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银锭百科

 蜃海 2011-02-06

                           (清代辽宁“光绪年月 营口恒义”五十两银锭)


    银锭,银元宝。元宝,亦称“银铤”、“银锭”、“银笏”、“马蹄银”、“宝银”,也就是所谓的“银两”、“银子”,是我国在
1933年废两改元以前的主要货币。因为在流通时须成色鉴定和秤衡重量,故称“秤量货币”。
“元宝”一词,始自于元朝。据《元史·杨湜傅》记载,至元三年,杨湜任诸路交钞都提举,请以平淮库的白银熔铸成锭,重伍拾两,名曰“元宝”。这时“元宝”一词含有“元朝之宝”的意思,以后元宝成了银锭的通称。
 
我国银两的货币功能始起于汉代,隋唐以前称为“银饼”、“银笏”、“银铤”,主要用以大额支付和储藏手段。宋、金时代称为“银锭”,由于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购买力的增强,以及宋政府信用的渐次丧失,官方锛造的铜钱、纸币不断贬值,人们对钱币的信用产生怀疑,加之的物品买卖时需收付更多的货币,觉得使用原有货币有种种不便。于是,在大宗物品的买卖上,白银多被作为交易的媒介,取得了货币地位。

明清两代,白银作为主要货币流通,锛锭盛行。明代最大的银锭每枚重伍百两,普通元宝每枚重伍拾两,下分有大锭、小锭。清代银锭更为流行,种类更加繁多,主要有“宝银”、“中锭”、“锞子”、“福珠”四种。“宝银”“即为元宝”,每枚重伍拾两;“中锭”也叫“小元宝”,每枚重拾两;“锞子”亦称“小锭”,形式不一,每枚重壹至伍两;“福珠”又称“滴珠”,指散碎银子,重量多在壹两以下。

由于我国地域广大,古代交通不便,形成了元宝造形的多样化,主要形状有马蹄形、马鞍形、砝码形、圆形、圆槽形、半圆形、圆锤形、椭圆形、方形、方槽形、条形、腰形等等。按其重量大体可分为大型、中型、小型三种类型。大型多呈马蹄形和方槽形,重量在1800-1900克上下,成色在98%左右;中型呈圆形和马蹄形,重量在300-400克上下,成色在98%左右;小型多呈椭圆形、方形、马鞍形和腰形,重量在160-200克上下,成色在95%左右。另外还有重量、成色不等的名种小锭。元宝面上铭文有:州名、银号名、银匠姓名、重量、年号、月份或地丁、茶课、盐课、海关、津贴、厘金、杂款、汇票、捐输等税银的印记。并有多种多样的喜庆吉语银,如福、禄、寿、禧等。

计量单位换算:

1厘=0.03125克               1分=0.3125克                       1钱=3.125克
       1两=31.25克                 10两=312.50克                       1斤=500.00克

银两:是以银锭为主要形式的一种秤量货币。唐代的白银以两为单位,有时以铸造的形式为单位,如一铤一饼。明清两代称银两为锭。各代所锛银锭成色、重量不一,有各地银两的名称。银两分有实银两与虚银两。各种不同的实银多属实银两。虚银两并无实物,是一种计量单位,是中央或地方政府或人民公认的一种通行的标准银。如“纹银”、“九八规元”、“洋例银”、“行化银”、“海关银”等。

银两制度:是中国旧时长期通行的一种货币制度,即以计算白银重量的名称为计算货币单位的制度。所谓银两制度的两,本为衡量的名称,作为货币单位后称之为银两。中国用银制度由来甚久,汉武帝元狩四年(前119),政府规定以银作货币使用,并以两计,但不久即行废止。自唐代起,白银支付逐渐取得重要地位,至宋、金、元三朝,银的货币地位日趋巩固。明洪武九年(1376),许民以银钱代粮完税。嘉靖八年(1529)令解京银两皆锛成锭,并在银锭上镌有年、月及官吏、工匠姓名,于是银两始有一定的单位和成色,成为纳税的法定货币,又为国定收支的计算单位。银两制度至此正式确定,直至1933年废两改元为止。

秤量货币:亦秤重量货币,是流通时须经成色鉴定和衡量的金属货币,是一种没有近入法定货币制度节段的金属货币。如中国旧时的银两,使用时必须鉴定成色,秤衡重量,故银锭有秤量货币之称。

