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总复习课内文言文阅读 《童趣》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 ②私拟作群鹤舞空( ) ③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 ④怡然称快( ) ⑤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 ) ⑥鞭数十,驱之别院( ) 2.用“/”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①私 拟 作 群 鹤 舞 空 ②昂 首 观 之,项 为 之 强 3.翻译句子 ①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②常蹲其身,使与合齐,定目细视。 4.第1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5.文中叙述了哪些“物外之趣”? 6.文中出现了好几个成语,请写出三个来。 7.文章末一句“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表现了作者幼小心灵中怎样的思想感情? 8.文中所写的都是平常之物,而“我”却产生了“物外之趣”,你认为主要原因是什么? 9.童年是一段如诗如画的故事,在童年发生过许多趣味横生的故事,诗人胡令能《小儿垂钓》中写道:“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霉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你还知道哪些诗中写到了童年生活?写到相关的诗句即可。 山市 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不一见。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楼五架,窗扉皆洞开;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层层指数,楼愈高,则明渐少。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又其上,则黯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逾时,楼渐低,可见其顶;又渐如常楼;又渐如高舍;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又闻有早行者,见山上人烟市肆,与世无别,故又名“鬼市”云。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相顾惊疑 ② 连亘六七里 ③中有楼若者 ④惟危楼一座 ⑤裁如星点 ⑥或凭或立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 ②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 3.简要赏析“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一句中的“插”字的表达效果。 4.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介绍山市幻景的?依据是什么? 5.①由于古代的科学技术还不够发达,对于许多的自然现象不能给予科学的解释。你除《山市》外,还知道哪些现象古人不能解释而把它们付诸神话故事?至少写两个。 ②假如你随着某旅游团在沙漠地区或大海游玩,恰巧出现文中所描述的这种景象,你该如何向游客们解释这一自然现象? 《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本文作者王安石, (朝代)著名思想家、 、 。初中阶段,我们曾读过他写的诗 。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贤于材人远矣 3)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 (4)父利其然也。 3、下边各组加点词中,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指物作诗立就 就地取材 B、书诗四句 奋笔疾书 C、并自为甚名 为富不仁 D、余闻之也久 绰绰有余 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初极狭,才通人 B.未尝识书具 默而识之 C.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渔人甚异之 D.忽啼求之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5.将下面句子翻泽成现代汉语。 ①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②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课文内容理解填空。 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天资非凡却“ ”,最终“泯然众人”的实例,说明 。 7.在课后“‘仲永泯然众人’谁之过”的讨论中,大家一致认为“‘仲永泯然众人’父之过”,请你结合文意,谈谈“父之过”的理由。 《口技》(节选)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1)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间: (2)不能名其一处也 名: (3)几欲先走 走: (4)便有妇人惊觉欠伸 觉: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6分) (1)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2)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3.请用自己的话依次概括文中口技表演者模拟的两个场面。 第一个场面: 第二个场面: 4、为表现口技表演者的高超技艺,选文采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下面所选各句属于侧面描写的是( ) A、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 B、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C、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 D、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 《狼》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其受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驰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寤,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本文作者蒲松龄,字留仙,写 ,世称聊斋先生, (朝代)杰出的 ,该文选自他的小说集 。 2、 写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今不同的意义。 A、一狼径去 古义: 今义: B、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古义: 今义: 3、解释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语。 ①止:止露尻尾( ) 一狼得骨止( ) ②敌:恐前后受其敌( ) 盖以诱敌( ) ③前:其一犬坐于前( ) 狼不敢前( ) ④乃:屠乃奔倚其下( ) 乃悟前狼假寐( ) 4、文中是怎样写狼的狡猾的? 5、屠户的机智表现在哪些地方? 6、作者对这件事发表了怎样的议论? 7、文章集中刻画了狼什么样的特点? 8、“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这一句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态度?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常识填空:《桃花源记》选自 ,本文是 的序言,作者陶渊明是 (朝代)著名的诗人,号 ,世称 。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俨( )然 垂髻( ) 邑( ) 诣( )太守 3.指出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古今异义。 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古: 今: ②无论魏晋 古: 今: ③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古: 今: ④来此绝境 古: 今: 4.解释下面加点词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悉如外人 (3)便要还家 (4)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5. 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武陵人/捕鱼为业 B.问/今是何世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后遂无问/津者 6.选出加点词词义不同的一项 ( ) A.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B.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C.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 D.未果 ,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7.选出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项( ) A.出:既出,得其船 皆出酒食 B.乃:乃大惊 乃不知有汉 C.复:复前行 不复出焉 D.舍:便舍船 屋舍俨然 8..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第一段着眼于“异”字,为下文描写更令人惊异的桃花源作了铺垫。 B.文章第二、三段是全文的重点,无论是写桃花源人们的生活环境还是写人物的交谈,都有一些生动可感的细节,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C.文中真实地描绘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场景,生动地展现了一个人人劳作、生活安定、风气淳朴的现实社会。 D.这篇文章记叙层次清楚,一环套一环,一气呵成,结构非常严谨。 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语句的大意。 (1)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3)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10..根据本文内容,恰当选用文中的四字短语填空。 武陵渔人“忘路之远近”,发现了桃花林,甚是好奇,就“□□□□”。进入桃花源,他感到桃花源人的生活是那么“□□□□”。离开桃花源时,他“□□□□”,但再来寻找时还是“□□□□”。 11..从第②③段对桃花源的描写可以看出,桃花源让作者向往的是:(1)_______;(2)_______;(3)_______。 12..简答。 ①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 ②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 ③文中总写渔人感受的一个词是: ④“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 13..“桃花源”是陶渊明虚构的理想的理想境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它呢?请用简短的话回答。 14.、下列诗(文)名句所表达的人生追求与本文明显不同的一项是( ) A、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B、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李白《行路难》) C、从今若许闲乘月,柱枝无时夜叩门。(陆游《游山西村》) D、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有仙则名 ( ) ②惟吾德馨 ( ) ③谈笑有鸿儒( ) ④无案牍之劳形( ) 2.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C.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D.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3.用原文语句回答问题。 ①表现室主人交往之雅的语句是: ②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 4.选出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 A.