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类,“兼容性强”的经济学专业。以西方经济学、政治经济学、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国民经济学、国际贸易与经济、劳动经济学为代表。
这一类型最容易被拿来和金融学等技术含量较高的专业做比对,几乎所有考经济的学生都会问到:经济学和金融学有什么差别?哪个好?除开金融学外,其他经济学之间有什么差别? 如果你是为了搞研究,或者读完硕士接着读博士,那专业间差异当然大了。但单从就业的角度看,差别很小。是不是金融学要好点?我个人认为是的,不然各名校金融学复试线不会无缘无故高出别的经济学专业十几分。但这个“好”要辩证的看,它指的是机会,不是最后必然的结果。比如四家全球最顶尖的投行都来你们学校招人,其中一家明确规定只招金融学硕士,另三家说经济学硕士都可以来试试。那不用说,学金融学往四家都会递简历,其他经济学专业的则只能干瞪着眼、拼了命地挤另外几家的机会,最后的结果是如何,你猜?但四家同时都只录取了金融学的学生,这种概率极小。最有可能,是金融学的和经济学的各录了一半。大家明白我要说的吧!这只是打个比方。现实的情况是,用人单位很少刻意在经济学学科大类里制造这种就业鸿沟,因为他们也明白,你在学校里学得再精通,上岗前也需要来个全方位立体式的打磨实习轮岗再培训!你以为人家真是看中了你学那个几个破原理吗?人家是看中了你的学习能力,这些东西早在你考研成功时就已经被证明了。所以,招金融的一般也招统计,招产业经济学的一般也招国民经济学。并且个别对用人有特殊需求的金融机构,如从事证券数据分析的岗位,可能连学金融的都不招,直接招学基础数学的或者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计划不如变化快,真出现了这种情况,非金融不报的小孩难道该哭死!各位同学,只能说到这了,如果你还认定自己是可塑之才,请别再砖牛角尖了! 还有考生问:理论经济学相对应用经济学,是不是好考一点? 从初试的竞争看,理论经济学要容易一些,毕竟理论经济学比较偏,如经济史、经济思想史、世界经济,较统计学、财政学等专业,受关注度小许多,报的人也少,竞争没有那么激烈。但这个不绝对,例如复旦大学的经济史,只招1人,你说是难还是简单?它的政治经济学专业,是国家级重点学科,实力卓著,招11人,但2011年复旦大学整个经济学院的招生计划总共只233个,还拟接收50%的推免生,11人中有多少名额外招,这也很难讲。 注意,我是从报录比例的角度谈竞争,而非考题。现在多数学校的经济学招生都是按学科门类命题,一般叫个什么经济学综合,不管你是报理论还是报应用,大家一张卷,然后根据所有人的结果确定一个经济学学科门类最低复试分数线,即便是最冷的专业,也得达到这个线。换句话讲,你就是考的纯纯纯理论经济学专业,应用经济学的书,你该看还得看,站在备考的角度,应用经济学和理论经济学没有区别。 从复试的角度看,理论经济学就未必比应用的轻松了。有研究任务摆在那里,对理论功底往往提出更高的要求,一位导师一届就带两三个学生,除非他招不满,一般他会仔细的看看你能否够格做他的研究生。 我发现考生普遍存在这种心理:应用经济学难,就让别人挤去吧!我打个擦边球,报个中不溜的,既不最热也不最冷。例如劳动经济学、西方经济学貌似很合适。其实这种专业根本也简单不到哪里去,就算复试分数线相对大热专业少个5—10分,分配到各科去,也就是个把选择题或名称解释的差距。天天纠结这点细微差别,特别没意思。就拿同一所学校的西方经济学和产业经济学作例子,经多人实际考试结果分析:能上西经,一般也能够到产经;够不到产经,西经也够呛! 那天论坛里主持人问胡文杰,为什么敢报北大光华?他考的是产业经济学,北大安排它和国民经济学联合招生,两专业合计只招3人。胡文杰就说:“当时选北京就两个目标,一个是北大,一个是人大,后来查查发现,北大很难,人大也相当难,我后来一想,反正都难考,干脆就考北大算了。选择那段时间其实也很纠结,想了很久,后来想想花很多时间来纠结,不如专心去考一个,都难考,考上去也都差不多……” 所以,牛人的共性,很多时候就表现为一种心态! 至于就业,跟前边说的一样。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实在没有太大的差别。千万不要望文生义,以为理论的就是搞理论,应用的就是搞应用。死刑案件都可以发回重审,学科设置哪还还用得着那么刻板。 