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歌鉴赏

 春晚绿野秀 2011-02-11

高考诗歌鉴赏

一、诗词鉴赏总起课

诗歌是语言的精华,古诗更是文学艺术的瑰宝。阅读古诗不但可以让我们认识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更可以陶冶情操,提高我们的审美能力和文化修养。

《考试说明》对古代诗歌鉴赏的具体阐释:
 ①理解诗歌中词语的含义。②概括诗歌的中心思想。③分析作者在诗歌中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④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⑤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考点诠释

1、鉴赏、评价的意义:鉴赏、评价是指对阅读材料的鉴别、赏析和评说。

2、鉴赏的范围:(1)内容方面:意象、意境、情感;(2)表现形式方面:①语言(诗眼、炼字; ②表现手法:构思手法、描写手法、抒情手法、修辞手法

3、明确两点:①鉴赏能力是根本。②不管什么题型,都会有一个考查的切入点。

 

诗歌鉴赏的步骤和方法

一、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理解是解答古代诗歌鉴赏的基础和前提。对一首诗的大致把握,包含两个方面:第一是诗歌的内容,具体指记叙的对象,创造的意境,表达的情感;第二 是诗歌的表现形式,具体指诗歌的体裁,表现手法,语言特点等。

(一)、对诗意的理解。

要懂得“诗家语”

1、省略。古代诗歌由于语言凝练和格律限制等原因,比古代散文中的省略还要多,理解诗意时候 ,要把这些省略补出来。

2、变形

中国诗歌对语言的变形,在语法上主要表现为:改变词性、颠倒词序等,主要目的是符合格律以造成音乐美,给读者留下艺术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而这些地方,往往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1)、关注词性改变

1、 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绿字,就是形容词活用为使动,把春天来到的情状写出来了,它使江南两岸一下子变得一片翠绿。

例2              送别 王维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明确:第一句下马饮君酒字应理解成使动,君准备行走,邀请君下马喝酒,然后才发生了那番对话。

3、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明确: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中的,历代被誉为炼字典范,均是使动用法。而上联还是倒装句式,应调整成危石咽泉声,意思是高大的石头,使泉水发出呜咽的声音。

4、 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惟闻钟磬音。

明确:诗旨在赞美后禅院景色之幽静,抒发寄情山水之胸怀。诗人清晨登常熟县的破山,入破山寺(即兴福寺),在旭日初升、光照山林的景色中,表露礼赞佛宇之情。然后走到幽静的后院,面对美妙的佳境,忘情地欣赏,寄托自己遁世情怀。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中的字,是形容词活用为使动,意思是美丽的山中风光,使鸟的心情大为愉悦,小潭中水的倒影,使人的心灵感到一片空灵。

2)、关注语序倒装

课内学习过的诗词中,出现了好多的倒装语序句,

1“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应该是应笑我多情,早生华发

2“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应该是千古江山,无觅英雄孙仲谋处

3“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应该是望中犹记,四十三年,烽火扬州路

4“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应该是二十四桥仍在,无声冷月,波心荡

5“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应该为浣女归使竹喧,渔舟下使莲动

6崔颢《黄鹤楼》诗: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意即晴川(晴朗的原野上)汉阳树历历(可数),鹦鹉洲芳草萋萋汉阳树鹦鹉洲置于历历萋萋之后,看起来好象是宾语,实际上却是被陈述的对象。

7杜甫《月夜》诗: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实即香雾湿云鬟,清辉寒玉臂。这里的湿都是使动用法,云鬟”“玉臂本是它们所支配的对象,结果被放在前面,似乎成了主语。

8钱起《谷口书斋寄杨补阙》诗: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意思是怜新雨后的竹,爱夕阳时的山,本来是宾语的,在诗中成了主语。

3)、特殊语言形式及表达效果

1典故 把作品所要抒发的感情暗寓于所用的典故史事

例: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效果: ⑴含蓄凝练,表意丰富,耐人寻味;

2谐音 运用音节相同或相近的词去代替另一个词,取得那一个词的意义效果

例: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友情

效果:这种手法使表情达意更含蓄、机智,耐人寻味。

3叠字 重叠使用词语

例: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效果:增强情感的表达,造成一种回环往复的效果,形成一种独特的韵味。

4纯用名词组合

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效果:构成典型环境,起到了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表的效果。

(二)、对诗歌情感的理解

1、借助意象把握

意象是蕴涵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有些诗歌,诗人不一定把情感直接表达出来,而是借助某些形象去含蓄地表达,在鉴赏诗歌时,要借助意象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如:“今夜曲中闻折柳” ,“折柳”就是一个传统的意象,含有惜别怀远之意。“杨柳岸,晓风残月”

中,通过“杨柳”“晓风”“残月”等意象,就知道传达 的是伤别情怀。“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江花”“江水”两个意象,足以说明白居易的快乐心情。

   古诗词意象中,一般都有固定的寓意,如“梅花”,一般是“孤独”“寂寞”“孤芳自赏”“高洁傲岸”的代名词;“蝉”则是“惜时光”“痛离别”“苦远游”“感身世”的同义语。

2、借助情点把握

情点,指诗词中透露诗人情感的字眼。

04年浙江卷16.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6

菩萨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4

答题时,除了借助“寒山”“暝色”“空伫立”等意象外,还可以抓住“伤心”“愁”这些字眼。这些字就是情点,直接而明确地表现出“楼上人”忧伤愁苦的感情,这种感情也是全词的思想感情。

3、借助诗题把握

有些诗歌,诗题就点命了思想感情如杜甫的《春夜喜雨》,诗题就告诉我们,诗人的感情是快乐喜悦的。全诗对鱼、夜、花的描写,无不渗透在“喜”的感情。

4|借助表现手法把握

李白的《秋浦歌十七首》(其十五)白发三千丈,缘愁撕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诗人首句用夸张,末句用比喻,把一生漂泊,壮志未酬,人以衰老的郁闷、愁苦和怨愤以奔放的激情宣泄出来。在这里夸张和比喻的运用,不仅使我们有形象的感受,更有情感的冲击。

5|借助诗词的结构把握

  古代诗词在结构上一般是前半部叙事和写景,后半部分议论和抒情。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2006年高考全国卷一)

题竹石牧牛    黄庭坚

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①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野次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   阿童三尺棰③,御此老觳觫。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 ①伯时:宋著名画家李公麟的字。②野次:郊野。③棰:鞭子

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它们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这是一首题画,共诗八句,前四句承题描写竹石牧牛,后面四句抒情,表达了作者观画后的感想,因此这首诗可分为两个层次。前四句为第一层次,分别写了石、竹、牧童和老牛四个物象,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后四句为第二层次,写了作者由画中的内容而生发出的感想。

(三)、识记常识

文学常识是文学鉴赏的基础,但作为考点,在各地考卷中出现的不是太多。其实,作为中学生了解点相关文学常识是完全必要的,关键是不要把它太当一回事。像上海卷将诗歌鉴赏与文学常识结合起来考,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阅读下面的小令,完成题目。(2006年高考上海卷)

[黄钟] 人月圆   山中书事  张可久

兴亡千古繁华梦,诗眼倦天涯。孔林乔木,吴宫蔓草,楚庙寒鸦。数间茅舍,藏书万卷,投老村家。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

“黄钟“是这首小令的曲调,“人月圆”是___________

这道考查元曲中最简单的知识,答案是“曲牌”,没有为难考生。这就善意地提醒考生在学习时要注意这方面的知识积累,避免不考就不学的急功近利式的语文学习所带来的语文素养的降低。

(四)、划分层次

诗歌非常讲究层次,如一般律诗往往讲究起承转合,词往往上阕写景、下阕抒情等,鉴赏一首诗歌,首先要弄懂它写了什么,这就要懂得层次的划分。如: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2006年高考全国卷一)

题竹石牧牛    黄庭坚

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①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

野次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阿童三尺棰③,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 ①伯时:宋著名画家李公麟的字。②野次:郊野。③棰:鞭子

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它们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这是一首题画,共诗八句,前四句承题描写竹石牧牛,后面四句抒情,表达了作者观画后的感想,因此这首诗可分为两个层次。前四句为第一层次,分别写了石、竹、牧童和老牛四个物象,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后四句为第二层次,写了作者由画中的内容而生发出的感想。

 

 

  形象鉴赏

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反映在诗歌中我们往往称之为意象。

意象:意,是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象,是诗人所描绘的客观景物意象是局部的,具体的。

