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对联有三个规律: 第一是上下联字数相等。对联起码每联4个字,7个字的居多,12个字以上的称为长联,比较少。 第二是平仄相协,即平对仄,仄对平,这样读起来和谐,不会拗口。但单数字位可以不拘平仄,双数字位必须严格遵守,这叫作“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第三是词性相对。总的来说,是虚词对虚词(之乎者也矣焉哉等)实词对实词。虚词的字数很少,实词的字数最多。例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名词中如果能再分细一点就更工整,例如人名对人名、地理对地理,天文对天文,颜色对颜色,动物对动物等。至于在用字方面,凡上联用过的字,下联不能再用。 贴对联也有规定,但较为简单。上联贴左边,下联贴右边。怎样区别上下联呢?这里有个秘诀。最后一个字是仄声的,一定是上联,最后一个字是平声的,一定是下联。横批多属吉祥或有鼓舞意义的话,贴在门上方。不用横批的也可以。 作对联,还要合于下列规律: 一、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不能用重复的字。 二、上联的末一句必须是仄声,下一联的末一字必须是平声。 三、上下联的句式必须一致(词类相当,结构相应)。 四、上下联的平仄要相对立,上联要用平声字的地方,下联就得用仄声字,反过来也一样。 五、上下联意思可以相近或相反,可以只说一事,也不妨分说两事。 对联和律诗中间的对仗有继承演进的关系,律诗的平仄格律和“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原则,也适用于对联。至于每副对联的字数,并无限制,由四字、五字、六字、七字、八字、九字到几十字、几百字,只要有话可说,能成对偶就行。即“字数讲相等,字音讲平仄,词语讲对仗,句法讲对称”。同时,上下联内容要有一定的联系,但不能雷同或重复,雷同的对句俗称为“合掌对”,如“新年迎五福,春节接三多”,其中的“新年”和“春节”、““迎”和“接”都同意,传统上认为这样的楹联犯制作楹联的大忌。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原则,是指第一、三、五字,不拘平仄,当用平声字的用了仄声字,或当用仄声字的用了平声字,皆无不可;而每句的第二、四、六字,则须平仄分明,不容更换。皆因一、三、五字平仄移易,读音影响不大,二、四、六字平仄失调,则读之拗口,用于楹联创作,也是传统楹联作法之大忌。 对联是一种格律文学,所以,它与律诗、词、曲一样,有一定的格律要求。对联格律的基本要求就是平仄和对仗。平仄合律,这是对联的基础要求,否则,就是不合格的对联。对仗又是对联的关键,一副不对仗的对联,即使平仄合律,也很难称得上是对联。 一、平仄 汉语有四声,如按《佩文韵府》标准的四声是平、上、去、入,但入声从元代开始,就在北方逐渐消失。如按现代普通话,则分成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平仄相谐(“平仄”的概念:平,指普通话阴平、阳平,即第一、二声,如“妈、麻”,在对联中称为“平声字”;“仄”指普通话上声、去声,即第三、四声,如“马、骂”,在对联中称为“仄声字”。“平仄相谐”就是声调相互协调,以便读起来琅琅上口,有音韵感。“平仄相谐”是对联的声律要素。对联不像格律诗词那样要求尾字押韵,但要求上联联脚是仄声,下联联脚是平声。“联脚上仄下平”是对联声律最基本的规则),这样一来,没有了“入”声,它归入了其它几声中。如果归入了上声、去声,可以不必考虑,如果归入了平声,则在写对联时就必须注意了。当然,现代人写对联是给现代人看的,完全可以按现代四声来写。 对联的基本句式如下(以下用○代表平声,▽代表仄声): 四言式:▽▽○○∕○○▽▽ 五言式:○○○▽▽∕▽▽▽○○,▽▽○○▽∕○○▽▽○ 六言式:▽▽○○▽▽∕○○▽▽○○ 七言式:▽▽○○○▽▽∕○○▽▽▽○○,○○▽▽○○▽∕▽▽○○▽▽○ 写对联时应遵循如下一些规则: 1. 平仄每隔两字即转换。对联语句的音节有两种,一是两字一顿,叫“双音步”,一是一字一顿,叫“单音步”。双音步的平仄以第二字为主,第一字可不要求。故诗词中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在对联中是适用的。 2.上下联平仄相对。一般说来,上联末字(句脚)为仄,下联末字为平。 3.上下联各两句的对联,句脚以○/▽∥▽/○为佳。 4.上下联各三句以上者,句脚以上下协调为准,不必强求,但末句句脚还应以上仄下平为宜。 二、对仗 1.对仗是对联的基本特征和基本要求。