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峡谷--读《思考中医》 二

 昵称3229476 2011-02-21
http://liys001.blog.163.com/blog/static/19352263200767103319307/
继读思考中医  之四

二 太阴病提纲

366—369 1.  太阴病机  即诸腹满而痛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这些都是病症,不能说是病机。

2  太阴的位性特征  太阴主要属坤土,易曰“坤也至柔”人身中至柔的地方是腹部。易曰“坤为腹”;坤者厚也,有多厚?所以易曰“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太阴说的是经络还是脾 脏?脾在腹中,而太阴经则部分在腹表,部分在腿内侧。脾胃者,仓廪之官,仓廪者言其载物也,载物必以厚。仓廪是装物,装粮食的,他有围墙,有屋顶,不能说 是载粮食,仓廪和厚薄也没关系;房屋是住人的,不能说是载人的。第二,就是易坤彖所云:至哉坤元,万物资生,,这其实就是《素问》所说的“五味出焉”,在 《素问》可以看到这样的原文:“地食人以五味”。易彖辞说的至哉坤元,万物资生,说的不是脾脏。易经说的五味出焉,说的是地,不是脾,地食人以五味,更不 是说的太阴经或脾脏。不知道教授为什么非要东拉西扯,牵强附会地说。

现代医学对各种食物主要讲的是营养,中医只用五味就行了,要呼吸,其它的营养就都在五味这两个字里了。这也说明了五味是地给的,不是脾给的。此外,前面已经说过,呼吸的空气不是五气,天食人以五气,不是用鼻子吸的。

作为中医你要思考这个五味,五味有外五味和内五味。外五味就是坤卦里说的: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也就是大宇宙的坤地所生的五味。内五味就是《素 问》所讲的:仓廪之官五味出焉。《素问》里说的意思是人吃的水谷精华都进入脾胃,当然有入有出,就像仓廪一样,五味出焉,是人吃的五味也由此出焉。不是五 味是由此生出来的。同吃一锅饭,同吃一样的菜,为什么你缺乏维生素,而别人不缺维生素呢?很显然,外五味并不缺乏,是你的仓廪之官不能五味出焉。前面已经 说过,地食人以五味是什么意思。这里也不能说人的仓廪之官给人吃五味。说的是谁给人吃什么,没说人的脾胃给人吃什么。地食人以五味,这里的食是动词应读 四,不读十,“食人以……”,是用什么给人吃的意思,教授知否?吃有个口字旁,是用嘴吃的,(教授很喜欢研究造字,这里却忘了吃有个口字旁)人的血液是人 自己造出来的,不能说人给自己造血吃。此外维生素和五味没有什么关系。五味说的是有苦辣酸甜咸五种不同味道的食品,五味不是混在一起的。

3        太阴的病候特征  上面我们谈到太阴脾胃的性用,一是坤厚载物,二是万物资生。载物是装载、藏纳;资生是运化,变化。吐,食不下,自利,其实是载物出了问题。资生会影响五味 出焉。前面我也说过,载物和装物是两码事,万物资生,坤(地球)资生万物包括植物、动物,也包括矿藏。资生应该是资助出生、生长的意思。不能说地球运化、 变化出来了万物。顺便说一下,厚德载物和装载、藏纳更不贴边。这里的物包括了形而下的也包括了形而上的。德,主要的是和谐,和谐包括了容纳、包容,你不能 容人,和别人就不能和谐相处。地球能容纳万物所以才能载物,你容纳不了它,还怎么载它。能容纳万物,就是厚德。

太阴利的特点  下利是太阴病的一大特点,是坤不栽物的表现。是不是脾不收留吃的食物了,它就掉下去了?但这也不合医学原理,对中医来说,脾阳虚自然会下利,但还有个肾阳 虚的问题,肾是人的总“锅炉”,老百姓常说的火力壮不壮,说的就是肾阳的事。治结肠炎光治脾得一个多月才好,脾肾同治,三剂药就解决

问题。总锅炉的火力补不起来,光补脾的火力是很困难的。还有自利,服大承气汤拉肚子,是他利,不是自利。这是对的。但有个问题我还想说一下,明清以来中医 常说排邪有三法,即汗吐下,来排邪固然有这三法,但人生理机能恢复正常以后自身排邪也是这三条渠道,有的病服药后会一天腹泻几次,泻后病就好了,但药中没 有一味泻下药,而且许多是止泻药。我治小儿发烧用小柴胡汤,里面当然没有涌吐药,可吃了就吐,吐后烧立即退了;治扁桃体化脓,也是吃了就吐,吐后体温从 39 度多马上退到38度以下。里面也没有涌吐药。