意境:意象的组合构成诗歌的意境。意境是整体的,空灵的

情景交融是意象和意境的共同特征。

一、古典诗歌中的形象

人物形象:(1)、抒情主人翁自己的形象。

          2)、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

   事物形象|:托物言志诗中所吟咏的形象

   景物形象:诗歌中所描写的自然景象和人文景观

二、形象的鉴赏

  1、感知形象     2、分析形象的特点    3、体会形象中寄予的诗人的情感

三、鉴赏示例

意象是诗歌中融入了作者情感的物象,诗人的主观情感往往通过一组或一二个精心选择的具体物象来体现。把握意象是解读诗歌的一把钥匙,其考查形式有两种:

1、根据诗歌内容选择所描绘的意象。

例一、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2006年高考浙江卷)

[正宫]叨叨令    无名氏

溪边小径舟横渡,门前流水清如玉。青山隔断红尘路,白云满地无寻处。说与你寻不得也么哥,寻不得也么哥,却原来侬①家鹦鹉洲②边住。

[]①侬:我    ②鹦鹉洲:此处为“渔父居处”的代称。

本曲前四句运用丰富的意象勾勒出一幅美丽的自然图景,其中    意象体现出温润柔美的特征,而     意象则给人以飘逸渺远的感受。

答案:分别是流水、白云。

例二、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2006年高考广东卷)

粤秀峰晚望同黄香石诸子二首(其一) 谭敬昭

江上青山山外江,远帆片片点归艭①。横空老鹤南飞云,带得钟声到海幢②。

注:①艭:小船。②海幢,即海幢寺

诗中哪些意象体现了题目中的“晚望”?请分别从“晚”、“望”两个方面回答。

答案:前者表明时间,可以从诗中找出“归艭 ”“钟声”;后者是动作,“望”所体现的意象,如“江”、“青山”、“远帆”、“老鹤”等。

2、要求考生对诗中的意象进行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2006年高考全国卷一,诗歌见上(一)/2

你认为这幅“竹石牧牛”图在作者心目中的含意是什么?有人认为作者在诗中“厚于竹而薄于石”,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说明。

答 案:结合诗前的小序“甚有意态,戏咏”可知,在作者心目中,竹、石代表着一种田园生活,无论是牛角砺石还是牛斗竹残,都是作者所不愿意见到的。表面上作者似乎是“厚”竹而“薄”石,但实际上作者对石与竹同样怜爱。(或者说作者认为竹、石的寓意是一种坚韧的品格、高尚的节操,作者对竹、石的怜爱表现出他对品 节的珍视。)

3、分析诗句描绘的画面(意境)

古代诗歌大多借景抒情,因此,我们鉴赏诗歌时,要善于根据诗歌所描绘的景物在脑海中展开画面,从而领悟作者所寓含的情感。如: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2006年高考全国卷二)

南柯子 王炎

山冥去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  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①。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注]①三农:指春耕、夏耘、秋收。

上阙中“数枝幽艳湿啼红”一句展现的是一贴什么样的画面,作者写这句是为惜春伤怀吗?为什么?

这 题是对词中的一句话所描绘的画面进行分析,抓住“数枝”“湿”“红”等关键词语可知,这里展现的是一幅几枝鲜花的花瓣上沾着水珠堪怜的画面。作者写这句并 不是为惜春伤怀。可以从两方面看出:一、作者接着“数枝”句说:“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二、在乌云密布、寒雨将至时,作者更关心的是“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2)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2006年高考天津卷)

凉州词(其一)张籍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注:碛(qì)沙漠。练,白绢,丝织品的一种。

 “无数铃声遥过碛”句表现了怎样的边塞景象?

答案:这里的“铃声”即驼铃,是沙漠中的特有景象,借代驼队。整个诗句表现了长长的驼队行进在广袤的沙漠上的边塞风光。

3)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2006年高考山东卷)

晓上空泠峡①  王罔运②

猎猎南风拂驿亭,五更牵缆上空泠。惯行不解愁风水,瀑布滩雷只卧听。

[注]①空泠峡:在湖北宜昌市东南长江上。②王罔运(1832-1916),近代著名诗人。他早年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然而屡遭排斥,于是绝意仕途,归而授徒。

本诗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情景?

问诗的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情景,只要抓住二句诗写到的景物,将它铺开即可。诗的前两句写拂晓时分,猎猎南风吹拂着江边驿亭。诗人乘坐小船在纤夫的牵引下向空泠峡溯流而上。

四、巩固练习

12004年全国卷

鹧鸪天 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

惊梦觉,弄晴时。 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

答案:古人认为杜鹃的啼叫声好像在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这首词的主题是游子思乡,最适宜从描写杜鹃的啼叫声入手。

22004年广东卷

江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 l )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答案:“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落日”“秋风”意境雄壮、开阔,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

32004年福建卷

秋 夜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答:“凉”。“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孤寂(或心凉)。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顶针)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离愁别怨)的意境。(答“缺”字,言之成理亦可。)

42004年江苏卷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 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答案: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边塞地名,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

52002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案: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情理鉴赏

“情理”包括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在诗歌中抒发的感情及表现出的观点态度。

思想感情有: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一、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分类

1、忧国伤时 

①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②反映离乱的痛苦 。③同情人民的疾苦。④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2、建功报国
  ①建功立业的渴望。②保家卫国的决心。③报国无门的悲伤。 ④山河沦丧的痛苦。⑤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⑥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⑦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

3、思乡怀人
  ①羁旅愁思。②思亲念友。③边关思乡。④闺中怀人。

4、生活杂感 
  ①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②昔胜今衰的感慨。③借古讽今的情怀。④青春易逝的伤感。⑤仕途失意的苦闷。⑥告慰平生的喜悦。

5、长亭送别
  ①依依不舍的留念 。②情深意长的勉励。③坦陈心志的告白

二、鉴赏情感的方法:

  1、从诗歌的类别入手:(1)山水田园诗  2)边塞诗  3)咏物诗  4)怀古诗(5)送别诗  6)闺怨诗  7)即景叙事诗  8)羁旅行役诗

  2、从诗歌的意象入手

  3、从诗歌的情点入手

  4、从知人论世入手

  5、从表达特点入手

三、高考示例

1、分析即景叙事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例一、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2006年高考浙江卷,)

[正宫]叨叨令    无名氏

溪边小径舟横渡,门前流水清如玉。青山隔断红尘路,白云满地无寻处。说与你寻不得也么哥,寻不得也么哥,却原来侬①家鹦鹉洲②边住。

[]①侬:我    ②鹦鹉洲:此处为“渔父居处”的代称。

请结合全曲简要分析“却原来侬家鹦鹉洲边住”所蕴含的思想情感。

结合“鹦鹉洲”的注释,仔细分析这句诗,不难发现,其中所蕴含的情感还是比较丰富的,答案:①点明渔父(隐士)居住的环境是与世隔绝、远离红尘的“世外桃源”,表现其对所处环境的喜爱、自豪之情;②写出渔父(隐士)超然尘世的情怀和隐逸的情趣。

例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2006年高考全国卷二)

南柯子 王炎

山冥去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  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①。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注]①三农:指春耕、夏耘、秋收。

试分析下阕的内容,以及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思相感情。

答案:这首词的下片描写了农民不避风雨,辛勤劳作的生活,发出了“人间辛苦是三农的感叹,表达了农民盼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心情。作者通过对农民辛劳生活的感叹,抒发了诗人对农民的怜悯、同情之情。

2、分析羁旅行役诗所表达的情感

例三、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2006年高考江苏卷)

鹧鸪天·室人降日① 以此奉寄 (元)魏初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   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圞夜煮茶?