所谓对仗,就是在上下联相同的位置上,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虚词对虚词等。在对仗中,又有工对与宽对之分。对仗的范围越小,就越工整,即工对。反之,只要是词性相同者对,就是宽对。不过,动词、副词等,并没有分类,而在形容词中,只有颜色是自成一类的,其余也没细分。所以,所谓对仗的范围,一般也只指名词。古人对名词的分类颇细,如把名词分为天文、时令、地理、宫室、器物、衣饰、饮食、文具、文学、草木花果、鸟兽虫鱼、形体、人事、人伦、方位、干支、人名、地名等。工对能写好,当属上乘,但工对要求严,势必限制人们的思路,所以,多数人习惯于宽对。 对仗除词性相对外,上下联的词组和结构,亦应保持一致和统一,即上联是动宾结构,下联也就必须是动宾结构的词组。如“摇红对涤翠”。上联是偏正词组,下联也必须以偏正词组与之相对。如“同心结对并蒂花”,就是相同的词组结构。 2.对仗的讲究和避忌。 ①有些词,不同门,甚至不同类,但常被用作对称,如“金玉”、“诗酒”、“金石”、“人物”、“兵马”等,如果用来对仗,也属于工对。 ②借对:某字与其相对的字本来不工,但此字的另一意义却与其相对的字成为颇工的对仗。如王维《崔录事》中有“少年随天马,晚节更为儒”,在这里,“年节”之节借为“节气”之节;王维《送刘司直赴安西》中有“苜蓿随天马,葡萄逐汉臣”,这里“星汉”之汉借为“汉朝”之汉,等等。类似情况,在唐诗中颇多。 ③如果上下联中同边自对,则上下联之间可以不必求工。如阮元题《杭州贡院》:“下笔千言,正桂子香时,槐花黄后;出门一笑,看西湖月满,东浙潮来。”此联中的“桂子香时,槐花黄后”和“西湖月满,东浙潮来”分别是同边自对,不拘泥于两边词性相对,也属工对。 ④忌合掌:合掌是上下联同意词相对,这是写对联时应避忌的。如“旭日”对“朝阳”、“史册”对“汗青”、“通四海”对“达三江”等。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弄清“同类词相对”与“同义词相对”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前者属工对;后者即合掌。 ⑤避重字:这里的避重字是避免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所谓同位重字,是说同一个字出现在上下联的同一个位置上,异位重字就是同一字出现在上下联不同位置上,这都是写对联时应极力避免的。 上述避忌不包括叠字及虚词。叠字相对如明顾宪成撰《东林书院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有规则地使用重字,可以增强对联的表现力。虚字相对如孙中山《赠邓彦华》:“养成乐死之志气;革去贪生之性根。”李銮宣《温州江心屿文天祥祠联》:“久要不忘平生之言,古谊若龟鉴,忠肝若铁石;敢问何谓浩然之气,在地为河岳,经天为日星。”刘凤诰《伊犁过复亭联》:“过也如日月之食焉;复其见天地之心乎!”这几副联上下联中“之”字相对。 ⑥平衡:上下联的分量轻重要大致相当,这样可给人以平衡美。如某茶坊联:“人笑庭中,采得新芽香宅院;茶销海外,赢来美誉耀神州。”这里的“庭中”与“海外”,“宅院”与“神州”,大小悬殊,就显得不平衡了。 三、切题 对联与其它文体的区别之一是:表面无题,实则有题。对联一般张贴、悬挂或铭刻在楹柱上,它与室内环境或名胜古迹已融为一体,所以,这就要与环境相协调,即要切人、切事、切物、切时、切景等。 1.切人:如徐渭《题孙夫人祠》:“思亲泪落吴江冷;望帝魂归蜀道难。”此联充分揭示出孙夫人感情上的两难处境,非常感人。 2.切事:如鄙人网名联《墨梅》:“花港观鱼,鱼戏竹丛频呕水;灵峰探墨,墨飘香气尽沾衣。”写的是在杭州游“花港观鱼”和“灵峰探梅”事。 3.切物:如鄙人网名联《雪》:“瑞雪纷飞,妆点江山银凤舞;霞光初照,激扬天地玉龙飞。”是写北方冬天下雪之情景。再如徐宗干《咏炭联》:“一味黑时犹有骨;十分红处便成灰。”此联咏物真切,寓意深长。 4.切时:如鄙人网名联《春》:“春风拂面,柳絮颠狂,小溪流水潺潺去;微雨湿衣,杏花含露,燕子侧身缓缓飞。”一看就知道写的是春天气象。 5.切景:如鄙人网名联《塞外风光》:“贺兰山下,黄沙衰草伤心月;走马川头,白雪枯杨刺骨风。”是作者的亲身体会。再如《荒川》:“半片荒凉,平沙滚滚遮天地;一川烟草,林木阴阴阻风源。”写的是宁夏沙坡头景。在这里,一边是大漠黄沙,一望无际;一边是九曲黄河,波涛汹湧。唯独中间有一片绿地,有树,有草。若非亲身经历,实难想象。 非正宗对联的写法 所谓不拘平仄的楹联,是指不过分强调平仄、工仗和用韵的楹联。这种联语作品,长期以来被斥为“非正宗”的楹联作品。其实,从对偶修辞手法孕育了楹联的客观实际看,不拘平仄的楹联与平仄协调的楹联的句式、句法、结构是同时具备的;从贴桃符到贴楹联这一民俗习惯看,不拘平仄的楹联与平仄协调的楹联,也是同时产生和发展的。