373      臧寒  本节前面的几段讲的都很有道理,但后面(373页)说到:现在有不少人喜欢中医,因为他们认为中医药没有副作用。我是坚决反对这种认识的,我以为中医的副 作用可能比西医还大。西医的特点是只管现象不问本质,你得了感冒,是有细菌,用杀菌药,却不问为什么同样的环境,只是这些人得了感冒多数人没得感冒。用抗 生素的结果是反而降低了人的免疫力。中医则认为得感冒,是因为他被寒气所伤,使他免疫力下降,用桂枝汤解表散寒就解决了问题。西药的副作用还表现在,治好 了这里治坏了那里,这一点西医知道,教授也知道。但教授只是说应尊说明书说的办事,说明书说,利福平容易引起肝肾功能损害,你要定期作肝肾检查,以便对肝 肾的功能损害作及时处理。起副作用的是药,但教授却把副作用归到医生头上。这是哪家逻辑!此外确有庸医误诊误用药,但为什么以点概全,把个别庸医的过失算 在整个中医的头上!中医治病是以偏救弊。热者寒之,如果没有热你也用寒,结果就是《内经》说的:久而气增,夭之由也。所以诸位能说中医没有副作用吗?中医 的副作用太可怕了!热者寒之,是以偏救弊吗?既然中医都是以偏救弊,而且副作用太可怕了,教授还要打着中医的旗号治病、著书立说,使太可怕的副作用谬种流 传,这不更可怕吗!!!

374    烦劳太过  《内经》讲:“阳气者,烦劳则张”这个张就是张弛。太阴一开,阳气就入内,不但温养脏腑,而且得到休养生息。倘若烦劳,阳气必外张弛,久之亦亏虚而藏寒。 张,不应解为张弛,弛有松缓的意思。阳主动,阳气是人体活动包括生命运动的总能源,都需要阳气的支持。没了阳气,生理运动就要停,生命也就终止。阴阳不但 是气的阴阳,也指一天的阴阳,阳主动,就是白天要活动,阴主静,就是到了夜晚,万物都要静下来(休息)。所以《内经》说的烦劳是有时间性的,是有它的自然 规律的。该休息的时候不休息才是《内经》里说的烦劳。

375—378 谏议之官  对此写了一页多,举出《素问.刺法论>说:“谏议之官,知周出焉”。脾是怎么提出谏议的不清楚;是因为知周出焉才叫谏议之官,还是能谏议才知周?一 页多纸始终没讲知周是什么意思。经查字典,周,是周详,严谨的意思,向谁提谏议?教授说向君主心脏提,通过什么渠道,以什么形式提?教授没说。是不知道还 是故弄玄虚?后面又讲了谏官的三个条件、即正直、重义、大度,谏的五个内容,即讽谏、顺谏、规谏、致谏、直谏。但还是没解决上面的问题。

三 太阴病时相

378  1  亥至丑上  还是不明白时相是什么意思,有什么意义。我还是要强调,中国字的相,是实质、质地的意思,对时间的实质,西方一直在研讨,还没有公认的结果。氢二氧有气相、液相、固相三种相。不知道教授对时间的实质、质地研究出什么来了。时间都有哪些相!

2 欲解时要义  还是那句话,欲解时能和月份挂钩吗!要等几个月等到欲解时吗!

3欲剧时相  欲剧时无疑是在巳午未,此时阳在表,则里易虚冷,这对太阴病言无疑是失道,失道寡助。巳午未,里易虚冷,阳在表,里虚冷,不是病态,是自我调节的生理状 态。失道、寡道,是道德的范畴,和生理问题沾得上吗!夏天天气很热,阳气蒸腾向外,人们纷纷吃生冷,什么东西都来冰的,本来就胃中虚冷,偏偏还要大进生 冷,这不雪上加霜了。这话说的有道理。但我要强调,夏天天气很热,为了和环境保持平衡,人的体质就自己调整到偏寒,阳气向外,是为了抵御寒凉,不是被蒸腾 出来的,除非脾里有个锅炉。人的生理状况要随着气候调整,还要随着环境调整。南方气候热,人的体质多偏凉;北方寒冷,人的体质多偏热。这在《内经》里是指 明了的。不但人如此,植物也如此,凉薯只在南方生长,人参只在长白山生长,雪莲花在雪里开花,则是热性的。

4 太阴治方要义

383—384  四逆义  太阴的主方为什么叫四逆,首先我们看四,四主要指的是四肢。四逆汤,四君子汤都有四,是因为有四味药,还是因为四肢?四君子汤和四肢有什么关系?还有四神 丸,是和人身的四个什么有关?病至于阴,阳气开始不足,这就导致里虚寒。所以三阴病的共同特点就是里虚寒。着两句话不矛盾吗?是病至才使阳不足里虚寒,是 先有的病,才使得里虚寒,里虚寒怎么又成了三阴病共同的特点了呢?既然三阴病都是阳不足里虚寒,就是因里虚寒而成病,可明明讲的是太阴伤寒(被寒气伤 了),没说太阴伤阳嘛!这又不合逻辑了吧!

