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黃帝外經》

 大胡子伯伯 2011-02-05
《黃帝外經》 摘要
 
一,《黃帝外經》首見於《漢書》卷三十,藝文志第五,方技類之醫經中,惟不見錄經文。相關之書目為:黃帝外經三十九卷或三十七卷。另有扁鵲外經十二卷。又有白氏外經三十六卷,旁篇二十五卷等。

二,據梅自強先生《顛倒之術》謂:「此書(黃帝外經)一直失傳,至本世紀八十年初,始在天津發現明末或清初根據口耳相傳整理而成的精抄本。」傳述者(陳士鐸先生並)於每篇之末都加上了簡短的評價,並冠以《外經微言》之名。爾後,天津古籍出版社曾把它列為「中醫珍本叢書」影印1500本試銷,不意以不是岐伯時成書為由而被某些人說成是「偽書」,以致未能再版。」

又謂:「《外經》是以黃帝及雷公、風伯等二十三位大臣探討問難的方式寫成的,共九章八十一篇。《外經》的內容,有不少是可補《內經》之不足。(按:即仙道內丹、養生延命範圍)」

三,《黃帝外經》全篇,餘固從未曾閱讀。數年前雖遍訪街坊各大書局而不獲,並亦曾委託世侄黃建偉先生在大陸探尋,仍終不克結果。

四,自古學仙者不可不學醫,學醫者亦不可不學仙。蓋仙醫同源,取其醫道相資,落實於身心性命之真確而已。故《黃帝外經》是否係偽經,己不是考據與爭辨的問題,而是它的正面意義與內涵。

五,吾人亟盼有朝一日,得能遂我心願,展讀全文。懇望世之有珍藏《黃帝外經》者,何妨捐棄孤芳自賞之潔好,雅量將其公佈於世,以慰引頸蹺企之懸思耳! 
目录
绪论
第一卷
 阴阳颠倒篇第一
 顺逆探原篇第二
 回天生育篇第三
 天人寿夭篇第四
 命根养生篇第五
 救母篇第六
 红铅损益篇第七
 初生微论篇第八
 骨阴篇第九
第二卷
 媾精受妊篇第十
 社生篇第十一
 天厌火衰篇第十二
 经脉相行篇第十三
 经脉终始篇第十四
 经气本标篇第十五
 脏腑阐微篇第十六
 考订经脉篇第十七
 包络配腑篇第十八
第三卷
 胆腑命名篇第十九
 任督死生篇第二十
 阴阳二蹯篇第二十一
 奇恒篇第二十二
 小络篇第二十三
 肺金篇第二十四
 肝木篇第二十五
 肾水篇第二十六
 心火篇第二十七
第四卷
 脾土篇第二十八
 胃土篇第二十九
 包络火篇第三十
 三焦火篇第三十一
 胆木篇第三十二
 膀胱水篇第三十三
 大肠金篇第三十四
 小肠火篇第三十五
 命门真火篇第三十六
第五卷
 命门经主篇第三十七
 五行生克篇第三十八
 小心真主篇第三十九
 水不克火篇第四十
 三关升降篇第四十一
 表微篇第四十二
 呼吸篇第四十三
 脉动篇第四十四
 瞳子散大篇第四十五
第六卷
 诊原篇第四十六
 精气引血篇第四十七
 天人一气篇第四十八
 地气合人篇第四十九
 三才并论篇第五十
 五运六气离合篇第五十一
 六气分门篇第五十二
 六气独胜篇第五十三
 三合篇第五十四
第七卷
 四时六气异同篇第五十五
 司天在泉分合篇第五十六
 从化篇第五十七
 冬夏火热篇第五十八
 暑火二气篇第五十九
 阴阳上下篇第六十
 营卫交重篇第六十一
 五脏互根篇第六十二
 八风固本篇第六十三
第八卷
 八风命名篇第六十四
 太乙篇第六十五
 亲阳亲阴篇第六十六
 异传篇第六十七
 伤寒知变篇第六十八
 伤寒异同篇第六十九
 风寒殊异篇第七十
 黄帝外经浅释
 阴寒格阳篇第七十一
 春温似疫篇第七十二
第九卷
 补泻阴阳篇第七十三
 善养篇第七十四
 亡阳亡阴篇第七十五
 昼夜轻重篇第七十六
 解阳解阴篇第七十七
 真假疑似篇第七十八
 从逆窥源篇第七十九
 移寒篇第八十
 寒热舒肝篇第八十一
第一章《阴阳颠倒篇》  
   