不拘平仄楹联的写作灵活自由,可以根据实际内容量体裁衣,完全适应推广普通话的新形势,具备强烈的时代感,愈来愈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正以其直切、朴实、稳重的艺术风格,在联海中闪耀着奇光。 不拘平仄楹联的格局和程式是:出乎自然,不事雕琢,不拘平仄,不强求工仗乃至以同字相对。因为这种格局、程式和传统的楹联写作格局、程式相悖,故历来不为人们所重视,更是被历代文人墨客所否定。但是,它并没有因此而绝迹,相反,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显示其强大的生命力。 在元代,中原红巾军初起之时,写在战旗上的“旗联”是: 虎贲三千,直抵幽燕之地; 龙飞九五,重开大宋之天。 这副“旗联”充分反映了红巾军浩大的声势和所向无敌的英雄气概。在写作格局和程式上,并不强求工仗,且有同字相对,但其影响极大。在尔后明代中叶刘六、刘七起义时,西路军战旗的旗联仅改“大宋”二字为“混沌”而已: 虎贲三千,直抵幽燕之地; 龙飞九五,重开混沌之天。 在清末太平天国起义军占领南京之后,在龙凤殿两旁柱子上又见到了这副楹联的身影,只不过是更易二字,变成: 虎贲三千,直抵幽燕之地; 龙飞九五,重开尧舜之天。 在明朝,据郎瑛《七修类稿》(下)“对联条”载: “吏部许尚书讚,乃尊亦吏部尚书也。己先为户部尚书,兄诏,亦尚为南户部尚书也。吾友俞子木为作一对云: 父冢宰,子冢宰,秉一代之铨衡; 兄司徒,弟司徒,总两京之会计。 该联上下联均有同字“之”相对。在清朝,据梁章钜《楹联丛话·格言》载,胡可泉知苏州,揭一联于门外,联语是: 相面者,算命者,打抽丰者,各请免见; 撑厅者,铺堂者,撞太岁者,俱听访拿。 这说明那种不强求工仗,且有同字相对的楹联,当时在官厅衙门亦有所张贴。又据徐珂《清稗类钞·文学类·纪文达所见马神庙联》载云:“纪文达在京师,尝偕友过马神庙。庙门左掩一扇,上有联云:‘左手牵来千里马。’友谓文达曰:‘且勿观下联,试各思之。’文达曰:‘下联当为:前身终是九方皋。’及审视,乃:右手牵来千里驹也。”这段记载再次说明,以不拘平仄、不事雕琢、不强求不仗的格局和程式去创作楹联是很常见的。这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民间那些文化水平不高的人,此手居多,像上举的“左手”、“右手”联即是;二是文人雅士,为准确表示自己的联作主旨,不愿受传统的楹联写作格局和程式的束缚,明知违律而有意为之。 但总起来讲,这种不拘平仄的楹联在过去是难登大雅之堂的,“五四”运动之后,新文化运动冲击了整个学术文化界,这种楹联逐渐多了起来,并为人们所接受,一些名人也开始创作这种联语。比如我们现在在许多学校常见到这样一副联语:"千教万教教人求真; 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是1944年12月郭沫若为南京晓庄师范校园内陶行知先生墓门所题写的楹联。 这种不拘平仄的楹联,给联苑带来新的气象,是应该予以充分肯定和推荐的,正如哈哈在说诗中所提倡用今音今韵作旧体诗词一样,也应该提倡用灵活的格式撰写传统的楹联。对联格律技巧对仗浅谈 马蹄韵浅淡. 对联格律中最重要的两条联律分别是:句中平仄和句脚平仄 。 句中平仄是指一个联句中每个字的平仄安排规则,公式如下 (以下所举皆是正格,变格不计在此例) : 一言句:仄 二言句:仄仄 三言句:平平仄,平仄仄 四言句:平平仄仄 五言句: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 六言句:仄仄平平仄仄 七言句: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 一至七言,最为常用,八言以上,视节奏而定 。 句脚平仄,指对联一边若干句每句最后一个字的平仄安排规则,公式如下: 每边一句:仄 二句:平,仄 三句:平,平,仄 四句:仄,平,平,仄 五句:仄,仄,平,平,仄 六句:平,仄,仄,平,平,仄 七句:平,平,仄,仄,平,平,仄 八句: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以此类推 。举例如下,每边二句 上联:绿水本无[忧],因风皱[面] 。句中之平仄为: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 。忧平、面仄。 下联:青山原不老,为雪白头 。句中平仄为: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老仄、头平。句脚合每边二句规则,即:上联句脚忧平面仄。下联句脚老仄 头平。平仄几乎相反相对,意境也是。其他长句也大同小异 。 