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韩兴娥一起踏上阅读的快车道
羊旦
寒意突袭却丝毫挡不住老师们高涨的学习热情.10月23日上午8点,觅渡教育集团全体语文教师齐聚四楼演播室聆听近年在小语界产生巨大影响的"海量阅读创始人"
韩兴娥老师的报告.
韩兴娥,一个普通的名字.
韩兴娥,一个默默坚守,大器晚成的名字.
韩兴娥,一个小语界横空出世的名字.
韩兴娥和她的韩式海量阅读教学法已经声名远扬.每学期都有一批批教师不远万里奔向她的课堂,听她的"家常课",观看她的日常教学细则.这个典型的山东女子,中等个子,一笑脸就红,说话轻言细语,低眉敛眼,朴实无华.在母语教学流派"乱花渐欲迷人眼"的今天,我们到底应该遵循怎样的范例 走进
韩兴娥的课内海量阅读,或许能敲开那扇已令无数语文老师折戟而返的玄妙之门.
韩兴娥老师在报告中给我们介绍了她进行"海量阅读"的具体做法.
一,多种读本做教材——
韩兴娥的教材组建法让语文课程资源丰富而多姿.
在
韩兴娥老师的课上有各式各样的读本.除了教材之外,这些读本有的是在书店里买的,有的是她自己编辑的"小册子".就是教材,也有人教版,苏教版等不同的版本.这些被
韩兴娥老师当做常规教材的读本,既有通俗易懂的好儿歌,成语故事,历史故事或绘本图画书,也有轻易不会走进小学课堂的《论语》,《道德经》等经典作品.更有历史成就和文学成双丰盈的《中华上下五千年》砖头般厚实的大部头.
这么多教材从哪来呢 "就地取材"是韩老师获取教材的基本途径.入学第一天每一个学生都会拿到一本她编辑的小册子,有《熟悉的儿歌》,《汉语拼音情景歌》,《同学的名字》等,在学生不会拼读音节的情况下就开始阅读,识字;《语文基础训练》,《健康教育》,《品德与生活》,《音乐》上的儿歌也被她编辑成阅读,识字的教材;《拼音报》,《阅读指南》等报刊也是阅读识字的好教材;不用指导就能理解的《好妈妈儿歌400首》也成为了教材;《弟子规》,《三字经》低年级孩子理解的难度大,不求甚解,照样也成为她和孩子们的教材. "借"也是她获取共读教材的好办法,她曾借高年级学生的语文课本,让学生在中年级全部读完小学阶段的课本.学习《论语》,《道德经》时,学生买了不同的版本相互交换着看,反而更加深了对经典的理解.
二,一个"读"字扫天下——
韩兴娥的教法简约而不简单.
韩老师的做法就是:这一篇读熟了,问一两个问题,接着读下一篇.她的课上最多的招数就是:"读"!全班读,听录音读,跟读,分小组读,个人表演读,接力读……读得滚瓜烂熟之后,就找有价值的片段或语句试着背一背.背诵的方式无非是:接力背,小组背,个人背……
有老师统计过,
韩兴娥在一节课上能让学生有声朗读达三十几次,读各种文字的总量能达到一万多字.同样一节课,她的学生为什么能读能背这么多内容 教师规避了繁杂的解说,把时间让给学生自己读,使学生在课堂上始终"有活干".让学生自己享受课堂,把读书的时间还给学生,给学生足够的文字营养.多年来,
韩兴娥老师就凭借简单的一个"读"字闯天下,让她的学生通读了大量的书籍.一本教材两周上完,让大量的课外书成为课内读物不再是奢望.
三,润物无声——
韩兴娥的一年级孩子们静悄悄地成长.
韩老师首先抛弃"正确的废话".在第一节课上,她绝不给孩子们讲学习的意义,知识在人生中的重要性.也不给他们讲在学校里,在班上的行为规范.韩老师的入学教育也是通过学儿歌进行的.
升旗前他们唱《国旗》: "国旗国旗真美丽,五颗星星亮晶晶. 十月一日国庆节,我向国旗敬个礼."上课读书,听课前背诵《坐得正》: " 坐得正,像口钟. 站得直,像棵松. 走路时,挺起胸."写字前背诵《爱护眼睛》:"小眼睛,亮晶晶, 样样东西看得清. 好孩子,讲卫生,不用脏手揉眼睛."
