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穴位贴药疗法

 图书 馆员 2011-01-22

穴位贴药疗法是一种古老的治病方法。它以中医经络学说为依据,用药物贴敷于身体的某些穴位或一定的部位上,利用药物对穴位的刺激和药理作用,调整机体,达到治病的目的,简便价廉,疗效显著。《内经》、《千金方》、《外台秘要>等都有记载,历代医家也普遍使用。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的风毒脚气治法中记载有外用膏方八首,如“神明白膏治百病,中风恶气及头面诸病……皆以膏敷……”  

可见从古到今就流传着很多疗效确切,安全易行的药膏疗法 。内行者往往选用药力强大,疗效卓著的中药适当配伍后能立即通过神经反射,激发机体的调节作用,使机体某些抗体形成,从而提高机体的免疫机能,治疗多种疾病。比如祛邪扶正膏就具有消炎灭菌、活血化瘀、止痛消肿、通络祛湿等功效。此膏运用中医内病外治之机理,采用循经透穴的方法治疗各种伤病规避了内服药物对人体造成新的医源性疾病。其使用方便,对人体无毒副作用,疗效直接可靠,适用面广。

一、主要适用:各类风湿、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及骨质增生、肩周炎、颈椎病、腰间盘突出、坐骨神经痛、三叉神经痛、四肢麻木、红肿变形、瘫痪麻痹等急慢性软组织及骨伤病痛显效神速。

对各种脏腑气滞血瘀的陈年老病、脚手乏力者均具活血化瘀、软坚散结、清热解毒之功。

对淋巴结核、良(恶)性肿瘤,无名肿块及顽固性皮肤病具有消肿散结、活血清毒之奇功。

对跌打损伤、头晕头痛、口眼歪斜、一切无名肿毒、臁疮良效。

二、用法用量: 可用本品同时敷贴病源处与痛处,结合参考循经取穴的方法使用,每处1贴,48小时换贴1次【皮肤娇嫩敏感,反应强烈者可贴六至十小时即可,通常在皮肤很痒时,就把药膏取下,药膏可以换另一侧穴位贴,贴够48小时为止】。

根据患处或穴位面积大小取本品适量压平其上【一般取桂圆大小即可,胶布可以大些,头面五官接近处绿豆大即可】,用胶布固定后即可【胶布边缘必须贴紧,否则效果大减】。{买包扎用的好胶布用针或缝纫机扎成密布的小眼,剪成适当的小块,使用起来比较粘}第一要用好胶布,第二贴的时候先用小的胶布把药贴紧皮肤,再用大些的胶布覆盖小胶布上盖过小胶布的边缘,这样就不容易掉了 。

注意事项:

禁忌:(1)如敷贴后身上各处发痒及出现红点疙瘩等是拔出淤毒的好现象,某些瘀滞重的患者因为药力冲击病灶会暂时疼痛加大,如果感觉太强烈或出现轻微皮肤过敏,可用姜汁,花椒煮的水或陈醋搽抹过敏处后涂点凡士林,待皮肤感觉正常不痒后再贴药或者换穴位贴敷,全身除单穴外,其他的穴位都可以一次贴一侧,左右轮流贴,灵活搭配。如出现皮肤重度过敏者,慎用。

2)女性月经期间停用,想怀孕的女性和孕妇忌用。治疗期间不能吃辛辣、油腻、生冷的食物,不喝酒,清淡饮食,逐步改善患者的体质。儿童不用或慎用【用量和贴用时间适当减少】           

药物应放在封闭的容器里置于阴凉处或冰箱里储存。

对症状严重的可以先在患处贴药膏处放上一块布,用500毫升的医用盐水空瓶装满热开水,然后用热水瓶作局部熨烙15至30分钟。开始时瓶的热度较高,可用手垫上干布或戴上绒手套拿热水瓶做一起一落的反复熨烙,瓶内热度降低后,可将瓶放于患处不动,进行固定熨烙。也可用电吹风吹之加快吸收。         对症取穴治疗方法:1、治跌扑闪挫伤损,风湿、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及骨质增生、肩周炎、颈椎病、腰间盘突出、坐骨神经痛、三叉神经痛、四肢麻木、红肿变形、瘫痪麻痹一切疼痛,痹症,心腹痛,淋巴结核、良(恶)性肿瘤,无名肿块,俱贴患处并结合特效穴位;哮吼喘嗽,贴肺腧:泻痢,贴脐上水分;头痛、眼痛,贴太阳穴【绿豆大】;无名肿毒、痈疽发背、疔疮疖毒、流注湿毒、臁疮,初觉痛痒,便贴患处并结合相关穴位。

2、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心胸内关谋,胁肋取支沟,肩膀天宗定,臀胯环跳优,上肢曲池好,下肢阳陵行,前阴三阴交,后阴承山搜,解毒找身柱,强壮关元灵。

3、八会穴用亦灵妙,

奇难杂症莫迟疑.

脏会章门腑中脘,

髓会绝骨筋阳陵.

骨会大杼血隔俞,

气会膻中脉太渊.       

咳嗽的人配合贴肩井、中府、膻中。

咽喉病贴解溪、胸椎的第三节处和肺俞处。

伤风感冒贴涌泉、风市、翳风。

眼病太冲、大空骨【连带明眼穴】

鼻子病贴迎香【贴绿豆大】、第五颈椎。

耳朵病涌泉、地五会、支沟穴。

牙疼嘴唇病痛,贴足内踝骨的最高点和外踝骨的最高点。

脏腑毒气大,免疫力低下贴身柱 、膏肓、 足三里。

颈椎病贴病痛处和外关穴、 肩井穴、阳陵泉穴  

肩周炎贴病痛点和秉风穴,肩陵穴【阴陵泉穴下九分处】,肩周炎穴【此穴位于足三里下1.5寸】

手的病痛贴中渚穴【小指与无名指指根间下二厘米】,脚的病痛贴内庭穴【足背第2、3趾间缝纹端】。

各种腰病:腰部病患处,委中,合阳【当委中与承山的连线上,委中下2寸】. 椎间盘突出加筋缩穴【督脉,第9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注:如果头颈肩及以下相关症状等都可配合贴肩井穴。肩井本属胆经,同时三焦、胃、大肠等诸经也由此处经过,实为一个四通八达的枢纽。肩井对乳腺问题的治疗效果非常明显!小叶增生、乳房胀痛的女士,一般肩井也会痛不可触。淋巴结核也可以通过贴肩井来得到有效的缓解。肩酸痛、头酸痛、头重脚轻、眼睛疲劳、耳鸣、高血压、落枕等。 现在好多人有所谓的“电脑病”、颈肩综合症,贴肩井穴就能很快缓解,它能把从肩关节到脖子的那条线都给放松了。牙疼时,贴压肩井穴也能够立马见效。

