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调一致其含义有二:阴阳协调、五脏相协作用,这是中医养生的基本思想。
1.法于阴阳 中医养生理论认为阴阳平衡是人体健康的基本标志。若违背了这一规律,内有脏腑阴阳气血失调,九窍功能障碍;外有肌肉壅阻而不滑利,卫气不固而腠理疏松,则邪气为害,正气削弱,疾病丛生而短折寿命。故协调阴阳的具体方法有: 阴阳均衡,谨和五味,调养精神。在古代养生家看来,各种食物与中药一样,具有寒、热、温、凉四性之异和酸、苦、甘、辛、咸五味之分。如果食物的性味配合得当,则有助于保持人体的阴阳平衡状态,从而对健康有益;反之,若性味配合失宜,则会打破机体的平衡态,从而损害健康。故养生首先应注重饮食,从饮食开始调养。 顺应自然,护养阴阳。自然界也分阴阳,阴和阳经常处于“阳消阴长,阴消阳长”的运动变化之中,以维持阴阳的平衡。同时,阴阳之间相互依存:阴根于阳,阳根于阴(如:上为阳、下为阴,无上,无所谓下,无下,也无所谓上)。首先:应顺应自然界的阴阳变化:《黄帝内经》说“法于阴阳,调于四时”和“因时之序”,都表达了这种意思。就自然界的阴阳变化而言,对人体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四季交替和昼夜晨昏的变更,因此养生也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即上面所讲到的四气养生。其次:应顺应自然而然的状态养生,实际上是指人们只有认识人与自然二者本身所具有的客观规律,并依循这种规律养生,才可能健康长寿。早在《吕氏春秋·尽数》篇中,就有“天生阴阳寒暑燥湿四时之化,万物之变,莫不为利,莫不为害。圣人察阴阳之宜,辨万物之利以便生,故精神安乎形而寿长焉”的论述,可见古代养生家早就认识到了自然界有其自然的规律,人们只有依循这种规律方可生长久视。除了自然界之外,人体的生理状态也有自身的规律,人们只有顺应人体的自然生理规律,才能保护生机。即《黄帝内经》中倡导的“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的养生原则。最后,顺应自然,无为而治。《天运》篇中有关“自乐者,先应之人事,顺之以天理,行之以五德,应之以自然,然后调理四时,太和万物,四时迭起,万物循生”的论述,都强调了认识和顺应自然规律以健康长寿的养生观。
2.五脏相协作用 中医养生理论将人体各种组织器官按五行特性予以归类,用以说明各自的生理功能。对于五脏来说,其中肝属木,木性曲直、喜条达,善向外、向上舒展;肝与之相对应,于是也就具备了喜条达舒畅,恶抑郁遏制,善疏通开泄的功能特性。心属火,为君主之官,五脏六腑之大主。脾属土,运化水谷津液,主统血。肺属金,司呼吸。肾属水,为先天之本。这样,就把人体各种组织器官、生理功能,以及自然界的各种现象联结成了一个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从而为人们的养生实践提供了两条重要思路:其一,应该充分考虑到各种组织器官的功能特性,以便采取相应的养护措施;其二,应该从整体观念出发,充分考虑到具有同类特性的外界事物对人体组织器官和生理机能的影响,如“五味入胃,各归其所喜攻,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素问·至真要大论》)此外,还应考虑各个脏腑之间的相生、相克关系,应认识到它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故应该五脏均要调养。 |
|
来自: chengnan5105 > 《养生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