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弟子规(五)

  2011-01-29
 

弟子规(五)

主讲人:进士☆梦

 

(第一部分)

感谢大家今天来到这里继续共同学习弟子规的内容。今天我们学习的部分是泛爱众,首先和大家一起温习下经文:

 

凡是人 皆须爱 天同覆 地同载

行高者 名自高 人所重 非貌高

才大者 望自大 人所服 非言大

己有能 勿自私 人所能 勿轻訾

勿谄富 勿骄贫 勿厌故 勿喜新

人不闲 勿事搅 人不安 勿话扰

人有短 切莫揭 人有私 切莫说

道人善 即是善 人知之 愈思勉

扬人恶 即是恶 疾之甚 祸且作

善相劝 德皆建 过不规 道两亏

凡取与 贵分晓 与宜多 取宜少

将加人 先问己 己不欲 即速已

恩欲报 怨欲忘 报怨短 报恩长

待婢仆 身贵端 虽贵端 慈而宽

势服人 心不然 理服人 方无言

在讲泛爱众前,先给大家看一张图

 

今天讲到“泛爱众” “泛”就是广泛,很普遍的意思;“爱”就是慈悲,有爱心。这个“众”,我们此地讲的是众人;除了人之外,你还能扩展到动物、植物和整个世界就更好了。

【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

这一条也指出来我们都是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仰天一看天空,你我都是一样的;我们站在地上,都是同一个地球上面,所以人应该要彼此的珍惜。尤其最近科技的发达,交通的便捷,人与人之间往来互动更为接近,地球就快要成为地球村了。所以人与人之间更应该和睦共处,族群与族群当中也应该相互的包容,相互的尊重。

这里说的是中国古代思想的中的博爱思想和大同思想,在很多年以前我们就常听到“同在一个地球上,同在一片蓝天下”。“ 人人平等,众生平等”。其实我们的老祖宗早就一直在坚持和努力去做到社会的平等博爱。

 

【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

这里就讲到一个人为什么会受到别人的推崇与尊重?就是那一个人品德涵养都很好,他足以服众人,大家看到他的言行,他的举止,就会从内心不由自主的敬仰他、尊敬他。为什么?因为他有德行,他有修行,他有涵养。所以这一条也告诉我们‘行高者’,就是内涵、品行,你的品德。品德修养到达一个程度,一个修养很高的人,他的名声、他的威望自然相对的提升。这种从内心发出来的敬仰仰慕之心,不假外力,不是说他用权势来强迫大家能服从他,敬仰他。

‘人所重,非貌高’。我们都知道,一个人会值得尊重,不是他长得好看,也不是他有权势,他有财位(有财产有地位),不是的。因为那种是假的,真正从内心仰慕是不容易的。就好比颜回赞叹孔老夫子,他就说“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你对老师孔子非常崇敬,为什么?他的内涵、他的品德、他的修养都是那么高,那么雄伟。为什么雄伟?因为他的德行、他的威严会让我们不自觉的景仰他。所以此地也提到了,一个人要受到别人的尊重,一定要从内心做起,你才有办法以德服众。

在这里要看到社会上很多人,尤其是家长与孩子之间,还有领导与下属之间,到底如何让孩子和下属真正的听从自己,佩服自己,还是需要我们本身的行为和思想能够值得对方尊敬,才会有从内心的尊重啊。

 

【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

这里就讲到一个人有才德、有才学,有真正的学问,这些才德随着你学问的提升增高,你的声望也会随着你的内涵而提升。为什么?世间人都很希望拥有良好的老师,你有这样的才学,很自然就会赢得别人的敬重。大家除了羡慕你的才学之外,同时也很敬佩你有这么深厚的学问。这个学问不是知识,知识的话,我们一看就明了。学问是有真实的实学,这些实学散发出来,你的言行、你的举止都会很令人敬仰的。所以这里讲人之所以能服众,不是他讲话大声,也不是用权势能压迫的,而是自自然然你有那样的真才实学,有那样的道德涵养,你才有办法令所有的众人推崇于你,敬仰于你。

所以此地就告诉我们,人要好学。尤其领导人物或者老师,我们都要知道自己一定要不断的提升,才有办法培养人才,你才有办法在团体里头、团体当中领导别人。自己千万不能有偏颇,行为方面更要谨慎;不能谨慎,不能廉洁,那你就没有办法领众,更不可能有办法服众。不能服众,我们就晓得,这个团体随时都有瓦解的可能。所以这里再再告诉我们,我们的品德要光明正大,才能赢得众人的尊敬与服从。

在这里还有一层意思,就是做领导人的千万要注意,不要随便说大话,我身边有的朋友当上领导以后就很喜欢跟下属吹嘘自己的过往经历,还有自己的社会关系,然而真到了做事的时候却又没有足够的能力去完成工作。这些都是不可取的,一个人的才能胜过自己的言行才是实学,本事大,但是说得更大,也是吹牛。

 

【己有能。勿自私。人所能。勿轻訾。】

这里也提到人不能吝财。财有两种含义,一个是自己的才能,一个是钱财。当我们有能力帮助别人的时候,千万不要吝于自己的才华布施。如果你有智慧,你有能力,应该帮助一些没有能力的人,希望他们也能在这一生愈来愈好,能帮助别人解危,能帮助别人解决社会上的困扰也好,财物上的施舍也很好。总而言之,这里告诉我们,你有能力,不管是什么样的能力,只要是好的,我们都不要吝啬自己的才华、自己的能力、自己的财富,适时的帮助别人,都是中国传统的美德。

今天社会上已经很少有善人、很少有人愿意很主动的帮助别人,我们读到《弟子规》之后,衡量自己,如果你真的有才学、有才德之人,应该要站出来为身边的人(无论是陌生人还是熟人)多提供一些帮助,这种行为不仅仅对个人,对于整个社会也是有帮助的。