“龙”和“仙”是比喻道德高尚的人。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渲染了居室恬静的气氛。 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表现了作者对知识分子的歌颂,对无学问之人的鄙薄。 D.“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反映了室主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弃。 5.文中说“斯是陋室”,而结尾却说“何陋之有”,到底这屋子陋还是不陋呢? 6、本文所表达的生活情趣是: 。. 7、本文的文眼是 ,通过对 、 和日常生活情景的描述来表现“惟吾德馨,说明”陋室不陋。 8、联系本文谈谈:作为中学生的我们应具有怎样的道德品质和情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①自李唐来( ) ②不蔓不枝( ) ③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④可爱者甚蕃( ) ⑤宜乎众矣( ) ⑥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 2.选出加点词词义不同的一项( ) A.何:同予者何人 何陋之有 B.可: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可以调素琴 C.独:晋陶渊明独爱菊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D.之:水陆草木之花 莲之爱 3.下面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 A.“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 B.“香远益清,亭亭净植”比喻君子志洁行廉,芳名远播。 C.“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比喻君子不可能受到大多数人的理解。 D.“出淤泥而不染,濯请涟而不妖”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诩. 4. 陶渊明“独爱菊”,周敦颐“独爱莲”,表现了他们处世态度有何异同? 相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文中作者运用了借物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写法,把“莲花”比喻“君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高尚品格。在我国很多古诗词中,也用到了这种手法,如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抒发对友人绵绵不尽的深情;李商隐在《无题》诗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达了坚贞的爱情;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示了诗人不畏挫折、不甘沉沦,始终要为国家效力的坚强性格和献身精神。 6.简答。 ①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的句子是: ②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句子是: 7.文中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一句话是: 8、文中作者把“莲”比作君子,那么认为应该是怎样的人。 9、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 10、作者在文中为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托物言志,用“莲”来比,又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联系你自己的志趣和追求,写出你最喜欢的一种花,并用一句话来概括喜爱的原因。 11、本文描写“莲”的语句形象、生动、结合你所学的知识,写出两句描写“莲花”的诗句,并注明出处。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核舟记》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篛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节选自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解释有误的—项是( ) A.罔不因势象形( 顺着,就着 ) B.高可二黍许( 上下,左右 ) C.佛印绝类弥勒( 类似 ) D.若听茶声然( 好像 )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高可二黍许 (2)神情与苏、黄不属 (3)卧右膝,诎右臂支船 (4)珠可历历数也 (5)其两膝相比者 (6)佛印绝类弥勒 (7)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8)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苏、黄共阅一手卷。 (2)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3)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4)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4. “核舟”中刻画人物栩栩如生,如“东坡” ,“黄鲁直” ,“佛印” ,作者详写船头三人的神情是为了说明什么? 5.从本文段看,雕刻家的高超技艺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6. 《核舟记》的结尾处详尽地说明了核舟上所刻的人物、事物和文字的数量。清人林嗣环的《口技》一文的结尾处也有这么一段:“撤屏观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两文均用数字结尾,作者的意图相同吗?为什么? 《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⒈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⑴不独亲其亲 ( ) ⑵男有分,女有归( )( ) (3)货恶其弃于地也 恶:( )(4)盗窃乱贼而不作 乱:( ) 作:( ) (5)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闭:( ) 大同:( ) 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选贤与能 与(jǔ) B.矜、寡、孤、独、废疾者 矜(guān) C.男有分,女有归 分(fēn) D.是故谋闭而不兴 兴(xīng) 3.找出文中两个通假字并加以解释。 通 解释 通 解释 4.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大道(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 B.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修(崇尚、培养) C.是故谋闭而不兴 是故(因此) D.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大同(大家一样) 5.将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②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③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6.根据选文,“大同”社会有以下特征: ① ② ③ 7.《礼记》是中国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它是由_ (朝代)的 (人名)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的。全书共有 篇。 《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 ②属引凄异( ) ③略无阙处 ( ) ④夏水襄陵( ) 2.选出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项( ) A或:或王命急宣 或以钱币乞之 B林:青林翠竹 林寒涧肃 C绝:哀转久绝 沿溯阻绝 D素:素湍绿潭 可以调素琴 3.翻译下列语句。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4.请分别概括三峡四个季节的特点。 ①夏季: ②春冬: ③秋季: 5.填写出描写三峡形势的语句。 ①体现三峡长的语句是: ②体现三峡险的语句是: ③体现三峡窄的语句是: ④表现山河秀丽的语句是: 6.文中的“良多趣味”指的是什么? 7.文末引用渔歌的作用是什么? 8.总结三峡的景物特点,给下面的对联补出上联。 ,天高地厚华夏情。 9.下面是《小石潭记》中的一段文字,和本文第二自然段比较,在写水方面有什么异同?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10、选文运用骈散结合的语句描绘出优美的意境,令人回味无穷选出你最喜欢的一句,并做简单的分析,语言表达力求简洁。 《答谢中书书》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节选自吴均《与朱元思书》) 1、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四时俱备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B、沉鳞竞跃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C、泠泠作响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D、有时见日 胡不见我于王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句子的意思。 ⑴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⑵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3.【甲】文中写到“高峰入云”, 【乙】文中具体描写高峰“入”的动态的几个四字短语是: 。 4.【甲】【乙】两文都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解释加点的词。 ①念无与为乐者( ) ②但少闲人如吾二人者( ) ③怀民亦未寝 ( ) ④水中藻荇交横 ( ) ⑤遂至承天寺( ) ⑥相与步于中庭( ) 2.根据课文内容找出记叙的六要素。 时间: 地点: 人物: 起因: 经过: 结果: 3.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②相与步于中庭 4.你如何理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一句的含义。 《观潮》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闲也。 1、解释词语。 吞天沃日__________ 仅如银线____________ 际天____________ 弄旗标枪舞刀___________ 随波而逝____________ 披发文身______________ 溢目_______________ 倍穹_____________ 僦赁看蒂______________ 席地______________ 略不_____________ 2、翻译句子。 (1)、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国古代常用一些特定的称谓纪日,如“朔”是农历每月的( ),望是农历每月的( ),十六日叫( )、“晦”是农历每月的( )。 4、请写出两句以上古诗词中描写浪潮的语句。 5、第一段从 几个方面描绘来潮情况,写出了 的特点。 6、第二段中写水军演练之时说他们“如履平地”,这样写的用意是 7、文中描写吴中健儿在“鲸波万仞”中实行精湛技艺的句子是 ,描写观潮人极多的句子是 和 。 8、第四段写上下十余里的石岸上“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 “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虽席地不容间”,这属于 描写,其目的是 9、本文着眼点在 上,立足点在 上,全文用镜头摄像的笔法分别写出( )四幅图景。 10、第一段写潮水到来时景象是按 顺序描写的,观潮的时间是 “吞天沃日”写出了海潮的 。 11、文中引用杨诚斋的诗句有什么作用? 12、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奔腾分合”所包含的景致。 《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湖中人鸟声俱绝 以为妙绝 B.是日,更定矣 斯是陋室 C.问其姓氏 其真无马邪 D.上下一白 而或长烟一空 2..下列划分节奏有误的一项是( ) A.湖中∕人鸟声∕俱绝 B.一童子∕烧酒 C.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D.余拏∕一小舟 3..下列“而”的用法与“余强饮三大白而别”相同的是( )(2分) A.杂然而前陈者 B.