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0年基金十大经典炒作案例

 昵称2734997 2011-02-01
2010年基金十大经典炒作案例
作者: 基金百事通 2011-02-01 05:38:37
  过去一年,是毫无争议的熊市。
 
  2009年底,上证指数和深成指分别是3277点和13700点,到2010年12月31日沪深两市分别收于2808和12459,全年下跌14.31%和9.06%。
 
  然以金融、地产、钢铁等传统板块大幅下跌的主旋律之外,却是异彩纷呈:当年A股市场涨幅超过100%的股票有84只,涨幅超过50%的有293只;而中小板股票更是集体狂飙:2009年底中小板指数近5631.76点,2010年则成功突破7000点,峰值一度达7493.29,甚至远超过中小板指数2008年1月15日的最高点6633.12.
 
  就在这一半海水、一半火焰之中,几乎都有机构们一路相伴的身影。
 
 
  
 
 
 
 
 
 
 
 

案例一:大成基金战重庆啤酒 暧昧的乙肝疫苗

   从11月16日79.98元的巅峰算起,到1月17日收盘时的44.44元,重庆啤酒在两个月内已狂跌超过42%。

 
  但在2010年,算上其在最后一个半月的“跳水”,仍旧有138%的惊天涨幅;而若扣除此阶段的下跌,该股票从2010年岁首到11月16日最高峰时期间涨幅则达238%!
 
  截至12月31日,重庆啤酒市盈率高达140倍,而同一天其同一板块的龙头企业青岛啤酒,市盈率仅30倍。
 
  显然,单从行业市盈率的角度,重庆啤酒的股价已经被严重高估。
 
  然而,其股价在二级市场上的持续发酵,并不是缘于所谓的啤酒业务,而是源自于有关乙肝疫苗这个经年不衰的概念,同时也来自于机构的一路追捧。
 
  早在2001年底,国泰君安证券和东方证券开始介入重庆啤酒之中,此后长达十年里陆续有各路机构进进出出,而重庆啤酒的股价则数度大起大落,但最初的4元出头,最高攀越到近80元的顶点——就在这一路上,则一直有关于乙肝疫苗的研制进展的消息或公告。
 
  大成系对重庆啤酒也不例外。
 
  2009年1月12日重庆啤酒发布公告,称其控股子公司重庆佳辰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于2009年元月11日在重庆召开关于“治疗用乙型肝炎疫苗”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及安全性的Ⅱ期临床试验研究者会议,重庆佳辰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将于近期启动Ⅱ期后续临床实验的工作。
 
  2009年8月26日,该公司再度发布公告宣布向社会公开招募临床研究受试者,开展治疗慢性乙肝的临床研究。
 
  而在此后至2010年6月初的近一年中,重庆啤酒未有发布任何有关乙肝疫苗的公告,但却招来了最大规模的基金进驻以及多年未有的股价飙涨。
 
  2009年一季度,大成旗下4只基金同时进入重庆啤酒,除它而外,另有宝盈泛沿海也同时出现在十大流通股东之列;
 
  当年二季度,包括大成沪深300指数基金在内,大成系一度有多达8只基金共同持有重庆啤酒,其中部分基金因持仓较少而未有出现十大流通股东之列。而在彼时,包括大成系在内共有27只公募基金持有重庆啤酒,但是大成系之外的基金持有股数都在十几万股到100万股之间,甚至有的只有区区几万股;
 
  事实上,大成系对乙肝疫苗的痴心并不是没有波折。
 
  到2009年3季度末,大成系基金大面积撤退,导致当期重庆啤酒的十大流通股东中只有2只基金,一只是大成精选增值持有约450万股,另一只建信核心优选持有数量接近100万股。
 
  然而,一个季度之后的2009年底,以大成系为代表的公募基金再次向重庆啤酒发起反扑:相比前一波,不仅基金数量大大增多,且持有的数量亦大幅增长,至于大成系更是个中主力。其中,大成创新成长持有超过1000万股、大成优选和大成2020生命周期则分别在900万股上下,大成精选则相对上个季度增持50万股后达200万股。同期,南方系和华夏系也有多只基金进驻,但持有数量都远不及大成系。
 
  此后的2010年,华夏蓝筹和南方绩优成长等基金相继从重庆啤酒十大流通股东名单上消失,而大成系始终抱团坚守,尤其是大成创新成长期间增仓200余万股,致其在9月末持股达1277万余股,位列第三大流通股东,仅次于控股股东重庆啤酒和其外资股东嘉士伯啤酒。
 