‘人所能,勿轻訾’,什么意思?这个“訾”就是轻视、鄙视。有些人他往往看到别人好的一面,他不愿意赞叹,也不愿意有成人之美,他反而会落落的批评,有什么了不起,我也行。有道是“文人相轻,同行相忌”。很多人都因为面子问题,看到别人好的一面,往往没有办法赞叹;不但不能赞叹,反而还要多加以批评两句,这个也是人的通病。我们有这样的毛病,我们检查看看,这是经常很容易犯的过失。我们读到这一条也要很谨慎的想一想,如果有的话,及时的改正,我们会更好,这个人生会过得更好。

我们很多朋友,在生活中与人交往,都是带着放大镜去看的。尤其是对一些陌生人,有能力的人,身居高位的人,喜欢找找毛病,说“XXX也不过如此”。因为妄加的批评,旁人看了,他会认为你是一个贡高我慢之人。我们也晓得,“谦受益,满招损”。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当中,我们最忌讳的就是自傲自满,自傲自满的人就没有办法与众相处。不能与众相处,这个人生就没有什么意义,因为你都没有朋友。所以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其中的互动,我们一定要有成人之美的这种心胸,看到别人有能力,应该赞叹,能再加以帮助,那是最好不过了。

 

【勿谄富。勿骄贫。勿厌故。勿喜新。】

这个‘勿’就是不可以,‘谄富’就是去巴结富有之人,或者有权势之人。‘勿骄贫’,也不要骄傲,贫贱也不要难过。这里告诉我们,当我们生活好一点,我们不要笑贫,不要轻视这些贫穷没落之人;我们如果贫穷,处于贫穷,我们也不要去巴结有权势之人,没有必要,人生活在世间应当坦荡荡。这里也告诉我们,要有志气,要有气节,有道是素富贵,素贫穷,素富贵安于富贵,素贫穷也安于贫穷当中。

我们讲世事无常,人环境的好坏,可以说风水轮流转。今天你看到甲非常的得意,焉不知十年之后,甲可能落魄难堪都说不定。所以人要珍惜现今所有的环境,当你有地位、有权势的时候,千万不要仗势欺人;我们贫穷的时候也要有志气,一定要发愤图强,不要有那种自卑的感觉,一定要努力向上。你能努力,自然能改造自己的生活,自然能改造自己的命运。

所以这里告诉我们,做人要懂得珍惜;你不懂得珍惜,你会轻视别人,同时别人也会瞧不起你。你今天富贵,哪一天你落寞了,别人一样的也会瞧不起你。所以人与人之间,我们想一想,我们应该要珍惜。富贵的时候,不忘要多去帮助别人;贫贱的时候,不忘自己要保持自信和自尊,要努力自强不息,自然能够峰回路转。

‘勿厌故,勿喜新’,这一条就更重要了。人追求美好的,都是一般人的习性,看到好的就想要,我也希望能拥有。如果有这样的心态,我们的欲望就永无止境。所以有一句话说,“喜新厌旧”,这可以说自古以来,每一个人或多或少都有这样的习性。对物品来讲,如果不能珍惜,不能爱护一切的物品,追求物欲就会愈来愈深,这样对我们人生也是很不好的。为什么?因为无止尽的欲望会带给你很大的痛苦,当你入不敷出的时候,这个时候怎么办?已经养成这么奢靡的习惯,要回头都相当的难。

所以从小我们也要告诫子弟,要爱惜一切的物品。尤其年轻人,最喜欢追求时尚,流行什么一定要赶上这样的潮流,这个也是相当不好的毛病。子弟有这样的情形,做父母的一定要告诫之。当然最主要的,父母本身就不能有喜新厌旧这种心态,这个非常要不得。

除了物品之外,人与人相处也更要注意不能喜新厌旧。我们晓得现在的家庭,有很多家庭为什么会破碎,都是源于家庭父母当中,有一方有外遇,所以把原本幸福的家庭就这样给搞破碎了。抛弃子女,抛弃妻子,弃妻弃子都不应该,弃夫弃子也同样的不应该。为什么?家庭的建立很难得,家庭的幸福更是难得,我们不可能把这么幸福美好的家庭,就是在于自己一时的喜新厌旧,一时的贪欲,然后造成破碎,这个非常的要不得,也是造作极大的罪恶。

为什么?当一个人被抛弃,不是他一个人而已,还有他的家庭、他的父母、他的子女,伤了多少人的心,可以说是非常的伤心。想一想子女在这么小,他就失去了亲情,可能没有父亲,可能没有母亲,这也是天下最悲哀的一件事情。在失去家庭的温暖之后,长大如果在外面为非作歹,父母的过失就更大更大了。我们看看今天的社会,有很多青少年在外游荡,有很多青少年在外不知要迷途归返,不晓得应该赶快回头。我们探究他背后,都是有一个身世凄凉的家庭背景,原来都是得不到亲情的照护,从小疏于管教。在家庭失去温暖之下,子女肯定没有办法得到良好的教育。所以家庭是一切社会安定的关键所在,为人父母的要珍惜好不容易建立的家庭,我们不要轻易的让这个幸福的家庭破碎。

夫妻当中含有极重的情义,什么情义?想想看,婚前两情相悦,才有可能结合成为一个家庭,结为夫妇。婚后彼此互相努力,建立这个家庭,买了家,安置好一个幸福的窝,彼此都有恩德,这个叫恩义,夫妻之中这个恩义我们不能忘记。还有一个,夫妻里头还有信义,婚前彼此信誓旦旦,山盟海誓,想想过去的这些誓言,如今摇身一变统统忘记了,夫妻之间的三义都不见了,情义、恩义、信义都不讲了。所以,我们看到现在有这么多的家庭破碎,我们看了实在是非常的难过,尤其无辜的下一代更是可怜。所以为人父母的,我们要想一想,我们所作所为是不是影响重大。如果我们有这样的倾向,自己要反省一下,想一想它的危害、它的影响有多深。