385—388  四逆汤解  在太阴的阶段抓住时机用四逆辈,具有防微杜渐的意义。可是四逆汤的正作用,还是在少阴厥阴病里。这个时候阴寒很盛,下元的阳也不行了。很容易产生“水寒不 藏龙”,尽管阳很虚,却会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这时由于水寒,真龙不得安身,遇火即飞,所以很多人阳虚的证候(是症候而非证候)非常典型,可是一碰姜 附就上火,就咽喉肿痛,口舌生疮。道理是对的,现象也是真实的,问题在于太教条了。首先,上火的上字不是动词,是形容词,不是上了火,而是上面有了火。上 面为什么有了火,是因为下面肾水上不来了。为什么上不来了,因为肾水太寒了。就像暖气锅炉要把水烧热,水才能给楼上供暖。还有个问题,阳气是干什么的,肾 水上行,是靠阳气鼓动起来的,阳气为什么不干活了?不是因为太虚了,而是因为寒邪把阴阳阻隔了。中医还有真寒假热,真热假寒的问题,咽炎、咽喉肿痛,就是 真寒假热。还有个引火归源的问题,怎么引火归源?下面火不足了,上面有火了,用热药补了下面的火,水一上来,把上面的火灭了就好象把上面的火引下去了。认 识到太阴病应温煦少阴厥阴,但却不顾及中药的性味归经的问题。干姜是温肾的吗我治过一个危重病人,虚弱得已无力起床,体温39度,心律120,热者寒之, 数热迟寒,当然是热证用了几味凉药无效,再加量加味,地骨皮生石膏都用了,吃了两三天仍无效,使我想到了,真寒假热、引火归源的问题,去掉了所有凉药改用 附子肉桂,一剂服完心律下来了,体温也下来了。再说一点,附子肉桂都是温肾的,有什么不同?附子是振阳的、肉桂是提阴的,肉桂味辛,辛主润,为什么主润? 因为它提阴。

我也曾治过一个十几年的咽炎患者一个银行的主任,治了十多年,吃了药就好点,停了药就复发,而且越来越种。因为现有的中成药全是凉药。我给她开了药,一再 嘱咐她一定不能吃生冷不能喝冷饮,吃完三剂药又来了,说毫不见效,问喝冷饮没有,喝了!第三次又给开了药,再三叮嘱绝对不能喝冷饮,再给开了三剂药,吃完 来了还是无效。问她为什么总是和冷饮,她说不喝不行,因为每天都有应酬,大家都喝她不喝不行。叫我再给开药,说我治病是很有耐心的。我说你有耐心我没耐 心。求着我再给开几付药。第五次又来了,说全好了,说我被司机管制住了,我一拿起饮料杯,就被司机夺过去。   堂堂一位中医教授,治咽喉肿痛,居然只为口苦,就用小柴胡汤治,真是不可思议

继读《思考中医》 之五

391一 少阴解义

391—404 坎水义  易讲乾坤生六子,三男即长男震雷,中男坎水,少男艮山,若乾交坤,坤之中爻变阳为坎,坤虽变坎,而余体尚在,故坤坎同居,水土和德。坤德为藏,坎德亦为 藏。终于在这里解释了什么叫水土合德。但这样的解释是古之定论还是一家之言,尚待考证。坤交乾,则乾之中爻变阴为离。坎中之阳源自先天,故称真阳、元阳、 命门火、命火、命火之说出自何处?龙火。由此可知,有它才有生命。这就是宜潜藏而不宜飞跃。所谓真人不露相,露相非真人。真阳命火为什么要潜藏?因为潜藏 了才能温养生命,才能让生气旭旭而生煦煦而养。我们现在使用的能源,有石油、煤与天然气。这些能源要么藏于海底,要么埋于地下,地球的生气就要靠它来温 养,地球生命的前提就要靠它来保障。现在我们大量地开采出来共我们日用,是人为地使地球的真阳、命火大量外越,地球生气的温养来源也就逐渐减少。地球怎么 不危机四伏呢?

地球的生气是靠地下、海下的能源温养的吗?有什么科学依据!能证明吗!宇宙中万事万物都有阴阳,此消彼长,此长彼消,冬至一阳生,夏至一阴生。所以说“冬 至子之半天心无改移”这是由宇宙的总规律决定的。一年12个月一年之初本应从冬至算起,为什么正月建寅呢?因为冬至子之月一阳初生,到丑之月阳气还不足以 使万物萌生,一直到寅月阳气才能使万物复苏,植物才能发芽,冬眠的动物才能醒来活动。所以正月建寅。地本来有阴也有阳,老百姓常说地气,古人说,冬至这 天,拿些鸡的绒毛放在老鼠洞口,一到夜里12点,鸡毛就会从洞口喷出来。前几年一次我坐出租车,司机说起了中国历法的事,他认为中国历法比西方的阳历科学 准确得多,说起了冬至一阳生的事。他说我家里没有耗子洞,我就在后院打了个两米深的洞,洞口放了一把鸡绒毛,半夜我守在洞口,果然一到12点,绒毛就从洞 口喷出来了,老祖宗没骗我们。老百姓还知道,住在楼上养花不容易养好,因为接不着地气。这些不知道教授知不知道。这些和地下煤炭、石油、天然气毫无关系。

离火的自然性用 火之身用:  热、明、动力、熟物、变化(使冰变为水,水变为气)、但见其用无形可征。对人身之用也是:温热身体、视物光明,(肝开窍于目,视物靠肝的阳气)、人体的机 能活动、人胃腐熟水谷、人的新陈代谢、但见其用无形可征,即心主神明的神明的作用。教授要讲的主要就是上述内容,但教授却写了4页。

