水到渠成地过渡到对庄子的介绍。这种教学程序的设计,非常自然] 二、作者及《庄子》简介 庄子的魅力跨越千年,李怀宁在《忙里偷闲读庄子》一文中这样形容: 他是个特立独行的思想家,是文采斐然的散文家,是幽默大师,是故事大王,是心理医生,是穷光蛋,是常常感到寂寞的隐士,是藐视权贵的奇才,是淡泊名利的高人,是悲天悯人的仁者,是滔滔不绝的辩士,是好抬杠的朋友,是田园诗人,是经常援引神话的无神论者,是喜欢异想天开的理想主义者,是濮水边的渔翁,是田间的歌者。然而,这一切仍然不足以概括他。 在这组排比句中,你比较喜欢庄子是哪一种个性的人? 庄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有人做过这样的比喻: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饭吃,儒家思想是我们安身立命的根本。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多少年来,道家思想中的无为精神,构筑起中国文人的文化后院,多少官场失意的文人,在这个后院里,被老庄的潇洒无为,温情地安抚过。庄子到底是何许人,为何有如此之魔力呢? [点评:引李怀宁的散文,以及这里用的药店的比喻,在介绍作者环节上.正好对应了庄子的潇洒。“后院”一说,“安抚”之论,用语精当,可谓妙绝] 给大家讲几个庄子的故事吧。我想这几个故事可能胜过我所有苍白的解释。 故事一:庄子姓庄,名周,宋国(今河南商丘县)蒙人,战国时哲学家,散文家,与尧子齐名,世称“尧庄”,道家学派创始人,曾任漆园吏,但不久辞去。《史记》上说,“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可庄周并未接受,“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 [以上用POWERPOINT演示文稿呈现] 教师引导学生翻译,然后归纳。明确: 这个故事说明:庄子淡泊名利,向往那种不受任何约束,自由自在的生活。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仁义智慧的人往往喜欢和山水交朋友,而不为仕途所累。在我们今天这样一个竞争激烈,物质欲望充斥,钱权高于一切的社会,庄子这种无为而治的思想实在值得我们学习。关于庄子的这个思想,建议学生课后阅读《逍遥游》。 故事二:有一次,庄子到楚国去,路上见到一个髑髅,他枕着髑髅睡觉,髑髅给他托梦说:“死了,就没有君主在上面,没有臣子在下面,也没有四季变化的事,能从容自在地与天地共久,即使南面而王的快乐,也不能超过这了。” 这个故事说明:庄子不仅向往自由,还十分不满那个等级森严的社会,髑髅之言说明了此点。 故事三:传说庄子的妻子死了,惠施前去吊唁,看到庄子正伸开两腿,像簸箕一样坐着,敲着瓦盆唱歌。 这个故事可能不为常人所理解,但我觉得它表明了庄子通达的生死观,他认为生来死去就如同春夏秋冬变化。 [点评:作者介绍这一教学环节,既注意到师生互动,启发学生思考,又注意到知识积累,以一种灵活生动的教学方法介绍庄子。这对一个刚刚走上讲台的青年教师而言,实为难得] 教师总结,并具体介绍《庄子》一书。 庄子一生贫困;他身居陋巷,常向人借粮,自织草鞋,穿粗布衣和破鞋子,甘愿闲居独处。他继承并发扬了老子思想,和老子同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老庄。庄子认为世间一切事物并无本质区别,无论大小、贵贱、寿夭、生死、善恶、得失、荣辱都是相对的。庄子思想比较复杂,基本上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主张保身、全生、养亲、尽年。庄子的思辩的哲学智慧常常令人神往。代表作《庄子》一书是道家经典之一,现存33篇,其中内7篇,外15篇,杂11篇。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子自著,外篇、杂篇是庄子的门徒所著。《庄子》散文是战国中最重要的散文成果之一。它的文章写得汪洋恣肆,不拘绳墨,变化无端,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和浓郁的诗意。它把深奥玄妙的哲理与生动具体的想像融于一炉;它想像丰富,构思奇特,语言丰富,善于对事物进行极细致、生动的描绘。鲁迅先生曾称赞他的文章说“汪洋辟阉,仪态万方”。 三、课文梳理 庄子是智慧的,《秋水》就注定是富有智慧的,学完《秋水》之后,我们肯定会聪明很多。闻一多先生曾有如此评论:“中国人的文化上永远留着他的文化烙印。他的书成了经典,至于历代文人学者对他的崇拜,更不用提,别的圣哲,我们也崇拜,但哪像对他那样倾倒、醉心、发狂?” 今天我们就要真切地认识一下这位让闻一多先生崇拜到发狂的庄子了。 看看学完这篇文章,你会不会为庄子而发狂呢? [点评:这里再引名人评庄子的话,避免了与开头介绍的内容重复,同时又恰到好处地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 1.