元宝:是熔铸成锭的白银,亦称“宝银”。大元宝重约伍拾两,多由各地银炉铸造。宝银上铸有银匠姓名及铸造日期、地点、重量。成色各有参差,分有“足宝”、“二四宝”、“二五宝”、“二六宝”、“二七宝”等。由于银的形式没有法令上的规定,因此,除伍拾两的大元宝外,拾两和拾两以下,甚至壹钱以下的白银也铸成元宝形。

二七宝银:1933年废两改元前,上海流通的元宝。由当地银炉铸造,每枚重量以漕平肆拾玖两捌钱为标准,但实际上略有出入,习惯称为伍拾两,成色较标准银两的纹银高5.3%,故每枚伍拾两的宝银折合纹银时,可由公估局批升贰两柒钱,故称“二七宝银”。成色不低于批升贰两陆钱伍分的均可通用,低于此数的,公估局不予批估,交回银炉回炉重铸。

银饼:是熔铸成饼的白银。汉代以来即有铸造。清道光年间(1821-1850)台湾铸有寿星银饼,重库平柒钱贰分,如意银饼、笔宝银饼均重陆钱捌分。咸丰六年(1856)上海号商铸有漕平壹两、伍钱两种银饼。其它各地亦有铸造。

银铤:是中国古代银两的名称,最早有汉代银铤,隋唐以前称银两为银铤或银饼。在唐代银以两为单位,有时也以铸造的形式为单位,如:一铤,一饼。铤是最通行的铸造形式。大铤约重伍拾两,面背镌有近贡人的官衔和姓名、年份、银的来由等。银铤也有作马蹄形和砝码形的。

 
 银锭:亦称银铤,是熔铸成锭的白银。银锭始自汉代,隋、唐以前一般称为银铤或银饼。称银“元宝”,始自元朝。明、清白银作为货币流通,铸锭之风盛行。明代银锭最大伍百两,普通元宝伍拾两,以下再分大、小银锭。银锭上多有铸造地名、重量和银匠姓名,有时也铸有年号。清代银锭形式种类繁多,主要有“宝银”、“中锭”、“锞子”、“福珠”四种。“实银”指“元宝”,大的约重伍拾两,成色分有“足宝”、“二四宝”、“二五宝”、“二六宝”、“二七宝”等。“足宝”指标准的纹银。“二四宝银”为伍拾两的宝银,在流通时要申水贰两肆钱,即等于伍拾贰两肆钱纹银所含的纯银,其余类推。中锭叫“小元宝”,重约拾两;“锞子”也称“小锭”,形状不一,重约迼至伍两;“福珠”亦称“滴珠”,重量在一两以下。银锭铸成后,由公估局鉴定,并用墨笔批明重量和成色。

纹银:亦称“足银”、“足纹”。清代的一种标准银。《清文献通考·银币考》乾隆十年条:“凡一切行使,大抵数少用钱,数多则用银。其用银之处,官司所发,例以文银。凡商民行使自十成、九成、八成、七成不等,遇有交易,皆按照十成足纹,反相核算。”当时认为纹银成色很高故有“十成足纹”之称。其实纹银成色为935. 374‰,较之各地流通的宝银成色为低。故宝银折成纹银时,例须升水。如上海的二七宝银每枚重漕平伍拾两,折成纹银时,可升水贰两柒钱,亦即可折成纹银伍拾贰两柒钱。

银炉:是做造宝银的机械。银炉是南方的名称,北方称炉房。清代有官设和私营之分,官设多附设于藩库、关局及官银钱号等机关内。清代开设银炉经户部许可,发给部照,所铸宝银均镌有炉名,负有无限责任。但清朝末年,有许多未经部准而私自开设的,一般称为私炉,多设于各大商埠。银炉业组织较为简单,资本不多,一般仅三、五千元,因其业务受银炉业或商号的委托以生银改铸,收取一定比例的造费,但在发两改元之前,银炉还从事投机业务,即乘洋厘跌落,银元值低时,常将银元熔化,出售宝银,以取利差。同时也有自购生银改铸后转售于市场的情况,银炉所铸宝银,须先送公估局批定才能使用,无公估局的地方,则由银炉对所铸宝银自负保证责任,发两改元后停业。

行化:是“行平化宝银”的简称。中国在发两改元之前通用的一种银两计算单位,并无实银。实际授受的银锭是“白宝”。行化的成色比白宝稍低,白宝的成色相当二八宝银。行化的成色约等于二四宝银,以白宝折合行化,平均每锭约申水肆钱。以白宝银伍拾两,可作行化伍拾两肆钱使用。零星用银则按当天银元行市(即:银元壹元可换行化数)折成银元使用。