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C.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D.邻有敝舆而欲窃之 4..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⑴是日,更定矣( ) ⑵与余舟一芥( ) ⑶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 ⑷是金陵人,客此( ) 5..翻译下列句子。 ⑴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⑵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6..下列对相关课文内容分析有误的是( ) A.“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中“绝”字妙在从听觉写出大雪后一片寂静,湖山封冻,人、鸟都不敢外出,连空气也仿佛冻结了。 B.本文作者张岱观察雪景,从“大雪三日”到“上下一白”,最后看到“舟中人两三粒”,采用的是定点观察的方法。 C.本文写景句采用了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使景物描写更形象、更富有魅力。 D.文章写景句语言自然质朴,不事雕琢,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了清新淡雅的雪后场景,表现了作者超凡脱俗的闲情雅致。 7.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选文用清新淡雅的笔墨,描绘了雪后西湖凝静清绝的景象。 B.选文第一段交代了游西湖的时间以及环境,为下文写西湖雪景做铺垫。 C.作者写作此文时,已经是清朝初年,但作者仍然沿用明朝“崇侦”年号,含蓄地表达了他对故国的怀念。 D.“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独”字与《江雪》一诗“独钓寒江雪”中的“独”字表达的情怀是一致的。 与朱元思书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给下列各字注音。 缥( ) 泠( ) 邈( ) 鸢( ) 戾( ) 柯( ) 沦( ) 2.下列句中没有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 ) A.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B.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C.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D.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3.下列句中加点字词不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B.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C.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D.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水皆缥碧 ②互相轩邈 ③好鸟相鸣 ④经纶世务者 ⑤窥谷忘反 ⑥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5.解释下列句中的多义字. 一百许里 许: 猿则百叫无绝 绝: 遂许先帝以驱驰 许: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绝: 杂然相许 许: 天下独绝 绝: 6.下列加点的词不能解释为“全”或“都”的一项是 ( ) A、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B、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C、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D、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7.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8..简答。 ①描写富春山全貌的句子是: ②用夸张手法写水的清澈、透明的句子是: ③用比喻的手法写水的动态美的句子是: ④含蓄表现作者鄙弃名利思想感情的句子是: 9.文中“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最能表达作者志趣和情怀,说说作者有怎样的志趣和情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下列说法有误的项是 ( ) A.本文生动简洁地描写了富春江上优美的景色,抒发了作者向往自然、厌弃尘欲的心态。 B.第①段是总写,巧妙地融写景、叙事,议论、抒情于一体,为全文奠定了宁静淡泊的基调。 C.第②段前后两个层次形成了鲜明地对照,反映了江水的动静变化,表现了富春江的特色。 D.第③段先描写群山的静态美,再铺写山中的各种声音,这是以静写闹,显示春天山中热闹的景象。 11、“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一句写出了江水气势磅礴的动态美,《三峡》一文中与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五柳先生传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选自《五柳先生传》) 1.选出词义完全相同的一项 ( ) A. 之:①无怀氏之民欤 ②葛天氏之民欤 B. 其:①亦不详其姓字 ②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C. 焉:①因以为号焉 ②且焉之土石 D. 以:①以此自终 ②以乐其志 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 ②亲旧知其如此 ( ) ③箪瓢屡空,晏如也( ) ④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 ⑤短褐穿结( ) ⑥造饮辄尽( ) 3.与“或置酒而招之”中的“或”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B.或异二者之为。 C.或以钱币乞之。 D.或王命急宣。 4、选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 ) A、期在必醉 度已失期 B、每有会意 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C、家贫不能常得 安得广厦千万间 D、亲旧知其如此 其如土石何? 5、翻译下列句子: (1)、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2)、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6.根据课文内容填写。 ①表现五柳先生喜爱读书的句子是: ②五柳先生名号的由来是: ③全文的中心句是: 7.详读全文,可以看出陶渊明是怎样一个人? 8.、文意理解: (1)、请结合自己的读书习惯,谈谈你是否赞成五柳先生的“好读书,不求甚解。” (3)、有人说:“当今社会,经济地位决定一个人的生存质量,陶渊明的理想追求早已与时代格格不入了。”对此你是怎么看的? 9.选出理解有误的一项( ) A.本文是陶渊明托名的自传,五柳先生的形象就是作者的自画像。 B.文章主要讲述了作者(自己)读书、饮酒、写文章的三大志趣。 C.文章在写作上最大的特点是多用否定句,突出了其高洁的志趣和人格,使笔调诙谐。 D.文章最后两句设问的话是赞语的实质,与“不慕名利”想照应,体现了先生的特点和优点。 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死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给个下列各字注音。 祗( ) 骈( ) 粟( )枥 ( )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食马者( ) ( 2)、才美不外见( ) (3)、食之不能尽其材( )(4)、其真天马邪( ) 3.下列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项。 ( ) A.虽有千里之能 安求其能千里也 B.策之不以其道 执策而临之 C.故虽有名马 故时有物外之趣 D.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4.根据下列提示填写相应的词句。 ①表明造成千里马“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的原因的句子是: ②第三文字的中心句是: ③引人深思,描绘千里马被埋没的具体情形的句子是: ④表达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5、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本文的“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各有喻指。 “千里马”指 ; “伯乐”指 ; “食马者”指 6、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此我们可想到《马说》的一句话: 。 7.作者以千里马喻人才,从文中千里马的遭遇来看,人才展现才华最需要的是什么? 8.试对对联。 上联:无才难做千里马 下联: 9.下面品析不准确的一项。( ) A.文章共用十一个“不”淋漓尽致地揭露了“食马者”的无知与平庸愚妄。 B.第一、二、三段结尾的三个“也”,分别表达出痛恨、嘲讽的感情。 C.文章为表现主题采用的手法是托物寓意。 D.文章从结构看是先反后正,再层层深入,使文章短而中心突出。 10.选出对文章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 ) A.“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寓指能发现和赏识人才的人。 B. 贯穿全文的中心句是“其真不知马也”。 C. 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思想感情。 D.作者认为世界上缺乏的是人才和发现人才的人。 送东阳马生序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砚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煜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①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 ②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 ③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 ④腰白玉之环 ( ) ⑤益慕圣贤之道( ) ⑥媵人持汤沃灌 ( ) 2. 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腰白玉之环 ②江横玉系腰 B. ①当余之从师也 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C. ①余因得遍观群书 ②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D. 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②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3.选出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 ( ) A.于: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战于长勺 C.而:足肤皲裂而不知/气可以养而致 B.之:当余之从师也/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D.以:以衾拥覆/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4.翻译下面的句子。 (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2)、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5.本文运用的表达方式有: 6.作者从哪些方面记述了成人后求师的艰难? 7、文意理解: (1)、结合全文,说说作者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三条理由(各用四个字概括): ① ② ③ (2)、读了上文,你得到了关于学习的哪些启示?(答出两点即可) (3)、本文是写给马生的赠序,为什么用大量的文字写自己求学的事? (4)读完全文,你觉得宋濂有哪些品质值得学习? (5)第②段对“同舍生”的穿戴作了详细的描写,其作用是什么? 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下列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一项是( ) A、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从流漂荡 B、闻水声 闻寡人之耳者 C、水尤清洌 以其境过清 D、不可久居 面山而居 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A、怡然不动( ) B、往来翕忽( ) C、悄怆幽邃( ) D、其岸势犬牙差互( ) 3.