  公开资料显示,2010年9月末,在5只大成系基金之中,大成优选对重庆啤酒的配置占比达9.77%,为第二大重仓股,而大成创新和大成精选增值配置占比分别为5%-7%间,但却是各自的第一大重仓股。
 
  尽管,在1-5月份已经有约50%的涨幅,但真正的波涛汹涌,是在6月之后。
 
  2010年6月5日,重庆啤酒公告称II期临床研究正在全国16家医院开展临床试验,已于2010年4月15日按计划完成自愿者的招募入组工作。而其第二大股东嘉士伯公司亦于2010年6月10日宣布将增持重庆啤酒股份有限公司12.25%股份,从而使持股比例提高至29.71%,一跃成为后者之第一大股东。
 
  而自2010年7月开始,重庆啤酒每月均发布有关于II期临床研究进展的公告,到2011年1月7日,其公告称累计已入组了336例受试者。
 
  但其股价的强劲涨势却在2010年11月16日戛然而止,期间两次跌停,一次逼近跌停,到2011年1月17日股价已近腰斩——同一时期,大成系相关基金业绩应声而落,期间净值跌幅多在10%左右,而同期上证指数跌幅不到6.5%。
 
  时至今日,重庆啤酒有关“乙肝疫苗”的概念仍旧暧昧难测。
 
  一位券商资产管理部总经理私下说,其一些了解重庆啤酒的朋友称,所谓“乙肝疫苗”的概念还真的不是一点不靠谱。但他同时称,鉴于其股价近乎腰斩之后的市盈率仍然在100倍之上,在无法确保“乙肝疫苗”研制成功的可能性之前,“绝对不会介入,更不会重仓。”
 
  何去何从,问题留给大成。

案例二:兴业全球基金失算ST钒钛

   不是牛股,恰似牛股。

   和许多动辄数倍涨幅的“牛股”相比,复牌后区区5个涨停的*ST钒钛黯淡无奇。截至12月31日,*ST钒钛全年只上涨50.26%,而这其中的绝大部分,又是在2010年最后的半个月完成的。
 
  因为鞍钢早早向老股东所承诺、并将于2011年4月末到期的10.55元二次现金选择权之存在,对那些偏爱套利或攫取确定性收益的保守型投资者而言,这原本是一桩绝好的套利机会。
 
  但市场的精彩、*ST钒钛令人乏味的“织布机”行情、貌似充裕的买回机会,让诸多有志于在*ST钒钛上套利的先遣部队功败垂成,而刚刚更名不久的兴全基金公司,可能是其中最大的一支。
 
  2009年一季度,在攀钢系首次现金选择权申报截止前最后一月内至少有8家机构合计99亿资金涌入攀钢钢钒,购入股份约10.32亿股,套利目标都是两年后二次现金选择权,其中不乏理财产品、信托机构、财务公司、券商。
 
  数据显示,中海信托最终买入攀钢钢钒35785.86万股,并以8.89%的持股比例位列攀钢钢钒第二大流通股东。中行、建行两款理财产品最终分别购入攀钢钢钒8024.64万股、14551.43万股,分列公司第八、四大流通股东。
 
  光大银行的一款10亿元理财产品在4月21日方才入市购股,不过由于彼时各路资金的蜂拥抢购,最终并未进入攀钢钢钒前十大流通股东名单。而中信银行一理财产品最终也悄然买入了攀钢钢钒6168.18万股。
 
  同期,上汽集团及其间接控股的上海汽车集团财务有限责任公司也在4月20日至23日连续购入了2.2亿股攀钢钢钒,上汽财务和上汽集团也由此分列公司第五、第九大流通股东;而中信信托旗下的套利通2号则在此期间也购入了10912.98万股,并以2.71%成为攀钢钢钒第六大流通股东。
 
  公开资料显示,在此后至今的一年半余,不论*ST钒钛股价如何低迷,这些理财产品一直默默坚定持有。
 
  更多的是没有进入十大流通股东的机构。
 
  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3月底至少有18只公募基金、3家券商一头扎进了攀钢钢钒。
 