所以,当我们读到‘勿厌故,勿喜新’的时候,自己也要反躬自省,在物质上面我们是不是有这样的毛病?在与人相处,在感情方面,我们是不是也有喜新厌故的这种心态?这是非常要不得的,一定要及时回头,悬崖勒马,一切还是来得及挽救的。

 

问题1《勿谄富。勿骄贫。勿厌故。勿喜新》与现在社会中的情况刚好相反,做人当守中正之道;那么这里的中正与这些行为之间的逻辑关系是怎么样的?

答:起时这句话是一种人生思想的同时,也是一种人生经验的总结。大家可以看见在历史上有很多人通过巴结权贵身居高位,所以“谄富”其实在很多人心里都是认可的一种生存方式。但是我们看看“谄富”而成功的人的结果,“富”如果变成“贫”了,富如果“厌故”了,富如果“喜新”了,都地位不保。所以依靠 “谄富”得来的成功和发展是不长久、不牢固的,但是如何对上古人也有教我们要 忠和敬,就是说我们要对别人交代的任务全心去做好,负责任的做好,要尊敬那些比自己地位高,有才能的人。

在这里特别要说的是,我们很多时候都喜欢跟别人说人人平等,反对特权,我们反对特权的同时,也要考虑下自己是不是有轻视那些比自己“贫”的人啊。这里的“贫”不仅仅说的是钱,也包括自己在工作中遇到的新人,在学校的时候师弟师妹,在社会上遇到一些需要帮助的人。什么是平等心? 真正做到 “勿谄富。勿骄贫。”就是一种人人平等。我们说“勿厌故。勿喜新”,其实对于很多年轻朋友和小朋友是很有意义的。对于物,我们说什么是节俭,如果能够做到约束自己不去赶时髦,不去追新求异,不去攀比,这就是种节俭。对人,衣不如新,人不如旧,真正的感情、友谊、亲情是要经过时间的磨砺的,才是弥足珍贵啊,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对于夫妻,对于朋友而言是否也是如此?就算我们是到商场、职场之上,我们也希望找到一个长期的合作伙伴,不是吗?(完

问题2自古教育都是要培君子,可是为什么自古以来能成事儿的君子那么少呢?我想,如果让大家分别说几个自己知道的奸恶之人,然后再说几个君子,肯定是小人多君子啊。

答:在这儿谈到君子和小人的概念,其实我们在学习弟子规,包括国学的时候是有一个很大的误区,那就是包括孔子也好,古代的圣人和先贤们都从未自称自己是圣人君子。所以我们学习国学和传统文化到底是为了什么?其实,古人在教导中已经说得很明白,“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人学习的目的首先是能够有得当的行为举止,只有自己的行为举止和思想得当了,去影响别人,去影响社会,改变社会,这才是古人教育的目的。君子是一个儒家对于一个 理想的人的形象比喻或者代名词,就像我们常说的好人与坏人一样。怎样的算一个好人,怎样算一个坏人,落实到具体人身上,这个很难说清楚。所谓成事的这个人,到底是君子还是小人,大家也很难评价。所以君子和小人,是我们在检查自己自身修养和道德时所做的一个参照,大家学习的目的明确了,参照也有了,坚持不怠,就会有进步。(完)

 

问题3请解释一下,道与弟子规中这些行为规范之间的关系。

答: 其实我们所说这些行为规范,正是我们的先人们对自身,对社会总结出来的经验与指导。孔子的思想中,提到“道不远人,人自远道”道就在我们自己身上,日常的生活中(发与夫妇之端),就在社会的人际关系之中,如果我们能够掌握“人”的规律,就能够掌握道。这其实,也是儒和佛,道之间的一个巨大不同之处。儒家认为道就在这个社会之中,就在生活之中,所以儒家强调 为天地立心,为万民立命,以人道求天道。而佛家认为,道是在这个世界之外的,所以我们不可能从这个世界里找到道,必须有一颗出世之心。而作为道家来说,善恶均是道,所以清净无为即可。(完)

 

问题4在美国如果感情不合,很自然就会离婚,孩子长大后也并没有因为父母离异而受太大影响,为什么在中国遵行传统思想,一旦离婚事实上就会给家庭尤其是孩子造成较大影响(至少比美国影响要大),这是不是说传统思想有许多不适应当前情况的因素,甚至需要改进。

答:某些角度看跟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很大的关系,但是其实在美国离婚造成对子女伤害,也同样是个社会问题。美国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为了保护儿童,对于离婚时孩子的监护权和探视权有严格的法律,同时社会上也有相关的心理体系进行辅导。所以并非大家所认为的,在美国离婚跟吃饭一样。在人伦问题上,西方在当今情况下也碰到了很多问题。尤其是在6070年代,当战后经济迅速发展,社会物质条件开始告诉提升。人的精神世界变得空虚,于是吸毒、离婚、嬉皮还有青少年犯罪现象开始大量涌现。包括妇女解放运动的影响,妇女权益在西方得到全面提高,这些都是造成今天西方离婚率高的原因。是否离婚这个问题,我觉得是婚姻双方的共同选择。我们在之前提到很多包括对子女和社会的一些传统因素,这些都是应该双方进行慎重考虑的。当然如果我们能够妥善处理好各方的问题,能够勇于承担和面对,是可以的。(完)

 

问题5圣人是皇上给封的,还是百姓给封的?封圣的目的是什么?

