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 遠在五千多年的三皇五帝之前,中國人就有了姓,遠古時代姓氏並存。傳說炎黃兩大部落合併,共有一百個氏族,合稱為『百姓』。當時是母氏社會,因此以母系為姓,「姓」也由女和生二個字組成。夏、商、周的時候,人們有姓也有氏,「姓」是從居住的村落,或由所屬的部族名稱而來。「氏」是由君主所封的地、所賜的爵位、所任的官職,或者死后按照功績,追加的稱號而來。所以貴族有姓、名、氏;而平民只有姓、名,沒有氏,同「氏」的男女可以通婚,同「姓」的男女卻不可以通婚,中國人很早就發現近親通婚會對後代產生不利的遺傳規律。 古時候,姓和氏在是分開的,到了漢代才合併為姓氏,姓是整個氏族或部落的稱號,姓的起源說法不一,但通常可依據一個人的出身來賜姓的。姓有區別婚姻的作用,同姓有相同的血緣關係,所以禁止通婚。氏是由姓產生的,由於古時子孫繁多,同姓的族人又分散而居於各地,於是每支氏族都有一特殊稱號,氏由此產生,但只有貴族男子可以稱氏,女子只能稱姓,氏的命名方法有七種,分為: 以先人的別號為氏; 以先人的謚號為氏; 以先人的名為氏; 以邑名為氏; 以居處為氏; 以官職為氏; 以職業為氏。 《百家姓》 趙錢孫李 周吳鄭王 馮陳褚衛 蔣沈韓楊 朱秦尤許 何呂施張 孔曹嚴華 金魏陶姜 戚謝鄒喻 柏水竇章 云蘇潘葛 奚范彭郎 魯韋昌馬 苗鳳花方 俞任袁柳 鄧鮑史唐 費廉岑薛 雷賀倪湯 藤殷羅華 郝鄔安常 樂于時付 皮卞齊康 伍余元卜 顧盈平黃 和穆肖尹 姚邵湛汪 祁毛禹狄 米貝明藏 計伏成戴 談宋茅龐 熊紀舒屈 項祝董梁 樊胡凌霍 虞萬支柯 昝管盧英 萬候司馬 上官歐陽 夏候諸葛 聞人東方 赫連皇甫 尉遲公羊 澹台公治 宗政濮陽 淳于單于 太叔申屠 公孫仲孫 轅軒令狐 鐘離宇文 長孫幕容 司徒師空 顓孔端木 巫馬公西 漆雕樂正 壤駟公良 拓趾夾谷 宰父谷梁 楚晉閻法 汝鄢涂欽 段千百里 東郭南郭 呼延歸海 羊舌微生 岳帥緱亢 況后有琴 梁丘左丘 東門西門 商牟佘耳 佰賞南官 墨哈譙笪 年愛陽佟 第五言福 百家姓續 在當代,姓與氏統稱為姓氏,經過數千年的演變後,同姓未必同宗,同宗者若不是同一近支,也可婚姻,姓已失去區別婚姻的作用。 名是一個人出生後由父親為他命名的,而男子二十歲時舉行冠禮時,由祖父為他取字,女子則在十五歲舉行笄禮時取。 周代開始,字是個人的別名或稱號,隨著同姓同氏的人口增多,要區別他們時有困難的,而名加字便能解決這困難。 號是指一種固定的別名又稱別號,號一般可分為五類: 綽號是根據一個人的外貌或性格而起的,含有褒善貶惡或開玩笑等意味。 諡號對於有道德功業的人死後追加的稱號。 尊號和謚號差不多,分別在於可以生前或死後給予的。 年號是皇帝紀年的名號,始源於漢武帝,漢武帝即位一年後,稱為建元元年。 廟號是古代皇帝死後在太廟立堂奉祀時追尊的名號,源於商朝。 