选出词义相同的一项( ) A.可:潭中鱼可百许头 不可知其源 B.清:水尤清冽 以其境过清 C.许:潭中鱼可百许头 高可二黍许 D.以:全石以为底 卷石底以出 4、翻译下列句子: (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2)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5、文意理解: (1)、文中写小石潭的顺序是:由“发现小石潭”写到“ ”再写到“ ”再写到“潭中气氛”,抓住了小石潭 的特点,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 ,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的心境。 (2)、请从文中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明理由。 (3)、为了发展旅游事业,当地拟开发小石潭景点,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为该景点写一则简介。 (4)文中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在表现情感时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5)面对美景,作者为什么会先“心乐之”,后又觉“悄怆幽邃“? 6.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①点明小石潭方位的句子是: ②“我”发现并找到小石潭的经过是: ③点明小石潭的特征的词语是: ④不清的主要原因是: 7.用“∥”给第一段分层并概括层意。 第一层: 第二层: 8.请分别写出表现游鱼静态和动态的语句。 ①静态: ②动态: 9.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 ( ) A.这三段是按空间顺序写下来的 B.“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两句都是从正而描写水清。 C.选文第二段主要运用比喻的方法写景。 D.选文第三段中的“凄神寒骨,悄怆幽邃”透露作者被贬后的抑郁忧伤之情。 10.根据《与朱元思书》、《小石潭记》、《三峡》三篇文章内容对对子。(任选一道作对) ①两岸连山无阙处, ②石潭上竹树环合, 11.文学常识。《小石潭记》选自《 》第29集,作者柳宗元,唐代 ,唐宋八大家之一。 1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清冽( ) 为坻( ) 佁然( ) 俶尔( ) 翕忽( ) 悄怆幽邃( ) 岳阳楼记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行。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壁,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谪守( ) 淫雨( ) 阴风怒号( ) 岸芷汀兰( ) 皓日( ) 浊浪( ) 波澜不惊( ) 樯倾楫摧( ) 2.选出词义相同的一项( ) A.斯:登斯楼也 微斯人 B.极:此乐何极 南极潇湘 C.景:春和景明 四时之景不同 D.忧:忧谗畏饥 生于忧患 3.选出词义、用法不同的一项 ( ) A.而:感极而悲者矣 后天下之乐而乐 B.若:若夫霪雨霏霏 至若春和景明 C.则:则有心旷神怡 则有去国怀乡D.然:满目潇然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4.选出举例不当的一项( ) A.这两段文字多用骈句,如“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行”就是。 B.文中句子对仗工整,如“上下天光,一碧万顷”就是。 C.文中有的语句相沿已成成语,如“一碧万顷”、“心旷神怡”就是。 D.文中有些句子凝练而又描写细腻,如“浮光跃金,静影沉壁”就是。 5.选出对句子赏析有误的一项( ) A.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前句写沙鸥飞翔停歇,后句写鱼儿畅游岁中) B.浮光跃金,静影沉壁(前句写无风时水面的月影,后句写微风时水面的月光) C.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前句写狂风声音凄厉,后句写波浪来势凶猛) D.日星隐耀,山岳潜行(前句写天空乌云密布,后句写湖面昏暗阴沉) 6.指出理解有误的一项 ( ) A.霏霏、冥冥、郁郁、洋洋的意思分别是:雨雪繁密的样子、昏暗的样子、颜色翠绿的样子、意气风发的样子。 B.“去国怀乡,忧谗畏讥”的意思是: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讥讽、瞧不起。 C.“心旷神怡,宠辱偕忘”的意思是:心情舒畅,精神愉快,光荣和耻辱一起忘了。 D.两段文字一悲一喜,一明一暗,一阴一晴,都写得情景交融。 7.解释下列短语。 ①日星隐耀: ②樯倾楫摧: ③一碧万顷: ④静影沉壁: 8、岳阳楼风景管理处拟在门票上印制“岳阳楼简介”,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代写一段说明性的文字。 9、联系现实生活,谈谈你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解。 醉翁亭记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奕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1.选出词义相同的一项。 ( ) A.之:四时之景不同 心乐之,伐竹取道 C.者:射者中,奕者胜 晦明变化者 B.乎:颓然乎其间者 当时建此亭者其仙乎 D.也:太守宴也 众宾欢也 2.选出词的用法不同的一项。( ) A.而:日出而林霏开 云归而岩穴暝 C.为:酿泉为酒 山峦为晴雪所洗 B.于:负者歌于途 行者休于树 D.然:杂然而前陈者 颓然乎其间者 3.选出词义不同的一项。( ) A.暮:朝而往,暮而归 苍然暮色 B.发:苍颜白发 野芳发而幽香 C.乐:宴酣之乐 而乐亦无穷也 D.往:朝而往,暮而归 往来而不绝者 4.填写。 ①试简析文段的语言特色。 ②试概括第一段的内容。 ③试概括第二段的内容。 5.选出解释不准确的一项。 ( ) A.风霜高洁:天气高爽,霜色洁白. B.山肴野蔌:在山中在野外所做的美味食物。 C.伛偻提携:老年人弯着腰走,小孩由大人搀着走。指老老小小的行人。 D.觥筹交错:酒杯和酒筹相互错杂。 6.品析有误的一项。 ( ) A.第一大写山间朝暮和四时之景色,是美丽的“风景画”。 B.作者用分述总收之法,将山水之乐具体化,点出乐字,使文意加深一层。 C.第二段写太守醉游琅琊山的情形,是生动的“风习画”。 D.作者极写游客之乐,侧面显示政治清明,表达出“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文意又深了一层。 7.翻译下面句子. ①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②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8、文意理解: (1)、文中极力渲染了一个“乐”字,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2)、“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描写的是滁人出游的场面。通过这个场面,你能感受到什么? (3)、太守为什么“醉”呢?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满井游记 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 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1、下列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一项是( ) A、山峦为晴雪所洗 酿泉为酒 B、冻风时作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C、呷浪之鳞 锦鳞游泳 D、余寒犹厉 余之游将自此始 2.选出“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 ( ) A.①一室之内 ②郊田之外 C.①如倩女之靧面 ②髻鬟之始掠也 B.①脱笼之鹄 ②曝沙之鸟 D.①城居者未之知也 ②山石草木之间者 3.选出“而”字用法不同的一项 ( ) A.①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C.③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B.②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D.④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4.翻译。 ①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研明媚。 ②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 5.按要求列举文中内容。 ①写景之美: ②写人之美: ③写物之美: ④写情之美: 6、“生活中不是没有美,只是我们没发现”,课文中与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哪句? 《陈涉世家》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在句中的含义。 (1)会天大雨( ) (2)今亡亦死( ) (3)宜多应者( ) (4)旦日,卒中往往语( ) (5) 为天下唱( )(6) 广故数言欲亡( ) (7)尉果笞广( ) (8)并杀两尉 ( ) (9) 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天下苦秦久矣。 (2)上使外将兵。 (3)等死,死国可乎? (4)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3.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与例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A.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B.卷石底以出 (《小石潭记》) C.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塞翁失马》) 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孟子》)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B.卜者知其指意 稍稍宾客其父 C.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D.吴广以为然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5.对选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选文记叙了陈胜、吴广谋划起义并作舆论准备的过程。 B.陈胜、吴广起义的导火线是公子扶苏被杀。 C.“失期,法皆斩”揭露了秦王朝严酷的刑罚,反映了“官逼民反”的客观现实。 D.陈胜、吴广派人“置书鱼腹”和“篝火狐鸣”是为了树立威信。 6.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陈胜提出“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策略的原因,是当时人们都认为扶苏和项燕没有死。 B.“天下苦秦久矣”说明百姓对秦王朝的残暴统治完全丧失信心,忍无可忍。 C.“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是陈胜、吴广精心为起义做的舆论准备。 D.这段文字写到了陈胜在起义前夕对形势的分析,充分表现了他对时局的洞察能力。 7.陈胜、吴广为什么要诈称公子扶苏、项燕?(用简洁的语言回答) 8.从选文中,可以看出陈胜是一个怎样的人? 9.吴广是个有勇有谋的人,请你说说在杀死将尉的过程中,他的智谋表现在哪里。 《唐雎不辱使命》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着,徒以有先生也。” 1、文学常识。本文选自《 》这部书是战国时期各国史官和策士的言论辑录,后由 汉 编订。全书共33篇,按 (体)编辑。 2.解释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 安陵君其许寡人 其: 以五百里之地易早安陵 易: 岂直五百里哉 直: 长跪而谢之 谢: 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怫然( ) 韩傀( ǐ) 休祲( ) 缟素( ) 免冠徒跣( ) 4.对下列选文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易:交换 B.秦王怫然怒 怫然:盛怒的样子 C.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布衣:平民 D.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 谢:感谢 5.下列句子中表达反问语气的一项是( ) A. 