腰肾腿筋骨腹泻痔疮病配合贴承山。

乳腺疾病贴膻中穴,肩井穴和乳房痛点

丰胸贴膻中穴、乳根穴、天宗穴    

生殖泌尿系统疾病配合贴三阴交、中极穴、阴陵泉。 阳痿早泄,脱肛等贴尾巴骨直上一寸的位置和大肠俞穴、关元俞穴有良效。

治疗疝气、闭经、痛经、崩漏,更年期综合症。阳痿、尿频、尿失禁、前列腺疾病、便秘取大敦【在足大趾外侧趾甲角旁一分】、秩边穴【属足太阳膀胱经】、水道【关元穴旁开2寸】

各种肝病贴内关穴、大墩穴、肝腧穴

太胖(减肥)、太瘦(增肥)贴关元穴。减肥特效参考穴:水分、天枢、气海,梁丘、足三里、丰隆、血海

神门、大钟、涌泉治疗精神心理病和失眠:都能“去心性之呆痴”;

手癣、足癣、湿疹、荨麻疹、皮肤瘙痒、痤疮、口疮、口臭、胃痛、癔病、面神经麻痹、哮喘、鼻炎、眼结膜炎、羊角风、癫痫病、帕金森白癜风、失眠病可以贴劳宫、风市【站立双手自然下垂,中指指头在腿上所点的凹陷处】、百虫窝穴(血海穴上1寸)均有特效.【少商在拇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 寸处,中商在拇指爪甲正中根部下一分许处,老商在拇指爪甲角尺侧一分处。三穴合用清热解毒,对头痛,咽喉肿痛,肺炎,咳嗽,高热,精神分裂症,阴邪,中风昏迷,头皮搔痒难耐以及瘊子及扁平疣,带状疱疹等皮肤问题效果都甚好。放血摁压或用祛邪扶正膏缠贴简单有效 】。

涌泉穴为足少阴经之根,足少阴肾经起始之井穴,此穴是足少阴肾经经气所出的地方,可交通阴阳,又能络脾入肺,使药力循经,直达肾脾肺,调其功能,补其虚损,到达阴阳平衡状态。肾脾肺病重者可以贴之。

盆腔炎、盆腔积液、附件炎、宫颈炎等妇科病:贴 石门穴、八髎穴与子宫穴【中极穴旁开3寸】

卵巢囊肿,输卵管堵塞贴血海、中封、足三里

痔疮:贴痔疮穴(在命门穴下2厘米处) 天枢穴   承山穴

中风瘫痪,脑溢血后遗症,虚火上焱高热、高血压、头痛、咽喉肿痛、咳嗽等可以贴十宣穴【在手十指尖端】和膈俞穴以及涌泉穴,泻火消炎通淤。以及涌泉穴,泻火消炎通淤。

糖尿病特效穴:贴地机穴、然谷穴、胰腧穴【位于第八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即肩胛骨下约两指的地方】、京门穴。

肚脐旁开0.5寸,是肓俞穴,是足少阴肾经的穴位,冲脉与肾经之会,贴治肾炎,很管用。

凡坐骨神经痛,腰积劳损,偏瘫在肩后找一压之特痛点【臀痛穴】左边痛贴右边,右边痛贴左边,效捷。

脾胃功能不好,以及服药过久中药毒者贴足三里、身柱穴、阴陵泉穴。

“厉兑二趾外侧端,腋下6寸穴大包,升脾降胃脏腑好,贴用祛邪扶正膏”

“内关穴”止痛良好,擅长急救

另外可以用简便之法:用大拇指去身体各部位【尤其是病灶附近】摸索寻找出现的疙瘩,沙粒,条索和酸麻胀痛点。只要找到有疙瘩,沙粒,条索和酸麻胀痛点的体位贴上药膏即可。如临床治疗头面、颊、颈、项部诸器官疾病,取颈1至7椎夹脊穴;治疗胸腔内脏及上肢疾病,取颈3至胸7椎夹脊穴;治上腹部内脏疾患,取胸8至12椎夹脊穴;治疗腰部和下腹部内脏疾患,取胸10至腰2椎夹脊穴;治疗肛门部和下肢部的疾患,取腰2至骶4椎夹脊穴等。

久病之人可以先贴阑门穴和大椎穴打开阴阳二经的阀门排毒。

4、脏腑病可以参考下列穴位

十二募穴歌

天枢大肠中府肺,关元小肠巨阙心,

中极膀胱京门肾,胆日月肝期门寻,

脾募章门胃中脘,气化三焦石门针,

心包募穴何处取,胸前膻中觅浅深。

癌症穴位贴敷注意事项:可以截根穴配合下面穴位对症贴敷--该穴位于肾经“然谷”穴下方0.5寸,【主治】喉癌、鼻咽癌、食道癌、胃癌、乳癌、子宫癌、肝癌、直肠癌、肺癌。                                      

用法:找准穴位贴敷是显效之关键,功至立竿见影。

肺癌:肺俞穴、乳中穴、大包穴、膏盲穴或患处阿是穴。

肝    癌:肝俞穴、期门穴或患处阿是穴。

食 道 癌:华盖穴、膻中穴、中庭穴、中脘穴或患处阿是穴。

鼻 咽 癌:肺俞穴、膏盲穴或患处阿是穴。

胆囊及胆管癌:中脘穴、右期门穴或患处阿是穴。

肾    癌:肾俞穴、章门穴或患处阿是穴。

骨    癌:大杼穴或患处阿是穴。

直 肠 癌:关元穴、腰俞穴或患处阿是穴。

结 肠 癌:腹结穴、承山穴或患处阿是穴。

卵巢癌及宫颈癌:关元穴、水道穴或患处阿是穴。

胰 腺 癌:期门穴或患者阿是穴。

胃    癌:中脘穴、胃俞穴、神阙穴、腹哀穴或患处阿是穴。

乳 腺 癌:乳根穴或患处阿是穴。

用    量:可用本品同时敷贴多个患处或痛处,每处或每穴贴一些,48小时贴1次,【皮肤娇嫩敏感,反应强烈者可贴六至十小时即可】。癌症及疼痛可一次选1-2个穴位敷贴。根据病症相应的穴位,交替敷贴。