308—402 同名少阴水火同名是强调水火在人身的重要性,水火就是阴阳,就是人的男女。女的出嫁就要随夫家姓(也是同名)《易.系词》说,“天地絪緼万物化醇,男女构 精万物化生”构精就是性行为。水为阴,它是重浊而下降的,火为阳,它是轻清而上浮的,降的降,浮的浮,两者只会越离越远,怎么能相合呢?水火相媾确实是个 很巧妙的过程。男女媾精除了繁衍后代之外,对人身心健康是最重要的方面,是为了实现人身阴阳、水火调和。宇宙万事万物的负阴抱阳,阴阳和谐,是由统一的自 然规律保证的,不需外力来维护,不和谐了,是因为你不按规律行事打乱了平衡,这就是得了病,需要治疗调整平衡。教授讲了乾交坤变坎,坤交乾变离,但没说乾 交坤和坤交乾,交法有什么不同。乾坤生六子:兑为少女,离为中女,巽为长女,艮为少男,坎为中男,震为长南。离和坎一个是中女,一个是中男,和少阴本不相 干。手少阴和足少阴指的是心的经络和肾的经络,不是指心脏和肾脏。名为少阴经,不叫少阴脏。同名经络除了心经和肾经外,手太阴肺经和足太阴脾经,手太阳小 肠经和足太阳膀胱经。指的也不是肺脏和脾脏。不知对这两个同名经,教授又有何说法,为什么同名。学术著作本应严谨,不该随心所欲地唬老百姓。

404 少阴脏义  讲了有生于无,无的重要性,还讲了无为的重要性;心的造字没有肉月旁,就体现了无。但是老子说的无,是指两仪未生之前的宇宙状态。把心脏定位为无,而人的 脏腑、四肢百骸也不是心这个无生出来的。谈到无为,老子讲的无为,是勿强行做违反自然规律的事。听任事物按自然规律发展,不要强行干预,就是无为。教授讲 了很多,并没把这层意思讲出来。学医的大学生大概都没学过《老子》,只能由教授任意讲了。

497—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凡是痛痒疮都是由心的毛病所致实际的情况不仅是疼痛属于心,其它的觉受亦属于心。身体有一点点毛病你就不舒服,你就感觉出来了,说明心这个君主是明的,身 体有毛病了甚至有了很严重的毛病,你还毫无感觉,说明君主不明,是个昏君。君主和神明是怎么回事,是主管什么的,是个尚待研究的高了科技课题,只归结为感 觉、感受,恐怕即牵强又肤浅。

408—疼痛  常与痛连用的字是疼,痛的声符是甬,甬者道路也,再加个病旁,说明道路有问题了,就是不通了。与中医讲的“痛则不通,不通则痛”如出一辙。疼字的声符是 冬,冬气为寒,《素问》里说,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三行字就把问题说清楚了,却非要写一页多。这里的寒气指的是寒邪,不是阴气,气本是流通的不会堵 塞,但寒气使人的体液冷凝了,变得粘稠了,就容易堵塞了。而人体的某些东西硬要挤过去,通道就会膨胀而压迫神经,就会痛。中医有个名词叫痰饮,饮是很稀薄 的液体,但由于寒使它流走不畅,或由于周围的组织阳气不足,运行的机能下降,时间长了,就变得更加粘稠而成痰。分泌胃酸的地方被痰饮所阻,胃中长期胃酸不 足,也会引起胃灼痛。

416 肾者作强之官,技巧出焉  强字是米中蠹虫,男人的生殖器长的像米虫,也就叫强,因为肾主二阴。大家想想,在天下的诸多技巧中,还有什么是比生殖繁衍更大的技巧?如果说强之官为生殖 繁衍,技巧出焉,还说的过去,可是把作字和强连起来在语法上就说不通了。其实对西医的知识,教授是应该有点的,西医说,人体的发力、爆发力的大小和肌肉的 收缩、放松有关,而肌肉的收缩放松和肾上腺素有关,当然就和肾有关。一些人常惊叹近两三百年西医才认识到的问题,怎么中国的老祖宗几千年前就认识到了,那 时中国一没显微镜,二没任何化学手段。二是技巧出焉和作强之官是两码事儿,不是连在一起的。说的不是生殖繁衍的技巧。肾主髓,脑为髓海。技巧要靠思维,当 然和肾有关了!可是教授对怍强之官,对技巧,都用自己的新解释,但却留下了一个大漏洞,—没法说清女性的肾脏有什么功能,反正不可能是教授说的功能。看来 教授得把《黄帝内经》改名为《黄帝男性内经》,然后自己再写一部巨著《某某女性内经》以流芳(遗臭)百世。世人将翘首以待!