黄帝闻广成子窈窈冥冥之旨,叹广成子之若天也!退而夜思,尚有未获,遗鬼臾区问於岐伯天师曰:「帝闻至道於广成子,广成子曰:『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无思虑营营,乃可以长生。目无所视,耳无所闻,心无所知,汝神将守汝形,形乃长生。慎汝内,闭汝外,多知为败,我为汝遂於大明之上矣,至彼至阳之原也。为汝入於窈冥之门矣,至被至阴之原也。天地有官,阴阳有藏。慎守汝身,物将自壮。我其守一,以处其和,故身可以不老也,天师必知厥义?幸明晰之!』」。  

岐伯稽首奏曰:「大哉言乎!」非吾圣帝,安克闻至道哉!帝明知故问,岂欲传旨於万际乎?何心之仁也,臣愚,何足以知之。然,仁圣明问,敢备述以闻:窈冥者,阴阳之谓也。昏默者内外之词也。视听者耳目之语也。至道无形而有形,有形而实无形。无形藏於有形之中,有形化於无形之内,始能形与形全,精与神合乎?  

鬼臾区曰:「诺。虽然,师言微矣,未及其妙也。」  

岐伯曰:「乾坤之道不外男女,男女之道不外阴阳,阴阳之道不外顺逆,顺则生,逆则死也。阴阳之原,即巅倒之术也。世人皆知顺生,不知顺之有死;皆知逆死,不知逆之有生,故未老先衰矣。广成子之教,示帝行巅倒之术也。」  

鬼臾区曰:「何言之神乎!虽然,请示其原!」  

岐伯曰:「巅倒之术,即探阴阳之原乎!窈冥之中有神也。昏默之中有神也。视听之中有神也。探其原而守其神,精不摇矣。探其原而保其精,神不驰矣。精固神全,形安敝乎?」  

鬼臾区复奏帝前。帝曰:「俞哉!载之《外经》,传示臣工,使共闻至道,同游於无极之野也。  

陈士铎《外经微言》曰:此篇帝问而天师答之,乃首篇之论也。问不止黄帝,而答止天师者,帝引天师之论也。帝非不知颠倒之术,明知故问也,欲尽人皆知广成子之教也。  
第二章《顺逆探原篇》  
   

伯高太师问於岐伯曰:「天师言颠倒之术,即探阴阳之原,其旨奈何?」岐伯不答。再问,曰:「唯唯」。三问,岐伯叹曰:「吾不敢隐矣。夫阴阳之原者,即生克之道也;颠倒之术者,即顺逆之理也。知颠倒之术,即知阴阳之矣。」  

伯高曰:「阴阳不同也,天之阴阳,地之阴阳,人身之阴阳,男女之阴阳,何以探之哉?」  

岐伯曰:「知其原亦何异哉!」  

伯高曰:「请显言其原。」  

岐伯曰:「五行顺生不生,逆死不死。生而不生者,金生水而克水,水生木而克木,木生火而克火,火生土而克土,土生金而克金,此害生於恩也。死而不死者,金克木而生木,木克土而生土,土克水而生水,水克火而生火,火克金而生金,此仁生於义也。夫五行之顺,相生而生相克;五行之逆,不克而不生。逆之至者顺之至也。  

伯高曰:「美哉言乎!然何以顺而逆之也?」  



伯高曰:「余知之矣,阴中有阳,杀之内以求生乎?阳中有阴,生之内以出死乎?余与帝同游於无极之野也。」  

岐伯曰:「逆而顺之,必先顺而逆之。绝欲而不为邪所侵也,守神而不为境所移也,炼气而勿为物所诱也,保精而勿为妖所耗也。服药饵以生其津,慎吐纳以添其液,慎劳逸以安其髓,节饮食以益其气,其庶几乎!」  

伯高曰:「天师之教我以原者全矣!」  

岐伯曰:「未也,心死则身生。死心之道,即逆之之功也,心过死则身亦不生;生心之道,又顺之之功也。顺而不顺,始成逆而不逆乎!」  

伯高曰:「志之矣,敢忘秘诲哉!」  

陈士铎《外经微言》曰:「伯高之问,亦有为之问也。顺中求逆,逆处求顺,亦生克之门也。今奈何求生於顺乎!於顺处求生,不若於逆处求生之为得也。」  

第三章《命根养生篇》  
   

伯高太师复问岐伯曰:「养生之道,可得闻乎?」  

岐伯曰:「愚何足以知之。」  

伯高再问,岐伯曰:「人生天地之中,不能与天地并久者,不体天地之道也。天赐人以长生之命,地赐人以长生之根。天地赐人以命根者,父母予之也。合父母之精以生人之身,则精即人之命根也。魂魄藏於精之中,魂属阳,魄属阴;魂超生,魄超死。夫魂魄者,神也。凡人皆有神,内存则生,外游则死。魂最善游,由於心之不寂也。广成子谓『抱神以静』者,正抱心而同寂也。」  