另外,句中平仄,还可以 用相反的,就看如何与句脚来搭配了。 如句中平仄四言句是(平平仄仄), 你如果出上联,也可以用仄仄平平,与句脚相组合。 例如,你想出每边三句的上联,假没分别是(四,五,六)的句子(句脚公式是平平仄),这时,你就可以组合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等,这些都合联律要求。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你只能按照句中平仄的规定来组合,不能按 你自己随心所欲来组合。 联律和诗律一样,不能犯"孤平"和犯"三平尾"、"三仄尾",上下联尽量不能同字。 记住这些,你大概就可以把握住对联格律的精华了。 关于对联的对仗,主要分为:工对,宽对,借对,流水对几种。对仗是为了更好的表现内容,而不是损害思想内容,过于的讲究工整,就成了纤细,大工反拙. 对联的基本句式是从骈文和律诗移植过来的,因此一开始就 有优美的声律结构。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经过取舍、融合和优化,对联已经有了不同于诗词曲赋骈文的句式 和结构,形成了独立的文体。 对联的基本句式,四言和六言来自骈文,五言和七言来自律诗。骈文多采用四言和六言,故宋人称为“四六”,但其中也杂用五言或七 言。同样是五言或七 言,骈 文的节奏与律诗不同。这一点常常容易被人们忽视。例如,王勃《滕王阁序》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是七言联,其节奏仄平仄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相当于骈文的六言句式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加了一字,“与”和“共”相当于虚字,因此不应该用七言律诗句式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来衡量。王勃名句的节奏与南齐王俭《灵丘竹赋》“翠叶与飞云争采/贞柯与层冰竞鲜”(见李调元《赋话》)的节奏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平平相同而青出于蓝。将两者对照分析,骈文句式的特点一目了然。 纪晓岚所说的最古春联,蜀孟昶“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见梁章钜《楹联丛话》),上联平仄是平平仄平仄,在律诗中,“这种特定的平仄格式,习惯上常常用在第七 句”(见王力《诗 词格律》),因此不是对联句式。实际上,孟昶用的是骈文句式,其节奏平平仄平仄/平仄仄平平,相当于四言句式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加了一字,“纳 ”和“号”相当于虚字。“昶为太子时曾自题策勋府桃符‘天垂余庆/地接长春’”(见《中国对联大辞 典》),说明该联是从四言句式变化而来的,作为骈文句式,对仗工丽。如果不了解早期对联的这种情况,用五言律诗句式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来衡量,认为“余”字违律,显然是极大的误解。 《楹联丛话》中摘录《朱子全集》所载联语,有些句式明显来源于四六。例如,松溪县明伦堂联“学成君子,如麟凤之为祥,而龙虎之为变/德在生民,如雨露之为泽,而雷霆之为威”,其中允许相同虚字相对。这是对联移植骈文句式的明证。不过,相同虚字相对现象已被淘汰。 五言律诗句式有A型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和B型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两种,七言也有A型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和B型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两种。把它们统统拿来做对联,在短联情况下,矛盾并不明显。但是,进一步考察就会发现,在律诗中不可或缺的这两种句型,在长联结构中只需要一种,而且有充分理由证明,只有B型才有资格作为对联句式。因为: 1、A型同B型有质 的区别。在对联句式体系中,既然四言和六言只有A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和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五言和七言理应采用B型为佳。这样可以避免单调,增加变化。 