例如:肺癌:可今天贴肺俞穴或患处阿是穴,48小时后【皮肤娇嫩敏感,反应强烈者可贴六至十小时即可】又可选乳中穴或大包穴。

祛邪扶正膏相当于针刺和艾灸的作用机理,所以对各种内外科疾病的治疗范围很广,但是比针灸更加安全简单方便,效力也更强大。下面是特效穴位,作为参考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用扶正膏灵活贴穴治疗,不适宜贴穴的部位用于针灸推拿效果也不错:发热曲池穴 咽痛少商穴 咳嗽列缺穴 胸痛巨阙穴 胸闷督俞穴 晕厥人中穴 呕吐合谷穴 上腹痛中脘穴 下腹痛大横穴 腹胀建里穴 呃逆耳穴膈区 便秘支沟穴 下肢水肿三阴交穴 面部水肿太溪穴 头顶痛四神聪穴 偏头痛太阳穴 前额痛印堂穴 头晕风池穴 鼻塞迎香穴 肾绞痛肾俞穴 胆绞痛阳陵泉穴 手臂麻木手三里穴 眼肌痉挛攒竹穴 迎风流泪承泣穴 腰酸背痛委中穴 小腿抽筋承山穴 老年人流涕迎香穴 口干舌燥天池穴 磨牙症内庭穴 心动过速少海穴 心动过缓通里穴 心绞痛内关穴 病毒性心肌炎心俞穴 低血压素髎穴 失眠安眠穴 哮喘定喘穴 胃及十二指肠溃疡中脘穴 肋间神经痛阳陵泉穴 胆囊炎、胆石症胆囊穴 贫血脾俞穴 高脂血症丰隆穴 梅核气四关穴 甲状腺功能亢进膏盲穴 尿路结石下极俞穴 月经超前太冲穴月经延后气海穴 痛经三阴交穴 胎位不正至阴穴 催乳膻中穴 更年期综合征血海穴 小儿厌食症承浆穴 小儿疳积华佗夹脊穴 小儿流涎涌泉穴 小儿遗尿症膀胱俞穴  小儿腹泻天枢穴 落枕天宗穴 脚腕扭伤环跳穴 腰椎后关节紊乱症飞扬穴 肩周炎照海穴 手腕扭伤阳池穴 颈肩僵硬肩井穴 小指发麻小海穴 肛周瘙痒症长强穴 眼角鱼尾纹瞳子廖穴 黑眼圈四白穴 复发性口腔溃疡劳宫穴 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下关穴 慢性咽炎太溪穴 补虚关元穴 手脚冰凉气海穴 去除睡意上星穴 加强腕力大陵穴 提高女性性欲回春穴(即十宣穴) 提高男性性欲睾丸 延长勃起时间关元俞穴 早泄大肠俞穴 持续老年性生活阴廉穴 安神醒脑神庭穴 平定情绪少府穴 晕车晕船鸠尾穴。

(一)由于每个人的个体差异很大,成病原因复杂,得病时间长短不一,因此在治疗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以下三类特性:

1、部分患者用药后短期内效果显著,疗效稳定直致痊愈。此类人群约占20%--30%。

2、部分患者使用后,疗效明显;使用一段时间后效果反而不明显或反弹,此时要坚持使用,到一定量后,会出现拐点,疗效显著上升直致痊愈。

3、部分患者使用后,相当长时间显效不大,此时如能继续坚持使用,到一定量后,会出现拐点,疗效显著上升直致痊愈。

(二)、治疗腿及其关节、腰椎间盘突出的疗程要比治疗肩周炎、颈椎增生的疗程要长。

(三)、有的患者疼痛处即是病患处,有的患者并不是这样:1、颈椎增生放射肩周疼痛;2、腰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放射腿疼痛。总之诊准病患处(疼痛处和病患处同时贴药)。

一个病要能治愈需要多方面因素的配合才行。诸如病人的个体差异,饮食起居,生活工作环境,医生的技术,药物的质量(比如有人会不小心吃到假药中毒而死),患者是否配合医生……等等的诸多因素。还有一项很重要的因素就患者的前世今生、因果宿债。医德医术再高也不见得能改变众生的因果。医生治病难以改命,所以没有万能的医生。

内治外治理一贯,祛邪扶正为的端,外治恰如无影剑,直击要害灵光现,破淤消滞正气复,胜过内服辩证难,血分气分毒排尽,龙腾虎跃任回环,多少愚迷不知理,认定死法难醒来,我今点破此中窍,徒惹书呆哈哈笑,大道无形本无言,灵机处处应大千。 

失传的绝技

中医之所以是“国宝”,除了有人才和学术,还有一些“绝招”,这些“绝招”可以说是每一位医生的看家本领,但这一点长期以来没有引起大家的重视,特别是许多散落在民间的“宝贝”,包括秘方、手法等,它们都是经过千百年来的实践证明有效的,甚至是无数人生命换来的宝贵经验,如今已经失传或濒临着失传的危险。

当年,笔者所在实习医院的外科治疗烧伤是一大特色,主要治疗方法就是用“虎杖液”外喷伤口。“虎杖液”是医院根据一位老中医的验方配制的院内制剂,是以虎杖、侧柏叶等为主要成分的一种酊剂,广泛用于Ⅰ度、Ⅱ度烧伤的患者。当时,门诊和病房每天都要接收许多烧伤患者,笔者的任务之一是给患者喷药,一天喷两次,直到伤口结痂、脱落,既不需要包扎,也不会留下任何疤痕。