答: 两者都有,在古时候中国的圣人,有官方的也有民间的。例如大家熟悉的关羽,就被封了很多民间和官方的称号(可参见港片),民间大部分是自发的,而官方会为了,推崇弘扬某种道德典范,还有学术地位进行封圣,例如孔、孟。(完)

 

 

(第二部分)

 

【人不闲。勿事搅。人不安。勿话扰。】

这里讲到人与人之间相处,往往我们会忽略很大的一点,哪一点?经常只有顾到自己,不能替对方着想。譬如说我们要找人讲话,要找人帮忙,我们如果没有注意对方是不是有空,然后就请人帮忙,就跟别人讲话,往往对方碍于这个情面,不好意思跟你讲。所以,在此末学也深深感受到,我在上班的时候,也经常有这样的困扰。对方不知道你很忙,虽然看到你手上很多工作,但是他就喋喋不休,他就要找你讲话,明明我们在思考,但是没有办法。碰到这样的人,怎么办?心里只有默默的希望他能看到我这么忙,赶快的离开。有时候,我们正在思考的时候,正在做事很忙的时候,又接到电话,这个电话偏偏对方又跟你讲了很久,有时候不好意思跟他拒绝,往往也会带给自己无限的困扰。

所以,当你看到别人很忙,千万你不要再去忙上加忙,不要再找他的麻烦。“勿事搅”,就是不要再麻烦他做其他的事情,不要让别人更忙。同时,当你要打电话给亲人、给朋友,我们也要特别注意看看时间,是不是已经吃饭的时间到了,或者人家在休息的时候,我们也要注意到,不要在这个时候打电话给别人。即使你要打电话,你也要问一下:请问你现在有空吗?不要电话拿起来,就拼命讲个不停。人有时候是很忙的,但是碍于情面,又不能直接的跟你拒绝。

所以在电话当中,我们也要建立一个新的观念。我们打电话给别人,除了问候之外,如果要长谈,要细讲,要聊长一点,希望也能问一下对方有没有空闲。希望每一个人在读到这一条的时候,我们也要注意到,当别人很忙的时候,我们不要再去找他的麻烦。

‘人不安,勿话扰’。我们看到一个人生病,或者他的心情不好,我们也不要再去找他讲话。这个“话扰”就是再去找他讲话,前面那一句就是再去找他,这个事情找他帮忙。有很多人非常有爱心,听到某人生病了,住院了,就赶紧去看他。我们晓得,病人他在生病的时候,最重要的就是保存他的体力,而且他非常微弱,正是需要休息的时候,我们不应该一个接一个去探望他,这样只有叨扰他。等他好了之后,我们再去看他都不晚。

所以当我们要做,要需要人帮忙的时候,眼睛一定要仔细的瞧瞧,对方是不是很忙;很忙的时候,我们连跟他讲话的时间,我们都尽量的要避免,更何况要找他帮忙。人不安的时候,我们看到人生病,或者情绪不好的时候,我们应该也要让他有好好休息的时间。

有些父母有时会觉得小孩子有时候很烦,经常在忙的时候跑来问这个问那个,所以我们要在孩子小小的年纪,你这样讲道理给他听,他往往都能接受,而且也能改善。大人这一点看到别人不能替对方着想,就是看到人就想请人帮忙,这种习惯也要改正。为什么?有时候人很难开口拒绝,可是自己又很忙,又很矛盾。在这种情形之下,人与人相处应该要怀有经常会替对方设想的这种心。

人与人交往贵在能知心,也贵在能替对方设想。这一点也告诉我们,我们要善于观察我们周遭的人事物,不要经常的去叨扰别人。你要叨扰别人,要请别人帮忙,也要看看对方他有没有空闲。要找人讲话,我们也要想一想,这个话该不该讲?有没有必要讲?看到别人没有这样的心思陪你讲话,我们也要及时克制自己,不要认为这件事情很高兴很快乐,一定要急着跟朋友分享;一定要看状况,这样才好,同时也不会让别人造成很大的困扰。

 

【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

这里也讲到人跟人相处当中,互相看到对方的不是,互相见到彼此的缺点,这是很经常的事情。我们看到别人有缺陷、有短处,‘切莫揭’。这个“切”就是真实的,很真切的,一定要切记;“莫”就是不可以;“揭”就是把人家讲开,把人家传开。我想每一个人,他都有弱点,他都有缺点,这些缺点跟弱点也是最不愿意让人知道的。所以当我们知道对方有缺点,我们不要像传声筒一样,到处去讲别人的这些短处,非常要不得。你会讲别人,同时也要记住,别人也会讲你;你怎样讲别人,别人也会以牙还牙对待你。所以这里也告诉我们,人要有包容别人的心量。看到别人有短处、有毛病,不要去传,这是很不好的一件事,可以说是相当缺德的。

‘人有私,切莫说’。这个“私”就是隐私,也是不可以说,一定不可以说,“切莫说”。在人与人相处当中,我们也不免会有一些朋友,他过去曾经遭到一些痛苦之事。当我们知道他有这样一段不为人知,不愿意人家知道的这种隐痛,我们晓得了,也应该替他保密,不可以去讲,讲了以后他的伤害会更深。除了这个隐私之外,有一些事情不应该让当事人晓得的,我们也不应该去传述。

这里举两个例子,一个是我身边的亲戚,他被诊断出来得了鼻咽癌,医生告诉他是初期,于是完成了两期化疗,回家以后,感觉很好。每个月的复查结果都是良性,就这样过了两年,和正常人也没什么区别。