      注:①室人降日,妻子生日。

  前两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答案:词的前两句通过对比,讲去年妻子生日的时候自己还在家里,现在却在天涯与之相望,不能团聚,从而表达了作者漂泊中深切思念家中亲人的心情。

例四、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2006年高考四川卷)

         周密

夜深归客依筇行,冷燐依萤聚土塍。

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

        []筇:此代指竹杖。

  “竹窗斜漏补衣灯”这一耐人寻味的画面中蕴含了哪些感情?请简要赏析。

    答 案:“竹窗斜漏补衣灯”是一个典型的细节描写,它是诗人想象(见到)的情景:竹篱茅舍中,一缕昏黄的灯光从竹窗里斜漏出来。青灯之下,诗人日思夜盼的妻子(母亲)正在一针一线地缝补着衣服。诗人那怀乡思归的急切心情,家中亲人对游子的关切和思念之情,正从这幅画面中流溢出来

3、结合诗词的感情,印证前人的评价。如;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2006年高考山东卷)

晓上空泠峡①  王罔运②

猎猎南风拂驿亭,五更牵缆上空泠。

惯行不解愁风水,瀑布滩雷只卧听。

[注]①空泠峡:在湖北宜昌市东南长江上。②王罔运(1832-1916),近代著名诗人。他早年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然而屡遭排斥,于是绝意仕途,归而授徒。

狄葆贤《平等阁诗话》认为此诗“只二十八字,而傲岸之气溢于言表”。请结合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答 案:本诗前两句描写拂晓时猎猎的风声和客中行船溯流而上的艰难,为抒写情怀作了铺垫。第三句表面上说诗人惯于常年旅途奔波,已经不知道为风浪发愁为何事,其实这里的“不解”为“不自意”之义,表现出久历沧桑后从容自信的心态。(这点我们在注释中可以得到启发)第四句中“卧听”“瀑布滩雷”这个典型场景更将 诗人对一切艰险都无所畏惧的傲岸气度充分展现了出来。

四、巩固练习

1、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做答[2005全国卷1]  

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2) 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自诗。
  
参考答案:  2)这首诗写了作考“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者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5全国卷2]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2)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
   
参考答案;  2)①作者主要通过一幅想像的画面,即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思家”的。(想向1分,画面描绘2分)  ②诗的语言朴实无华。(平易通俗)(意思答对即可)

3、.元代马致远的杂剧《汉宫秋》第三折戏中,汉元帝在灞桥送别王昭君出塞和亲时,有下面一段曲词。阅读这段曲词,然后回答问题。[2005湖北卷]
  
《汉宫秋》第三折[梅花酒]
  
!俺 向着这迥野悲凉。草已添黄,兔早迎霜。犬褪得毛苍,人搠起缨枪,马负着行装,车运着糇粮,打猎起围场。他、他、他,伤心辞汉主;我、我、我,携手上河梁。他部从入穷荒;我銮舆返咸阳。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蜇①;泣寒蜇,绿纱窗;绿 纱窗,不思量!
  
注:①寒蜇:寒蝉。
  
1)有人赞赏《汉宫秋》的词曲“写景写情,当行出色”。这段曲词描写了汉元帝所见、所想的哪两种情景?表现了汉元帝什么样的感情?(4)

参考答案:   ⑴旷远悲凉的深秋塞外景况;凄清阴冷的秋夜王宫景象。
  
感叹昭君远去塞外的艰辛,伤心离别;想象独自返回王宫的凄凉,痛感孤独。4分)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5重庆卷]

            从军行七首(其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1)“琵琶起舞换新声”与“边愁”是否矛盾?为什么?

   (2)“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写法上有何不同?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参考答案: 1) 不矛盾,这样的对照写法更能显示出听者深重的别情边愁,这是任何欢乐的新曲都无法排遣的。   2) 前三句叙事抒情,后一句写景。以景作结,寓情于景;创造意境,含蓄无限。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4全国卷1

秋 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

答:诗中作者写了这样一个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又开封”。作者客居洛阳见秋风乍起,从而引起对家乡亲人无限的深切思念,所以又打开信封补写。

6、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2004年全国2

鹧鸪天 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

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最后两句是说:不是不想回家,只是自己不能决定回去的日期。表达了作者无法主宰自己的生活,浪迹天涯有家难归的感慨。

7、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2004年重庆卷

东溪  梅尧臣

行到东溪看水时,坐临孤屿发船迟。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著花无丑枝。

短短蒲茸齐似剪,守平沙石净于筛。情虽不厌住不得,薄暮归来车马疲。

自唐以来,古人作诗主张“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即是说诗人既要以自然为师,从自然景物中捕捉形象,又要在内心深处引发思想情感。

请指出在这首诗中最能体现这一主张的一联诗句,并说说它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趣,又是如何体现的。

1)最能体现这一主张的一联诗句: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著花无丑枝。

(2)体现的思想情趣:在大自然中感受到的闲情逸趣和对优美自然景色的赞美。

(3)如何体现的:能结合景(“野凫眠岸”“老树著花”)和情(“有闲意”“无丑枝”)加以分析即可。

8、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2004年广东卷

江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拓展①诗中“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作者运用什么写法抒发怎样一种感情?

②诗中“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一种精神?最后两句言外之意是什么?

答:①作者运用寓情于景的写法,抒发了自己跟一片浮云齐飘远天,与一轮孤月共度长夜的飘零落寞之感。②表达了作者自强不息,锲而不舍的顽强精神。最后两句的言外之意指自己虽已年老,但自信还有一定的才识。

9、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2004年江苏卷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 万里黄河绕黑山。

 (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怨气候酷寒,怨景色单调。

 

 

 

  表达技巧鉴赏

  诗歌的表达技巧,在高考命题中涉及的问题较多。有单独考查的,也有结合形象、思想感情表达来考查的。因此,是我们复习的重点

表达技巧可以分为两个大的方面:表达方式和艺术手法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重点是描写和抒情。

描写:可分为正面、侧面(渲染、衬托)、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

抒情:(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即景书怀

2)、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怀古伤今(己)

二、艺术手法

 1、修辞手法及作用

修辞: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互文、反复等。

作用:比喻、比拟、夸张:更形象具体与生动 。                  

排比、对偶、反复:音乐美、形式美、强调突出,抒情酣畅

设问、反问:增强语气。

双关:幽默,风趣,含蓄曲折

对比;特征鲜明突出

2、表现手法:即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1)   写景抒情的诗: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以动衬静、虚实相生、乐景哀情、以景结情等。

(2)   咏史怀古诗:对比、反衬、借古讽今等。

(3)   边塞诗:渲染、烘托、以小见大、象征等。

(4)   即事感怀诗:借景抒情、以景衬情、乐景哀情、对比、铺垫、照应、联想、想象

等。                        

三、高考示例

1、分析诗中运用的表达技巧

例一: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2006年福建卷)

端居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3分)

【答案】:在艺术手法上,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诗人借助对“青苔”、“虹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现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从其他角度(如互文手法)回答,言之成理也可。

例二: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2006年高考江苏卷)

鹧鸪天·室人降日① 以此奉寄 (元)魏初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   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圞夜煮茶?

      注:①室人降日,妻子生日。

对“满林残照见归鸦”的表达技巧,略加分析。

答:“满林残照见归鸦”句似写乌鸦归巢之景,实则运用的是反衬手法,以鸦归巢与人不能归家对比。表达了作者漂泊天涯,深切思念家人的思想感情。

例三: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2006年高考北京卷)

    居(其二) 陶渊明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善欺。

注释:①将:岂          ②纪:经营

本诗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的乐趣,请具体说明表现了什么乐趣,这种乐趣是怎样表现的?

答: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到一种美好的人际关系,即人与人之间充满了纯真而质朴的友情。这种乐趣主要是通过“过门更相呼”至“言笑无厌时”六句对具体生活情景的白描表现出来的。

例四: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2006年高考江西卷) 

三江小渡   杨万里

溪水将桥不复回,小舟犹倚短篙开。

交情得似山溪渡,不管风波去又来。

【注】将:行,流过。

诗人采用什么手法表达作品的主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答:这首诗围绕“交情”展开描写,诗人采用对比、比喻以及象征等手法,用“溪水将桥不复回”与“不管风波去又来”进行对比,以“山溪渡”比喻“交情”,赋予“山溪渡”、“风波”象征意义,从而表达了友情恒久不变,能经得起风浪考验的主旨。

例五: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2006年高考安徽卷)

柳梢青·送卢梅坡   刘过

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

[]①泛菊:饮菊花酒。   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答案:这首词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比喻手法。上片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下片用“尘随马去,月遂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

2、对题目中给定的表达技巧进行分析

例一: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2006年高考天津卷,)

凉州词(其一)张籍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注:碛(qì)沙漠。练,白绢,丝织品的一种。

本诗运用衬托对比和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这首诗将“边城暮雨”的远景与“雁飞低”的近景、“雁飞”的高与动和“芦苇”的低与静、“雁飞低”的抑与“芦笋生”的扬形成了衬托对比。前两句实写,后两句以虚为主,虚中有实。

例二: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6年高考湖北卷)

暮春浐水送别   韩琮

绿暗红稀出凤城①,暮云楼阁古今情。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①凤城:京城。

《暮春浐水送别》是怎样融情于景的?请作简要赏析。

答:结合诗歌可知,韩琮将友情、世情等浓缩为“古今情”,融入“绿暗”“红稀”“暮云”“宫前水”等意象组成的一幅感伤画面之中,形成融情于景的特色。

四、巩固练习

1[2005全国卷1] 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做答(8分)

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1) 三四句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具体说明。

答案:(1)修辞方法:对偶。  “芳树”对“春山”,“花”对“鸟”,“自落”对“空啼”。
 2 [2005全国卷3]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雨后池上 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答案: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3[2005湖北卷]元代马致远的杂剧《汉宫秋》第三折戏中,汉元帝在灞桥送别王昭君出塞和亲时,有下面一段曲词。阅读这段曲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汉宫秋》第三折[梅花酒]
  
!俺 向着这迥野悲凉。草已添黄,兔早迎霜。犬褪得毛苍,人搠起缨枪,马负着行装,车运着糇粮,打猎起围场。他、他、他,伤心辞汉主;我、我、我,携手上河梁。他部从入穷荒;我銮舆返咸阳。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蜇①;泣寒蜇,绿纱窗;绿 纱窗,不思量!
  