418 少阴病提纲

1 微妙在脉  阳加于阴谓之脉,我们察脉其实就是察阴阳、察水火,从而也就是察心肾。《伤寒》讲的是六经辨证,辨证的八纲讲的是,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没哪一部书讲 诊病只察心肾就行了。太阳为什么与寒水相连,就是要强调这个阴阳水火。火升则水升,火降则水降。气属阳,阳主动。液属阴,血为液也属阴,气为血之帅,气行 则血行。水为寒,火为热,但伤寒讲的是被寒邪所伤。没讲伤水,没有《伤水论》。“脉微细”在《伤寒论》中有两处,一处在少阴篇里,另一处在太阳篇里。少阴 篇里说的是“脉弦细”,弦主寒,微细说明不了是少阴伤寒。脉弦细,是少阴寒的病脉。

419—421 2 但欲寐这个问题用了三页的篇幅讲了《易经》的晋卦和明夷卦,还讲了半夏泻心汤能治胃病,从而也能治失眠症。但又归结为半夏的功用为开结,黄连、黄芩使离火 下降,人参、干姜、炙甘草、大枣使脾土上升。少阴伤寒而但欲寐和离火下降、脾土上升毫不沾边。中医对上边的热症有引火归源之说,但也不是使离火下降归于肾 的意思。上面火大了,是因为肾寒,水不能上行灭火,用附子肉桂温肾水,使水上行,就像暖气锅炉把水烧热了,水就能到楼上供暖。肾的火力大了,水一上来,上 面的火灭了,就好像把火引到肾里去了。其实中医理论对失眠症讲了很多原因,阴虚,是一种原因,胃不和则寐不安、心肾不交,也是原因。所以交泰丸(肉桂、黄 连)也能治失眠。脑供血不足,可归结为阴虚,(因为血是液,属阴)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因为肾上腺素主兴奋,属阳,供血不足则血清素不足,不能抑制肾上腺素 的兴奋作用,故失眠。讲了失眠问题,却并没讲为什么少阴伤寒会导致但欲寐。但欲寐,是因为阳气被阴邪阻隔,不能摧动肾上腺素上升至脑。用治少阴伤寒的主药 麻黄附子细辛汤除阴寒,就能解决问题。西医的特点是,只看现象,不问本质,只要相同的病,就用同一种药;中医则强调相同的现象,有不同的本质,强调同病异 治。而教授却要把中医引到西医的路子上去。所有的失眠证如果都用半夏泻心汤治好了,教授一定是超过张仲景的大医圣了。但欲寐。但是什么意思呢,但是只的意 思,仅的意思。这里没有仅的意思。一天到晚都想睡但又不能很好地水睡,所以寐也不能,寤也不能。以易卦言之,则是明夷与晋皆不能。是调节太少二阴枢出了问 题。不但扯到了易卦上,还扯到二阴枢上,越扯离少阴伤寒越远。但欲寐,不是寐也不行,寤也不行,除非要强打精神工作。我遇到南苑机场一个战士,一边站岗站 着就睡着了,只好叫他去守电话。睡着了,电话铃声一响,也就醒了。这就是少阴伤寒证,用麻附细辛汤就解决了。《伤寒论》中心烦总是和不眠连在一起,烦是心 不能定静,老睡不好觉当然心烦。火浮越则烦,火归根了则不烦,我们又一次见到了水土合德的意义。少阴伤寒和水土合德有什么关系!!!本来寤寐的过程好像很 玄,可是透过易象,透过晋与明夷,就变得很直观、很清楚。本来很直观很清楚的问题反而变得很玄了。

424  归跟曰静心火不浮越在上,火便归根了。而从我们讨论的明夷卦可知,要使火不浮越,使火归根,太阴脾土的作用同样十分重要。浮越则烦,火归根了则静。我们又 一次见到了水土合德的意义。这话讲的也叫人很难理解。心的位置在上,心属火,火浮越,浮越到什么地方去了?归根,根在哪里?是火离开了心自己归根了?还是 心和火一起归根了?地火明夷,坤在上离在下,表示的是象。坤为地,属土,脾也属土,不是说用脾压在心上。火地晋和地火明夷都是表明宇宙的阴阳、人体的阴阳 运转的自然规律。离属火、肾属水,但道家认为人的真水在心里,(离中虚,阴爻)真火在肾里(坎中满,阳爻)。火为阳水为阴。人的肾阳足不足,老百姓说火力 壮不壮。肾阳是人体生理活动的总能源。阳主动,没有这个阳,人的生理活动就动不起来。但不知道教授说的不能浮越在上的心火是什么样的火,是起什么作用的。 一般人说上火了,上字是形容词,不是火上去了的动词。说上火,火指的是热,不是心火浮越。前面我曾说,上面有火了,是肾阳虚水寒不能上行,引火归源,是用 附桂补了肾阳,使水上行“灭”了火,上面火没了下面火多了,好象是把火引回肾里去了。人的睡眠实际上就是一种复命,恢复生命的活力。这是用词不当,睡眠之 前不是命没了,何来复命,不是生命垂危了,何谈恢复生命的活力!《内经》云:“阳气者,静则神藏,躁则消亡”。道云:复命曰常,知常曰明。医云神藏则主明 主明则下安。道家的复命,常,明,是什么意思?和静则神藏。神藏则主明,有什么关系?知常曰明,讲的是人若知常则明,和神藏则主明是一回事吗?不是一回事 写在一起,有什么用?