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B.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C. 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D.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6.请在文章里找出表现秦王玩弄诈骗伎俩,装出一副施恩加惠面孔的句子和他骄横无理、盛气凌人的句子,并将其抄写下来。 7.将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2)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8.简析划线句子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9.请结合上下文仔细揣摩分析“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这句话,写出该句话的“潜台词”。 10.分析形象:结合这两段文字,谈一谈唐雎和秦王这两个人物形象。 11、唐雎以“士之怒”回击秦王的“天子之怒”,这表现了唐雎怎样的精神? 12.下列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主要写了唐雎同秦王进行针锋相对斗争的过程,以及斗争的结局。 B.选文第一自然段写唐雎坚决抵制秦王的骗局,断然拒绝“易地”,这是双方斗争的最高潮部分。 C.选文主要通过绘声绘色的“对话”来塑造唐雎和秦王的形象,鲜明地表现了人物各自的性格特点。 D.在这场尖锐的矛盾冲突中,秦王骄横狂暴、阴险狡诈,而唐雎表现得正气凛然、不畏强暴。 13.结合文章内容,简析作者主要通过什么手法来刻画人物的,这种手法有什么好处? 14、列举我国历史上两个“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他们的主要事迹。 《隆中对》 由是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亮曰:“今曹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与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也。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抚和戎越,结好孙权,内修政治,外观时变,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1.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 (2)此殆天所以资将军也。 3 诸葛亮为刘备提出的外交政策是“抚和戎越,结好孙权”,其中“结好孙权”的依据是什 么?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分析。 4.上面这段文字节选自 主编的《 》一书 5.对选段理解或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选段隆中对策,层次清晰。先论“不可争”与“不可图”,次论“可争”与“可图”,最后写“争”与“图”的步骤和规划,层层阐述自己的见解。 B.谈到建立“霸业”根基,诸葛亮先集中论述了占据荆州、益州的必要性,再紧承论述占据两州的可能性,条分缕析,论证严密。 C.作为人物传记,选文是对主人公的正面描写,与隆中对前、隆中对后的侧面烘托相得益彰,人物形象丰满突出。 D.选段语言“言简而意丰,文省而深刻”,具有鲜明的史书特点。 6.“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结合选段内容,说说隆中对策中哪些策略对治国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简要概括三点即可。 《出师表》 一、臣本布衣,躬耕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虑,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依、允等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复之言,则责攸之、依、允等之咎,以彰其慢。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云。 1用“∕”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臣 不 胜 受 恩 感 激 2.解释文中加点字的含义。 躬( ) 损( ) 零( ) 卑鄙( ) 诣 ( ) 就( )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遂许先帝以驱驰。 (2)咨诹善道,察纳雅言。 4.下列与“咨臣以当世之事”句子结构相同的一项是( ) A.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B.此三子者,皆布衣之世也 C.遂率子孙荷担着三夫 D.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5.选出对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 ) A.此诚危急存亡之秋(这里是“时”的意思) B.以光(发扬光大)先帝遗德 C.臣本布衣,躬(弯着腰)耕南阳 D.谘(询问)臣以当世之事 6.选出加点词词义、用法相同的一项 ( ) A.恢弘志士之气 醉翁之意不在酒 B.欲报之于陛下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C.先帝不以臣卑鄙 属于作文一以记之 D.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 同予者何人 7.由文中诸葛亮的一番肺腑之言可以看出他的什么品质?你知道后人对诸葛亮有何评价吗?举出一例即可。 8.结合选文概括诸葛亮上表出师的原因。 9.诸葛亮出师北伐的战略目标是什么(用原文回答)?你心目中的诸葛亮是怎样的一个人? 二、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得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危急存亡之秋( ) (2)悉以咨之( ) (3)平明之理( ) (4)论其刑赏( ) (5)以遗陛下( ) (6)贞良死节( ) 2.解释下面的短语。 ①作奸犯科 ②悉以咨之 ③优劣得所 ④性行淑均 3、列出文中的几组反义词。 4、.在下面的横线上填上四字短语。 ①第一段作者提出了 的建议;②第二段作者作出了 ; ③第三段作者作出了 ;④第四段提出了 的建议 5、.用“|”将文段分为两层,并在下边横线上说明理由。 6、翻译句子。 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译文: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译文: 7、.上文中很多词语已成为现代汉语中常用的成语,请写出其中的一个。 答: 8.对上文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诸葛亮分析蜀汉的危急形势,意在引起后主刘禅的高度重视。 B.诸葛亮指出,蜀汉的有利条件是一些忠臣志士因感念先帝之恩而愿报效后主。 C.诸葛亮提议后主刘禅应和“有司”一起处理赏罚之事,以显示公正严明。 D.诸葛亮向后主刘禅提出了广开言路、严明赏罚和亲贤远佞的建议。 《公输》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 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公输盘不说。 子墨子曰:“请献十金。” 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公输盘服。 1.选出词义相同的一项( ) A.说:公输盘不说 秦王不说 B.有:北方有侮臣者 长约八分有奇 C.足: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 东坡现右足 D.子:愿借子杀之 天子之怒 2.选出词的用法不同的一项( ) A.以:将以攻宋 以牒为城 B.之:宋何罪之有 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C.于:有余于地 不足于民 D.而:宋无罪而攻之 知而不争 3.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①公输盘不说: ②请说之: ③知而不争: ④不可谓知类: ⑤吾义固不杀人 ⑥不可谓仁 ⑦不可谓智 ⑧知而不争 4.用“/”线标出下面句子的停顿。 荆 国 有 余 于 地 而 不 足 于 民 5.翻译下面句子。 夫子何命焉为? 宋何罪之有? 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6.这几段文字最主要的描写方式是: 7.概括这几段文字的大意。 8.(1)第一段交代子墨子匆匆行程的几个动词是什么?反映了墨子怎样的心态和精神? (2)公输盘就是鲁班,子墨子就是墨子。分别写出一个与这两位历史人物有关的成语。 ①与鲁班有关的成语: ②与墨子有关的成语: 9.墨子劝服公输盘的语言颇具特点,从论辩技巧上看,你认为成功的关键在哪里?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1.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含义。 (1)故患有所不辟也 患: (2)蹴尔而与之 蹴: (3)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 (4)是亦不可以已乎 已: (5)万钟于我何加焉 何加: (6)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 (7)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辩 (8)故不为苟得也 苟: (9)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如使: (10)所恶有甚于死者 恶: 2. 下列各组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妇拍而呜之(《口技》) B. 此之谓失其本心 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C.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至于负者歌于途(《醉翁亭记》 D.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3. 下列加点字解释相同的两组是( ) ( ) A. 弗敢加也 万钟于我何加焉 B. 故不为苟得也 为宫室之美为之 C. 得之则生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D. 乡为身死而不受 便扶向路 E. 宫室之美 吾妻之美我者 4.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各句。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3)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文反复论证了一个什么观点?主要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答 6、文意理解: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请搜寻古今这样的“贤者”的言或行去印证孟子的观点,完成下面的表格。 人物 言或行 (2)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曾经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则强调我们中小学生要“珍爱生命”,最近教育部新修改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删掉了“见义勇为,敢于斗争”的字样,你是怎样看待这一问题的? (3)作为继孔子之后著名的儒家大师,孟子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富有哲理性的名言。请根据自己的积累,试写出其中的两条(不得从本文中选取)。 (4).作者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列举了“不食嗟来之食”的事例,请你给本文补充—个论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儒家认为“性相近,习相远”,即人们生来本性是相近的,都是善的,由于后天的社会环境与物欲使人的“性”差距变大,有人变“恶”了。阅读选文第一段,想想第一段中哪一句和这一观点相近,并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孟子》两章 一、①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高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②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舜发于畎亩之中 发:______(2)人恒过然后能改 过: _______ (3)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喻: (4)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则: (5)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然: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1)饿其体肤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行拂乱其所为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选出下列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项: 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上使外将兵 B.