華人最早的姓有: 姚與媯姓皆出自有虞氏部落(此時的『氏』指氏族酋長的氏號,比姓大,如燧人氏,神農氏等),舜帝即出自有虞部落。媯,媯水,今山西永濟一帶。 姒,大禹的部落。與己姓部落和風姓部落為盟友。 嬴,其祖先伯益善畜牧,助大禹治水,禹賜姓嬴,夏代東夷首領。後代的秦、趙、徐國皆嬴姓後裔。 姬,周部落。 子,東夷旁系商部落,後代建立宋國,孔子即出於此姓。 羋,楚部落。商末,周部落強大,勢力達於漢水流域,一些苗人助周反商,後來周成王封這些苗人的酋長熊繹為子爵,此時的氏則比姓小,是同姓中的分支,楚子即為羋姓中的熊氏。 姜姓也是中華人最古老的姓之一,炎帝部落。 周代,周公旦滅商遺民之亂,開始分封諸侯,中華人的姓氏漸漸開始清晰,很多姬姓子弟封為諸侯,繼而衍生出今天很多姓氏,今天不少姓氏可以追溯到周文王周武王的子孫後代。如周公子伯益的魯國,武王弟康叔的衛國,成王弟叔虞的晉國,皆姬姓大國,姬姓諸侯衍生出後世很多姓氏。 另外,炎帝之後姜子牙封於齊國,舜帝之後封於陳國,其田氏後代又奪姜齊而建立田齊。商後裔微子封於宋國,大禹後裔封於杞國,就是出了思想家懮天杞人的那個杞國。 周滅商,商的另一後裔箕子逃到朝鮮半島,統治各原始部落,建立箕子朝鮮,漢朝時併入中國。 春秋戰國時代,姓與氏漸漸混淆,姓氏併稱,『百姓』一詞的含意也發生了變化。百姓原指貴族,與萬民相對,此時則成了平民的通稱。 今天的姓氏,有少部分來自古姓,除了前面說過的那些,還有嫪、婁、任(出自妊娠之妊)、伊等。而今天姓氏的大部分則出自古姓的分支--氏。 下面說說幾個比較大的姓。 張,張姓的一個來源是黃帝,黃帝,姬姓,黃帝有一子少皞(昊),少皞一子名揮,官職『弓正』,創造了弓箭,賜姓為張。 另一來源是春秋晉國解張,字張侯。 後世還有不少外族改姓張,如金朝高麗人張浩,原姓高,改張。 王姓來源更多,其一是周靈王之子子晉,居於山東,因其為王子,子孫姓王。 另一來源是魏公子無忌,秦滅魏,其子孫流亡各地,因魏無忌曾大破秦兵,其子孫遂改姓王,田齊和子宋的後裔也有很多改姓王。此後歷代直到元代還不斷有人改姓王。但最早的王姓,如秦大將王翦、王賁、王離等王家將,還是出自周王子子晉的。 李,最早的李姓也是出自少皞,不過與張不同,是出自一支旁系。少皞後裔理徵,在商紂王手下為官,後逃出,以木子(果實)為食,得姓。老子李聃即其後裔。老子曾孫李曇,李曇之後為隴西李氏,出過李信、李廣、李敢、李陵等李家將,還出過開創大唐帝國的李唐皇族。吉爾吉斯人的一個來源據說也是出自李陵。 趙,趙出自嬴姓,周滅商紂王,商部落仍很龐大,元氣未傷,但周公旦平定商遺民武庚之後,商部落就淪為奴隸。商嬴姓大臣飛廉,惡來的後裔,便被從山東故鄉強行遷往西部,其中一支到達山西,後代建立趙國。另一支走得更遠,直達陝甘,後來建立了秦國。飛廉、惡來為秦的祖先。飛廉小兒子季勝即趙的祖先。季勝之後造父,為周王駕車,得到好感,賜以趙城,後代趙叔帶為周大夫,恨周幽王無道,改投晉國,其後趙衰。