2、B型句式的平仄变换比A型简单。在不同句式 组合时,可把五言B型视为 四言,把 七言B型视 为六言,而A型则无此特性。 3、B型句式在结构上接近骈文句式,易于互相转化。五言和七言采用B型,可将律诗句式和骈文句式统一起来,形成对联句式。 近代联家偏爱用五言、七言B型撰联,极大地促进了对联句式 的优化和简化,从而形成了完整的对联句式 体系结构。 我们并不否定五言、七言A型句式在短联中存在的价值;只是证明,它们在本质上是律诗句式,而不是对联句式。同样,五言、七言骈文句式也不能当成对联句式。 长期以来,对 联 未能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固然与文人学士视对联为“雕虫小技”有关;平心而论,不加选择地用骈文或律诗的句式撰联,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当然,这在早期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如果对联没有自己的句式 体系结构,就不能形成独立的文体,只能成为骈文或律诗 的附庸。 明确对联句式同骈文、律诗句式的联系和区别,是选择对联最佳结构的基础 。余下的问题是:对联的句式组合有没有最佳结构? 长联结构无非是不同句式(包括领、衬字) 的组合,或同一句式 的重复,或以上两者的组合。但是,这种组合不是随意的。关键在句脚的平仄安排。 对联句式来源于 诗词曲赋骈文,而句脚安排主要借鉴于骈文。因为诗词曲和律赋的句脚都要受用韵的限制,惟独骈文讲求对仗和平仄,不需押韵,与对联非常接近。例如,纪晓岚《绛云别志序》开头一段是:“生生世界,转若飚轮;种种因缘,幻如泡影。莺飞草长,人间多早谢之花;桂老蝉寒,天上无常圆之月。伤心黄土,几玉碎而珠沉;埋骨青山,终金销而石泐。去来一瞬,瞿昙借譬于芭蕉;梦觉两忘,庄叟委心于蝴蝶。良有以也;岂不然乎。”(见《纪晓岚诗文集》)。这种以四言为基础,成组互相对仗形成的句脚安排,正是对联所需要的。 上面讲过,在句式组合中可以把五言B型视为四言, 七言B型视为六言,只要句脚平仄相同,组合规律就相同。 实际上任何句式 组合都根源于四言基本组合模式(简称四言模式),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这种模式的优越性在于:序列周期最长,声调变化丰富,而且 便于自对。而简单的句脚平仄交替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虽然可形成两组自对,但序列周期较短,而且重复单调。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陆云亦称四言转句以四句为佳 "。刘勰的原义虽指改韵,亦适用于句式组合。简言之 ,四言基本组合模式是最佳对联结构,任何对联句式组合都可以由此生成。 就句脚安排而言,可以把每边一句的对联,例如 七言联: 欲把西湖比西子/从来佳茗似佳人(杭州西湖藕香居茶室联)的结构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看作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即四言模式末句;把每边两句的对联 ,例如九言联: 复旦引星辰,珠联璧合/顺时调吕律,玉节金和 (北京颐和园排云殿门联)的结构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看作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即四言模式的末两句;把每边三句的对联,例如 十七言联: 秋色满东南,自赤壁以来,与客泛舟无此乐/大江流日夜,问青莲而后,举杯邀月更何人(李振钧安徽安庆大观亭联)的结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平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看作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即四言模式的末三句,又如十五言联:别来风月为谁留,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峰到春归无寻处,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周纵策)的结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看作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即四言模式本身。 