430  七日来复  七日来复是12消息卦表明的阴阳消长的客观规律。坤卦六爻全阴,冬至一阳升,坤卦变为复卦,然后阳气逐渐增加,到夬卦五个爻都是阳爻,阳再增长就到了乾 卦,然后是夏至一阴生,从姤卦又回到了坤卦。这也揭示了宇宙存在着以七为周期的节律。教授七日来复,是为了说明少阴病的欲解时。其实大可不必。教授说,少 阴病是因为阳气虚衰,阳不得归根,以此病遇子丑寅则正值阳气归根来复,何得不愈。首先,《伤寒论》里讲的少阴伤寒,是少阴被寒气所伤,太阳伤寒日久未治可 以传变至少阴,脚底受寒,寒气从涌泉穴可直达肾脏,所以说寒从脚下起。主要不是因为阳气虚衰。其二说阳气归根不当,阳气又没跑走,阴阳的消长是按自然规律 有序循环的。谈何归根!少阴伤寒主要是靠药治,寒邪去掉了,或大部分去掉了,到子丑寅时阳气逐渐旺盛了当然有助于病愈了。书里说的是欲解时,没说必解时。 434 对AD病的思考  即我们现在习称的老年性痴呆。中国人讲中国传统医学,何必非用洋名!现代医学认为老年痴呆症是不可逆转的,对这个问题我是比较乐观的,它实际就是心肾的问 题,记,为储藏的过程,与肾的主蛰、封藏相应,忆,为提取的过程,与夏日的释放相应,由心所主。因此记忆的障碍实际就是心肾的障碍,当然就是少阴的障碍。 少阴病故然危重,但也还有回转之机、救逆之法。应该大有文章可做。这些说的都有道理,我最想说的是,年痴呆症是怎么回事,它主要是脑萎缩,为什么萎缩了, 是因为恼长时间供血不足,把脑子饿瘦了。为什么饿瘦了,吃降压药吃的!血压为什么高了,因为心脏供血能力低或血管变细了,而血压升高,是人体生理自我调节 的措施,增大压力以保证给脑供血。血压高是现象,西医只看现象,只管现象,不找本质,不从本质上治疗。长时期吃降压药,脑子长时期吃不饱,不饿瘦了才怪。 西医认为脑细胞死了是不能再生的,事实驳倒了这样的论点。刘海若成了植物人,被宣武医院的中医治好了,这事教授应该知道,因为它是轰动全世界的,医学界的 教授怎能不知道。但教授只说,我是比较乐观的,应该大有文章可做。我也治过一例脑萎缩患者,因为突然晕倒,医院没检查出病因来,叫出院了,在家躺了三年, 每年去医院检查,脑都在不断萎缩,神志基本不清,家人说话大部听不懂,经中药治疗,两个月要看电视了,随着剧情的变化,表情也跟着变化。这明显说明脑细胞 有了恢复。我还要说的是,脑萎缩不止和心肾有关,还和肝有关。因为心脏出毛病,肯定肝肾都出了毛病。治心脏病,必须肝肾同治,有个木不生火的问题。20年 前我参加过一次和农科院微量元素专家的座谈,我提到得了心脏病,必定是肝肾都出了毛病,不能只盯着心脏下药(心为君主之官,心不受邪,所以心不会得伤寒 证)。我说完后,专家马上说:我们完全支持你的意见,青海地区心脏病是高发区,过去专家认为是因为高原缺氧,经我们对这地区的农作物进行了普查,发现农作 物普遍缺硒,缺硒会使肾脏受损,时间长了,肝脏也受损,两处都受损了,必得心脏病。只一处受损,还不会得心脏病。只在少阴上兜圈子,就会落在西医头痛医头 脚痛医脚的模式里。教授要把年轻学子引向何方?

继读《思考中医》 之六

一 厥阴解义

1 厥阴本意  “帝曰:厥阴何意也?歧 伯曰:两阴交尽也。”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两阴交尽故曰幽。《正韵》曰:幽囚也。就是把阴气关起来。厥阴是什么,是一种阴气,是三阴之一。是两阴交尽的第三种阴气,交尽是 什么意思,交是皆,都,更迭的意思。所以两阴交尽是太阴、少阴都运行完了,是轮到第三种该运行了的阴气。所以厥阴是气无疑。幽有昏暗、深、隐、潜藏等多种 意思,教授非选一本字典,把幽定为囚,是把阴气关起来。两阴交尽是一种状态,这种状态叫幽,所以幽说的也是状态,两阴交尽了不是没了,是处于潜藏状态了。 幽是形容词。教授非要把它说成是动词,凭什么?给出的前提是错的,后面的结论也就无须讨论了。