其次韩老师创设了安静的环境.她认为只要在老师领读时教室里是安静的,教学对最差的学生也是有一定效果的.布置写字母的时间要在下课前10分钟,不要频繁地更换教学内容,如看书,看黑板,看屏幕的时间不要太短,要为学生创设安静的氛围.小组之间进行评比,鼓励学生表现自己的聪明可爱.走下讲台,防止滥竽充数,让每个学生手到,眼到,口到,做武林高手."定能生慧,静能通神."初入学要利用一切机会,一切手段,强化一个观念: 安静.
韩老师举了一个例子:
韩老师出示卡片,有的孩子张嘴要说,她伸出食指放嘴边"嘘"地一声示意,孩子们的手赶紧在儿歌中找寻,找到的用手指着,仰起头骄傲地看老师.老师转着圈看,耳朵靠近孩子们的嘴,听他们轻轻地念.找不到的,不会念的孩子把目光集中到同桌的手指上.然后韩老师让大家一起念,右手持卡片从胸前向前一推,像乐队指挥一样挥动着手臂,指挥着孩子们的回答大合唱,孩子们高高兴兴地念着."下一个词看谁找得快,注意用你的手,而不是嘴!"孩子们目光炯炯地看着老师,期待着下一个词出现……"和你的同桌一起找一找,认一认儿歌下面的词语表,生字表."
四,目标明确,方法科学——
韩兴娥的海量阅读符合汉语言教学的规律.
有人看到韩老师把高年级的课文放到低年级来学,就有训练目标不明确之疑.而韩老师的看法是,自己的学生已经读了大量的文本,很多比小学课文更具理解深度的文字都读过了,小学的课文对这样的孩子已经鲜有理解的难度了.然而,即便是有这样的理念,是不是所有的文字都可以搬进课堂呢 当然不能.我们看看韩老师的阅读目标规划:
低年级:各种版本的教材,儿歌,童谣,韵语,诗歌,小故事,绘本;
中年级:诗歌,故事,各种版本的教材,各类儿童文学读本;
高年级:《中华上下五千年》,《世界五千年》,论语》,道德经》及各种书报刊物.
这个课程内容可以看出海量阅读的阶梯递进目标,符合学生的阅读年龄特征.有了低中年段的积淀,才有高年段的读写自如.
韩老师对我们坦陈自己对文言知识知之甚少,因此,她说她和学生们见到文中的"拦路虎",略微一"过招",一看难以"取胜"——读不懂,立即绕道而过.五年级上学期重点读白话故事,文言引文只能粗略地,不求甚解地学习,读的速度较快,半年时间,他们粗略地学完了三本书.再回头去复读时,师生发现,当时弄不懂的地方竟都能"无师自通"了——给学生一篇陌生的文言文,全班每个学生都能比较流利地读出来,能解释大体意思.于是下学期有了"深钻"文言引文的能力,又学习了第二遍.这次经历,让韩老师悟出了一个道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有些内容起先可以囫囵吞枣,再反刍时就会轻车熟路.
"让学生自己读懂文字"就成了
韩兴娥惯用的手法,自觉的行动.有些问题即使她知道答案,也不急着告诉学生,让他们自己去读,去找,随着阅读和思考的深入,总有豁然开朗的那一天.这才是学习,离开了老师也能进行的学习.韩老师认为,作为老师,要做的就是把大量的文质兼美的文章放在学生面前,为他们"吞食"提供条件,"反刍"是他们的本能行为.那种把每一句话都挖地三尺,把每一个词语都挖得冒出火星的精雕细刻式的备课,讲课都和她不沾边.她让学生的眼睛浸润在文字中,让耳朵浸润在书声中,让心灵和大脑震荡在感动和思维中,使学生在高品质的海量文字中畅游,终于实现了海量阅读进课堂的目标.
报告中,
韩兴娥老师与我校老师积极互动,对老师们提出的问题一一解答,这其中有思维火花的碰撞,有感同身受的共鸣,大家都觉得受益匪浅,并表示要与韩老师一起带着学生踏上阅读的快车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