其实他的病已经很严重了,但是家里人决定不告诉他,所以跟医院说好了,结果有一天他自己知道了实情,于是整个人立马垮掉了,二三个月就去世了。其实在医学研究中癌症的治愈率是70%^,但是很多人,都是受到自己心理的影响,有句话说90%^的癌症死亡病例,都是自己把自己吓死的。

另外一个例子,是听来的就讲病患甲乙两个人,病历的诊病单开错了,甲是胃炎,乙是胃癌,两个单子给错了,结果真正胃炎的人他就转换成胃癌,真正胃癌的人他看到自己不是癌症,原来只是胃小小的发炎而已,结果两个人的命运就不同,一个活得很好,一个很快就病死了。

  所以在这里,我们对于别人有隐私不应该让他知道,或者我们知道的也不应该替他宣扬,这样会造成别人很大的伤害。

所以,当我们明白这一点,我们晓得当有一些隐私,不能让对方知道,我们肯定要替他保密,不要让他知道是在保护他。尤其是这个病情,为人子女的,我们如果晓得亲戚朋友当中有这样的人,他没有办法接受这样事实的打击,我们一定要替他隐蔽,不要让他晓得。看到别人,或者听到别人有痛苦的隐密,有隐私,我们更不应该去跟别人宣扬,这是非常要不得的。

 

【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

这里也告诉我们一定要隐恶扬善,我们把善良的一面多推广多宣传,这个社会会更美好,就是善,我们能讲人家好的这是好事。为什么?当别人知道的时候,大家也会想去效仿,就是帮助别人,帮助别人把这个善的一面更加的扩散。人人能行善,这个社会不是更好吗?

我们现在社会现在有的新闻很不好,这点做父母的一定要注意,尤其是对一些漫画,一些影视作品,还有一些书籍里有很强的误导性。要慎重的为孩子选择。

 

【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

这一条也非常的重要。我们都晓得人与人之间,好朋友当中,我们见到朋友有过失,我们理所当然的都会劝他两句;夫妻之间,我们看到对方有过失,做太太的或者做先生的难免我们也会劝他;看到子女有不对的地方,做父母的肯定也会来教导他。这一条就告诉我们,‘善相劝’,这个“善”要特别的注意。我们都知道规劝别人,可是这个“善”就是你要讲究方式方法

今天为什么很多人不能接纳别人的劝告?有两种原因。第一个,规劝的人,他的态度、他的语气很强势,就好像指责说:你错了!你不可以这样!。第二个,就是对方他接受你这样严厉的态度,不是很好的口气,他不能服你,他认为你这样讲我,我偏偏不改。所以此地讲“善”,一定要讲究方法。

这一点尤其在我们对于亲近人的时候,更为明显。我们想一想,跟我们最近的亲人,如果不是父母就是子女,再不然最近的就是夫妻。为什么会吵架?吵架的原因,不外是听了口气很不好,听了很不舒服。为什么会不舒服?就是对方在指责过失的时候,往往态度语气相当的不好,令对方受不了,所以两个人才会吵架。这里就提到人与人之间,如果在规过劝善的时候,要懂得善巧方便,要抓到适当的时机。你如果没有抓好这个时机,这个时间抓得不好,让他很难堪,让他觉得很难为情,就会伤害到他的自尊。

每一个人都很讲求自己的自尊,都很讲究自己的面子问题。所以一定要记得,当我们在劝勉别人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到对方他接受的程度有多少,一定要衡量,然后再尽我们的力量来帮助他,来规劝他。同时,一个人如果有真诚之心想要规劝别人,我们说“诚于中而形于外”,这个时候你的语气、你的态度一定是非常虔诚,一定能感动对方会察觉说:我这样的确是过失,很感激你的劝勉。如果我们用强势、很威权的这种态度来劝勉别人,有时候反而没有办法达到规劝的目的,而且还结了怨仇,还怀恨于你。你这么凶,给他没有面子,给他现场难堪。

所以我们读到这一条,不要很高兴看到别人有过失,就赶紧去跟别人讲,一定要懂得善巧方便。尤其夫妻之间,夫妻俩人的对话,往往都是家里子弟学习的对象。你能委婉互相尊重,子女在讲话,他的语调也会跟父母一样轻声细语。如果父母之间有过失,彼此是用和大声或者很严厉的这种言语来指责对方就不对。

所以在此地,你能“善相劝,德皆建”,我们去帮助别人,帮人“改过”就是一种高尚的品德。如果看到别人犯错而不指正,就与见死不救是一样了。那也就谈不上道德修养了。同样,如果你能够帮助别人,别人也会给你同样的回报。

“德皆建”,就是双方都能树立很好的德行。从历史上,我们前面已经讲到唐太宗跟魏征,像这样的皇帝,开阔的胸襟,能接纳建议大臣对他的规过,可以说相当的难得。贵为皇帝都能如此,我们想一想,我们今天的身分地位,是不是更应该学习他们这么宽宏大量,这么大的胸襟。我们在劝别人,在劝人的时候,自己也要想一想,用怎样的言语,用怎样的态度;如果你能比喻,用譬喻的方式,往往收到的效果更高。

如果说‘过不规,道两亏’,如果你看到他日益在造恶,你见死不救,你不愿意帮助他,就是“道两亏”,两边都有亏损。一个是一直往下堕落,他的道德日益沉沦;另外一个,你眼睁睁的不愿意帮助他,这样也不对。所以“过不规,道两亏”,你没有规劝别人,别人不懂得改正,这样也是有失为人的本分。

在这里要谈一下父母教育孩子还有跟朋友,夫妻之间沟通的注意事项。对于小孩子,我们有时候会觉得有些是小问题,不用去管,有爷爷奶奶在身边更是如此,小孩子的教育一定要从小教育,从小事抓起,一定是在当时进行批评和规劝。

而夫妻,朋友之间,我们有时就不能如此,因为有的时候这样很难堪,作为大人而言,被人当众或者当场指正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很难诚心接受的。那我们可能要找个合适的场合,用一个合适的方式指出来可能大家更容易接受。

所以“善相劝”,我们两方的品德都可以树立,因为我们可以渐渐的切磋而提升。不过在此地还要再郑重的叮咛一下,沟通技巧方式它的重要,才能达到劝解的效果。如果你没有正确的沟通方式,这个效果可能没有办法达到,甚至好心办坏事。

 

【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

这一条也跟我们切身生活,有相当大的关联性。从最接近的日常三餐,吃饭的时候,碰到你喜欢吃的菜,会不会一直往自己的碗里装?