注:①寒蜇:寒蝉。
    
2)这段曲词中运用了对仗、顶真的修辞手法,试简析它们各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答案:对仗:显示了语言的对称美,达到了意境美的完美结合。顶真:具有回环跌宕的旋律美,表现了汉元帝离恨未已、相思又继、千结百转的愁绪。(2分)

4[2005福建卷]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
]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2)

答案: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象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意思对即可)

52004全国卷

秋 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这首诗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答: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借助于细节描写传达主人公的思想感情。诗中“复恐匆匆说不尽”是写人的心理活动,“行人临发又开封”则是一个有高度典型性的细节,也是心理活动的必然结果。这个生动的细节使抽象的“乡思”变得具体可见。

 

 

 

   语言知识鉴赏

诗歌的表达效果是多方面的,它或一字提挈全篇,习惯上被除人称作“诗眼”;或是在动词、形容词、副词的使用上造语精、造语新,表情达意自然贴切,人们称作 “炼字”;或一句举足轻重,给人启迪,人们称作“炼句”这些都是鉴赏的基本内容。其具体考查内容是比较丰富的。但要注意的是,“炼字” 、“炼句”往往都具有情景交融的特点,答题时要从两方面去发掘。

一、炼字类

1)找出诗中的“诗眼”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2006年高考江西卷) 

三江小渡   杨万里

溪水将桥不复回,小舟犹倚短篙开。

交情得似山溪渡,不管风波去又来。

【注】将:行,流过。

    本诗的“诗眼”是什么?

    答:这是一首送别诗,整首诗写友情恒久不变,经得起风浪,因此可以推知诗眼是“交情”或“交情得似山溪渡”。

2)分析某个词在全诗中的妙处。

例一、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2006年高考广东卷)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以下问题(6分)

粤秀峰晚望同黄香石诸子二首(其一)谭敬昭

江上青山山外红,远帆片片点归艭①。

横空老鹤南飞去,带得钟声到海幢②。

简析诗中“带”字的妙处。

答:结合诗句“横空老鹤南飞云,带得钟声到海幢”可知,“带”采用了拟人手法,赋予“老鹤”人的动作,不说钟声远播,而说老鹤带钟声到海幢,使画面具有动感。

例二、阅读下面的小令,完成问题。(2006年高考上海卷,

[黄钟] 人月圆     山中书事    张可久

兴亡千古繁华梦,诗眼倦天涯。孔林乔木,吴宫蔓草,楚庙寒鸦。数间茅舍,藏书万卷,投老村家。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

〔注释〕 ①诗眼:诗人的洞察力。 ②孔林:指孔丘的墓地,在今山东曲阜。③吴宫:指吴国的王宫。 ④楚庙:指楚国的宗庙。 ⑤投老:临老,到老。

〔赏析〕 《人 月圆》小令题名《山中书事》,实为怀古,借感叹古今的兴亡盛衰表达自己看破世情、隐居山野的生活态度。全曲上片咏史,下片抒怀。开头两句,总写历来兴亡盛衰,都如幻梦,自己早已参破世情,厌倦尘世。接下来三句,以孔林、吴宫与楚庙为例,说明往昔繁华,如今只剩下凄凉一片。下片转入对眼前山中生活的叙写,虽 然这里仅有简陋的茅舍,但有诗书万卷。喝着自酿的松花酒,品着自煎的春水茶,幽闲宁静,诗酒自娱,自由自在。

16.“诗眼倦天涯”中的“倦”字用得好,请简要说明理由。(4分)

【答案】“倦”字既概括了作者饱尝人间世态炎凉之苦(2),又为后文归隐山村、诗酒自娱作了伏笔(2)

 

例三、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2006年高考江苏卷)

鹧鸪天·室人降日① 以此奉寄 (元)魏初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   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圞夜煮茶?

      注:①室人降日,妻子生日。

第二句“今年相望又一年” 中“又”妙在那里?

“今年相望又天涯” 中“又”字暗示作者不止一次浪迹天涯,饱含愁苦与无奈,因此妙处无穷。

例四、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2006年高考辽宁卷)

   坡①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②荦确:山多大石。

请结合全诗赏析“铿然”一词的妙用。

答:苏轼诗风旷达,这首诗抒发了他旷达的人生志趣。根据诗的意境,“铿然”一词传神地描绘出手杖碰撞在石头上发出的响亮有力的声音,与月下东坡的宁静清幽形成鲜明对比;联系前文对道路坎坷的交代,可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

3)换词比较类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2006年高考福建卷)

                      端居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⑴这首诗第二句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它词?请简述理由。(3分)

【答案】:⑴不能换成“对”或其它词。用“敌”字不仅突出“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的氛围,而且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凉的情状,抒发了诗人心灵深处难以言状的凄怆之情。用“对”或其它词难以速到这种表达效果。

二、炼句类

1)选择正确的项

例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2006年高考北京卷)

    居(其二) 陶渊明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善欺。

注释:①将:岂          ②纪:经营

对这首诗的理解,恰当的两项是(  

A.全诗生动地描写了诗人佳日登高赋诗的美好情景。

B.“有酒斟酌之”意思是与友人边饮酒边斟酌诗句。

C.“相思则披衣”意思是因相思而夜不能寐,披衣起彷徨。

D.“无为忽去兹”意思是不要急着离开这种生活。

E.最后两句是说应该通过自己的辛勤劳作解决衣食问题。

答案DEA项诗中并没有描写登高赋诗的情景,B项“斟酌”是饮酒,而不是推敲诗句,C项不是披衣起彷徨,而是披衣见老朋友,结合下句“言笑无厌时”可知。

例二、阅读下面的小令,完成问题。(2006年高考上海卷)

[黄钟] 人月圆     山中书事    张可久

兴亡千古繁华梦,诗眼倦天涯。孔林乔木,吴宫蔓草,楚庙寒鸦。数间茅舍,藏书万卷,投老村家。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

〔注释〕 ①诗眼:诗人的洞察力。 ②孔林:指孔丘的墓地,在今山东曲阜。③吴宫:指吴国的王宫。 ④楚庙:指楚国的宗庙。 ⑤投老:临老,到老。

对作品赏析恰当的一项是 (      

  A.作品语言委婉,结构严谨,虚实结合,意境阔大,余韵耐人寻味。

  B.首句以历史盛衰来表达作者对历代王朝的繁华只是瞬间一梦的感慨。

  C.“孔林”、“吴宫”、“楚庙”三句意在赞颂儒家圣贤与英雄豪杰。

  D.末尾紧扣“山中何事”的疑问作答,描摹了酿酒饮茶的舒适生活。

答案: BA项此曲抒写隐逸生活的清新自然,意境阔大与此无关,C项意在抒发圣贤与豪杰不复存在的盛衰之感,D项不是描摹舒适生活,而是表明闲适心情。

2)分析标题在诗中的作用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2006年高考四川卷)

         周密

夜深归客依筇行,冷燐依萤聚土塍。

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

        []筇:此代指竹杖。

   本诗是怎样以“夜归”统摄全篇的?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 标 题是诗歌的眉目。本诗写景扣住“夜”字,写情扣住“归”字。首句直接点明“夜深”,刻画出“归客”拄杖而行的疲惫之态。随后,诗人以“冷燐”、“萤”、 “月”等意象渲染夜色的凄凉,以夜深仍在田塍、泥径中孤身前行的艰难表现出归家的心切。而最末一句以深夜犹见“补衣灯”的感人画面收束全诗,与先前的艰难 和凄清形成反差,更烘托出游子深夜归家的复杂心情,意味深长。

3)分析句子在诗歌结构上的作用

例一、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2006年高考安徽卷)

柳梢青·送卢梅坡   刘过

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

[]①泛菊:饮菊花酒。   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聚散匆匆”一句,在内容上强调什么?在上片的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答:这句在词中强调二人相聚之短暂、相别之仓促。在写聚、散的内容之间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例二、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2006年高考江苏卷)

鹧鸪天·室人降日① 以此奉寄 (元)魏初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   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圞夜煮茶?