  其中,兴业趋势投资混合、南方避险、兴业全球视野、信达澳银领先增长、华夏收入、南方恒元保本、中信稳定双利等7只基金当期持有数量都超过2000万股,兴业趋势投资混合和南方避险增值更是持有高达8000万股左右,而*ST钒钛持仓市值分别占南方避险和南方恒元保本基金净值的9.5%以上。
 
  而在18只基金之中,兴业全球基金共有旗下4只基金参与其中,持有最少的兴业可转债混合,亦有1500万余股,累计动用资金约15亿元;而华夏基金除华夏收入外,还有华夏经典配置、华夏希望债券A两只参与。
 
  同一时期,海通证券、国泰君安、东海证券三家券商亦进入*ST钒钛,持有数量均超过4000万股,各自动用资金4亿元左右。
 
  然而,不像满足于5%年化收益的理财产品,一向在二级市场上长袖善舞的公募基金显然耐不住这种要在一个股票上呆满两年的寂寞无聊。
 
  一个季度之后,上述18只公募基金、3家券商就如作鸟兽散,只留有南方避险、南方恒元保本、东方策略成长和万家增强收益债券4只基金,以及海通证券1家券商。
   ……
 
  2010年12月中,*ST钒钛复牌连续涨停、股价快速超过鞍钢集团承诺的10.55元的二次现金选择权——只要在4月末股价不跌破10.55元,这所谓的二次现金选择权注定是废纸一张。
 
  其时,本刊曾询问兴全基金有关该公司旗下基金投资*ST钒钛的现状,但至今未有收到任何回复。
 
  事实上,此后至今,对*ST钒钛抱有最大野心的兴全系、以及其他近10只原本怀抱套利目的而来的基金可能再也没有机会兑现已经从5%扩大到近15%-20%的年化收益套利空间。
 
  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9月末重仓持有*ST钒钛的公募基金仍然仅有5只,除原先一直留守的南方避险、南方恒元保本、东方策略成长3之外,曾经在2009年3月末持有*ST钒钛的东方龙混合则再次现身,而易方达增强回报债券A则是新加入的唯一一只公募基金。同期,上海财汇有关券商持股的统计数据中也未有任何国泰君安和东海证券持有*ST钒钛的有关信息。
 
  而从*ST钒钛交易量来看,即使按最乐观的估算,至少也有一半的机构没有全部买回的机会——根据本刊统计,在10月8日-11月1日停牌以前的所有交易日中,*ST钒钛加总交易量不过17亿元左右,大约相当于兴业全球基金一家当年对*ST钒钛的总持股市值而已。而根据本刊计算,单单2009年二季度后撤出*ST钒钛的14只公募基金和2家券商,其原本的持股量高达约4亿股,市值约36亿元。
 
  被兴全系等基金随手扔掉的筹码,落到了另一些机构的手上,以更低的成本、攫取了更大套利空间。
 
  公开资料显示,今年二季度东方证券旗下的三只集合理财亦大手笔买入*ST钒钛,后者在二季度一下子同时成为东方红3号、4号和5号三个产品的第二大重仓股,占其总资产比例分别为6.12%、5.59%和5.08%,总持股超过3000万股,而在此期间*ST钒钛股价一度低徊在8元。不过到3季度末,东方红3号的十大重仓股中已经没有*ST钒钛的名字。
 
  嘉实主题基金的半年报显示,该基金持有近3000万股*ST钒钛,占资产的1.27%,为该基金的第11大重仓股。不过,由于三季报中未披露十大重仓股之外的持股名单,嘉实主题是否终于收获到*ST钒钛的重组盛宴,不得而知。
 
  按*ST钒钛2010年6月30日收盘价计算,到2010年底,东方红4号、5号和嘉实主题在该股收益超过40%——关键在于,这是一笔几乎毫无风险的安全交易。

案例三:基金和李旭利一起砸“钢”

  2010年,银行、地产、钢铁股是当仁不让的三大重灾区,钢铁股中,华菱钢铁鞍钢股份全年跌幅分别为52.15%和51.28%,是A股中跌幅最大的两只;宝钢跌幅虽略小,仍达31.88%。
 