很多朋友想到的只有自己,觉得今天的菜很好吃。从小父母,爷爷奶奶也说:好,那你尽量吃。小朋友从小没有人教,他就知道:我只要喜欢,我就可以多拿,我就可以多吃。殊不知,这样给他树立了很不好的习惯,他不懂得我们在取拿之间,我们要观察周遭是不是别人没有用到,别人没有吃到?因为小朋友现在每一家每一户都生得很少,在家里就是一块瑰宝一样,像宝物一样,所以大家都珍惜得不得了。从小他要吃的,他要用的,全部都满足他的欲望。

所以在这一条,我们看到周遭现在的人,对于取舍方面,往往不懂得人与人之间要讲义。“贵分晓”,就是说你在取与当中,你在拿还有施与的时候,你必须要明白个中的道理。什么道理?取用当中要讲到这个“义”字。为什么要讲义?如果你今天很自私,只有自利,你就不懂得还有别人。我们要晓得,如果你都自私自利,别人也是自私自利,这个社会会变成怎样的社会?一定是你争我夺的社会。所以我们看到现前的社会,我们也晓得这一条很多人不晓得。不晓得从小就要告诫子女,要养成多给与,少取用,少为自己而取用。

所以这里讲到‘与宜多,取宜少’。“与”就是给与,给与别人要多一点,自己占有少一点,自己不要有占有的心。所以我们看到这里,我们就想到人要有舍得之心,当你面对很多种的物品或者钱财在你面前的时候,你第一个就能分辨我可不可以拿?我拿了以后会有哪些后果?首先我们要建立这样明辨是非的能力。我们晓得在社会上,从事一些比较特殊行业的这些人,往往会有很多人巴结,会有很多人送礼,甚至于走后门。当你看到有很多钱财横亘在你前面的时候,这就是考验我们廉洁之心,我们的操守。

所以,孔老夫子告诉我们:“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跟小人之间的差别,就在义跟利而已。讲义的人,他会觉得我取用当中,我是不是得宜?是不是对的?如果不对的话,当然不能取。

所以有很多生活的小细节,生活的这种规范,做父母的要让小孩从小就要让他建立起正确的观念。我们也晓得,舍与愈多,你所得到也愈多。所以古人有句话说:舍得愈多,所得的也愈多,你得福更多。所以,舍得、舍得,舍了就得。为什么?当你在舍当中,你就跟人家建立结交了很多朋友,也得到了别人的认可与感激。如果将来你有困难,这些朋友肯定也会帮助你,也会回馈于你。所以此地也讲到,当我们心胸能开阔的时候,我们给与的更多,我们所获得的相对也会更多。

 

问题1我想问这个世界究竟存不存在鬼神、轮回或者另一个世界?

答:对于鬼神和轮回这个问题是一种世界观的体现,什么叫做世界观?就是到底我们的世界是怎样的?我个人相信是有鬼神和轮回的。但是作为孔子是不语这些的,为什么?前面提到儒家对世界的认识,只要我们认识了自我,征服了自我,了解了社会和生活,自然就能够掌握世界的本源(完)

 

问题2谎言是双刃剑,那么什么情况下该说,什么情况下不该说,是否有规律可循?

答:其实说到这句话,我们还是要回到写弟子规的目的,是为了给蒙学的子弟儿童所看的。对于少年,儿童,包括许多初入社会的青年而言,有些情况这个是很难把握的,所以弟子规中所提到的是“切莫”,因为你分辨不出来,所以对这些事情就不要去揭,去说,虽然是好心,但是也要足够的人生阅历和经验才能把握好分寸。(完)

 

问题3德皆建,解释德这个字(须含各种层次的意思)

答:其实这个德用层次来看的话其实包含三重,一个是个人的德行,一个是人与人之间的信,另外一个是社会风气。这里讲得正是社会风气形成的方法和规律,首先是我们自己有正确的思想和言行,然后才能够在与人交往中去影响别人,与别人的善行成呼应和互动,当大家都争相效仿的时候,也就自然形成了一种社会风气。(完) 

问题4如果这样,按理说应该形成良性循环,社会风气会越来越好,但现实是正好相反,在马路上大家不遵守交规却没有人指谪,这是不说,一定要用法才能扭转社会风气?

答:社会管理中,善恶一定是并存的,我们都希望大家能够自觉地去遵守道德规范,但是总是有人会因为种种原因不去遵守,这个时候就需要法律的制衡了。在这里我们可以把道德看成是对个人自我行为和思想的要求,而法律是强制而外加的约束与惩罚。所以如果明白了道德和法的关系,也就了解到了社会风气的养成,一定是道德修养提升的结果。而法律和法治只能限制人的行为,告诉人们不能做什么,但是解决不了人想做什么的问题(完)

 

问题5解释给与取,与道之间的关系。

答:这个问题我们还是分成两个层面来看,第一个层面是“道”,我们说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给予了我们一切,从不奢求我们为世界做什么,而我们从出生以来一直是不断地从世界中索取一切来维持自己的生存,为了过得更好,攫取更多,要求更多。这是大的给与取,今天说到的泛爱众,说到的就是我们要多给予,少索取,这也正是爱的体现。从一个人立身之道,或者做人的方法来说,一个人的人生价值在于他给予了别人多少,我们所纪念的,缅怀的,尊敬的先人和今人都是那些给予我们知识,物质的帮助,生活的帮助,精神帮助的人。(完)

 

问题6实事求是在学弟子规时起什么作用?