教师先诵读课文,引导学生注意生字词。 (师背诵《秋水》,学生勾划出一些生字词) 师生明确下列生字词为本文所要掌握的: 灌泾涘渚旋望洋少难殆 2.明确文章中的两个通假字: ①不辩牛马 辩,通“辨”,辩,辨别。 ②泾流之大 泾,通“径”。 以“泾”提问:“直流的水波”究竟是怎样的“水波”? 明确:我们在学祖国山川颂的时候给大家看了黄河的图片。就是那种直流,浩荡奔涌,一泻千里的洪水。——此问意在引导学生注意品味课文语言。 3.再读课文:学生集体诵读,要求学生注意读音和句子的停顿。 集体读一遍后,教师纠正读音句读。教师指导学生把庄子的神韵读出来,进行第二次集体诵读。 4.学习课文。 结合课前要求,将课文旁边列出的词语进行正确的注解。 教师在这个过程当中,总结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等情况。 在此基础上,自由朗读课文,感受庄子为我们描绘的壮阔的境界。 [点评:课文梳理的四个环节,充分注意到覆盖文章的重要内容,同时又注意到问题设计的梯度] 四、文本研习 提问:这篇文章出现了哪两个人?主要讲了什么样的故事? 出示幻灯片中的问题。(要求用原文回答) 问题1:河伯看到什么景象后“欣然自喜”? 生答,泾流之大,两涣渚崖之间。这其实是河伯看到自己的壮阔之后,飘飘然。 (板书:河百川灌河 不辩牛马) 为什么会不辩牛马,这说明了什么?多远的距离才能使你不能分辨牛和马呀? 明确:这是说明黄河非常的雄伟开阔,(板书这两个词)所以我们的河伯欣然自喜就情有可原了,是不是就认为天下之美尽在己了。我们可不可以想一个成语来形容河伯的心理?(参考:狂妄自大,踌躇满志,洋洋自得,夜郎自大)这里只要学生回答出这样层面的成语都要给予肯定。 问题2:见到大海之后,河伯为什么要望洋兴叹呢?同样请你从原文中找出答案。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 (板书: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对于接纳众流、浩瀚无边的大海来说,黄河与之相较,又实在是太渺小了。当河伯怀着洋洋自得的心情向东而行,到达北海,“东面而视”时,满眼所触及的是无边无际的茫茫海水,这和“不辩牛马”相差何啻天壤。河伯还有自知之明,顿觉自己的见识局于一隅,自愧弗如,认识到自己的简陋与渺小后,又为自己先前的浅薄而甚感惭愧,故而会望洋兴叹。一个喜,一个叹,河伯的心理发生了一百八十度大转弯。此一“叹”字,显示的是河伯自觉渺小之后的羞愧心理。 问题3:面对波澜壮阔的大海,河伯只是感慨自己的可笑吗?要求学生集体把河伯自责的语句读一遍。 给学生两分钟的时间,请将河伯向海神若感慨的一段文字,口头翻译给同桌听。请大家注意“始吾弗信”。联系上文,这里说的“弗信”究竟“弗信”什么?(有少仲尼之闻,轻伯夷之义者)在现在的河伯看来,“少仲尼之闻,轻伯夷之义”可不可以?现在看来是可以的。 [点评:文本研习的环节非常出色,既环环相扣,又一步一步引向到文章的本质。要求学生以原文作答,进一步体现了执教者的文本意识,同时,无形中强化了学生对课文的掌握] 问题4:从下文河伯的“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尝见笑于大方之家”一句可以得出什么启示? 明确:“殆”是危险的意思。 明确:个人渺小,天地难穷。 这里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探究,教师启发学生找出更多更好的答案。譬如,从人和自然的关系来思考, (教师适当启发:上一学期,我们学的专题;像山那样思考,就是为了帮助大家建立人与自然的关系,我们也应该像山那样思考。再譬如,像刘白羽的《长江三峡》,我们有时候被三峡的雄伟壮丽所折服,有时候三峡的险峻又让我们感到心惊肉跳,长江上的人都知道:“泄滩青滩不算滩,崆岭才是鬼门关”) [点评:这里进一步体现新课程精神,同时,将文章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世界的关系充分揭示了出来,点出了文章的功用与价值。这对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现非常重要] 分解难点1:现在,我们看文中的河伯,当他面对浩淼无际的大海时,他感到了什么? 河伯在秋水到来时看到黄河浩浩荡荡,横无际涯,他惊叹欣喜,但他面对大海时他才感到了自己的渺小可笑,从而说明天地难穷,宇宙无穷,以及个人的渺小。 这就是庄子首先要告诉我们的一个道理:个人渺小,天地难穷。(板书) 分解难点2:河伯在感叹自己的渺小时,为什么又要说到孔子和伯夷呢? 河伯在慨叹宇宙的无限并进而联想到学海的无涯。正像庄子所谓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分解难点3:“至于子之门”,这个子是指谁?海神若。河伯和海神若是神的化身,其实他们身上也暗含着人的品质,我们还可以从人与人的关系来考虑,想想这两个人身上,特别是河伯身上有什么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东西? 