  宝钢的金字招牌、超低的估值水平、稳定而超越银行5年定存利率的分红水平,以及钢铁行业重组的预期,在2010年初就招徕了李旭利和重阳投资的巨资追捧。
 
  宝钢2010年一季报显示,其十大流通股东不乏公募基金,包括银华核心价值优选、兴业趋势投资、建信优化配置、光大保德信优势配置以及易方达50指数基金和上证50ETF,但彼时尚且为李旭利掌控的重阳3期,则第一次以持有5030.32万股亮相,成为宝钢的第六大流通股东,按照宝钢股份3月31日收盘价7.88元计算,当时重阳3期持有的宝钢市值高达3.96亿元——这笔投资,相对于一只募资规模12亿元的阳光私募的体量而言,李旭利和重阳投资对宝钢股份的魄力超人想象。
 
  公开资料显示,除宝钢之外,一季度末重阳3期还重仓青岛啤酒中国南车两只股票——持有股数份别为795万股和6103.78万股,市值亦分别高达2.7亿元和3.4亿元左右。
 
  从宝钢股价的表现来看,其在2010年1月4日开盘的9.70元,成为这一年的最高点,到6月30日收盘价仅为5.89元。
 
  同期,银华核心价值优选、易方达50指数基金和上证50ETF选择了小幅加仓,建信优化配置则选择了减仓,而兴业趋势投资和光大保德信优势配置则已经从十大流通股东名单中消失。
 
  相反,同一时期重阳3期则大幅加仓1100多万股,进一步跃升为宝钢股份的第五大重仓股;同期,上海重阳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也以3786.71万股的持仓成为了宝钢股份第八大流通股东,投入近2.5亿元。
 
  三季度宝钢的股价在触底之后开始反弹,到9月30日收盘价格达到了6.63元,相对二季度末上涨12.56%。期间,重阳3期及上海重阳投资分别加仓172万股和601.85万股,幅度较上一季减弱许多。
 
  12月31日,宝钢股份以6.39元收盘,与三季度时平均股价相仿。
 
 

案例四:中金系和基金陷落金融股

 
  2011年5月,中金股票策略二号即将到期,这只老牌的券商集合理财产品却在收官前一年度遭遇了成立以来最严重的一次滑铁卢。
 
  截至2010年12月31日,中金股票策略二号今年以来总回报为-17.76%,位列53只2010年之前成立的非限定型集合理财产品之最末一位;而在更多的统计区间内,中金股票策略二号亦都在末五位之内。
 
  就在同期,中金股票策略二号的其他同门产品亦表现惊人惨淡。
 
  其中:中金股票策略、中金配置亦在2010年老产品的倒数十位中,全年总回报为-11.64%和-5.06%;还有曾经的明星产品中金股票精选,排在倒数第11位。
 
  中金系的全线瓦解,相当大程度上归因于对银行股不合时宜的痴迷。
 
  2010年第一季度中金公司研究部曾发布研究报告,声称“尽管市场流动性不足和再融资传闻还会带来股价的波动,但银行股下跌空间有限,而未来3个月有20%左右的上升空间,风险收益匹配较好,机构投资者应当在股价波动中提高银行股在组合中的权重。”
 
  巧合的是,如今中金股票精选和中金股票策略二号的投资主办吴俊涛,之前更曾担任过中金公司“金融/机械/电力/房地产等行业研究员”,或许是抱着对熟识的金融板块的信心,在2010年一季度中,这两只产品齐齐重仓配置银行股。
 
  其中,中金股票策略二号重仓的北京银行兴业银行招商银行中国平安分别占比3%-8%间,总占比则约相当于其权益类资产的1/3;而更为激进的中金股票精选,则在其逾83%的权益类资产中,6只重仓银行股占比达21.4%。
 
  在2010年上半年的配置中,中金系集合理财产品十大重仓股中共有9只银行股、3只保险股、2只地产股、1只券商股——以其行动切实履行了对周期性板块的立场与观点。
 
  而在同期,市场却以沪深300金融行业指数超过30%的跌幅回应了中金的乐观预期。而中金股票精选、中金配置与中金股票策略二号纷纷重仓的兴业银行,2010年上半年跌幅逾33%;中金配置的十大重仓股之一光大证券暴跌逾39%;期间,北京银行、交通银行深发展A、招商地产中国人寿跌幅均超过30%。
 
  一度,中金对银行股的青睐并不乏追随者。
 
  2009年底,国泰君安与中金同期发布研究报告称,“银行股估值优势明显,估值预计将进一步提升,并维持对银行股的‘增持’评级,推荐深发展、兴业银行、南京银行民生银行工商银行。”
 