      注:①室人降日,妻子生日。                                                  

最后两句极为感人,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最后两句“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圞夜煮茶?”写作者企盼与家人一起自食其力,共享天伦之乐。语言朴素平实,亲切动人,能唤醒读者强烈共鸣。

例三、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2006年高考辽宁卷)

   坡①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②荦确:山多大石。

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

答:第一句 “ 雨洗东坡月色清”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可以说它在全诗中起了铺垫的作用。

 

三、诗歌的语言风格

 1、朴实与华丽

2、含蓄与明快

3、文雅与通俗

4、豪放与柔婉

 

 

 

四、巩固练习

1[2005全国卷2]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1 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2)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参考答案;(1抱膝二字生动地勾画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态,用灯前自然引出,而字又将联系起来,抱膝枯坐的陪伴抱膝枯坐的,显得形影相吊。这充分反映出作者思家时的一种孤寂心情。

2)作者通过一副想象的画面,即冬至深夜时分,家人还围坐灯前,谈论着我这个远行之人来表现思家的。语言朴实无华。

 2[2005福建卷]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 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
]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1)
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答案:(1"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引愁心""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月更新颖。(意思对即可)  答"雁别秋江去",言之成理亦可。

3[2005山东卷]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阴浮远堂 戴复古

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   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

   〖注〗戴复古,字式之,号石屏,南宋后期诗人。

   前人认为,最苦无山遮望眼在本诗中最具表现力,你对此有何看法?请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这首诗写作者登江阴浮远堂遥望中原时,因国土沦陷而产生的忧愁和痛苦,最苦无山遮望眼一句对此表现的最为强烈和集中。该句一反常人登高时希望极目远望地惯常心理,在写法上别出蹊径,通过诗人望之则不忍、不望又不能的矛盾心理,充分表达了国耻不报、国土不归的极度悲愤心理。

4[2005天津卷]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湖州歌(其六) 南宋汪元量

北望烟云不尽头, 大江东去水悠悠。   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西四百州。

   []此诗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所作。

1       简析在诗中的作用。  

参考答案:字起到全诗景物描写的统领作用。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北望燕云,前途渺茫,来日未知;看眼前,江水悠悠,这正是南宋王朝一去不复返的写照;抬眼望,夕阳渐没,一片寒鸦掠过天空;极目远眺,那昔日南宋王朝的“四百州”的状况如何/?表现了诗人此时茫然、痛苦的心情。

52004年全国卷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木兰花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 縠皱:皱纱。此处比喻水的波纹。 []船桨,代指船。[浮生]人生短暂若泡沫浮生于水面。[肯爱]怎肯吝啬。[晚照]晚日的余辉。

2对词中红杏枝头春意闹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

答案:作者用一“闹”字,不仅使人觉得杏花绽放得热烈,甚至还让人联想到花丛中蜂蝶飞舞,春鸟和鸣,把一派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色表现得淋漓尽致

62004年全国卷之四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城子    五代·欧阳炯

晚日金陵岸草平,落霞明,水无情。   六代繁华,暗逐逝波声。空有姑苏台上月,如西子镜照江城。

① 金陵:今江苏南京。②落霞:晚霞。③六代:指吴、东晋、宋、齐、梁、陈六朝,均建都于金陵。④暗逐逝波声:默默地随江水东流的声音消逝了。⑤姑苏台:在苏州市西南姑苏山上。春秋时吴王阖庐所筑。夫差于台上立春宵宫,为长夜之饮。⑥西子:即西施。春秋时由越王勾践献给吴王夫差的美女。⑦江城:指金陵,古属吴 地。

这首词明写眼前实景,暗寓历史沧桑。词中“水无情”、“空有姑苏台上月”两句含有深意。试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答:“水无情”明写落日余辉中金陵城外长江浩荡东去的景色,暗指六朝帝王被历史无情地淘汰,他们荒淫豪奢的生活一去不复返。“空有”明写六朝繁华已去,只剩月亮高挂,暗寓警示后人不要重蹈覆辙之意。本词同李白的《越中览古》的主旨相近,应不难作答。

72004年湖北卷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来两岸失,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北临长江。此诗或题《江南意》。

解释第三联的意思,并分析情与景的关系。

答: 第三联表现江上行舟,即将天亮时的情景。此联历来为人所称道,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这两句炼字炼句也极见功夫。作者从炼意着眼, 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而加以强调,并且用“生”字和“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 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哲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82004年浙江省高考语文试题

菩萨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1)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请简要分析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答“空"字表达了苦苦等待而没有结果的孤寂、惆怅,增添了全词的“愁”味,使主题更加鲜明。

9200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诗眼”分别是“咽”、“冷”。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是显得阴冷。“咽”、“冷”两字绘声绘 色、精炼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意境)。

五、强化训练

下列诗词中加点的字各有其妙处,请加以鉴赏分析
  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2、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3、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临洞庭上张丞相》
  4、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
  5、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6、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李白《独坐敬亭山》)
  7、即穿巴峡到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8、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
  9、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
参考答案:

  1写出烽烟之劲拔、坚毅;给人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这两字不仅准确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诗人真切的感受,把孤寂的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之中。
  2字写出明月从海面冉冉升起的景象,富有动感,准确传神。
  3写出湖面丰厚的蓄积,仿佛广大的云梦泽都受到洞庭的滋养哺育;写出洞庭湖汹涌澎湃的气势,极为有力。
  4写出人在舟中仰望天空的独特的视角,非常准确。字写月亮仿佛也温柔体贴,善解人意,来安抚诗人那颗孤寂的心。
  5表明山色愈来愈深,愈来愈浓,山是静止的,但凭颜色的渐变就写出它的动态来。天天之意,水是流动的,用一字,令人感觉它始终如一的守恒。
  6把读者引入一个寂静的世界: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感到格外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地清幽平静。写动见静,以动衬静,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孤寂。
  7穿写在险恶的三峡中舟行如梭,写出峡后顺流急驶,准确生动。
  8、星辰低,写尽平野之广阔,月随江,写尽大江奔流的气势,景象雄浑阔大。

  9、春草碧,黄鹂啼,景色幽美却无人问津,景象荒凉凄惨。

附录:古诗鉴赏——炼字

     动词谓语: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重点关照动词。

 例1:咏怀古迹五首【唐】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首句一个字突出了三峡山势的雄奇生动,把群山万壑写活了,化静为动。在作者的想象中,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势若巨龙奔驰。作者借高山大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王昭君,把她写得惊天动地。一个“赴”字,既写出了山势的不凡,还表现出作者对王昭君的感情,在作者心中王昭君是一个英雄。

2:暮江吟 【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一道残阳照射在江面上,不说,却说,形象地表现出“残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这一实景;同时“铺”字也给人平缓的感觉,写出了秋天夕阳的柔和,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

②修饰语:大部分为形容词或副词,它在诗词鉴赏中也是关注的重点对象。
1: 蜀 相 【唐】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三、四两句诗表面是写景,实质上却是抒情,这两句中的关键词是运用了互文手法的,尽管阶前的春草十分碧绿悦目,尽管藏身在森森柏叶之中的黄鹂的歌唱十分好听悦耳,但是一加上二字,就将这草色莺声一齐抹倒,此时的诗人对美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心里正在怀念诸葛亮而“无心问津”;同时,春草“自”碧,黄鹂“空”啼,景色幽美却无人问津,足见其凄清。所以,,一写出了对诸葛亮的敬仰之情景,二写出了景色的凄清,是很有表现力的关键词。

③叠词:在诗文中,叠词出现的频率比较高。作用:或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有些叠词绘声绘色,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1:《声声慢》  【宋】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侯,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开头连用14个叠词写出了李清照当时孤单凄凉无助的心境。环境冷冷清清,感觉凄凄惨惨戚戚,内心戚戚。如此陷入愁境而不得解脱。但全词除结句一语道破外,都没有直接说愁,而是从刻画冷清萧索的环境来烘托惨惨悲切的心境。
 
2:登    【唐】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说落木“萧萧”而下,使人如闻秋风萧瑟,如见败叶纷扬,使人联想到落木落下的声音,于无形中传达出秋景的凄清萧瑟;说长江“ 滚滚”而来,使人如闻滚滚涛声,如见湍湍水势,表达出诗人心中对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两句诗,无论是描摹形态,还是形容气势,都极为生动传神。从萧瑟的景物和深远的意境中,可以体察出诗人感时伤世和寄寓异乡的悲苦。
.表颜色的词:这些词有时作谓语用,有时作定语用,有时作主语或宾语用。所着颜色一般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表现心情。

1:渔歌子  【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这 首词描写了秀丽的水乡风光,表现出理想化的渔人生活,寄托了作者爱自由、爱自然的情怀。词中最吸引我们的是词前两句中作者调用各种颜色所表现出的那幅初春美景。烟雨中的青山,天空中的白鹭,夹岸的红桃,江中的碧水,色泽鲜明而又柔和协调,气氛宁静而又充满生机。体现了作者高远、冲澹、悠然脱俗的意趣。