九八规元:亦称:“规元”、“豆腐规元”,是1933年发两改元前上海通行的银两计算单位。上海开埠以前,豆麦行交易常用小银锭相授受,称“豆规元”。鸦片战争后,上海设租界,最初以本洋(西班牙银币)为标准货币,惟本洋于十九世纪初已停铸,日渐减少,不能贫适应交易需要,清咸丰八年(1858)逐由上海外商银行与商界公议,将往来帐目一律改为以规元为为标准。规元是一种虚银两并宝银(每枚重约伍拾两),首先需经公估局批估合格者,折合成纹银可升值为伍拾两柒钱(二七宝银成色较纹银高5.5%),支付时现做九八计算(即除以0.98),可折合规元伍两柒钱柒分伍厘伍毫。故称“九八规元”。零星收付规元,按当日洋厘折成银元授受。

海关两:亦称“关平两”、“关银”,是中国旧时海关徵税时使用的计算银两。清咸丰八年中央条约第三十三款规定:税课银两英交官设银号,或纹银或洋钱,按道光二十三年(1843)在广东所定各样成色交纳。广平是广东的衡法,当时每中国壹两等于583.3英厘,相当公制37.783克。后近一步规定海关两标准重量,每两等于581.47英厘,相当公制37.68克。关银名目虽同,平色不一,如上海雄伟关税时,以规元壹百壹拾壹两肆钱折合关平银壹百两。汉口则以洋例银壹百零捌两柒钱伍厘折合关平银壹百两。壹百海关等于156.65元。1930年1月中华民国政府发除海关两,改用“海关金单位”。

洋例:是中国早时汉口通用的一种银两计算单位。汉口开埠前,银色杂乱,各行各帮银两的折算多不相同,没有通用的标准。开埠后,银炉及公估局相继成立,始有成色划一的“估宝”。但外商不熟悉当地习惯,要求各地依照上海规元折算的先例,以估宝玖百捌拾两升作洋例壹千两,作为通用标准。因系外商创用,故称洋例。

库平:是旧中国部库徵收租税,出纳银两所用的衡量标准。清康熙时制定。光绪三十四年(1908)农工商部和度支部拟定统一度量衡制度,规定库平作为权衡的标准,库平壹两等于37.301克。

漕平:是旧中国一种衡量标准。历代徵自东南各省的漕**,到清代改徵白银,徵银时所用的银两衡量标准称为漕平,后渐为民间所采用。但各地标准不同,一般冠以地名,如苏漕平、申漕平等。申漕平即上海漕平,壹两等于36.6527克

关平:是旧中国海关收税时,出纳银两所用的衡量标准。关平壹两等于37.7993克

官平:是库平、漕平、关平的统称。三者都是旧中国政府规定的用以衡量银两的标准,为别于民间惯用的市平,故称官平。

市平:是旧中国民间授受银两所通用的衡量标准。各地不同,种类很多,如北京、天津、上海的公砝平,汉口、贵阳的公估平,广东的司马平等。

公估局:是清朝中叶以后,各地鉴定“宝银”的机构。清代通行银两,以纹银作为标准。银炉所铸所铸宝银,由于重量和成色不一,使用时须随时折合纹银计算,诸多不便,乃请公估局负责鉴定宝银的重量和成色。设立之前须经所在地官厅准许,并由当地钱业公会认可。一般每地限设一个,北京为官辨,上海、汉口、天津等地都由商人所组织。银炉所铸宝银经公估局鉴定后,于宝银凹部用墨笔加批成色,并根据当地标准成色,批明应申水或耗水的数目盖印为证。按照批定的重量和成色流通,交易时不必再近行秤量和鉴定,以化繁就简,便利商业往来的授受。公估局对重量和成色相差超过一定限度的银锭,可拒绝鉴定;对经过批定盖印的银锭,如事后发现不实之处则负责赔偿的责任。但公估局的批定,只在当地有效,到了外地,须改铸为当地通行的宝银重新鉴定。废两改元后停业。 

