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一篇《同初学者谈谈镜头选购(1):画幅》发布到现在已经有仅一个月的时间了。真不是ET存心偷懒,只是中间的春节长假和CP+影像器材展都分散了很多注意力。写这种文章确实要查阅很多资料,所以不能像播报新闻一样信手拈来,更新速度也就不会太快。不过大家放心,ET会把『同初学者谈谈镜头选购』这个系列坚持写下去的。
『什么是光圈』
我们使用『相对孔径』来描述镜头的通光量,而相对孔径=镜头物理焦距÷通光孔径的直径。相对孔径通常为称为『光圈系数』(f-stop,注意是小写的f),或简称『光圈』。此处,光圈是曝光过程中的一项参数。
『光圈的表示』
标准光圈是按照√2(根号2)倍递增的,从小到大依次为:f1.0、f/1.4、f/2、f/2.8、f/4、f/5.6、f/8、f/11、f/16、f/22……而如果以『Fx』的方式进行表示,则需要注意F后面的数字越小,镜头的通光量越大。大于F1.0的镜头也是存在的,比如题图那只蔡司镜头。 『光圈的计算』
以F值表示的镜头通光量只是一个相对数值,在实际应用中,镜片的通光性、拍摄距离等因素都会改变实际通光量。所以我们还能在一些镜头(通常为电影镜头)上见到另一种光圈表示方式:T值。T值表示了经过镜头后的实际到达感光元件的光线强度,又称为『传输光圈』。以索尼/美能达系统所独有的『135mm F2.8(T4.5)STF』镜头为例,这只镜头由于镜组内包含有特殊的APD光学元件,所以虽然相对孔径达到了F2.8,但实际通光量仅为F4.5。
『光圈的作用』 景深,就是照片中相对拍摄者,在前后方向上清晰影像的距离范围。影响景深的因素有画幅、对焦距离、物理焦距和光圈大小,并且光圈越大、景深越小,光圈越小、景深越大。很多初学者就是因为追求背景虚化人像而购买单反相机的,但同样的道理,一些情况下却也很被保证拍摄主体的绝大部分是清晰的。假如我们使用佳能EOS 550D数码单反相机配EF-S 50mm F1.8镜头,以F2.8的光圈拍摄距离为1m的小婴儿,此时的景深只有不足3cm。(使用更大的光圈,或以更近的距离进行拍摄,景深范围还会进一步缩小)即使对焦非常准确、曝光时没有抖动,也很难保证婴儿从鼻尖到眼睛全部正处于清晰范围内。同样的道理,在拍摄静物、风光等题材时,通常也不会使用太大的光圈。关于景深计算,可可以点击此处跳转到在线景深计算器。 『光圈与画质』 收缩光圈可以提升画质,改善四角失光等现象,但需要注意的是,光圈也并非越小越好。随着通光孔径收缩,光在通过这个孔径时的衍射现象就愈发明显。当衍射波的波长足以覆盖一个像素时,画质就会出现明显恶化。与这个有关的是感光元件的像素密度,135全画幅感光元件的像素密度较低,因此通常能使用的最小光圈是F16;而对于目前逼近2000万像素的APS-C画幅机型,最好不要使用比F11更小的光圈进行拍摄。 『光圈与焦外』
关于焦外画质这一点,恕ET摄影经验有限无法详细展开,只是提醒大家注意,并非光圈越大焦外虚化的美感越好,有些大光圈镜头在全开时,焦外是比较难看的。
虽然大光圈能在拍摄弱光环境时提升快门速度,又或者在拍摄人像、小品时实现背景虚化的效果,但初学者也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出发,不能盲目选择大光圈特别是廉价大光圈镜头。对于专业摄影师,大光圈特别是恒定光圈的变焦镜头,能在应对不同拍摄环境和拍摄题材时提高拍摄成功率,但这类镜头的价格往往比较高昂。特别是当光圈达到F2.8以后,每向前进一步所需要的花费就更多,确实需要大家理性进行选择。 『这一节主要内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