2:绝句二首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这 首诗前两句诗状江、鸟、山、花、四景,分别敷上碧、白、青、红四种颜色,景象清新,令人赏心悦目,为后面写归思作反衬,是一种典型的以“乐景写哀”的表现手法。同时,诗中以动词“燃”来表颜色,给人以动感和鲜活的感觉,与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中以形容词“绿”来写春风的到来有异曲同工之妙。

【巩固训练】

1、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王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仗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诗中”““余”“上”四个动词用得很准确传神,请分别予以简要分析。
2
、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诗中的两个动词就用得很准确传神,请分别予以简要分析。
3
、绝句四首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请分析诗歌前两句写景很有特色,请加以赏析。

4、《夜上受降城闻笛》【唐】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本诗前两句写景方面有什么特点?
5
  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请简析最后一句中“新”字在写景和抒情上的作用。

参考答案:

1、 本诗用语传神,“转”字表示山色愈来愈深,愈来愈浓,随天色向晚,山色变暗,着一“转”字,山是静止的,但凭借颜色的渐变把静止的山写出了动态的美。水是流动的,“日”字写出流水的始终如一的守恒,“日潺湲”,就是日日潺湲,每日每时都在喧响;“余”字写出落日行将与水面相切的一瞬,富有包孕地显示了落日 的动态和趋向,在时空上都为读者留下想象的余地;“上”字不仅写出炊烟悠然上升的动态,而且展示已经上升到相当的高度。

2、 这首诗写于作者搬家之时。作者来辞别最喜爱的湖上亭,微风中,亭边的柳条、藤蔓轻盈招展,仿佛伸出手臂牵扯人的衣襟,不让离去。用“系”字既切合都柳条藤蔓修长柔软的特点,又写出了柳条藤蔓牵衣拉裾的动作,表现它的依恋主人不忍主人离去的深情。用“啼”字既符合黄莺鸣叫的特点,又似般般挽留,凄凄惜别,也 容易让人联想到离人伤心的啼哭。这两句把花鸟视为挚友,抒写对故居一草一木依恋南舍的深厚感情,达到了物我交融、彼此两忘的地步。

3、“翠柳”是新绿,刚刚披上绿衣的柳枝上黄鹂在欢唱,充满生机;蓝天上白鹭在自由飞翔。晴空万里,一碧如洗,白鹭在青天映衬下,色彩极其鲜明。两句中用了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颜色,织成一幅绚丽的图景,传达出无欢快的感情。

4、 诗意在抒写边防将士之乡情。前二句写月下边塞的景色;回乐峰前是一片沙地,在月光的映照下,沙子像积雪一样洁白而带有寒意;受降城外,天上、地下满是皎洁、寒冷的月色,有如秋霜那样令人望而生寒。这种冷色调的环境正是触发征人乡思的典型环境。三句写声音,闻见芦管悲声;四句写心中感受,芦笛能动征人回乡 之望。一个“尽”字又写出了他无一例外的不尽的乡愁。全诗把景色、声音,感受融为一体,意境浑成。

5、这首诗抒写对大自然物候变化的感受。构思新颖别致,用语清丽细腻,不落窠臼,妙然生趣。“新”字写敏感的虫儿首先感到春的气息,发出第一声鸣叫;同时,

初春的虫声,可能比较稀疏,也许刚开始时还显得微弱,但是诗人不但敏感地注意到了,而且从中听到了春天的信息,反映了作者对春天的期盼,以及喜悦之情。

 

 

 

 

  比较鉴赏

在古诗词鉴赏中,往往将两首诗的意象、情感、表现手法、表达效果(语言)放在一起进行比较,从而使我们能更深刻地理解、分析诗歌的内涵,提高我们的鉴赏能力。

一、比较两首诗的意象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6年高考湖北卷)

丹阳送韦参军   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暮春浐水送别   韩琮

绿暗红稀出凤城①,暮云楼阁古今情。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①凤城:京城。

两首送别诗都写到的“水”,各有什么寓意?请作简要说明。

答:上一首诗用“水悠悠”象征离别的惆怅和友情的悠长,这与李白的“唯见长江天际流”有异曲同工之妙;下一首借流尽年光的“宫前水”来抒发对人生、历史以及社会沧桑变化的感慨。

二、比较两首诗的情感

阅读下面的两首清代诗歌,然后回答问题。(2006年高考重庆卷)

        雷   张维屏               己亥杂诗(其五)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千红万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声。

两首诗的末句寄托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

答:这两首诗虽是同时代人所写,但写作对象不同,在诗中表现有情感也就不一样,前者描写的是春雷,“只待新雷第一声”寄托了作者对新生活、新气象的渴望与期盼;后者描写的是“落花”,“化作春泥更护花”寄托了作者对新生事物的无私关爱。

三、比较不同表现手法。

阅读下面两首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2006年高考湖南卷) 

      薛宝钗咏白海棠                    林黛玉咏白海棠

珍熏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采露砌魂。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据人民文学出版杜199612月第2版《红楼梦》第三十七回)

咏 物诗讲究形神兼备。以上两诗,颔联都着眼于白海棠之“白”,但绘形写神各有不同。“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一联,前句以洗尽胭脂,极言其自然本色之美,后句以晶莹剔透的冰雪,喻其冰消玉洁之魂。倒装句式的运用,显得新颖别致:“洗”“招’二字,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地传达出白海棠的情韵神态;而 “秋阶”“露砌”的映衬,更是意味深长。诗人含蓄地表现了白海棠朴素淡雅、清洁自励的品性。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一联             

答:“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一联,前句以梨花之白,形容白海棠的“白”,较之“洗出”句,更侧重于表现“白”的鲜艳洁净,后句再以梅花之魂赋予了白海棠孤高傲世的精神;“偷来”“借得”,巧用了拟人手法;而“偷来”一词,贬词褒用,想象新颖,灵巧别致。

四、巩固练习

1 [2005浙江卷]16.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齐安郡中偶题 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1)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________时刻的景色,均以荷与_______为诗歌的主要意象。(2分)
  
2)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1)傍晚 西风
  
2)拟人表现手法。前一首的绿荷背西风,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

2[2005北京卷]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①③题(7分)

夜游宫 记梦寄师伯浑①   陆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释:①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③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与陆游《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相比较,两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3分)

   参考答案:   ③相同点:词句和诗句都表现了诗人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之志和壮志未酬、理想落空的伤感之情。
  
不同点: a 词句抒发了对自己不被理解的慨叹,突出了烈士墓年壮心不已的心境。
   b
诗句着重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却已年老鬓衰的悲愤情怀。

3[2005湖南卷]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登崖州城作 李德裕

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

   两诗写作之时,作者都是贬谪之身,正值壮年的柳宗元被贬为柳州刺史,曾任宰相的李德裕则在垂暮之年被弃置崖州。从诗中看,两人的处境与心境是有所不同的。
  (1)
两诗都着一字。李诗之在首句,实写登楼,引领全篇,既表达了对君国的眷念与向往,又蕴含了对帝京遥不可及的感伤。柳诗之
   (2)
两诗都写到了。李诗曰青山留人,是面对群山阻隔欲归不能的自我安慰。诗人运用拟人和象征手法,抒发了看似平静超然,实则深沉悲凉的情感。柳诗曰尖山似剑

   
参考答案:1)在末句,虚写置身峰头,收束全篇。既表现了对故乡的思念,更表选了对京华亲故一为援手的急切期待。
  
2)表达的是在草木变衰的秋天,思念家国愁肠如割的痛楚。诗人在运用比喻手法的基础上展开想象,直接抒技了奔迸而出的强烈感情。
4[2005辽宁卷]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宁夹口三首(其三)                舟下建溪

           王安石                       方惟深

   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 客航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

   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 倒出岸沙枫半死,系舟犹有去年痕。

   (1)两首诗的首句均用了月黄昏三个字,且用意基本相同。请问,两诗借此营造的是一种什么氛围?表达的又是怎样的心绪?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4)
   (2)
两首诗的末句,一用应有,一用犹有,哪个更好?为什么?请简要赏析。(4)
  
参考答案:17(1)“月黄昏三字为两诗营造氛围、表达心绪定下了基本色调。客船、无灯()店、半死枫树,这一切都笼罩在昏黄的月光中,暗淡朦胧,营造了一种凄迷、萧索、沉寂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孤寂怅惘的心绪。    “氛围”“心绪2分。
   (2)
可以有三种答案:
  
