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到哪里寻找“年味”?

 bjl76 2011-02-11
春节期间走亲访友,总会听到一些声音:这年过得越来越没意思:平时工作忙的,这两天休息一下,感觉就像过了个“双休日”;平时工作不忙的,一天吃呀喝呀和平时没什么两样。他们中的一些人是经历过“春运”考验回来的,回来之前想着回家过年有多美好,回来以后却觉得也就那么回事儿。中国人的“年味”哪儿去了?难道真的只有孩子才能感受到过年的乐趣吗?

  春节是中国人最隆重的节日,“过大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象征,比如:每年总有一种生肖动物成为吉祥物,这种独特性是中国人的重要标识。从这个意义讲,“过大年”是中国人重温自己的传统,保留自己文化独特性的集体行为。所以,“过大年”远不是吃吃喝喝那么简单,吃喝只是物质匮乏年代给人留下的心理暗示,本身并不是过年的重要内容;人们感觉“年味”少了,是因为吃喝以外的“文化”传统少了、淡了。

  这个话题并不复杂。为什么人们怀念过去的春节?吃喝比不上现在,电视不普及,互联网更不用想,但是人们每到春节都喜气洋洋,就是因为他们保留了传统习俗,满足了中国人过年的需求。过去,从腊月二十三开始,家家户户进入春节“倒计时”:大人们忙着置办过年的食物,给孩子缝制新衣;孩子们早早完成自己的寒假作业,帮家里打扫卫生;归乡的游子带回外面的新鲜事、新鲜玩意儿,春节在人们眼中是敬畏的、神圣的,更是温馨的。

  反观现在,不少人丢掉了自己的传统。物质的丰富带来了对物质的盲目崇拜,开放的世界对传统价值观产生了巨大冲击,风俗正在简化,人情日渐淡薄:关注的重心是位子、房子和票子,而绝少问津健康、慰藉和快乐;宁可手机发短信,却懒得打电话;能在互联网上泡一天,却不愿到亲朋好友家中坐一会儿,这样过年与平时没有区别,甚至带来更多的沉重和疲惫,结果只能让人们对春节产生更多的淡漠。有人愿意到农村寻找“年味”,大概也是这个原因吧。

  到哪里去寻找“年味”?到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去找。传统文化不是传统观念,更不是封建迷信,而是保留传统文化的精髓,创造符合时代的精神追求。其实“年味”就是这么简单:吃喝追求健康、绿色,为什么非要大鱼大肉?亲友们多在一起唠唠“知心话”,不一定非要掺杂那么多的物质?在风俗上多来点讲究,日子才会增添生机。如果每个家庭都如此,过大年就能红红火火,中国人就能感受到越来越浓烈的“年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