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经是指月经来潮及行经前后出现下腹部疼痛,属月经病范畴,是妇科常见病。
病因:多因气滞血瘀,寒湿凝滞,气血虚损等因所致。气血瘀阻,冲任失调,不通则痛,故发生痛经。
症状:行经或经前、经后小腹痛,或伴腹胀、乳房胀痛,或胸胁胀痛。经前痛多属寒凝;痛在经期多属气滞血瘀;痛在经后多属气血虚损。
分证论治
痛经辨证首先识别痛证之属性,根据疼痛发生时间、性质、部位、以及疼痛的程度,结合月经的期、量、色、质、兼证、舌、脉及患者的素体情况等辨其寒热虚实。
①:辨痛须结合月经情况以审虚实:“经侯过而作痛者,气血俱虚也”。或是“虚中有热,所以作痛”。“经侯将来作痛者,血实也”。“临行时腰痛腹痛乃是郁滞,有瘀血”。“若经水忽来忽断,时痛时止”,“经未来先腹痛”,“经前腹痛”,“经水将来脐下先疼痛”属实。行经后少腹疼痛,属虚。对经期如常,量少、色黯、红质薄而痛作于经后者,多属虚。量少、质稠、夹块而痛作于经前者,多属实。再结合疼痛的性质、拒按与否,以及脉、舌等进行诊断。如苔黄腻、脉滑数、疼痛拒按、经期延长等则常是湿热所致。
②:辨痛须结合辨证以审痛的程度:痛经疼痛程度很难衡量,按疼痛的伴随证审疼痛的严重程度。如疼痛时伴手足厥冷,唇青面白、冷汗淋漓,或恶心呕吐,或寒热往来,则疼痛属重。严重者可致虚脱或昏厥。
③:辨痛须参考素质情况:素多抑郁者易诱发气滞痛经。素体虚弱者,多呈虚痛;素多带浊而痛经者,多湿滞痛经;如带色异常有臭,逢经期作痛者,多属湿热蕴结所致。
④:辨疼痛部位以查在气在血:属肝属肾痛在少腹一侧或双侧多属气滞,病属肝;痛在小腹正中多属血滞。小腹虚痛引及腰脊多属肾。
⑤:辨疼痛性质以究其寒热虚实:在气在血,痛为隐痛;疗痛、坠痛、喜揉按者属虚;掣痛、绞痛、灼痛、刺痛、拒按者属实。灼痛得热反剧属热,冷痛得热痛减为寒。痛甚于胀属血瘀,胀甚于痛属气滞,持续作痛属血瘀或湿热。论治原则以调理冲任气血为主,但必须根据不同证类,或行气、或活血、或散寒、或清热、或补虚、或泻实。在经期以调血止痛治标,平时辨证则求因治本。
艾灸疗法
配穴方一
关元、归来(双)。
灸法:
用艾炷隔姜灸,取生姜薄片置于穴位上,放上花生米大的艾炷,点燃,各灸三壮。点燃后让其自燃自灭,每日灸两次。同时以艾条悬灸三阴交各十至十五分钟。于经来之前四日开始拖灸,连灸一周。第二次月经至之前两日稍感小腹疼痛,继续灸一周。
主治:痛经。一般灸两三次即愈。
配穴方二
主穴:关元、中极、气海、三阴交。
配穴:
气血瘀滞者:加太冲、曲泉。
胸胁、乳房痛甚者:加外关、肝俞。
小腹剧痛者:加次髎(liáo)。
寒湿凝滞者:加水道、地机。
气血虚弱者:加脾俞、足三里。
灸法:
用艾条温和灸:每次取四至五穴,各灸二十分钟左右,以局部皮肤潮红为度。每日灸一次,至疼痛止。
用艾炷隔盐灸:根据辨证取背部及腹部穴位,穴上铺垫食盐,取艾炷如蚕豆大小,置盐面上灸之,各灸六至七壮,至疼痛止。
主治:痛经。
配穴方三
命门、肾俞、关元、足三里、中极、水道、地机。
灸法:
用艾炷无瘢痕灸:先让患者俯卧,腰部垫舒展后,取如黄豆大小艾炷,从第十四椎起左右各旁开一点五寸,香火点燃,慢慢烧灼。熄灭后再更换,每穴可灸五至七壮,然后再换体位,灸关元和足三里穴,关元穴多灸五壮,足三里穴多灸五壮。每日或隔日灸一次。
用艾炷隔盐灸:命门、肾俞和关元垫食盐,在盐面上加用艾炷灸疗,此法各穴均可酌情加灸数壮,使疼痛停止。每日或隔日灸一次。
用艾条温和灸:艾条点燃后,在各穴位上由远而近慢慢烘烤,令穴位局部红润温热舒适为佳,往往此时疼痛即停止。每日或隔日灸一次。
主治:痛经。
中成药疗法
宁坤养血丸:益气养血,活血调经,用于气血亏虚,感受寒凉的痛经。
延胡索止痛颗粒;妇女通经丸:活血化瘀,调经止痛,用于气血凝滞所致的经行不畅,夹有瘀块的痛经。
痛经丸:理气活血,温经散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