  东方证券更是用“进入银行股最佳投资期”的大标题来预判2010年银行股的投资策略。其在研究报告中预测,“2010年银行业净利润增速将达到30%。”
 
  而支持有关银行股股价将强力上涨的另一大佐证是,2009年第四季度后时银行保险股A-H股股价普遍开始出现倒挂:工商银行、招商银行H股对A股的溢价率超过10%。而就在当年7月,金融股A股股价还全部相对H股溢价,幅度最小的也超过10%,最大的则逾30%。
 
  金融股“史无前例”的“便宜”甚至吸引了几乎从来不染指金融股热闹的王亚伟:2009年底,银行股开始跻身华夏大盘十大重仓股,至2010年3季度,银行股在华夏大盘的占比都未低于20%。
 
  而东方证券资产管理公司掌门人陈光明所率领的券商集合理财产品,当期也对银行股纷纷响应。陈光明亲自管理的东方红4号,1季度金融股占比几近20%,2季度减持之后仍有约14%之多。
 
  不同的是,依靠其他个股的表现,华夏大盘和东方红系当年仍旧是各自阵营之中的翘楚。
 
  有意思的是,时隔一年,中金再次扯起看多银行股的大旗。
 
  中金公司称,“A股银行有望在2011年实现13%的盈利增长,对应8.2倍市盈率和1.42倍的市净率,H股银行可能实现9%的盈利增长,对应的市盈率和市净率分别为10.0倍和1.71倍。我们依然预计未来12个月该板块有20%-30%的上涨空间,A股市场我们看好农行、招行、民生和华夏,此外即使考虑利率市场化,我们也认为中信和民生目前被严重低估。”
 
  国泰君安证券银行业分析师伍永刚则表示,“银行股迎来战略性建仓机遇,短期因部分调控政策仍有震荡调整要求,但从中长期来看,坚定看好银行板块,2011年板块有涨30%-50%的机会。”
 
  问题是,这一次,狼是不是真的来了?
 
  毋庸置疑的是,无论横向抑或纵向相比,当下的金融股都处于更低的估值状态:截至2011年1月7日,证监会行业的金融、保险业市盈率约为12倍,市净率为2.03倍;而在2010年初时,银行股大多有20倍的市盈率,至于中小板与创业板股票,在经历1月以来的暴跌之后,市盈率还在50-60倍,甚至近百倍。
 
  低估值却并不必然被市场追捧。
 
  “从长期来看,股价表现只与一个因素有关,那就是成长性。”南方基金首席策略分析师杨德龙表示。
 
  而这恰恰就是包括银行股在内的诸多大盘蓝筹股的最大软肋。“在成熟市场,传统行业的估值水平都很低,即使因为没有什么成长性。”光大证券资产管理部总经理吴亮,至今对银行股仍然不看好。
 
  “银行股只有因为处于低估值洼地而补涨的有限空间。”杨德龙称。
 
  申银万国的资产管理总部总经理单蔚良表示,2011年继续不看好银行和地产股。“去年10月20日、12月25日,央行连续两次加息,明确无误地宣告,中国进入了一个加息周期,或者一个货币紧缩周期。只要高通胀的阴影不消除,中国就将长期处于货币相对紧缩周期。”
 
  而在1月14日晚间,中国人民银行再次宣布自从2011年1月20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调整后大型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已达19%的历史峰值。而据单蔚良预计,2011年仍有加息3-4次的可能,每次25个基点。
 
  与此同时,根据上海财汇数据统计显示,上市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大多较2010年初进一步降低,其中北京银行、南京银行半年内的资本充足率下降约2%。对于大盘、甚至超大盘的银行股来说,这并不是一个利好消息。
 
  面对目前市场总体资金的流动性不足,股吧流行起了一首改编自电影《非2》股市版小诗,“你涨,或者不涨,我就在那里,只悲不喜;你跌,或者不跌,钱就在那里,只去不来。”
 
 
 

案例五:浙商“情断”绿大地

  犹豫良久之后,周良还是以“工作繁忙”为由拒绝了本刊记者的采访。
 
  周良正是浙商证券资产管理总部副总经理,以及今年业绩最当红的黑马集合理财——浙商汇金1号和金惠1号的投资主办。
 
  在发给周良的采访提纲中,有一条关乎其对上市公司绿大地的评价,而后者则是关乎浙商汇金1号和金惠1号过去与当下业绩的一个重要元素。
 
  截至2010年12月31日,2010年度最佳券商集合理财产品归属于浙商金惠1号,以30%的年化收益率荣膺冠军。同一屋檐下的浙商汇金1号也以逾15%的年化收益率收获到了2010年以后新成立的集合理财产品第七名,同时也是新产品中FOF型的冠军。
 