2 厥阴经意  经的起止穴位任何一本针灸书上都有。

3 厥阴藏意  厥阴是经不是藏,讨论肝的藏意还有可说,讨论经的藏意大可不必。

肝  肝用干,《说文》干犯也。《耳雅释言》:干捍也,即捍卫也。《康熙》:干盾也故《诗大雅》有“干戈威扬”之句。干是盾,找到了一个干戈连用的句子,盾又成 了戈了。干,捍卫,盾,干戈,都与武力相关,都与战争相关,这便使我们想到了“将军之官,谋虑出焉”。《素问六节藏象论》中:肝为“罢极之本,魂之居也 ”。罢者休也古《论语》有“欲罢不能”。极者至也,极端也。凡武力、战争之事皆由争端起,故极又为诸乱之源。是以罢极者,罢其争端,罢其诸乱也。何以罢 之?则必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此为将军用武之道也。人有个复杂的自治系统,脾为谏议之官,发现诸乱,及时上报于心,心则对所报诸乱善识别之,宜文治, 宜武治,皆有君主号令。命肝去平定诸乱。对人类社会来说这似乎头头是道,但脾的功能应不是谏议公安的情报官,文治武治都由心下达了指令将军也不用谋虑了。 问题在于在人体内这些上传下达的内容,不可能用书面材料传递,只能靠信息,什么样的信息?传递的渠道是什么?教授扑捉到过吗?此外,罢是什么意思,教授 说,罢是休,极是诸乱之源,于是罢极就是平定诸乱,但罢还有释放、遣散,解除等意思。肝有一项重要功能,“肝司疏泄”,就是把新陈代谢产生的废料排泄出 去。不排除出去就会变成毒素。“谋虑出焉”,是肝自己出谋虑,还是人的谋虑功能和肝有关?如果谋虑是肝自己出的,肝的谋虑派什么用场了?教授又如何证明肝 对脑的谋虑无关?“肝藏魂”,又如何证明魂和脑无关?

心包  心为君主之官,心不受邪,心包代心受邪。肝为将军之官,威用六极,都是保卫君主的由此可见手厥阴、足厥阴作用方面联系是非常密切的。心不受邪是肯定的,心 不会得伤寒病,但心不受邪,这邪是靠心包那层肉挡住的吗?为什么皮肤、肌肉都挡不住,只有心包挡的住?心包的组织结构有何特殊之处?有什么证明?如果肝能 够清除病邪,为什么太阳少阳阳明的病邪它一律不管只管去心的?它有识别系统吗?现代西方医学已证明,肝有杀毒、排毒的功能,而且肝排毒能力最强的时间是半 夜12点左右。如果这和西医的免疫力有关,而免疫力还离不开肾。肝居然还有“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思维能力,看来和教授的思维能力相当。

443—447 厥阴运气义

风义  厥阴在天为风,在地为木,故合称厥阴风木。从八面来风谈到风对植物生殖繁衍(传授花粉)的重要性,进一步又谈到从“风马牛不相及”可以看出风对动物的生殖 繁衍也非常重要。牝牡相诱谓之风,一头公马和一头母牛不能相诱,母马和公牛也不能相诱,所以风马牛不相及,所以风对动物的生殖繁衍也非常重要。说的是六气 之风,怎么能扯到牝牡相诱上去呢?这样的思维逻辑不知是超天才,还是白痴。

木义  木曰曲直,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四肢的曲伸活动靠筋,就是木的曲直性。《素问》提到宗筋,最主要的指的是男性的阴茎。现在世界上许多阳痿病患 者,就是宗筋曲而不直了作为中医,应该在厥阴上,在风木上,去做文章。突破世界医学的一大发明!不知能否临床证实。

五行次第  五行一水二火三木四金五土,它说明地球首先出现的东西就是水。这样的论点地球物理学家、地质学家同意吗?《洛书》云: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 成之。这说的是地球构成的顺序吗,如果说是在地球上出现的顺序,地球上先只有水,怎么会有地六成之呢?怎么还能有地二生火呢?可以有自己理论上的发明创 造,但信口雌黄却不能成为理论,作学术问题来讲!讲学术问题必须合乎逻辑。如说天生了水,成了地的第一个成分,第一个不合逻辑的地方就是只有天没有地,什 么也生不出来,第二个不合逻辑的地方就是还有个地六成之。可见地已经先水而有。由此可见水火木金土的顺序决不是它们在地球上出现的顺序。

木生火义  首先,水生木,木生火有什么意义,他最大的意义就是和可持续发展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能源问题。如果能源不能再生,就不能可持续发展,能 源最主要的就是燃料。我们现在使用的燃料是石油和煤,前面已经给它定过性,都属于水,这样定性谁承认?所以我们现在燃烧的是水中的真阳,水中的龙火。它是 用以温养地球生气的。有什么科学理论支持?它不能再生。五行是什么,有一定传统文化的根基的都会知道,五行的行字是流动,传布的意思,五行乃是五种流动传 布的内容。用现在的科技语言可以说是能量流,信息流,但决不是人们生活中所见的,有形质的金属木材,把它们说成有形质的的东西,上世纪五十年代侯宝林的相 声已经把这批倒了,说山里红的火在哪里?皮是红的,就是火。金在哪里?用金属棍子打下来的,就有了金。但到了21世纪教授居然还拿早被批倒了的内容来说事 儿,不可悲吗!