每边四句以上的对联,句脚平仄安排是否按四言模式循环反复,要视情况而定。因为骈文句式简单,对联句式复杂;骈文无句式重复,对联有句式重复;骈文对仗限于四句之内,对联同边自对形式花样繁多。对联同骈文的这些区别,要求在句脚安排上比骈文有较大的灵活性。例如,孙髯昆明大观楼联,可谓千古绝唱,在句脚安排上完全符合四言模式,但并非始终循环反复,一层不变。因篇幅有限,不在这里展开细述。 总而言之,对联的最佳结构是在发展中逐步形成的。由于历代(包括当代)联家的不断努力,对联不仅有了比骈文和律诗更加完美多样的句式体系,而且有了更加灵活多变的声律结构。对联是诗词曲赋骈文的精华,洵非虚语。 学对歌诀:平对仄,仄对平。平仄两分明。有无与虚实,死活并重轻。上去入声皆仄韵,东西南字是平声。虚对实,实对虚,轻重莫偏枯。留心勤事业,满腹富诗书。古人已用三更足,年少今开万卷余。寻义理,辩声音。呼吸务调匀。宫商角徵羽,牙齿舌喉唇。难呼语气皆为浊,易纽言词尽属清。须熟习,莫闲嬉。讲解更思微。磨穿桑氏砚,坚下董生帷。一旦首登龙虎榜,十年身到凤凰池。 天文: 天对地,地对天。日月对山川。祥云对瑞雪,暮雨对朝烟。北斗七星三四点,南山万户十千年。 地理: 溪对谷,水对山。峻岭对狂澜。柳堤对花苑,洞壑对峰峦。舟横清浅水村晚,路入翠微山寺寒。 时令: 朝对暮,夏对春。五戊对三更。重阳对七夕,冬至对秋分。三百枯棋消永昼,十千美酒赏芳辰。 宫室: 楼对阁,院对宫。栋宇对垣墉。墙头对屋角,寺外对庭中。几万黄蜂寻苑圃,一双紫燕入帘栊。 国号: 今对古,汉对唐。五帝对三皇。三国分吴魏,六朝有宋梁。虞夏商周为四代,禹汤文武是三王。 姓名 :韩对赵,吕对申。张耳对李膺。贾山对潘岳,魏绛对陈平。萧曹汉代称良相,李郭唐朝是伟人。 身体: 心对口,面对身。皓齿对朱唇。咽喉对肺腑,肝胆对腹心。赤面丹心诚烈士,朱颜绿鬓是佳人。 衣帛 :襦对袜,帛对巾。束带对垂绅。罗帏对绣被,纱帐对锦茵。礼乐衣冠成上国,文章黼黻美吾身。 文史: 经对史,赋对诗。传记对歌辞。典谟对风雅,赞语对箴规。萤窗励志穷经日,凤陛成名射策时。 珍宝: 犀对象,玉对金。宝瑟对银筝。珠璫对象筒,玉笛对瑶琴。玻璃可作床书枕,玳瑁常为食客簪。 器皿 :书对画,碗对觥。砚匣对棋坪。藤床对竹几,晓角对寒砧。光射斗牛知剑气,志存山水辨琴音。 食馔 :茶对酒,饭对羹。美酿对香粳。炮羊对脍鲤,煮笋对餐英。雪夜烹茶真韵事,春初煎韭见交情。 果品 :柑对桔,榧对菱。圆眼对榄仁。荔枝对松子,都李对林檎。交梨火枣仙家品,银杏朱樱御园珍。 蔬菜: 虀对菽,藻对萍。捋笋对采芹。春来堪剪韭,秋至便思莼。羊肚鸡跖蔬味美,猴头凤尾菜名新。 毳食: 酥对脆,粿对糇。米果对麻球。饆饠逾粽子,馎饦胜馒头。凡糕必用糖调粉,诸饼多将面插油。 茶酒: 斟对酌,盏对瓶。酒谱对茶经。龙膏逾凤髓,紫笋过绿醲。绍浙宜城醪尽美,武夷阳羡品俱馨。 草木: 松对柏,柳对花。紫萼对红葩。葡萄对橄榄,石林对山茶。翠麦摇风千顷浪,红桃映日万川霞。 药石: 丸对散,灸对针。百合对山棱。乌头对狗脊,枳壳对桃仁。甘草茯苓为佐使,黄耆白术是君臣。 鸟兽: 麟对凤,鹭对莺。马走对牛鸣。猴玄对豹赤,象白对鸾青。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 水介: 虾对蟹,鲫对鳊。双鲤对三鳝。鼋羹卿指动,鲈脍客心悬。鳆鲞鲳鲨皆海味,鲥鲂鲫鳜尽膳鲜。 虫名: 虫对豸,蚓对蝇。蛤蚧对蝘蛉。螳螂对蟋蟀,蚱蜢对蜻蜓。谁信蠹鱼成脉望,始知宵烛即流萤。 色彩: 黄对白,黑对红。碧草对青松。丹墀对紫阁,绀发对青瞳。鹅黄鸭绿分深浅,月白天蓝别淡浓。 数目: 三对五,万对千。两眼对双拳。孤灯对只眼,百世对千年。春过园林花一梦,日长苑圃柳三眠。 声色: 声对色,艳对香。月影对星光。山形对地势,挹秀对腾芳。去国心如帆影没,思乡梦与角声长。 情怀 :忧对喜,性对心。意气对精神。钟情对减兴,息怒对生嗔。旅客愁怀堆万斛,佳人笑靥值千金。 方隅 :南对北,上对中。后阁对前宫。南山对北海,北斗对东风。星光灿灿皆朝北,水势滔滔尽向东。 分别: 中对外,后对前。日下对云边。山头对谷口,室内对堂偏。户外松须凝晓露,门前柳眼锁朝烟。 如似: 疑对信,似对如。似玉对如珠。黄云常似盖,新月竟如梭。风摇樵叶如旌曳,日照荷花似锦铺。 重叠: 重对叠,叠对重。岌岌对融融。依依对灼灼,喔喔对雍雍。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 助语: 然对乃,且对夫。是也对非欤。散其对彰厥,乐只对刑于。圣人所谓焉耳矣,君子如期而已乎。 将乍: 久对暂,乍对将。欲绽对初芳。偏宜对雅称,甚愧对何妨。横斜北斗夜将半,萧瑟西风天正凉。对联的种类 楹联上下联的语意关系上谈一谈对联的种类。大至可以分为三类: 1.正对。所谓正对,亦叫同类对。就是上下联的内容基本相同,它们互为关联,互为补充。