答:弟子规与实事求是的关系,说得更直白一些就是我们要根据事物的本质和人的本性来接人待物。从自身的感受出发,去考虑别人的感受。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我们如果违背这个基本规律,片面强调自己想要什么,自己希望别人怎样,那就是违反人性的,不要说做个君子,恐怕是要天天被人骂的。(所以君子一定是个通情达理的人)(完)

问题7别人说谎话蒙骗能揭短吗?别人卖假货能揭短吗?揭短是做坏事吗?

答:其实这个问题,有的情况是问了一半,少了一半。例如别人说谎话蒙骗的目的是什么?前面我们说亲人有了疾病,而心理状态又不能承受,这种蒙骗,我们是说是善的。当然如果是为恶,造成别人的经济,精神上的损失,我们是一定要制止的。前面说的扬善隐恶,如何隐?是躲开还是默不作声的隐忍? 这都不对! 这是助恶 不是隐恶. 隐是指要坚决的去抵抗它,消灭它,让它不能够去害人,不能去影响更多人。在这要说个不好笑的笑话,现在很多人都说许多办案警匪侦探题材的影视文学作品都可以当犯罪教科书了,这就不是隐恶了(完)

 

问题8两个人或者几个人在谈第三个人的缺点,能有助他们之间的感情增进,对于这问题,主讲人有什么看法?

答:在这儿我们首先要谈谈弟子规中的这些人生经验的来历,其实很多弟子规中的内容,都是古人对人们常见的一些现象和过失做的总结和反思。我们今天谈到弟子规,就是希望大家能够在生活中能够找到对照,哪些是我们平时没有注意到的,哪些是对自己和别人会造成不好影响的,如何去改变自己?有朋友经常跟我说弟子规的东西太难,为什么难?因为第一记不住,第二做不到,第三坚持不下来。其实学习是个过程,人的改变也是个过程,如果我们能够做到 听十学一,再把这个一做好,就是进步了,做好一件事情再做下一件,一件件积累一生的积累也是很可观的。(完)

 

(第三部分)

【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

这一段也是跟我们日常生活很有关系。尤其大人之间的交往,有时候我们也会特别感受到,明明很不想这件事情落到自己的身上,偏偏别人就会丢给你。我想很多大人都普遍有这样的感受。所以这里就告诉我们,‘将加人’,当你不管是言语或者事情要加诸于别人,譬如说你将要批评别人,要说别人不是的时候,你想一想。想什么?想一想对方,他是不是愿意接受你这样的批评?你这样讲他,他会不会难过?如果你自己是他,你肯定会难过。想到这里,就应该赶快停止。

‘己不欲’,当你自己也不愿意别人这样来对我的时候,就要及时的停止。不管事情也好,言语也好,我们都要三思而后行。“将加人,先问己”,平常我们都忽略了。为什么忽略了?因为我们经常没有这种反思的举动,往往看到就讲,往往看到了以后就加诸于别人,让别人痛苦,我们没有感觉。因为我们不是当事人,往往人都会忽略,我讲完就算了,从来不去考虑它的后果是怎样的。所以这里也特别提醒到我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每一个人都不希望不好的事情、不好的言语加诸在自己的身上,以同理之心,我们就要想到别人的感受,也不应该这样加诸于别人。

 

【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

这里就讲到我们人要懂得感恩。能感恩的人,他内心经常会觉得很满足,觉得世间的人对他都很好,他生活的环境也会一片的祥和。为什么?他感激所有的人对他好,他也感激世间种种的环境都是非常美好的。这里也告诉我们,人要活在感恩的世界里头,不要活在愤愤不平、经常抱怨,不能活在这样痛苦的世界里头。

所以,这里提到‘恩欲报’。简单的讲,就是谁对我们有恩,我们一定要有感恩图报之心,一定要报答他,不可以忘恩负义。我们想一想,现代的社会,几乎是忘恩负义的社会,几乎可以说是这样的。当然好人还是很多,可是比例的确是太少了。我们想一想,这一生当中,我们拥有这样的身体,谁给予我们的?父母。如果没有父母从小这样辛苦的把我们养大,我们就没有今天。再想一想,我们能有这么良好的生活条件,每天快快乐乐到学校去读书,谁给予我们的?就是师长。你能明理,谁教导我们的?也是老师。这些学校谁盖的?就是国家。我们再想一想,今天有得吃,有得穿;吃得好,穿得也好,又是谁的功劳?就是很多人集体起来一起努力所得到的。

所以我们想到这里,我们从最切身的想到了父母,我们一定要有感恩之心,感恩就要懂得来报答,怎么报答?你能尽心尽力奉养你的父母。你能尽自己的能力,把你的才华把你的才艺贡献给国家社会,也是报国家之恩,报世界之恩,报老师之恩。为什么?老师辛苦的传授我们的智慧,传授我们的知识,当我们有能力的时候,一定要报答老师的恩惠。怎样报答?一定也要再传授下去,一代传承一代下去。

‘怨欲忘’,这里就讲到当你有不平衡,当你受到委屈,当你心中有仇怨,这个时候应该要赶快把它忘记。我们想一想,当我们看到蓝蓝的天空,没有丝毫的云彩,我们会觉得非常的空旷,内心也会觉得非常的开朗开阔。如果你心里有不平衡、有怨恨,你终日在那里痛苦,痛苦是一天,快乐也是一天,我们何不把这种怨恨快快的把它去除掉。所以这里就告诉我们,心中有不平、有怨恨,我们应该要早早的把它除掉。这些怨恨就好像浓厚的乌云一样,我们看到天空没有蓝蓝色彩,天空乌云满布,我们看了也是会觉得不舒服。