岐伯曰:「肾水之中,有真火存焉,水欲下而火欲升,此精之所以不静也;精一动而心摇摇矣。然而,制精之不动,仍在心之寂也。」  

伯高曰:「吾心寂矣,肾之精欲动奈何?」  

岐伯曰:「水火原相须也,无火则水不安,无水则火亦不安。制心而精动者,由於肾水之涸也,补先天之肾水以制心,则精不动而心易寂矣。」  

陈远公《外经微言》曰:「精出於水,亦出於水中之火也。精动由於火动,火不动精安能摇乎?可见精动由於心动也。心动之极,则水火俱动矣!故安心为利精之法也。」  

第四章《任督生死篇》  
   

雷公问曰:「十二经脉之外,有任督二脉,何略而不言也?」  

岐伯曰:「二经脉不可略也,以二经散见於各经,故言十二经脉,而二经已统会於中矣。」  

雷公曰:「试分言之。」  

岐伯曰:「任脉行胸之前,督脉行背之後也。任脉起於中极之下,以山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至咽咙,上颐,循面,入目眦,此任脉之经络也。督脉起於少腹以下骨中央,女子以系廷孔,在溺孔之际;其络循阴器,合纂间,统纂後,即前後二阴之间也。别绕臀,至少阴,与巨阳中络者,合少阴,上腹内後廉,贯脊属肾,与太阳起於目内眦。上额交巅,上入络脑,至鼻柱,还出别下项,循肩膞,夹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其男子循茎下至纂,与女子等。其少腹直上者,贯脐中央,此督脉之经络也。虽督脉止於龈交,任脉止於承浆,其实二脉同起於会阴,止於龈交者未尝不过承浆,止於承浆者未尝不过龈交;行於前者亦行於後,行於後者亦行前,循环周流,彼此无间。故任督二脉分之则为二,合之则仍一也。夫会阴者,至阴之所也。任脉由阳行於阴,故名阴脉之海;督脉由阴行於阳,故督脉名阳脉之海。非龈交穴为阳海,承浆为阴海也。阴交阳而阴气生,阳交阴而阳气生,任督交而阴阳自长,不如海之难量乎?故以海名之。」  

雷公曰:「二经之脉余已知之矣,请问其受病何如?」  

岐伯曰:「二经气行,则十二经之气通;二经之气塞,男则成疝,女则成瘕,非遗溺即脊强也。」  

雷金曰:「病止此乎?」  

岐伯曰:「肾之气必假道於任督,二经气闭,则肾气塞矣;女子不受妊,男子不射精,人道绝矣。然则任督二脉之经络,即人死生之道路也。」  

雷公曰:「神哉论也!请载《外经》,以补《内经》未备。」  

陈士铎《外经微言》曰:「任督之路实人生死之途,谈得精,好入神。」  

第五章《阴阳二蹻篇》  
   

司马问曰:「奇经八脉中有阴蹻、阳蹻之脉,可得闻乎?」  

岐伯曰:「《内经》言之矣。」  

司马曰:「《内经》之言,治之未验,或有未全欤?」  

岐伯曰:「《内经》约言之,实未全也。阴蹻脉,足少阴肾经之别脉也。起於然骨之照海穴,出内踝上,又直上之,循阴股以入於阳。上循胸里,入缺盆,上出人迎之前,入於目下鸠,属於目眦之精明穴,合足太阳膀胱之阳蹻脉而上行。此阴蹻之脉也。阳蹻脉足太阳膀胱之别脉也,亦起於然骨之下申脉穴,出外踝,下循仆参、郗於、跗阳,与足少阳会於居胶,又与手阳明会於肩腢、巨骨,又与手太阳、阳维会於胹俞,与足阳明会於地仓、巨胶,与任脉、足阳明会於承泣,会足少阴肾经之阴蹻下行。此阳蹻之脉也。然而阳蹻之起止,阳始於膀胱,而止於肾;阴始於肾而止於膀胱。此男子同也,女子微有异。男之阴蹻起於然骨,女之阴蹻始於阴股。男之阳蹻脉起於申脉,女之阳蹻起於仆参。知同而治同,知异而疗异,则阳蹻之病不至阴缓阳急,阴蹻之脉不至阳缓阴急,何不验乎?」  