炉银:是营口铸造现宝的炉房(银炉)所发附有三个月期限的一种对人或对物的簿据据信用。实际上是一种虚银两。分过炉银、过炉现银、过卯银三种。凡一切交易及现银借贷,仅凭口头通知炉房,彼此记一收付帐银为过炉银(过帐银),每年三月、六月、九月、十二月一日为结帐期,即“卯期”。到达卯期,不支取现金,约期归入下届卯期,称为过炉现银。卯期以前所使用者为过卯银。实际上在炉房存有现银的,常卖其顶卯银而买过卯银,在炉房有透支的,常卖其过卯银而买顶卯银。过卯银与过炉银常用于银根吃紧的时候,以济一时急用。 
 
废两改元:是中华民国政府废止银两,而採取单一银元流通的一次币制改革。实行于1933年4月6日。

平砝在交易当中很重要,因而票号也就十分重视对其职工的平砝教育。每个票号不仅有各地通行银色、平砝折合底簿,而且还编有各种银色平码歌,让职工背会记熟,好做生意并避免出错。

周行银色歌:

天津化宝松江京        纹[番]银出在广朝城

上洋豆规诚别致       公估纹银西安行

票色重贵足纹原       云南票锭莫忘情

川白锭出成都省       荆沙老银沙市行

二四估宝属汉武       桂梧化银记分明

常纹周在湘潭县       长沙用项银出名

常德市纹银为主      金陵顷化是足色

 粗俗不堪入目视     诚恐难记随口诵

这个银色歌,是各城镇流通的主要色银的名字。按城镇和色银排列,各城镇周行主要色银是:

天津     化宝银               京师     松江银
       广州     番银                   上海     豆规银
西安     公估纹银           三原     足纹银
昆明     票锭                   成都     川白锭
沙市     荆沙老银           汉口武昌 二四估宝
桂林梧州 化银             湘潭     常纹银
长沙     用项银              常德     市纹银
南京     顷化银  

平码歌种类繁多。从现存史料中看到,大约有三类:一类是以各地周行银色1000两折合足纹银的歌,一类是某种(如上海豆规)银砝与各城市平砝折合足银的歌,一类是各城镇平砝比票号本平大小若干的歌。我们略举一二,以示一般:

如上海豆规1000两合大德恒本平足银歌:

9201357  18402714  27604071  36805428  46006785  55208142  64409499  73610856 82812213

又如天津老行平与在德恒本平的差数歌:

248 496 744 995 124 1488 1736 1984 2232

票号平码歌多种多样,凡是它立分庄的城镇,都有编拟的,有的一地还不止一种。票号平码歌,是用中国数码字,即︱、二、川、×、§、亠、攵(即阿拉伯数码字1、2、3、4、5、6、7、8、9),写法不变,却随着它们连接的变化而变化。这种变化规矩,三字数字,既可竖写,也可横写,如︱二 川,‖川︱,。二︱川,川三川,‖二‖,︱一︱。但是一定不能同时都竖写,因为会的和误为川,为了通俗大众化,我们改用阿拉伯数码字。

票号防止假汇票的办法有三个方面:

清代山西“光绪年月 五台县 义和”五十两银锭一枚

.第一, 书写字迹。汇票是折纸形式的,没有存根和副联,除书信通知对方票号收交事项外,主要凭汇票承付汇款。防假的重要办法,就是靠书写汇票人的字迹。票号每个分号书写汇票的人都是固定的,此人的字迹要通报各分号,使大家认识他的字迹,能辨别他的字迹,一看字迹就知汇票的真假。如果写汇票的人换了,再向各分号通报换了人的字迹。这是中国书法艺术的绝技,一人一个样,字字都模仿得像,一般是不易做到的。大德通票号又能规定,分号经理还必须在汇票上签字,不准别人代书。正是这样,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银行,虽然汇票和支票都改为钢笔了,但经理人用毛笔签字的传统未变。

第2,   防假密码。票号纺假密码,大慨是同治以后才有的。山西票号创造了一套用汉字做符号的保密办法,用来作为汇票签发时间和银两数目的密押。“谨防假票冒取,勿忘细视书章”“堪笑世情薄,天道最公平,昧心图自利,阴谋害他人,善恶终有报,到时头必分明”30个字,作为1个月30天的日的代号。汇票上的银两数字和单位,用“生客多察看,斟酌而后行”,或“赵氏连城壁,由来天下传”10个字,代表“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10个数目字,用“国宝流通”4个字,代表“万千百十”的单位字。
第3,   汇票印制。这里的“道口”,指河南省睿县与滑县之间的道口镇,又名李家道口,有声码,周六里,地当卫河之滨,为津汴水运交通孔道,有几家票号在这里设过分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