佐晉文公為春秋五霸之一,後三家分晉,趙國建立。趙武靈王胡服騎射,趙國是戰國後期唯一能和秦國抗衡的頭等軍事強國,即使長平之戰被秦將白起活埋四十萬人,但李牧率領下的趙軍仍是強秦的勁敵。 秦將趙佗,成為南越王,統治越南。其後歸屬漢朝,越南自此一千餘年成為中國領土。 後來趙家子孫又建立了宋帝國。宋代編的《百家姓》遂將趙姓列為第一,『趙錢孫李,周吳鄭王』,而民間說法則是『張王李趙遍地劉』。 劉,最早的兩個來源,一是出自堯帝,堯帝尹祁氏,其後裔封於劉,得姓。劉姓後裔在周時姓杜。周宣王時,殺大夫杜伯,杜伯後裔逃往晉國,官拜士師,遂姓士,後代士會曾歸秦,他在秦國的後裔復姓劉,即祁姓之劉。 其二,周匡王少子封劉邑(河南偃師),其後裔為姬姓之劉。劉邦就很可能出自這支劉姓。 另外,匈奴後裔,婁姓、項姓也有改姓劉的。劉姓建立了李、王、張佔總人口的2.7億。 隨著時代的變遷,不少姓氏已經消失,消失的姓氏除了漢族中的複姓外,最主要的是少數民族的漢譯多字姓。比如滿洲八旗姓圖克坦氏,最初來自北宋時期金國女真人姓徒單氏,到清朝初期,這一族人幾乎都改姓杜姓,成為東北地區杜姓的重要組成部分,至於徒單氏和圖克坦氏則已經沒人使用了。 當代中國人正在使用的漢姓約有3500個左右,全國最大的三個姓氏是李、王、張。 在100個常見姓氏中,集中了全國人口的87%。其中,佔全國人口1%以上的姓氏有19個,分別為李、王、張、劉、陳、楊、趙、黃、周、吳、徐、孫、胡、朱、高、林、何、郭和馬。歷史上,中國大約有一半的人口一直集中在這19個同姓人群中。此外,中國的同姓人群在地區分佈也是不均衡的。在北方地區,以王姓為第一大姓,約佔人口的9.9%,其次為李、張、劉;在南方地區,則以陳姓為第一大姓,大約佔人口的10.6%,其次為李、黃、林、張;在南北過渡型的長江流域地區,第一大姓為李,大約佔人口的7%,其次為王、張、陳、劉。 在我國每一個省區中,都有一些出現頻率比其他省區高得多的姓。如廣東的梁和羅姓,廣西的梁和陸姓,福建的鄭姓,臺灣的蔡姓,安徽的汪姓,江蘇的徐和朱姓,浙江的毛和沈姓,江西的胡和廖姓,湖北的胡姓,湖南的譚姓,四川的何和鄧姓,貴州的吳姓,雲南的楊姓,河南的程姓,甘肅的高姓,寧夏的萬姓,陝西的薛姓,青海的鮑姓,新疆的馬姓,山東的孔姓,山西的董和郭姓,內蒙古的潘姓,東北三省的於姓。 譜、族譜,是一個家族的生命史。它不僅記錄著該家族的來源、遷徙的軌跡,還包羅了該家族生息、繁衍、婚姻、文化、族規、家約等歷史文化的全過程。 家譜是以記載父系家族世系、人物為中心的歷史圖籍,是由記載古代帝王諸侯世系、事跡而逐漸演變來的。先秦時,社會上流傳有《周官》、《世本》等譜學通書;秦漢以後,又出現了《帝王年譜》、《潛夫論?志氏姓》、《風俗通?姓氏篇》等譜學著作。到魏晉南北朝時,門閥制度盛行,家譜成了世族間婚姻和仕宦的主要依據,於是便迅速發展起來。