我之所以总结第三类专业为“兼容性强”,是因为即便某岗位真的需要某方面的知识储备,而你的专业没有学过或不以这方面知识为重点,也完全可以在入学之后通过筹划和努力去弥补。怎么筹划和努力呢?经管方面有一大堆从业资格证书可以考,例如证券从业资格、基金从业资格、银行从业资格,还可以考注册会计师、精算师、注册评估师、ACCA等,我不主张让考生照单全收当“证书帝”,而是选择自己需要的、用得着的,准备考试的过程也是熟悉从业条件、储备职业知识的过程。还有个渠道,充分利用读研的时间去实习。千万避免自己沦为导师的无偿打工仔,研究生有一点好,没本科那么多课上,也没那么多考试,做好毕业论文、搞定导师是顺利毕业的两个关键事项。其他时间,就在实践的草原上好好驰骋吧!现在稍微好点的大公司,招人的时候都有一个潜规则:把实习生中表现优秀的留下来。如果毕业前没有过硬的实习经历,想一下跨进特别好的企业,非常痛苦。如果同学有读博做研究的打算,那就再论了,你的导师不找你,你也得经常去找他,现在一般带硕士的都是博导,背靠大树好乘凉,你顺着往上考,轻松读了博士,将来也差不了。所以老有同学问进了名校之后是否就有保障?我都懒得给答案了。 专业的分类说完了,有一点不得不提,那就是跨考经管。考研专业中,经济学真的属于那种兼容并蓄的,有不少跨考成功的范例。和工学、理学、医学的不同,经济学导师多数时候反倒欢迎有不同学科背景的同学。我猜测,或许经济增长的关键就在于整合各种不同的资源吧。访谈时王琳就说过:摩根在当她当年求职时,严格要求本科是理工科背景,研究生为经管类背景。所以,多数情况下,同学们大可不必担心自己的会因为半路出家而被歧视。 我要强调的不是如何克服跨考难度,而是在你跨考前,你真的想好了吗?尤其是那些从工科跨过来的小孩。希望大家慎重,考研是中国所有考试中机会成本最大、战线最长、投入最大的。当然,你跨考的理由可以有无数种,如: ------ 我不喜欢我现在的专业。你真的确定吗?很多同学明明是本科不认真,学的很不咋地,于是说自己不喜欢。明显是掩耳盗铃!给自己找借口!你对你眼巴前的事儿都搞不定,还要花更大的代价去搞定完全陌生的,我对你真不报什么希望。 ------ 女生学工科不太好,尤其是学地质、学工程,风餐露宿的,学化工更不好了,弄不好要毁容,好像经管类更适合。这个理由听起来还靠点谱。但前提是你真的了解这个专业吗?我有一个观点:没有熟悉就谈不上喜欢。很多同学说喜欢某个专业喜欢得发狂,我说你给我讲讲这个专业里面最基本观点?描述下学科体系?有哪些经典的学术专著?结果一个都说不出来!我说你这不扯的吗!你从一个火坑跳到另一个火坑,我都恨不得从后边踹你一脚。 ------ 还有部分学生工科出身,本专业学得不错,学校也很好,却非要跨经管。我就挺不理解,他们给我理由是:要把自己培养成复合型人才。听了之后,我都很郁闷。同学怎么会有这么良好的自我感觉?复合型人才不是说你跟个变形金刚似的,到一个地儿变一个形状。你去找工作,用人单位看中的是你某一项能力,其他的只是锦上添花。如果两个专业之间缺少关联,就跟跨行业跳槽一样,之前的积累全都没了,你必须重头做起。这个时候的所谓复合,多半是种心理安慰。我问他,你是不是听说了有些基金经理年薪好几十万呢?他说是。但你去打听下,拿到这个收入的基金经理有几个?优质资源永远都位于食物链的顶端,如果你只是在金融业里混得一般般,没准还不如你原来的工科专业呢,你信吗?多数工科的学生在自己的领域里好好学,考了研,找个好点起点,发展几年,薪水也不低!绕个大圈,找同档次工作的概率,却降低了,你说你冤不冤。 我不反对跨经管,但前提是熟悉,熟悉才能驾驭!经管竞争本来就激烈,如果没有想好就仓促上阵,往往坚持不到考试那天。那天的嘉宾王琳也说:“在你决定是不是要考研之前,一定要想好,这个想的时间多长都不过分。然后等你决定之后就不要再动摇了,不管周围怎么样,不管别人怎么变化,你就坚持下去,最后一定能成功……” 读到这儿,大家对经管类考研的专业方向应该大致明确了。但考生肯定更关心是难度,是成功率,我再简单聊一聊学校选学校。我认为,选专业选学校从来的都不是孤立的,照顾两者不同的价值取向,才能制定出合适的考研选择方案。以北京地区为例,招经管的院校大体分五种,考生可根据自身定位和爱好对号入座。 第一种属于响当当的名牌院校,北大、人大为代表,在北京总共只有2到3所。人大一直都有“中央第二党校”的外号,所以毕业生很是热衷于考公务员进机关,像我这号出来闯的都属另类,因为外招人数比北大多,也有不少毕业生也分流到银行、事务所的。北大招的人有两个院招经管类学专业,一是经济学院,再就是大名鼎鼎的光华管理学院,招生总人数是不少,但多数是给了推免生,外招这一块的竞争是刺刀见红!