应有更好。应有二字蕴含丰富,传达出了诗人在孤寂中力寻旧影时的复杂心情,其中既有希冀与自信,也有失意与怅惘,更有寻而未见的不甘心,可谓传神之笔;犹有二字则无此意趣。
   “
心情只要答出其中两个方面即可,不要求全面。
  
犹有更好。犹有二字,自然道出,却出人意料,去年系舟的痕迹还保存到现在,说明在此停留的旅客不多,进一步传达出了诗人那种孤寂怅惘的心绪;而应有二字却不能道出此意。
  
③二者各有其妙。(理由见上)    只答出哪一个更好而没有具体分析的,不给分。

5[2005天津卷]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湖州歌(其六) 南宋汪元量

北望烟云不尽头, 大江东去水悠悠。   夕阳一片寒鸦外, 目断东西四百州。

    []此诗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所作。

简析大江东去水悠悠与苏东坡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表达的不同情感。
  
参考答案:(2大江东去水悠悠抒发了作者身处国家衰亡不可挽救之时的悲痛心情,侧重现实。
  
苏轼的诗句表达了对历史流转、英雄不在的感慨,侧重怀古。

6、阅读下面的诗和相关材料,完成第14-16题。

望庐山瀑布  李 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庐山瀑布   徐 凝

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

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

苏轼《东坡志林·记游庐山》:"仆初入庐山,山谷奇秀。……是日有以陈令举《庐山记》见寄者,且行且读,见其中云徐凝、李白之诗。……旋入开元寺,主僧求诗,因作一绝云:

'帝遣银河一派垂,故古来惟有谪仙辞。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

[]谪仙:李白。

14.古人有"七言诗第五字要响。……所谓响者,致力处也"的评述,请以李白诗中的""字为例,加以赏析。 (2)
答案:化动为静,描绘出遥看瀑布飞泻时的景象。

解析:此题考查诗歌鉴赏中揣摩体味语言的能力。遥看瀑布挂前川,前四字点题;挂前

,这是的第一眼形象,瀑布像是一条巨大的白练高挂于山川之间。字很妙,它化动为静,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倾泻的瀑布在遥看中的形象。谁能将这巨物起来呢?“壮哉造化功”!所以这字也包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神奇伟力的赞颂。

15.以下诗句都运用了修辞手法,它们的表达效果是(2)

飞流直下三千尺:                                  

千古长如白练飞:                                   

答案:(用夸张手法)突出瀑布的磅礴气势 (以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瀑布的色彩和

形态。

解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飞流直下三千尺,运用夸张的手法,一笔挥洒

字字铿锵有力。字,把瀑布喷涌而出的景象描绘得极为生动;直下,既写出山之高峻陡峭,又可以见出水流之急,那高空直落、势不可挡之状如在眼前。千古长如白练飞用比喻手法,白练写出了瀑布的形状、色彩,字写出动态之美,千古在肘间上拓展和延伸,有较强的表现力。

16.你是否同意苏轼对李、徐两诗的评价,请结合作品谈谈自己的看法。

答案:同意。(要点)李诗更为瑰丽,想象更为奇特,富有创造力,给读者流下了回味的余地。不同意(要点)徐诗分别从视觉、听觉等不同角度切入,气势显得壮丽。

72004年高考语文试题(北京卷)

红梅  苏轼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   诗老:指苏拭的前辈诗人石曼卿。

读下面苏轼的诗论并回答问题。

林逋《梅花》诗云,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决非桃李诗。

皮日休《白莲》诗云,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坠时,决非红莲诗。此乃写物之功。

若石曼卿《红梅》诗云,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此村学中至陋语也。

说出苏轼赞扬写梅花、白莲的诗而批评石曼卿《红梅》诗的理由,并作具体分析。

答案:第一问两个要点。①赞扬的理由是,写梅花、白莲的诗能做到神似,表现了神韵、精神品格、内在特点;②批评的理由是,石曼卿《红梅》诗不能抓住梅花的品格特征,仅作了外形描写。

第二问3个要点。①“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写出了梅的清幽、高洁;②“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月风清欲坠时”,写出了白莲的素洁、清雅;③“认桃无绿叶,辩杏有青枝”,仅从“绿叶”、“青枝”等外形上把握红梅的特征,未见红梅的精神品格。

五、强化训练

阅读下列唐诗,完成(1)(2)题。

                《从军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①旧别情。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塞上听吹笛》  (高适)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借问梅花②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①关山:系乐曲(关山月)。②梅花:系乐曲(梅花落

 (1)填空:以内容分类,唐诗有送别诗咏史诗等等,这两首诗属于边塞诗。两首诗都写了乐曲声和月色,借以抒发戍边者的情怀,可谓“‘声色’传情”。

 (2)简答:为什么说《塞上听吹笛》的三、四句有语意双关的特点?

答案示例:字面上,似乎写塞上梅花盛开,在风中,一夜间花散落于关山处处。实际上,“梅花落”是笛子曲,风将笛声吹送到关山处处。(注:·借问梅花何处落·,用了拆字离合的手法,又称“离合体”)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红叶    唐·韩氏                          唐·元稹

        流水何大急,深宫尽日闲,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1)韩氏诗运用了托物言情或寄情于物 手法写宫女心事,显得 委婉、含蓄 与韩愈诗中“还有小园桃李在,留花不发待郎归。”的写法相近;元稹诗则采用了乐景写哀(反衬)手法写宫女命运,和陆游诗中“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的写法相似。

    (2)两诗中的主人公有相同的遭遇,而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不是完全相同呢?

不完全相同。两首诗都表达了宫女寂寞、哀怨的感情。韩诗表现了宫女对自由生活的憧憬以及冲破樊笼的愿望。而元诗流露出无可奈何,怀旧度日以了残生的情绪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越中览古   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苏台览古   李白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①请谈谈这两首诗艺术手法的主要不同之处。(4分)

答案要点:《越中览古》着重渲染越宫昔日的繁华,结句聚焦在今日荒凉的遗址,以强烈的反差抒写了姑苏台今日的荒凉;《苏台览古》着重描绘姑苏台今日的荒凉,以今古常新的自然景物衬托人事的变幻无常,抒写了诗人内心的感受。

②这两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慨?(2分)

答案要点:对人事变化、盛衰无常的感慨,对功名富贵的否定

 

 

 

 

七、开放型鉴赏

开放型鉴赏是一种较高层次的鉴赏,它要求学生在充分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对诗歌某一方面发表自己的见解。但在另抒己见时要思路清晰,有理有据,令人信服。

12004年(广东卷)

江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扰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亦可另抒己见。

开放题,言之成理即可。答“自强不息”的要联系“落日心犹壮”,答“怨愤”的要联系“不必取长途”

2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 文(湖北卷)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来两岸失,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北临长江。此诗或题《江南意》。

此诗第二联“潮平两岸失”,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阔”,你觉得“失”与“阔”,哪个字更好,为什么?

两字各有其妙,因此说哪个字都不能算错,只要能把妙处体会得比较准确就行。

说“失”字更好,因为它生动地描摹了江岸因春潮高涨而与水面平行似乎消失了的主观视觉形象;

说“阔”字更好,因为它直抒胸臆地表达了春潮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所以视野十分开阔的强烈感受,且读起来与“悬”字对应,声调似也更为响亮。

如果有学生说两个字都好,而且把各自的妙处都体会得比较准确,也应给分。

32004年浙江省高考语文试题

菩萨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2)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游子思归乡:一、二句是游子眼前所见之景;三至六句是游子触景生情,设想家人盼望自己归去的情景;最后两句游子感叹旅途漫漫,归乡无期,更添愁苦。 

思妇盼归人:上片写思妇见晚景而生愁情;五、六句写思妇伫立玉阶,见鸟归而怀念游子;最后两句写思妇设想游人归途艰难,感叹相逢无期。

二者兼有:全词以游子思归乡和思妇盼归人相互渲染,传达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情思。

42004年辽宁卷

蝶恋花    苏拭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1)“绿水人家绕中的字,有的版本写作。你认为哪个字更恰当?为什么?请 简要赏析。“绕”字好,因为它切实具体地描绘出了绿水环抱人家的场景,生动形象,具有动态美。“晓”字好,因为它既点明了时间,又渲染了早晨的清新氛围,能够使读者有更自由、更广阔的想像空间。只答“绕”字好或“晓”字好,而不作具体分析,不给分。只从字音角度来比较“绕”与“晓”的,言之成理,给2分。答案不必拘泥,言之成理即可。