隋唐五代後,修譜之風更從官方流行於民間,以至遍及各個家族,出現了家家有譜牒、戶戶有家承,並且一修再修、無休無止。因此每次修譜,也就成了同姓同族人之間的大事。 但第一部家譜是什麼樣子?修譔於何朝何代?是官修還是私修?因為歷史上缺乏記載,至今尚不得而知。到了宋代,由於官方修譜的傳統禁例被打破,民間編譔家譜風氣開始興盛。於是家譜也日益多了起來。在這一時期的家譜中內容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世系圖,若想知道譜中某人世系所承,屬於何代、其父何人,一看此圖便即瞭然。第二部分是家譜正文,是按世系圖中所列各人的先後次序編定的,分別介紹各人的字號、父諱、行次、時代、職官、封爵、享年、卒日、謚號、姻配等。這些介紹性的文字,長者50餘字,短者僅二三字,實際是人物小傳,使人知其本源,而世系表也因此更加完整。第三部分為附錄,對研究姓氏的源流、遷徙、分佈、文化等都有較大價值。 家譜究竟有多大數量,至今還沒有人作出確切統計。因為一般家譜有秘不示人的家規。每當家譜30年一小修,60年一大修後,舊的家譜除留下極少幾套保存在宗祠或族長手中外,其餘都要全部銷毀,而代之以新的家譜。這種特殊的風俗習慣,為古老家譜的保存製造了人為障礙。不過,儘管如此,家譜作為生活軌跡的記錄,仍有不少被保存了下來。至於散落在民間的家譜,無疑還有更大的數量。 唐太宗貞觀元年,吏部尚書高士廉已把民間的姓記錄下來寫成一本書《氏族志》頒布天下作為當時推舉賢能作官或撮合婚姻的依據。到了現代,實際應用的姓有一千個左右: 第一大的十個姓,約占華人人口40%: 張、王、李、趙、陳、楊、吳、劉、黃、周。 第二大的十個姓,約占華人人口10%以上: 徐、朱、林、孫、馬、高、胡、鄭、郭、蕭。 第三大的十個姓,約占華人人口10%: 謝、何、許、宋、沈、羅、韓、鄧、梁、葉。 第四大的十五個姓,約占華人人口10%: 方、崔、程、潘、曹、馮、汪、蔡、袁、盧、唐、錢、杜、彭、陸。 另外的近千個姓,約占華人人口不到30%: 毛、古、辜、丘、中、凡、凰、堅、堵、塗、塞、塵、壁、壘、壤、士、壹、壺、壽、菱、湛、冼、池、冷、凌、夕、夙、大、夫、夷、奇、奔、奚、奭、如、姜、姞、娥、姬、婁、白、肖、光、丁、夏、丙、乙、于、雲、賈、元、函、劇、北、匡、匱、匽、升、午、半、卉、卑、南、卜、卞、占、印、危、卲、卻、厙、厥、去、反、叔、可、史、台、右、司、吉、同、后、吐、向、吏、吞、呈、吾、告、呂、和、呼、哀、哈、員、商、問、善、喻、喬、嗣、嘉、嘗、嚴、回、因、固、圈、圞、土、壬、在、坊、垣、勝、勞、文、顏、亢、亶、冒、契、關、區、歐、冬、廖、孔、孝、孟、季、學、孺、宇、守、完、宓、宗、官、宛、宜、客、宣、室、宦、宮、宰、家、容、宧、宿、寅、寇、富、寒、察、實、寧、審、寪、寬、寮、寶、公、勾、包、匏、苗、藍、萬、羊、其、典、兼、冀、募、薜、封、專、尉、尊、尋、尚、尤、尸、尹、尾、居、屈、展、屠、履、屯、仲、乞、仉