所以,人活在这一生当中,我们要懂得调适自己,自己有怨恨的时候,不要把怨恨愈积愈多,就好像存在银行一样,一直生利息,怨恨在心里头愈结愈大,这是很不好的,对自己的身心都有很大的伤害。所以圣人告诉我们,心里有不平衡、有怨恨,应该早早的把它忘记。我们也不忘每天要清除内心里头的障碍,内心里头的不平衡,就好像倒垃圾一样,每天要把这些脏的东西统统把它丢光,我们的身心才会安适,才会舒服。

‘报怨短,报恩长’。所以这里就提到,我们仰慕父母,孝顺父母,那是一辈子的事情,是源远流长的。不能说我现在想到孝,我才来孝;我没有想到,我就不知道懂得报恩。所以“报怨短”,要记得有不舒服的时候,要赶紧把它去除掉;有恩于我们的,我们终生不要忘记,这样才对。我们想一想,我们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我们有这么快乐的环境,我们一定要懂得珍惜。

 

【待婢仆。身贵端。虽贵端。慈而宽。】

这里就讲到当你是一个主管,当你领导很多人的时候,做为主管,做为领导人,你应该如何来善待你的部属?我们晓得要以德才能服众。从最简单的做一个主管、领导人物,应该如何?这里就讲‘身贵端’。你的身体,从你的行为举止,你就要端正。这个“婢仆”,古时候都有丫嬛,我们说婢女;仆人有长工。这些长工、丫环我们就统称为婢仆。可是现在我们不用这样的名称,我们都称为部属或者员工。

如何对待他们?“身贵端”,首先做为一个领导人,做为主人的你,你的身体,你的言语,你的造作,就要端正。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你做得不端正,底下的人也会向你学习,你不端正,底下的人当然就不端正。所以不管是一个公司也好,一个团体也好,一家也好,这个主人、带头的,首先都要记得自己威仪一定要端正。如果你很轻浮、很轻率,你就没有办法以身作则,底下的人也没有办法树立好的行为,他们也没有办法建立良好的行为态度。所以在此地,怎样做一个主管?怎样做一个领导人?这里教我们,首先就是要端正自己的言行举止。

‘虽贵端,慈而宽’。这里就讲到,虽然你很端正,很严格,但是人不能太苛刻,你做主管的也要懂得体恤下属之人。所以在《论语》里头有一句话,“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也就是说做老板的、做主管的,你对底下的人,你要懂得礼貌,你要以礼来尊敬他。你能体恤他,你能关怀他,你能以礼相待,他就肯定会效忠于你,所以说“臣事君以忠”。因为他感受到你对他的关切,肯定他就会很卖力的为你工作,他就会忠于他的职守来为你效劳。如果你待他很苛刻,非常的严厉,一点都不慈悲,犯一点小过,你就要很严格的处罚,这样底下的员工不服,将来都有可能给你捅很大的纰漏跟差错,这就得不偿失。

所以古人这样教诫我们,苛刻之人是最无德之人;就是你待人很刻薄的人,你就是一个没有德行的人。老板如果没有福报,这个公司就岌岌可危。所以人待人要懂得“慈而宽”,这个慈就是要仁慈,要有仁慈之心、要有宽恕之心来对待下人。我们想想看,他今天会做这样比较卑微的工作,就是他们能力有不足的时候;有不足的时候,我们衡量他们智慧能力都略差一点,我们能同情他在这一方面有一点差,反应或者慢一点,做为主管的我们能洞察他们有这一方面的缺陷,我们应该好好的教育他们。不可以很严格很严厉,犯了一点小错,就很严格的处罚,这个都是很不对的,而且很不慈悲,很不道德。

所以做为主管的,你要做一个轻松的主管,要做一个有福的主管,要记得对底下要以礼,要经常关心他们,体恤他们。

 

【势服人,心不然。】

这里就讲到你用权威用势力用钱财来控制他,他们不会服从你,只是表面服从你,因为有利害关系。我肯定现在听你的,是因为我要这一份薪水。但是他心里一定是骑马寻马,一旦有比较好的工作条件,他一定就会离开。所以不能用权势、用很严格的条件来令人服从于你,因为它的后遗症是彼此心里都会有反抗,一旦时机成熟,吃亏的是自己,吃亏的是老板。

 

【理服人,方无言。】

如果你能让大家服从于你,是用理,用正理,用有道理的这个方式,来令众人服从于你,这样大家都会欢欢喜喜的为你效劳。所以此地特别讲到做为一个主管,当你的制度在建立的时候,我们也要特别注意到,是不是有讲到道义、仁义?如果太苛刻的话,这些员工恐怕没有办法真心的为公司效劳。要让大众都服你,你就要有公理、有道义存在,这样彼此之间才没有言语的纷争,你的公司、你的团体才有办法和谐。

 

问题:我觉得对不起我妈呢,我妈就盼着我快点结婚,可我可能一辈子单身,那怎么办呢

答:古人对孝道的解释中,有一句话讲得很好叫“色难”,就是当我们在尽孝的时候,如果碰到自己做不到的,不愿意做的怎么办? 是不是能够保持一个良好的态度,用恰当的方式与父母沟通。其实父母都希望儿女过的好,过得更好,但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困,苦,如何不让父母因为自己的问题而担心操心,让父母心情能够愉快才是尽孝。而不是真的能够做到事事顺利,顺心。(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