看到“百川灌河”就“欣然自喜”的河伯是自大的,浅薄的,请同学们记住:任何时候,“自大”的同义语都是“浅薄”。(自大由于无知)。 人都是有弱点的,不能冷静、客观地审视自我,以自我为中心,小有成绩辄沾沾自喜,妄自尊大,这也是人性之大弱点之一。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有“井底之蛙”“夜郎自大”这些成语。但是河伯这个井底之蛙,跳到了井台上,终于看到了天地之大。我们讲解铃仍需系铃人。人的错误的解决,也是得靠自己。特别是心灵上的错误。假如河伯不但夜郎自大,而且固步自封,那就不可能发现自己的错误,也永远不可能改变。那就真的“殆”矣。而此处,河伯已然不殆了。他善于反躬自省,富有自知之明。在这一点上,河伯是明智的,堪称智者。(错而能改,善莫大焉) 河伯已经无憾,并值得我们学习。看来,庄子的智慧之水,洗清了河伯的双眼,荡涤了他心中的尘埃。 这是不是又可以让我们想到一点:人与人之间应该是相互联系的,一个人如果要发现自己,往往是建立在他人的基础之上的。(有比较才有鉴别) 庄子的文章历来是汪洋姿肆跌宕起伏的。它善于通过形而下(具体)的故事阐发形而上(抽象)的玄妙哲理,既给人以艺术的享受,又给人以哲理的启迪,这是《庄子》散文最为人称赏之处。我们这篇文章,虽然是节选的《秋水》篇中的片断,但是,已经可以窥见庄子散文艺术之一斑了。 [点评:分解难点的设计非常巧妙而成功。在这环节中,非常含蓄地进行了人物分析,化有形为无形,富有极高的教学智慧] 五、拓展延伸 延伸环节一:采撷几篇精彩的庄子寓言,进一步体会庄子的文风与思想: 庄子故事1:战国时,齐王是一位斗鸡迷。为了能在斗鸡场上取胜,齐王特地请专家纪渻(sheng)子帮他训鸡。齐王求胜心切,没过几天,便派人来催问,纪治子说:“鸡没训好,它一见对手,就跃跃欲试,沉不住气。”过了几天,齐王又派人来问,纪渻子说:“还不到火候,看样子鸡虽不乱动了,但还不够沉稳。”又过了几天,纪治子终于对来人说:“请你告诉齐王,我花工夫把鸡训好了。”待到斗鸡时,对手的鸡又叫又跳,而纪治子训好的鸡却像只木鸡,一点反应也没有,别的鸡看到它那副呆样竟然都被吓跑了。因此,齐王用这只鸡和别人斗,自然场场获胜。他那高兴的样子就甭提了。“呆若木鸡”这个成语表示十分愚笨,也形容因为害怕或惊奇发呆的样子。 庄子故事2:战国时有个燕国人到邻国都城邯郸去,看到那里的人走路姿势很美,就跟着人家学,结果不但没有学会,连自己原来的走法也忘记了,只好爬着回去。 邯郸学步,比喻生搬硬套,机械地模仿别人,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的优点和本领也丢掉。 [点评:拓展延伸这一教学环节,既使课堂视野开阔,也对学生进一步认识庄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延伸环节二: 用《庄子》里的成语接龙: 呆若木鸡;五十步笑百步;庖丁解牛;游刃有余;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井底之蛙;邯郸学步;害群之马;相濡以沫;君子之交淡若水;老死不相往来;栩栩如生…… [点评:成语接龙,注重积累] 延伸环节三:想像一下,海神若会怎样回答河伯呢? 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 (翻译)我从来没有以此自夸,我自以为形体同于天地,气魄受于阴阳,我在天地之间,好像大山上的一块小石,一株小树,正自感到渺小,又怎么会因此自大呢。请你想想四海在天地之内,不就像一小块石头浸在大湖里吗? 教师总结: 读了海神若的话,我们更形象、也更理性地懂得了应该谦虚谨慎、不断反躬自省的道理。在今后的人生里程中,我希望大家首先要使自己成为一座山,同时要放开眼界,成为一座不断攀升、不断超越的山。只有这样,我们的人生才是充实的,才是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秋水》全文洋溢着智慧。庄子这些思想,让我们受益匪浅。课后,有兴趣的同学不妨找来《秋水》全文,读一读。(教师总结后,师生一齐背诵课文) 六、作业 完成学习评价手册。 [总评:这是一篇文化气息极为浓郁的教学案例。执教者化简为繁的教学艺术,准确而生动地诠释了庄子的本质内涵。 语言组织极富文采,教学内容富有厚重的文化气息,教学资料翔实而丰富,教学过程紧扣文本,重视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与认知。 正是在这基础上,执教者方能做到视野开阔,手法多变,既用巧妙的方法呈现课文内容,又以新课程理念进一步挖掘课文中的人文内涵,使课堂环环相扣而又波澜起伏,风生水起,有极强的观赏价值,同时又具有极强的启发性。 一个刚出道的青年教师,能有如此上乘结构,能在课堂之上如此驾驭教材,委实不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