、仇、介、代、仵、任、伊、伍、伏、伶、但、佘、余、佟、佉、侯、修、倉、倪、倫、偉、偰、傅、傍、僉、俞、僚、儂、優、儲、全、山、岑、岐、岳、崇、嵇、嵩、州、巨、巫、巴、希、帛、師、帥、席、常、干、平、并、序、庚、府、度、庫、康、庸、庹、庾、廖、廣、延、建、弁、弭、強、彄、彌、彘、彪、征、御、復、徵、忌、忙、忖、念、怕、怪、思、恩、悉、患、憂、憨、應、懷、戈、戎、成、戚、戢、戴、戶、才、扶、抗、折、承、挐、捨、捷、接、掌、提、揚、搖、摯、撒、支、攸、敖、敦、斂、文、斤、新、於、施、昆、昌、明、易、昭、晏、時、晁、晝、暨、曲、更、曾、有、服、月、木、束、杭、東、柄、柏、柳、柯、查、柴、桀、桑、桂、桃、桐、桓、梅、梓、梟、棘、棣、棠、揚、榆、楚、槍、樂、槐、樓、樹、橋、橫、檀、檢、權、欒、欽、正、步、武、歸、殖、殳、段、殷、毌、每、毫、氏、水、永、池、汝、江、沂、沃、沓、河、況、泄、法、泥、洪、浦、浪、海、液、涼、淳、清、淵、減、渠、渦、游、湛、湯、溫、源、準、溥、滑、滕、滿、漁、漕、濮、火、烈、烏、無、燭、燮、爨、爬、爭、為、牙、牛、牟、牧、特、獨、玄、琴、瑕、甘、田、由、甲、男、畢、當、白、皇、皋、皎、皦、皮、盈、盛、盤、盱、直、相、真、眷、睦、瞿、矍、知、矯、石、祁、祕、祝、神、祭、祿、福、禮、禰、禹、秦、稱、穀、稽、穆、穰、端、竹、竺、符、策、管、節、簡、籍、米、終、經、練、縮、繆、繞、續、罕、羅、翁、習、翠、老、者、耗、耿、聞、職、聶、肆、胄、臧、臺、舉、舒、舜、舟、芒、芮、花、芻、苑、苗、英、苻、范、茅、茆、苟、茲、茹、荀、莊、莒、莘、莫、莽、菅、華、荊、葛、董、蒙、蒯、蒲、蓋、蔣、薄、薊、薩、藉、薳、藥、藺、藹、蘇、蘭、虔、虞、蛇、蛭、蛾、蜀、融、行、行、衛、衡、裘、裨、裴、褚、褎、襄、覃、見、解、觸、言、計、訾、詘、詹、談、諸、謀、譙、譚、豎、豐、豪、貝、貢、貫、貴、費、賀、資、賈、賜、質、賴、赤、赫、越、路、蹇、軍、輒、逄、遇、道、達、遲、遺、邊、邛、那、邦、邵、邰、郁、郅、郃、邾、郜、郝、郎、郟、郗、郯、郵、都、鄔、鄒、鄂、鄆、鄢、鄺、酈、酆、酉、里、金、鈔、釤、鈕、鈞、鉏、鉤、銀、銓、銛、錯、鍾、鎮、鎦、門、開、閎、閆、閔、閭、閻、關、阮、防、阿、陶、陸、陽、隋、隗、隱、隸、雅、雍、雒、雪、雷、霍、靈、青、靖、非、靳、鞏、鞠、鞫、韋、韓、項、須、頓、顏、類、顧、養、駱、斗、鬲、鬼、鬻、魚、魯、鮮、鮑、鳳、鹿、麂、麋、麥、麴、麻、黎、黑、黔、黥、黨、齊、齧、龍、龔、具、冉、冠、冥、免、 司馬、司徒、萬俟、夏侯、諸葛、 宇文、尉遲、左行、西門、完顏、歐陽。 《千字文》〔粱〕 敕員外散騎侍郎 周興嗣 撰 實錄九百九十四個漢字,重字凡六,以漢語拼音 資料摘自互連網 |
|
来自: LM0318 > 《030 國學 經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