实习期间,笔者有一次意外被开水烫伤,衣服一脱,整层皮掉下来,非常可怕。当时没有采取其他的措施,只用医院的“虎杖液”外喷,结果一周内痊愈了且没留下任何疤痕。十几年后,笔者的一位同事被开水烫伤,经过清创、包扎处理后,又住院治疗了一段时间,总算把烫伤治好了,可因为疤痕收缩还做了疤痕切除和植皮手术,半年时间过去了,她的皮肤还没有完全康复,留下了永久性的疤痕。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其原因很简单,因为类似于“虎杖液”之类的东西不够“先进”,而且收费太低。笔者记得当时自己喷了一星期只花了几元钱,而这位同事虽然伤情较轻却为此花费了1万多元。更令人担忧的是,万一伤口感染了谁来负这个责任?于是,就没有一家医院愿意使用“虎杖液”,没有了需求当然也没有人愿意再生产“虎杖液”了。失去的是“宝贝”,受苦的是百姓。

笔者的一个亲戚,是外科学教授。许多年前,他妈妈的一个脚趾头烂了,经诊断是“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中医叫“脱疽”),治疗的方案是要把坏死的脚趾头截掉。他和他的主任亲自为他妈妈动手术,手术非常顺利。手术当天,他妈妈因为下地不方便,只好用痰盂在床上小便,一不小心碰倒了痰盂,尿液洒在了伤口上,于是伤口感染、溃烂,一直烂到了脚底、脚背。他是个孝子,每天亲自给母亲换药,却没有任何好转,只能眼看着溃烂的面积越来越大。他感叹地说:“若继续使用外科的方法,估计只能把整只脚截掉了。”他的弟弟看他已经束手无策了,就自作主张跑到当地“土医生”那里,花5毛钱买了一瓶“白药水”。“土医生”让他拿一根鸭毛洗干净晾干,然后蘸着“白药水”涂抹患处。一天一天过去了,他母亲的脚也就这么好了。后来笔者到当地打听“白药水”的下落,却一直没有找到。而今,眼看着掌握这些“绝招”、“秘方”的老人不断逝世,许多民间的验方由于失去其赖以生存的土壤也逐渐消失,笔者终于明白,许多类似“白药水”的东西肯定失传了。

这样的事例举不胜举。对于这些中医绝招和秘方,我们都知道应当继承和保护,却不知道如何保护,更谈不上继承了。回顾这几年走过的路,不难发现要继承和发扬中医,单靠政策是不够的,还应当知道中医的特点,遵循中医的规律,更重要的是给它一个适合生存的环境。就好比种树,如果不考虑树的特性,不考虑树生长的环境,用种松树的方法种榕树,或者一看到榕树长出根须就觉得是怪物,非要把它剪除。如果这样,不管你种得再多,投入再大,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破析对中西医认识的误区

破译快慢:

目前存在于人们思想意识中的一个很大的误区是中医治疗速度慢,西医治疗速度快,这是个错误的观念。其实快它不是快,慢也不是慢。比如说有些病本不该截肢切腿的,但给切除了,一了百了,那叫“快”吗。中医治疗急性病同样快,西医治疗慢性病也是慢的。甚至束手无策,坐以待毙。比如说,吃安定,伟哥,开始吃了就有效,后来得加大剂量,再后来加大剂量也无效了。中医呢开始慢后来快。试举例说,失眠性功能障碍,中药难以起到安定,伟哥的速效,但用中药调动人体的恢复功能,疗效是持久的。常见的请看如下解说:

误区一:癌症手术

我国一些医生和患者不了解癌症肿瘤发病的原因,过份相信手术,放、化、介疗等治标不治本的治疗手段,错误地认为肿瘤切掉没有了,癌症就好了,结果由于治疗不当,很多患者没有康复,反而过早的失去了生命。运气好的话反复用药,痛苦的存活个3-5年。这也叫“快”吗?

西医以前是简单地把肿瘤给杀灭了,最后发现瘤没了,人也死了。

中医 不是直接把瘤消灭,而是提出“以正攻邪”、“人瘤共存”,增强人的免疫力。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延长寿命。

误区二:肛周脓肿

手术很容易引起肛门窦道后遗症,肛周脓肿是没有了,但手术后遗症引起肛门窦道带给病人的是更大更长的痛苦。你能说快吗?中医呢采用能消则消、能托则托、能补则补的治疗方法,最长你算它化一个月的治疗时间也就彻底好了。你能说中医慢吗?

误区三:止痛药

牙痛、胃痛、头痛、是采用一般的止痛片,癌症后期的疼痛有片针、剂。他本没有治病的功能,而是掩盖了真实的病情。等病情严重了,止不了了,害了你,你还蒙在鼓里。这叫西药快吗?而中医治痛是根据痛的原因对症下药,有行气止痛、活血止痛、消积止痛等。痛好了原来引起痛的病也就治愈了。大家最有体会的是损伤疼痛,损伤好了也就不存在痛了。你说是不是这个理?这能叫慢吗。

误区四:退热

西医不管你如何发热一般都采用输液消炎加激素退热,再有反复抽血化验、扑片找原因、住院观察治疗。中医呢,可根据四时气候变化合理对症下药。如麻黄汤、桂支汤、九味羌活汤、荆防败毒汤等对症下药。一般3-6天基本都能治愈。举例:有一小孩发热住院半月热度反复不退,求我诊治。问明原因饮食不下,大便数日未行。我采用健脾消积润汤中药一服,第二天来报,至大便出未消化的玉米颗粒很多,热度也就没有了。另外一位老人腹胀发热住院化验输液消炎数天不见好转。其女儿来咨询我,当我问明原因原来同时在服用好多保健品。我告诉她煎点莱菔子汤吃吃看。结果服用后肠气通,腹不胀了,热也不发了,就出院了。可想那种方法治的更快,更好。

误区五:皮肤病

盘龙疮的治疗西医大多采用抗病毒类药物内外同用,但年岁较高的病人很容易落下后遗症,每日数次疼痛,长达半年至一年的现象。(现西医还没有解决的办法)。牛皮癣、手足癣、浸淫湿疮等相类似的皮肤病药服在这里是好的,药一停就反复。中医治疗方法采用托毒外出,疏通毛细血管。最长算它化半年的时间治疗。请分析一下那种方法更快更慢。

误区六:如高血压、糖尿病、血透等很都病症西药需服用到终止。你能理解为快吗?要说快中成药速效救心丸、丹参滴丸、藿香正气滴丸、那才叫救命,真的快。但现在西医把中医的验方改为中成药西用,而功归西医。颠倒是非快慢。如果纯中医象西医那样都要产生那么多的遗留问题,病人不告医生那才叫阿弥陀佛,菩萨保佑呢。