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在乎山水之间也 C.人恒过,然后能改 还过岳殿东 D.征于色,发于声 野芳发而幽香 3.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第一、二段主要论证了古往今来受大任、成大业的人都是在困境中造就的观点。 B.本文第三段从人应有“生于忧患”的心态角度,对上述观点进一步加以阐发。 C.本文第四段提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告诫人们要有忧患意识,不可沉迷于安逸享乐。 D.从全文看,主要是从“生于忧患”的角度来论证的。 22.本文主要论述了人要有所作为就必须先经受多方面的艰苦磨砺,才能取得“曾益其所不能”的结果或成就的道理,请列举一个恰当的事例作论据。 4.请概括回答“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中“是人”指的是哪一类人。 5.阅读第②段,说出就“国”而言,“死于安乐”中的“安乐”指的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本文主要论述了人要有所作为就必须先经受多方面的艰苦磨砺,才能取得“曾益其所不能”的结果或成就的道理,请列举一个恰当的事例作论据。 二、 [甲]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尖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选自《〈孟子〉两章》) [乙]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选自《论语》)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①兵革非不尖利也 兵 ②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 ③足兵 兵 ④民信之矣 信 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②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3. [甲] 文中提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乙]文重点强调的观点是什么? 4.你认为[甲] [乙]两文重点强调的内容有什么关系?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 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间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齐师伐我 伐: (2)牺牲玉帛 牺牲: (3)小大之狱 狱: (4)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间: (5)小信未孚,神弗福也。福: (6)既克,公问其故。 故: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1)肉食者鄙 翻译: (2)可以一战 翻译: (3)一鼓作气 翻译: 3.按下列要求,用选文的原句回答。 (1)鲁庄公的答复中最符合曹刿“取信于民”这一思想的句子是: (2)齐军大败后,鲁庄公“将驰之”,曹刿说:“未可。”曹刿阐述理由的句子是: 4. 文中的哪些地方表现了曹刿的“远谋”? 答: 5.出身下层的谋士曹刿毛遂自荐,辅佐鲁庄公取得长勺之战的胜利。曹刿的成功给你什么启发? 6.一直以来,长勺之战中的鲁庄公被人们以为是“肉食者鄙”的形象,其实他并不“鄙”。请结合文章内容探究一下他不“鄙”的原因。 7.文中曹刿的形象,令人钦佩。请写出中国近代史(1840——1949)上,你最崇敬的一位爱国将领,并用一句话加以评价。 ①爱国将领 ② 《邹忌讽齐王纳谏》(节选)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巨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巨,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解释加着重号的词语。 ①臣之妻私臣:___________ ②期年之后:___________ ③王之蔽甚矣 ④时时而间进 2.选出对加点词理解有误的一项( ) A.虽欲言,无可进者(虽:虽然) B.皆以美于徐公(于:比) C.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之:的) D.乃下令。(乃:于是,就) 3.选出对加点词理解正确的一项( ) A.吾妻之美我者(美:美丽) B.时时而间进(间:偶然) C.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刺:讽刺) D.闻寡人之耳者(闻:听到) 4、翻译下列语句。 (1)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2)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邹忌劝谏齐威王的高明之处在哪里? 6、文段写齐威王的态度只用一个“善”字,而写发布命令的内容、群臣进谏的情况、修明政治的结果却较详细。这样写有何好处? 7.请分别写出文中表现齐威王纳谏后在国内和国外产生巨大成效的句子。 8.本文中齐威王和邹忌个性鲜明,你更欣赏哪一位,说说你的看法。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形、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返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无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汝心之固 固: ②惧其不已也 已: ③寒暑易节 易: ④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 ⑤杂然相许 许: ⑥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荷: ⑦ 何苦而不平 苦: 2、选出下列句中的“于”与“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中的“于”意义相同的一项( ) A.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B.皆以美于徐公 C.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D.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 以君之力扶苏以数谏故 B.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 而山不加增 义不杀少而杀众 D. 告之于帝 皆以美于徐公 4、选出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 A.惩山北之塞(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 B.且焉置土石(况且把土石运到哪里去呢) C.甚矣,汝之不惠(你太不聪明了) D.曾不若孀妻弱子(你曾经不知寡妇孤儿) 5、选出对文章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本文是古代寓言,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大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B.愚公之妻和智叟对愚公说的话角度不同,但都对移山持否定态度。 C.愚公是有远大的抱负,能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古代劳动人民形象。 D.“杂然相许”,表明移山得到了家人的支持。 6、选出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 ) A.“愚公”和“智叟”的命名,突出了愚公的大智若愚,讽刺了智叟了鼠目寸光。 B.本文采用神话结尾,主要是宣传轮回报应的迷信思想。 C.写智叟的“笑”,写出了智叟自作聪明的神态;而写愚公“长息“,则写出了愚公因移山艰难而愁苦的样子。 D本文运用了对比和衬托的写法,目的是突出智叟的愚蠢和京城氏之子的幼稚。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愚公饱受交通阻塞之苦,提出了移山的主张,这个主张得到了众人的热烈响应,却遭到了妻子的强烈反对和智叟的无情嘲笑。 B. 愚公在对智叟进行反驳时,信心百倍,理由充足,以“人无穷”而“山有尽”的道理,说得智叟哑口无言,无力回击。 C. 文章有意在命名上加以颠倒,将大智大勇者命名为 “愚公 ”,将鼠目寸光者命名为“智叟”,这样加重了对比的色彩,增强了讽刺的效果。 D. 愚公挖山不止,感动了天帝,天帝令人搬移了两座大山,这一富有神话色彩的结局,包含了对愚公精神的肯定和颂扬。 7.读了这则寓言故事后,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童趣》1 ①看清 ②私下 ③同“僵”,僵硬 ④喜悦的样子⑤固定用法,把……当作 ⑥用鞭子打2 、①私 拟 作/ 群 鹤 舞 空 ②昂 首 /观 之,项/ 为 之 强3、①心里想像的是鹤,那么呈现在眼前的或是成千,或是上百飞舞着的蚊子便果真(觉得它们)是鹤了。 ②时常蹲下自己的身子,使身子与花台一样齐,定睛仔细地看。4、第一段总述物外之趣,起着总领全文的作用。5、观蚊如鹤之趣、神游山林之趣、鞭打蛤蟆之趣。6、庞然大物、明察秋毫、怡然自得7、反映了作者严惩强暴、同情弱小的纯真的童心。8、作者观察细致,想象奇特。9.(清)高鼎《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山市》 1.①看 ②连绵不断; ③像 ④高 ⑤通“才”,只有,仅有 ⑥靠着。 2.①不多久,看见几十座宫殿,瓦是碧绿的,屋脊高高翘起,这才省悟到原来是出现“山市”了。②楼上的人来来往往,忙忙碌碌,有的靠着栏杆,有的站立着,姿态各不相同。 3.写出塔尖穿进天空的雄姿,显出了孤塔的高耸。 4.时间顺序;忽见(孤塔耸起)→无何(见宫殿数十所)→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既而(惟危楼一座,楼五架)→逾时(楼渐低)→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 5.①天狗吃月、腐草为萤、露结为霜等 ②这是由于光线在大气层中的折射而产生的自然现象。当空气中各层密度有较大差异时,远处的光线通过不同密度的空气就发生折射或全反射,折射的光线把远处的景物显示在空中或地面,形成奇异的幻景。一般发生在沙漠地区和海边,古人误认为是蜃(大蛤蜊)吐气而成,所以叫海市蜃楼,也叫蜃景。 《伤仲永》1北宋、政治家、文学家。《登飞来峰》(《书湖阴生壁》)。2(1)文采和道理;(2)胜过、超过。(3)对……感到奇怪 以宾客之礼相待(4)认为……有利可图3、B 4.C 5略6.受于人者不至;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7.因为仲永的父亲“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钱财(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从而使方仲永失去后天学习的有利时机。 《口技》1.⑴夹杂; ⑵说出; ⑶跑;(4)醒2.、⑴(直到这时,)客人们的心情才稍微放松了一些,渐渐坐正了身子。⑵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只手,一只手上有上百个指头,也不能明确指出哪一种声音来。3.第一个场面:一家四口由醒而睡 第二个场面:;失火、救火。4.B 《狼》1、柳泉居士,清代文学家,《聊斋志异》。2A、古义:离开今义:往B、古义:多少 今义:数学的一个学科3、①通“只”、停止②攻击、敌人③前面、向前④于是、才4、文中表现狼的狡猾的语句有:“缀行甚远”、“一狼得骨止……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狼不敢前,眈眈相向”、“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一前……意暇甚”等。5、屠户的机智主要是通过他的动作表现出来的,如“顾野有表场……屠乃奔倚其下,驰担持刀”、“屠暴赴,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6、“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7、狡诈凶恶。8、嘲笑禽兽害人的伎俩拙劣,表现出战胜邪恶的满怀正气与自信。 《桃花源记》1.《陶渊明集》,《桃花源诗》东晋诗人,靖节先生2.俨(yǎn)然 垂髻(tiáo) 邑(yì)诣(yì)太守3..交通:古:交错相通;今:各种邮电和运输事业的统称。无论:古:更不要说;今:表示在任何条件下结果都不会改变。