例如2011年经院计划68人,却含40个推免名额,光华则更让考生窒息,除400个MBA的名额外,7个专业中只有国民经济学、产业经济学(联合招生3 人)和金融学(招25人)有外招计划,其他的如会计学、企业管理等只接受推免生。09年的光华金融最后录取42人(今年缩招了)中,按初试总分高低排序,前20名里(第20名为379分),数学满分2人,140分以上有7人,低于130的只有2人。没两把刷子,真不敢随便报,尤其数学不占优势,基本当炮灰!所以,单从报考数据分析,北大的确比人大难,人大至少选择面大一些。非要在这二者间比个高下,则相当无聊,就跟比较奔驰宝马哪个好一样。 第二种是以经管为办学特色的院校,比如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和中央财经大学,这两所学校是有专业代表性的!北京的各大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尤其“四大”等地方,这两所学校的毕业生都多得成灾了,这话我是调侃着说的。我间接了解到整个北京金融、审计行业,对贸大和央财的学生评价相当高,“专业素养高,能吃苦,外语过硬”,这是某HR亲口告诉我的他招聘时的感受。专业人脉、校友人脉的形成,自然对大家将来发展有极大帮助。去“四大”上班的同学经常开玩笑说,上个厕所都能撞见自己同班甚至同寝室的同学,开party都是以系为单位开的。这种类型的学校,就不要计较它是不是985,是不是自主招生了,酒好不怕巷子深,更何况他们是以一种极其开放的方式在办学,对外学习交流的机会很多!像外经贸,参考书目、招生计划、历年真题在网上都列得清清楚楚,考试公平,我是很赞赏这种作风的。难度上,不会比人大、北大不会差太多,但本校考本校的还是有优势。至于北工商、首经贸,勉强属于这一类,但学校知名度和地区辐射力小不少,当然,难度会随之降低。 第三种类型学校可以引起大家足够关注,在北京还有很多以理工科为主的综合性大学。例如北京交通大学,它的会计学、企管还是很不错的,虽说毕业时去最顶尖的公司有一定困难,但是在北京达到各中上等水平是基本没有问题的。除了北交外,还有北航、北理工、北科大。对了,有同学问清华,只是大家不太关注他,它难度非常大的,也不比光华差,个人感觉应该把它划到第一种当中去。第一、第二种类型的学校,经过多年的残酷洗礼,竞争格局已经相当透明,所以别去指望哪年会让你捡到个大便宜。可能出现大小年的就是第三种,多少能打个擦边球。例如中国农业大学,985 院校,自主招生单位!如果某年报的人少,经管类复试线甚至比当年国家线低个10分都不稀奇。如果你能找到某个心仪的导师带你,或者你就把考研当成拿学历考公务员的跳板,这种学校再合适不过了。 第四种是非常有特点的,跟政府、国家机关有密切联系的,一是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五道口),还有就是财政科学研究所,培养很有针对性。例如五道口的这个有两个方向,一个货币,一个金融,培养的都是实干性很强的专业人才,就业比人大等更有保障,难度也更大。除此之外,中央财经大学等也依托于本校资源和社会资源的结合,有些创新,其下设了中国金融发展研究院,中国经济与管理发展研究院,人力资本与劳动经济研究中心,中国公共财政与政策研究院,这些地方的毕业生就业对口性很强,性质上近似五道口和财科所,前几年刚开设时甚至还要了调剂生,但随着逐步为考生所知,竞争立马升温! 第五种是处于中间地带的一批学校,有点“非主流”感觉,归到前四种哪一类都不合适。如中国传媒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等,尽管多是综合性大学,但经管并不能成为它们的办学特点。所以,很难从难度上给一个统一的判断,如果你掌握的报考信息和专业课备考信息充分,且足够努力,考这些学校还是挺有把握的。 这么分类的目的,不是让考生现在立刻选出学校。竞争不竞争的,倒是在其次,关键是启发考生思考自己考研的价值到底何在? 选学校还有需要系列细节性信息的支撑,如复试分数线、复试方向、报录比例、推免比例、培养模式、参考书范围、答题规律、本校保护等等……原谅我点到为止,再往下写就整出一本书了!哈哈。回头有时间,我会逐步整理出来分享给各位考生。 祝各位考得其所!马到成功!(甘 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