误区七:骨折

骨折后,如果采用西医治疗方法,西医治疗骨折通常都是采用石膏外固定或开刀内固定上钢板、钢丝、髓内钉等,期间兼用一些消炎、止痛、活血化瘀药物,之后就让病人回家静养或锻炼,这样的治疗十分缓慢。 快则要3个月才能基本痊愈,慢则半年甚至一年都有未痊愈的。但民间有很多祖传正骨中医,采用手法、外敷、内服三法,可在短时间内恢复。而且化钱不多。从总治疗时间推算对比就清楚快慢了。

解密误区:

有好多病西医治不了了,但他其实并不相信中医,在没有更好办法的时候,然后抱着试试看的想法看中医。但中医也不是神,吃了中药就想有明显效果。有些中药服后必然会产生一些汗下吐的临床反应表现,病人就怕服。或中途又产生新的病情,比如因护理不周引起感冒发热,吐泻等,好多病人又会不分青红燥白怪医生说:服了你开的药给病人吃坏了。

分析原因

中医在中国医疗系统中被抛弃的真正原因。中医的捞钱和抢钱能力远不如西医!首先,中医的“望闻问切”是不好多收费的(最多只能收个专家挂号费),而西医的全系列化验和检查都可以收费!其次,中医是对症下药,不能多开药和乱开药!西医却是对钱对人开药,多开药和乱开药是常事!例如施行多年的公费医疗,直接导致了普遍的没病开药和有病多开药的坏习惯!再次,现在的医院是一个盈利性机构,西医的“治表不治根”使得许多疾病会不断反复,医院的赚钱机会“绵绵不绝”!而中医却是“治根带表”,使得许多疾病不再反复,医院的病源即“财源”就会不断萎缩。因此,不赚钱的中医会直接影响到赚大钱的西医,中医当然要被整个医疗系统彻底“抛弃”!

例如一友人的八旬亲属因口眼歪斜住进一三甲西医院治疗近一星期,花费二万余,见效甚微;家人要求医院主治医生请中医专家会诊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这是说得过去的理由!然而主治医生断然拒绝,说什么“中医虽然也可以治好此病,但见效慢;你若坚持请中医会诊,那么请转院到中医院哪儿去”!

总之,在一切与“经济效益”挂钩的大环境之下,医院的医师是不会考虑替患者省钱与缩短疗程的,除非患者是医院领导的家属及亲友!

穴位贴药疗法

第一节 概述

穴位贴药疗法是一种古老的治病方法。它以中医经络学说为依据,用药物贴敷于身体的某些穴位或一定的部位上,利用药物对穴位的刺激和药理作用,调整机体,达到治病的目的。

本法源远流长,在公元前3世纪的《帛书·灸经》中1974年在湖南长沙Ⅲ号汉墓出土的文物)就有“蜢……以蓟印其中颠”的记载。即用芥子泥贴敷于百会穴,使局部皮肤发红,治疗毒蛇咬伤。在历代许多医著中都有一些关于穴位贴药疗法的记载。如汉代《内经·灵柩经筋篇》谓:“足阳明之筋……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口,有热则筋缓,不胜收故僻,治之以马膏,膏其急者,以白酒和桂,以涂其缓者……”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谓:“治疟疾寒多热少。或但寒不热,临发时,以醋和附子末涂背上。”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的风毒脚气治法中记载有外用膏方八首,如“神明白膏治百病,中风恶气及头面诸病……皆以膏敷……”宋代王怀隐《太平圣惠方》谓:“治疗腰脚风痹冷痛有风,川乌头三个去皮脐为散,涂帛贴须臾即止。”明代朱棣《普济方》谓:“鼻渊脑泻,生附子末,葱涎和如泥,贴涌泉穴。”清代吴谦《医宗金鉴》谓:“阴阳熨脐葱白麝,冷热互熨尿自行。”本法即用葱白捣烂加麝香少许,敷脐上神阙穴,并用冷热刺激,治疗小便癃闭、点滴难出之证。由此可见,穴位药贴是外部治疗方法之一,《内经》、《千金方》、《外台秘要>等都有记载,历代医家也普遍使用。穴位贴药,简便价廉,疗效显著,医者可以选用,患者也可作为自我治疗的手段。

第二节 治疗作用机理

贴药疗法是利用温热芳香、具有一定刺激作用的药物,贴敷于穴位上而起到治病作用的。其治病作用原理有以下几个方面:

1.温经活血,行气止痛。通过药物对经穴的刺激,温通经脉,促进气血运行,从而达到“通则不痛”的治疗目的。同时尚具有沟通表里,调和营卫,温阳行气,激发经气,调整阴阳。从而对肺气虚、卫表不固、易受外邪入侵有一定作用。因此,对防病治病、强身保健具有重要意义。

2.局部的刺激作用。具有一定刺激作用的药物,可使局部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周围组织营养,从而起到消炎退肿的作用。药物刺激通过神经反射,激发机体的调节作用,使机体某些抗体形成,从而提高机体的免疫机能,对某些过敏性疾病起防治作用。

3.药物本身的作用。药物通过皮肤渗透至皮下组织,在局部保持药物浓度的相对优势,发挥较强的药理作用。同时通过药物对局部穴位的刺激,以激发全身精气,通过缩小血管的吸收输送,发挥最大的全身药理效应。