妻子,古:妻子和孩子。今:专指妻子,已婚男子的配偶。绝境:古:与世隔绝的地方;今:没有出路的境地。4.略 5..D 6..D 7.C 8.C 9..(1)渔人觉得非常奇怪,又继续往前走,想走完这个林子。(2)这个人一一给(他们)说了自己知道的,(听的人)都长叹表示惋惜。 1...答:欲穷其林 怡然自乐 处处志之 不复得路 11.、提示:要从四个角度来考虑:一、环境方面(优美);二、物质方面(富足)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乐);四、能避乱,无战乱(没有压迫、剥削)。答三点即可。12.①甚异之 ②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③豁然开朗 ④不想被外面的战乱破坏了他们的和平宁静的生活 13..是为了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追求自由生活,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同时也含蓄地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14.B 《陋室铭》1.①出名,著名 ②品德高尚 ③大 ④官府的公文 2.D 3.①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②惟吾德馨 4.C 5.从建筑和室内布置看是简陋的,但由于屋主人品德高尚,所以这小屋就不显得简陋了 6、高洁傲岸,安贫乐道。7、“德馨”、居室环境,往来人物8、略 《爱莲说》 1.①从 ②枝蔓 ③亲近而不庄重 ④多 ⑤应当 ⑥认为 2.D 3.C 4.示例:相同点:表现出他们不随波逐流的态度。不同点:陶渊明面对污浊的环境,选择了归隐;周敦颐强调人格修养,尽管周边的环境很不好,但人格可以是很高尚的。5.不求富贵名利,安贫乐道,在污浊的环境中洁身自好,保持坚贞气节。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6. ①出淤泥而不染 ②香远益清 7.莲,花之君子者也 8、君子应该是品德高尚,为人正直无私的人。9、他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10、例:①最喜爱的花是:梅花②喜爱的原因是:它凌寒独自开,不惧严寒,坚韧不拔。11 略 《核舟记》 1.C考查点:本题考查课内文言词语的意义。解题思路:一定要把词语放到具体的语境里去理解,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C项解释错误,应解释为“像”。 2.(1)大约 (2)类似 (3)同“屈”,弯曲 (4)分明可数的样子(5)靠近;(6)极像;(7)满;(8)挑选。3.(1)苏轼和黄鲁直一同观赏一幅书画卷子。(2)他们互相靠近的两膝,各自隐藏在卷子下边的衣褶。(3)佛印极像弥勒佛,敞胸露怀,抬头仰望,神情跟苏、黄不相同;(4)可是计算它的长度竟不满一寸。是挑选狭长的桃核刻成的。 4 .峨冠而多髯;如有所语;矫首昂视。是为了突出雕刻者的技艺之高超。5.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用料体积小;②所刻东西(字、景、人、物)多;③刻画细腻逼真,情态毕备,富有诗情画意。6. 相同。两文的结尾都用列数字的方法,都是为了表现艺人技艺之高超。 《大道之行也》1.略2.C 3.矜,通“鳏”老而无妻的人。与,通“举”。选拔 4.D 5.①因此人们不单以自己的亲人为亲人,不单以自己的子女为子女。(译成“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养自己的子女”也给分。) ②对财货,人们憎恶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是自己要私藏。 ③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的气氛。 6.①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② 人都能安居乐业。③全社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7. 西汉 戴圣 49。 《三峡》 1.①飞奔的马 ②连续③ 通“缺” ④上2.B 3.(1)即使是骑着快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2)如果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4.①水势迅急凶猛 ②景色秀丽奇绝 ③萧瑟凄凉 5.①三峡七百里 ②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③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④素湍绿潭,回清倒影6.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7.表明人们的感伤心情8.示例:山险水急三峡景;山峻水清三峡美等。9.相同点:都从侧面写水。不同点:《三峡》写出水势大,水流急的特点;《小石潭记》写出水清澈透明的特点。10、示例: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大绝。分析:山猿高鸣,渲染了秋天的萧索气氛,空旷的山谷幽凄的猿鸣,悲哀婉转,久久回响,到处笼罩着凄凉的气氛。 《答谢中书》1.B 2.⑴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⑵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的山谷(就)流连忘返。3.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 4. 答案要点:热爱自然,娱情山水;避世退隐,鄙弃名利。 《记承天寺夜游》 1.①考虑 ②只是 ③睡觉 ④交错纵横 ⑤于是,就⑥共同,一起 2.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地点:承天寺 人物:我(苏轼)与张怀民 起因:我见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经过: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结果:我与张怀民相与步于天庭中 3.①哪里的夜没有月亮啊!哪儿没有竹子和松柏树啊 ②同张怀民一同走到院里 4.惋惜无人赏月,更暗示世人大都醉心于功名利禄,为俗务所累,无暇及此,表现作者和张怀民超凡脱俗,摒弃一切凡尘事物的拖累,淡泊宁静的情怀 《观潮》 1.略2.略3.第一天、十五日、既望、最后一天4.秋风潇瑟,洪波涌起 惊涛拍案,卷起千堆雪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5.形色声势、雄奇壮观。6.运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突出水兵技艺的娴熟7、腾身百变 车马塞途和虽席地不容间也。8.侧面,说明人数之多,从而突出钱塘江潮声势之壮观9、“潮”、 “观”、潮来之状,演兵之景,弄潮之势,观潮之感10、由远及近、农历八月十六日到十八日、气势11.海水涌起来,成为银子堆砌的城郭,浙江横着,潮水给它系上一条白玉的腰带、写出了钱塘潮雄伟壮观的景象。12这四字生动描写了战船操练的情景,时而劈浪疾飞,时而跃波腾起,时而分隔西厢,时而又合舷并驶,写出了扣舵驾舟本领的高超。 《湖心亭看雪》1.D 2. D 3.B 4.)⑴这⑵小草⑶酒杯⑷客居5.⑴连续下了三天的大雪,西湖中人、鸟、声音都没有了。⑵湖中怎么可能还有这种人? 6. B 7.略 《与朱元思书》 1.A 2.C 3.①青白色 ②高;远 ③美丽 ④筹划、治理 其余略 4.⑴许:上下,左右 、答应 、赞同 ⑵绝:停,断,消失 、隔绝、 绝妙5. D 6.(1)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便)在白天,也还像黄昏时那样阴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也可以见到阳光.(2)略7.①奇山异,天下独绝。②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③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8. 表达了作者对富春江奇山异水的赞美、留恋以及鄙弃功名,淡泊人生的思想感情.(可以从积极方面或消极方面来谈,但要求观点要鲜明,言之成理即可,不要偏激.) 9.D 10.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11.缥(piǎo) 泠(líng) 邈(miǎo) 鸢(yuān) 戾(lì) 柯(kē) 沦(lún) 《五柳先生传》1.A 2.①什么地方 ②亲戚朋友 ③安然自若的样子 ④周围环着四堵墙⑤有破洞3.D 4.C 5.①喜爱读书,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只求领会要旨)。②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6.①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②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③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7.甘于淡泊,甘于安贫乐道,是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或隐士)8.(1) 提示:因为五柳先生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理解上下功夫;这与他“不慕荣利”的追求有关,读书是为求知的满足,精神的享受。(2)示例:物质固然重要,但不能取代一切。 陶渊明不慕荣利,洁身自好的思想是值得肯定的。9.D 《马说》1.祗(zhǐ) 骈(pián) 粟(sù)枥 ( li )2.(1)通“饲”,喂养(2)通“现”,显露,表现(3)通“才”,才能 (4)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3.C 4.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②其真不知马也 ③祗死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④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5、“千里马”指 人才; “伯乐”指 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 ; “食马者” 愚妄无知,平庸浅薄封建的统治者。6、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7、在讲究“素质”的今天,一匹真正的千里马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中,适应环境,发挥潜能是最重要的。(意思对即可)8、有志可成万里驹9.A 10. D 《送东阳马生序》 1.①得到 ②等 ③稍微 ④在腰间挂着 ⑤更加仰慕 ⑥热水 2.D 3.B 4.①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或:因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不感到衣食的享受比不上其他的人。) ②略 5.记叙、描写 、议论 6.从如下三个方面:叩问之难;旅途之艰;生活之苦 7、(1) 略(2)、①为自己的学习创造条件,②要充分利用已有的学习条件,③学习是一个长期而又艰辛的过程,应有恒心和毅力。(3)作者现身说法,以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马生勤奋学习,,增强作品感染力和教育作用。(4)学习刻苦,求学诚心;尊敬老师,坚守信用(5)、突出了“同舍生”服饰的华贵,与我的“缊袍敝衣”形成鲜明对比,凸显我的志趣所在 《小石潭记》1.A 2.略3.C 4.略5.(1)(2)略(3)示例:小石潭位于小丘西南面120步,这里石奇水清,游鱼相戏,四周竹树环抱,环境十分优美,是观光旅游、愉悦心情的好去处。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来过这里,写下了千古传诵的优美散文《小石潭记》。小石潭由此闻名遐迩。(4)由乐到悲;寓情于景(或情景交融)(5)小石潭景色优美却无人赏爱,触发了作者对自己境遇的感慨。作者因改革失败而被贬,内心苦闷抑郁,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心情,因而见到景美而产生了暂时的“乐“,后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6.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②隔篁竹,闻水声,伐竹取道 ③清冽 ④全石以为底 7.……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 第一层:写小石潭的方位和循声发现它的情况 第二层:写小石潭的概貌 8.①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②空游无所依,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9.B 10.①示例:百里江水皆缥碧 ②示例:寒树间好鸟相鸣 11.文学常识。