比如: 春水接天长,一网收来鱼满载;/东风吹地暖,千锄种下谷盈仓。 血肉作干城,烈概在火中长啸;/光荣归党国,英风使天下同钦。(郭沫若为黄继光牺牲十周年题联)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宝塔凌云一日江山无边清静;/金灯代月十方世界何等悠闲。 这些楹联的上联与下联内容基本相同,它们互相补充,都只具有“一面性”的特点。这种形式的楹联在联语中占有相当比重。 2.反对。所谓反对,即上下联的内容相反,它们互相映衬,形成对照,使楹联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从而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比如: 坚持实事求是态度;/反对弄虚作假歪风。 藕入池中,玉管通地理;/荷出水面,朱笔点天文。 刘勰《文心雕龙·丽辞》中有“反对为优”的说法,就上述楹联以“反对”方式命意言事来看,确能引人注目,其艺术效果也不同一般。 3.串对。所谓串对,亦叫流水对。即上下联意思相承,把一个意思分成两句话来说,上下联紧相衔接,联贯而下的联语。比如: 直登朱麓三千丈;/来看长沙百万家。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 要想着收咱失地;/ 别忘了还我河山。(冯玉祥) 一失足成千古笑;/再回头是百年身。(唐伯虎) 上列楹联,上下联的命意顺承连串,均有珠联壁合、一气哈成之妙。刘勰在《文心雕龙·丽辞》中谈到正对、反对时曾断言:“反对为优,正对为劣”,这未免过于形式主义了。其实不论是正对、反对还是串对,只要立意好,构思巧,用词妙,富于哲理,令人感奋,即为佳联。 此外,对联的创作也讲究辞格的运用。常用的辞格有以下几种: 一、拆合格。就是利用汉字偏旁的拆分和组合来构成对联,如: 闲看门中月/思耕心上田 古木枯,此木成柴/女子好,少女尤妙 二、镶名格。就是在对联中巧妙地镶入人名或地名或事物名,例如: 月照纱窗,个个孔明诸(角)葛亮/风送幽香,郁郁畹华梅兰芳 两舟并进,橹速(鲁肃)不如帆快(樊哙)/八音齐奏,笛清(狄青)难比箫和(萧何) 烦暑最宜淡竹叶/伤寒尤妙小柴胡(内含中药材名) 三、急转格。就是对联的上下半联中间各自的意思向反面突然转变。例如: 闲人免进贤人进/盗者莫来道者来 爱民若子,金子银子皆吾子也执法如山,钱山靠山岂非山乎 四、回文格。就是对联的上下联各自倒读和顺读完全一样,例如: 雾锁山头山锁雾/天连水尾水连天(厦门鼓浪屿联) 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乾隆出)/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纪晓岚对) 五、拟人格。就是利用拟人手法构成的对联,例如: 鸦叫鹊鸣,并立枝头谈风雨/燕来雁往,相逢路上话春秋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 六、反诘格。就是利用反问形成对联,例如: 经忏可超生,难道阎罗怕和尚?/金钱能赎罪,居然菩萨是赃官?对联的用字技巧 对联有许多独特的用字技巧,以下为一些常见的技巧。 1.复字 。所谓复字,就是某一个字在对联中重复出现几次。如: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2. 隐字。所谓隐字,就是有意识地将某些字隐去,从而含蓄、巧妙地表达某种意思。如: 二三四五/六七八九。横批:南北 此联的寓意:缺一(衣),少十(食),没有东西。 一肩风雪三千里/两眼乾坤十二时 上轿夫.下猫 数声吹起湘江月 /一枕招来巫峡云 上笛.下梦 3.嵌字 。所谓嵌字,就是把有关的人名、物名或其他名字嵌如对联中,使对联意中有意。如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所撰之联: 三强韩赵魏/九章勾股弦 其中“三强”为战国时韩、赵、魏三个强国,又隐喻科学家钱三强的名字,而“九章”为首次记载勾股定理的名著,而又为大气物理学家赵九章的名字。 又如陈铭枢书赠袁雪芬的嵌字联: 雪散天女花,超离苦海/芬洒甘露水,普济众生。 (附:嵌名联规则: 把某些特定的字词按一定的位置嵌入对联之中,以取得形式上的别致和内容上的别有情趣。由于镶嵌位置不同,又可分为多种类型。如:鹤顶格、燕颔格、鸢肩格、鹤膝格、魁斗格等。 