(2)俞陛云在《宋词选释》中对这首词的上阕作过这样的整体评价:絮飞花落,每易伤春,此独作旷达语。你同意他的看法吗?为什么?请结合词的内容简要赏析。

同 意。起句“花褪残红青杏小”,虽写了花之凋零,却又写了青杏新生,显示出生机与活力;二、三句则又移向更广阔的空间,燕子轻飞,给画面带来了盎然生气,而绿水绕人家也饶有情趣,这样一来,人的心情也自然随之敞阔;末句虽言萋萋芳草,却以“天涯”起笔,意境开阔。总之,词的上片虽写“絮飞花落”的暮春之景, 却处处可见旷达之语。

不 同意。起句写花之凋零,青杏酸涩,为整首词投下了悲凉的阴影;二、三句写燕子翻飞、绿水绕人家,虽富情趣,也不乏暖意,但却是以乐景衬哀情;四句说柳絮飘飞,着一“又”字,则又表明词人之看絮飞花落,非止一次,伤春之感、惜春之情自然流出;“芳草”在古诗词中常用来写愁情,此处亦然,“天涯何处无芳草”即 言愁情无限。因此,这首词中对“絮飞花落”等景物的描写,依然浸透着伤春之情,并非旷达之语。

强化训练

1、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陇西行    唐朝·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

    明朝王世贞赞赏此诗后二句“用意工妙”,但指责前二句“筋骨毕露”,后二句为其所累。① 你认同前人的评论吗?② 请写下你自己的赏析。(不超过100字)

答案示例:前两句以精练概括的语言,叙述了一个慷慨悲壮的激战场面。唐军誓死杀敌,奋不顾身,但结果五千将士全部丧身,表现了唐军将士忠勇敢战的气概和献身精神。后两句没有直写战争带来的悲惨景象,也没有渲染家人的悲伤情绪,而是匠心独运,写闺中妻子不知征人战死,仍然在梦中想见以成白骨的丈夫,使全诗产生 震撼心灵的悲剧力量。

   全诗的跌宕处全在三四句:可怜句紧承前句,本是题中之义;犹是句宕开一笔,另辟新境。无定河边骨和春闺梦里人,一边是现实,一边是梦境;一边是悲哀凄凉的枯骨,一边是年轻英俊的战士,虚实相对,荣枯迥异,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一个可怜,一个犹是,包含着深沉的感慨,凝聚了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

2、阅读下面这首七言绝句,根据要求写一段评析性的文字,150字左右。

      (唐)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 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注:二乔:即大乔、小乔,她们分别是东吴前国主孙策和军事统帅周瑜的夫人。

       对 于这首诗的后两句,宋代的许顗非常反感。他在《彦周诗话》中批评说:孙权的霸业系此赤壁一战,若这一仗打败了,那么国家就要灭亡,百姓就要遭殃,而杜牧不担忧这些大事,只担心“二乔”会被捉去,实在是“措大(对读书人的蔑称)不识好恶”,你认为这一批评成立吗?为什么?如果把末句改为“国破家亡在此朝”, 又如何?请就以上问题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示例:许顗的评论是一个既浅薄又粗暴的批评。文学创作讲究以小见大,通过个别反映一般。大乔、小乔虽与这次战役并无直接关系,但她们的身份和地位,代表着东吴作为一个独立政治实体的尊严。东吴不亡,她俩决不会被俘;连她们都受到凌辱,则东吴社稷和生灵遭遇也就可想而知了。杜牧说“铜雀春深锁二乔”,正意 味着“东风不与周郎便”的情况下东吴的彻底覆亡。如果按照许顗那种意见,将诗句改为“国破家亡在此朝”,就诗味全无了。用形象思维观察生活,别出心裁地反映生活,是诗的生命。因此,杜牧这两句诗不但没有错,反而以小见大,富于形象性,显示了诗人艺术处理上的匠心。

3、阅读下面一首古诗,作答:
                            
晚 春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飞雪。
   
本诗运用拟人手法有何妙处?本诗的主旨有人认为是劝人珍惜光阴的,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

答案示例:(1)使无情的草树能知、能解还能斗,且彼此还有高下之分,使描绘的晚春景致生动而有奇趣。(2)言之成理即可。如:同意,因为作者是以"百般红紫""斗芳菲"反衬"杨花榆荚"的百首无成;

不同意,因为作者在诗中是在嘲笑杨榆荚没有红的花,不能为春天增光彩;

不同意,本诗是在歌颂杨花榆荚尽管无才思还是敢于与红紫争鸣争放,为晚春增色。

4、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

沙上鹭      张文姬

沙头一水禽,鼓翼扬清音。只等高风便,非无云汉心。

   这是一首妻子劝勉丈夫的诗。其诗意一说是焦急期冀,一说是高旷昂扬。你同意那一种?为什么?

焦急期冀:沙头鹭并不是直上云霄的鸟,又无好风;但有抱负,如有时机,就会展翅高飞。  

高旷昂扬:虽为沙头鹭,但有云汉之心,积极进取,抓住时机,定能一展抱负。

 

特例

06全国卷1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题竹石牧牛    黄庭坚

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①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 

野次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阿童三尺棰③,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 ①伯时:宋著名画家李公麟的字。②野次:郊野。③棰:鞭子

2)你认为这幅“竹石牧牛”图在作者心目中的含意是什么?有人认为作者在诗中“厚于竹而薄于石”,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说明。

【答案】:(2)一种自然平和的田园生活。表面上作者似乎是厚竹而薄石,但实际上在作者心中石与竹同样怜爱:因为在作者心目中,竹、石都代表着一种田园生活,无论是牛角砺石还是牛斗残竹,都是作者不愿意见到的。

 

[2005上海卷]

   阅读下面的元曲,完成第15--17题。(8)

[越调]小桃红 元?盍西村江岸水灯

万家灯火闹春桥,十里光相照。舞凤翔鸾势绝妙,可怜宵,波间涌出蓬莱岛。

 香烟乱飘,笙歌喧闹,飞上玉楼腰。

   17.就作品中的画线句展开想像,作一段场景描写。(80字左右)(4)
答案:  突出重点词语(灯火、闹、桥)(2分) 想像合理(符合特定气氛)(1分) 描写生动流畅(1分)

2004上海卷

赤壁   杜庠① 

水军东下本雄图,千里长江隘舳舻②。诸葛心中空有汉,曹瞒③眼里已无吴。

兵销炬影东风猛,梦断箫声夜月孤。过此不堪回首处,荒矾鸥鸟满烟芜。

[]①杜庠:明朝诗人,曾任知县,不久罢归;不得志,放情诗酒。②舳舻;船只首尾相接非常多的样子。③曹瞒:即曹操。

客到黄州,或从夏口西来,武昌东去◎天生赤壁,不过周郎一炬,苏子两游

※郭朝祚题湖北黄冈东坡赤壁门楼

1※对联在语言形式上的最大特点是对仗(或:对偶),律诗中的颔联和颈联也具有这样的特点。

2※对联中的周郎一炬与上面诗歌中的兵销炬影东风猛一句同说一事;苏子两游与上面诗歌中的梦断箫声夜月孤一句同说事。

※就诗歌中画线的句子,结合全诗,从个角度(如景和情的关系)写一段鉴赏文字(80字左右)。从角度、内容、语言三方面综合考虑

 

 

 

古典诗词鉴赏题问答模式例析

  “古诗阅读鉴赏”以主观题的形式进行考查,《考试说明》对此明确提出了两点要求: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 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综观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有两个特点非常明显:一是试题切入角度小,但以对全诗的理解为基础,且离不开景、情、境;二是文字浅易,抒发的是人之常情,如山水情、故园情、别离情等。考生一般对考点比较熟悉,能比较轻松地读懂诗歌,但答题结果却年年失分严重。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答题不规范,容易漏掉一些要点, 以致于只能“意会”而不能有效地“言传”。

  答题自然要根据试题的要求给出相应的答案。就古诗鉴赏题而言,大体上可归纳出五种问答模式,本文对之加以例析,供大家参考。

 

第一种模式分析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 言力求优美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 调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示例: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第二种模式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托物言志,如《墨梅》、《石灰吟》,一般是咏物诗;托物寓理,如“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般是哲理 诗。

   描写手法主要有:(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正衬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反衬又有动静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声寂衬,如 “日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乐景衬哀情,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等。(2)联想和想像,又叫虚实结合如“野花留宝靥,碧草见罗裙”。 (3)对比(4)白描。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田野无闲田,农夫皆饿死”。

   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1)比兴。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先言它物引起所咏之物。(2)比喻。(3)拟人。(4)夸张。(5)双关。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暗指感情的“情”。(6)用典。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此外还有设 问、反问、反语等。

  答题步骤:(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第三种模式分析语言特色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答题步骤:(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

  

第四种模式炼字型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只一“看”字,就淋漓尽其所有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第五种模式一词领全诗型

  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答题步骤:(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答题示例: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2002年高考题)

  答:“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一)。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步骤二)。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