《小石潭记》选自《柳河东集》,作者柳宗元,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1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清冽(liè)为坻(chí) 佁然(yǐ) 俶尔(chù) 翕忽(xī) 悄怆幽邃(qiǎo chnàng suì) 《岳阳楼记》1、谪守(zhé)淫雨(yín)阴风怒号(háo)岸芷汀兰(zhǐ tīng)皓日(hào)浊浪(zhuó波澜不惊(lán)樯倾楫摧(qiáng jí)2.A 3.D 4.B 5 B 6.B 7①太阳和星星隐藏了光辉 ②桅倒了,桨断折 ③一片碧绿,广阔无际 ④静静的月影像沉下的璧 8、示例:岳阳楼位于湖南岳阳,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名胜之一。登上此楼,可以观赏洞庭湖的壮美景象。历代文人墨客登临抒怀,留下了许多名篇佳作。宋代文学家范仲淹曾写下千古绝唱《岳阳楼记》,岳阳楼因此闻名天下。9、如:任长霞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不计较个人得失,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她具有高度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最好的诠释。 《醉翁亭记》 1.D 2.C 3.B 4.①本文在语言运用上骈散相间,节奏富于变化,易于成诵 ②山间朝暮和四季的景色 ③写滁人、宾客、太守游琅琊山的情景 5.B 6.C 7.①早晨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而那快乐也是无穷无尽的 ②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人群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8、(1)表达欧阳修与民同乐,随遇而安的思想感情。(2)围绕“滁州百姓生活安乐,太平,富足;太守治理有方”回答即可。 (3)太守陶醉于四季山水景色之美;陶醉于太平盛世,政治清明。或为山水之景而醉,为滁人欢乐而醉,为宴会的丰盛而醉,为宴会中宾客的欢乐而醉 《满井游记》1.C2.D 3.D 4.①山峦被晴天融化的积雪洗过.纯净新鲜,好像刚擦过一样;娇艳明媚 ②柳条将要舒展却还没有舒展,柔软的梢头在风中飘荡,麦苗破土而出.短小如兽颈上的毛.才一寸左右 5.课文的写景之美:写了春水之美:写了春山之美:写了春柳之美.还写了麦苗之美。写人之美:作者写了游人的几种情态,如“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课文的写物之美:曝沙.写鸟的安闲恬静;呷浪,写鱼的自由天真。课文的写情之美:作者的情,表现在出游之际。来到野外,看到堤岸两旁高高的柳树,闻到滋润的泥土的芳香,他快乐的心情就像脱笼之鸟一样,飞向那辽阔的春天原野。6.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陈涉世家》1.(1)适逢(恰巧遇到、正好、正赶上) (2)逃亡(逃跑) (3)响应(呼应) (4)明天(第二天) (5) 首发(6) 逃跑 (7) 用鞭打 (8) 一起 (9)十分之六七2.(1)全国人民长期受秦王朝的压迫,痛苦不堪。(或老百姓苦于秦的统治已经很久了) (2)皇上派(他)到外边带兵。(3)同样是死,为国事而死好吗?(4)何况(再说)大丈夫不死则已,死就要干出一番大事业啊。王侯将相难道有天生的贵种吗? 3、C4.B 5.B 6.A 7、扶苏贤明,项燕爱士卒,诈称扶苏,项燕有号召力。8.陈胜是一个能洞察时局,敢于斗争,具有卓越的组织才干和领导才能的人。9.抓住时机(1分);故意使自己受辱(使用激将法),激怒众人 《唐雎不辱使命》1、《战国策》、西、刘向、国别2.加重语气的助词(可译为恐怕、大概、一定要)交换 只(仅仅) 道歉3、怫然(fú)韩傀(guǐ) 休祲(jìn) 缟素(gǎo) 免冠徒跣(xiǎn) 以头抢地(qiāng )4、D 5、C 6.“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或“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安陵君不听寡人言,何也,轻寡人与?” 7.(1)安陵君于是就派唐雎出使秦国。(2)胸怀愤怒尚未发作的时候,天上就降下了预示吉凶的征兆。8.用反问激怒秦王,揭穿秦王的骗局,维护本国国土的尊严。9.你最好是将你们的土地奉送给我,不然的话我将发怒,那后果将不堪设想。10.秦王骄横狂妄,外强中干;唐雎不卑不亢,机智勇敢。11、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12、B.13语言(或“对话”)描写。突出人物思想性格,推动故事情节发展。14、①晏子,出使楚国,令楚王自取其辱;②诸葛亮,舌战群儒,联吴抗曹。 《隆中对》1. A 2.(1)可是(我)智短谋浅,因此失败,直到今天这个地步。(2)这大概是上天用来资助将军的。3.孙权的政权,已历三世,政权巩固;孙权占据的江东,地形险要(地理条件优越),人才众多(人心归附)。4.司马光 《资治通鉴》(出现错别字不给分)5.B 6..示例:运用贤能 体恤百姓 加强民族团结 改善睦邻关系 对内革新政治等 《《出师表》一1、臣/ 不 胜 受 恩 感 激 2、⑴亲自 ⑵ 除去 ⑶落下,降落 卑鄙:低微鄙陋。诣:拜访。就:接近。3、⑴于是答应先帝奔走效劳;⑵征询治国的好道理,明察和接受正直的进言。4、A。5.C 6.A7. 围绕“勤俭,清廉”答题即可。评价:陆游: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杜甫: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潮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8、⑴报先帝,忠陛下;⑵南方已定,兵甲以足。9.(1)目标:北定中原、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答出两点即可) (2)宁静淡泊,知恩图报,谨慎细致;对先主刘备忠心耿耿,竭力辅佐后主刘禅;为建立蜀国大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智慧的化身等。(言之有理即可) 《出师表》二1、①时,②都,③治;④罚;⑤给予;⑥坚贞2.①做奸邪事情,犯科条法令;②都拿来问问他们;③好的差的各得其所;④性情品德善良平正 3..宫中府中、陟罚、臧否、异同、内外、大小、优劣、亲远、贤臣小人、兴隆倾颓 4..①严明赏罚;②内政安排;③军政安排;④亲贤远佞5..第一段为一层,后面为一层,二三段为第四段张本6.(1)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王室的兴盛,就时间不远了。(2).亲近贤臣,远避小人,这是汉朝前期之所以能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远避贤臣,这是汉朝后期之所以衰败的原因7.妄自菲薄作奸犯科8.c【解析】本题较易。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c项 诸葛亮向后主刘禅提汉“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应交给“有司”判定他们受罚还是受赏,来显示公正严明。并非要“刘禅应和“有司”起处理赏罚之事”。其他三项分别从分析形势和提出建议方面,准确表达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公输》1.A 2.B 3.①同“悦”,高兴 ②解说 ③劝谏,劝阻 ④明白事理 ⑤坚持合宜的道德、情理 ⑥对人亲善、友爱 ⑦称为 ⑧劝阻、劝谏4.荆 国/有 余 于 地/而 不 足 于 民5.先生有什么见教呢?宋国有什么罪?坚持道义不杀少数人却去杀害众多的人,不能称为明白事理6.对话描写7.墨子巧言说服公输盘8.(1)闻、起、行、至、见。这一连串的动词反映了墨子焦急的心态和为了阻止楚宋之战不辞劳苦的精神。(2)班门弄斧 墨守成规 9.采取迂回战术。先不直接说事由,而是用类比手法,诱发对方亮明观点,然后反驳。 《鱼我所欲也》1.祸患,灾难、用脚踢、通“向”,从前 、停止、有什么好处、通“德”,感激、通“辨”辨别 、茍且、假如,假使。厌恶。2. C(C项均译为代词“……的人”;A项分别为转折关系连词、并列关系连词;B项分别译为“他的”、“恐怕”;D项分别译为“却”、“就”) 3、BD 4(1)如果人们所追求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什么不可以用呢?(2)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每个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3)过去宁可死也不肯接受,今天(有人)为了所认识的贫困的人感激自己却去接受它。5.人在“生”与“义”不能兼顾时,应该舍生取义,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6、(1)略(2)示例:人的生命是宝贵的,我们应当要珍爱这仅有的一次生命,但并不表示我们不见义勇为,不伸张正义,只是我们在见义勇为时,要量力而行,要在与坏人斗勇的同时还要斗智,尽量避免对自己的损害,对生命的威协。(言之成理;观点鲜明即可)(3)示例:a.生于忧患,死于安乐。b.得道多助,失道寡助。(4)、朱自清宁肯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7、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孟子》两章一、1.(1)起,指被任用(2)犯错误(或:犯过失)(3)明白(了解、知道) (4)如果(假若) (5这样2.答案:(1)使他经受饥饿(之苦)。(或: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身体消瘦)(2)使他做事不顺。(或:所行不顺,使所做的事颠倒错乱。/在他做事时,使他所做的事不顺利。/所行不顺,使他的经历总是不顺畅如意)(3)(通过这些)使他(们)的心惊动,使他(们)的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们)所没有的才能。(翻译意思对,语句连贯;“益”字翻译正确即可) 3.B4B. 5.示例:“逆境能成才”的历史人物①盖文王拘而演《周易》②仲尼厄而作《春秋》③屈原放逐,乃赋《离骚》④左丘失明,厥有《国语》⑤孙子膑脚,兵法修列⑥不韦迁蜀,世传《吕览》⑦韩非囚秦,《说难》《孤愤》6.受艰苦磨炼之后,能够成就不平凡事业的人。7.答案:无法家拂士,无敌国外患。 《孟子》两章二、1.①兵器 ②疆界(答“限制”也算对) ③军备(军队) ④信任,信用2. ①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②从古到今,人都有一死,(如果)不取信于民,国家就无以立足。3.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或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民无信不立(或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4. [甲] 文重点强调的“人和”(“得道”)与[乙]文重点强调的“民信”(“取信于民”),二者有密切的相关性。“民信”(“取信于民”)是“人和”(“得道”)的重要条件(或“内容”)之一。 《曹刿论战》(1)讨伐,进攻(2)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3)案件(4)问:参与(5)福:赐福、保佑(6)故:缘故、原因2.答案:(1)居高位、享厚禄的贵族官僚们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2)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3)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3.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2)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4.答案:表现曹刿“远谋”的地方有:在战争之前,曹刿就预见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在实战过程中,不急于进攻和追击,表现了他在战略上的深谋远虑。5.示例:能力的展现需要一个舞台,当机遇尚未到来时,应该积极为自己能力的展现寻找机会,让别人认识你,欣赏你,愿意为你提供施展才华的平台。(能联系选文通顺表达自己的感悟即可;若从鲁庄公知人善任的角度来论述亦可。)6、例:从四个方面表现鲁庄公的不“鄙”:广开言路;礼贤下士;尽职尽责,取信于民;知人善用,用人不疑;虚心求教,不耻下问。7.略 《邹忌讽齐王纳谏》1、①偏爱 ②满一年:③ 受蒙蔽 ④ 间或2.A 3.B 4、(1)能在公共场合批评议论我的过失,传到我耳朵里的,可得下等奖赏。(2)全国的老百姓没有不有求于您的5.邹忌以日常生活小事设喻,由己及君,由家事到国事,以小见大,说服力强,让人易于接受。6、因为写了后者,齐威王的一个“善”字就抵得了一大段描写。这一略一详,略得余味无穷,详得具体生动(意思对即可)。7.国内: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国外: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评分标准:8.示例1:我更欣赏邹忌,因为邹忌能用生动委婉的方式劝说,我从他身上学到了与他人交往的艺术。 示例2:我更欣赏齐王,他能够正视自己的不足,接受他人规劝。我看到了他宽广的胸怀。 《愚公移山》1.略2.C 3.C4.D5.B6.A 7.启示:像愚公一样不畏艰难、坚持不懈的顽强拼搏,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在当代社会,充满了机遇和挑战。我们如果想建立一番事业,不可避免要面对许多困难,所以继承并发扬“愚公精神”在当代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