  事实上,倘若不是绿大地关键时刻掉链子,浙商汇金1号和浙商金惠1号原本收获到的可能是更大的果子——就在2010年的最后二周,上证指数下跌3.11%,同期原本只有20%股票仓位的FOF产品浙商汇金1号跌幅也超过3%,而浙商金惠1号跌幅更高达8.78%。
 
  这几乎是去年4月末浙商系集合理财面世以来所经历过的最大一次业绩重创。
 
  而其最大的可能肇因,则恰恰是其曾经在不到4个月创下近140%涨幅的绿大地——这只股票不仅同时被浙商汇金1号和金惠1号同时持有,并且是两只产品的第一大重仓股。
 
  三季度末,在浙商汇金1号总共不过20%的持股占比中,绿大地独占大头持股占比达5.86%;而在同期,浙商金惠1号对绿大地的持股比例更是高达9.56%,逼近单一持股10%的上限。
 
  2010年12月22日,绿大地因由重大事项未公布而紧急停牌;23日再度公告,称控股股东持有的全部限售流通股被公安机关冻结,并于23日起复牌。受此意外重挫,绿大地在23、24两日连续“一”字跌停,此后下行通道打开;12月29日,在股价暴跌4个交易日后,绿大地实行保护性停牌;12月31日,绿大地又发布公告称,公司因涉嫌违规披露、不披露重要信息正接受公安机关调查而再次停牌。
 
  2011年1月4日复牌,绿大地随即向市场抛出了拟收购宁波市风景园林设计院51%股权的利好消息。尽管这则利好刺激了当日股价涨停,但仍不能阻止四家机构席位在涨停板上出货;1月13日,绿大地公布了历史上首个超亿元大单,但股价依旧下跌1.75%;1月15日,绿大地公告称,1月31日将召开2011年第一次临时股东大会,审议事项包括对外界三缄其口的“关于向控股股东何学葵借款的议案”、以及正巧赶在年报披露前“关于聘请会计师事务所的议案”等。
 
  这样的风云突变显然让周良措手不及——绿大地第一次复牌后开门即迎来2日无量跌停,换手不足0.9%。而在2010年最后两个交易日,绿大地分别下跌5.50%和9.11%,换手率分别超过19%和9%。
 
  而自12月23日绿大地复牌至2011年1月17日,同期沪深300则下跌7.5%。绿大地累计跌幅已逾40%;同一时间段内,浙商金惠1号累计净值自1.4231狂跌至1.2055,跌幅高达15.3%;汇金1号跌幅则近7%。
 
  然而,第一大重仓股绿大地的暴跌可能并不是促成浙商汇金1号和金惠1号业绩下挫的唯一诱因。
 
  2010年12月20日之后,一直远比上证指数更为强劲的中小板指数终于迎来了一轮比前者更为强劲的下跌,到1月17日中小板指数大幅已下跌近14%,而同期上证指数跌幅不足7%。
 
  而中小板,恰恰是浙商汇金1号和金惠1号赖以快速勃发的源头,也是其寄托了最大业绩梦想的所在。
 
  三季度末,浙商金惠1号的股票仓位达77.66%,而在其十大重仓股中包括绿大地在内共有8只为中小板股票。并且其对上述重仓股的配置比例,每一只都不低于8.5%。
 
  类似的,同期的浙商汇金1号共持有的4只重仓股则全部为中小板股票,配置占比都在3.7%-5.9%之间。
 
  事实上,在之前相当长时间里,中小板股票的暴涨所带来的超额收益令浙商汇金1号和金惠1号几乎走出了绝缘于上证指数的独立“行情”。
 
  周良去年8月接受《中国证券报》采访时表示,“股市投资的超额收益并不来源于对大盘的判断,而是来源于对投资品种的选择,所以只要花10%的精力在大势判断上就可以了。而对于上市公司的深入研究,却能带来超额收益。”
 