教授总是喜欢制造一个错误的前提,再从此出发往下推论。不知要把没多少传统文化底蕴的年轻学子引向何方,把中医糟蹋成什么样子。

453—464        厥因病提纲

消渴  以热伤津来解释厥阴的口渴未必恰当。渴与旱是很相类似的,都是缺少水滋润的缘故。水性本静,不能自润万物,必须借助中介方能滋润万物,中介就是厥阴,就是 木。下了雨就不能滋润万物吗?在自然界,特别是在原始森林里,他的土质都是湿润的。而在没有植被的地方,这里的土质都很干燥。听起来很有道理,实际上水土 保持靠的是植物的根系,你把一大段木头埋在土里,是保存不了水分的。原始森林里除了有密布的植物根系外,植物的叶子几乎遮住了全部阳光,在林子里几乎看不 到阳光。这一节里有个厥阴何以渴的小标题,我们也要问,厥阴会渴吗,要是不会渴,“何以渴”不是白问吗。还说,太阴虽称湿土,如没有木,这个土是湿不了 的。先论述口干和脾有关,因为口是脾之窍,又说太阴湿土,没有木使脾的湿上行至口,口就干。又是把太阴经和脾脏混为一谈了,也忘了“脾恶湿”这一说了。太 阴称湿土,没有木,土是湿不了的。没哪本书说脾为湿土。不能总是把经和脏混为一谈。即使谈的是太阴经,难道足太阴经气的运行要靠厥阴经吗?

教授举了一个病历:一例结肠癌术后的病人术后已近一年,大便仍每日腹泻五六次至七八次,初为烂便,后即纯水,纯水不当,应为清水。终日饮水不止,不止亦不 当。至少需饮两大暖瓶。半年以来,叠进中医治疗,中医治疗不能说叠进。多是健脾燥湿,一类。然效不甚显。教授为病人开具乌梅丸原方,每诊开药三四剂,第三 次复诊渴饮减半,水泻亦大减轻。遗憾未见下文,不知到底治好了没有。但治了两次用药六至八剂才好了一半,乌梅丸恐亦非上选。结肠病恐怕不能从厥阴论治,应 为脾肾阳虚。前医光治脾忽略了肾,是治而无效的主因。肾阳,是人体生理活动的总能源,光补脾,不补肾阳,脾是补不起来的。乌梅丸有效是因为有振肾阳的药。 但未痊愈,是因为对结肠(即大肠)用药太杂了点。我的经验治结肠炎腹泻,用药只五味,三至五剂即愈。治便秘,也是这个方剂,属异病同治。基本也是三剂即 愈。腹泻与便秘同是脾肾阳虚,阳主动,阳虚了,则大肠的蠕动能力低下,大便在肠中停留时间过长,水分被吸收,自然便秘。

458—460 对糖尿病的思考

我赞成教授认为糖尿病不能等同于消渴病。因为消渴没有糖尿病没有糖尿病的诸多症状如脉管发炎、下肢溃烂及眼脑诸症,这是我的看法。但我不同意把糖尿病归结 到厥阴上去。此外按消渴治糖尿病,也未见显效者。对糖尿病不能主观地吊死在消渴这一棵树上。应另求思路。按现代西医的认识,糖尿病患者细胞里都缺糖,糖通 过细胞膜进入细胞,需要胰岛素把进入的门打开,胰岛素好比开门的钥匙。胰岛素少了,使糖进不了细胞,多余的糖只好从尿里排出。西医的办法是给人补充人造胰 岛素,时间长了就取代了人自身分泌胰岛素的功能。孙思邈的《千金要方》载,黑大豆炒熟,加天花粉等量研末,日服二次(我的用量是每服三克)降糖效果很好。 这两味药都和肝无关,而和肾有关。这就给我们提供了治糖尿病的思路。

后面教授还写了气上撞心,心中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厥阴禁下;厥阴病时相;丑时义;丑辟临;丑与厥;厥热胜复;厥阴方义中的厥阴的立方原则;乌梅丸解等多节。因无关中医的理论根本,我不想再加理论,由教授去讲好了。



结束语
教授写的这本书,主要的特点是,几句话能说完的,要说几十句、上百句,这除了浪费了作者自己的时间,也浪费了读者的时间,但这无伤大雅,何况还增加了稿 费!我之所以要写这篇读书笔记,主要是因为教授关于中医现代化的思路,主要是倒向西医;始终在西医只看现象不看本质的圈子里,脱离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 而且把证和症弄颠倒了;另外教授总喜欢先给出一个错误的前提,沿着错误的前提往下推论,产生一个错误的结论。教授还喜欢作数字游戏,风木之数是38,讲乌 梅丸是第338条正好和38相应,那337条和336条又和什么相应?第一条、第二条又和什么相应?碰巧抓住一个38,就牵强附会地解释一通,不好笑吗? 把一个方剂每味药的剂量硬和火候挂上勾,因为决定了火候,所以计量一变,火候就变了,剂量是千万不能改的。这就把年轻的学子引向了歧途。我用药时从来是把 经方中的计量全都减去2/3,疗效照样很好。和不减量没有两样。我不花些时间用点脑子,把我的看法写出来,实在于心不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