司马公曰:「今而後阴阳二蹻之脉昭然矣。」  

陈士铎《外经微言》曰:「二蹻之脉分诸男女,与内经微别,人宜知之,不可草草看过。」

第六章《奇恒篇》  
   

奢龙问於岐伯曰:「奇恒之腑,与五脏并主藏精,皆可名脏乎?」  

岐伯曰:「然。」  

奢龙曰:「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既谓奇恒之腑,不宜又名脏矣?」  

岐伯曰:「腑名脏者,以其能藏阴也。阴者即肾中之真水也。真水者肾精也。精中有气,而脑、髓、骨、脉、胆、女子胞,皆能藏之,故可名腑,亦可名脏也。」  

奢龙曰:「修真之士,何必留心於此乎?」  

岐伯曰:「人欲长生,必知斯大义,而後可以养精气,结圣胎者也。」  

奢龙曰:「女子有胞以结胎,男子无胞何以结之?」  

岐伯曰:「女孕男不妊,故胞虽属女子,而男子未尝无胞也。男子有胞而後可养胎息,故修真之士,必知斯六者。至要者,则脑与胞也。脑为泥凡,即上丹田也;胞为神室,即下丹田也。骨藏髓,脉藏血,髓藏气,脑藏精。气血精髓,尽升泥凡。下降於舌,由舌下华池,由华池下广泉、玉英、通於胆、下贯神室。世人多欲,故血耗气散,髓竭精亡也。苟知藏而不泄,即返还之道也。」  

奢龙曰:「六者宜藏,何道而使之能藏乎?」  

岐伯曰:「广成子有言,毋劳形、毋摇精、毋思虑营营,非不泄之谓乎?」  

奢龙曰:「命之矣。」  

陈士铎《外经微言》曰:「脑、髓、骨、脉、胆与胞,非脏也。非脏而以脏名之,以其能藏也。能藏故以藏名之,人可失诸藏乎?」  

第七章《三关升降篇》  
   

巫咸问曰:「人身三关在何经乎?」  

岐伯曰:「三关者河车之关也,上玉枕,中肾脊,下尾闾。」  

巫咸曰:「三关何故关人生死乎?」  

岐伯曰:「关人生死,故名曰关。」  

巫咸曰:「请问生死之义。」  

岐伯曰:「命门者水中火也,水火之中实藏先天之气。脾胃之气,後天之气也。先天之气不交於後天,则先天之气不长;後天之气不交於先天,则後天之气不化。二气必画夜交,而後生生不息也。然而後天之气,必得先天之气,先交而後生;而先天气,必由下而上升,降诸脾胃,以分散於各脏腑。三关者,先天之气所行之径道也。气旺则升降无碍,气衰则阻,阻则人病矣。」  

巫咸曰:「气衰安旺乎?」  

岐伯曰:「助命门之火,益肾阴之水,则气自旺矣。」  

巫咸曰:「善。」  

陈士铎《外经微言》曰:「人有三关,故可生可死。然生死实在先天,不在後天也。篇中讲後天者,返死而生,非爱生恶死也。人能长守先天,何恶先天之能死乎!」

第八章《呼吸篇》  
   

雷公问於岐伯曰:「人气之呼吸,应天地之呼吸乎?」  

岐伯曰:「天地人同之。」  

雷公曰:「心肺主呼,肾肝主吸,是呼乃心肺也,吸乃肝肾也。何有时呼出不心肺,而属肾肝;吸入不属肾肝,而属心肺乎?」  

岐伯曰:「一呼不再呼,一吸不再吸,故呼中有吸,吸中有呼也。」  

雷公曰:「请悉言之。」  

岐伯曰:「呼出者,阳气之出也。吸入者,阴气之入也。故呼应天,而吸应地。呼不再呼,呼中有吸也;吸不再吸,吸中有呼也。故呼应天而亦应地,吸应地而亦应天也。所以呼出心也肺也,从天而言之也;吸入肾也肝也,从地而言之也。呼出肾也肝也,从地言之也;吸入心也肺也,从天言之也,盖独阳不生,呼中有吸者,阳中有阴也;独阴不长,吸中有呼者,阴中有阳也。天之气不降,则地之气不升;地之气不升,则天之气不降。天之气下降者,即天之气呼出也;地之气上升者,即地之气吸入也。故呼吸出心肺,阳气也,而肾肝阴气,辄随阳气而吸入;肾肝阴气也,而心肺阳气,辄随阴而俱入矣。所以阴阳之气,虽有呼吸而阴阳之根无间也;呼吸之间虽有出入,而阴阳之本无两岐也。」  