【鹤顶格】要求将规定的字分别嵌在上下联首字位置上 韬略终须建新国/奋飞还得读良书(郭沫若“韬奋图书馆”) 雪散天女花,超离苦海/芬洒甘露水,普济众生 【燕颔格】要求将规定的字分别嵌在上下联第二字位置上 日长无奈清愁多/逢春也似蜜蜂忙 【鸢肩格】要求将规定的字分别嵌在上下联第三字位置上 自有晚风推楚浪/ 不劳春色染湘烟 要求将规定的字分别嵌在上下联第四字位置上 此地之凤毛麟角/其人如仙露明珠(蔡锷赠小凤仙) 【鹤膝格】要求将规定的字分别嵌在上下联第五字位置上 两弯恨山黛眉怨/一襟愁泪玉骨轻 【魁斗格】 要求将规定的字分别嵌在上联首字和下联末字处 盼团圆,隔海常洒思亲泪/望统一,桑梓多怀南燕归 【碎锦格】不拘位置,只要在上下联中嵌入规定的字就行。如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所撰之联: 三强韩赵魏/九章勾股弦 人澹似菊/品逸于梅[1944年郑逸梅50寿辰,南社同仁高吹万所书的一付贺联,郑逸梅本姓鞠,鞠、菊通假]。) 4.叠字。所谓叠字,就是将联中某些字叠起来使用,形成反复重叠的艺术效果。如: 翠翠红红处处莺莺燕燕 /风风雨雨年年暮暮朝朝 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 月月月明.八月月明明分外 /山山山秀.巫山山秀秀非常 5.拆字。所谓拆字,就是将联中某一合体字拆成几个独体字。如: 妙人儿倪家少女/大言者诸葛一人 踏破磊桥三快石/分开出路两重山 6.合字(拆字)。所谓合字(拆字),就是把联中的某几个字合成一个字,构成字面上的对偶,同时内容也蕴含着某种含义。如: 八刀分米粉 /千里重金锺 人中王人边王意图全任/天下口天上口志在吞吴 古木枯,此木成柴;/女子好,少女更妙。 鸿是江边鸟/蚕为天下虫 鉏麂触槐甘作木边之鬼豫让吞炭终山下之灰 7. 顶针。所谓针顶,就是将前一个分句的句脚字,作为后一个分句的句头字,使相邻的两分句首尾相连。如: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平湖湖水水平湖 无锡锡山山无锡 龙卷怒风.风卷浪 /月光射水.水射天 8.数字。所谓数字,就是运用数字巧妙构成对联。 一夜五更.半夜五更之半 /三秋八月.中秋八月之中 三面湖光.四围山色 /一帘松翠.十里荷香 一孤舟二客商三四五六水手扯起七八页风蓬下九江还有十里。 十里运九里香八七六五号轮虽走四三年旧道只二日胜似一年。 9.歇后联。所谓歇后联,就是用歇后语构成的对联。 如: 开花芝麻,步步高;/出土甘蔗,节节甜。 10. 同旁。所谓同旁,就是将同偏旁部首的字组合成对联。如: 湛江港清波滚滚/渤海湾浊浪滔滔 寂寞寒窗守空寡 /退避迷途返逍遥 荷花茎藕莲蓬苦 /崆峒峰嶂峥嵘峨 11.混异。所谓混异,就是把音同或音近的字用在同一联中,以达成某种意思。如: 民国万税(岁);/天下太贫(平)。 12.拟声。所谓拟声,就是通过模拟声音以取得某种艺术效果。如: 普天同庆,“当庆”、“当庆”、“当当庆”/举国若狂,“情狂”、“情狂”、“情情狂” 13.谐音联。 就是通过谐音以取得某种艺效果。如: 因荷(何)而得藕"偶"/有杏(幸)不须梅"媒" 檐下蜘蛛一腔丝(私)意 /庭前蚯蚓满腹泥(疑)心 14.同字异音联 长长长长长长长 (常涨常涨常常涨)/ 行行行行行行行 (杭形杭形杭杭形) 一盏清茶.解解解元之渴 /五言绝对.施施施主之才 14.异字同音联 "无山"得似(巫山)好 /"何水"能如(河水)清 "蒲"叶"桃"叶(葡萄)叶.草本木本 / "梅"花"桂"花(玫瑰)花.春香秋香 15.复字联 恶溪恶鱼,韩退之退之/清国清民.康有为有为(韩愈.字退之) 竹影徐摇.心影误疑云影过 /杨花乱落.眼花错认雪花飞 16.嵌名联 霜降冬"小雪"/春分不"大寒" 17.比喻联 书似青山常乱叠 /灯如红豆最相思 燕入桃花.犹如铁剪裁红锦 /莺穿柳絮.却似金梭织翠丝 18.拟人联 绿水原无忧.因风皱面 /青山本不老.为雪白头 岩上古松.伸出龙头望月 /园中嫩笋.摆开凤尾朝天 19.双关联 竹本无心.遇节岂能空过/雪非有意.他年又是白来 注:老师嫌学生过节不送礼.学生反对之 藕入泥中.玉管通地理/荷出水面.朱笔点天文 [注:一为地的里面.二是地理学之地理.荷花亦是] 20.回文联 处处飞花飞处处 /纷纷落叶落纷纷 雾锁山头山锁雾 /天接水尾水连天 21.破读联 明日逢春好不晦气/终年倒运少有余财 (可五三断句,也可四四断句读) 养猪大如山老鼠头头死/酿酒缸缸好造醋坛坛酸 (可五五断句读,也可七三断句读) 22.绕口联 书童磨墨.墨抹书童一脉墨 /梅香添煤.煤爆梅香两眉煤 童子打桐子.桐子落.童子乐 /河尚立河上.河上崩.和尚奔 23.谜面联 白蟒过江.头顶一轮红日/青龙登壁.身披万点金星 (上油灯.下秤) 吴下门风.户户尽吹单孔笛/云间胜景.家家皆鼓独弦琴 (上吹火筒.下,弹绵花.另笛为中古音入音,为仄) 24.哑联 狗啃河上(和尚)骨/水漂东坡诗(尸) 注:东坡指着在河上咬着骨的狗笑问朋友佛印,而佛印则将写有东坡的诗 的扇子抛入水中.双方俱都不发一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