第三节 常用穴位

头面部

头部穴位

一、百会

【位置】位于两耳尖直上,头顶正中。

【归属经脉】督脉。

【主治病症)头痛,头晕,神经衰弱,耳源眩晕,脱肛,中风和精神病等。

二、天柱

【位置】在项后正中入发际5分,旁约二横指,斜方肌外缘。

【归属经脉】足太阳膀胱经。

【主治病症】头痛项强、肩背痛和咽喉炎等。

三、翳风

【位置】耳垂后,下颌角与乳突之间凹陷中。

【归属经脉】手少阳三焦经。

【主治病症】耳聋,耳鸣,面瘫,腮腺炎,中耳炎等。

四、太阳

【位置】在眉梢和外眼角之间,向后一横指凹陷处。

【归属经脉】经外奇穴。

【主治病症】偏头痛,三叉神经痛,眼病,牙痛,面瘫等。

五、天突  

【位置】在胸骨上窝正中处。

【归属经脉】任脉。

【主治病症】咳喘气逆,呕吐,咽喉肿痛等。

六、百劳

【位置】大椎穴上2寸,旁开1寸。

【归属经脉】经外奇穴。

【主治病症】虚劳咳嗽,落枕等症。

七、定喘

【位置】大椎穴旁开半寸。

【归属经脉】经外奇穴。

【主治病症】支气管哮喘,咳嗽等症。

胸腹部

胸腹部穴位

八、膻中

【位置】在两乳之间,平第四肋间。

【归属经脉】任脉。

【主治病症】气喘,胸痛,乳少等。

九、中脘

【位置】脐上4寸,胸骨体下端和脐连线中点。

【归属经脉】任脉。

【主治病症】胃痛,腹泻,脾胃虚弱等。

十、神阙

【位置】在脐正中。

【归属经脉】任脉。

【主治病症】中风,脱肛,腹胀,腹泻,腹痛,肠鸣等。

十一、关元

【位置】在脐下3寸,腹正中线上。

【归属经脉】任脉。

【主治病症】阳痿,遗精,痛经,月经不调等症。为全身性强壮穴。

十二、天枢

【位置】脐中旁开2寸。

【归属经脉】足阳明胃经。

【主治病症】腹痛,腹胀,腹泄,痢疾,便秘,呕吐等。

腰背部

腰背部穴位

十三、结核穴

【位置】大椎穴旁开3寸半。

【归属经脉】经外奇穴。

【主治病症】肺结核等其他结核病。

十四、大椎

【位置】在第七颈椎棘突下,约与肩相平。

【归属经脉】督脉。

【主治病症】发热,中暑,疟疾,精神分裂症等。

十五、命门

【位置】在第二腰椎棘突下。

【归属经脉】督脉。

【主治病症】脊强,腰痛,带下,阳痿,遗精,泄泻等。

十六、风门

【位置】在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寸5分。

【归属经脉】足太阳膀胱经。

【主治病症】伤风咳嗽,发热头痛,项强腰背痛等。

十七、肺俞

【位置】在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寸5分。

【归属经脉】足太阳膀胱经。

【主治病症】气喘,咳嗽等症。

十八、心俞

【位置】在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l寸5分。

【归属经脉】足太阳膀胱经。

【主治病症】心痛,心悸,失眠和健忘等症。

十九、肝俞

【位置】在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1寸5分。

【归属经脉】足太阳膀胱经。

【主治病症】肝病,眼疾等症。

二十、胆俞

【位置】在第十胸椎棘突下,旁开1寸5分。

【归属经脉】足太阳膀胱经。

【主治病症】肝胆疾患,神志方面的疾病等。

二十一、脾俞

【位置】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寸5分。

【归属经脉】足太阳膀胱经。

【主治病症】脾胃虚弱,面浮、水肿等。

二十二、胃俞

【位置】在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l寸5分。

【归属经脉】足太阳膀胱经。

【主治病症】遗精,阳痿,月经不调,腰痛,目昏,耳鸣等。

二十三、膏肓

【位置】在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归属经脉】足太阳膀胱经。

【主治病症】肺结核,神经衰弱,气喘等症。

二十四、次髎

【位置】在第二骶后孔中,约当髂后上棘下与督脉之中点。

【归属经脉】足太阳膀胱经。

【主治病症】痛经,妇科疾患等。

上肢

上肢穴位 

二十五、肩髑

【位置】肩峰与肱骨大结节间,当抬肩时肩端前凹陷处。

【归属经脉】手阳明大肠经。

【主治病症】肩关节周围炎,肩臂痛等症。

二十六、曲池

【位置】屈肘,当肘横纹外端凹陷中。

【归属经脉】手阳明大肠经。

【主治病症】荨麻疹,肢体痿痹等。

二十七、合谷

【位置】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约平第二掌骨中点处。

【归属经脉】手阳明大肠经。

【主治病症】头面疾患,妇产科疾患等。

二十八、支沟

【位置】腕背横纹上3寸,桡骨与尺骨之间。

【归属经脉】手少阳三焦经。

【主治病症】便秘,胸肋痛等症。

二十九、外关

【位置】腕背横纹上2寸,桡骨与尺骨之间。

【归属经脉】手少阳三焦经。

【主治病症】感冒,发热,偏头痛等。

三十、内关

【位置】腕内横纹正中上2寸。

【归属经脉】手厥阴心包经。

【主治病症】心痛,心悸,胸肋痛等。

三十一、大陵

【位置】在腕内横纹正中。

【归属经脉】手厥阴心包经。

【主治病症】心绞痛,心动过速,神经衰弱等。

三十二、阳池

【位置】在腕背第三四掌骨间直上,腕横纹中凹陷处。

【归属经脉】手少阳三焦经。

【主治病症】肘臂痛,腕关节肿痛。

三十三、劳宫

【位置】手掌心横纹中,第二三掌骨之间。

【归属经脉】手厥阴心包经。

【主治病症】心痛,口腔炎等。

三十四、少商

【位置】拇指桡侧,指甲角旁约1分。

【归属经脉】手太阴肺经。

【主治病症】咽喉肿痛,热病等。

下肢

下肢穴位

三十五、环跳

【位置】股骨大转子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三分之一与内三分之二交界处。