第九章《善养篇》  
   

雷公问于岐伯曰:「春三月谓之发陈,夏三月谓之蕃秀,秋三月谓之容平,冬三月谓之闭藏,天师详载《四时调神大论》中。然谓调四时则病不生,不调四时则病必作。所谓四时者,调阴阳之时令乎?抑调人身阴阳之气乎?愿晰言之。」  

岐伯曰:「明乎哉问也!调阴阳之气在人不在时也。春三月调木气也,调木气者顺肝气也;夏三月调火气也,调火气者顺心气也;秋三月调金气也,调金气者顺肺气也;冬三月调水气也,调水气者顺肾气也。肝气不顺,逆春气矣,少阳之病应之。心气不顺,逆夏气矣,太阳之病应之。肺气不顺,逆秋气矣,太阴之病应之。肾气不顺,逆冬气矣,少阴之病应之。四时之气可不调乎?调之实难,以阴阳之气不易调也,故人多病耳。」  

雷公曰:「人既病矣,何法疗之?」  

岐伯曰:「人以胃气为本,四时失调,致生疾病,仍调其胃气而已。胃调脾自调矣;脾调而肝、心、肺、肾、无不顺矣。」  

雷公曰:「先时以养阴阳,又何可不讲乎?」  

岐伯曰:「阳根於阴,阴根於阳;养阳则取之阴,养阴则取之阳也。以阳养阴,以阴养阳,贵养之於预也,何邪能干乎?闭目塞兑,内观心肾,养阳则漱津送入心也,养阴则漱津送入肾也,无它异法也。  

雷公曰:「善。」  

天老问曰:「阴阳不违背,而人无病。养阴阳之法,止调心肾乎?」  

岐伯曰:「《内经》一书,皆养阴养阳之法也。」  

天老曰:「阴阳之变迁不常,养阴养阳之法,又乌可执哉?」  

岐伯曰:「公言何善乎!奇恒之病,必用奇恒之法疗之。预调心肾,养阴阳於无病之时也。然而病急不可缓,病缓不可急,亦视病如何耳!故不宜汗而不汗,所以养阳也;宜汗而汗之,亦所以养阳也。不宜下而不下,所以养阴也;宜下而下之,亦所以养阴也。岂养阳养阴,专尚补而不尚攻乎?用攻於补之中,正善於攻也。用补於攻之内,正善於补也。攻补兼施,养阳而不损於阴,养阴而不损於阳,庶几善於养阴阳者乎!」  

天老曰:「善。」  

陈士铎《外经微言》曰:「《善养》一篇,俱非泛然之论,不可轻用攻补。」

【中定笔记】  
   

一    《黄帝外经》首见於《汉书》卷三十,艺文志第五,方技类之医经中,惟不见录经文。相关之书目为:黄帝外经三十九卷或三十七卷。另有扁鹊外经十二卷。又有白氏外经三十六卷,旁篇二十五卷等。  

二    据梅自强先生《颠倒之术》谓:「此书    黄帝外经    一直失传,至本世纪八十年初,始在天津发现明末或清初根据口耳相传整理而成的精抄本。」传述者    陈士铎先生并    於每篇之末都加上了简短的评价,并冠以《外经微言》之名。尔後,天津古籍出版社曾把它列为「中医珍本丛书」影印   1500   本试销,不意以不是岐伯时成书为由而被某些人说成是「伪书」,以致未能再版。」  

又谓:「《外经》是以黄帝及雷公、风伯等二十三位大臣探讨问难的方式写成的,共九章八十一篇。《外经》的内容,有不少是可补《内经》之不足。    按:即仙道内丹、养生延命范围    」  

三    《黄帝外经》全篇,余固从未曾阅读。数年前虽遍访街坊各大书局而不获,并亦曾委托世侄黄建伟先生在大陆探寻,仍终不克结果。  

四    自古学仙者不可不学医,学医者亦不可不学仙。盖仙医同源,取其医道相资,落实於身心性命之真确而已。故《黄帝外经》是否系伪经,己不是考据与争辨的问题,而是它的正面意义与内涵。  

五    吾人亟盼有朝一日,得能遂我心愿,展读全文。恳望世之有珍藏《黄帝外经》者,何妨捐弃孤芳自赏之洁好,雅量将其公布於世,以慰引颈跷企之悬思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