  浙商汇金1号和金惠1号两者共同持有的重仓股在中小板指跳水之前,回报率都甚为卓著:棕榈园林涨幅高达160%,亚厦股份金螳螂均超过120%。而金惠1号重仓的其他股票中,除新股的广田股份外,各股的同期收益率亦均逾50%。
 
  而在此时,中小板的风险则悄然积聚:就在中小板股票已经普遍下跌20%之后,到2011年1月18日,浙商系所重仓股的中小板股票市盈率仍然50倍以上,棕榈园林更超过100倍。
 
 

案例七:广发基金见好就收广晟有色

  有色股是2010年市场最大的亮点之一,而广晟有色更是从年初的不足15元一度突破了100元,全年涨幅高达314.88%,成为当年A股涨幅榜的探花,但其中的精彩,却几乎没有机构的影子。
 
  公开资料显示,2010年只有3只基金相继买入过广晟有色,但其中2只早早离场——2009年年底,广晟有色的十大流通股东全部是自然人,没有任何一直公募基金或其他机构投资者进入;2010年1季度末时,中邮核心优势和中欧新趋势两只偏股型基金出现在了广晟有色的十大流通股东之列,其中中邮核心优势持有120.02万股占流通股本的1.08%,中欧新趋势持有61.65万股,占流通股本的0.55%,分别为第三和第十大流通股股东。
 
  二季度末广晟有色的十大流通股东中已经没有这两只基金的踪影,而广发稳健增长则与同期成为该股第二大流通股东,持有500万股,占流通股本的4.49%。
 
  2010年1月4日收盘,广晟有色的价格为16.06元,一季度末的价格为18.81,6月2日的最高点为32.15元。对于一季度买入广晟有色的中邮核心优势和中欧新趋势而言,应该获得了不菲的收益。
 
  三季度,广晟有色股价开始喷发,期间涨幅超过130%,同期广发稳健增长顺势减持170万股,却仍然是第二大流通股东,亦是十大流通股东之中唯一一只公募基金。
 
  10月18日,广晟有色创下101.37元的天价新高,旋即掉头向下,到2011年1月18日已跌至55.01元。

案例八:王亚伟独吃ST昌河“头啖汤”

  ST昌河这个重组“大礼包”让王亚伟足足等了快一年半。
 
  2009年4月9日,ST昌河停牌,当日收盘价为8.34元,而在2010年9月20日复牌当日,ST昌河开盘当日收盘时暴涨168.82%;在随后交易日中,ST昌河也表现上佳,截至2010年12月31日,全年复权涨幅已高达282.85%。
 
  2009年三季报显示,华夏大盘和华夏策略两只基金分别持有ST昌河601.06万股和300.09万股,占其流通股的1.47%和0.73%,是ST昌河的第二、三大流通股东。而在它们之外,ST昌河的十大流通股东之中并没有其他基金。
 
  就在王亚伟独自饱食“头啖汤”之后,仍有基金接棒已经大涨的股价。
 
  2010年3季报显示,华夏大盘的持股增加到802.66万股,占流通股的比例增加到1.96%;同时华夏策略则的持股也增加到331.87,占流通股的比例增加到0.83%;华夏系的另一只基金华夏蓝筹则买入566.92万股,占流通股的1.38%;同一时期,汇添富均衡成长也在此期间买入418.76万股,占流通股的1.02%。
 
  11月10日,ST昌河股价一度达到39.50元,相比较上市首日的收盘价25.58元仍然有过超过50%的获利空间。

案例九:基金搅动稀土传说

  稀土,正是2010年最让人眼馋的传说。
 
  而包钢稀土股价在2009年从7.28元涨到27.42元,复权涨幅高达290.60%,也是当年的一大牛股;而截至2010年12月31日收盘,该股在前一年暴涨基础上再次激情演绎,全年涨幅为160.86%,而在其间的10月28日,最高冲到96.30元的高位。
 
  不无类似的是,2010年下半年才是包钢稀土最辉煌时代——1月初到2月份该股甚至一度出现下跌到21.41元,随后稳步上扬,到6月末已涨至35元左右;而在三季度,包钢稀土出现快速上涨,到三季度末股价已达到了76.86元。
 
  包钢稀土一季报显示,其十大流通股东中有7只基金,其中包括南方绩优成长、益民新优势、嘉实沪深300、兴业趋势投资、海富通风格优势、华夏沪深300以及景顺长城精选蓝筹等,其中两只指数基金相对前一季度都进行了很小幅度的减持,其他基金则是一季度新买进。
 