【归属经脉】足少阳胆经。

【主治病症】风湿痹痛,下肢瘫痪等。

三十六、阳陵泉

【位置】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中。

【归属经脉】足少阳胆经。

【主治病症】胆疾,胁痛,下肢痹痛等。

三十七、足三里

【位置】犊鼻下3寸,胫骨前缘外侧一横指处。

【归属经脉】足阳明胃经。

【主治病症】胃肠疾患,虚劳赢瘦,肢体痿痹等。

三十八、委中

【位置】在胭窝横纹中点处。

【归属经脉】足太阳膀胱经。

【主治病症】腰腿疼痛,高热抽搐等。

三十九、承山

【位置】在胭横纹中央,与外踝尖平齐处的连线中间,伸小腿时肌腹下出现人字纹的尖处。

【归属经脉】足太阳膀胱经。

【主治病症】痔疮,脱肛等。

四十、解溪

【位置】踝关节前,在趾长伸肌腱与拇长伸肌腱之间凹陷中。

【归属经脉】足阳明胃经。

【主治病症】下肢痿痹,足下垂等。

四十一、太冲

【位置】足背第一二跖骨底之间凹陷中。

【归属经脉】足厥阴肝经。

【主治病症】肝阳上亢,头痛抽筋等。

四十二、涌泉

【位置】足底中,足趾跖屈时呈凹陷处。

【归属经脉】足少阴肾经。

【主治病症】头痛目眩,咽喉痛,失眠等症。为准确确定穴位的位置,附骨度图(图25—6)。

图25—6 骨度图

第四节 常见病症治疗

一、支气管哮喘

【取穴】天突、百劳、肺俞、膻中、大椎、膏肓等穴。

【药物组成】白芥子、甘遂各30克,细辛、元胡、丁香、肉桂各10克。

【功效】利气祛痰,除寒暖中,消肿止痛等。

【药物配制】上药研为细末,密封备用。临用时用姜汁调如泥,做成如铜钱大的药饼。

【治疗方法】每次贴一组3~4穴位,4—6小时后除去。每周贴药1~2次,6次为一疗程,休息一周再进行第二个疗程。一般连续贴药2—3个疗程。

【注意事项】若有水泡发生,可挑破后搽龙胆紫药水。

二、慢性支气管炎

【取穴】肺俞、定喘、天突、膏肓、膻中、命门等穴。

【药物组成】白芥子、杏仁各30克,麻黄、细辛、黄芪、肉桂各10克。

【功效】止咳定喘,祛痰利水,散寒止痛。

【药物配制】将上药研末,装瓶密封备用。

【治疗方法】取药末用滔调成如铜钱大药饼,烘热贴敷穴上,用胶布固定。每天换药一次,10次为一疗程。每次选3—4个穴位,交替使用,直到症状缓解。

【注意事项】贴治时忌食生冷或刺激性食物,不洗冷水澡。

三、感冒

【取穴】大椎、太阳、劳宫等穴。

【药物组成】薄荷、大蒜、生姜各等份。

【功效】散寒发表,疏风退热。

【药物配制】取上药捶烂如膏。

【治疗方法】贴敷于大椎、太阳穴,以纱布覆盖,用胶布固定;两手劳宫穴贴药后合掌顿坐约30分钟。本法对感冒初起有恶寒头痛者,若微汗出即效。

【说明】若风寒感冒有全身酸痛,则在上药中加入半分细辛同捣,并加酒数滴炒热贴敷即可。

四、疟疾

【取穴】身柱(在第三胸椎棘突下)。

【药物组成】自信石。

【药物配制】将白信石研为细末,瓶装备用。

【功效】蚀疮去腐,祛痰截疟。

【治疗方法】疟发前两小时,取药粉l克放在胶布上,贴于穴位。疟止后将药取下。

【注意事项】本品性大热,有大毒,孕妇禁用,用时宜  

五、胃痛

【取穴】胃俞、脾俞、肝俞、胆俞、足三里、内关等穴。

【药物组成】吴茱萸5克,白胡椒2克,丁香1.5克,肉桂I.5克。

【功效】温中,降逆,止痛。

【药物配制】上述药物捣碎为末,密封备用。

【治疗方法】取药末10克加酒炒热,分贴穴位,外加胶布固定,每天换药1次。每次取穴两个,交替使用。10次为一个疗程,休息5天后可继续进行第二疗程,直至症状缓解。

【说明】偏于脾胃虚寒者取中脘、胃俞、脾俞为主穴,偏于肝气犯胃者取肝俞、脾俞为主穴。

六、腹泻

【取穴】天枢、足三里、脾俞、中脘、命门、关元等穴。

【药物组成】丁香、肉桂、木香、吴茱萸、薄荷。

【功效】温中,降逆,行气,止痛。

【药物配制】用上药各等份捣为粉末,密封备用。

【治疗方法】取10克用生姜汁及酒调成糊状,炒热后贴于穴位,每次取两个穴位,每天换药1次。

【说明】急性腹泻以天枢、足三里为主穴;慢性腹泻取脾俞、中脘为主穴;肾虚腹泻取命门、关元为主穴;腹泻伴恶心呕吐者配内关穴,水泻较重者配阴陵泉穴。

七、便秘

【取穴】支沟、天枢、足三里、神阙穴等。

【药物组成】方一:甘遂3克。方二:巴豆1克,肉桂1克,吴茱萸3克。

【功效】泻水攻痰,泻下破积,温中通便。

【药物配制】将上述药物研末,备用。

【治疗方法】实证用方一,调姜汁敷支沟、天枢;虚证用方二,调姜汁炒热贴足三里、神阙。

八、神经性呕吐

【取穴】中脘、足三里、神阙、劳宫。

【药物组成】吴茱萸。

【功效】温中,开郁。

【药物配制】将吴茱萸研末备用。

【治疗方法】取3克调姜汁贴敷,每次1~2个穴位。每天换药1次,各穴轮换使用。

九、高血压病

【取穴】涌泉、足三里双、太冲。

【药物组成】肉桂、吴茱萸、磁石。

【功效】镇惊安神,潜阳纳气,温中止痛。

【药物配制】将上药各等份研末,密封保存。

【治疗方法】用药末5克,调蜂蜜为药饼,贴于涌泉。阳亢者加太冲,阴阳不足者配足三里。每次贴2穴。轮流使用。每天于临睡前换药1次,贴药后用胶布固定。

十、心绞痛

【取穴】膻中、内关双,心俞双。

【药物组成】降香1克,檀香1克,田七1克,冰片0.25克,胡椒1克,麝香0.1克。

【功效)开窍镇痉,行瘀活血,散火止痛。

【药物配制】将上药研末,密封备用。

【治疗方法】取药末2克,调酒成药饼,分成5小块,贴于上述穴位,两天换药1次,5次为一疗程。

十一、痹证

【取穴】大椎、肩髑、曲池、外关、环跳、阳陵泉、足三里、绝骨、解溪、肾俞、委中。

【药物组成】细辛、炮山甲、白胡椒。

【功效】温经活络止痛。

【药物配制】取上药各等份研末,密藏备用。

【治疗方法】取药粉15克,调酒炒热做成3个药饼,并于药饼面放少许麝香,贴痛处穴道,或配合循经取穴。贴敷后,用塑料薄膜封盖,再以胶布固定,每天换药一次,交替选用穴位,直至疼痛缓解。