  二季度,包钢稀土的十大流通股东仍有7只基金,但对应的基金再次出现较大的变化,华夏优势增长大幅买进1499.99万股取代南方绩优成长成为第二大流通股东,后者因为持股比例没有变化下滑到第三大流通股东的位置。同期,海富通风格优势小幅增持了60.97万股,而华夏沪深300、益民新优势、兴业趋势投资、景顺长城精选蓝筹等基金都不再是十大流通股东,嘉实沪深300相比上一季也有小幅减持。
 
  相反,诺安股票基金、华夏盛世精选、国投瑞银创新动力成为新进入包钢稀土的基金,而就在包钢稀土股价野蛮上涨的第三季度,其开始被基金逐步减持。
 
  当季华夏优势增长减持了391.80万股,南方绩优成长则减持200.48万股,诺安股票基金则减持230.01万股——三家基金减持幅度都超过原有持仓的20%,诺安股票则减持超过1/3。尤其是,国投瑞银创新动力和海富通风格优势这一季都不再是包钢稀土的十大流通股东。这一期间,只有华夏盛世精选和嘉实沪深300对包钢稀土有极小幅的增持。
 
  事实上,持有包钢稀土的基金远不止上述几家。
 
  数据显示,三季度末持有包钢稀土的基金仍多达27只,尤其一些在2010年表现出色的小基金,如东吴行业轮动和信诚盛世蓝筹等,同期都曾重仓包钢稀土,但终究因基金规模较小,没有机会进入股票的十大流通股东之列。
 

案例十:基金斗牛广发证券记

  时隔三年,广发证券借壳S延边路终于尘埃落定。
 
  2010年2月10日,S延边路公告称,公司股票将于2月12日正式复牌,股票简称变更为“广发证券”,股票代码保持不变。
 
  这意味着广发证券的借壳上市终于成功。复牌当日广发证券收盘48.05元,而停牌之前的S延边仅为10.55元;几经跌宕之后,最终2010全年广发证券复权涨幅高达429%,成为全年涨幅最大的一只股票。
 
  然而,这只2010年最大的牛股却最难被机构投资者把握。
 
  事实上,就在恢复上市之前,S延边的十大流通股东之中仅有南方稳健贰号一只基金。而广发证券的2010年一季报显示,其十大流通股东之中就有工银瑞信稳健成长、招商优质成长、大成蓝筹稳健、银华核心价值优选、南方稳健贰号、工银瑞信精选平衡和宝盈泛沿海成长7只基金。换言之,除南方稳健贰号之外,其余6只全部是在复牌之后方才入驻——其持股成本大多在49元以上。
 
  事实证明,那些在一季度进入扎堆进入的基金,多少有些头脑发热:3月31日,广发证券收盘价为55.55元;4月20日跌破了借壳上市之后的最低价,收盘于48.46元,而此后一直保持下跌趋势,到6月30日更是深跌至30.80元。
 
  就在这次几乎没有太多反弹的深幅下跌过程中,一季度刚进入的基金大多割肉出货。2010年二季报显示,同期只有工银瑞信稳健成长进行了一定的加仓,南方稳健贰号持股则没有变化;新进入十大流通股东的则有上投摩根成长先锋、景顺长城精选蓝筹、海富通股票和招商先锋4只基金。
 
  事后来看,相对于广发证券4季度一度超过60元的股价而言,此时进场的基金显然挑到了一个很不错的买入时机。
 
  然而,整个三季度广发证券股价一直低位徘徊,最高时也不过34.79元,令二季度进场的基金几乎没有获利可能。
 
  而就在同期,大盘缓慢升温,中小盘股股价更是悄然飙升,相当多的股票单季涨幅接近或超过50%,这种境遇反差终于让基金坐不住了。
 
  三季度基金大举撤出广发基金,到三季度末其十大流通股东之中只剩下海富通股票和南方稳健贰号:同期海富通股票加仓31.91万股;南方稳健贰号则减仓140万股。
 
  就在被大多数基金抛弃之后的三季度末,广发证券飙涨的序幕也悄然拉开:9月30-11月8日仅仅1个月零8天时间里,该股从30元附近的一举上涨至60元,涨幅近100%。
 
  而此时,真正有可能品尝到暴涨美妙滋味的,却惟有海富通股票、和南方稳健贰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