十二、坐骨神经痛

【取穴】环跳、殷门、承山、委中等穴。

【药物组成】草乌(炒)60克,干姜(煨)60克,赤芍

【炒】20克,白芷20克,南星(煨)20克,肉桂10克。

【功效】温经活血,散寒止痛。

【药物配制】将上药研为细末,装瓶备用。

【治疗方法】取药末50克加酒适量,再加水调成膏状,炒热贴敷患侧穴位,外以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次4—6小时,每周2~3次。

十三、扭挫伤疼痛

【取穴】天柱、曲池、阳池、肾俞、解溪等穴。

【药物组成】桂枝、川革薛、伸筋草、乳香、没药、羌活、川牛膝、淫羊藿、当归、补骨脂各10克,独活、透骨草各12克,川红花、川木瓜各6克。

【功效】活血散瘀,通络消肿止痛。

【药物配制】将上药共研为末,备用。

【治疗方法】将上药末加适量的白酒炒热贴敷上述穴位,外用玻璃纸和胶布固定,两天换药一次。

【说明】根据扭挫伤发生的部位不同,使用穴位时也应不同。如发生在腰部,则以肾俞为主穴,若发生在颈项部,则以天柱穴为主穴,发生在踝部,则以解溪穴为主穴。

十四、风湿性关节炎

【取穴】大椎、曲池、外关、环跳、阳陵泉、足三里、解溪、肾俞、委中等穴。

【药物组成】生草乌、生川乌、乳香、没药、马钱子、丁香各1克,肉桂、荆芥、防风、老鹳草、五加皮、积雪草、骨碎补各2克,白芷、山李、于姜各3克。

【功效】祛风湿,活血止痛。

【药物配制】取上药共研为末,备用。

【治疗方法】取药粉15克,调酒炒热做成3个药饼,使用时按痛处选穴位外敷。每次2—3个穴位,每天换药1次,交替选用穴位,直至疼痛缓解。

十五、腰痛

【取穴】肾俞双、命门、次髑双。

【药物组成】肉桂5克,川乌、乳香、蜀椒各10克,樟脑1克。

【功效】活血、祛瘀,止痛,祛风除湿,温经镇痛。

【药物配制】将上药研末,装瓶备用。

【治疗方法】加适量白酒炒热贴敷上述穴位,外用玻璃纸和胶布固定。两天换药1次,直至症状缓解为止。

十六、失眠

【取穴】耳穴神门。

【药物组成】酸枣仁。

【功效】滋养,安神。

【药物配制】取酸枣仁开水浸泡去外皮,分成两半,以酸枣仁平面贴在直径约10毫米的圆形胶布中心备用。

【治疗方法】测定耳穴敏感点,将药贴于该点按揉1分钟,患者每晚睡前亦按揉3~5分钟,5天换药1次,4次为一疗程。

十七、面神经麻痹

【取穴】翳风、合谷等穴。

【药物组成】白芥子10克,麝香少许。

【功效】开窍镇痉,活血消肿。

【药物配制】将白芥子研末,用酒炒热后,加入麝香少许,备用。

【治疗方法】将上药末贴敷于患侧穴位,而合谷则贴健侧,每天换药1次,10次为一疗程,休息两天再进行第二疗程,一般治疗2~3个疗程。

十八、耳源性眩晕

【取穴】百会、翳风、内关、足三里。

【药物组成】白芥子。

【功效】温肺豁痰,消肿止痛。

【药物配制】白芥子研末,备用。

【治疗方法】每天取3克调酒做成药饼,贴于百会、翳风。有恶心或呕吐者配内关、足三里。每天换药1~2次,直至病情缓解。

十九、咽喉肿痛

【取穴】少商、合谷、涌泉等穴。

【药物组成】斑蝥,麝香,吴茱萸,肉桂。

【功效】破血消瘕,攻毒蚀疮,引赤发泡。

【药物配制】将斑蝥研末,以酒调制成黄豆大小的药丸,吴茱萸、肉桂研末,备用。

【治疗方法】将斑蝥药丸,加麝香少许贴于少商、合谷两穴,1~2小时后除去。本法适于急性咽喉肿痛。吴茱萸、肉桂等分研末,每次用2克,调水成膏贴敷涌泉穴,每天换药1次,左右交替使用。本法适用于慢性咽喉肿痛者。

【注意事项】若出现水泡,可将小泡穿破,外涂龙胆紫药水防感染。

二十、过敏性鼻炎

【取穴】肺俞双、膏肓双、百劳双。

【药物组成】白芥子、细辛、甘遂、玄胡、麝香。

【功效】温肺祛痰,消肿止痛。

【药物配制】取前四味药各等份研末,密藏备用。

【治疗方法】取药末用姜汁调成糊状,做成如铜钱大的药饼,药面放入少许麝香,贴于上述穴位,每天贴6—8小时后除去,10天贴药1次,3—6次为一疗程。

【注意事项】若出现水泡者,可挑破涂以龙胆紫药水,以防感染。

二十一、痛经

【取穴】神阙。

【药物组成】乳香、没药。

【功效】活血去淤,消肿止痛。

【药物配制】将乳香、没药各等份研末,装瓶备用。

【治疗方法】于经前取3克调水成药饼贴神阙穴,外用胶布固定即可。

二十二、肺痨

【取穴】结核穴、风门、肺俞、心俞、肾俞等穴。

【药物组成】白芥子。

【功效】温肺豁痰,消咳止痛。

【药物配制】将白芥子研末,备用。

【治疗方法】取白芥子药末3克,加醋调成糊状,每次贴敷上述3个穴位,贴药3小时后除去,余穴轮流贴敷,每隔4—5天贴药1次,3个月为一疗程。

二十三、咯血

【取穴】涌泉。

【药物组成】大蒜泥10克,硫黄末6克,肉桂末3克,冰片末3克。

【功效】助阳,开窍醒神,清热止痛。

【药物配制】上药调为药饼。

【治疗方法】贴敷于双侧涌泉穴,隔天换药1次。

二十四、肝炎

【取穴】大陵、关元、肝俞、期门、章门。

【药物组成】鲜毛茛根30克,食盐3克。

【功效】清湿热。

【药物配制】将上药捣烂,备用。

【治疗方法】贴敷于上穴,6~8小时后将药除去,每周1次,每次一穴,3次为一疗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